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次函数应用说课稿

一次函数应用说课稿

一次函数应用说课稿
一次函数应用说课稿

一次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滴道学校许加增

教学目标1、巩固一次函数知识,灵活运用变量关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有机地把各种数学模型通过函数统一起来使用,提高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3、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建立函数模型。

2.灵活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例题讲解

小刚家因种植反季节蔬菜致富后,盖起了一座三层楼房,现在准备安

装照明灯,他和他父亲一起去灯具店买灯具,灯具店老板介绍说:

一种节能灯的功率是10瓦(即0.01千瓦)的,售价60元.一种白炽灯

的功率是60瓦(即0.06千瓦)的,售价为3元.两种灯的照明效果是一

样的.使用寿命也相同(3000小时以上)

父亲说:“买白炽灯可以省钱”.

而小刚正好读八年级,他在心里默算了一下说:“还是买节能灯

吧”.父子二人争执不下,如果当地电费为0.5元/千瓦.时,请聪明

的你帮助他们选择

问题1 哪种灯可以省钱呢?

问题 2 节省费用的含义是什么呢?哪一种灯的总费用最少灯的总费用=

灯的售价+电费电费=0.5×灯的功率(千瓦)×照明时间(时)

问题3 如何计算两种灯的费用?

设照明时间是x小时, 节能灯的费用y1元表示,白炽灯的费用

y2元表示,则有:

y1=60+0.5×0.01x;y2 =3+0.5×0.06x .

观察上述两个函数

若使用节能灯省钱,它的含义是什么?y1< y2

若使用白炽灯省钱,它的含义是什么?y1> y2

若使用两种灯的费用相等, 它的含义是什么? y1= y2

若y1< y2,则有

60+0.5×0.01x <3+0.5×0.06x

解得:x>2280

即当照明时间大于2280小时,购买节能灯较省钱

若y1> y2,则有

60+0.5×0.01x >3+0.5×0.06x

解得:x<2280即当照明时间小于2280小时,购买白炽灯较

省钱.若y1= y2,则有

60+0.5×0.01x =3+0.5×0.06x

解得:x=2280

即当照明时间等于2280小时,购买节能灯、白炽灯均可.

解:设照明时间是x小时, 节能灯的费用y1元表示,白炽灯

的费用y2元表示,则有:

y 1 =60+0.5×0.01x;

y 2 =3+0.5×0.06x .若y1< y2 ,则有

60+0.5×0.01x <3+0.5×0.06x

解得:x>2280

即当照明时间大于2280小时,购买节能灯较省钱.

若y 1 > y 2,则有解得:x <2280

即当照明时间小于2280小时,购买白炽灯较省钱.

若y 1= y 2,则有

60+0.5×0.01x =3+0.5×0.06x

即当照明时间等于2280小时,购买节能灯、白炽灯均可.

能否利用函数解析式和图象也可以给出解答呢?

解:设照明时间是x 小时, 节能灯的费用y 1元表示,白炽灯的费用

y 2元表示,则有:

y 1 =60+0.5×0.01x; y 2 =3+0.5×0.06x .

即: y 1 =0.005x +60 y 2 =0.03x + 3

由图象可知,当照明时间小于2280时, y 2 y 1,故用节能灯省钱;当照明时间等于2280小时, y 2=y 1购买节能灯、白炽灯均可.

y 1 71.4

60

2280 3

方法总结

1、建立数学模型——列出两个函数关系式

2、通过解不等式或利用图象来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选择出最佳方案。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

一次函数的应用

(说课稿)

滴道学校

许加增

深圳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数学 玩转一次函数k与b专题教学设计

玩转一次函数k 与b 的专题复习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一次函数图象性质。 2、灵活根据k ,b 的符号判断一次函数大致图象性质与位置。 3、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复习回顾:1、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____y=kx+b____ ,b=0时是____正____函数。 2、一次函数图象是___一条直线___,正比例函数图象是____过原点的直线_。 【本节复习课主要回顾三个有关一次函数的内容需要大家熟练掌握分别为】 (1)k 决定图象与位置的关系(2)b 决定图象与位置的关系(3)k,b 共同决定图象与位置关系 一、 k 决定图象与位置的关系 典型例题1 1.当x 逐渐增大,y 反而减小的函数是( D ) A .y=x B .y=0.001x C .y=2 D .y=-5x 2.下列函数中,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的有( C ) ①y=-2x+1;②y=6-x;③y=-3+5x;④y=(3-2)x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下列函数中,是正比例函数,且y 随x 增大而减小的是( D ) A.y=-4x-1 B.y=-2x-1 C.y=2(x-3)+6 D. y=2(3-x)-6 归纳总结1: k 决定 y 决定函数的增减性 k>0 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 k<0 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 典型例题2 1.点A (2,y 1)、B(4,y 2)都在直线y=2x 上,则y 1, y 2的关系是( C ) A.y 1≤y 2 B.y 1=y 2 C.y 1<y 2 D. y 1>y 2 2.已知点P 1(3,y 1)和点P 2(5,y 2)是一次函数y=kx+b (k<0)图象上的 两点,则y 1_>___y 2. 3.正比例函数y 1=k 1x 与 y 2=k 2x 图象可知k 1 > k 。 归纳总结2:k 还能用来 比较大下 典型例题3 1.y=kx+3与y=2x-5平行,则k= 2 . 2.将直线y=2x 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那么它关系式是 . 归纳总结3:两一次函数k 怎样时图象平行? 二、b 决定图象与位置的关系 典型例题4 1.一次函数y=3mx+m 2 -4的图象过原点,m 的值是( D ) A .0 B .2 C .-2 D .±2 2.一次函数33+-=x y 与y 轴上的交点坐标为 ( B ) A.(3 , 0 ) B.( 0 ,3 ) C.3 D.–3 3.一次函数y=-2x-5交于y 轴____负____半轴,与y 轴交点坐标是_(0,-5)_ 归纳总结4:b 决定了 图象与y 轴的交点位置 b>0 图象与y 轴交于正半轴 b<0 图像与y 轴交于负半轴 解:设关系式y=kx 代入点(-1,2)得 -K=2 K=-2 所以 y=-2x 设置典型例题1,3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熟练掌握k 在一次函数中的意义,即:决定着函数的增减性。 设置典型例题2的目的是让学生能 够在理解一次函数k 决定函数增减性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研究k 的目的就是为了比较大小 设置典型例题3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k 对一此函数倾斜程度的影响 设置典型例题4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和归纳b 对一次函数图象的影响

《二次函数》说课稿

《二次函数》说课稿 课题:22.1二次函数(第一节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二次函数是沪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函数及一次函数的内容,对于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一次函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函数大致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函数;探索这种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这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种函数与相应方程不等式的关系。本章“二次函数”的学习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于使学生认识并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的关系,为二次函数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的要求: (1)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3)知道实际问题中存在的二次函数关系中,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要求。 (4)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二次函数的概念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难点: 具体的分析、确定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式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教法研究 教学中教师应当暴露概念的再创造过程,鼓励学生不但要动口、动脑,而且要动手,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经验、猜想,产生对结论的感知,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以提高,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 2、学法研究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还是比较具象的,要让他们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问题的发现、解决及最终表述的方式方法,遇到困难可以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甚至争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体验获得学习的快乐。 3、教学方式 (1)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上的加深,所以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在问题一、二中放手让学生先去探究探究两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得到具体的关系式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关系式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可以和多项式中的二次三项式或一元二次方程比较认识,并最终得出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及二次项系数的取值为什么不为零的道理。

一次函数的应用(知识点+例题)

1.(2013?鄂州)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货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甲地出发向乙地,如图,线段OA表示货车离甲地距离y(千米)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折线BCD表示轿车离甲地距离y(千米)与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请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轿车到达乙地后,货车距乙地多少千米? (2)求线段CD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3)轿车到达乙地后,马上沿原路以CD段速度返回,求轿车从甲地出发后多长时间再与货车相遇(结果精确到0.01).

一次函数的应用 知识点一:一次函数与坐标轴交点和面积问题 1:交点问题 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象是经过(0,b )和(- k b ,0)两点。 【典型例题】 1.直线y=-x+2与x 轴的交点坐标是 ,与y 轴的交点坐标是 2.直线y=-x -1与x 轴的交点坐标是 ,与y 轴的交点坐标是 3.函数y=x+1与x 轴交点为( ) A .(0,-1) B .(1,0) C .(0,1) D .(-1,0) 4.直线y=-3 2 x+3与x 轴、y 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3 B .6 C .34 D .3 2 5.直线y=-2x-4交x 轴、y 轴于点A 、B ,O 为坐标原点,则S △AOB = 。 6.若直线y=3x+b 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6个单位,则b 的值是 。 7.如图所示,已知直线y=kx-2经过M 点,求此直线与x 轴交点坐标和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 2:面积问题 面积:一次函数y=kx+b 与x 、y 轴所交的两点与原点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 b k (1):两直线交点坐标必满足两直线解析式,求交点就是联立两直线解析式求方程组的解。 (2):复杂图形“外补内割”即:往外补成规则图形,或分割成规则图形(三角形)。 (3):往往选择坐标轴上的线段作为底,底所对的顶点的坐标确定高。 1. 直线经过(1,2)、(-3,4)两点,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2. 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与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 (4,3),且OA=OB (1)求两个函数的解析式;(2)求△AOB 的面积; 3. 已知:m x y l +=2:1经过点(-3,-2),它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B 、A ,直线b kx l +=:2经过点(2,-2),且与y 轴交于点C (0,-3),它与x 轴交于点D

22.1.1 二次函数说课稿(说课稿)

22.1.1 二次函数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二次函数是沪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函数及一次函数的内容,对于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一次函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函数大致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函数;探索这种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这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种函数与相应方程不等式的关系。本章“二次函数”的学习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于使学生认识并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的关系,为二次函数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的要求: (1)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3)知道实际问题中存在的二次函数关系中,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要求。 (4)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二次函数的概念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难点: 具体的分析、确定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式二.教法、学法分析: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教法研究 教学中教师应当暴露概念的再创造过程,鼓励学生不但要动口、动脑,而且要动手,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经验、猜想,产生对结论的感知,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以提高,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 2、学法研究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还是比较具象的,要让他们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问题的发现、解决及最终表述的方式方法,遇到困难可以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甚至争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体验获得学习的快乐。 3、教学方式 (1)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

一次函数的应用专题

一次函数得应用 一.选择题 1.一辆慢车与一辆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匀速相向而行,两车在途中相遇后分别按原速同时驶往甲地,两车之间得距离S(km)与慢车行驶时间t(h)之间得函数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 ①甲、乙两地之间得距离为560km; ②快车速度就是慢车速度得1、5倍; ③快车到达甲地时,慢车距离甲地60km; ④相遇时,快车距甲地320km 其中正确得个数就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设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公路上匀速行驶,开始甲车在乙车得前面,当乙车追上甲车后,两车停下来,把乙车得货物转给甲车,然后甲车继续前行,乙车原地返回.设x秒后两车间得距离为y米,关于y关于x 得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甲车得速度就是( )米/秒. A.25?B.20?C.45 D.15 3.甲、乙两车沿相同路线以各自得速度从A地去往B地,如图表示其行驶过程中路程y(千米)随时间t(小时)得变化图象,下列说法: ①乙车比甲车先出发2小时; ②乙车速度为40千米/时; ③A、B两地相距200千米; ④甲车出发80分钟追上乙车. 其中正确得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甲、乙两人在一段长1200米得直线公路上进行跑步练习,起跑时乙在起点,甲在乙前面,若甲乙同时起跑至乙到达终点得过程中,甲乙之间得距离y(米)与时间t(秒)之间得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有下列说法:①甲得速度为4米/秒;②50秒时乙追上甲;③经过25秒时甲乙相距50米;④乙到达终点时甲距终点40米.其中正确得说法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共5小题) 5.一列快车从甲地匀速驶往乙地,一列慢车从乙地匀速驶往甲地.设先发车辆行驶得时间为x小时,两车之间得距离为y千米,图中得折线表示y与x之间得函数关系.根据图象可知:当x为时,两车之间得距离为300千米. 6.小敏从A地出发向B地行走,同时小聪从B地出发向A地行走,如图所示,相交于点P得两条线段l1、l2分别表示小敏、小聪离B地得距离y(km)与已用时间x(h)之间得关系,则x= h时,小敏、小聪两人相距7km.

一次函数的应用专题

精心整理 一次函数的应用 一.选择题 1.一辆慢车与一辆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匀速相向而行,两车在途中相遇后分别按原速同时驶往甲地,两车之间的距离S(km)与慢车行驶时间t(h)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 ①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560km; ②快车速度是慢车速度的1.5倍; ③快车到达甲地时,慢车距离甲地60km; ④相遇时,快车距甲地320km A.1 2 A. 3.t(小时)③A、 A.1 4 A.1 5 6l1、l2分 x= h 人相距7km. (6题图)(7题图) 7.甲、乙两工程队分别同时开挖两条600米长的管道,所挖管道长度y(米)与挖掘时间x(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 ①甲队每天挖100米; ②乙队开挖两天后,每天挖50米; ③甲队比乙队提前3天完成任务; ④当x=2或6时,甲乙两队所挖管道长度都相差100米. 正确的有.(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序号)

8.某天,为按计划准点到达指定海域,某巡逻艇凌晨1:00出发,匀速行驶一段时间后,因中途出现故障耽搁了一段时间,故障排除后,该艇加快速度仍匀速前进,结果恰好准点到达.如图是该艇行驶的路程y(海里)与所用时间t(小时)的函数图象,则该巡逻艇原计划准点到达的时刻是. 三、解答题: (行程问题) 8.周末,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到野外郊游.从家出发1小时后到达南亚所(景点) (1 (2 及 9. (1 (2 为t (3 10.小林家、小华家与图书馆依次在一条直线上.小林、小华两人同时各自从家沿直线匀速步行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已知小林到达图书馆花了20分钟.设两人出发x(分钟)后,小林离小华家的距离为y(米),y与x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小林的速度为米/分钟,a= ,小林家离图书馆的距离为米;(2)已知小华的步行速度是40米/分钟,设小华步行时与家的距离为y1(米),请在图中画出y1(米)与x(分钟)的函数图象; (3)小华出发几分钟后两人在途中相遇? 11.甲、乙两车分别从A地将一批物品运往B地,再返回A地,图6表示两车离A地的距离s(千米)随时间t (小时)变化的图象,已知乙车到达B地后以30千米/小时的速度返回.请根据图象中的数据回答: (1)甲车出发多长时间后被乙车追上? (2)甲车与乙车在距离A地多远处迎面相遇?

2020年河南省初中数学优质课一次函数应用课件及教案2(人教新课标初二上)一次函数教案

2020年河南省初中数学优质课一次函数应用课件及教案2(人教新课标初二上)一次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明白得直线y=kx+b与直线y=kx之间的的位置关系。 〔2〕会用恰当的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把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2、数学摸索 〔1〕通过对应描点来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历知识的归纳、探究过程。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 3、解决咨询题 通过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体会数形结合法在咨询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性质、图象及数形结合法解决相关函数咨询题。 4、情感态度 〔1〕通过画函数的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咨询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难点:由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明白

得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咨询题,创设情形 1.什么是正比例函数?它的图象和性质是什么? 2.什么是一次函数?它和正比例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引入新课 既然正比例函数是专门的一次函数,那么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它和正比例函数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 板书课题:一次函数〔二〕 (三)实践探究,归纳新知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不作出以下一次函数的图象: 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讨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1、分组探究。 学生画出函数的图象后,教师展现两位学生画的图象,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观看归纳。然后由专门推广到一样,总结直线y=kx+b 和y=kx 之间的关系。 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称为直线y=kx+b ,它能够11y x y=x 2y x y x 222 = +=-=--⑴ 和 ⑵ 和b

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的应用专题汇编(含详细解析)

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的应用专题汇编 一.解答题(共12小题) 1.(?常德模拟)抗战救灾中,某县粮食局为了保证库存粮食的安全,决定将甲、乙两个仓 库的粮食全部转移到具有较强抗震功能的A、B两仓库,已知甲库有粮食80吨,乙库有粮食100吨,而A库的容量为110吨,B库的容量为70吨.从甲、乙两库到A、B两库的路程和运费如下表:(表中“元/吨?千米”表示每吨粮食运送1千米所需人民币) 路程(千米)运费(元/吨?千米) 甲库乙库甲库乙库 A库20 15 13 12 B库25 20 10 8 (1)若甲库运往A库粮食x吨,请写出将粮食运往A、B两库的总运费y(元)与x(吨)的函数关系式; (2)当甲、乙两库各运往A、B两库多少吨粮食时,总运费最省,最省的总运费是多少? 2.(?深圳模拟)某工厂生产一种合金薄板(其厚度忽略不计),这些薄板的形状均为正方形,边长(单位:cm)在5~50之间,每张薄板的成本价(单位:元)与它的面积(单位: cm 2 )成正比例,每张薄板的出厂价(单位:元)由基础价和浮动价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 价与薄板的大小无关,是固定不变的,浮动价与薄板的边长成正比例,在营销过程中得到了表格中的数据. 薄板的边长(cm)20 30 出厂价(元/张)50 70 (1)求一张薄板的出厂价与边长之间满足的函数关系式; (2)40cm的薄板,获得的利润是26元(利润=出厂价﹣成本价). ①求一张薄板的利润与边长之间满足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边长为多少时,出厂一张薄板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3.(?武昌区校级模拟)某商店购进A型和B型两种电脑进行销售,已知B型电脑比A型电脑的每台进价贵500元,若商店用3万元购进的A型电脑与用 4.5万元购进的B型电脑的数量相等.A型电脑每台的售价为1800元,B型电脑每台的售价为2400元. (1)求A、B两种型号的电脑每台的进价各是多少元? (2)该商店计划用不超过12.5万元购进两种型号的电脑共100台,且A型电脑的进货量不超过B型电脑的. ①该商店有哪几种进货方式? ②若该商店将购进的电脑全部售出,请你用所学的函数知识求出获得的最大利润. 4.(?深圳二模)在“五?一”期间,“佳佳”网店购进A、B两种品牌的服装进行销售,已知B 种品牌服装的进价比A种品牌服装的进价每件高20元,2件A种品牌服装与3件B种品牌服装进价共560元. (1)求购进A、B两种品牌服装的单价; (2)该网站拟以不超过1120元的总价购进这种两品牌服装共100件,并全部售出.其中A 种品牌服装的售价为150元/件,B种品牌服装的售价为200元/件,该网站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应分别购进A、B两种品牌服装各多少件?所获取的最大利润是多少?

二次函数说课稿

《二次函数》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来到这里和大家一块儿交流。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二次函数的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的教学,在函数的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已学一次函数及反比例函数的复习,又是对二次函数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为将来二次函数一般情形的教学乃至高中阶段函数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 掌握二此函数的概念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与技能目标] (2)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应用,以及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转化等学习数学的方法,养成既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 (3)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 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4、学情分析 ①学生已掌握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的画法,以及它们图象的性质。②学生个性活泼,积极性高,初步具有对数学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③初三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已形成。 二、教法学法分析 1` 教法(关键词:情境、探究、分层)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以“探究式”体验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同学的合作帮助下,通过探究发现,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 2、学法(关键词:类比、自主、合作)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遵循“教必须以学为立足点”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在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类比迁移,对照学习。以自主探索为主,学会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和“乐学”。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呈现抛物线和谐、对称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验证的过程,根据新课标要求,根据“以人为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二次函数图像》说课稿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精品教学资料 二次函数图像说课稿(市级一等奖)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的图像》,这是北师大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四节课。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逐一分析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地位体现在它的思想的基础性。一方面,本节课是对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新课程标准精神和高一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中a、b、c、k、h的

作用,能熟练地对二次函数的一般式进行配方,会对图像进行平移变换,领会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二个层面是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作图、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养成即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个层面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二次函数各系数对图像和形状的影响,利用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特例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划归思想。难点是图像的平移变换,关键是二次函数顶点式中h、k的正负取值对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感受数学的自然美。为了更好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

一次函数的应用专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专题(图像) 1 (13齐齐哈尔)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车出发1小时后乙车出发,并以各自速度匀速行驶,两车相遇后依然按照原速度原方向各自行驶,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S(千米)与甲车出发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其中D点表示甲车到达B地,停止行驶. (1 )A、B两地的距离_____千米;乙车速度是_____;a表示___?(2)乙出发多 长时间后两车相距330千米? 2(13淮安)甲、乙两地之间有一条笔直的公路L,小明从甲地出发沿公路ι步行前往乙地,同时小亮从乙地出发沿公路L骑自行车前往甲地,小亮到达甲地停留一段时间,原路原速返回,追上小明后两人一起步行到乙地.设小明与甲地的距离为y1米,小亮与甲地的距离为y2米,小明与小亮之间的距离为s米,小明行走的时间为x分钟.y1、y2与x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1,s与x之间的函数图象(部分)如图2. (1)求小亮从乙地到甲地过程中y2(米)与x(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求小亮从甲地返回到与小明相遇的过程中s(米)与x(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在图2中,补全整个过程中s(米)与x(分钟)之间的函数图象,并确定a的值. 3(13鄂州)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货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甲地出发向乙地,如图,线段OA表示货车离甲地距离y(千米)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折线BCD表示轿车离甲地距离y(千米)与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请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1)轿车到达乙地后,货车距乙地多少千米? (2)求线段CD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3)轿车到达乙地后,马上沿原路以CD段速度返回,求货车从甲地出发后多长时 间再与轿车相遇(结果精确到0.01). 4(13河南)某文具商店销售功能相同的A、B两种品牌的计算器,购买2个A品牌和3个B品牌的计算器共需156元;购买3个A品牌和1个B品牌的计算器共需122元.?(1)求这两种品牌计算器的单价;?(2)学校开学前夕,该商店对这两种计算器开展了促销活动,具体办法如下:A品牌计算器按原价的八折销售,B品牌计算器5个以上超出部分按原价的七折销售,设购买x个A品牌的计算器需要y1元,购买x个B 品牌的计算器需要y2元,分别求出y1、y2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3)小明准备联系一部分同学集体购买同一品牌的计算器,若购买计算器的数量超过5个,购买哪种品牌的计算器更合算?请说明理由.

二次函数说课稿Microsoft Word 文档

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说课稿 教材分析: 在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看,有关函数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讨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时越来越多地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函数的内容在其中有相当的地位,二次函数更是重中之重。而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二次函数y=ax、y=ax+h、y=a(x-h) (a≠0)的图象和性质。因此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过二次函数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图象变换的观点把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经过一定的平移变换,而得到二次函数y=a(x-h) +k (h≠0,k≠0)的图象。从特殊到一般,最终得到二次函数y=ax +bx+c的图象。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突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设计时体现“问题情境创设—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回顾、延伸”的教学理念。特别在探究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感悟,在问题中创造,在讨论中生成、发展。努力呈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品质。教师应向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二次函数y=a(x-h) +k的图象的作法及性质,进一步了解二次函数y=a(x-h) +k (h≠0,k≠0)与二次函数y=ax(a≠0)图象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作图、观察、分析进一步理解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事物总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策略:应用“指导--自主”学习。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二次函数y=a(x-h) +k(h≠0,k≠0)图象的作法和性质; 难点:二次函数y=ax的图象向二次函数y=a(x-h) +k(h≠0,k≠0)的图象的转化过程。 教学流程:

一次函数的应用专题练习题

人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应用专题练习题 1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有A, B, C三地,C地位于A, B两地之间,甲、乙两车分别从A, B两地出发,沿这条公路匀速行驶至C地停止?从甲车出发至甲车到达C地的过程,甲、乙两车各自与C地的距离y(km)与甲车行驶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当甲车出发h时,两车相距350 km 2?小亮家与姥姥家相距24 km,小亮8: 00从家出发,骑自行车去姥姥家?妈妈& 30 从家出发,乘车沿相同路线去姥姥家.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小亮和妈妈的行进路程s(km) 与时间t(h)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得出下列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0傅怎沁.5:旷『5) A.小亮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12 km/h B?妈妈比小亮提前0.5 h到达姥姥家 C. 妈妈在距家12 km处追上小亮 D. 9: 30妈妈追上小亮 3. 甲骑摩托车从A地去B地,乙开汽车从B地去A地,同时出发,匀速行驶,各自到达终点后停止,设甲、乙两人间距离为s(千米),甲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有下列结论:①出发1小时时,甲、乙在途中相遇;②出发1.5小时时,乙比甲多行驶了60千米;③出发3小时时,甲、乙同时到达终点;④甲的速度是乙速度的一半.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4 B . 3 C . 2 D . 1 4. 设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公路上匀速行驶,开始甲车在乙车的前面,当乙车追上甲车后,两车停下来,把乙车的货物转给甲车,然后甲车继续前行,乙车向原地返回.设x秒 后两车间的距离为y米,关于y与x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贝U甲车的速度是米/秒. 分(米) 5. 周末,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到野外郊游,从家出发1 h后到达南亚所(景点),游玩 11 一段时间后按原速前往湖光岩.小明离家11 h后,妈妈驾车沿相同路线前往湖光岩.如图是他们离家的路程y(km)与小明离家时间x(h)的函数图象. (1) 求小明骑车的速度和在南亚所游玩的时间; ⑵若妈妈在出发后25 min时,刚好在湖光岩门口追上小明,求妈妈驾车的速度及CD所 寸*『(小时)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优质课比赛教案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优质课比赛教案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优质课比赛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通过函数图像获取信息,增强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2.能利用函数图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3、初步体会议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良好知识的联系。 难点: 1.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2.用函数的观点研究方程。 快速反应 1.下图是某地某日24小时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根据图象填空: (1)气温最低,最低气温是℃。 (2)气温最高,最高气温是℃。 (3)气温是0℃。 2.如图是反映某水库的蓄水量V(万米3)随着干旱持续时间t(天)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填空。 (1)水库原有水量万米3,干旱连续10天,水库蓄水量为。 (2)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则连续干旱天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3)持续干旱天水库将干涸。 自主学习 为发展电信事业,方便用户,电信公司对移动电话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其中,所使用的“便民卡”与“如意卡”在玉溪市范围内每月(30天)的通话时间x(min)与通话费y(元)的关系如图6—5—1所示: (1)分别求出通话费y1、y2与通话时间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请帮用户计算,在一个月内使用哪一种卡便宜? 答案:(1) (2)当y1=y2时, 当时, 所以,当通话时间等于96 min时,两种卡的收费一致;当通话时间小于mim时,“如意卡便宜”;当通话时间大于min时,“便民卡”便宜。 2、某医药研究所开发了一种 小结: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非曲直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多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次函数的应用专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 一.选择题 1.一辆慢车与一辆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匀速相向而行,两车在途中相遇后分别按原速同时驶往甲地,两车之间的距离S(km)与慢车行驶时间t(h)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 ①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560km; ②快车速度是慢车速度的倍; ③快车到达甲地时,慢车距离甲地60km; ④相遇时,快车距甲地320km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2.设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公路上匀速行驶,开始甲车在乙车的前面,当乙车追上甲车后,两车停下来,把乙车的货物转给甲车,然后甲车继续前行,乙车原地返回.设x秒后两车间的距离为y米,关于y关于x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甲车的速度是()米/秒. A.25 B.20 C.45 D.15 3.甲、乙两车沿相同路线以各自的速度从A地去往B地,如图表示其行驶过程中路程y(千米)随时间t(小时)的变化图象,下列说法: ①乙车比甲车先出发2小时; ②乙车速度为40千米/时; ③A、B两地相距200千米; ④甲车出发80分钟追上乙车.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A.1个B.2个C.3个D.4个 4.甲、乙两人在一段长1200米的直线公路上进行跑步练习,起跑时乙在起点,甲在乙前面,若甲乙同时起跑至乙到达终点的过程中,甲乙之间的距离y(米)与时间t(秒)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有下列说法:①甲的速度为4米/秒;②50秒时乙追上甲;③经过25秒时甲乙相距50米;④乙到达终点时甲距终点40米.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二.填空题(共5小题) 5.一列快车从甲地匀速驶往乙地,一列慢车从乙地匀速驶往甲地.设先发车辆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千米,图中的折线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可知:当x为时,两车之间的距离为300千米. 6.小敏从A地出发向B地行走,同时小聪从B地出发向A地行走,如图所示,相交于点P的 两条线段l 1、l 2 分别表示小敏、小聪离B地的距离y(km)与已用时间x(h)之间的关系, 则x= h时,小敏、小聪两人相距7km. (6题图)(7题图) 7.甲、乙两工程队分别同时开挖两条600米长的管道,所挖管道长度y(米)与挖掘时间x (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 ①甲队每天挖100米; ②乙队开挖两天后,每天挖50米; ③甲队比乙队提前3天完成任务; ④当x=2或6时,甲乙两队所挖管道长度都相差100米. 正确的有.(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序号) 8.某天,为按计划准点到达指定海域,某巡逻艇凌晨1:00出发,匀速行驶一段时间后,因中途出现故障耽搁了一段时间,故障排除后,该艇加快速度仍匀速前进,结果恰好准点到达.如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一次函数 4. 4 一次函数的应用 第 3 课时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的第3课时,主要是利用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前一课时一样,教科书注重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关注数形结合思想的揭示,关注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这为今后学习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打下基础.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 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各种知识的联系. 2.在函数图象信息获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在解决 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3.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真正读懂函数图象的实际意义. 学生每人准备好草稿纸、铅笔、直尺; 教师准备课件,图片.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观察下图,你能发现它们三条函数直线之间的差别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引例:l1 反映了某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的关系,根据图意填空: (1)当销售量为 2 吨时,销售收入=元, (2)当销售量为 6 吨时,销售收入=元, 销售成本=元,利润=元. (3)当销售量为时,销售收入等于销售成本. (4)当销售量时,该公司赢利(收入大于成本). 当销售量时,该公司亏损(收入小于成本). (5)当销售成本为4500 元时,销售量=吨. (6)l1 反映了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的关系.l1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l2反映了公司产品的销售成本与销售量的关系l2 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 想一想 l1 :y=1000x和l2 :y=500x+2000中的k 和b 的实际意义各是什么?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试讲-推荐下载

二次函数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学习,巩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理解顶 点与最值的关系,会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象,理解顶点的特殊性,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二 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一般与 特殊的关系,了解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数学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提高探索能力,激发 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求最值问题 教学难点:1、正确构建数学模型 2、对函数图象顶点、端点与最值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本节课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由二次函数y= -x2 +20x的解析式我们能够想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是…?(2)根据同学们描述信息,画出函数的示意图为:

(二)讲解新课 1、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运用二次函数的实例? 生:老师,我见过好多。如周长固定时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之间的关系:圆的面积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等。 师:好,看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解决: 活动1:如图34-10,张伯伯准备利用现有的一面墙和40m长的篱笆,把墙外的空地围成矩形养兔场。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设矩形一边的长为x m,试用x表示矩形的另一边的长。 2.设矩形的总面积为y ,请写出用x表示y的函数表达式。 3.你能利用公式求出所得函数的图像的顶点坐标,并说出y的最大值吗?4.你能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并借助图像说出y的最大值吗? 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解:已知周长为40m,一边长为x m,看图知,另一边长为() m。 由面积公式得y= 化简得 y= 代入顶点坐标公式,得顶点坐标x=( ),y=( ) 。y的最大值为( ) 。画函数图像: 通过图像,我们知道y的最大值为( )。 师:通过上面这个例题,我们能总结出几种求y的最值得方法呢? 生:两种;一种是画函数图像,观察最高(低)点,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值;另外一种可以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最值。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看来同学们是都理解了,也知道如何求函数的最值。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在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优质课比赛教案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优质课比赛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通过函数图像获取信息,增强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2.能利用函数图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3、初步体会议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良好知识的联系。 难点: 1.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2.用函数的观点研究方程。 快速反应 1.下图是某地某日24小时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根据图象填空: (1)气温最低,最低气温是℃。 (2)气温最高,最高气温是℃。 (3)气温是0℃。 2.如图是反映某水库的蓄水量V(万米3)随着干旱持续时间t(天)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填空。

(1)水库原有水量万米3,干旱连续10天,水库蓄水量为。 (2)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则连续干旱天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 (3)持续干旱天水库将干涸。 自主学习 [例1]为发展电信事业,方便用户,电信公司对移动电话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其中,所使用的“便民卡”与“如意卡”在玉溪市范围内每月(30天)的通话时间x(min)与通话费y(元)的关系如图6—5—1所示: (1)分别求出通话费y1、y2与通话时间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请帮用户计算,在一个月内使用哪一种卡便宜? 答案:(1) (2)当y1=y2时, 当时, 所以,当通话时间等于96 min时,两种卡的收费一致;当通话时间小于 mim时,“如意卡便宜”;当通话时间大于 min时,“便民卡”便宜。 2、某医药研究所开发了一种 小结: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非曲直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