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1.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的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
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
反映。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4.思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
律性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个性,也称人格,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心理学解释人类行为差异的核心概念。
6.挫折:指个体因动机性行为遭遇阻碍所体验的烦恼、苦闷和沮丧等
不良情绪。
7.冲突,又称动机冲突,指个体心理上同时存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动机而无法同时满足,发生冲突并出现相应挫折感和负性情绪的状态。
8.气质: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该动力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
的速度、稳定性、强度、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
9.形神合一论:是中医整体恒动观在认识人的心理活动方面的具体体
现,是中医心理活动观的理论基础。
10.心主神明论:是中医学用藏象学说一元论阐述人体复杂生命活动规
律的观点。
它认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是“心神”。
|心神总统(肝)魂魄(肺)志意。
11.应激:个体在觉察(认知评价)威胁或挑战、必须挑战或适应环境
时的心理与生理状态。
12.应激源:指那些能引起机体稳态失调,并唤起适应和应对反应环境
事件或情境。
13.心身疾病,广义指从心身相互关系出发,把许多人类疾病都归类为
心身疾病:狭义:则特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
14.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
研究法。
15.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其水平做
出全面监督的过程。
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量表法。
|艾森克人格问卷:E/N/P/L量表。
16.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治疗精神
疾病和相关躯体疾病的一种方法。
广义:每位医务人员同患者接触、谈话、诊疗的过程中,通过言谈举止、仪表态度等,对患者产生各种心理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躯体状态。
狭义:指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理论,针对患者有意图、有计划地实施以精神效果为目标的具体治疗方法。
17.心理咨询:是在心理方面给人以帮助、劝告、建议和指导的活动。
18.心理健康(WHO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
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虚弱的现象):国内学者:个体能够适应当前的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
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19.角色人格:指具有某种社会特定地位的人们,共同具备并能形成相
似的角色行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0.护士角色人格:特指从事护士职业的人们,共同具有并能够形成相
似的角色适应性行为的总和。
21.疾病行为指患者显示其疾病的行为。
疾病行为的类型:主动疾病行
为,被动疾病行为,医源性疾病行为。
22.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在特定环境中交感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
的人际关系。
23.同感,是指能深入到对方个人的精神世界,能从对方内心的参照系
去体验对方的感受和体验,并能准确地向对方表达你对他的理解。
24.心理护理,指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主动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在自身条件下活动最适宜身心状态。
25.个性化心理护理,指目标较明确、针对性较强、用以解决患者特异
性、个性化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
26.共性化心理护理,指目标不太明确、针对性不太强、仅从满足患者
需要的一般规律出发,用以解决患者同类性质或共同特征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
|
27.有意识心理护理,也称狭义的心理护理,指护士自觉地运用心理学
的理论和技术,以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
28.无意识心理护理,也称广义的心理护理,指客观存在于护理过程每
个环节中、随时可能对患者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的护士的一切言行举止,包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等,无论护士能否主动意识到,都可以发挥心理护理效应。
29.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感觉记忆,暂时记忆,长时记忆)、
注意(特征: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和思维(特点分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的目的性分类:上升性思维,求解性思维,决策性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分类:逻辑思维,直觉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类: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结果分类: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思维的因素:定势,功能固着,认知联想。
)
30.意志的基本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指一个人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
性,并充分认知行动结果的社会效应,使之行动从社会、集体利益
的品质。
VS盲从和独断。
意志的果断性VS优柔寡断。
意志的坚毅性VS动摇性。
意志的自制力
3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
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2.。
产生挫折的原因:1.内在因素指个体自身因素和条件,包括心理
和生理两方面。
2.外在因素:指那些阻碍动机性行为不得实现的实际存在的外部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
|挫折承受力的影响因素:生理因素(身体健康高于体弱多病者);既往经验(较多经受挫折而善于积累经验者高于很少经历挫折且逃避者);知觉判断(相同挫折,个体判断感受不同,强弱不等)
33.冲突的类型:双趋式冲突(存在同时需要,客观影响只能二选一);
双避式冲突(存在同时威胁,客观影响二选一);趋避式冲突(对同一事物既想接近,又想回避,但取其必然得失兼之的心理冲突)34.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黏液质(安静
型),抑郁质(抑制型)。
35.应激源分为四类:社会文化性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环境性应激
源和心理性应激源。
|应激反应:生理反应:应激状态下,个体为了应对紧张和压力,会发生生理适应性反应,涉及神经系统、酶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影响遍及全身;心理反应主要是情绪反应(焦虑、恐惧、愤怒、敌意、抑郁、失助)、行为反应(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认知反应)、认知反应和心理防御反应。
|心理防御机制(否认、压抑、反向形成、倒退、投射、认同、隔离、转移、转换、抵消、合理化、补偿、理智化、幽默、升华)。
36.|心理治疗的主要原则: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确定治疗目标与实施
计划;心理治疗与躯体治疗相结合;心理治疗与家庭、社会相配合。
|常用心理疗法:精神支持疗法(解释,鼓励,保证,指导);精神分析疗法(自由联想,阐释,移情);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法);认知疗法(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A指外来的激发性生活事件;B指患者内在的非理性认知系统;C指患者出现的不良后果);自我指导训练;贝克认知疗法;问题解决疗法);询者中心疗法(真诚,尊重,理解,表达)。
37.心理咨询过程的基本阶段:1.掌握材料阶段;2.诊断分析阶段;3.
指导帮助阶段;4。
检查巩固阶段。
|心理咨询的形式:门诊咨询;
书信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
|心理咨询的原则:交友原则;启发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预防性原则。
|心理咨询中应注意的问题:1.建立“生理心理和社会”
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2.诊断和排除器质性疾病;3.少量应用药物;
4.及时转诊。
38.心理教育在护理领域的作用: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护理质量的增
效剂;增进沟通的桥梁;调动患者潜力的良方。
|心理健康教育与疾病健康教育的区别:1.教育对象:身心失衡的患者VS疾病知识的匮乏的患者;2.教育内容:促进身心保健的心理学常识VS疾病预防的临床知识;3.教育目标:帮助患者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VS帮助患者掌握自身疾病监控方法;4.施教形式:横向、同时面对各种患者VS纵向、分别针对某类患者
39.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主要内容:1.忠于职守并富有爱心;2.高
度负责与同情;3.良好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4.擅长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主导性;5.较健全的社会适应性;6.较适宜的气质与性格类型。
40.疾病行为指患者显示其疾病的行为。
疾病行为的类型:主动疾病行
为,被动疾病行为,医源性疾病行为。
|患者角色的基本特征:原有社会角色退位,自制力减弱,求助愿望增强,康复动机强烈,人际合作愿望加强。
|患者角色模式的主要类型:患者角色强化;患者角色淡化;患者角色隐瞒;患者角色牵强。
|患者求医行为的影响因素:疾病认知;就医条件;求医经历;医疗经费;社会支持;个体人格。
41.患者需要的主要内容:健康需要;安全需要;适应需要;归属感需
要;安抚需要;信息需要;刺激需要;尊重需要。
患者的心理活动强度与其“疾病认知”严重程度成正比(只有患者的心理活动的外显性与其年龄增长成反比)
42.护患关系特征:职业关系;信任关系;群群关系;治疗关系。
|护患
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1.熟悉-取得良好“第一印象”;2.工作-获得相互信任;3.终止-留下满意评价。
|护患关系的行为模式:1.主动-被动模式,适用于昏迷、休克、严重创伤、婴幼儿、精神病等患者;
主体作用“为患者做些什么;2.指导-合作模式,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重病初愈恢复期的患者、手术及创伤恢复过程的患者等,主体作用“教会患者做些什么”;3.共同参与模式,适用于各类慢性躯体疾病患者、心身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等,主体作用“让患者选择做些什么”。
43.护患关系的调控:1.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尊重,体贴,真诚,责
任心);2.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1.注意第一印象(自我介绍,恰当称呼,介绍护理单元,注意外在形象);2.学会倾听;3.善用非语言行为(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姿势,沟通距离,触摸)4.善于交谈(充分准备,提问方式,认真倾听,恰当反应(复述,澄清,沉默,同感),小结,记录)|同感,是指能深入到对方个人的精神世界,能从对方内心的参照系去体验对方的感受和体验,并能准确地向对方表达你对他的理解。
44.心理活动的实施程序: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遵循伦理学三原则;
有效的沟通技巧);2.全方位采集心理信息(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3.客观量化的心理评定(依据共性理论;考虑个体特
征);4.确定患者的基本心态(区别良、中、差;明确性质、强度);
5.析出主要影响因素(外因;内因);
6.选择适宜的干预对策(控制
外来危害;调动内在潜力);7.评估实施的效果(患者的主观体验;
身心的客观指标);8.确定新的方案(阶段疗效小结;调整干预对策)。
45.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沮丧,揣测,焦虑,依赖。
心理护理措施:
住院期间,要使患者配合好几部诊治,平静地对待疾病,需要心理护理与其他治疗措施同步进行;常规检查前后;疾病加重,医护人员要镇静如常,恰当表达,避免其因紧张而致病情加重;消极、依赖患者,激发主观能动性,动员家属加强关心支持。
|急诊患者,心理特点:情绪冲动,认知狭窄,意志减弱,心理反应复杂、敏感。
护理措施:热情服务,迅速接诊;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保持环境安静,消除患者焦虑不安、紧张的心理;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
|癌症患者,心理特点:否认,恐惧和抑郁,孤独和怪癖,悲观和绝望。
护理措施:激发患者的积极期望;鼓起患者抗癌的信心;
教会患者自我安慰的方法和技巧;建议患者十点体育锻炼;松弛-想象疗法。
46.影响痛觉的因素:认知(个体对疼痛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其疼痛程
度);暗示(能使疼痛加重或减轻);注意力(注意力的集中与转移对疼痛影响);态度(疼痛的体验与组织损伤程度不一定呈正比关系,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疼痛的态度);情绪(良好,疼痛轻,消极,疼痛加重)
47.情绪和情感的联系和区别(1.情绪主要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有关。
情感则与人的社会需要向联系。
情绪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则为人类所特有,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
2.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不稳定性,往往由当时的情境引起,一旦情境发生改变,情绪会很快消失。
情感一般不受情境所左右,具有稳定性、深刻性。
3.情绪比情感强烈。
具有较大的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体验一般较弱,很少有冲动性。
)
48.艾丁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遗忘的进程并不均衡,先快后慢的过程。
遗忘速度随时间的延长而愈来愈缓慢。
49.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1.基本条件:1)具有躯体疾患;2)发病前
存在较明确的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其疾病过程中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相互影响;3)具有清晰障碍为中心的临床表现;4)有一定性格缺陷等易患素质;5)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疗效较好。
|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1)治疗原则:宜采用有效的躯体疾病治疗原则,以消除病症,促进机体健康,采用躯体和心理两方面综合治疗。
2)预防原则:个体预防(培养健全的性格;保持良好的情绪,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社会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
|常见心身疾病(冠心病,A型人格;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
支气管哮喘)
50.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从特质出发,提出了
人格维度理论。
他把人格分为3个主要维度,即内外向、情绪性和精神质。
再由内外向、情绪性两个维度进一步提出4种人格类型,分别与气质类型相对应:情绪稳定内向型(黏液质)、情绪稳定外向型(多血质)、情绪不稳定内向型(抑郁质)、情绪不稳定外向型(胆汁质)。
艾森克据其理论设计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被广泛应用。
51.心理治疗的主要原则: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确定治疗目标与
实施计划;3.心理治疗与躯体治疗相结合;4.心理治疗与家庭、社会相配合。
52.咨询的形式(门诊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
询)与原则(交友原则,启发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预防性原则)
53.心理健康教育与疾病健康教育的区别:1.教育对象:身心失衡的患
者VS疾病知识的匮乏的患者;2.教育内容:促进身心保健的心理学常识VS疾病预防的临床知识;3.教育目标:帮助患者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VS帮助患者掌握自身疾病监控方法;4.施教形式:横向、同时面对各种患者VS纵向、分别针对某类患者
54.患者行为模式:患者角色强化;患者角色淡化;患者角色隐瞒;患
者角色牵强。
55.患者求医行为的影响因素:疾病认知;就医条件;求医经历;医疗
经费;社会支持;个体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