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式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中国式管理
内容提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中国管理学界的飞跃。中国式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他们在什么是中国式管理的认识上,存在很大差异。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全球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管理模式正处在吸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工具,与传统管理碰撞磨合、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的过程中。中魂西制是中国管理模式的基本格局和基本类型的一大体现。
关键字:中国式管理中西式管理中国模式管理理念中魂西制
伴随着30多年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一度的风靡中国,但是不久就发现这些管理理论在中国大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同时近期在法国出现了要以法国本土化来抗击所谓文化多元主义的国际化浪潮;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承认多元化的国际文化在德国的失败,倡导德国新移民要学习德国文化,适应德国的生活方式。由于中西方在种族起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对比性的文化差异,最突出的是表现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对人们现代生活、企业管理等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有此形成的中西式管理差异着重体现在“和谐管理”与“竞争管理”、“粗放式管理”与“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与“以事为本”的不同选择上。中西方管理思想与方法在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深,经济发展在全球开始企图形成一个范式时,管理的深层次融合或分歧开始体现出来。
因此管理的“中国模式”近年来日益引起学界和企业界关注。众多论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不少富有见地的看法。有主张存在中国式管理,应构建中国管理学派的;也有否认中国式管理命题的。即使主张存在中国式管理的,在什么是中国式管理的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看,迄今为止的讨论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在中国式管理的基本命题方面,更是观点纷呈,莫衷一是。
有些学者否认存在中国式管理,认为无论是东方管理还是西方管理,管理方式的实质或根源是相同或相似的,个体、组织趋利避害的行为模式大同小异,关键看管理是否有效。这种观点混淆了管理科学和管理类型的差异,混淆了不同文明中管理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方面的重大差异。就管理的科学方法、提高效率的方法和增加效用的方法而言,科学方法是一般性的,但作为组织起来的群体性行为中的“有意识协调行为”,管理既包含效率效用追求的内容,也包括该民族文化价值背景下群体的社会政治作用过程和目标意义导向方面的内容。中国式管理的“式”,是管理方式、管理类型方面的问题,是一种文明类型基础上大部分个体认可的认知结构、价值偏好、行为方式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合乎目标价值导向的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
以一体化组织理论框架为基础,可以给出目前阶段关于“中国式管理”乃至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初步界定和表述。即以中国传统管理观念和价值意义指向为主,吸收、融合了西方现代市场经济观念、现代管理制度和方法,以更具中国传统组织管理特征的社会性目标整合机制和制度约束机制来实现管理的组织管理类型,就是中国式管理。用通俗、易记、上口的方式来表述,就是“中魂西制”。
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曾仕强总结了中国式管理的特点,如“经权达变”、“修已安人”和“中庸和合”等,认为中国式管理更多的是管理哲学,没有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对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在发掘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智慧方面功不可没,但没有落实到中国现实管理实践层次;没有具体解释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管理中具体形成了什么样的管理类型,管理思想的理想追求和现实管理的作用机制之间差距何在;更没有回答这些思想或传统管理方式在今天的管理实践中如何、多大程度上仍然在起支配作用。
曾仕强的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如下的理论假设之上的,即管理可被分成管理哲学与管理科学两部分。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曾仕强认为,“科学无国界,从管理科学层面来看,无所谓中国式管理,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美国式、日本式的区分。大家都一样,在不同的地区,应用相同的管理科学”。但若从理哲学层面分析,则由于存在着地域间的差异性,导致了管理哲学的不同。而曾仕强所言的中国式管理,其终极目标即是“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到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
曾仕强在《中国式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即“以人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引导结合,强调制度化管理不如理念和共识的结合;依理而变,强调变动的合理性,而不是合法性”。基于这三大理论主轴,曾仕强分别从管理的计划、执行、考核、沟通、领导风格、激励六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其所提倡的中国式管理,具体说来:“标本兼治,随时调整的计划方式;无为而无不为,无形控制的执行过程;力求圆满,明暗、大小兼顾的考核方法;以不明言为基础,追求妥当的沟通艺术;以‘情、理、法’来领导,追求圆通的领导风格;衡情论理,尽量兼顾的激励方式。”
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全球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管理模式正处在吸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工具,与传统管理碰撞磨合、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未来中国组织管理模式中的“中”“西”相互改造、相互渗透的形态,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改革中的市场化、现代化程度和“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因素;也取决于实践操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意义上的磨砺和反复检验。
以中华传统世界观、人生观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基本观念日益显示出其现代价值和普世价值,它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有其合理性、先进性。中华文明的基本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可能完全西化,“中魂”作为未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将会长期存在、发扬光大;作为一种管理类型的中国式管理,组织管理中的“中魂”也将会长期存在。会改变的,是“中魂”部分内容的再造和升华,是“中”西”融合与渗透的范围和程度、价值整合以及具体方式方法。
按照一体化组织理论框架展现的问题层次和侧面,能反映中国特点的管理问题存在于组织管理的社会侧面而非技术和经济侧面。虽然中国企业在处理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时也有时体现出不同特点,但这些不同往往是由于社会侧面的原因造成的。即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或者涉及社会政治、价值判断,导致决策上的轻重取舍。在纯粹技术或经济侧面寻找中国特色,如战略、营销、生产作业、物流供应链、信息系统等方面,无异于缘木求鱼,此其一。其二,中国式管理主要不在于提高效率、增加效用的操作执行层面,而在于涉及目标选择,价值、意义寻求的较高管理层面。效率效用本身是方法问题,要什么样的效率效用、如何获得效率效用,才是目标和价值问题。社会侧面和方向性选择意义上的目标—制度层而、意义层面结合起来,才是体现管理的民族特点、文化特点之所存。这两点,也正是“中魂西制”的“魂”之所在。
管理是一体的,虽然管理确实有不同的层面,但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传统管理观念中“天人合一、中庸和合”和现实管理中的“大局为重、不求极端、求同存异”具有内在一致的逻辑和规则,过分强调管理哲学、管理思维、管理方法之间差异的观点是就现象而论管理,忽略了背后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因此,中国式管理不单纯是管理哲学问题或管理方法问题,还是贯通、整合了从管理哲学到管理方法诸层次的,体现为一种与文明类型相对的管理类型。
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尚处于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成长的制度环境尚未完全成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以及中国文化精神的新时代再造和新生远远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