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里芬悖论

特里芬悖论

特里芬悖论
特里芬悖论

特里芬悖论Triffin Dilemma (Triffin Paradox)

概述

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长之需,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加,从而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必然不断扩大。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不断扩大和美元供给的持续超速增长,一方面将使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必将对美元产生贬值压力,并导致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固定比价也难以长期维持,从而使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发生动摇。

内容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教授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即:由于当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地位,但各国为发展国际贸易,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导致其在海外不断沉淀,美国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作为国际核心货币应该保持币值稳定,这要求美国须是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成为一个悖论。

例证

上世纪70年代因为美元泛滥形成的危机是对特里芬悖论的最好印证。

2009年,美国不断推出巨额美元救市计划,大量印钞造成美元全球泛滥。

从1971年美国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固定价格脱钩的“尼克松震荡”开始,国际货币体系的市场化时代也就相继到来。在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下,美元既作为国别性货币又作为国际性货币,书写了一段让世界各国既恨又爱极为矛盾的国际货币史。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美元作为国际性货币是依靠美国的经济实力来支撑的,各国在使用美元特别是象储备黄金一样来储备美元时,总是希望美国的经济更为强大而稳定,以保证美元价值的稳定;而美元作为国际性货币使用越是频繁,他国储备美元数量越大,美国对外的负债或“赤字”也就越大,美国经济的稳定性也就会越差,受债务所困的危机也就可能性越大,美元也就难以保证价值稳定。这是一个明显不过的矛盾: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他国愿意多保留它,希望它价值稳定;美元大量被他国保留,美国的负债很大,美元价值又难以稳定。这就是上个世纪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教授发现并提出来的“悖论”:美元价值要稳定,它就不能作为国际货币;美元要作为国际货币,它的价值就难以稳定。当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成为一种历史的选择且至今无法改变时,使用并保留美元储备的大量国家也就无可奈何地被绑到了美国经济的战车上,要保住手中美元的价值,就必须全力支持美国经济的繁荣,保留的美元越多,支持的力量也就必须越大。正是由于美元这样的特殊地位,各国对于美元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其升值或贬值只要超过某种水平或程度,就会带来种种紧张甚至于恐慌,相应的对策选择,也就大多无可奈何地加入到支持美国经济稳定及强大的货币政策阵营中来,有些国家甚至于直接将自己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升贬同步操作,以求本币价值稳定,并试图有一份稳定美元的力量,在支持美国经济中稳定本国的经济。

近期美元的连续贬值,带来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从1996年开始,美元一直处于强势货币地位,它与美国的经济的增长相得益彰。经济实力强大下的国别货币,强势是天然合理的结果。但是,受“特里芬悖论”的作用,强势货币更容易带来世界他国对于美元的储备

增长,在美国大量进口导致贸易差额不断增加的格局下,美国对外的“负债”(主要是经常项目下的“负债”)急剧增大,对美元价值的稳定产生冲击。以中国的外汇储备为例,今年头四个月,外汇储备就增加了216亿美元,其中贸易盈余为83亿美元,4月底的外汇储备额已达到2338亿美元,仅次于日本而排列世界第二位。这种因素显然加大了美元贬值的压力。加上美国受再度恐怖袭击恐慌的心理影响,金融风险的增大以及经济结构极不均衡的一些问题,虽然一季度经济增长形势不错,却无法改变人们对于美元价值波动,尤其是对于美元价值高估的共识,美元贬值通过市场反映出来,只是时间的问题。一般而言,当美元的价值高估成为主流性的判断时,美元的贬值通常就会发生。就在这次贬值之前,一些专家分析认为,美元的价值被高估约在15-20%之间,当然也有人认为在20-40%之间的。价值高估认识数量上的差别,只是说明美元贬值的程度和对未来影响大小的判别不同,这次美元贬值必定到来,则是无可避免的。

美元贬值带给他国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总是一道令人头痛的难题。日本经济整体上作为外需拉动型的经济,美元的贬值将增加日本出口的困难,加大经济复苏的难度;加上日本的外汇储备规模为世界最大,美元储备占到一定的比重,美元贬值对日本外汇储备也有价值损失的影响。因此,日本人是最敏感并最积极作出反应的,日本中央银行就在5月22日和23日份抛售了10000亿日元(价值80亿美元左右),吸纳美元来支撑美元价位。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也都有意入市干预美元汇率,因为美元贬值造成了亚洲各国货币普遍大幅度升值,出口形势严峻起来。同时,在世界各国国的外汇储备中,储备额最大的亚洲,也害怕美元过大贬值带来储备损失,干预汇率,阻止美元价值进一步下跌,是完全经济理性的选择。但是,“特里芬悖论”作用之下的亚洲,有着干预市场更为深层的忧虑,干预是以保存更大量的美元为代价的,如果干预效果不佳,美元更大幅度地继续下滑,保有更大量的美元,也就将遭受更大的贬值损失。每每在这个时候,各国的中央银行总是犹豫再三,进退维谷的。令人深感不安的是,这次美元贬值似乎并未尽兴,兑换日元的价位是否会再创新低,走向120日元之下,难以预料,日本银行乃至于其它亚洲国家的中央银行,很可能会在下一轮美元再跌幅度过大时,大加干预,并力促美国方面采取合适政策,止住美元贬值过大的势头,在极为矛盾之中作为抉择。既然美元作为国别性货币又作为国际性货币已经被世界接受,而且亚洲国家又被大量美元储备绑上了美国经济的战车,对于美元贬值就不得不作出相应主动积极的反应。这是无可选择的选择。实际上,“特里芬悖论”已经告诉我们并无别的选择。

中国外汇储备名列世界之二,而且其中美元储备的份额比重不小。由于中国人民币对于美元有着相对稳定的挂钩关系,或者说是本质上的盯住关系,人民币兑美元通常在窄幅范围内紧跟波动,这次美元对于日元等货币的贬值,使人民币处于一种更为特殊的矛盾状况之中。由于与美元的盯住关系,美元的贬值也就意味着人民币对其它货币一定程度的贬值,它将有利于中国的出口,增大外需对于中国经济的刺激作用;同时,由于美元的贬值是美元价值实际高估的市场回落,中国人民币并未有类似于美元高估的状况,或至少没有那么高估的水平,人民币也就有了与美元贬值大不相同的价值相对稳定性,它为人民币与美元的关系出了一道更大的难题:或继续保持与美元的既定关系,人民币的价值就需要调整,如再降低利率或增大货币供应量,形成货币的实际价值降低;或彻底摆脱对于美元的盯住联系,构建一种人民币新的价值联系制度,如形成对一揽子货币为基础的外汇联系制度,等等。

面对美元贬值的难题,我们一方面可以继续观望一番,因为未来的走势并不确定。如果美元的贬值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在他国干预之下得到控制,中国人民币的盯住性跟随贬值和

价值稳定,就会带来某些有利于中国贸易和经济的因素,且不会危及到美元外汇储备的价值损失。在是否继续选择对美元盯住政策问题上,时下有种观点认为,现在是人民币脱离美元联系最好的时机,因为支持人民币升值的中国经济增长情况良好,美元又持续较大幅度贬值,人民币正好在相对升值中,离开对于美元的联系。但我要说,这种由于美元一时的贬值而导引出来的急功近利观点,过于简单化。要知道,受“特里芬悖论”作用的中国外汇储备体系,以及关联十分密切的货币体系乃至于整体经济体系,已经紧紧地绑在美国经济的战车之上。美元的贬值也好,升值也好,都将对我国的人民币及整体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为我们有着足够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有着与美国贸易、投资的大量往来,有着以美元为交易货币的对世界他国的大量贸易和投资往来。舍弃政治上的因素不谈,我们的经济与美国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连通。放弃人民币与美元的盯住联系,可能会减少一些由于美元价值变化带来的问题,却必定会增加人民币与其它货币价值关系中的更多、更大的问题,因为时下还没有哪种货币象美元那样作为国别货币同时又作为国际货币地位和价值相对稳定,也没有哪种国别经济象美国那样强大,更没有哪个国家的央行货币政策有美国联储那样熟练和稳健。我并不崇尚美国,但我不知道,选择人民币对于其它货币价值的盯住联系,或是对于一揽子货币价值的联系,来取代对于美元的盯住联系,究竟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继续保持人民币对于美元的盯住联系,当美元继续贬值且势头难止时,我们的对策就是加入国际干预的行列,进一步增加美元储备来阻止美元过大幅度的下跌,并在国内货币政策上,适当放松货币来保持美元价值高估后回落的紧密联系。按照“特里芬悖论”的理解,这些与其说是支持美国经济和美元地位,实质还是支持本国经济和本国的货币。这种选择在美元作为国际性货币一开始,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国际经济体系就已经定下基调了。

剖析“特里芬”悖论

作者:辛一山

内容提要:特里芬悖论好象可以解释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美元币值的波动,但实际上这个悖论是不能成立的。本文从多方面用事实说明此悖论不能成立,也解释此悖论之所以流行的原因。关键词:悖论/美元/贸易逆差/掩盖

研究经济和金融的人都知道“特里芬悖论”,也可以说是特里芬难题,它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提出的一个观点。书中的描述是这样的:“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特里芬难题经常的会被作为解释美国贸易逆差、美元币值不稳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理论。但我要说这是借口,因为在特里芬教授提出美元“悖论”的时代,美国的贸易仍是连年顺差,而且在资本项下也在不断扩大资本输出规模,其投资净收益每年也有上百亿美元,也可以作为支付进口的重要资金来源。美国贸易项下的顺差直到1981年才结束,资本项下的顺差直到1985年才结束。

一个理论的提出本来应该与实践相符合才会被认可,可“特里芬难题”却滞后了二十几年,现在看起来表面上符合了美国情况,可以解释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美元贬值,可是以前呢?为什

么同一个理论就不能解释1981年以前美国的金融和贸易情况呢?这个理论也一样解释不了日本、德国、法国等国的经济和金融现象,因为这些国家的货币也是国际流通货币,他们也一样输出货币也被其他的国家吸纳,而却没有出现什么必定要出现的贸易逆差,日元的币值更加是没有贬值反而大幅增值。这样一个非常不合常理而且漏洞百出的理论为什么就能够大行其道呢?

首先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悖论是怎么构成的。悖论是一个逻辑学的名词,其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由一个被承认是真的命题为前提,设为B,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后,得出一个与前提互为矛盾命题的结论非B;反之,以非B为前提,亦可推得B。那么命题B就是一个悖论。当然非B也是一个悖论。”从悖论定义的角度来说,“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前提在1971年以前是成立的,但随后发生的事实却又与所谓的悖论结论完全不同。上世纪70年代后美国发生了贸易逆差、美元价格波动的事实与特里芬“悖论”的结果相符,可实际上的情况却又不是1971年前的美元与黄金挂钩。不管从前提推导,或者是从结论(发生事实)推导,所谓的“特里芬悖论”实际上不成立,根本不是什么悖论,因此在标题上我在悖论加上了双引号,说明根本就没有什么特里芬悖论。

再接下来看为什么“特里芬悖论”会行销天下。理由有三:1.美国掌握了世界的话语霸权,为了掩盖他们利用美元剥削和掠夺全世界的秘密,极力推销这样的理论。2.特里芬教授是在国际贸易与结算方面有多年研究的专家,而且所涉及的内容较为专业,表面上看起来有好象是满有理由的,因此少有人置疑。3.这个悖论的设计前提是美国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国家,这就使得多数国家的经济学家没有去仔细考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因为理论的前提设计是美国和美元,经济学家就少对这样的命题进行深入思考。同类的美国胡言论语、违反逻辑的言论和理论很多,例如:a.纽约联储主席盖纳周四表示,中国一贯采取大量买入美元资产的政策,

用以支撑美元,减小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加重美国通涨风险。(https://www.doczj.com/doc/cb15924426.html,北京时间2006年03月10日04:01)b.伯南克在年初的言论“美国之所以连年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逆差,与其说是美国挥霍造成的,倒不如说是其他国家过度节俭的结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必一一列举。

其实不成立的所谓“特里芬难题”,它之所以会大行其道,是美国需要一个理论来解释他们的贸易逆差、美元贬值。这样就可以掩盖美国用印刷的纸币白白换取别国物资的本质,而别的国家和个人手中的美元最多也只能是构成对美国的商品需求预期。如果美元贬值则是这些国家和个人的损失。

再接下来从其他的方面说明特里芬悖论为什么那么容易使人相信确有其事:

1.现在的会计制度多采用现实收付制,大家形成的概念就是有支出就有收入,付出钱就要收到货物。正是这样的收付观念使得人们产生错觉认为特里芬悖论的立论是正确的。

2.我们企业会计中的货币概念与央行会计的货币概念是不同的,企业对货币的进出要逐笔的登记,而央行对货币的控制则是整体投入量的控制,没有逐笔登记的需要。美国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发行国家,货币的概念也与其他国家的概念不同。他们央行把国内货币和国外的货币进行了区分,在美国国外的美元实际上就是不用付息的资金,它被美国专家称为“高能货币”。例如他们援助某非洲国家十亿美元,有可能是通过美联储的本票来向附近的国家购买物资,这样的本票美方可以入帐也可以不入帐(类似的支付方式还有很多),长期的积累就会使得美国的本票和现钞难以兑付黄金和实物。这就是特里芬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的初衷--- -说明黄金的没价值,帮助美国摆脱因美元估值过高而造成的困境。

3.本质上来说美国的收支情况并不是特里芬所说的付出美元,就要贸易逆差来补偿。照收付原则来讲付出美元就应该是贸易顺差而不是逆差。这是一个偷换概念的问题。它把美元这样的纸等同于物资,而对美国来讲则不是这么回事。在手持美元资产的国家和企业来讲有美元

与物资有可能是同等概念,但前提必须是美元能够保持信用,还有购买能力。

4.特里芬当时写《黄金与美元的危机》的背景是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协议后,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因美元估价过高,造成了兑付黄金的强大压力。特里芬的用意,只是宣扬黄金无用论,目的为了解救美元因币值估价过高而造成的困境。而他提出的相应观点根本没有说服力,特别是关于贸易逆差与货币输出。在巨大的压力下美国只有在71年宣布与黄金脱钩。“悖论”只是美国政府后来为了需要掩盖美元剥削世界的实质,而翻找出来的破烂理论。之所以让很多人认为有道理,解释起来也比较简单:就是央行的货币概念和统计与我们企业的货币概念和统计不一样。企业在会计上的每发生一笔帐都要记录;而央行就不用,它只是关注社会上流通货币的总量和流通速度,也就是说只关心货币所代表的真实价值,即能代表多少数量物资。

美国抛出这么没有逻辑性的所谓“特里芬悖论”实际上就是要掩盖他们通过美元这样的货币手段剥削世界的秘密。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把其他国家认为正常的国家货币发行量、流通速度等等相关货币资料视国家机密的原因。他们担心其他国家的经济分析师知道了他们的真实资料后,就可以分析出美国为什么可以长期的保持贸易逆差。可长期的逆差看起来又不能影响美国的经济,因此他们就编造出这样的所谓“悖论”。

新特里芬悖论概述[1]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以黄金非货币化、以美元为中心的混合本位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地缓解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但90年代以后,在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和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和金融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又面临着新的矛盾:即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取决于美元的稳定,美元的稳定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但全球清偿力供应又依赖于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美国的“铸币税”特权又推动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新特里芬悖论”。

最早提出“新特里芬悖论”的是巴西克莱格尔(Kregel,1999)教授,他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目标、政策以及经济增长潜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考察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在经常账户赤字和资本流入(顺差)之间存在的联动关系,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潜在增长率差异越大,投资的回报也就越高,则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就越多,与此相伴的经常项目赤字也就越高;另一方面,赤字越大汇率调节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回报率的波动也振荡也就越强,风险增大会使得国际投资外流和回撤。这样,保持赤字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善外部平衡往往会“勒紧裤带”,减少国内支出,增加失业。按照他的逻辑,新“特里芬悖论”就是发展中国家在外部赤字难以持续的情况下,通过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解决国际收支赤字,牺牲经济发展的矛盾。克莱格尔教授指出了拉美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融资困境,但无法说明经常账户的赤字必然与国际资本流入相生相伴,FDI为什么不能提高出口竞争力,其所提出的新“悖论”与“特里芬悖论”的原意相差甚远。

Robert N.McCauley是从特里芬教授原意角度提出新“特里芬悖论”的,他在国际清算银行(BIS,2003)2003年第一季度的经济评论中,从美国与东亚国家资本流动关系出发,考察在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可持续条件下,美国国际金融中介地位与其吸收国际投资头寸状况恶化之间的冲突。他认为,美国通过相对安全的负债来吸引东亚资本,弥补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使得东亚成了实际意义上美国的“准银行”。但是这种“准银行”的货币(美元)供给有赖于美国对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和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所以当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不可持

续时,“准银行”的“货币供应”就会收缩,这又反过来影响美国的金融市场,对美国的国际金融中介地位造成威胁。他敏锐地观察到当前国际收支调节中内含的矛盾,但没有对其成因进行理论分析。

新“特里芬悖论”的形成机理[1]

在85-95期间,发达国家“大三角”之间汇率调节是相对有效的,而95年后,汇率调节的有效性的不复存在。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和政治经济背景。上世纪80年代,美元、马克和日元与发达国家的大3角经济结构形成了一个相对有效的国际本位货“垄断竞争”结构,其主要表现为:尽管美国在全球经济和国际货币体系中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优势已经下降,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要高于美国。根据麦迪森(2003,349页)的计算,1950-1973年,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77, 4.77和7.74。1973-1990则为1.41,2.35和2.97。这种劳动生产率上相对优势的变化就表现为美元地位的相对下降和美元的贬值。1985年后,与美元贬值相适应,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日本也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快了日圆国际化的进程,美元贬值后,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减少,欧盟和日本的顺差下降,欧盟和日本有能力吸收美元贬值的冲击,“大三角”经济是相对稳定的。显然,美国经济势力的相对下降有助于国际本位货币“寡头垄断市场”的稳定。

劳动生产率(每工作小时GDP)年人均工作小时

美国西欧日本美国西欧日本

1973 23.72 16.21 11.57 704 750 988

1990 30.10 24.06 19.04 771 701 987

1998 34.55 28.53 22.54 791 657 905

就业人数比重% 年人均劳动生产率(为美国的%)

美国西欧日本美国西欧日本

1973 41.01 43.3 48.4 16699 12158(72.8) 11431(68.5)

1990 48.4 45.0 50.6 23207 16866(72.7) 18793(81.0)

1998 49.1 43.5 51.5 27329 18744(68.6) 20399(74.6)

表1:大三角劳动生产率变化(资料来源:麦迪森,2003,年均劳动生产率根据数据自行计算)

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国际收支调节的有效性还在于各国采取了合作策略。麦迪森(1997)在评论战后经济增长时指出:东西方的分裂加强了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利益协调,美国以一种负责任和慷慨的方式发挥着领导作用,向欧洲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促进了互相关联的合作程序和自由贸易政策。由于冷战存在,美国承担了保卫西方联盟的主要责任,军事上和战备竞赛导致了美国经济竞争力的相对下降,迫使美国不得不采取国际经济合作策略,以保持西方经济和金融的稳定,而欧盟和日本依赖于美国的政治和军事强权,在经济政策上也倾向于合作。这样,多元化国际本位体系就具备有效运行的政治基础。从广场会议以来,汇率和国际收支调节就一直是西方7国首脑会议的主要议题,日本在美日贸易争端中往往也屈服于美国压力,采取自动限制出口,支持美国战略性产业发展等策略。1987年初的“卢浮协定”,显示了西方共同努力,谋求美元稳定的努力。为了避免金融危机,日本甚至不惜代价,压低本国利率,要求本国投资者增大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布伦纳,2003)最后,在70-80 年代,发展中国家中,经济成功起飞和持续增长的主要是小国,如东

亚四小龙和四小虎,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不具影响。而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巴西和墨西哥等拉美大国,正陷于债务危机的泥潭,失去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中国与印度这两个发展中国家的大国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前期,在全球经济格局中还微不足道。与发达国家间内部的贸易和资本流动相比,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无法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间国际收支的调节是相对有效的。85年前美国经济的复苏带动了其它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主要通过其它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予以弥补,美元的升值降低了美国资本输入的成本。广场会议后,基于调节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需要,发达国家联合对美元进行干预,美元大幅度贬值,国际资本开始流出美国,转向实行经济一体化的欧共体和东亚国家。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的经济政策也从出口导向转向出口和内需并重,日圆大幅度升值与低利率就是这一政策的体现,也成为吸收美元贬值影响,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一环。在这一调节过程中,国际本位货币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替代性竞争。当国际收支失衡时,通过汇率变动,各国能相互吸收冲击,避免了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其次,由于国际本位货币间的竞争是相对有效的,逆差国货币的国际货币地位在竞争中将相对下降,国际储备结构的变动就显示了这一趋势,全球外汇储备中,1978年至1986年间,美元、马克和日元所占比重由76%、10.9%和3.3%变为1986年的66.6%、14.8%和6.9%就是国际本位货币替代性竞争的写照;最后,尽管这一结构依然是“一币独大”的,汇率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还不够灵敏,但美国还是能接受国际纪律的约束,以收缩国内经济服从外部均衡的要求。1992年后,克林顿政府通过国内的财政紧缩和货币贬值,在1996年后实现了国内财政收支的平衡和国际收支的相对平衡,从而也为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增长创造了宏观条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相对稳定的多元国际本位货币体系的基础开始动摇,国际经济又出现了“一枝独秀”的单极化倾向。随着冷战结束,美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军工技术应用到民用工业,90年代开始的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新经济使美国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策源地,美国的经济增长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其他国家。从表1可见,尽管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还难以完全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其内生和外溢效应也可在就业水平和人均工作时间上得到体现;由于两德合并的高昂代价,欧盟经济一体化和欧盟东扩导致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过程中福利型国家转型的矛盾,欧盟经济陷入了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高的困境,欧元也就无法如预期那样成为与美元抗衡的竞争性货币。日本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陷入了长期经济低迷的困境,90年代经济基本上是零增长。这样,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经济中就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国际本位货币的垄断竞争结构基础受到了破坏。美国经济的增长和货币升值有助于缓解欧盟和日本经济的衰退,但欧盟和日本已经无法象80年代那样吸收美国国际收支调节的冲击。

由于冷战结束,西方发达国家间的政治同盟开始松动。美国基于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势,呈现出国际政治关系的“单边化”倾向。而随着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和规模的扩展,欧盟在国际政治关系上的独立性增强。而从广场协议以来,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与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步性已大大地削弱了(关世雄,2003)。根据关世雄的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从1971-1984的0.731下降为1985-1998的0.175,而亚洲内部贸易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对美国贸易的增长速度,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在日本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已超过了40%,说明区域内的贸易增长要高于区间贸易增长。经济区域化倾向的出现也动摇了发达国家间国际合作的政治基础,在汇率和其它经济政策上难以实现有实质意义的合作。如90年代初,德国为控制通胀实行高利率政策,一方面损害了欧盟经济,另一方面又削弱了美国货币扩张的政策效应;亚洲金融危机的初始阶段,美国先是坐视不管,只是当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时才施以援

手;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主张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得到了法、德的赞同,却被美国否定。鉴于日元在美国打压下猛烈升值的经验教训,在当前的美元贬值中,美元对日圆的比价在106日圆水平上便受到日本央行的猛烈干预,欧元对美元的比价在高于1999年均衡汇率117美元10%时,就受到了欧洲各国政府的口头干预。

90年代以来,基于技术革命基础上的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是加重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又一重要因素。90年代新技术革命对国际经济的最大影响是空间的缩小和时间的缩短,或距离的消失,并冲击了一切妨碍全球化的制度和习俗,把民族国家卷入国际竞争的大潮。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02年的《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推动国际生产扩张有三个主要因素:一是政策的自由化;二是技术的迅速变化,以及技术的迅速变化所导致的成本上涨和风险增加,从而使企业要开发世界市场;三是竞争的加剧使企业寻求提高效率的新途径,包括开发新市场,产业转移,新的所有权和合约安排,按价值链组织全球生产等。在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生产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并实现了按价值链组织全球分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水平,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低通胀,高增长就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重大成果;经济全球化也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卷入全球化的大潮,加快了全球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趋势,其直接效应就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贸易顺差增加。从表2可见,1995-2000年间,发达国家的全球贸易比重由68.9下降到63.5,发展中国家由30.3上升到33.6。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比重由10.1上升到18.7,其中高技术制成品由10.9上升到29.1。发展中国家,随着出口导向的FDI流入,出口竞争力提高,从总体上看呈现贸易收支的顺差,从而改变了传统发展理论的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逆差和资本账户顺差的弥补格局。这样,在实体经济层面,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体现,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经济全球化也加快了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其国内经济成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美国为73%,英国为74%,德国为71%,法国为74%,日本为62%(世界经济统计,2003)。而在全球经济中,发达国家通过治理、全球价值链以及地理配置这三个核心要素组织国际生产体系,以提高效率和利润水平。2001年,跨国公司的国外分支机构销售额高达18.5万亿美元,比1990年提高了3倍多,而2001年世界的出口额只是7.5万亿美元。2001年,跨国公司所创造的增加值为3.5万美元,而全球的GDP总额为31.9万亿,占11%。(世界投资报告,2002)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球4/5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必须竞争35%左右的世界市场份额,由此必然导致成本下调的竞争压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就是货币币值低估。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之间的全球竞争也迫使其加快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产业,这甚至体现在高技术制成品上。表2就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高技术制成品贸易上的急剧增长。根据联合国的统计,85-2000年间,在高技术制成品贸易的23个赢家中,只有4个工业化国家是赢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跨国公司将其经营中的高技术部分转移到了低成本国家。(世界投资报告,2002)

从理论上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在一个不对称的南北世界中,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国际市场的份额,不得不陷入低成本竞争的怪圈。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竞争也加快了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造成就业结构的调整困难。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崛起,改变了全球国际收支平衡的结构,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由于发达国家之间汇率调节无效,发展中国家与美国间的劳动成本差异是无法通过汇率的小幅变动弥补的,才会出现美元汇率下跌而经常账户逆差扩大的情况。而以高福利著称的西欧国家,由于社会政策调整困难,出现了就业率和工作时间双下降的趋势,导致了年均劳动生产率的下降。相比而言,由于美国社会的竞争性更强,机制更灵活,经济全球化对其就业影响较小,

2002)

如果说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而金融全球化则导致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和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损失,使美国的财产性收入提高,刺激了消费和投资,扩大美国国际收支逆差。首先,美国自80年代开始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使美国成为全球金融创新的发源地。从90年代以来,美国1/3的投资是在金融行业的。1990-1999年间,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28%下降到22%,而金融和不动产业从4%上升到5%。1990至2000年间,美国4个主要的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值从18867亿上升到329943亿美元。上市公司筹资额从31052亿上升到152144美元,增加了将近4倍(世界经济统计,2002)美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吸引着全球的资金流向美国,使美国可创造金融资产,弥补经常账户的逆差;其次,从金融全球化角度看,发达国家的投资基金和养老基金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套利者,以获取发展的收益。正如弗朗索瓦(2001,7页)指出,“金融全球化的一个主要的原动力就是通过操纵在新兴金融中心进行的金融投资,实现让他人支付一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退休人口社会保障的目的”。这些投资基金在全球的活动既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震荡,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财富效应,加剧内部经济的不均衡。根据Boone(2001)等对西方私人财富结构的研究,从1980年到2000年间,西方的财富结构中,金融财富的比重总体上均是提高的,但美国最高,占77.4%。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相对较低,为46.1%、51.4%和52.2%(表3);最后,美国的财产性收入在90年代后半期后急剧增长,使美国的消费增加储蓄减少。美国国际收支的收益项目中,金融性收入已超过了直接投资,金融性支出更大大超过了直接投资,美国已成为全球的套利中心,表4反映了财富性收支在美国国际收支中的重要地位。根据Faulkner-Macdonagh 等(2004)的研究,1995年至2003年二季度,美国的房产和股权类金融资产增加了3.25万和2.75万亿美元,现金和债券增加了6.25万亿,总计达到GDP的120%。这种巨额财富效应又进一步使美国的储蓄减少,消费增加,2002年,美国的家庭负债已占可支配收入的115%。根据2003年中期的数据,美国家庭的储蓄率仅为4.5%,而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从1998年后又不断提高,现累计赤字已超过2万亿美元,美国政府每年向国外支付的利息就在800亿美元左右。这种典型的国内经济“双缺口”是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的最主要原因,而全球化的财富效应加剧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在传统的双赤字理论中,强调的是当期的流量平衡,而没有考虑财富存量的收入效应。伯库斯等(Backus et al,1994)曾构建了一个两国一般均衡的随机成长模型,认为一国发生长期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将使其产出提高,价格水平下降。这时,资本就会大量进入这个国家,刺激投资,提高消费水平,从而使储蓄小于投资,产生贸易收支逆差。而将财富效应加入这个模型,就更有可能扭曲流量平衡。从这个模型可见,当没有资本流动时,一国的投资是有限的,不会产生吸收理论中边际支出倾向大于1的状况。但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时代,技术创新国的跨国公司能在全球迅速获得创新红利,提高股价,并吸引资本向创新国集聚。全球性的组合投资又将进一步产生财富效应,刺激消费扩张。这样,根据吸收理论,关键货币国和技术创新国的边际支出倾向完全可能大于1。根据王聪等(2004)对美国1947-2003年间吸收对国民收入的回归分析,发现美国的吸收系数一直大于1,且随着年期的逼近而加大,1983-2003年间的吸收系数高达1.21。这可使我们理解,为什么美国的经济增长带来贸易逆差的扩大。同样,这也可解释美元贬值为什么无法改善贸易收支。因为,货币贬值具有国民经济的激励效应,国民经济增长既会直接引起进口增加,也会通过财富效应增加进口,

从而出现贬值-出口增加-经济增长-进口更多增加的循环。

以上的分析说明,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是结构性和体制性的,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美国的“铸币税”特权是其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重要来源。1999年,美国新增货币2340亿美元,当年新币换旧币约30亿,增长派生的新增货币需要和国际贸易增长的新增货币需求,这三者之和为550亿美元。(宋晓峰,2004),但剩下的1790亿美元就是运用“铸币税”特权的结果,占其经常账户逆差的2/3。

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

1980 2000 1980 2000 1982 2000 1980 2000 1980 2000

金融63.7 77.4 49.5 61.2 42.5 62.9 28.6 51.4 330.7 46.1

不动产21.4 13.3 13.1 11.2 35.5 29.2 43.7 39.4 10.6 3.9

其它14.9 9.3 37.3 27.7 22.0 7.9 27.7 9.2 58.7 50.01

表3:发达国家的财富分布(%)(资料来源:BOONE等(2001)金融财富为金融资产减负债,不动产为家庭不动产价值减抵押贷款。)

收入支出

总值直接投资其它投资总值直接投资其它投资美国政府

1995 212 95 110 187 30 96 54

1996 226 103 117 202 33 97 65

1997 261 115 140 240 43 112 79

1998 259 104 149 252 38 127 79

1999 290 132 153 273 53 137 75

2000 347 152 188 327 57 180 83

2001 277 124 146 267 18 160 81

2002 256 143 106 260 49 128 74

表4:美国的收益项目(10亿美元)(资料来源;BEA)

参考文献

↑ 1.01.1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课题组.全球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问题

布雷斯悖论

在一个交通网络上增加一条路段后,这一附加路段不但没有减少交通延滞,反而所有出行者的旅行时间都增加了,这种出力不讨好且与人们直观感受相背的现象就是所谓布雷斯悖论。最近一项新的研究认为,当交通流量很高的时候,新增一条路线并不会增加出行时间,因为人们都不会走那条新路线。 在交通繁忙的市区,建一条新路,分流拥挤的交通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根据布雷斯悖论,结果正好相反:对于出行的个体来说,往交通网络中增加一条新路线会增加他们所有人的出行时间(如果他们都想通过这条新路抄近道)。这个理论是由迪特里希. 布雷斯于1968年提出,虽然不是一个严格的“悖论“,但针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情况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反常识的发现。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面,科学家们重新分析了布雷斯悖论,发现了如果交通流量进一步增加的话,悖论中提到的现象不会再出现。科学家们推测,在更高的交通流量需求下,由于“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新路不会再被使用。 现在,美国马萨诸塞州Amherst大学的教授安娜,则第一次证明了该假设。她推导出的公式标明,交通需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新路线的不再使用而不会增加出行时间。换句话来说,就是布雷斯悖论仅仅适用于特定的交通需求量下。 尽管布雷斯悖论本身就是反常识的,那么在更高的交通流量需求下,此悖论的结果会消失掉则是更加反常识的。纳格尼解释到,在交通需求更高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想,交通会更加拥挤,于是乎大家应该走走其他更多的路线来分流。 纳格尼说,也许这个结果可以由“群众的智慧”来解释解释。研究普遍认为出行者的行为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用户自行优化,这类出行者会独立选择他们认为最优的路线;第二类是系统优化,存在一个中央控制器统一指挥交通。仅仅当“用户自行优化”时(换句话说就是“自私”),布雷斯悖论和其相反结论才会发生。但“自行优化“和”自私“结合到一起的时候,一个足够多的人群都在自行优化出行路线,那么所有出行者的的出行时间就被莫名其妙的全局优化了。 纳格尼说:“我觉得,因为交通流量的高需求,出行经过某条特定的路就会增加很多出行时间(因为交通网络的设计和其拓扑结构),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在出行时换条路线走走,所以就到达了这个“均衡临界点”,而本来是该布雷斯悖论起作用,结果却正好相反。出行者们也发现了这种“群众的智慧”,当交通流量需求更高的时候,某些十字路口甚至没啥车”。 纳格尼还解释到,和布雷斯悖论相反的结论也是正常的:当交通流量需求足够低的时候,布雷斯悖论就不再成立了。 纳格尼说:“也有其他人研究了交通需求量非常低时候的情况”纳格尼先前的研究也对关于该情况的分析做出了贡献,“布雷斯悖论问题中的新路是设定为吸引人去走,那么在低交通流量需求下,所有出行的人都会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的悖论与反讽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的悖论与反讽 吴晓祈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封建礼教悖论反讽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乐府民歌,还记得当时老师说这是一篇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进行揭露与批判的作品。这样概括它的主题或许是无可非议的吧。但如今再读,我们却强烈感受到作品中包含的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以致有了尝试将一些也许未免浅薄的看法写下来的冲动。本文尝试运用悖论、反讽等工具对《孔雀东南飞》进行解读。 我们知道,刘兰芝之所以被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焦仲卿的软弱,而焦仲卿的软弱却是一个封建“孝子”的典型表现,一个官僚阶级对大汉王朝“以孝治天下”思想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奉。我们当然不能以今人的要求去衡量焦仲卿,并大义凛然地说他落后愚昧;相反地,我们只能以历史的眼光、以当事人的处境去理解他、同情他。那么,刘兰芝之死确乎能以简单的“死于封建礼教的迫害”一语作结?非也,盖因焦仲卿对焦母之“孝”,并非终置刘兰芝于死地之源也。

刘兰芝被遣归家之后,县令遣媒提亲,当她向刘母表明与焦仲卿“结誓不相离”时,刘母并不多加逼迫: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而当刘兄逼嫁时,刘母却始终不致一辞,更不劝阻。由此可见,在刘家,掌握话语权的人是刘兄,而作为“家长”的刘母的行为却也自有其依据——汉代礼教对妇人的“三从”(在此主要表现为“从子”)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刘母的“从”使刘兰芝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如果说刘兰芝的“被遣”可以归因于焦仲卿对封建“孝”道的“顺”,那么,刘兰芝的被刘兄“逼嫁”则大可归结为刘母对刘兄的“从”。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统一于封建礼教之下以焦仲卿为代表的“孝”道思想和以刘母为代表的“三从”思想,原本同为统治阶级用于道德教化的工具,在此却通过刘兰芝的遭遇被置于深刻的悖逆之中,封建礼教自身的矛盾性昭然若揭,正是这一悖论所形成的巨大合力,最终酿成了刘兰芝的悲剧。因此,刘兰芝悲剧的深刻意义,就在于她是在封建礼教下受着相互对立的两种力量的共同摧残而走向绝路的女子。在刘兰芝身上,我们看到了汉代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双重迫害的典型。 在认识到封建礼教自身的悖论性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孔雀东南飞》正是通过对封建礼教的生动展示,从而揭示了刘兰芝悲剧原因的深刻内涵。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孔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1困惑与思考 1.2创造 1.3创造学 1.4创造力及其构成 第二章创造性思维及思维定势 2.1 创造性思维概念 2.2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2.3 思维定势的类型 2.4突破思维定势 第三章方向性思维 3.1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3.2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第四章形象思维 4.1 形象思维及特点 4.2 想象思维 4.3 联想思维 4.4 直觉思维 4.5 灵感思维 第五章头脑风暴法 5.1 头脑风暴法基本原则及规则5.2 头脑风暴法实施程序 第六章设问法 6.1奥斯本检核表法 6.3 和田十二法 6.2和田十二法 第七章列举法 7.1 列举法概述 7.2 属性列举法7.3 希望点列举法 7.4 缺点列举法 7.5 成对列举法 7.6 综合列举法 第八章思维导图 8.1 思维导图概述 8.2 思维导图绘制 第九章组合分解法 9.1 组合法概述 9.2 常见的组合方法 9.3 形态分析法 9.4 信息交合法和主体附加法9.5 分解法 第十章六顶思考帽法 10.1 水平思考法 10.2 六顶思考帽的特征 第十一章类比法 11.1 类比法概述 11.2 类比法的原理 11.3 类比法的类型 11.4 综摄法 11.5 引申方法 第十二章 TRIZ法 12.1 TRIZ的由来 12.2 TRIZ理论的体系结构12.3 TRIZ理论专利等级划分12.4 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12.5 物理矛盾及其解决原理12.6 技术矛盾及其解决原理

第一章导论 1.1困惑与思考 东亚人平均智商最高,但智商高不等于创造力高。 美国教育哲学:鼓励广泛的兴趣,灵活多变,善于质疑,东跑西跳,注重培养自信心;中国教育哲学:注重狭隘的专业,扎实的操练,被动接受,按部就班,常常缺乏自信心。 中国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但却不善于想象、发挥、批判和创造。高知识不等于高创造力。 李约瑟悖论:中国有四大发明,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未起源于中国?因为我们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形成理论,不能指导我们实践。发明的目的不是为了探求未知世界,也不是为了人类谋求福祉,而是政治的需要。 什么是高创造呢?知识,技术。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缺乏创新型人才是问题所在!所以大学的责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就是俱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俱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1.2创造 (1)创造与发现。发现科学事实,发现科学规律。 (2)创造与发明。新产品的研制,新方法的发明。 (3)创造与创新。更新,改造新的东西,改变。先创造,滞后期,后创新。 (4)创造与创意。新奇,简单,实用,与众不同,能使人眼前一亮,会令人久久难忘。 创意产生思路,创造产生作品,创新产生效益。 1.3创造学 赫曼全脑模型: A左上逻辑性B左下纪律型C右上空想型D右下表现性 创造学的涵义:指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创造学的特点:一般性,不能取代其他科学。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尽快开发每一个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都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2)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1.4创造力及其构成 1、创造力的含义: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创造力的构成:知识→一般知识、专门知识, 智力因素→一般智能、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特殊才能, 非智力因素→创造意识因素、创造精神因素。 格林提出创造力由10要素构成: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等。庄寿强创造力公式:创造

说谎者悖论故事

说谎者悖论故事 说谎者悖论故事 【问题】 在古希腊美丽众多的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克里特岛上住着一位名叫厄匹门尼德的人。当他幼年时,有一天,他跑到一座荒凉的小山丘上玩耍。玩累了以后,就跑到一个常去的山洞休息。不料,他在山洞里一下子睡着了,这一睡竟睡了57年。他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位大学者,谙熟哲学和医学,并能预知将来要发生的种种事件。于是,岛上的人就称他为“先知”。据说,他喜欢和别人讨论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借以显示自己有非凡的智慧。一天,他在和别人讨论关于克里特人是否诚实的问题时,厄匹门尼德断言: “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 “先知”的这句话极大地困惑着克里特岛上的居民。这句话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结果他们发现,要确定这句话的真假几乎是不可能的。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分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克里特岛。 在古希腊全盛时期,它的面积比现在的希腊王国要大得多,它拥有爱琴海峡诸岛、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部、黑海沿岸和意大利南部近海地区。它西起西西里,南抵地中海,北邻马其顺,东达黑海沿岸,拥有许多城邦或小国,其中以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米利都、底比斯、奥林匹克最为著名。希腊大陆为古希腊城区的中心,而克里特岛位于希腊大陆的南面。它的自然环境良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社会稳定,商业繁荣。公元前2500年至前1400年是克里特文化的鼎盛时期,它被称为“米诺文化”(米诺是克里特王的名字)。 现在,我们对“说谎者悖论”作些分析。我们知道,说这句话的厄匹门尼德本人正是一个克里特岛人。我们假定:如果厄匹门尼德的这句话是真的,那么,从这句话的内容中必然可以推出它是谎话。由它的真可以推出它为假,这就构成了自相矛盾,就构成了人们所常说的“悖论”。当然,严格地说,这个命题作为悖论仍然是有漏洞的。因为,在分析这种悖论时,对“悖论”的严格定义是:由这句话是真的,可以推出这句话是假的;并且,由这句话是假的,由可以推出它是真的。

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编辑 “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是凯恩斯推广的而流行的一种理论,虽然一直说早在1714年在蜜蜂的寓言,和类似的情绪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中文名节约悖论推广人凯恩斯根据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性质矛盾 理论解释编辑 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通俗地讲,就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找不到销路,也就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使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但现实经济并非保持静态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们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在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注意:千万不要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混为一谈。一般地,静态分析的结论常常与动态分析的结论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如静态地来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动态地来看,则有“买涨不买跌”之说,即当一种商品价格动态地随着时间下降时,消费者将持币待购,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量下降。 再如经济学中着名的“消费函数之谜”实际上也是混淆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果。静态地来看,收入越高,其用于消费的比例越低,但动态地来看,在收入随着时间增加的同时,消费需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结果消费在收入占的比例并不下降。所以,当库兹涅茨试图用动态统计资料来验证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理时,就会弄得混乱不堪了。 在凯恩斯看来,只要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就能增加国民收入。其实不然。 抽象地来讲,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会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则用于储蓄,而储蓄则会通过金融机构转到厂商手里,用于增加投资。这样厂商生产的产品就会全部销售出去,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购买用于消费,另一部分被其它厂商购买用于投资,整个国民收入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 但实际上,厂商生产的产品并不会完全销售出去,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例如,中国在2000年前后,市场上积压了大量彩色电视机,尽管彩电价格一降再降,但市场反应却十分冷淡。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家庭已经普遍购买了彩电,整个彩电市场已经饱和。消费者手里尽管有钱,但并不会用于购买彩电。于是进一步影响到彩电厂商也不会进一步增加彩电生产投资。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刺激消费或刺激投资,必然徒劳无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一致。更明确地讲,必须开发新兴替代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结构相一致。例如,在模拟信号彩电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应该开发数字化的液晶彩电或等电离子彩电,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就会

“悖论”还是“反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b15924426.html, “悖论”还是“反讽” 作者:周江源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01期 【摘要】罗伯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后期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并峙的伟大诗人。他对“戏剧独白”的独创性运用和发展奠定了自己在英国诗坛的地位。“我已逝的公爵夫人”是勃朗宁的“戏剧独白”技巧运用的代表诗作。在这首独白中勃朗宁成功地运用了“反讽”这一艺术手法。而在现实生活中,“反讽”常常被误读为“悖论”。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区别和使用这一对批评术语。 【关键词】悖论;反讽;罗伯特·勃朗宁;“我已逝的公爵夫人” 罗伯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后期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并峙的双峰之一。他与夫人伊丽莎白的恋情更是广为流传,堪称英国文坛的一段佳话。《指环与书》的发表以及他对“戏剧独白”这一诗歌体裁的独创性地运用和发展奠定了自己在英国诗坛的伟大地位。 一、引言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之于勃朗宁就像《哈姆莱特》之于莎士比亚。“我已逝的公爵夫人”是勃朗宁戏剧独白手法运用的代表作。戏剧独白指的是“剧中某一人物那个‘无言听话人’的所言所行,使独自人无意识地暴露自己的气质与性格特点”。故事取材于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公爵杀妻的故事。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也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关于勃朗宁这首诗作的评论和赏析也屡见报端。2011年,赵春阳和张蔚联名发表“《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悖论技巧的运用”一文,指出该诗是典型的悖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深知悖论和反讽是一对经常容易混淆的概念。笔者试从“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的解读入手,更深地去探讨这一对新批评理论的术语,以期让读者更好地区别和使用这一对概念。笔者通过对该诗的再读,认为勃朗宁的这首诗应该是一个反讽,而不是一个悖论。 二、悖论与反讽 悖论“是一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荒诞不经,但最后被证实是很合情合理的陈述”。例如华兹华斯“我心飞跃”中的一句名言“儿童是成人的父亲”。从表面上看,这是不可能的,甚至是荒谬的。这是对传统的父子关系的一种颠覆。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儿童所代表的是人类原初状态的人性的完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儿童成了成人、人类的父亲,是人类重返原初的中介”。 反讽源出于希腊文eironeia。反讽通常有三种形式:一、言语反讽,即上述的第三个意思,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个温和的建议”就是一个反讽,因为他的这个建议不仅不“温和”,

悖论的产生和意义

对于悖论存在及其意义的探究 摘要:悖论的存在已有数千年历史,悖论到底如何定义的?是为什么会存在的?历史上人们又是怎么对待悖论的?悖论能够怎样被解决?悖论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这一切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研究。 关键词:悖论;逻辑哲学;存在;本体论;形而上学 一、什么是悖论? 在人类思想史上,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谜题与悖论,它们对人类理智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许多大家、巨擘以及无名氏前仆后继地对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古希腊、中国先秦时期到现代数学、逻辑学等众多学科中,已经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悖论或怪论,悖论已经成为数学、逻辑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探讨的课题,谈论“悖论”几乎成为时髦。那么,到底什么是悖论呢?悖论,亦称为吊诡或诡局,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通常从逻辑上无法判断正确或错误称为悖论,似非而是称为佯谬;有时候违背直觉的正确论断也称为悖论。悖论的英文paradox一词,来自希腊语paradoxos,意思是“未预料到的”,“奇怪的”。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二、悖论与逻辑哲学 说谎者悖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悖论,由公元前六世纪的哲学家克利特人艾皮米尼地斯提出:“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这个悖论最简单的表述形式是:“我在说谎”。如果他在说谎,那么“我在说谎”就是一个谎,因此他说的是实话;但是如果这是实话,他又在说谎。矛盾不可避免。这类悖论的一个标准形式是:如果事件A 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无限逻辑循环。悖论的存在显然是因为某些命题正在逻辑上存在不合理性从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探究。 虽然逻辑不能等同于逻辑哲学,但是逻辑哲学基本上是和逻辑同时产生的,任何逻辑学家都在无形中进行着对逻辑哲学的研究。尤其是对于数学这样的极其讲究严密的逻辑性的研究领域,逻辑哲学的研究根本无法避免。著名的“罗素悖论”的出现甚至引起了第三次数学危机。所谓的罗素悖论是罗素针对当时建立不久的集合论体系提出的一个基础上存在的矛盾:“定义两个集合:P={A∣A∈A} ,Q={A∣A?A} 。问题:Q∈P 还是 Q?P?”。显然,无论是指定哪个判断为真,最后都能够推断出与其相反的结论。为了使其更容易被理解,罗素悖论又被称为“理发师悖论”:“有一个理发师说:‘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那么这个理发师要不要给自己刮脸呢?无论他怎么做,最后都一定会违背自己当初的话。 悖论的流行引发了世界上的思想风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现有社会中存在的不完美,思维方式不能再局限于既定逻辑,而要尝试打破规则,因为悖论的存在充分说明了现有的规则有着无法忽视的漏洞,甚至会动摇社会根基。 三、悖论与本体论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直以研究世界的本原为己任, 形成了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本体论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研究存在问题, 即关于什么样的实体存在, 以及作为实体在资格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来自: 哔。黑猫警嫂。(Dream maker, heart breaker.) 2011-11-30 18:34:34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 (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

王尔德悖论

的记录。 15、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议论更糟糕,那就是没有人议论你。 16、女人如何能期望会从男人那里获得幸福,如果他坚持把她 当作一个完全正常的人。 17、要避免争论,争论总是俗不可耐,而且常常令人信服。 18、邪恶是善良的人们编造的谎言,用来解释其他人的特殊魅力。 19、孩子最初爱他们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 时候,他们原谅父母。 20、如果一个女人不能让她犯的错误变得迷人,她就只是一个 雌性动物。 21、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任何东 西的价值。 22、摆脱**的唯一方式是臣服于**……我能抗拒一切,除了**。 23、情感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引入歧途,而科学的好处是不感情 用事。 24、女人在世上的日子要比男人好过得多。她们有太多禁忌。 25、20年的韵事使女人变成一片废墟,20年的婚姻使女人变 成一座公共建筑。 26、我喜欢自言自语,因为这样节约时间,而且不会有人跟我 争论。 27、报纸和文学的区别是,报纸没法读,而文学则没人读。 28、恭维话从来没有让女人缴械,但可以让男人缴械。这就是 性别差异。 29、每个人犯了错误,都自称是经验。——经验是一个人给自

己所犯的错误取的名字。 30、生活从来不是公平的……而且,或许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件好事。 31、生活是世上最罕见的事情,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 32、坏女人给我麻烦。好女人令我厌烦。这就是她们唯一的不同。 33、所有人类的重大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点幽默和疯狂 是没办法解决的。 34、对富有的单身汉应该客以重税。让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快乐 是不公平的。 35、争论是俗不可耐的,因为道德社会里每个人都持完全相同 的观点。 36、男人因疲倦而结婚,女人因好奇而结婚;最终他们都会失望。 37、只要一个女人看上去比她自己的女儿小十岁,她就一定会 心满意足。 38、女人的生活中只有一个真正的悲剧:她总在缅怀过去,却 必须活在未来。 39、我一点都不浪漫。我还不算太老。还是把浪漫留给比我老 的人吧。 40、除了感官,什么也不能治灵魂的创痛,同样,感官的饥渴 也只有灵魂解除得了。 41、我喜欢人甚于原则,此外我还喜欢没原则的人甚于世界上 的一切。 42、当美国的好人死了,他们就去巴黎。当美国的坏蛋死了,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与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与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今年11月15日在美国即将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20个国家重建国际金融体系的会议,即: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为了思考中国在建立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上应发挥的左右,我们有必要反思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我认为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所概括的“三元悖论”有助于我们看清“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性质:解决“三元悖论”的一种特殊的“三中择二”政策。而中国应对危机的选择则是做出一个新的“三中择二”选择。 所谓“三元悖论”即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早些时候所说的“永恒的三角形”。它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下述三个政策目标中只能达到两个,不可能三个同时实现:(1)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汇率的稳定性;(3)资本的流动性。例如1944年到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收到严格限制。这是解决“三月悖论”的一种特殊的“三中择二”政策选择。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一个一目了然的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今日欧洲货币联盟和历史上的金本位制,均选择“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中国大陆则选择“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弃了“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即只开放“经常帐户”,不开放“资本帐户”。 那么,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在1973年以后选择了“资本自由流动”和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两个目标呢?克鲁格曼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对“汇率不稳定”的承受力较大,而这又是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对发达国家的信心较大,使得发达国家货币贬值幅度可以达到恰到好处,不至于过度。相反,国际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信心不足,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贬值往往在资本外逃下过度反应。因此,克鲁格曼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三中择二”,应是选择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而放弃“资本的自由流动性”。他高度赞赏中国中央银行近年来连续降低利率的政策,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其他亚洲危机国家所不具备的,其原因正在于中国没有开放“资本帐户”,没有实行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中国的选择对于防止世界重演1930年代的大萧条意义重大。 但是,尽管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的成本却日益凸显。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而名义汇率下的稳定使出口带来的中央银行外汇占款不断增加。1995年外汇占款占中央总资产的33%,而2004年就高达60%,而目前这个比例更高。由于对冲手段的有限性,这种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实际上导致中国已经部分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成为国内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的重要来源。可见,中国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一“三中择二”,正在逐步事实上变为另一个“三中择二”:“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而中国正在丧失对国内经济至关重要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除了恢复“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一走向浮动汇率制的理由外,中国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面临着美元贬值的巨大风险是支持新的“三中择二”的另一个理由。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要求各国汇率与美元固定,而美国保证35美元可兑换1盎司金。这一体系的深刻矛盾由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特里芬揭示出来,即所谓的“特里芬悖论”:在黄金——美元固定汇率制度下,美国的外汇收支不平衡成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1、雅典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重要成就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关于世界万物本原是“水”的主张2)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提出了“万物皆数”的世界本质论,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行服从数的和谐”,这一学说在科学思想史上意义深远。3).原子论思想。该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物质微粒,永恒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聚散及其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4)亚里士多德学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的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已开始分化。a在世界本源问题上,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b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主张地心说,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c在物体运动问题上,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 自然观意义1)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2)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3)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2、从科学发展模式的角度,比较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起点是“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并把问题分为①实际问题,即需要通过理论来说明的问题,②疑难问题,即用现有的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库恩的视角中,“范式”则成为了科学发展的起点,有了范式指导下的解决疑难活动,科学才开始发展。 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可证伪度),在波普尔看来进步的理论就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即“具有最大可能的经验内容的理论。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有两种进步:(1)在常规科学时期,解谜能力是进步的标准。(2)科学革命的进步,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把范式转换看成进步 3.两种模式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的重点不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范式论模式都强调了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似乎对科学发展中的量变重视不够,库恩在他的范式论模式中则强调了常规科学的发展作用,同时明显地突出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转化。波普尔突出了动态的进攻性的“证伪”,而库恩则动静结合,强调辩护性的“范式”。 3、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实用科学技术体系;2. 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3. 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在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相对不足;4. 科学研究受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制约。 古希腊科学的特点: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4、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李约瑟悖论涵义:“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 现实意义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4)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5、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科学革命特点: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取了崇高的社会地位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展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次科学革命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变革。2、这次科学革命同第一次技术革命相互交织而同步进行。3、这次科学革命席卷欧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称三难选择 1三元悖论概述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在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国际经济情况以后,提出了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和J.马库斯·弗莱明(J.Marcus Fleming)提出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对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分析,堪称固定汇率制下使用货币政策的经典分析。该模型指出,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动汇率下则更为有效;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整个调整结构与政策效应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基本一样;而在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在浮动汇率下,则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根据上述原理画出了一个三角形,他称其为“永恒的三角形”(The Eternal Triangle),从而清晰地展示了“蒙代尔三角”的内在原理。 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 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 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 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根据 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 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 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一国只能三 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 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 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 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 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2 三者之间的选择关系 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不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电车难题等)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当为这种行为负责。 行为并不是行动,你什么也不干也是一种选择,因而也是一种行为。 我们将这个思想实验稍作修改,就可以看到什么也不干确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

悖论大集合

悖论大集合 (1)米堆悖论。如果一粒米不算一堆米,两粒米不算一堆米,三粒米不算一堆米……那么照此逻辑,一万粒米也不算一堆米。与之相对的是(2)沙丘悖论。如果有一堆沙,拿走一颗沙这还是一堆沙,拿走两颗沙这还是一堆沙,那么,拿走n颗也算是一堆沙,所以一颗沙也叫一堆沙。和我们的认识抵触。 (2)赌徒的谬误。假设有一个赌徒,他在赌博中连续赢了9次,请问第10次他会输还是赢?这个问题一般有两种答案,第一,他会赢,因为很多人觉得前9次赢了,说明他运气来了,下一次要赢了。第二,他会输,因为风水轮流转,不可能一直好运,这样才能平衡。这和买彩票号码是一样的,有人认为要买前几次出现过的号码,觉得这是热门号码。而有人则认为应该买其他号码,因为既然前几次是那个号码,那么后来就肯定不是了。这种对不确定的事情以前面的结果进行推测就叫赌徒的谬误。其实,第10次赌徒到底是输还是赢还是一件未知的事情,所谓运气楼主也不知道到底存不存在这种东西。你们呢?觉得运气存在么? (3)怕老婆悖论。电台举行节目,要求所有男性出场。要求怕老婆的就站左边,不怕的站右边。中国男性以怕老婆为荣。于是纷纷走向左边。只有唯一一个男性在右边。主持人不解问他是不是不怕老婆,他说:“我老婆不让我去人多的地方。”这下主持人犯了难。到底他是怕老婆还是不怕呢? (4)万能溶液悖论。(很多经典的悖论有可能大家见过就当复习吧,蹭)一位科学家的弟子好高骛远,于是有一天他非常骄傲的对老师说,我要发明一种能溶解任何东西的万能溶液。他的老师只是轻轻的说:那你用什么容器装它呢? (5)鳄鱼悖论。一头鳄鱼抓住了一个小孩,它对小孩妈妈说:“你猜我吃不吃他?猜对了我就不吃他。猜错了我就吃了它。”小孩妈妈说:“我猜你要吃了我的孩子。”鳄鱼说:“哈哈,那我要吃了它。”小孩妈妈说:“我猜对了那你就不应该吃他。”鳄鱼这下糊涂了,如果还给她孩子,那他就猜错了我应该吃了它,但是我吃了他她就猜对了不应该吃他,最后鳄鱼还给了她孩子。 (6)部分等于整体悖论。请问偶数的个数和整数的个数相等么?可以知道当取任意整数n总会有一个对应的偶数2n。所以应该是相等的。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整数包括偶数和奇数,所以不等。 (7)飞箭不动悖论。将飞箭运动过程分成无限个短过程,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这样是可以的。那么每一个过程都可以看成静止的,所以飞箭没有动。但是事实上飞箭动了。这是我国古代的悖论哟。支持。 (8)告示悖论。很多景点被人乱涂乱画。所以有工作人员就在墙上喷上请不要乱涂乱画字样。结果换来的是更多的乱涂乱画。有的人在那句话下面写你为什么乱涂乱画。有的人写我就乱涂了你打我呀。=_=。这种告示自己本身就违反了自己的原意。说不要乱涂乱画但是本身就在乱涂乱画。那应该怎么办呢?

国际金融 题库习题及答案

国际金融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实际汇率、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 2、外汇管制特别提款权 3、经常项目、外汇占款、正回购 4、离岸金融市场、欧洲货币市场 5、美元化、货币局制度人民币NDF 6、金融衍生工具、外国债券、欧洲债券、零息债券、存托凭证、商业票据 7、期货、期权、掉期、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定、结构性金融产品 8、格雷欣法则铸币税金本位 9、全球失衡,J曲线,米德冲突,丁伯根法则,斯旺模型 10、流动性陷阱债务通缩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陷阱 11、福费廷保付代理买入返售 实际汇率:名义汇率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汇率。反应一国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有效汇率:以资产配置、贸易比重等为权数计算的某种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指数。衡量一种货币相对其他多种货币币值的变动指数 实际有效汇率:双边汇率指数的加权平均。衡量一国贸易品于投资品相对几个国家的价格变化。 外汇管制: 一国外汇管理当局对外汇的收、支、存、兑等方面采取的具有限制性意义的法令、法规以及制度措施等。 特别提款权:“用于补充原有储备资产不足”的一种国际流通手段和新型国际储备资产经常项目:包括商品贸易或有形贸易、服务贸易、收益无偿转移 外汇占款:央行为了购买外汇所发行的基础货币 正回购:在交易中交易双方同意债券的持有人卖出债券,并在规定未来日期买回债券。离岸金融市场:指非居民之间进行货币借贷、结算、投资业务基本不受所在国法规和税制管制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世界各地离岸金融市场的总称 美元化:是一种国际替代现象,是指作为国际货币本位的美元部分或者完全替代各国(经济体)主权货币的过程或现象 货币局制度:一种关于货币兑换或发行的制度安排,而不仅仅是一种货币制度 人民币NDF :无本金交割的远期外汇交易。针对实行外汇管制的货币在境外设计的一种外汇风险管理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价值派生于基础金融资产价格和价值指数的一种金融工具 外国债券:指借款人在外国资本市场发行的东道国货币标价债券。 欧洲债券:指借款人在外国资本市场发行的非东道国货币标价的债券。 零息债券:以贴现方式发行,不附息票,而于到期日时一次性支付本利的债券。 存托凭证:在一国证券市场流通的代表国外公司有价证券的可转让凭证,属公司融资业务范畴的金融衍生工具 商业票据:由金融公司或某些信用较高的企业开出的无担保短期票据。 期货:以期货合约为交易标的的一类金融资产 期权: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买方在卖方支付一定数量的权利金后,在未来某一特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