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管理办法

预防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管理办法

预防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管理办法
预防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管理办法

XX省预防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我区预防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管理,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以下简称规范)等法规和规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预防接种单位是指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由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定,并明确其责任区域或任务。预防接种从业人员是指从事预防接种和服务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预防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二)具有经过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见附表。

第四条预防接种单位性质根据接种对象、服务形式和周期,可分为预防接种门诊、村级接种单位、产科接种单

位、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和成人接种门诊。预防接种门诊、村级接种单位和产科接种单位是指凡承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管理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是指承担狂犬病暴露规范处置和疫苗及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成人接种门诊是指为成人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机构。

第五条预防接种单位由所在地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依照条例和规范规定,根据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地理条件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等情况指定。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拟从事预防接种的单位、人员、房屋布局、设施设备等情况进行验收和定期考核管理。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考核验收后,可以在指定区域内对规定的服务对象实施预防接种服务工作,未通过考核验收的预防接种单位不得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部分地区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应急接种和临时接种。

群体性预防接种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内,针对可能受某种传染病威胁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的预防接种活动。应急接种指在传染病疫情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

传染病疫情蔓延,对目标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临时接种指在出现自然灾害、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流行等情况,按应急接种、补充免疫或群体性预防接种方案,在适宜的地点和时间,设立的临时预防接种点,对目标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服务。

群体性预防接种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备案;全区范围群体性预防接种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备案。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应急接种、临时接种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健主管部门决定。

第八条预防接种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单位种类和性质,承担责任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第九条预防接种单位从事第一类或第二类疫苗接种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品种和接种方法。第二类疫苗除公示上述内容外,还应公示疫苗价格、预防接种服务价格等信息。

第十条预防接种单位开展接种工作应当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接种实施记录。预防接种卡(簿)、电子档案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相关信息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6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其他预防接种记录保

四川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办法

附件1: 四川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预防接种管理,保障人群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结合我省工作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接种单位的基本条件 接种单位是指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条例》规定指定的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 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要求的设备和管理制度; 二、接种单位的设置 (一) 接种单位按预防接种门诊和预防接种点两类设置。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预防接种门诊;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预防接种点,有条件的应设立预

防接种门诊;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肝疫苗第一针及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 (二)原则上一个乡(镇、街道)指定一个预防接种单位。对服务半径大于5公里的乡(镇),可酌情增加接种门诊设置或由乡(镇)卫生院根据地理环境和人口密度等具体情况在村卫生室设立预防接种点进行接种。 (三)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大中专院校校医院或门诊部符合接种门诊基本条件的,可以作为接种单位,承担本校在校学生的预防接种工作。 三、接种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资质认证 (一)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认证实行属地化管理。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单位,必须是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并严格按照《四川省预防接种单位建设标准》(见附件1)考核验收合格的医疗卫生机构,未经依法指定的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从事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二)从事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须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护士执业证书并注册的人员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注册的乡村医生,接受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从事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每2年复训一次。人员要相对稳定,人员变动需经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建议,报同级卫生行政部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完整版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第三条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第四条疫苗的流通、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受种;受种者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保证受种者及时受种。 第七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接种单位时,应当明确其责任区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并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接种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给予奖励。 第九条国家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捐赠等活动。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20xx年4月23日,国务院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下文是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欢迎阅读!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完整版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

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第三条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第四条疫苗的流通、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受种;受种者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保证受种者及时受种。 第七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

预防接种单位报废疫苗管理制度

附件3 预防接种单位报废疫苗管理制度 1.报废疫苗,包括包装无法识别、超过有效期、储存温度异常且经评估不得使用和来源不明疫苗。 2.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报废疫苗。疫苗领用严格按计划和“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原则,尽量避免浪费。 3.报废疫苗,不得存放预防接种单位冷链设备中。 4.预防接种单位按月盘点库存疫苗,发现超过有效期等报废疫苗时,必须立即清点、隔离、登记、封存,当场填写《预防接种单位生物制品报废登记表》,落实“双人双签字”要求。 5.严格执行过期疫苗月报告、零报告制度,必须每月盘点库存疫苗,填写《过期疫苗月报(零报)表》,次月5日前预防接种单位上报辖区县级卫生健康部门,县级卫生健康部门每月7日前汇总上报设区市卫生健康部门,设区市每月10日前汇总上报省卫生健康委。无过期疫苗的“零报告”。 6.报废疫苗,按月逐级上报。其中第一类疫苗逐级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第二类疫苗报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7.报废疫苗,必须放入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或容器,使用有效封口,盛装量不得超过容量的3/4。每个包装物、容器必须标注“红色警示标志”和“中文标签”。中文标签内容包括:报废疫

苗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经手人姓名及需要特别说明事项等。 8.报废疫苗,必须安全储存专用区域;专用区域,必须明显标识,确保报废疫苗存放安全。 9.接种单位发现报废疫苗,最长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采用专门车辆常温运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如用疫苗运输车常温回收时,同车不得搭载效期内疫苗;运送前必须清点报废疫苗并准确填写《预防接种单位报废生物制品转运单》;交接时接种单位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分别签字确认,一式两份,一份留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份留存接种单位。 10.发现、隔离、转运报废疫苗当日,其相关信息必须录入“江苏省预防接种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疫苗管理子系统”,同时登记账册,确保报废疫苗数量、账册信息、系统信息一致。 11.报废疫苗登记、转运等相关记录须至少保存5年。 12.接种单位其它报废生物制品参照执行本制度。 附:过期疫苗月报(零报)表

预防接种证管理制度

林海镇中学疫苗接种制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 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儿童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并接受预防接种。 二、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预防接种 证的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主管部门制定。全省各地应统一使用省级印制的《黑龙江省预防接种证》,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印制、或使用其它版式接种证。 三、负责新生儿接生的单位和个人,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的为 其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同时填写《新生儿首针乙肝一毛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 四、预防接种证、卡(簿)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在儿 童出生后1个月内,家长或者监护人应持《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至儿童常住地所在的预防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 五、户籍在外地的6岁及以下儿童在本地居住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由 居住地的预防接种单位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预防接种证。 六、接种单位对适龄儿童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 规定做好记录。接种医生在每次接种完成后,应在卡、证上做好相应记录,并签名或盖章。

七、预防接种证由实施接种工作的人员填写。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 写准确、齐全,时间(日期)栏(项)填写均以公历为准。 八、当儿童户口迁移或寄居(托、养)于其它地区时,应持预防接种证 道负责该儿童免疫接种的预防接种单位办理迁出手续;之后,持证再到新迁入或寄居地区的预防接种单位登记,以继续接受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 九、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 依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规划疫苗免疫疗程序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无预防接种或未按照规定程序接种疫苗的儿童,必须补证或补种疫苗。 十、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保管,接种单位应在接种证上加 盖公章或预防接种专用章。 十一、接种单位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一次核查和整理,剔出迁出、死亡或是去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预防接种卡资料,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 十二、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卡城市由接种单位保管,农村由乡镇防保组织保管。预防接种卡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6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十三、应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计算机管理的预防接种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预防接种证、卡的有关信息录入计算机,

预防接种人员培训试卷

**县预防接种人员培训试卷 工作单位:姓名:分数: 一、多选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接种前将疫苗从冷藏容器内取出,核对接种疫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疫苗出现下列哪些情况( ABCDEFG )一律不得使用。 A过期、B变色、C污染、D发霉、E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F无标签或标签不清,G安瓿有裂纹 2、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前应再次查验核对( ABC ),无误后予以接种。 A受种者姓名、B预防接种证、C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 3、接种疫苗选择接种部位时注意避开( ABCDE ) A疤痕、B炎症、C硬结D皮肤病变处E、旧针眼处 4、接种前应准备的药品、器械有( ABCDE ) A、75%乙醇(95%乙醇)、镊子 B、棉球杯(缸)、无菌干棉球或棉签 C、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压舌板、血压计 D、1:1 000肾上腺素 E、注射器毁型装置或安全盒、污物桶等。 5、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告知受种者或监护人( AC ),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 A、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 C、注意事项 B及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价格 6、AEFI(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按发生原因分为( ABCDEF ): A、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B、疫苗质量事故 C、实施差错事故 D、偶合症、 E、心因性反应 F、不明原因反应。 7、在接种场所显着位置公示相关资料,包括( ABCDE ): A、预防接种工作流程; B、疫苗的品种、免疫程序、接种方法、作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C、以及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价格等; D、接种服务咨询电话; E、宣传资料。 8、AEFI报告内容( ABCDEF ): A、性别,姓名,出生日期 B、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 C、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 D、发生反应日期,发生人数,主要临床经过 E、就诊单位,临床诊断 F、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日期。 9、AEFI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责任报告人发现AEFI后应填写"AEFI登记表",AEFI的责任报告人包括( ABC ): A、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B、接种单位工作人员 C、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 10、疫苗的储存要求有( ABCD ) A、疫苗应按品种、批号分类码放 B、冷库和大容量冰箱存放疫苗时,底部应留有一定的空间 C、疫苗要摆放整齐,疫苗与箱壁、疫苗与疫苗之间应留有1~2cm的空隙 D、疫苗不应放置冰箱门内搁架上。 11、接种单位在接收疫苗时应核对和记录的内容有( ABCDEFG ) A、疫苗品种、剂型 B、批准文号 C、数量、规格 D、批号、有效期 E、温度记录 F、供货单位 G、生产厂商 12、免疫程序指对某一特定人群(如儿童)预防相应传染病需要接种疫苗的( ABCDEF )及有关要求所作的具体规定。 A种类 B、时间 C、剂次 D、次序 E、剂量 F、部位 13、冷链设备、设施包括( ABCDE ) A冷藏车 B、疫苗运输车 C、冷库、冰箱、冷藏箱 D、冷藏包、冰排 E、安置设备的房屋等 14、疫苗的分发领取原则( ABCD ) A先短效期、后长效期 B先产先出 C、先进先出 D、近效期先出 15、AEFI调查内容( ABCDE ) A、基本情况、既往史 B、可疑疫苗情况,稀释液情况 C、注射器情况,接种实施情况 D、临床情况 E、其它有关情况,诊断或鉴定结论。 16、狂犬病暴露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应用人群有( ABC ) A、Ⅲ级暴露者 B、免疫功能低下者的Ⅱ级暴露者; C、Ⅱ级暴露但暴露部位位于头面部者、且致伤动

甘肃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办法

甘肃省预防接种单位服务规范(暂行)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全省预防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提高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结合我省近年来预防接种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预防接种单位的含义 本办法所指预防接种单位,是指承担预防接种工作任务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所/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包括村定点预防接种和入户预防接种),由县(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并明确其责任区域。 预防接种单位必须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具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注册,同时必须经过区、县卫生局组织的预防接种上岗前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甘肃省预防接种人员资格证书”;具有符合预防性生物制品储存、运输管理规范要求的设备和管理制度。 全省预防预防接种单位按其承担的任务不同,分五类进行管理:(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地区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以及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等设立预防接种门诊,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的; (二)有条件的村卫生所(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设立预防接种点,承担辖区内的预防接种工作;在农村交通不便的地区和偏远山区、在城市流动人口集中地点应设置预防接种点。在新建城区、居民区、开发区应及时设置预防接种点。根据服务人群和服务半径,1-3个行政村设置1个接种点。 (三)在有产科病房的综合医院、妇产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必须

设立产科接种点。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肝疫苗第1针或/和卡介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四)大中专院校校医院(室)或门诊部符合接种门诊基本条件的,可以作为接种单位,承担本校在校学生的预防接种工作; (五)在实施补充免疫接种、应急接种和查漏补种等预防接种工作中,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疫苗接种率低和交通不便的地区,设立临时接种点。接种工作结束后接种点撤销。 第三条适用对象 本办法适用对象包括全省行政区划内所有从事预防接种服务的单位。 第四条管理部门 省卫计委负责本省预防预防接种单位的总体管理。市卫生局负责本市预防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县(区)卫生局负责本辖区内预防预防接种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协助省、市卫计委、卫生局开展对预防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县(区)疾控中心负责本辖区内预防预防接种单位的技术指导工作。 第五条接种单位职责 (一)根据责任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需要,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具体实施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接受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第一类疫苗接种率应达到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 (二)制订并上报第一类疫苗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做好疫苗管理,保证疫苗冷藏。 (三)按照有关规定对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准确掌握责任区域内适龄儿童数和分布,及时发现流动儿童,协助教育部门开展

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第一章)学习资料

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 (第一章)

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讨论稿) 第一章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 一、预防接种门诊的分类 预防接种门诊分为合格、规范、示范三类。承担责任区域内的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的接种工作。 二、资质与许可 1、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诊疗科目中有预防保健科或全科医疗科; 2、具有县级或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预防接种单位资格证书或文件等能够证明预防接种资质的资料; 3、责任区域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以文件形式明确; 4、所有接种操作人员均须具备执业资格; 5、具有符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 6、具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条件。 三、接种门诊设置要求 1、原则上设置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医院,位置方便、安全,有专门的出入口且相对独立,无电梯设备应设在二楼及以下,并与医疗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科等临床科室分开,并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交叉感染。 2、设有醒目指示牌,有明显指引标识引导受种对象。须配有盥洗设施和卫生间。 3、门诊总使用面积要求: 示范≥80m2、规范≥70m2、合格≥60m2。 4、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按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或申报的相应级别建设。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设置门诊的必须达到示范门诊的标准,达不到示范门诊要求,或设置一个以上预防接种门诊

的,要予以取缔;无论是合格、规范、示范接种门诊,硬件设施可有差异,软件资料管理验收标准必须达到统一。 5、各级疾控中心设立的预防接种门诊须与本单位免疫规划管理科室分开设置,并接受本单位或所属区域疾控机构免疫规划科室业务管理;免疫规划科室人员不得兼职预防接种门诊工作。 6、接种周期:接种门诊须固定时间提供预防接种服务,示范、规范门诊按周,合格门诊按旬开展常规接种,须覆盖所有责任区域。每次运转接种天数不少于2天。 7、接种单位应结合实际在各室或显著位置悬挂免疫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及公示内容(详见第二章)。 8、预防接种单位依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实施预防接种各项工作内容,并做好免疫规划资料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档案化管理(详见第三章)。 四、责任区域划分 1、按照以居住地划分的原则,城市(城区)按行政区划与街道相结合的方法、乡(镇)按行政村或自然村进行划定,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以文件形式明确,避免区域交叉和遗漏。 2、责任区域范围划分合理,清晰明确,责任分工到人,便于群众接种。 五、接种门诊功能分区及设备 接种门诊按其功能原则上分预检、登记室,接种室(区),观察、宣教室、办公资料室、冷链室等五大块。其中接种室(区)面积不低于门诊总面积的1/2,其它各室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地面硬化,接种流程合理,做到不交叉,各室通风良好、清洁明亮,有醒目标识牌。如有儿童保健体检,则接种室与儿童保健体检分室进行;如实施狂犬疫苗的接种,需设伤口处理室,并与接种室分开。 (一)预检登记室

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试行)

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单位和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预防接种质量,保障受种者的健康和安全,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和工作人员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管理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中所指的预防接种单位,是指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条例》指定的,承担第一类和第二类疫苗接种,有明确责任区域,并符合相关要求的医疗卫生机构。 第二章接种单位的条件与职责 第三条接种单位应具备如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

(四)预防接种门诊应当具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条件,乡级以下应积极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工作。 第四条预防接种单位的职责 (一) 根据责任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需要,按照各项技术规范要求,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二)制订第一类疫苗、注射器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做好疫苗管理,保证正常的冷链运转; (三) 按照要求定期上报第一类疫苗、注射器和第二类疫苗的使用情况; (四)按照有关规定为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证(卡),及时发现和掌握流动儿童情况,按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卡),并给予接种或补种; (五)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与监测; (六)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协助上级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七)开展免疫预防及相关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等; (八)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的接种单位负责信息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数据备份,确保系统和数据安全,未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的接种单位负责向乡级防保组织提交儿童预防接种登记资料; (九)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2

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模板

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 草海镇小水美小学 为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要求,我校对入学新生(包括学期中转入及暂时借读的学生)实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 一、查验方法 (一)在新生入学报名时,学校在办理相关报名手续时,要求新生家长或监护人出示该新生的预防接种证或有效接种证明。验证时根据接种证上的接种记录,认真逐项填写附表。 如学生的《预防接种证》已遗失,应尽快到原来的预防接种单位根据其预防接种信息补办《预防接种证》。 如果学生是外地来的,应出示原籍办理的《预防接种证》。 (二)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相应疫苗接种或接种记录不完整、不真实或无预防接种证的儿童,将出具书面补种(补证)通知发放给儿童家长或监护人,通知并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带学生到当地规定的接种单位补种或到原接种单位(发证单位)补证。在完成工作1周内将无证或未完成相关疫苗接种学生的名单向当地的接种单位进行报告。 (三)儿童在完成补种(补证)后,将补发的接种证或补种完成的接种证交学校验证登记。对于不能及时补证或补种的学生,应督促学生家长尽快完成补证、补种。 (四)在完成新生入学验证工作后,学校建立专门资料管理档案,存

档备查。 二、查验原则 国家规定在16岁内应完成接种的疫苗共8种(包括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其中卡介苗接种1针,乙肝疫苗3针,脊髓灰质炎糖丸4次,百白破4针,精白破2针,麻疹疫苗2针,乙脑疫苗4针。流脑4针。 为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要求,学校对入学新生(包括学期中转入及暂时借读的学生)实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 一、查验方法 (一)在新生入学报名时,学校在办理相关报名手续时,要求新生家长或监护人出示该新生的预防接种证或有效接种证明。验证时根据接种证上的接种记录,认真逐项填写附表。 如学生的《预防接种证》已遗失,应尽快到原来的预防接种单位根据其预防接种信息补办《预防接种证》。 如果学生是外地来的,应出示原籍办理的《预防接种证》。 (二)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相应疫苗接种或接种记录不完整、不真实或无预防接种证的儿童,将出具书面补种(补证)通知发放给儿童家长或监护人,通知并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带学生到当地规定的接种单位补种或到原接种单位(发证单位)补证。在完成工作1周内将无证或未完成相关疫苗接种学生的名单向当地的接种单位进行报告。

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建设及管理历程

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建设及管理历程 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包括预防接种门诊、村级接种点、产科接种点等在内的预防接种单位是提供预防接种服务,完成预防接种操作最直接、最关键、最核心的机构,是预防接种工作的基本单元。维持无脊灰、消除麻疹、加速乙肝控制等目标的实现以及预防接种工作措施的最终落实均依靠预防接种单位工作的开展。规范、加强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是提高预防接种工作水平与质量,加强免疫规划工作,实现相关疾病控制的基础与关键。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建设和管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综述如下。 1 以村医接种为主,探索预防接种门诊化建设 全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在计划免疫初期,大部分接种工作由乡村医生完成。1987年前,农村的预防接种是由乡村医生入户接种或突击接种,这种接种模式在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由于村级接种点多,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疫苗利用率较低,没有足够的冷藏设备,易造成疫苗浪费,接种质量也容易出现问题。90年代,全国逐步进入乡级接种门诊建设时期,在农村地区推广乡级门诊化接种,规范程度进一步提高,接种人员的素质得到加强,促进了计划免疫工作的全面落实。 河南省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讨以乡为单位集中接种[2],90年代大力推行门诊化接种工作,积极加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并采取各种措施规范接种单位的管理,为全省预防接种工作织造了坚实的工作网底。2002年,河南省卫生厅印发《河南省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办法(试行)》,用于指导乡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建议各级机构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以乡为单位的规范化门诊,同时对接种门诊的形式、房屋、设备和接种人员进行了统一规定,对接种工作程序、技术要求、疫苗的冷藏、运输和接种器材的消毒、灭菌等也明确规定[3]。 2 接种单位分类分级管理,强化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对接种门诊的环境、设施、管理、质量与服务等各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疫苗的种类和免疫接种项目也在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各类接种门诊加速规范化建设。对城乡接种门诊制定客观评价的等级标准,成为计划免疫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4]。2009年,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与规划所研究制定了《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试行)》等”三规范一意见”,对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及预防接种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具体的规范、标准和更高的要求。其中《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对预防接种单位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所有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机构分为预防接种门诊、村级接种点、产科接种点、临时接种点四类,对预防接种门诊实行分级,按照不同的硬件设施、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等评定为示范预防接种门诊、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合格预防接种门诊三级,实施动态管理。

新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全文

新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全文 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重新修订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新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详细内容。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2005年3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34号公布根据2016年4月23日《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第三条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第四条疫苗的流通、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受种;受种者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保证受种者及时受种。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接种单位客户端督导工具使用指南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接种单位客户端督导工具使 用指南 1

2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接种单位客户端督导工具使用指南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接种单位客户端督导工具(以下简称督导工具)是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该工具能够对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接种单位的基本情况、运转情况和数据质量等信息进行统计,结果能够导出word文件,以方便各级对接种单位儿童预防接种个案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该工具使用方法简便,能够大大减少各级管理人员督导工作量。 1 系统运行环境: 1.1 基本要求为Windows98、Windows ME、Windows 系列、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 ;Windows Vista;推荐Windows XP。 1.2 系统默认本地计算机安装了Word,否则无法导出督导报告。用户能够在网上下载一个绿色WORD随身携带。 1.3 安装国家接种点客户端软件。当前该督导工具只支持国家客户端软件。 2 系统功能 2.1 一般信息

2.2 基本信息 2.3 运转情况 4

2.3.1 儿童预防接种个案录入情况 2.3.2 儿童预防接种记录录入及时性与完整性(按照设定的疫苗种类和接种日期时间段统计) 2.4 数据质量 现场抽查预防接种证或接种卡,并录入个案,经过”校对”考核其一致性。 2.4.1 接种点数据一致性情况统计汇总 5

6 2.4.2 接种点数据一致性情况统计 1-匹配 2-日期不匹配 3-表示卡有计算机没有 4-表示卡无计算机有 ╳计算机无此儿童 3 操作流程 3.1 程序文件 3.2 操作步骤 第一步:运行督导工具 双击NipSupervise.exe,将弹出以下对话框。

预防接种单位职责

预防接种单位工作职责 一、接种单位必须接受市、县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技术指导和业务监管。 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实行资质认证,必须持证上岗,定期参加专业培训。 二、必须向社会公示开展预防接种服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免疫程序、收费标准、接种流程、接种须知、咨询服务电话等相关信息,特别要明确公示免费提供第一类疫苗接种服务。 三、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一)人口资料:辖区内总人口数及15岁以下各年龄组人口构成资料;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建卡人数、建证人数;儿童流出、流入情况;幼托机构、学校数及学生人数。 (二)疫情资料: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免疫史等。 (三)接种资料:免疫规划疫苗应种人数、实种人数、接种率(包括基础免疫、加强免疫、强化免疫、应急免疫、“扫荡”免疫)、未接种原因分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调查处理等资料。未实行以乡为单位接种的地区,还应掌握辖区内接种单位数量、分布、预防接种服务人员资料。 (四)免疫规划疫苗供应及使用情况

(五)冷链设备及接种器材资料。 四、提出免疫规划疫苗的需求计划,每年10月初前向县疾控中心报告下一年度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提前1个月逐级上报。 五、根据上级要求,组织开展或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保证预防接种注射安全。 六、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开展冷链温度监测,做好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管理。 七、对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给予接种或补种。 八、预防接种门诊定期对责任区域内0-7岁儿童主动进行搜索、访视和管理,按规定及时准确开展常规接种率报告。 九、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 十、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

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2016)

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 (2016) 【法规类别】卫生防疫检疫 【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68号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6.04.23 【实施日期】2016.04.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政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68号) 《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已经2016年4月13日国务院第12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 2016年4月23日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 国务院决定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十条修改为:“采购疫苗,应当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 二、将第十五条修改为:“第二类疫苗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在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集中采购,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疫苗生产企业采购后供应给本行政区域的接种单位。 “疫苗生产企业应当直接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送第二类疫苗,或者委托具备冷链储存、运输条件的企业配送。接受委托配送第二类疫苗的企业不得委托配送。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可以收取疫苗费用以及储存、运输费用。疫苗费用按照采购价格收取,储存、运输费用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收取。收费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三、将第十六条修改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接受委托配送疫苗的企业应当遵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保证疫苗质量。疫苗储存、运输的全过程应当始终处于规定的温度环境,不得脱离冷链,并定时监测、记录温度。对于冷链运输时间长、需要配送至偏远地区的疫苗,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提出加贴温度控制标签的要求。 “疫苗储存、运输管理的相关规范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四、将第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疫苗生产企业在销售疫苗时,应当提供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销售进口疫苗的,还应当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 五、将第十八条修改为:“疫苗生产企业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销售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一)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经区卫生计生委批准,承担本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接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指导。 (二)具有符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根据预防接种的需要,制订上报第一类疫苗、注射器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采购计划,做好疫苗和注射器储存和使用管理。 (三)严格遵守疫苗储存、运输、使用管理规范,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冷链设备,保证疫苗质量。 (四)在预防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相关资料,包括:预防接种工作流程;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品种、免疫程序、预防接种方法、作用、禁忌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第二类疫苗除公示上述内容外,还应公示预防接种服务价格;预防接种服务咨询电话;宣传资料。 (五)按照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卡(簿)。对流动儿童定期开展摸底调查,发现漏证或漏种儿童及时给与补证和补种。 (六)做好室内清洁,使用消毒液或紫外线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七)预防接种人员穿戴工作衣、帽、口罩,双手要洗净,佩戴工作证,持证上岗;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疫苗、注射器、冷藏包、冰排及各种药械等。严格“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儿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登记册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出生年月日、本次接种疫苗品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并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接种时严格疫苗接种操作技术,做到安全接种。 (八)接种后注意留观儿童反应情况,出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 (九)及时上证、上册并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登记卡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负责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数据备份,确保系统和数据安全;定期上报疫苗接种情况。 (十)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版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版 (2005年3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34号公布根据2016年4月23日《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第三条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

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第四条疫苗的流通、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受种;受种者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保证受种者及时受种。 第七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

辽宁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办法

附件1 辽宁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办法 为加强对全省预防接种单位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接种质量和人群免疫水平,预防、控制和消除疫苗针对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制定本办法。 一、接种单位的基本条件 接种单位是指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条例》规定指定的辖区内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二、接种单位的设置 (一)接种单位分为预防接种门诊和预防接种点。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预防接种门诊;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乡

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设立预防接种点,有条件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肝疫苗第一针及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 (二)原则上一个乡镇(街道)指定一个预防接种单位。对服务半径大于5公里的乡(镇),可酌情增加接种单位的设置,农村可以根据地理环境和人口密度等具体情况在村卫生室设立预防接种点。 三、接种单位及人员管理 (一)预防接种单位经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考核验收后指定,在其责任区域内开展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门诊按照《辽宁省预防接种门诊设置标准》进行建设和考核验收,预防接种点的建设、考核标准由各市(含省管县)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二)从事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应当具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接受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每一年复训一次,人员要相对稳定。人员变动需经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建议,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 (三)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工作,并将预防接种单位名单逐级上报备案。省卫生厅对全省预防接种单位进行上网公示,每年更新一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