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动态增强T-SI曲线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161.99 KB
- 文档页数:2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75例疑有乳腺肿瘤患者的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患者皆为女性,均从乳腺病变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方面综合分析。
结果结合病变的强化形态及时间-信号强化曲线鉴别肿块的良恶性诊断正确者为64个,准确率为87.18%。
结论根据乳腺病变的强化形态及强化曲线特征,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乳腺病变 MRI动态增强 TIC【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181-01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核磁共振检查逐步增多,动态增强MRI检查为乳腺疾病提供了丰富的诊断信息,尤其是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为手术前评估起了很大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75例78个乳腺病变的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对病变良恶性鉴别价值进行探讨,更好地为病变定性。
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8年-2012年通过临床触诊、B超检查及乳腺X线平片检查疑有乳腺肿瘤的患者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及延时增强扫描,并有外科手术病理证实,患者皆为女性,共75例,78个病灶,年龄23-78岁,平均55岁。
良性肿块42个,恶性肿块28个,乳腺增生8个。
1.2仪器及方法采用Siemens Magnetom Avanto 1.5T 超导型核磁共振仪器,乳腺专用表面线圈。
扫描前患者取俯卧位,双手舒适抱头,双侧乳腺自然悬垂于乳腺专用表面线圈内。
增强时采用高压注射器在患者桡静脉处团注Gd-DTPA 0.2mmol/kg,约5秒内注完,注完后再继续注射15ml的生理盐水。
增强T1WI压脂横断面扫描,第1期相当于平扫,后5期为动态扫描,加延时期2期,每期约60秒,总动态扫描共约8分钟。
1.3图像后处理及分析方法扫描结束后在Siemens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后处理,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通过MRI平扫及增强早期对乳腺病变的形态进行分析,本文中病例可以分为肿块样无强化灶、肿块样强化灶、非肿块样强化灶、点状强化灶。
MRI同层动态增强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观察脑垂体微腺瘤患者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垂体微腺瘤血PRL均>40 ng/mL 的患者23例。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EXCITE HD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时,用对比剂钆喷酸葡胺,其剂量为0.1 mmol/kg,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结果:常规平扫23例中,有15例可见异常信号改变,占66%;而动态增强扫描后有21例可见正常垂体腺、漏斗、海绵窦逐一明显强化,微腺瘤则尚未强化仍呈低信号区,形成鲜明对比的图像特征,占92%。
平扫垂体一侧饱满或T1、T2未见异常信号者并不干扰此特征的出现。
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征象,在冠状位上对垂体微腺瘤最具有诊断意义。
【关键词】垂体肿瘤;腺瘤;磁共振成像;诊断[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value of non dynamic enhance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pituitary microadenoma. Methods: 23 pituitary microadenoma patients with PRL>40 ng/mL were scanned with Signa EXCITE HD1.5T supercondu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anner manufactured by GE company in U.S.A. With 0.1mmoL/kg magnevist solution as contrast agent, applied Turbo Spin Echo to employ non dynamic enhanced MRI. Results:Abnormal signal showed in 15 cases by routine plain scan (66%), while images of normal pituitary gland, infundibulum, and cavernous sinus showed obviously strengthened signals in 21 cases by non dynamic enhanced MRI (92%), with low signal area of microadenoma, forming evident image characters. These characters appeared even when one side of pituitary gland was full as plain scanning or when abnormal signals didn't show in T1, T2. Conclusion: Non dynamic enhanced MRI has obvious character, and plays a role in diagnosis of pituitary microadenoma in coronal position.[KEY WORDS] Hypophyseal tumor; Adenoma; MRI; Diagnosis垂体微腺瘤是指直径小于1 cm而有异常内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在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谢 飞 王华斌(南京市中心医院 南京 210018)摘要:垂体瘤是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各种文献统计约占颅内肿瘤的10%[1,2]。
鞍区肿瘤中,垂体瘤的发病率为首位。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以青春期和生育期女性为多见,常有内分泌功能紊乱征象,巨大的垂体瘤可压迫周围重要结构如颈内动脉、视交叉、下丘脑导致相应的临床体征。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能够动态、客观、准确地反映垂体微腺瘤的血供特征,使得对垂体微腺瘤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磁共振 动态增强技术 垂体微腺瘤 应用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6.09.307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9-0242-01 垂体瘤是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各种文献统计约占颅内肿瘤的10%[1,2]。
鞍区肿瘤中,垂体瘤的发病率为首位。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以青春期和生育期女性为多见,常有内分泌功能紊乱征象,巨大的垂体瘤可压迫周围重要结构如颈内动脉、视交叉、下丘脑导致相应的临床体征。
由于鞍区周围解剖结构比较复杂,如何清晰地显示鞍区及其周围结构一直是影像学努力的方向,也是诊断鞍区病变的基础。
近二十多年来,由于是MR的日益普及,尤其是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的出现,使得对垂体瘤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磁共振出现之前,影像学对垂体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CT技术,MR的横空出世,是现代医学成像技术的一次里程碑事件;由于磁共振对软组织极强的分辨率,多方位、多参数成像、无鞍区周围骨质结构的伪影、无放射辐射等等诸多优势,使得磁共振技术成为目前公认的显示鞍区结构的最佳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界利用磁共振技术诊断垂体瘤经历一段较长的历史[3],磁共振成像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提高之中。
EPI(平面回波)技术的出现使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在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成为可能,是一次技术上的巨大飞跃;平面回波技术是临床实际应用中成像速度最快的磁共振扫描序列,能够在几十毫秒内完成原始K空间数据的采集,然后利用强大的计算机后处理技术,得到满足临床需求的高质量图像。
2021年11月第28卷第22期1.5T磁共振T2WI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在垂体瘤中的诊断价值吕金纯垂体瘤多为良性腺瘤,但涉及内分泌系统的中枢,可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生育功能、学习和工作能力[1]。
目前,垂体瘤的临床诊断尚无统一、确切的标准,仍以术中探查、术后病理检查为准。
MRI是诊断垂体瘤的首选方法,但所用序列不同,扫描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选择合适的序列对诊断垂体瘤极为重要。
基于快速自旋回波的T2WI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是一种先进的MRI 技术,能快速采集三维各向同性数据,对比度高、成像时间短,临床用于头部、腹部、脊柱等领域中取得优异成绩[2]。
本文探讨1.5T磁共振T2WI 3D-SPACE序列在垂体瘤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选取2018年2—12月我院收治的垂体瘤患者66例。
纳入标准:① 经术中探查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垂体瘤;② 个人资料完整;③ 对MRI检查无禁忌。
排除标准:患者合并其他肿瘤、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或生命体征不稳定。
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19~77岁,平均(44.6±10.2)岁。
1.2 检查方法 使用Siemens Magnetom Avanto 1.5T超作者单位:325600 浙江乐清市人民医院放射科通信作者:吕金纯,导核磁共振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取仰卧位,使用8通道头线圈,均行T2WI 3D-SPACE及三维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3D-TSERT)序列扫描。
3D-TSERT序列扫描参数:TR/TE 750ms/117ms,FOV 200mm×200mm,层厚0.6mm,层数72,翻转角180°,Base resolution 320,PAT mode GRAPPA,加速因子2,turbo foctor 23。
3D-SPACE序列扫描参数:TR/TE 2000ms/129ms,FOV 180mm×180mm,翻转角120°,层厚1.0mm,层数72,矩阵320×320,2次激发,带宽289Hz/pixel,voxel size 0.6mm×0.6mm×1.0mm。
影像技术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4月 第3卷第8期垂体微腺瘤起源于垂体前叶,直径10mm以下,是临床常见的鞍区肿瘤,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和血中有关激素水平的异常可做出初步诊断。
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首选影像诊断手段[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1例患者,年龄28~47岁,均为女性。
临床表现头痛、出现泌乳、月经不调等内分泌症状。
头痛复视5例,3例甲状腺功能减低,血液化验泌乳素增高13例、均大于30ng/ml。
1.2 设备、扫描序列及参数1.2.1设备机型 Skyra3.0T静音磁共振,具备Tim全景矩阵技术和DOT平台,70cm的检查孔径。
扫描安全无辐射、高舒适度,更高质量、更为细腻的临床图像。
高扫描速度,可进行大范围全身检查,多种特殊磁共振成像技术。
1.2.2平扫序列 T2_tse_sag_320_2mm、T1_sag_ thin、T2_tse_cor_320_2mm、T1_cor_thin、T2_tra_2mm、T1_tra_2mm。
1.2.3增强序列 T1_COR_2mm_dynamic、T1_FS_ COR_+C、T1_FS_SAG_+C、T1_FS_TRA_+C。
1.2.4参数 T2:TR=3000ms、TE=97ms、FOV=160mm、FOVphase=100%、Slicethickness=2mm、Averages=3、Phaseoversampling=30%;T1:TR=450ms、TE=9.5ms、FOV=160mm、FOVphase=100%、Slicethickness=2mm、Averages=2、Phaseoversampling=70%。
1.3 方法垂体平扫后行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冠状位四期动态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用药计量0.1mmol/kg,注射速度2.5ml/s,7层2mm层厚包括全垂体,TR450mm、TE8.8mm、FOVphase100%、FOV180mm、Averages2。
MRI动态增强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作用研究储成凤;秦伟;杨明;杨小庆;金琴娣;张琳琴;孟爱芳【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05(016)003【摘要】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疑诊为垂体微腺瘤患者,行MRI平扫与同层动态增强扫描(Gd-DTPA)研究.分析垂体微腺瘤动态增强前后的MRI表现,并绘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结果:本组垂体微腺瘤可分为两个类型,即偏心型34例(垂体左前叶18例、右前叶14例及垂体左、右后叶各1例)和中心型2例(垂体柄基部偏前及后叶中央区各1例).同层动态增强后,33例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或稍低信号,似"充盈缺损";垂体微腺瘤的最大信号强度,多出现在注入造影剂后32~96s,以64s最明显.另3例垂体微腺瘤,由于其病灶于T1WI已呈高信号,与正常垂体间分界不清.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较高.【总页数】3页(P125-127)【作者】储成凤;秦伟;杨明;杨小庆;金琴娣;张琳琴;孟爱芳【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445.2【相关文献】1.MRI半剂量动态增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临床研究 [J], 陈惠;冷桂香;钟福兴;李荣芳2.动态低场MRI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作用 [J], 范远娴3.低磁场MRI动态增强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 张怡璐;陆亚萍;钱大雁;王寿立4.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临床研究 [J], 陈方宏;袁建华;李玉梅;丁忠祥5.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 王秀河;黄耀熊;黄力;刘斯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RI动态增强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陈科;蔡越飞;王青云【期刊名称】《海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5(11)5【摘要】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实验室、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的病例,分析其在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的MRI信号改变特点.结果:①平扫:1例正常(垂体信号及形态未见异常改变,占2.0%);39例垂体柄偏移,占79.6%;36例垂体内有低信号改变,占73.5%,13例呈等信号,占26.5%;34例垂体局限性向上突起,占69.4%.②动态增强47例垂体瘤早期强化延迟,占95.9%,瘤体intensity-flow曲线峰值在70~100s.③延迟扫描35例垂体肿瘤信号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14与正常垂体组织基本一致.结论:动态增强,特别是在增强早期对诊断垂体瘤具有较高准确性,平扫+动态增强可作为影像学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总页数】2页(P419-420)【作者】陈科;蔡越飞;王青云【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医院放射科,东莞,523110;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医院放射科,东莞,523110;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医院放射科,东莞,5231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相关文献】1.MRI半量动态增强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周航2.动态增强MRI检查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 [J], 徐刚;侯继野;秦晓冬3.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J], 姜远才;崔凤;袁杭;乐先杰;万紫红4.MRI同层动态增强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敖振杰;杨兴贵5.MRI半量动态增强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 [J], 崔光彬;王玮;郭炜;杜滂;宋立军;李玮;秦越;熊晓双;魏经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垂体微腺瘤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探讨作者:李新军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第24期【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28例已确诊垂体微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常规行MRI平扫,并对其采用Alltech centauri 1.5T磁共振扫描仪行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28例垂体微腺瘤均位于垂体前叶,单发,血PRL均>40 ng/mL。
常规MRI平扫28例中有16例可见T1WI为低或稍低信号,10例为等信号,2例为高或稍高信号,T2WI 16例为高或稍高信号,8例为等信号,4例为低或稍低信号,注药后动态增强扫描25例为低或稍低信号,3例延迟扫描有明显强化。
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有诊断意义,可明显提高其检出率。
【关键词】垂体微腺瘤;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诊断临床上,将直径≤10 mm的垂体瘤称为垂体微腺瘤,起源于垂体前叶[1],是临床常见的鞍区肿瘤,大多可通过影像学(CT或MRI)确定诊断。
有些垂体微腺瘤是因其他原因行头CT 或MRI检查时偶然发现,患者可无任何垂体微腺瘤的临床症状,垂体内分泌学检查也可能完全正常。
近年来,MRI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发展使得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逐渐升高,本研究通过对28例已确诊为垂体微腺瘤的患者进行MRI平扫及MRI动态增强扫描,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脑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28例血PRL均>40 ng/mL的垂体微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5例患者为女性,年龄15~47岁,平均(27.6±5.2)岁,均有月经紊乱、泌乳、停经史,9例有头痛、头晕症状,实验室检查PRL均>40 ng/mL。
3例为成年男性患者,其中2例有性功能障碍。
1.2 检查方法 MRI检查采用Alltech centauri 1.5T磁共振扫描仪,首先对28个患者均行MR 平扫,矢状位扫描平面与长轴平行,冠状位扫描平面于垂体柄平行,而后使患者体位保持不变进行T1WI矢状位、冠状位、轴位增强扫描,对比剂选择Gd-DTPA,先行冠、矢、轴三方位定位图,在矢状位或轴位像上设垂体冠状位5~7层,行垂体冠状面T1WI成像,设置好相关条件后静脉注射4 mL对比剂,开始扫描并进行第一次收集数据,同时快速注入剩余对比剂,使其总量为8~10 mL,连续扫描5次,并在注入造影剂30 min左右做T1WI延迟扫描。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赵兴利;马先锋;赵丛海;秦志刚
【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
【年(卷),期】2005(009)001
【摘要】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方法对31例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I平扫、常规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MRI平扫有5例可见异常信号,占16%;常规增强扫描显示病灶19例,占60%;而动态增强扫描微腺瘤未强化的低信号区与周围正常结构的强化形成明显对比,检出28例,占90.3%.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赵兴利;马先锋;赵丛海;秦志刚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吉林,长春,130033;公主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吉林,长春,130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
【相关文献】
1.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J], 崔海燕;田国才;黄胜;龚沈初;姜洪标;李小龙
2.高压注射器应用于垂体微腺瘤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的护理 [J], 文叶雪;林焕杰;欧卫谦
3.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 [J], 王亦强
4.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J], 杨培红;骆丽;刘杨
5.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J], 杨培红;骆丽;刘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720:q短篇论著嗲MR动态增强T—SI曲线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ValueofMRdynamiccontrastenhancedtime-signalintensityculwefordiagnosisofpituitary
microadenoma
张永顺1,杜昱平2,祝玉芬2,许颜晖1,徐卫锋2(1.白求恩军医学院医学影像教研室,河北石家庄050081;2.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放射科,河北石家庄050082)ZHANGYong-shunI,DUYu-pin92,ZHUYu-fen2,XUYan-huil,XUWei-fen毒(1.DepartmentofMedicalImage,BethuneMilitaryMed&dCo№铲,Shijiazhuang050081,Chinas.
2-DepartmentofRadiology,BethuneInternationalPeaceHosp如dofPLA.Shijiazhuang050082,China)
I摘要】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时间一信号强度(T—S1)曲线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或药物实验性治疗证实的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图像后处理软件生成T—SI曲线,并观察其变化特征。结果:所有病例的MR动态增强T-SI曲线均旱明显变化.其中包括13例MR平扫影像基本正常的患者。T_SI曲线出现幅度差的平均起始时间为23s,最大差值的平均出现时间为55s。结论:MR动态增强T-sI曲线对垂体微腺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重要的诊断价值。I关键词1垂体肿瘤;腺瘤;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36.4;R730.261;R44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062(2010)10—0720—02
垂体腺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鞍区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15%.鞍区肿瘤的90%。直径<10mm的称微腺瘤。由于部分垂体微腺瘤没有高度改变、垂体柄偏移、鞍底下陷等明显的间接征象,故常规MR扫描检出率不高I“.诊断有一定难度。基于正常垂体与微腺瘤的血供特点.MR动态对比增强扫描有利于正常垂体与微腺瘤组织之间形成信号对比。故可以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本项研究对2l例经临床手术病理或药物实验性治疗证实的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系统内置的图像后处理软件生成时间一信号强度(Time—signalintensi.ty.T—SI)曲线,并定量观察其变化特征,旨在探讨MR动态增强T-SI曲线对垂体微腺瘤的敏感性和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0.3mm,NSA3次,Matrix256x256。而后行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注射剂量0.1mmol/kg,注射速率2ml/s。造影剂注射完毕后,随即以同样速率注射生理盐水15ml,注药开始的同时行T。W/TSE动态扫描。5个层面15~25个动态连续扫描。扫描时间共计2min30s,得到75-125层图像。扫描参数:TR419ms.TE10ms,FOV200ram,
NSA1.TH3mm.Matrix180x256,TSEfactor
7。部分病例加
扫50min矢、冠状位的延迟像。1.3T—SI曲线调出收集病例的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资料,在病灶显示清楚的层面(图1).分别将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选
定在肿瘤组织121和正常垂体组织,应用MR系统内置的图像后处理软件生成T-SI曲线(图2),定量观察两条曲线的变化特征.即出现幅度(强度)差的时间范围、起始时刻、最大差值1.1病例资料收集2006年8月一2009年7月共2l例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手术病理或药物实验性治疗证实,本组病例均为女性,年龄16~52岁,平均30岁,临床症状主要为月经不调、闭经、泌乳、头疼等。2l例患者均有实验室血清泌乳索(PRL)的检查结果。其中20例明显升高,l例基本正常。1.2检查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GyroscanInteraMaster1.5T超导磁共振扫描装置。选择头颅正交线圈。先对垂体行T.W,sE矢状位和冠状位及T2W/TSE矢状位常规扫描.扫描参数:T。W/SE时TE15ms,TR550ms,
一病例并同一层面)。。……l…
….+},...^。P£…,“
Figure1.MRdynamiccontrast-enhancedimageof…一’viewofpitu
?竺时…20ms,TR3哩m堂他参数基棚i呻一...F‘i鲥2.T.sI-,.u[tnllltcetl.一Ot…I:uutlt-t3tl
—t粕t-gmnaigure--D1ClllvetreeBgillepatienttilesameSliceI岬.厶IanⅡ
口
同,如FOV180mm,Slicell层,TH3ram,SliceGap
r"。一.、
一’
【收稿日期12010—0l一19;1修回El期12010—02—21
【作者简介】张永顺(1958一),男,河北保定人,教授。
万方数据皇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年第21卷第10期JChinClinMedImaging,2010,V01.21,No.10.721.
及出现时间等参数。
2结果2.1影像表现在本组病例中。13例MR平扫未见垂体区有明显的信号异常,也没有高度改变、垂体柄偏移、鞍底下陷等明昆的间接征象,余8例MR平扫有间接征象。所有病例MR动态增强后.正常垂体组织强化快.而肿瘤组织强化较慢,肿瘤区强化信号低于正常垂体组织,且边界较为清晰,与MR平扫相比有显著差别.随着时间的延长,肿瘤组织也逐渐强化,其中6例加作MR延迟扫描发现肿瘤区信号强度略高于正常垂体组织。2.2T—SI曲线在本组病例中行MR动态增强有信号异常者,正常垂体与肿瘤组织的两条T.SI曲线的幅度(强度)在180s区间范围内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幅差(正常垂体与肿瘤组织的T—SI曲线幅度之差)起始时刻在注射对比剂后15—32s之间,平均起始时间为23s,最大差值(正常垂体与肿瘤组织的T-SI曲线幅度峰值之差)的出现时刻在注射对比剂后45—70s之间,平均出现时间为55s。
3讨论3.1垂体与腺瘤的血供特点垂体的血供主要来自于上、下垂体动脉,上垂体动脉首先通过垂体漏斗部。下降到达垂体前叶形成垂体门脉系统,其前叶通过垂体门脉系统,由上垂体动脉J.HJ接供给其血液,其后叶的血液供臆则直接来源于下垂体动脉13I。垂体微腺瘤的血供一般认为与腺体一样来源于次级门脉从.其肿瘤血管对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与正常垂体的血管有明显不同,血流比较缓慢141。垂体与腺瘤在血供上的这种差别正是MR动态对比增强时正常垂体与微腺瘤之间能够形成信号差别的解剖学基础。3.2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分析垂体微腺瘤的MR检查一般采用冠状面和矢状面薄层(,<3mm)扫描。同时要做TlWI和%Wl图像。T.WI图像微腺瘤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伴出血时为高信号15J;T2WI图像微腺瘤呈略高信号或等信号。部分微腺瘤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垂体柄偏移等影像表现,MR与CT所见相同。用Gd—D1’PA增强后,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55min)高于垂体。所以垂体微腺瘤MR诊断的关键是在动态增强的早期(3min内)唧崖确区分出正常垂体与微腺瘤之I’日J的信号差异。3.3动态增强T—SI曲线分析T—SI曲线反映rMR动态增强时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以定鼍的描述病变组织的血供特点,是一种能对肿瘤微循环生理功能状态进行“成像”的影像学方法.它町以获得肿瘤强化过程中更精确的信息18J,有研究表明T—SI曲线测量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功能高度相关[91.其曲线的幅值变化主要取决于病变组织的血管密度和对比剂进入细胞外问隙的多少,以及流出的快慢等因素。鉴于垂体微腺瘤的血管生成与正常垂体的血管有明显不同,血流比较缓慢.所以其T—SI曲线的幅值要低于正常垂体。综上所述.动态增强T—Sl曲线对于垂体微腺瘤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重要的诊断价值,它使得MR动态增强检奁技术不仅可以在形态学上进行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在功能上定最评价正常垂体和微腺瘤的血供情况,进而架起一座从宏观影像学到分子影像学研究的桥梁。由于目前中、低场强磁共振装置没有动态增强的图像后处理功能,那么对垂体微腺瘤进行增强扫描,何时是信号差别的最佳观察点,本项研究的动态增强T—SI曲线最大差值的平均出现时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T—SI曲线对垂体微腺瘤的l临床治疗效果也具有一定的验证作用。【参考文献l【11t宵英.杨德义,蒋学祥,等.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意义fJl.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4):262.f2l丁庆困,胡舂洪,郭亮,等.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在肌肉系统胂块中的诊断价值I”放射学实践,2003.18(4):267—268.【3】储成风。秦伟.杨明.等.MRI动态增强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作用研究【J1.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16(3):125—127.【4]SakamotoY,TakahashiM。KorogiY,eta1.Normalandabnormalpituitaryglands:gadopentetatedimeglumine—enhancedMRimag-ing【JJ.Radiology。1991,178(2):441—445.【5】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I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31.【6]RandT,LippitzP,KinkE,ela1.Evaluationofpituitarymi—
eroadenomagwithdynamicMRimaging【J].EurJRadiol,2002,4“2):13i-134.【7]GaoR,lsodaH,TanakaT.Dynamicgadolinium-enhancedMRima裔ngofpituitaryadenomas:usefulnessofsequentialsagittal
andcoronalplaneimages[J1.EurJRadiol,2001,39(3):139-141.
【8】任静,宦怡,赵海涛,等.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SI—T曲线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JJ.实JIf{放射学杂志,2006,22(9):1112一lll3.【9]HawishorstH'KnapsteinPG,KnoppMV,eta1.Cervicalearcino-
nls:smndardandphartnaeokinetieanalysisoftime—intensitycurvefor撇ssmentoftumonangiogen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