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脉络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经典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整理
00825102 马腾
一古典贸易理论
1、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
2、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
李嘉图认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1)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2)不同产品的生产需要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3)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在生产中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在生产中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4、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理论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
5、雷布津斯基理论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改变原来比较优势的格局,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而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因此该国的比较优势向有利于密集使用增长要素的行业转移。
6、斯托普—萨缪尔森理论
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实际收益的长期影响是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
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7、巴格瓦蒂的福利恶化型增长
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出口市场上本国(地区)商品需求弹性非常小;该国(地区)是贸易“大国”;国民经济对其产品出口存在高度依赖。
8、萨缪尔森和琼斯的特定要素模型
短期中国际贸易使进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受损,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获利。9、里昂惕夫之谜
在1947年,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相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关键比率(Ky/Ly)/(Kx/Lx)只有0.77,而根据H-O模型,该比率应该大于1,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三当代贸易理论
10、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独立的源泉,也直接导致产业内贸易的产生。规模经济下贸易的格局是多均衡解。由于各种产品规模效应的强度不同,合理的分工格局有耐于国际协调一致。
11、林德的重叠需求论
需求结构是决定贸易格局的重要因素,两国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间的贸易可能越密集;平均收入水平对需求结构具有支配性的影响,发达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平比较接近,所以具有相似的需求结构;制成品的对外贸易是国内贸易的一种延伸。
12、维纳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是将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过程。(1)初始期(introduction):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需要大量R&D投入;(2)成长期(growth):技术已经确定并被普遍采用,大规模生产能降低成本;(3)成熟期(maturity):产品实现标准化,规模达到最佳点,原材料和工资是最重要的成本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