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20.92 KB
- 文档页数:2
D0l:10.16767/ki.10-1213/tu.2020.01.143建筑现象学视角下的妹岛和世作品解读李天玮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摘要:建筑现象学自理论诞生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建筑师的认可,这种以人的存在为立场的建筑思考方式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尽管当代许多建筑大师没有旗帜鲜明的表明其建筑现象学立场,但是他们的作品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建筑现象学的本质。
我们常用轻盈、纤薄、“暧昧”等词形容妹岛作品的现代与前卫,而本文从另一种角度——建筑现象学出发来观察她的作品,同时也间接印证了建筑现象学在当今建筑学界的影响力与实际意义。
关键词:现象学;妹岛和世;场所精神;建筑体验;人性化1建筑现象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关于人本问题的思考越来越得到重视,新的工业技术虽然带来了更完善的功能,但却对人文关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叫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渐渐地认识到功能主义的危害。
针对这种全社会的状况,胡塞尔在二十世纪初期创立了现象学。
在此后不多年里的建筑学领域,面对同样的问题,建筑师和理论家们都将自己的眼光发散到其他领域中去寻求解决。
因此,一些理性思考的建筑师开始对建筑现象学产生兴趣,从而受此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
追溯从建筑现象学理论诞生到今天这段历史,现象学思维存在的痕迹愈加清晰,许多建筑师的作品中都蕴含着对于人及自身存在的理解,尽管这些建筑师并没有高举现象学的旗帜,但其作品足以说名现象学对他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建筑师认识的不断变化,建筑现象学也随着现象学在发展中衍生出了很多分枝。
总体来讲,可分为两类叫一是挪威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家诺伯格•舒尔茨创立了建筑场所现象学,场所精神作为核心理论成了这一派的支柱;另外一类是帕拉斯马和斯蒂文•霍尔等人延展出了建筑知觉现象学,空间知觉作为这一派的支柱。
场所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虽为两个不同的派别,但是相辅相成的。
场所现象学侧重描述的是这个空间场合或者事物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知觉现象学则偏向我们去亲身体验这个事务所带给我们的感觉叫这是两种相反的过程,在许多建筑实践中往往都有体现。
城市设计的维度》2008-04-16 21:47一、形态维度1)城市形态:城市形态研究的是聚居地的形态和形式。
CONZEN认为土地使用、建筑结构、地块模式、街道模式是一系列把握聚居地要素中最为关键的要素(这四个要素的稳定性依次提高)。
<a>土地使用:稳定性低,相对别的要素是短暂的。
新的使用常会引起再开发和新建活动,引起地块的合并和细分。
<b>建筑结构:城市中除了具有象征性的纪念性建筑外,别的建筑必须具有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用途和使用强度的特性,才能长久的存在。
<c>地块模式:街道单位典型的被细分或如绘制地图那样分成一块块场地或地块。
地块随着时间的变化可以再细分,但通常是被合并。
<d>街道模式:街道的模式是城市街区以及它们之间的公共空间或活动通道,或者“公共空间网络”的平面布局。
它具有叠加历史信息的特征。
•一个由街道模式建立起来的重要的城市设计品质是“渗透性”,意思是一个环境的穿越路线或在其中的路线的可选择程度。
(“渗透性”是活动机会的一个度量标准,另一个相关标准是“可达性”)它包括“视觉”渗透性——看到穿过环境的线路的能力;和“实体”渗透性——穿越环境的能力。
很多小尺度的街区模式比较少的大型街区模式具有更强大的渗透性。
2)公共空间网络与基础网络:街道模式建立了一个城市区域的公共空间网络,也是广义的基础网络的关键因素。
对Buchanan来说,基本网络“形成城市的结构,对其土地利用和土地价值,开发密度和使用强度,和市民穿越、看见和记住城市及约见同伴的方式。
”3)限定空间的建筑与空间中的建筑:公共空间网络形态结构的主要变化是从作为城市街区组成要素的建筑(体量相连,限定街道和广场),转变成无组织空间中自由挺立的高楼大厦。
•在更大尺度上——基于在城市区域内提供更健康的生活条件、美学偏好和容纳小汽车的理念——现代主义的城市空间倾向于在建筑群周边自由流动,而不是包含与其中。
[ COLUMN ] 专栏/BIAD6 石华工作室 BIAD6 SHIHUA ATELIER223以空间知觉与认知为基础,捕捉环境中的潜在信息——人在环境中具有发掘与探索的心理需求。
在“身体-空间-时间”多维参照下开展设计,使用者既是看的主体,也是被看的对象。
以场地中的互动感知为依据,把握场域特征,以此为基础展开场景的建构;寻求与客体不断变化、涌现的互动关系,甚至预设“情节”,试图引发场所的形成。
十年来,石华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叙事性这一主线:从场景引发的视觉体验,到“看与被看”的空间机制,再到多种体验经过历时性叠加所形成的场所特性,实现了情感反应与集体记忆的综合,达成“可居、可游、可行、可望”的空间编排。
通过石华的建筑作品解读观者为中心的空间性场域建构机制。
在学理层面讨论空间问题,在生产压力巨大的大型设计院里显得难能可贵,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建筑行业的变化,这是值得玩味的事情。
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下,要求设计者更精准更关照体验地思考问题,不管你出身何处。
场地到场景“建筑-人-环境”一体化一直存在于中华传统的营建基因中,石华作品着力营造空间路径及相应的游观体验,形成节奏化的空间序列,其铺陈方式带有时空融合的属性。
北京东方阳阳企业总部(图1)BIAD 办公室改造(图2)办公空间的营造操作方式源于单纯的目的——解决使用者行为方式与空间组织、形式生成脱节的问题。
以此为基础,提取空间原型并类型化,与人群行为匹配,从而建构建筑组群中的公共空间体系。
解读石华的每一个作品,关注的通常不是单个场景,而是若干场景所形成的空间序列。
重庆广阳岛长江文化书院(图3)设计,大的山形地势中所独有的园林环境依托景观结构特征“由外而内”触发使用者的感知,环境秩序通过主客体处境的差异性触发空间特征的显现,方案推敲阶段一直在模拟观者视角聚焦视觉中心,并持续对空间进行识别与定位。
长江文化书院选址于广阳岛上高峰山西部山顶破损需进行生态修复的场地,提取传统山地理景手法,空间序列的审美经验的空间秩序叠合,而静观则创造一个向自身聚焦的世界。
96THE REALM OF MOVIE AND TV ARTS影视艺苑“城市形象”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美国城市学家凯文·林奇,他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中表明,任何一座城市都有一种公众印象,它是许多个人印象的迭合;或者有一系列的公共印象,每个印象都是某些一定数量的市民所共同拥有的。
[1]后续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形象”的概念,将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市民风貌、政府作为等因素囊括在其内涵体系中,城市形象体现了公众对于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及生活现状的全部感知,也是对其未来发展潜力的展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形象的塑造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
作为城市发展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对内能够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城市的集体凝聚力;对外能够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激发城市生命力,促进其综合实力的发展。
而食物自古以来就承担着城市明信片的功能,是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的基点,更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每座城市都有其代表性的饮食文化,游客通过这些特色美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追求和精神面貌,进而了解当地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底蕴[2],最终形成对于一座城市的心理图景,城市形象也就在此过程中被建构出来。
2023年“进淄赶烤”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食客驱车几百公里排队数小时只为吃一顿“新晋顶流”淄博烧烤。
与此同时,不仅淄博美食火爆出圈,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淄博市民以及充满烟火气的小城淄博也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与喜爱。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赶烤”浪潮背后,作为特色食物的烧烤是如何促进人与人相遇,人与城市相熟的?其在淄博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的过程中承担了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而淄博又是如何将烧烤带来的巨大流量转换为机遇和红利,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淄博烧烤助力城市形象建构的作用,同时为其他城市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以“食”为媒进行形象传播提供借鉴。
走向新文脉主义: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建筑学城市特色本质在于建筑和城市文脉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英国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工具并列。
对于城市及建筑的研究,无疑需要以文化的脉络,即“文脉”为背景。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相同或相似的城市文脉关系,不管城市形态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改变,必然会因循城市文脉关系,而文脉不是固定僵化的,会依据其内在发展规律持续的发展与自我更新,城市形态的发展根据城市文脉的发展呈现出双螺旋状空间结构,丰富而稳定。
推动着城市特色美,维持着丰富多彩的城市形态。
《后现代建筑语言》和《什么是后现代建筑》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等关于后现代书籍的陆续翻译出版凯文﹒林奇则从城市公众的认知印象出发来讨论其与城市真实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城市的连续性和印象性之所在,他的文脉观也被理解为路径﹑地标﹑边界﹑节点﹑区域的五要素文化概念,作为可想象的形式的文脉。
柯林·罗伊在《拼贴城市》中强调的文脉都是分属于不同时间范畴的产物,是一系列沉积的﹑片段的﹑微缩的与乌托邦式的文脉。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形态—类型学”理论,力图将历史和城市生活的连续性建立起来,他认为文脉是由地标和基质所组成。
这些从城市中认识主体—人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城市环境关系研究的观点及方法给当代的文脉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其目的不仅要建立新旧建筑的视觉连续、城市景观的和谐共生,而且要追求充满文化内涵,同时得到人们心理认同和富有生活情趣的城市场所。
9贴的设计方法展示一个地区的历史,因为时间无法倒流或者冻结,城市应该在文脉的观念中,充分引用和利用现代的、历史的、或不受时间限制的象征、联想和类型。
他认为设计城市必须要由能工巧匠式的设计师去完成,这种设计师一定对传统和历史极为熟悉,他能够从历史和传统中选择出典型的主题、部件和元素,随后对其进行发展、变化、错位、移接或重新组合,以拼贴出一个富有历史感的区域。
历史街区设计中的哲学诠释学应用——“视域融合”理论视角■梁辰浩摘要:历史街区是城市的建筑遗产。
现代诠释学“视域融合”理论要求通过两种不同的“视域”对理解对象进行诠释。
借助哲学诠释学的方法维度聚焦历史街区的设计与建设,从“视域融合”的理论入手,站在融合交流的“契合度”视角分析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设计改造;以融合“扬弃”实现更好理解的视角分析杭州湖滨步行街区的不足;强调融合与“历时性”“共时性”设计互交视角对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设计进行阐释和研究。
历史街区的设计改造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诠释学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键词:“视域融合”;诠释学;街区设计;历史街区【中图分类号】TU984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2.03.00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服务设计理念下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19BH154)、“中国诠释学”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成果。
历史街区成为城市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魅力的重要载体,具有新建街区所欠缺的历史美学价值、街区记忆与遗产连续性价值。
目前,一些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缺乏“原真性”,仍然停留在对周边建筑的符号性模仿上,客观上削弱了其历史和文化的特征。
对历史街区的老建筑设计改造不慎,将导致历史街区的特色和文脉失去延续甚至遭到破坏。
实践和应用是历史街区经典诠释的基本要素,城市历史街区只有在被表现、被理解和被诠释时,才得以实现其意义。
本研究认为,在新时期可借鉴哲学诠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提出的“视域融合”理论,以一种历史的、融合的、广阔的视域去看待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03与分析审美诠释问题,用更多的“历史耐心”面对历史街区的设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舒适度和高品质发展趋势的要求。
一、理论基础“诠释学”又称解释学、阐释学、释义学,是始于17世纪的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
19世纪上半叶,德国诠释学家施莱尔马赫促成了西方诠释学从理解和解释的技艺向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转换。
设计与理论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 / 063基于施密茨身体现象学的体验式城市湿地公园滨水空间设计研究AN EXPERIENTIAL URBAN WETLAND PARK WATERFRONT SPACE DESIGN STUDY BASED ON SCHMITZ BODY PHENOMENOLOGY湖南师范大学 葛万宝过借助现象学理论来推动城市湿地公园的滨水空间设计研究与发展。
2身体感知与滨水空间的营造氛围2.1施密茨的现象学与身体感知身体与空间可分为身体的感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施密茨的现象学理论认为身体综合知觉、整体体验与空间的关系。
生理器官会同时接收到日常空间中的事态,并不是单独孤立的。
如水空间通过对人的五官与皮肤等身体部位带来多重的感知与体验。
那么在成都江按湖湿地公园景观项目设计中,游园者的体验上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公园给游客带来的还有触觉与嗅觉上的体验。
首先人的触觉能够使身体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同石材与木材给人带来厚重粗糙与亲切柔和的感觉一样。
在游园中人对景观材料真实的触觉,增加了游客对环境的体验感受。
湿地公园滨水空间中最常见的触觉感受是足部对漫步于景观中材质的感觉。
滨水空间中对于草地、石板、木板水泥等不同材料的运用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于某些特定的景观场所赋予特定的材料,给人带来一种亲切感,激发人的向往体验。
如在滨水区域铺设木质平台与木质栈等可以激发人去做一些亲水性的活动,岸边浅水区域铺设大小不一的石块,会激发人的童心,脱去鞋子与水面互动。
木板、石块不同的材料肌理营造出丰富的触觉和视觉的体验感受[2]。
2.2滨水空间的营造氛围在温哥华城南部的滨水空间设计项目中,非常注重周边居民的感知程度,除此之外还融入了市民对城市的记忆,所以在公共性设施的引入上与城市居民的历史脉络相吻合。
从而激发起与市民的情感共鸣,来增加周边居民对滨水空间区域的归属感。
这种滨水景观空间是在市民情感感知与集体记忆进行设计基础上开发的。
空间现象学入门 空间现象学是研究空间现象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在空间中的行为、感知和经验。通过对空间现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对空间的认知和利用,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环境管理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空间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帮助读者初步了解这一学科。
一、空间现象学的定义和起源 空间现象学是由人类地理学家亚当·弗里德曼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他认为,空间不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是人类活动和感知的场所。因此,人类对空间的认知和利用是空间现象学关注的核心内容。
空间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城市、建筑、景观等各种空间形态,以及人类在这些空间中的行为、感知和经验。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出空间背后的规律和原因,为空间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空间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空间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地调查和定量分析等。观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人类在空间中的行为和活动,可以了解他们对空间的利用和需求。实地调查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人们对空间的主观感受和意见,可以了解他们对空间的评价和期望。定量分析是通过统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人类在空间中的行为和感知,可以揭示出空间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三、空间现象学的应用领域 空间现象学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环境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城市规划中,空间现象学可以帮助规划师了解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利用和需求,为城市的功能布局和交通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在建筑设计中,空间现象学可以帮助设计师理解人们对建筑空间的感知和评价,为建筑的功能布局和形态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在环境管理中,空间现象学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评价,为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空间现象学的未来发展 空间现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有许多待发展的方向。未来,空间现象学可以进一步研究人类对空间的情感和体验,探索空间设计对人类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时,可以结合新兴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为空间设计和管理提供更多的创新方法和工具。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场所精神的构建赵永景摘要:社会在发展,城市在更新,我们的生活环境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变,变得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
这种变化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进步,但同时,城市景观风貌也因此变得缺乏个性和特色,空间营造方式相似,设计手法雷同,造成了场所精神的缺失。
如何避免诸如此类弊端,创造出富有特色和内涵的城市空间环境,本文结合潜江石油广场的规划设计谈几点感受。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场所精神“场所精神”的概念源于建筑现象学,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Norberg-Schulz)于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LOCI)的概念。
诺伯舒兹认为“场所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元素所形成的一个综合体,系建筑现象学相结合的主体事物”。
场所精神主要表现为“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场所的环境特征能让人知道自己身处何种场所,并明确自己与场所有之间有何关系。
场所精神决定了场所的本质和特性,代表着场所特有的氛围,不同的场所因人们的活动需求不同,其内容、特性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所具有的场所精神也就不同。
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场所精神体现为尊重场地的地域特征、景观特征和文化氛围。
人们需要通过空间体验来感知场所精神,规划设计的任务是营造不同类型的场所空间以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感受。
潜江石油广场规划设计实践一、项目背景概况江汉油田地处湖北省江汉平原,油田主要矿区分布在湖北潜江、荆门等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论证了江汉平原是我国东部石油勘探的远景地区之一。
1958年,周恩来总理一声令下,十万余人参加了声势浩大的石油勘探大会战,随后江汉油田进入正式生产阶段。
江汉油田曾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石油基地,拥有半个多世纪的开采历史,留下了具有亚洲和中国多项“第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矿业遗迹。
为了使这些珍贵的矿业遗迹得到有效的保护,潜江市政府开始了潜江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石油广场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一段漫长之旅抵达哈马略(Hamarøy,如同越过北极圈到达‘极北之地’。
午夜的诺尔兰(Nordland轮廓虚幻而美丽,在洁白积雪的覆盖下迎着月色熠熠发光。
典型的北方景象正是作家笔下的场景,而眼睛却在剪影中寻找一座黑暗神秘的塔的影像。
走过教区牧师的旧宅,塔赫然眼前,它辗转反侧在寻找直立的姿势,窗口的‘眼睛’、顶部的‘头发’,仿佛暗示了一个人的肖像。
”[1]——帕拉斯玛(Juhani Pallasmaa克努特·汉姆生(Knut Hamsun,20世纪挪威最具创意的超现实主义作家(图1,1920年以其划时代的巨著《大地的成长》(Growth of the Soil获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支持希特勒,被定为叛国罪。
面对这位同时拥有文学贡献与政治罪行的作家,克努特·汉姆生中心的建设无疑引发了挪威人半个世纪以来的困惑(图2。
1. “固执”的愿望汉姆生中心的第一笔草图绘于1994年9月(图3、4,建筑师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的首次哈马略之行[2]。
建筑原计划建于Hamsund [3],汉姆生童年时代的家,1996年设计方案首次登场便引发了挪威各界的争议、批评与嘲讽:一方面,为支持纳粹的国民叛徒建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刺痛了挪威民族的内伤;另一方面,霍尔塑造的建筑形象也遭到官方和当地居民的强烈质疑[4]。
相异于挪威国内的反对之声,建筑方案在国际社会却赢得了一片赞誉,并于1997年1月获得美国进步建筑奖。
此时的汉姆生中心不再置身于设计图中等待被建造和实现,而是由模型扮演起摘要:本文对克努特·汉姆生中心的设计概念“建筑=身体:无形力量的战场”进行解读,在现象学维度下探讨建筑与身体的问题,通过阐释身体在空间路径的引导下运动、感知,从而使建筑的意义得以显现的过程,揭示建筑与身体间相互敞开的对话关系。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rchitecture concept of Knut Hamsun Center, “Building as a Body: Battleground of Invisible Forces”. Architecture and body are analysed with the help of phenomenology.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revealed by showing the process that the paths in space drive body movement and perception, which leads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eaning of architecture.关键词:克努特·汉姆生中心,现象学,身体,感知,意义Key words: Knut Hamsun Center, Phenomenology, Body, Perception, Meaning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收稿日期:2011-08-15“建筑=身体:无形力量的战场”——现象学透镜下的克努特·汉姆生中心"BUILDING AS A BODY: BATTLEGROUND OF INVISIBLE FORCES": INTERPRETATION OF KNUT HAMSUN CENTER IN PHENOMENOLOGY冯琳,宋昆 /FENG Lin, SONG Kun建筑明星的角色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图5。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97城市空间形态视角下旧城更新中广场空间场所精神的丧失——以彭州市牡丹文化广场为例◎钱奕衡摘要:随着城市更新的进行,很多对于城镇居民有意义的场所都逐渐消逝,彭州市旧市政广场就是一个典例。
本文基于诺伯次·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及相关城市设计理论,对现有的牡丹文化广场(新市政广场)进行分析,发现其严重缺乏场所精神的问题。
进而以城市空间形态的角度切入,对新老广场进行对比,从而找出部分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一定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旧城更新;场所精神;城市空间形态;广场空间尺度一、广场发展概述彭州市旧行政中心广场修建于1986年,广场位于老城核心区,西侧正对彭州市行政中心。
旧行政中心广场宜人的尺度、丰富的公共空间触发了多样的户外社会活动;而广场北边一座修建于1937年的钟楼,早已经成为众多老彭州人心中的“彭州标志性建筑”。
2012年,随着旧城改造更新的进行,旧新政中心广场被拆除,在原址上进行新市政广场——牡丹文化广场的修建。
随着广场被拆除的,还有屹立了近80年的钟楼,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新建钟楼,耸立在新广场北侧中间位置,显得格外突兀。
新广场地下做成了购物中心,而地上则是光秃秃、毫无生气的空旷广场。
曾经旧广场的尺度与活力烟消云散,新建的钟楼也难以再成为彭州的地标,而地下的商业也因为场所活力丧失而苟延残喘。
二、场所精神理论下新广场分析(一)场所精神理论分析“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是一个古罗马的概念,愿意为地方守护神。
古罗马人相信任何一个独立的空间都有一个守护神,守护神赋予他们灵魂和精神,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
[1]换句话说,场所精神承载的是人对整个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容易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元素。
根据场所理论,场所的内涵不在于地点,而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特征的空间。
这里说的空间是指建筑内部空间或由建筑、人造物等实体物质所围合的空白区域;而独特的意义和特征主要是指场所与人与场所间的独特的心理活动与联系,包括场所使用者对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8)0720054202
城市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
收稿日期:2007211215
作者简介:陆志瑛(19822),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92
陆志瑛摘 要:指出诺伯格将建筑的研究赋予现象学的意义,将场所、场所精神和存在空间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是孤立的建筑,
文中试图通过现象学理论来研究城市设计中的场所精神,并提供一些建筑现象学的方法论探讨和思索。关键词:适居性,辨识性,场所精神,集体记忆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海德格尔(Heidegger)把建筑看作是万物所归属的领域,建筑就是真正的居住,建筑的意义就在于建筑是“提供了场所的物”,建筑形式的组合影响着城市空间,文丘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提到罗马就是很典型的“作为空间的城市”,西方的这些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相比较,城市的形式逻辑不仅有很强的整体感,而且营造了强烈的“场所精神”,使居民或游客成为“诗意的栖居者”。诺伯格(NorbergSchulz)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运用在建筑理论中,他认为现代城市的最大危机是越来越图案化、功能化的城市环境没有适居性(dewelling)。建筑的目的是创造存在的立足点,为空间的辨识性指明方向。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对器具信赖状态的基础作为使用境域的世界,同样的,城市空间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与人的生活和观念有密切的因缘性。1 现代城市规划的反思普通市民到欧洲旅游,在看到欧洲人的矮房子、小商店、差旅馆、旧地铁、窄街道之后,自豪感油然而生。该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城市所处的位置?西方的一些神圣庄严的城市如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给人一种整体感觉。在这些城市中,无论是大的饭店、商店和公共花园,还是小的阳台和装饰物,在外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有机的统一。凯文・林奇(KevinLynch)在《城市意向》中提到,“城市的辨识性(legible)元素———节点、里程碑、小路、边缘和区域组成了城市的空间导向。”这也就是诺伯格所指的“场所的现象”(ThePhenomenonofPlace)。不可否认的是,西方人的形式逻辑很强,他们所创造的一些名城,都极其认同建筑的归属感、场所感,关注点都“诉诸事物本身”。但是纵然在西方,同样也遇到现代建筑与文化认同的问题,
现代城市建筑趋向于一种“普世文明”,现代城市的发展充斥着诸如此类的问题,“人类在成批的趋向一种基本的消费者文化”,人类在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同时,正逐渐废除所谓“异类文化”,这在中国的某些城市很普遍,中国对国际上的新生事物抱着一种急迫的企盼欲和占有欲,城市渐渐成为财富和意志的象征,成片的开发让城市陷入混乱,更不用提整体感了,局部、零星的记忆碎片或许还存在,但是对后辈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遗失,他们无法利用这些碎片拼凑起过去的记忆。2 物的自在自为与人的自主实践之矛盾海德格尔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是现象学的,他从另一种角度提出了问题:“如何达到物的自在或自为?”这其实就是反主体主义的言论,无论是诺伯格或弗兰姆普敦都将这个问题的思考贯彻在他们的理论实践中。
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效性,并不是意味着城市建设必须与规划设想完全吻合,部分内容的改动并不意味着近期建设规划的失败。在近期建设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规划应对市场做出积极的反应以减少市场带来的外部效应,并积极地推动城市的建设。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的,同时它也是推动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工具,因此,应该巩固近期建设规划作为实施总体规划的工具。考虑到改进后的近期建设规划是作为实施总体规划的重要工具,且具有动态性、连续性及其本身统筹性的特点,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由城市结构、重点地区及其土地利用布局和实施措施组成。在规划内容方面,为了增强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适应性,增强使其能更好地适应近期年限内城市开发建设与规划管理的需要,应加强城市结构的引导;加强重点地区建设的控制和引导;促使实施政策向空间政策的转化,加强与相关规划、政策的结合;从而提高其实施的效率。参考文献:
[1]王蒙徽,胡显文,孙 翔.对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内容与方法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2,26(12):40243.
[2]张 兵.“都是月亮惹的祸?!”———有感于“近期规划”的讨论[J].城市规划,2003,27(6):64265.[3]魏 静.一种项目规划方法的探讨———谈十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改革[J].城镇规划,2003,21(4):40241.
[4]孙 翔.广州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思考[J].规划师,2004,20(1):74.[5]邵雅静.规划生态城市 发展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6,32(2):58.
ThoughtsonstrengtheningtheeffectivenessofshorttermconstructionplanningPIHaoAbstract:Accordingtothepracticalcharacteristicsunderstandingsoftheshort2termconstructionplanning,thearticlefocusesonthethreecoresplanningelementwhicheffectontheeffectivenessoftheshort2termconstructionplanning:planningcontent,planningstatus,developingmode,andthinkingabouthowtoenhancetheeffectivenessoftheshort2termconstructionplanning,inordertomakeshorttermconstructionplanningbetteradapttheneedsofthedevelopmentconstructionandplanningmanagementofthecityinrecentyears.Keywords:short2termconstructionplanning,planning,effectiveness
・45・第34卷第7期2008年3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4No.7Mar. 2008
弗兰姆普敦(KennethFrampton)在研究海德格尔现象学时提到了“短期规划”(shorttermplanning)的弊端,现在的“繁华都市”确实就是被短期利益、眼前利益所困扰,要规模,要速度,让城市建筑居住性的潜在因素不断减弱。弗兰姆普敦提到适居性减弱的4点中,尤其以“自主实践追求”(autonomouspractice)印象深刻,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过分夸大自主能动性和对自然无竭制开发的征服论,更多地考虑“place2making”而不是“beingintheworld”,现代城市往往成为政治家和建筑家实现雄心的理想“实验场”,城市充斥着“标志性”建筑,空间辨识性没有体现出反而减弱了。3 建筑与场所精神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要求人们首先要对传统哲学保持距离,从存在的思考角度,以存在者存在的本身思考,撇开事物的非本质因素,让现象的本质自己体现出来。意识实际会蒙蔽现象的真实状况,因为主体的意向性总是指向意识之外的事物。诺伯格所引用的“诗意的栖居”其实就是意旨存在的意义,他强调了建筑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存在的立足点(existentialfoothold),它让一个区域的特质有空间导向性和辨识性,建筑赋予世界空间感并让其显现。建筑现象学其实是将建筑具体存在的领域加以理解,把建筑看成一个具体的现象。海德格尔以“农鞋”为例从事物有用性的角度来思考,日常中所体现的有用性很自然地跳跃成了可靠性,也就是当农夫很自然、不经意地使用农鞋,这种可靠性也就成了现象学的典型。很显然,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处在场所中,而建筑与场所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这里面包含着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建筑现象学的核心范畴是场所、场所精神、存在空间。人们对于建筑的感知是建立在理性、感性或情感经验下的。位于苏州河边的一些私房和里弄早已被拆除,可以说那里已经不遗留任何值得记忆的建筑或标志,因为那里现今已经高楼林立。在20年后的今天,看到那些没保留价值的简陋里弄住宅,却体验到其特殊的意义,这是情感经验和记忆所引发的。在建筑现象学的大背景下,用“回归事物本身”来思考具有重要意义。弗兰姆普敦很大程度受到法兰克福学派和现象学的影响,他关注广泛的文艺、社会因素。批判的地域主义其实也是他对现象学研究的发展,他反对“普世文明”,强调建筑应当回应场地的因素,而这种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现象学意旨的境域也是多样的,如果只用一种模式化的系统来指导和规定的话,那么人们很难自主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状态。要提一点,“place2making”和“beingintheworld”是辩证统一的,夸大任何一点都不是现象学所提倡的。建筑现象学的最大意义在于从建筑和场所的存在本体出发,找寻建筑的本质;而本质又与场所、场所精神息息相关,对于场所精神的探究就成为很关键的因素了。建筑和场所都是先被体验和构想,经过历史沉淀和生活体验产生各种各样的思绪。场所精神所引发的“集体记忆”是城市的灵魂,而如今大部分的城市正在失忆。4 城市设计实践带来的思索在学校毕业设计所做的是城市保护与改造的课题,纠结的问题就在于历史街区的定位,它不仅仅是原住居民生活记忆的场所,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来说,更是这个大区域内集体记忆的“心理地图”。要形成以文化内涵为基础的保护,而不是简单的建筑形式,不然就会进入肤浅创造的误区。保护是有范围的,当年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是历史街区,而不仅仅是一两个建筑,有机的城市风貌(场所精神)是人们最关心的。AlvaroSiza在葡萄牙建筑学院的设计中主动地塑造地形关系,尊重地形学的特征。同样,CarloScarpa地域特征强烈的美术馆让人们回味,尤其是光的把握,雕塑与室内装饰、光的关系在寂静环境中震撼人们的心灵。这两个设计如果撤去场所的意义单独来看待建筑,将不会有感人至深的激动。场所精神可以将建筑的“力度”发挥到极致,而这种“力度”正是人们对工具的认识包括使用它的经历与体验的升华,它让建筑交织进时间的脉络,“深陷”在场所中,让人的认识感悟达到无法预期的震撼。很多建筑师都把建筑作为记忆的工具,反映在“集体记忆”和“历史自觉性”中,然而历史的场所还原是没有完全正确性可言的,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基于人对场所产生的认同感和可靠感的建筑现象学标准,会发现同样的建筑和场所不可能同时让所有人认同并产生不自觉的情感思想,但是多元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又怎能创造出统一模式化思维的人呢?找到一个权衡点,多目标地考虑问题,将“场所精神”的认同感达到最大化,这是无论规划师和建筑师都应该努力的方向。5 结语现象学的理论结构体系蕴含丰富的内容,从笛卡儿、康德到黑格尔、胡塞尔,再到梅洛庞蒂、海德格尔,直到诺伯格将现象学内容运用在建筑研究中,经历了近400年,这些哲学理论家乃至更多人持续地为研究、扩大、丰富现象学理论范畴。“思想决定人的建造性。”(KennethFrampton)人们在思想的支配下建造城市,文艺复兴时的追求使建筑师在意识中选择了集中式的教堂形式,这不是纯粹由历史偶然性支配的,人的意识导向在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现象学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从场所精神的角度去思考,不用“笼统概括”,只要抱着“严格”(Husserl)、“审慎、小心”(Heidegger)的态度“微言大义”即可,类似于当下上手的含有事实的描述分析,实用主义,“为我形式的存在”。现象学重于思,建筑的存在依赖于场所,而场所是更应该关心的,利用现象学研究的态度来审视自己的专业,将单一的“平庸与肤浅”的建筑赋予场所精神以及历史向度的意义,那么将会更靠近心中理想的城市。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