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的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12
这是一次师生之间的信件往来。
直至到了大学,王琪瑶依旧没有停止思考,人文学科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困惑,感想,反思,都留在这篇文章里。
“我们好像缺少了太多的责任感,即使是背书,也是在痛苦地看着字,能默写,却不能理解。我以前一直希望能把语文和史地政三科放在一起讲,因为只有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前后,才能理解他《伤仲永》伤的不只是仲永才华之失,更是忧国忧民的情思,才能知道他对‘祖宗之法’的撼动用了多大的勇气,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诗文含义。”
北师大二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何杰一如既往,复信他的学生: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对自己在革命中的定位,其实也是文学甚至文科的应有定位,我们不要陷入唯我独尊的文人自傲中;我们能做的,还是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报效国家。
这样的讨论还会继续。(标题为编者所加)
●我们学习的“高考的文科”和我们的文科责任到底能不能更好地结合?
●编年体的历史让我们成功地认识到了重大事件,却忘记了平民的痛苦、战争的严酷。我们好像缺少了太多的责任感,即使是背书,也是在痛苦地看着字,能默写,却不能理解。
我们背了书还是书背了我们?
何老师:
您好!
这篇文章很早以前就想写,但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也不知从何下笔。但是好在彤彤的朋友圈上发的一张冬令营图片,让我突然想表达一下自己高中文科学习的体会,也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表达出来。
我想先从“北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是北京市文科第一班”这句话说起。彼时我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便是某某、某某考了高考状元,某某某、某某某是准高考状元。大约正是因为初中理科稍微好一点,自己“理性思维”是有的,认为或许上了“文实”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北大清华,殊不知“一入文科深似海”。这或许是几乎所有选择文科实验班的同学在学文的道路上深化后,却反而愈加羞于启齿的一点原因。
于是出身理科的我想当然地觉得文科一定会很好学,用的功自然也不多。为了应付考试,每天背书一直是个大问题——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书本上照本宣科的东西有太多的抵触,总想有点怀疑精神,却不敢,否则考试的成绩将会把我幻想的世界击得粉碎。于是每天都会一边背书,一边又会干巴巴地念书、画书,直到有一天我实在容忍不了这种生活,啪的一声放下笔,仰天大吼一声,自此之后,有关于背书或是总结的作业再也没交过。我这点叛逆精神,如今想想,也是被自己当初的那点勇气吓得够呛,不知怎么的就想要反抗,每天中午都会嚷嚷着不想背书、不想背书,于是就真的不再背,心里虽然愧疚得厉害,但是我却依旧痛苦了整整三年。
然而,背书的痛苦却远不及我心里的另一种更为隐秘的、古怪的痛苦。那种痛苦每天缠绕着我,或许只有在睡觉的时候才会暂时忘记。突然有一天梦醒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忘记了存在的意义。
这话说来可笑,一个处于青春正盛的少女大概不该有心于此,天天讨论存在的意义,更像个半大不小的黄花菜,却依旧说着凉透了的酸腐话。更何况,在全国近乎一千万人在同时为了那少有的七千人奔命的时候,我酸酸地嘲讽着自己,我与其有心讨论这些,还不如踏踏实实总结一下上次考试的错题,把作业写好。
存在的意义,看似特别大,其实说简单点就是为什么活着,不用讨论一辈子,我还没活那么长,就只说这三年。我想,高中三年我的痛苦,来源于文科学习方法。
您在微信上说,这是方法论的问题。是的,哲学说过,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指导着我们的人生。世界观自不必说,我们一直受着您和其他老师们的影响,而且您一直在告诉我们文科学习的意义,告诉我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并不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而这些话也屡次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提到过,虽然从我们口中说出来的目的更多地带了些对理科生的醋意。
我一直觉得瞒和骗是没有用的,所以在背书与成绩之间的问题上我从来不会隐瞒,瞒得过同学、老师,可是瞒不了自己,每次考试在背书上扣的分数只有自己知道。但更多的人只看到了外在的鲜红色的成绩,或是张贴在公告栏里的大榜。让我开始以一种反思的形式看待这个问题的,是寒假某一天回学校看老师,一位同学对我言之凿凿的质问。
他认为,我说了谎言,而我无言以对。然而我必须解释,因为我最恨的人便是瞒和骗的人,便更不能容忍别人将这顶帽子扣在我的头上。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想真正去反思我的高中文科学习,之前一直忍着不提,并不是我忘记了高中,只是希望将高中的一切事物冷却一段时间之后,让我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理性看待、理性思考。
有个前提需要提,我并不是说背书无用,背书是文科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历史学习最重要的环节,是我们选择文科之后一辈子都要面对的。这里说的背书,是指为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并不是掌握真正有意义的内容。
今天便从背书开始说一说,我对文科学习方法的看法。
从一句简单的历史名句开始说:“古代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三年的时间太短,只够我们花了无数时间一遍又一遍背这句话,然后记得烂熟于心,就是为了在文综考试里面巴不得找着题就答“加强了中央集权”。我们的历史书十分理性、十分精简,似乎正是为了让我们背下来的,到底是我们背了书还是书背了我们?一位同学的一篇高三作文启发了我,文章中控诉了古代记史者的帝王史观,认为其缺少一份平民情怀。我只记得当时听到文章时内心的一阵阵触动,然后就没有了然后。我还记得作文课上如何处心积虑地把我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往作文上套以取得更好的成绩,然后再弄出点人文情怀以显示我不是“不解风
情的理科生”。那时候大约自己有些自负在历史这门课上比别人关注点多一些,于是激动不已总想展示下自己的浅薄的历史观而不只是历史知识。不过在作文上还好点,但是在那个历史答题只靠书本的年代——后来根据彤彤的说法,“敢在历史卷子上瞎发挥”,这叫“不靠谱”。
那么,高中的时候,我们学习历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为了高考的成绩吗?在一定程度上高考也算是一个原因。回归传统学术来看,好像自从孔子作《春秋》就已经有了历史,或者再早一点,到甲骨文金文的年代,中国人的历史观念是根深蒂固在脑子里的。儒家“三立”本质上说到底还是希望自己这辈子在历史上记上一笔。但是,我们在讨论如何学历史的方法论问题时,大约不能忘记属于世界观范畴的“文科生的责任”问题。
文人的责任,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被强调了几十年的时代,被弱化了。理科生负责建设国家,文科生负责好好养家。几千年来我们积淀下的文人救国思想,好像就因为不到两百年的被欺凌而受到了巨大的制约,因为科学技术的强力发展冲击了我们旧有观念的一切,和旧社会的一切被留在了我们身后的那堵墙后面。
您曾经教导我们,文人不是酸腐的风花雪月,而要心怀天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可是,我们学习的“高考的文科”和我们的文科责任到底能不能更好地结合呢?还是那句“古代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空洞的字眼却无法让我们体会到背后小农经济的痛苦,编年体的历史让我们成功地认识到了重大事件,却忘记了平民的痛苦、战争的严酷。我们好像缺少了太多的责任感,即使是背书,也是在痛苦地看着字,能默写,却不能理解。我以前一直希望能把语文和史地政三科放在一起讲,因为只有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前后,才能理解他《伤仲永》伤的不只是仲永才华之失,更是忧国忧民的情思,才能知道他对“祖宗之法”的撼动用了多大的勇气,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诗文含义。只有知道经济发展的规律,我们才能真正知道我们在这几百年到底落后了西方多少,可以用多长时间追赶回来,可以如何真正为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知道中国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才能真正认识到原来海洋是多么的重要,才能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无数邻国的虎视眈眈。或许只有读更多的书,心怀更多的责任,才能理解书中简短的一小段话。而理解了之后,我不相信背书就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了,而考试中所谓的阅读能力也就更不可能是问题了。心中能够包容更多,才能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