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文澜(已编)

范文澜(已编)

范文澜(已编)
范文澜(已编)

范文澜

?范文澜简介

?范文澜主要著述简介

?范文澜研究学者

刘大年陈其泰彭明卞孝萱

?范文澜研究论著论文检索

?范文澜自述《从烦恼到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文澜颂

为当代学术奋力耕耘了半个世纪,

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少年时代,他走出浙东名城,

心中已播下先烈们反清革命的思想种子。

苦读于北京最高学府,以"追踪乾嘉诸老"为志愿,

成绩优异,被名儒耆宿视为衣钵传人。

以后执教于天津、北京各大学,

辛勤著述,在经、史、子、集各个领域都有作品问世。时代的洪流,推动着他,

心中进步思想的种子,萌发--生长--开放出绚

丽之花。

他脱下教授的长衫,穿上抗日战士的军装,

与民族共命运,与群众同呼吸,

从中原游击战场,来到延安宝塔山下。

窑洞中的油灯陪伴着他,

撰成《中国通史简编》,从内容到风格都使人一新

耳目;

又撰成《中国近代史》,奠定了此一重要研究领域

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威望,在党内也很受尊敬,

却辞去各项行政职务,呕心沥血

一遍又一遍修订、重写旧著,

他的通史著作累计发行数百万册,

他的近代史著作独领风骚几十年。

原先,人们称誉他是“国学名家”,

以后,人们称誉他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

既精通我们民族的古代史,

又精通我们民族的近代史;

他的著作受到数不清的普通民众的喜爱,

又被领袖人物所褒重:

---并世没有第二人!

他为人们树立了崇高的风范,

在他身边成长起来的专家,

每一次讲起他,都为他的高尚人格感动哽咽。---他,就是令人景仰的史学家

范文澜

辑自陈其泰《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林则徐女婿乃胡编乱造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林则徐女婿乃胡编乱造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林则徐女婿乃胡编乱造 小大打印 2014-04-30 06:20:57 中国网 最近,一则《出身多么重要》的帖子在网间热传。该帖大致内容如下: “林则徐有个女婿叫左宗棠,他有个连襟叫曾国藩。曾国藩有个儿子叫曾纪鸿,他的女婿叫梁启超。梁启超生了个儿子叫梁思成,梁思成娶了个老婆叫林徽因,有个单恋林徽因的人叫徐志摩。曾国藩女儿嫁给了宰相陈宝箴,抱了个孙子叫陈寅恪。陈寅恪的儿子过继给了曾国藩的曾孙女,生了个娃叫叶剑英……叶剑英的老婆是曾宪植,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宪植的表兄的女儿的儿子叫蒋经国,他爸叫蒋中正。范文澜有两学生,一个叫郭沫若,还有一个叫汪兆铭。汪兆铭的老婆是陈璧君,陈寅恪的外甥女,这个兆铭兄脑子和别人不一样,总想填海,后改名为汪精卫。” 乍看这个帖子简直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但是仔细琢磨人物之间的连带关系却是胡编滥造,漏洞百出,让人贻笑大方。为了减少谬误流传,特寻根溯源、逐一澄清。 先看第一句:“林则徐有个女婿叫左宗棠,他有个连襟叫曾国藩”。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他曾多次在中国近海粉碎英国人的武装挑衅,“虎门销烟”尤称壮举。林则徐有四个女儿,次女林金鸾夭折。长女林尘谭,河南布政使刘齐衔妻,刘家在光禄坊;三女林普睛,两江总督沈葆桢妻,沈家在宫巷11号;小女林金銮,秀才郑葆中妻,郑家在宫巷。她们都在福建,与湖南的左宗棠、曾国藩有什么关系? 左宗棠娶妻周诒端,字筠心(1812-1870),湘潭黄荆坪辰山人;曾国藩娶妻欧阳氏,其岳父是欧阳凝祉,和左宗棠又怎么成的连襟? 再看第二句:“曾国藩有个儿子叫曾纪鸿,他的女婿叫梁启超。”《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给现代人以启示。曾纪鸿是曾国藩的次子,他不喜仕途而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可惜的是,由于曾纪鸿平时勤奋用心过度,事业未竟就因病逝世了,年仅33岁。曾广珊(1871-1949)是曾国藩的孙女,曾纪鸿的独生女。她自幼爱吟诗填词,亦可称清代著名女诗人。曾广珊是前中华民国国防部长俞大维之母。而梁启超娶妻李氏、王氏,怎么会是曾国藩的孙女婿? 还有这两句:“曾国藩女儿嫁给了宰相陈宝箴,抱了个孙子叫陈寅恪。陈寅恪的儿子过继给了曾国藩的曾孙女,生了个娃叫叶剑英。”陈宝箴是江西省义宁(今修水)县客家人。虽然他的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两江总督曾国藩所赏识,但是他和曾家并没有婚姻关系,最大的官是湖南巡抚,从未做过宰相。陈寅恪是陈宝箴子陈三立继室俞明诗所生次子。 而叶剑英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他的父亲叶钻祥(1871-1921),自幼随二哥叶钦祥习武,曾考取梅县武秀才。母亲陈秀云(1872-1944)。这和江西陈家、湖南曾家有什么关系?叶剑英夫人曾宪植倒是出生于显赫的曾国藩家族,是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玄孙女。

一个被枪毙的新中国高考状元

一个被枪毙的新中国高考状元 每年高考都会涌出一大批“高考状元”,他们先后步入政界、商界、学界,成为社会精英,民族栋梁。 他也曾是高考状元,以全国文科第一名考入北大,一个妥妥的学霸,青年史学权威,在全中国的研究领域曾掀起过不小的风浪。郭沫若、周予同、黎澍等著名学者,都对他不吝赞叹之词。他所发表的论文被称赞过国学大师王国维,他在《人民日报》上创下整版被摘录的记录。倘若他还活着,日后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史学界的,泰斗、大师级人物。遗憾的是,他生错了时代,年仅32岁时,就陨落于政治运动中,不幸地被错误地枪决。 他就是:沈元1938年,他出生于上海的书香门第,父亲沈昌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南京政府成立后,曾任镇江县县长,后在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因“涉历巨险,忧劳至疾”而病逝。母亲何天予,毕业于早期南京女子师范学校,是一位汉语言学家,书法家。姑母是协和医院医学博士,姑父曾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医学系主任、医学院副院长等职务。父亲沈昌 从小他的功课就好,刚上初中时,他是班上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中,加入了少年儿童团,(少年先锋队的前身)。进入高中后,他文理各科,均为全班第一,

近乎满分。 毕业后参加高考,以当年全国文史类,总分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北大历史系,致力于古代史,专攻秦汉史。 学习期间,他像饿牛进入水草地一般,每日早出晚归,除了上课就是自修,终日埋头于学校的图书馆,在这里,他写下了数十万字的历史学论文。他不仅学习勤奋,还心系天下,关心时政要闻,常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自许,曾志向远大地对同窗说:“我们就是未来的“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在当时提倡做“螺丝钉”的社会背景下,谁出头,谁遭殃,一切壮志凌云,都被视为“狂妄”、“无知”、“自大”,他出众的才华,高调的言论,招来了不少异样的目光。1956年,国际形势动荡,赫鲁晓夫发表长篇“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问题,国际上也对斯大林议论纷纷,引起强烈反响。年仅20岁的他十分关心政治形势,有一次在图书馆阅览室里,看到一份英国《工人报纸》,上面全文刊载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他读后大为吃惊。当时大学生的外语都是选择地学习俄语,不能阅读英语报纸,因为他在中学学过英语,便借助字典摘译了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私下供同学们传阅,其中特别惊人的是,斯大林在肃反中大开杀戒,受害者达七十万人之多。那时候,宿舍每晚都在议论斯大林问题,他政治敏锐、颇有胆识,发表了很多独特见解,让人叹为观止。而当时意识形态尚存,信息的管制比今天更加严格,很多资料

中国通史范文澜

中国通史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范文澜继承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大大发展了通的意识,对通史编撰提出新的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通史范文澜,一起来看看吧! 范文澜简介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初字芸台,后改字仲澐(另一说字仲潭),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1940年1月,范文澜带了30多箱书籍,从河南抗日根据地来到延安,主持中央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的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1969年7月29日逝世于北京。 范文澜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于19401941年在延安撰成《中国通史简编》,共56万字,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历史见识上和史料积累上达到更高水平,于是决定对本书从头修订,至1965年完成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自远古至五代十国部分,共计110万字,因而实际上是著者用十几年功夫重写。这部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性著作,在叙述中国历史进程所表达的史识上,在讴歌民族精神、阐发民族智慧上,在反映各民族共同创造祖国

历史上,在评价历史人物上,在描绘多样的社会生活上,在阐发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上以及全书的编纂、组织上,都在延安版成就的基础上更臻新的境界,成功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雄浑壮阔、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 范文澜是第一个以革命史观为指导从事历史撰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建构了革命史学的基本框架。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缔造了近代史研究的革命史范式,特别注重对中国历史发展特殊性的研究,对于民族发展史、民族关系史若干命题提出了一系列创见,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范文澜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构建的革命史学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进行历史叙事,从建立民族国家的角度看,本质上是民族主义史学,同时范文澜史学具有战时史学的特性。当前反思和评价范文澜史学成就必须坚持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学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继承和发展范文澜学术思想。 中国通史简编内容简介《中国通史简编(套装全2册)》内容简介: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二、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IH,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 三、入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正其

文心雕龙范文澜看文心雕龙选什么版本好

文心雕龙范文澜看文心雕龙选什么版本好 1、《文赋集释》陆机撰张少康集释 2、《文心雕龙注》刘勰著范文澜注(最好的版本)人民文学(我在看的) 3、《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注 1 《古文观止》吴楚材注中华书局(我在看的) 2 《古文观止译注》顾易生上海古籍 排版都是纯古文繁体竖版的形式,纸张装帧的话,不用想了,现在都古籍都是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独大,- -文心雕龙尚且还可以,古文观止实在是烂的可以。但是没办法,就这么几家大的垄断着,不买也没其他的买了。顾易生的古文观止是带白话翻译,不过有些地方不妥当,注音什么还是比较不错的,如果你没古文基础那可以看,文心雕龙比较难理解如果没有古文基础,很多典故啊奇异字句玄学观念等等。 至于小出版的,就不用去买了,买了后悔,没那么深厚的功底来研究这些书的,内容都比较糟糕~~~~~~~

略知一二,条述如下以求雅教: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比较而言应是最实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十年代初版,但至今仍在重印,最容易寻找。(郭绍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丛刊”本) 杨明照的本子, ___中华书局上海所出过,后来改成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也一直在重印,杨是专家,想深入了解文心,以及各个版本,这个本子最合适。 周振甫的《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很久前翻过,印象不清了,好象是根据一个杨都没十分加以利用的版本,周后来在中华书局出的《辞典》也是根据这个版本。注释还算清通浅进,以简驭繁的读本。 以上都是连年重印的,比较好找。 此外,有赵仲邑的《译注》,大概是八十年代广西人民出的,也可作初学者的读本,不过好象没见过重印的。

关于专门研究,文字训诂有黄侃《札记》、义理剖析有王元化《臆论》等,也少见重印。 刘勰约生于公元465年,年登而立,始著《文心》,他能在距今1500余年之遥,提出这如许之多的至今难超其苑囿的精辟修辞理论(拙文所及,可谓挂一而漏万),实为难能可贵。其修辞之论,既有理性的阐释,又有言证、事证,既涉文章内容形式,又关作者思维、气质、涵养、才情。他能从美才、美德、美情与美辞美文的关系方面,阐释情动而辞发、因内而符外的修辞美学观,他承认“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辞必巧丽”,尽管当时还没有堂皇的辩证唯物主义之说,然而在今天看来,这完全符合这种观点。在这种观点指导之下,他从内容决定形式的认识出发,建立了系统的剖情析采理论,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唯物主义的认识出发,提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种选择继承、据时创新的修辞观,这种服务于时代的“时文”修辞观,时至今日,也是必须遵循的一条修辞美学原理。《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深文周纳,拙文仅就修辞而蜻蜓点水,掠影浮光。若成引玉之砖,亦幸遂微愿矣。 文学意义:

范文澜(已编)

范文澜 ?范文澜简介 ?范文澜主要著述简介 ?范文澜研究学者 刘大年陈其泰彭明卞孝萱 ?范文澜研究论著论文检索 ?范文澜自述《从烦恼到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文澜颂 他 为当代学术奋力耕耘了半个世纪, 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少年时代,他走出浙东名城, 心中已播下先烈们反清革命的思想种子。 苦读于北京最高学府,以"追踪乾嘉诸老"为志愿, 成绩优异,被名儒耆宿视为衣钵传人。 以后执教于天津、北京各大学, 辛勤著述,在经、史、子、集各个领域都有作品问世。时代的洪流,推动着他, 心中进步思想的种子,萌发--生长--开放出绚 丽之花。 他脱下教授的长衫,穿上抗日战士的军装,

与民族共命运,与群众同呼吸, 从中原游击战场,来到延安宝塔山下。 窑洞中的油灯陪伴着他, 撰成《中国通史简编》,从内容到风格都使人一新 耳目; 又撰成《中国近代史》,奠定了此一重要研究领域 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威望,在党内也很受尊敬, 却辞去各项行政职务,呕心沥血 一遍又一遍修订、重写旧著, 他的通史著作累计发行数百万册, 他的近代史著作独领风骚几十年。 原先,人们称誉他是“国学名家”, 以后,人们称誉他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 既精通我们民族的古代史, 又精通我们民族的近代史; 他的著作受到数不清的普通民众的喜爱, 又被领袖人物所褒重: ---并世没有第二人! 他为人们树立了崇高的风范, 在他身边成长起来的专家,

每一次讲起他,都为他的高尚人格感动哽咽。---他,就是令人景仰的史学家 范文澜 辑自陈其泰《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

范文澜与中国革命史学之建构

范文澜与中国革命史学之建构 范文澜是第一个以革命史观为指导从事历史撰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建构了革命史学的基本框架。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缔造了近代史研究的革命史范式,特别注重对中国历史发展特殊性的研究,对于民族发展史、民族关系史若干命题提出了一系列创见,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范文澜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构建的革命史学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进行历史叙事,从建立民族国家的角度看,本质上是民族主义史学,同时范文澜史学具有战时史学的特性。当前反思和评价范文澜史学成就必须坚持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学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继承和发展范文澜学术思想。项目成果:本文系耿化敏副教授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计划项目“中国共产党史学史研究”(项目编号: 14XNJ01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林国华,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范文澜是中国第一个以革命史观为指导从事历史撰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建构了革命史学的基本框架。①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缔造了近代史研究的革命史范式,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通史简编》(以下简称《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两部著作奠定了范文澜在马克思主义

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范老在其通史著作和论文中,特别注重对中国历史发展特殊性的研究,对于民族发展史、民族关系史若干命题提出了一系列创见。学界关于范文澜的研究比较充分,但以往的研究多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史范围内总结范文澜的史学成就和影响,局限性谈得较少,或是在唯物史观派史学与史料派的比较研究中讨论范文澜的学术思想。本文试图从现代民族国家的视角,探讨范文澜与中国革命史学之建构,从思想史和学术史两个层面梳理总结范文澜史学的成就与局限。一革命史学与范文澜学术思想的基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兴盛,形成以现代民族国家为基本政治单元的现代世界格局。历史研究通常以民族国家为主体展开,叙述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及意义。“现代社会的历史意识无可争辩地为民族国家所支配。”②为了寻求民族认同感,历史学家通常从已有的民族国家现实出发,运用进化论史观回溯历史,为本民族国家发现并建构一个辉煌的过去,把历史描述为从古代至现代不断向现代民族国家演进的过程。历史叙述与现代民族国家密不可分。现代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概念源于欧洲,是指中世纪以来在摆脱封建割据过程中所诞生的现代主权国家,包含民族和国家两种因素。民族国家建立以来,其概念被赋予了诸多内涵,理解各有不同。③结合众多定义,民族国家大体上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国古代史》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 王国维(1877年—1927年) 陈垣(1880年—1971年) 陈寅恪(1890年—1969年) 胡适(1891年—1962年) 郭沫若(1892年—1978年) 范文澜(1893年—1969年),《中国通史简编》 顾颉刚(1893年—1980年) 钱穆(1895年—1990年),《国史大纲》 傅斯年(1896年—1950年) 翦伯赞(1898年—1968年),《中国史纲(1、2卷)》 周谷城(1898年—1997年) 郑天挺(1899年—1981年) 郭廷以(1904年—1975年),《近代中国史纲》《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张荫麟(1906年—1942年) 劳干(1907年—2003年) 吴晗(1909年—1969年),《朱元璋传》 白寿彝(1909年—2000年) 谭其骧(1911年—1992年),《中国历史地图集(8卷)》

全汉升(1912年—2001年) 杨联升(1914年—1990年) 严耕望(1916年—1996年) 何炳棣(1917年—) 黄仁宇(1918年—2000年),《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 唐德刚(1920年—),《李宗仁回忆录》,《晚清七十年》,《顾维钧回忆录》,《中美外交史》漆侠(1923年—2001年),《宋代经济史》 徐中约(1923年—) 齐世荣(1926年—),《(6卷本)世界史》(主编之一)、《绥靖政策研究》 余英时(1930年—) 许倬云(1930年—) 张光直(1931年—2001年),《中国青铜时代》 顾诚(1934年—2002年),《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 李敖(1935年—) 张玉法(1936年—) 葛剑雄(1945年—) 朱孝远(1954年—) 沈

中国十大历史学家及理由

中国十大历史学家及理由 1、左丘明 2、司马迁 3、班固 4、陈寿 5、范晔 6、刘知几 7、杜佑 8、司马光 9、章学诚 10、梁启超 1、理由一,左丘明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奠基人、先秦史官文化时代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史学家、相传他所著《左传》与早前的《尚书》相比,应是中国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堪称中国史学形成的标志;理由二,《左传》与五经中的《春秋》有明显的互文性联系,其记人叙事不但更清晰完整,而且史料更丰富,范围远超出一国一地,对社会重大发展变革更加敏锐,典籍专家孔颖达特别指出“传实经虚”以示区别;理由三,《左传》作为纪传史学的最早范本,具有很高史学文学价值,尤擅战争描写,许多场面已成为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和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人物性格鲜明,夹叙夹议手法简洁,述评公允,对人事的预言精 准。 2、理由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西汉史传文学泰斗,他的史学地位在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世界上也堪称一流大师;理由二,作为中国第一部通史的《史记》对汉族与周边多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一视同仁,首开记录社会经济的范例,不但有耿直犯颜的公义勇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拨乱反正的调查研究,而且,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叙事的整体构思、对史实因果关系的精辟分析、层次分明而五种类型相融的体例编制所具的原创性,都堪称千古典范;理由三,《史记》既是史家之绝唱,又是无韵之离骚,表现出发愤著书的顽强毅力,其人物之鲜明丰满、叙事之简洁老练、语言之丰富多彩都代表了中国史传文学的最高成就。 3、理由一,班固是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学家、中国断代史学第一人,传世名著《汉书》作为中国第一

郭沫若与范文澜对于中国古代是分期的不同观点

郭沫若与范文澜对于中国古代史分析的 不同观点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什么要讨论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理由有二:一,讨论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革命实践的需要。要革命就必须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的国情,而中国社会的现状是从过去的历史发展来的。二,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相信历史是有发展规律的,研究中国古代史就应阐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社会形态的演变情况,因此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中国古代史分期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古代史的分期,但从字面上来看,就需要了解古代的历史,这样才能够更加的确定古代史的分期。而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只能够通过古代的文献,遗址、文物等等来研究古代的经济发展。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确定了某个时代的政治基础,这样才有划分古代史分期的依据。而古代的文献,遗迹、文物并不是就在那里摆着,而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发掘,所以在不同时点我们所掌握的不同的史料决定着我们对古代史分期不同的了解,这就使得中国的古代史分期讨论经历了三个阶段或时期。三个阶段的古代史分期讨论产生了两种影响深远的学说,一种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战国封建说,另一种就是范文澜老先生的西周封建说。

战国封建说是五十年代郭老提出的,是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观点。春秋以来,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发明使用,奴隶社会的生产力迅速发展,各诸侯国的“私田”大量出现,各诸侯国国君为保证税收,实施了一些改革(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变法导致土地私有制在法律上得到初步确认。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各国国君纷纷支持变法(如秦国商鞅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这些变法不仅在经济基础上改变了西周以来的井田制,而且最终在上层建筑领域确立了封建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终私有制的出现和井田制的瓦解,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西周封建说是一种主张中国封建社会从西周开始的学说。范老所指出的西周封建说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体现,即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即基本的所有制来决定的。西周初期,建立的封建土地制度,井田制,将田地按块划分给农民去耕种,而土地是属于周天子个人的私人物品,并不完全属于耕种者,农民之时享有耕种土地的权利。这之中周天子就属于当时主导地位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的拥有者,而为之耕种的农民就是生产资料的不完全占有者。所以体现出来的关系就是封建地主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而周公推行分封制,巩固了西周中央政权,结束了殷商小邦林立的局面。周公还制定了封建礼乐这套思想体系和礼乐制度对巩固周朝政权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也影响极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