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的启示

哲学的启示

哲学的启示
哲学的启示

哲学的启示

对马哲的读后感

讲到哲学对个人的启示,我个人认为,这就好比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对哲学有不同的见解,就我而言,首先,我认为哲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

哲学的一个核心价值在于,就是敢于提问、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哲学家说了一句话,“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于是就有了物理学家来解释这个现象。我觉得,这就是哲学对我的一个重大启示,它让我们敢于提问、敢于思考。爱因斯坦就曾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我认为,哲学之所以在学术世界里,既是冷门的,又是伟大的,关键就在于,哲学不是让你甘于现状,而是让你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或许就是历史上许多哲学家都不大受人待见的原因之一吧。因为,他们挑战的大都是现有的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或者是一沉不变的腐朽、落后。

这也或许是当今世界,鲜有哲学大家的原因。因为,现在的世界太安逸,又太忙碌。安逸得让人不思进取,忙碌得让人无暇思考。

这就是我对哲学的一个看法,因为好奇、因为勇敢,所以说,哲学是一门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伟大的学科。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是一种对已知和未知的追求。因此,做一个墨守成规的人是容易的,做一个敢于提问的人是难的。

然而,每个人之间都是存在差异性的,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对世界的看法都是不尽相同的,拥有各自不同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其实是“观世界”,也就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因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也就衍生了不同的对物质、精神的解释,即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

所谓唯心主义哲学,即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反之,唯物主义哲学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物质由原材料产生,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就当今世界而言,全世界大都主张的是后者。

就我个人而言,两者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他们所着眼的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这就好比,你对一个狂热的宗教信仰者说,世界是物质的一样,他根本不会理睬你,因为就他而言,有主宰世界万物的神灵存在。

同样,就如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物质范畴一样。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都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对“物质”这一概念绝对和真理的解释。不过,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真理,这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看,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是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人死了是一个物质的反映,而死人在活人的梦中出现,活人感觉到他存在,这是意识的反映,但事实上那个人已经

死了。不能因为死人在活人梦中出现,而说那个人还活着,否则就是意识决定了物质。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有些超自然的现象存在,不能说因为现有科学无

法解释而否定他们。比方说,世界上真的有神灵存在吗?我们目前没有发现,但不代表未来可能会发现。那如果神灵存在,它们属于物质的范畴吗?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东西。

只能,说唯物论在认识物质世界以及辨析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上,更加

贴近现有的科学研究,因此更加实用。

当人们有了自己的世界观,解决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之后,就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方法论。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方法论。唯物主义世界观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则从某种精神的东西出发。

我觉得,就在方法论上而言,并没有一个最具普遍意义的方法论。比方

说,当我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想一些问题时,就想不通了。

首先,用辩证法评判一个人美丑时,就有问题了。美丑是意识上和认知上

的相对性的对立统一,它不是一个客观物质的反映,应该算是一个人的意识反映吧,那么既然连物质都不算,怎么用唯物主义来看待这个问题呢?那么辩证法怎么会又最具普遍意义了呢?

其次,矛盾、相对、辩证、阴阳、对立统一、两极思维、一分为二、正反面……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提供一个另类的,反面的思考,但不代表一定有反面存在,如果说没有反面的存在,怎么对立统一呢?就好比说,消灭了资本家后,再怎么定义工人阶级呢?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是那些靠出卖劳动力、不拥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劳动成果大部分被资产阶级剥削,并为社会创造主要财富的阶层,包括大部分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如果说,连资产阶级都没有了,工人阶级被谁剥削呢?当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时,生产资料公有化,那是不是可以说工人阶级作作为公有化后的生产资料的拥有者被自己剥削了?我是无法想通的。当然也可以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当模糊了或者消灭了资产的概念时,就无需定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了。

因此,就我对方法论的看法,没有绝对的唯这个、唯那个,应该各尽其用,各取所长,择优录取。

综上而言,哲学给予我的启示就在于,应当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质疑,不断地追问。真正的哲学问题,应该是没有终极的答案的。同样,哲学的思考,也没有绝对的先进和落后。

数学系

10101510427

黄宇飞

关于水哲理的议论文高中

老子的水哲学思想 李宗新 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把水明确地提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全面而深刻地论述,因此称老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哲学家。 首先,老子对“道”的论述有明显唯物主义倾向。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第四章中说: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八章中说:水“几于道”。第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四十一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第六十三章说:“道者,万物之注。”如果把这些论述综合起来,其主要意思就是:道,是独立存在于天地之先的万物之源。道生万物,是万物之宗,万物之注;道中有象,道中有物,道法自然。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老子唯物主义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但老子又同时说,道是非常道,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是惟恍惟惚,是难于捉摸的,这也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共性。 其次,水“几于道”说明“道”由“水”而生。唯物论的认识认为,人的任何观念、认识和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老子的哲学把“道”与“水”联系在一起,无疑是他从“水”中得到启示,并用哲学的语言来抽象和概括了水的特性。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意思说,“道”是不可见的虚体,但它的作用却无穷尽,好似汪洋大海永远装不满。它又像深渊那样的沉邃,是万物的宗室。这里的汪洋大海,这里的深渊,无疑都是盛水之物。 最后,水“几于道”也是以水喻道。因为在老子看来,道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水很像道,是道的具象和实体。因为水的特性和作用都很像道,这样就把“惟恍惟惚”,玄而又玄的道具体化,形象化了。 老子除了直接说水“几于道”之外,还用与水有关的“谷”来形容和解释道。在《道德经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云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是形容空虚,是存水的地方,这里的“谷”与“道”是一个意思。老子在这里继续以谷“几于道”来说明“道”是永恒不死的母性,是天地之根本,它的存在所发生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综上所述,老子的“道”是具有明显的物质性。 2“天下莫柔弱于水”柔弱胜坚强的辩证法思想 辩证法是揭示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老子的《道德经》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即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本身包含着阴与阳的内在矛盾。“三”是阴阳对立之“和”,从而形万物。“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生和发展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列举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大小、多少、高下、远近、厚薄、重轻、利害、祸福、愚智、吉凶、兴废、进退、主客、是非、辩讷、公私、贫富、治乱等等。这些都表明老子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看作是一切事物普遍的、恒常的规律。同时,老子还认为相反相成的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五十八章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都是老子对辩证法精彩的论述。 以水为题论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水哲学的重要内容,老子关于以柔弱胜刚的认识据说源于他老师常枞对他的教导。西汉刘向在他的《说苑敬慎》中讲了这么一件事:老子的老师常枞在临终前,老子问老师还有什么事要交待,常枞张开他的嘴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还在。”常枞又说:“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有了。”常枞

翻译:胡萝卜里的哲学启示

翻译:胡萝卜里的哲学启示 一天,正当我清理冰箱的时候,我沉思起”妇女解放”的问题来.我扪心自问:”我是否还能从家庭主妇这项职业里获得快乐,并且不做它的叛逆者?我在大学里所接受的教育真的被充分利用了吗?比如说介绍了”胡萝卜哲学”算的上是做了件有意义的事吗?我回忆起Socrates说过:不被验证的人生是不值得一度的,并且我决定,可能是到了检测我的人生的时候了。 当我站立着吃苹果,橘子和香蕉的时候,我凝视着我的冰箱深处,考虑着大学教育和家庭主妇的问题,我想到了伟大而赋有比喻性真理的表现。“就像能量,物质仅仅是按级别下降---从烤肉,到炖肉,到汤,再到猫食。我一边对着猫博学地喃喃自语,一边不惜时间地停留在自顾自的吃上,久得都能倒些汤进它的碗里了。”昨天的串豆到哪儿去了?“它们当然是已经变成今天的蔬菜汤了。如果我从来没上过大学,那么我就不会知道那样意义远大的类推。我沾沾自喜地想着,当搞定一盘沙拉的时候我将一个橘黄色的小盆放进洗涤槽里。(或许那是我中学的时候学来的吗?) 然后,我怀疑地注视着一碗作好了的胡萝卜,我估计那是胡萝卜蛋糕,或是酱汁蔬菜沙拉,并且我认为我的丈夫和三个儿子都会支持我选择那个蛋糕,我顺着我的思路突突突地驶进由Archimedes引导的哲学王国里去了,“漂浮的物体牺牲的是它的体重,浸没的物体牺牲的是它的体积”。这样的原则指引着我,我点了东西,沉浸于(即将送来的)牛奶中结了块儿的胡萝卜中,我发现他们几乎真的按我的要求递来了那么一杯。我喃喃自语道Emerson的名言:愚蠢的顺从是无知的小妖精…”我倒了几勺苹果汁进去将它板正。 蛋糕在炉子里,我走进浴室洗衣间里又找到了一个关于家庭主妇与哲学之间

水哲学——管理者启示

水哲学——管理者启示 本文着力于实战的角度出发,力求用水的生存和处事方式,来揭示其蕴含的管理哲学。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和经营人心,管理的辅助工具是沟通,通过科学的管理工具和有效地沟通,实现团队创造价值最大化。通过水哲学解读,可以不断地修炼领袖品格,让更多在管理岗位的职业经理人受益,务实做人做事,提高含金量的同时,着实解决团队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世界上有一种无私,它滋润万物而不争功;世界上有一种默默无闻,它奉献却不张扬;世界上有一种无畏,它勇敢地流淌到任何地方;世界上有一种大智若愚,它拥有超凡的智慧;世界上有一种温顺,它犹如谦谦君子般儒雅;世界上有一种凶猛,它可以吞噬高山平原;世界上有种变通,它可以绕过高山险阻;世界上有一种壮观,它可以飞流直下三千尺;世界上有一种坚持,它可以忍受寂寞数十年如一日;世界上有一种爆发力,它可以载舟亦可覆舟! 我喜欢水的善良,滋润万物而不争功;我喜欢水的胸襟,因为它的海纳百川,才会容纳江河湖海;我喜欢它的韧性,之所以有了坚持不懈的毅力,才可以做到水滴石穿;我喜欢水的谦卑,这样它做到了大地的接纳和肆意流淌;我喜欢它

的无常,因为水是无色、无味、无形、无势的! 水蕴含了无限的管理哲学,下面让我们一一解读下: 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管理者的胸怀及品格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3.61亿平方千米,占全球总面积的71%。得出结论,地球上绝大多数面积被海洋占据,大海之所以浩瀚是因为它处在地平面的最低处,大海拥有谦卑的态度和包容的情怀,才能让江河湖川奔流到海。作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何尝不是如此:首先要具备博爱,用宽广的胸襟去包容你的下属,因为你要面对的团队成员形形色色,要容纳那些你所不喜欢的人,记住用人之长,必容人之短。其次,用一颗谦卑的心态去接纳别人的意见和批判,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名出色的管理者必定是在质疑和争议中蜕变而来。最后,学习大海的低调,它知道自己浩瀚无比,却永远都是不张扬,乐此不疲地迎接着每一条河流的到来,大海更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低调的实力派自然会赢得更多的支持者! 作为管理者应具备上善若水的品格,职场中对上对中对下均需厚德载物,不断地学习中厚积薄发! 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管理者的做事态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

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价值 罗素的《哲学的价值》(张丰乾主编《哲学觉解》第34——39页》一文阐释了哲学的功用与价值。哲学对于追求物质利益的“现实人”来说是无用的,因为它不提供物质食粮。而对于追求精神发展的人来说,哲学非常有用。它能够为人的心灵发展提供心灵食粮,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罗素看来,“只有在心灵的食粮中才能找到哲学的价值;也只有不漠视心灵食粮的人,才相信研究哲学并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哲学虽然和别的学科一样,也要获取知识,提供一套科学统一体系的知识,但它对它的问题提供确定的答案的功用很有限。相对于各种科学能提供确定的答案而言,哲学的很多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可以说,不确定性是哲学的重要特点。哲学的责任就在于研究这类不确定性问题,“使我们觉察到它们的重要性,研究解决它们的门径,并保持对于宇宙的思考兴趣,使之蓬勃不衰,而如果我们局限于可明确地肯定的知识范围之内,这种兴趣是很容易被扼杀的。”。哲学的价值就在于在不确定性中追求真理。也就是说哲学的研究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哲学虽然对于所提出的疑问,不能肯定地告诉我们哪个答案对,但却能扩展我们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摆脱习俗的控制。因此,哲学虽然对于例如事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减轻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感觉,但却大大增长了我们对于事物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知识。”,给我们指点出人们所不怀疑的各种可能性。 哲学不能局限于追求本能兴趣的个人世界,而应关注整个外部世界,思考人生、世界中的重大问题,罗素称之为哲学的主要价值。要摆脱个人狭隘的视野,实现哲学的价值,出路是哲学的冥想。真正的哲学冥想是通过沉思去扩大客体的种种知识,拓展精神的视野,获得精神的满足。一个自由的心智是不受习惯的信仰和传统的偏见所束缚,它能恬淡地、冷静地、以纯粹追求知识的态度去看事物,把知识重成是不含个人成分,纯粹可以冥想的东西。与来自感官的知识相比,自由的心智更关注抽象的普遍的知识。 关于哲学价值的讨论,罗素作了如下的总结: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在于这些问题的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便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西方哲学给我的启示

西方哲学给我的启示 摘要:哲学对个人的启示,我个人认为,这就好比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对哲学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就按平时在网络课程以及阅读相关书籍,就各大哲学家对本人的各方面的影响,分别从“我所看到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尼采”作为切入点,谈谈我眼中的哲学,将“西方哲学给我的启示”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关键字:启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尼采 通过网络视频的学习,认识到的知识是各式各样的。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视频中,老师对各位哲学家的思想等各方面的介绍。同时,由于兴趣的驱使,我更是上网查阅了其他的书籍,认识到了一些视频中所没有提到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故事。他们的事迹和对哲学研究的态度让我惊奇,更让我着迷。他们的思想起伏不定,看问题的角度让人惊讶。读着他们的思想故事,我心旷神怡,掩卷长思,痴醉其中。他们的精神是高贵的,他们是真理的发现者,是思想的解放者,是文明的启蒙者,是科学的传播者。他们让人们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把自由的思想带给人们。 一、我眼中的柏拉图 讲起柏拉图,总能想到一些小故事。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

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 。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吗。"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好看的花。"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爱情是独一无二的,太多等于没有。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的爱情,更是包括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各方各面。正因为独一无二所以患得患失,期盼拿到最好的,却连比较好的都拿不到。 所以人的一生,要学会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珍惜,珍惜所遇到的,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人。其实,并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二、我眼中的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更多的贡献都是在政治研究方面的。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一生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其政治学的代表作《政治学》一书,第一次将政治学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使政治学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由此被公

五行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五行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五行学说收我国古代人民长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在中国文献中最早谈及五行大概是《尚书》中的〈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水曰涧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涧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很久以前远古时代的人们就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体验认识,用五行代表生命的基本元素来化生万物,用五行来表现生命的气:生气,长气,化气,收气,藏气的不同状态。从西周末代以来,思想家就开始从自然界本身来理解自然现象的变化与根源以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来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种物质之间又可以互相演变,具体表现为五行相生,五行相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和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从上面可看出,在当时古人已有相当的研究分析,并有明确的抽象概括意义,并能分辨出它们之间不同的属性和功用。并深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中去认识五行,使我们从信仰和幻想逐步升华至自然哲学程度。五行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下述几个部分。 首先,五行是相互制约又共同发展的,体现了联系与发展的哲学道理。五行原理中最基本的是五行生胜学。将五行生克直线排列是一个平行稳定的模式,圆形排列,生是无始无终的循环,克是一条不断重复的五星运行路线。也就是相顺民而生隔一而克。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一般人均以物质之物理特性解释,水生木:因有水处即易滋生草木,花草树木需水之灌溉而生长,所以水生木木生火:火只是个现象需要木为实体才能燃烧,而在远古时代还没有煤油、汽油,火的生成大都来自於钻木或木炭,所以木生火是极其自然的事。火生土:火只是个现象,当成为灰烬时还是归於大地,於是火就不停的将物质燃烧冶炼,而回归成土,再让土生成万物。土生金:金属矿物大都蕴藏於地下或土壤理,由土壤中可冶炼成

气的含义及其哲学内涵

试析“气(气)”的词义及其哲学内涵和文化延伸①xx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 从“气”的词义、哲学内涵、文化意义几方面粗略探讨气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并以此揭示中 国的气文化特色。 关键词: 气;词义;哲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H0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 - 1465 (2003) 02 - 0063 -04 ANALYSIS OF THE MEANING,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EXTENSION OF THE WORD“QI(气)” ZHAO Qian (Chinese Department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Beibei 400715,China) Abstract : From the meaning ,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extension of the word“QI(气)”, we will not only discuss the trace of generation ,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bout the concept of it , but also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2

tic of the“QI(气)”in China. Key words : “QI(气)”; meaning ; philosophy ; culture ①收稿日期:2002 - 07 - 25 作者简介: 赵倩(1979-),女,云南玉溪人,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第2期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3月 No. 2Journal of Sichuan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Mar. 2003 “三”发展而来的,然后为了记录语言的方便和突出符号自身 的区别特征而发生了上下两横的形体演变,成为我们今天所 见的“气”。它最初表示的意义,即它的本义,就是云气。 《汉语大字典》第三卷对“气”的解释是: “气,云气。引申 为凡气之称。后作‘气’。??朱骏声《通训定声》: ‘经传皆 以廪气字为之。’《集韵·未韵》: ‘气,或作气。’按: 今为‘气’的简化字。”

稻盛哲学启示

稻盛哲学启示录 所谓哲学是指人们对自然运行规律认识的总和,也就是说做企业经营的人,他其实不仅仅是在管理和运行一家企业,而是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做一件顺应天道的事。稻盛和夫将此称为“经营哲学”,在稻盛和夫看来,经营不但是一种管理活动,更是一种哲学思考,经营是和哲学密切相关的。稻盛哲学主要回答了三大问题:人生观、职业观、经营观。人生观回答“人为什么活着”和“如何活着”;职业观回答“人为什么工作”和“如何工作”;经营观则回答“企业为什么经营”和“如何经营”。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主要集中体现在“以心为本”和“利他经营”两个方面。 所谓“以心为本”,即是通过提高修养,最终使心的本性排除层层干扰和蒙蔽而体现出来,并发挥潜能潜力来提高工作能力。按照稻盛和夫本人话来说就是“经营是围绕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这样一个中心来进行”。稻盛和夫在经营中对“以心为本”进行了分解:明确企业总体目标、密切企业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多层次尽力满足员工需求、增强企业领导集体的有效管理控制能力。 稻盛和夫首先对于“心的结构”有了界定:心从内侧向外依次是“灵魂、理性、感情、感觉和本能”。人必须要将心灵的磨炼作为人生必须要做的事情,磨炼心灵的目标是要达到“善”的境界,以及摒弃私欲。这需要从六个方面来努力:1,每日持续努力,不败给任何人;2、谦虚不骄傲;3、每日反省;4、对生活心存感激;5、行善利他;6、抛掉感性的烦恼和担心。磨炼内心的同时,稻盛和夫要强调每个人必须要激发自己巨大的潜能。而开发潜能的前提就是“确信必须能够成功”。在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相信自己“未来进行时的能力”。日常工作当中,我们经常感慨“缺乏某项技能,所以可能无法胜任该项工作”或者“客观环境不理想,所以我们无法达成目标”。但是在稻盛和夫看来,这是“只用现在的能力进行自我评价,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在将来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一个充分自信,并不断通过努力来提高个人技能的人,则一定会将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激发出来,并取得成功。 所谓“利他经营”,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促进共赢。稻盛和夫认为,“利他之心”非常重要,直面与自己的生命和名誉,企业经营业绩无疑凝聚着企业经营者的心血和汗水,纯粹以盈利为目的,在新经济时代已很难长久。企业经营者带领他的

上善若水的启示

“上善若水”的启示 “上善若水”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乎,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对我们有很多启示:一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奉献。这是水的仁爱利他奉献精神。它无私付出而不求回报。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水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滋润大地,滋养自然界的生命,让世界充满绿意和生机,贡献之大,无可替代。逐水草而生焉,水流的方向生命灿烂如斯。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像水一样甘于奉献、忘我不争的人,如我们淄博大地诞生的革命烈士焦裕禄、“时代楷模”朱彦夫,他们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他们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他们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 二是求强而不逞强、不逞大,永在低处的礼让。这是水的谦逊低调,不争名利的品行。老子说,水“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启迪我们做人应放低身段,保持谦和的心态。不管在什么岗位,不论职位或高或低,都应眼睛向下,任劳任怨,勇于进取,不甘平庸,追求自我超越。用更多的精力与能力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专注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拥有一种求强而不逞强、不逞大的平和大气。 三是坚韧不屈,矢志不移的执着。这是水的锲而不舍,信念执着,奔向大海

学习哲学的意义

学习哲学的意义 哲学是一门源于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追问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哲学不管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是充当传播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的工具的角色,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精髓。换言而说,哲学是一切文化、科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精神基石,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它可以使人“知而能识,学而能思”。从个人的进步和提高来讲。人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不懂哲学的领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我自认工作很努力,天赋也不差,就是在这点上不肯下功夫,工作上常常干糊涂事、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当然,一个人要有所作为,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而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但是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具体科学。一个自然科学家,一个专家,一个对某些方面业务知识比较熟悉的同志,被提拔为领导干部,那么他过去的学识、经验和阅历,能否成为他今天搞好领导工作的有利条件,能否成为他作为领导者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积

累过程,关键在于他能否对过去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进行哲学的概括,把个别上升到一般。有了这种概括和上升,原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就有助于他适应新的工作、增强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认识的根源讲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识的水平与实践的次数成正比。具体到每个人,能否进步和进步大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于能否善于使自己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使具体经验上升为一般,能否在理论指导下实践,能否用理论总结实践经验,赋予工作经验以理论的意义,这是所有人能否做好工作,不断进步、提高的一个共同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学习哲学,也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自古以来哲学就与人生、生活密切相关。在西方哲学发源地的古希腊,苏格拉底就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生知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学问,学哲学就是学做人;柏拉图认为哲学是研究理念的一种学问;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要研究“形而上学”问题即经验之后的实在的问题。“希腊三哲”都非常强调哲学追问人生的意义,注重道德践履。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学习哲学对于人安身立本、探究生活意义和价值至为重要。新托马斯主义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建立一种基于信仰的真理,对神学的神秘部分进行解释,对坏的信仰的谬论进行驳斥,这是一种精致的神学;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哲学的真正社会作用在于批判现存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摘要】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教人要“自知自己无知”要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在物质日益丰富而我们的精神却出现危机的今天重温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有成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过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有价值的问题追随他的门徒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有柏拉图、色诺芬等当时最著名的奴隶主贵族思想家、政治家。苏格拉底自称是爱智者他一生最关注的是伦理学的问题。他叫人要“认识你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也就是“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他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为恶。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那么为什么往往一个人明知某种事情是不道德的却偏偏会去做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知识。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基点。这种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发展影响特别大。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的回答并不很明确。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究竟有益或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们。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这样便又回到了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由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又推出了一个“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苏格拉底是借一个神话故事来“论证”他的这一学说的。故事说德尔斐的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间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说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去证实这个“神谕”因为神谕是不能轻视的“我应该首先考虑神的话”。为了证实神谕他就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中有政治家有诗人有工匠等等。他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是否比他更智慧更聪明。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驳不倒的”。于是他反躬自问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毫无所知因而就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他的聪明 1 所在。苏格拉底以自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要人人都“自知自己无知”。苏格拉底把知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他认为知识与工匠的技艺是不同的人们一般所谓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价值的但他们还自以为有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 二、“认识你自己”让我们到底要认识什么1、感悟生命的重要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命题中首先包含着要直面人生、要感悟人之生命的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了生命那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作为人的生命与一般动物的生命有所不同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而动物则没有社会性。但人的生命又具有个体性我们必须重视个体的存在因为社会的整体依靠个体生命的合成无数个体生命凝聚成整体。正是个体的有效聚合才产生巨大的改造世界的能量。既然人是社会的人那么人的生命就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自然生命是人之生命的根本是生命

水的哲学

水的哲学-关于中华水文化的感悟 “伟大啊,开天辟地之时!万物初生、统领自然,时空形成。云行雨施,创造生命。上天赐给万物各种属性。太阳东升西落,天地变化,四时形成,草木繁盛。万物各得其所,给人类社会带来康定”。这是易经的第一卦乾卦,也是儒家的宇宙发生论。易经认为,自然产生四季,四季形成风雨、风雨创造生命,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水文化的民族。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从治水开始的,与水旱灾害抗争的历史。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洪水大旱、农民起义。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就形如行云流水,也寓意着婉延前行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长江、黄河两岸。 水孕育了中华民族,同时也磨炼了中国人的意志,启迪了中国人的智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力量,铸造了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体制。 中华民族的群体生存的意识,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宽容与仁爱的价值观,团结互助的精神,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民族性格,动态生存的哲学,刚柔相济和在曲折中前进的生存智慧,以民为本和走群众路线的政治理念以及追求大一统的政治理想,循环论的自然哲学都是在水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水是道和仁的象征。水的品德已经接近于道了。 从浩瀚的中华文化中可以感悟到水有以下一些德行: (一)水的生成过程象征着“无中生有” 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水由看不见的气态演变而来,从无形到有形,水的生成过程象证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创业哲学。穷则思变,忧劳兴国,白手起家,坚苦创业,从头做起,从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楼台坐于累土。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水的生成过程展示了自然循环论 水由气态的汽演变而来。气态的汽在冷凝的条件下变成水,水又因吸收太阳的热能而蒸发成汽。太阳东升西落,轨道变化形成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冷暖不一,一日之内气候不齐。在太阳的作用下,水的蒸发与凝结过程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水汽生生灭灭,灭灭生生。大自然处于无限往复循环的运动之中。灭就是死亡,死亡叫做归根。归根叫做归于宁静,宁静是旧生命的解脱,旧生命的解脱换来的是新生命的诞生。这是新陈代谢的自然之道。弄懂这个道理就会理解生命的目的,平静地面对死亡,积极地面对人生。同时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在利用自然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反之人类将受到惩罚。 如果将地球近似作为半径为6370公里的圆球,大气对流层厚度取15公里,可以计算出当大气平均温度上升1℃时,空气的饱和含湿量将增加9500亿吨水汽。水的大量蒸发可能造成一些地区干旱、沙漠化,而当水汽冷凝成雨以后,便会暴雨频发,地球上每个人将平均多承受150吨雨水,这就是温室效应的后果之一。所以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循环之道,避免温室效应。 (三)天赋人权平等和无私奉献的品德 老子说:“生之畜之,生而无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水让万物生长繁衍、养畜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持有功,引导万物而不主宰万物。水是万物的造物主,而地位低下。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这是什么思想?这就是天赋人权的平等思想。而且老子将这种平等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彻底的平等思想。这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之处。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墨子提倡兼爱。孟子说:“人皆能成尧舜”,民贵君轻。慧能和尚说:“人皆有佛性,人皆能成佛”。中华文明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四、“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叔本华幸福哲学观及其启示

叔本华幸福哲学观及其启示 2013-11-21 16:55 来源:人民论坛作者:包德敏【摘要】叔本华认为人生幸福应从人自身的拥有和内在的素质去寻找而不是外在财富与名声,要降低对幸福的期望值,减少欲望,学会简单生活和享受孤独。确立价值理性至上、追寻精神世界的丰盈,拥有健康的身体、学会简约自由的生活,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来发展,这是叔本华开给世人的幸福秘笈。 【关键词】叔本华幸福观启示 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的唯意志论哲学家,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和现代人本主义开创者。叔本华的幸福哲学观可以为今天茫然向外追寻人生幸福的世人提供了一种返回本心的独特思考角度。 叔本华的幸福哲学观 幸福的根本是内在素质而不是身外之物。作为唯意志论哲学思潮的开创者,叔本华主张:“‘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即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就存在的东西,而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也就是说,主体与客体比较起来,

主体比客体更重要,没有主体就不成其为世界。因此,叔本华认为:“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明显首要的东西就是这个人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所以,在叔本华看来主体决定了幸福的程度,主体的内在素质远比外在客体显得更加重要。 在认同和强调人的自身、内在拥有是人生幸福根本的同时,叔本华对身外之物诸如财富、地位、名誉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叔本华看来,财富的价值是当今世界所公认的,财富可以视为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任由我们寻欢作乐和花天酒地的凭证,众人应学会节约投资而不是挥霍浪费。过多的财富也并不意味着幸福,现实中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不幸福呢?主要是因为人自身内在的贫乏,缺乏真正精神方面的熏陶和修养,没有见识,缺少精神情趣。而名誉、名望、地位则是一种相当飘渺的东西,人们可以努力去争取,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如愿。如果把这些看得过分重要,则是不明智的。因此叔本华认为:“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

《秋水》的启示

《秋水》的启示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 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 于世界的坚实基础。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庄子的思想 被辑录成书,即为今天所见到的《庄子》。《庄子》一书其体例有 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内篇、外篇和杂篇。而此三篇中惟外 篇中的《秋水》最得庄子汪洋恣肆而行云流水之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于 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文章一开篇,直契 入题,引众人开始进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值秋季,雨水连绵,乃逐渐成势,由文本身而看,“川” 当为支流,而“河”就是干流了,河水由支流而渐渐汇集到干流之中,互相增益,于是乎终于达到了“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的浩大场景,这就难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了。应该说河伯的心态也是人之常情,试想,如果我们忽然间 也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谁又不会象河伯一样沾沾自喜呢?什么叫 “自满“?这就叫自满,自以为满,可怜河伯不知道后面将有一个 多么广阔的世界展现在他面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见大海无边无垠,水天一色,海天 相接,乃望洋兴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则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足 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 道者,束于教也”等到河伯顺流而到达大海之后,见到了大海的辽 阔景象,才明白先前自己的自满是多么可笑——不过,河伯的可贵 之处在于: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能够及时自我反省,于是 就有了下面一段自我批评的话“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看来河伯在海神面前很不好意思,于是就对海神说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则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之家”,就是 广大广阔的大海,海神闻听之下,就顺承着河伯的意思并启发他逐 步超越自己的局限“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三句话意思相近 而强调的重点有别,井蛙之所以不足以论海,那是受空间的限制; 夏虫之所以不可以语冰,那是受时间的限制;而曲士之所以不可以

论中国哲学的意义

论中国哲学的意义 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其核心是中国哲学,这是文明发展的事实。中国文化实质上是人本位的,反映在生活中即是注重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本身。中国哲学思想都包括在“老子”、“礼记”、“易经”等书里面,其独特的思想价值观远远走在历史的前沿。 中国哲学除了修身外,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推动社会与时代发展。现以“百家争鸣”为例:百家争鸣处于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矛盾关系复杂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者们纷纷创说立派,提出自己的观点,给各国提供治国方略,进一步促进了生产,促进改革。在这之中特别是儒家和法家两派,它们互为表里(儒家为表,法家为里)巩固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法家还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对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建立有着重大意义,影响远远超过当时的时代。除此,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范畴内,中国哲学于人类社会发展可资借鉴意义也是深刻的。我们知道,物质文明的前提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提高的前提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哲学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的先进的思维形式,是正确发展生产力、正确积累社会物质财富的理论基础。 中国哲学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有价值的理论资源,具有塑造民族风貌的意义。孔子曰:“政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这个“归于正”的“正”,就是孔子的理想政治,即所谓“德政”。“德政”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这种学说提出了一种理想价值,这就是为政者必须有

德,以诚实与信誉对待百姓,爱护百姓,“使民如承大祭”,敬而慎之。如果在法治社会,如果执行者无德,或者只有冷酷无情的法律而无德性与良知,也会产生很多问题。 同时,道家的“无为而治”,具有一种深刻的人性根据。“无为而治”有丰富的内含和意蕴,可以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其不同作用。之所以有生命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能顺应人的自然之性。这既不是无政府主义,也不是“无序化”,而是一种更有人情味的有序化,可以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各展其业,各安其乐。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如果赋予这种“无为而治”以新的时代的内容,那么,它不仅不会抑制社会的发展,而且会使竞争更加合理化、人性化。 中国哲学在人际关系的描述上是完美的,以至于历经千年仍成为人们在交际中的准则。例如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式的换位思考原则;子帅正之,孰敢不正式的以身作则原则。孔子讲礼,何谓礼,我以为是社会秩序。孔子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概括社会关系,并为其制定一定的规范。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仍然是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着礼。倘或这么说吧,君臣实质就是上下级关系,尽管现在上级不会像君一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下级仍然要尊重甚至是服从上级。 中国哲学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不仅提升个人自身素质,对现代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