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系统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1
土壤与生命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上部层,由矿物颗粒、有机物质、水、气体和生物组成的复杂自然体系。
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类型不同,对营养物质的供应和保持会产生重要影响。
土壤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碳酸盐、有机物等。
二、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需要经历上百年以上的时间来完成。
主要的土壤形成因素包括岩石的风化、植被的生长、水文作用和生物活动等。
风化是指岩石破碎和溶解的过程,水文作用是指河流和地下水的侵蚀作用,生物活动则是指植物和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三、土壤的重要功能1. 提供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和水分2. 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多样性3. 调节地球的水文循环4. 吸附和转化有害物质5. 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四、土壤与农业1. 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2. 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对土壤的影响3. 农田土壤保护和治理五、土壤与环境保护1.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2. 土壤污染的影响和治理3. 土壤修复技术六、土壤与城市建设1. 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 城市园林绿化和土地复垦3. 垃圾处理和废弃土地的再利用七、土壤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1. 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 土壤传播的疾病和寄生虫的防治八、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1. 土壤资源的持续开发与保护2. 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3. 土壤与生物与化学领域的交叉研究总结: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功能作用以及与环境、农业等领域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土壤环境,还能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对土壤的认识与研究,可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更多的贡献。
高三综合科·地理“知识检索”之五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带高三综合科·地理“知识检索”之五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带一、生物圈1.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的总称2.生物圈的范围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为20多千米。
⑵.核心部分: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
△生物集中在这一核心部分的原因:温度:有充足的太阳能,有适于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
水:有可以利用的大量的液态水。
空气:两种重要的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
营养物质: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二、生物与地理环境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⑴.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最根本的作用。
CO2+H2O——→C6H12O6+O2↑①.能量转换: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体中。
②.物质迁移: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注意应从四个层次理解光合作用:第一层次:光合作用时,能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第二层次:光合作用从植物周围的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氮和其它元素,使许多化学元素进入生物体内。
植物是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动物的排泄物和微生物分解有机体的过程,又使这些化学元素富集在土壤上层。
(无机物的来源和有机物的去向)第三层次:光合作用开始了生物圈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第四层次: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和土壤的组成,成为影响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⑵.生物改造三大圈层:①.改变大气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气、氨气、水气→氮气和氧气。
(大气中的氧气,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来的;氮气是微生物分解氮化合物而释放出来的)。
②.改变水的化学成分(水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为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所制约)③.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在岩石圈,生物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植物的分布与环境⑴.植物的分布受环境的影响:影响植物分布的最主要的条件是气候。
高一地理土壤与植被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到各个自然和人文领域的知识。
而在高一地理课程中,土壤与植被作为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理解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土壤与植被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论述,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土壤的形成与类型土壤是由陆地表面岩石经过风化和生物作用,经过一定时间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
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机械作用、生物作用以及水分和温度的交替作用。
而根据其形成过程和性质,土壤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红壤: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具有较高的氧化性,颜色偏红,肥力较高。
2. 黄土:主要分布于滨海平原,土壤颜色偏黄,贫瘠,水分透不过,不利于植物生长。
3. 沼泽土:分布于湿地和河流周围,富含有机质,湿度较高。
4. 黑土:分布于北方大片中部地区,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农作物生长。
5. 沙质土壤:主要分布于沙漠和沿岸地区,颗粒较大,透水性强。
以上仅仅是土壤类型中的一部分,实际上土壤的形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
二、植被的分布与生态功能植被是指地表覆盖的植物群落,在地理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被的分布与生态功能主要受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并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气候调节: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和阻挡阳光直射地表,起到了调节气候的作用。
森林植被的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温度、增加降水量,而沙漠地区无植被覆盖则会使得温度升高,降水减少。
2. 防风固沙:植被的根系能够固着土壤,防止沙漠化的发生,并防止沙尘暴的产生。
例如,中国北方的防护林带就起到了固沙保护作用。
3. 保护水源:植被通过根系吸收降水,避免水资源过度蒸发和土壤侵蚀,维护着地表和地下水资源。
4. 生物多样性:植被为许多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维持着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总之,植被的分布和生态功能对地理环境的维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揭示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土壤作为地球表层自然现象之一,是地理学习的重点之一。
下面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土壤必考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土壤的定义和形成土壤是指地球表层岩石经过风化和加入了有机物质后形成的一种生物活动介质。
土壤的形成是地壳活动、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土壤的成分和组成土壤主要由五个常见成分组成:固体颗粒、液态水、气体、有机质和无机质。
其中,固体颗粒是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
液态水和气体则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以及它们分解的产物,无机质则由各种矿物质组成。
三、土壤类型和特征根据土壤颗粒的比例和粒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砂壤、粉壤和黏壤。
砂壤的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粉壤的颗粒适中,保水能力较好;黏壤的颗粒较小,保水能力非常好,但通气性较差。
四、土壤的物理特性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质地、结构、容重和孔隙度等。
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合方式,结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容重是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孔隙度是土壤孔隙占总体积的比例。
五、土壤的化学特性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pH值、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
pH值是反映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
养分含量则决定了土壤的肥力,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六、土壤的生物特性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有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微生物对土壤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植物则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动物则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通风等过程。
七、土壤的生态功能土壤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土壤具有水分调节的功能,能够调节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供给;其次,土壤具有养分供给的功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还有,土壤还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和保存地质遗迹的重要作用。
自然地理32个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表物质、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地球和人类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下面就对自然地理的32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点1.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固体表面,它由矿物质和岩石构成,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3. 地壳的主要构成物质有矽酸盐岩石、玄武岩石和火成岩石等,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了不同的地貌形态。
4. 地球的地表形态有高山、平原、盆地、丘陵、火山、峡谷、河流、湖泊、湿地等,它们是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貌类型。
5. 地球的气候主要受纬度、海拔高度和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气候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生态系统。
6. 地球上的自然界有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部分,它们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
7.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水、淡水、地下水和地表水等,它们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
8.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合理利用地理环境资源是地球上各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9. 地球上的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这些问题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10.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台风、暴雨、雪灾等,这些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
二、陆地地理知识点11. 高山是指海拔1000米以上的陆地地表突出地表的山峰,它们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景观,也是冰川的重要来源地。
12. 平原是指地球表面与海拔相对稳定、水流平缓、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区域之一。
13. 盆地是指地表形成一圈圈的山峰环绕的地区,它是地球上的自然围合地形景观。
14. 丘陵是指海拔较低、地形起伏较小且土地肥沃的地区,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自然地理学知识点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旨在揭示地球表面现象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下面将介绍一些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温度和压力极高。
地幔位于地核和地壳之间,主要由固态岩石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包括陆地壳和海洋壳。
2. 地球的内部运动地球内部存在着构造运动和物质循环。
构造运动包括地壳的隆起和下沉、板块运动等。
物质循环主要指地球的岩石循环、水循环和物质循环。
3. 大气层地球表面被包围着一层气体,即大气层。
大气层分为五个不同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对流层最接近地表,对气候和生物活动有重要影响。
4. 地表水资源地球表面的水分布广泛,包括海洋、淡水湖泊、河流和冰川等。
地表水资源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污染和短缺等问题。
5. 气候和气象气候指某一地区长期变化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气象是研究短期天气现象和过程的学科。
气候和气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深远影响。
6. 土壤资源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和有机质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薄层物质。
土壤资源对于农业、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 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演化和互动关系。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物适应性都受到生物地理学的关注。
8. 自然地理灾害自然地理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飓风等自然力量造成的灾害。
了解自然地理灾害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能够有效应对和减轻灾害的影响。
9. 地球资源和环境保护地球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环境保护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总结:自然地理学涵盖了地球的结构、内部运动、大气层、地表水资源、气候和气象、土壤资源、生物地理学、自然地理灾害以及地球资源和环境保护等知识点。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姓名:一、基本知识点(整理内容全部都很重要,带“▲”的为必背内容):1.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可分为自然植被(例如: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和人工植被(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
2.▲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草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
3.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在分布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下面以北半球为例,将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进行对照:4.▲植被与环境(1)大尺度:①影响因素: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②植被的变化:a.从赤道向两极,受热量的影响,气候呈带状分布,受气候影响,植被也呈带状分布(纬度地带性);b.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经度地带性)(2)中尺度:①影响因素:地形;②植被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垂直地带性)(3)某地植被的破坏会引起当地大气、水、生物、岩石、地形、土壤等地理要素一起发生变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土壤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6.土壤的组成:矿物质(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水分和空气(两者随外界气候条件此消彼长,并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7.▲成土因素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
8.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9.▲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①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石灰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②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花岗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黏粒较少。
10.▲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①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量高;②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
地生必考知识点总结第一,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文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
大气环境是指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包括大气压、温度、湿度、风等因素,它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文环境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海、地下水、冰雪等。
水资源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根本的影响。
土壤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土壤资源,包括土壤的种类、成分、肥力以及对植物的影响等。
土壤资源对人类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物环境是指地球上的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它对人类的生态平衡和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指地球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部分。
地球的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硬质岩石层,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它对我们的地表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球的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它主要由钙镁硅铝岩石组成,是地球上最大的一部分。
地球的地核是地球最内层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它对地球的磁场和地热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内部结构影响着地球的地质活动、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地球的自然灾害地球的自然灾害是指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飓风、台风等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发生变形和释放能量,导致地表振动和破坏的自然现象。
地震对人类的生活和建筑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火山喷发是指地球上的火山口向外喷出岩浆、熔岩、火山灰等,导致周围地区的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
火山喷发对人类的生活和农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洪水是指地球上的河流、湖泊、江河等水体泛滥,造成周围地区的淹水和破坏的自然现象。
洪水对人类的生活和农田有着重要的影响。
干旱是指一定地域内的降水量明显减少,水资源严重匮乏,对人类的农业生产和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飓风、台风是指大气环流中心形成对人类生活和建筑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生知识点总结重点地生,又称为土壤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生学已经逐渐成为研究土壤健康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学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壤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地生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土壤及其特性土壤是地球表面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由岩石颗粒、有机质、水和空气组成。
土壤的主要特性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
这些特性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透气性和保水性,进而影响着土壤生物的分布和活动。
2.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它们是土壤生物圈中最丰富和多样的一类生物群落,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微生物参与了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还能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土壤植物土壤中的植物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等。
它们通过根系和地下茎在土壤中生长,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并且通过光合作用为土壤生物提供有机物质。
一些草本植物还能够调节土壤酸碱度和改良土壤结构,对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4. 土壤动物土壤动物包括微型动物、蠕虫、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等。
它们在土壤中起着生态工程师的作用,通过挖掘、搬运和消化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土壤动物还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蓄水性,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地生学的研究中,还需要关注土壤中的污染物、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分布和功能,以及土壤生物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土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地生学的研究还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土壤肥力,推动农业生态化、有机化和可持续化发展,为人类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自然带知识点总结自然带是地球上自然植被和动物分布的区域,也可以理解为生物地理学上的生态区域。
这些自然带根据其地理位置、气候和植被类型的不同,被分为多种类型,比如寒带、温带、热带等。
在地球上,自然带的分布受到气候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的自然带有着不同的气候和植被特点。
通过了解自然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此次总结将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自然带,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
通过对这些自然带的特点和分布进行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
一、寒带寒带是位于地球两极附近的地区,气候寒冷,气温较低,因此这些地区常年积雪覆盖。
寒带植被生长缓慢,一般以苔藓、地衣和低矮的灌木为主,树木较少。
动物方面,极地熊、北极狐等动物适应了寒带的恶劣环境,生活在这里。
寒带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两极附近,包括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由于极地的气温极低,冰雪覆盖,植被稀少,所以寒带地区对人类来说适应性较差。
然而,寒带地区的气候和生物资源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保护寒带的生态环境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温带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温带地区的植被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树木种类丰富,动物种类也较多。
温带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所以温带地区是人类聚居和生产的重要区域。
温带地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包括欧洲、亚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
由于温带地区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所以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是地球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三、热带热带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潮湿,降雨充沛。
热带地区的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种类繁多,高大的树木密布,动植物种类也非常丰富。
热带地区适宜农作物种植,也是许多热带水果的原产地。
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包括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非洲的刚果雨林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等地。
热带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保护热带雨林对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地理与生物的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生物的分布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地理环境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都有深远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土壤、气候、水文等因素,它们决定了生物的生存条件和分布范围。
生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地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了解这些知识对于认识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地理与生物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和生物1.土壤是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它对生物提供了生存中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2.土壤的类型和性质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分布区域,例如黄壤适宜小麦和玉米的生长,红壤适宜茶叶的生长,盐碱土则对植物生长不利。
3.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土壤的新陈代谢、有机质的降解和植物的生长都有重要作用。
二、气候和生物1.气候是地球生物分布和生存的重要因素,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风等因素。
2.不同的气候环境适合不同类型的植物和动物,例如温带气候适合生长冷杉和针叶林,热带气候适合生长棕榈和热带雨林。
3.气候变化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有直接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一些极地生物受到威胁,而一些热带生物的分布范围可能会扩大。
三、水文和生物1.水文环境对生物生存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水质和水温等因素对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有重要作用。
2.不同类型的水体适合不同类型的水生生物,例如淡水适合生长蟹和鱼类,海水适合生长海草和珊瑚。
3.水文环境的改变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例如水体污染导致一些水生动物灭绝,水位上升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四、地形和生物1.地形地貌对生物的分布和生存条件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山脉和平原的地形环境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植物和动物的分布。
2.不同类型的地形地貌适合不同类型的生物,例如山地适合生长松树和云杉,平原适合生长小麦和水稻。
3.地形地貌的改变会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生存条件,例如土地沙漠化导致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五、大气和生物1.大气环境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有重要的影响,例如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动植物生存的必需物质。
地理和生物知识点总结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物质组成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固态壳状物质,地幔是地球的中间一层,地核则是地球的最内层。
2. 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大气圈是围绕地球的气体层,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水圈则是地球上的水资源的总称,包括海洋、江河湖泊等。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是地球的固态物质层。
3.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和植被。
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态,包括温度、降水量等。
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形状特征,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等。
水文是指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总称。
植被是指某一地区的植物分布状况。
4. 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居民和交通等。
农业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适宜耕种的地区。
工业主要分布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例如能源资源等。
居民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
交通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
5.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电子化的地理信息处理系统,它将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能够对地球的地理环境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
6.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地图制图、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野外考察是指地理学家亲临实地进行考察,地图制图是将地理信息进行图像化处理,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地球进行观测,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
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1. 生物的种类生物的种类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动物是地球上生命的一大类,植物是生命的另一大类,微生物则是生命的微小类。
2.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组织是由细胞组成的一种结构,器官是由多个组织组合而成的一个结构,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组合而成的一个结构。
3. 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生长、繁殖和死亡。
冠夺市安全阳光实验学校第六单元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一)
一、考试内容:
1.生物与地理环境
生物圈的概念、范围。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植物的分布与环境。
2.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平衡。
3.自然带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陆地上的自然带。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二、、知识结构梳理
三、知识点详解
世界陆地自然带
①砖红壤性红壤是砖红壤和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电子课文●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第一节生物与地理环境生物圈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为20多千米。
但是,生物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里,因为这一薄层可以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有适于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有生物可以利用的大量液态水、氧气、二氧化碳以及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这一薄层可以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同时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周围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体中。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氮和其他化学元素,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
这样就使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进入生物体内,并改变它们原来存在的形式。
植物的产物又是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
被生物有机体吸收的化学元素,在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的环境中去。
例如,植物死亡后,其残体被分解,或是植物被动物吃掉,变成排泄物,都可使土壤上层富含磷、硫和其他化学元素。
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而不是氮和氧。
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大气中的氮,一部分是由于细菌分解各种氮化合物而被释放出来的。
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受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所制约。
有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里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而释放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例如,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把二氧化碳、重碳酸盐、铝、镁、磷、硫和腐殖质运送到水中,同时从水中攫取游离氧。
生物在陆地上出现以后,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环境的学科,它涵盖了地球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来详细总结一下自然地理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太阳通过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公转周期约为 365 天,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一年。
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 24 小时,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同时,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圈层。
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是固态,外核是液态。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壳是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对地球起到了保温、保护等作用。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等各种形式的水。
生物圈则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它与其他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三、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按照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不同,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热层的气温则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上升。
四、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会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升温后又会向外辐射能量,称为地面辐射。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升温,这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保温作用也很重要。
大气在吸收地面辐射后,会向外辐射能量,其中一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系统知识点汇总
《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系统知识点汇总
[知识要点]
一.生物与地理环境
1.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但是,绝大部分生物集中分布在地面以上100到水面以下200这一薄层里,因此这一薄层可以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体中,这是维系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
2使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产生迁移,进入生物群落中,并在生态系统中被循环利用。
<2>生物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改造:1改变大气万分;2改变水的化学万分;3加速岩石风化,促成土壤的形式。
3.植物分布与环境
<1>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条:1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2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3水分是植物新陈代谢的必要条。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1铁芒萁指示具有酸性土壤的环境;2碱蓬指示具有盐碱性土壤的环境;3干旱环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是骆驼刺;4水湿环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有芦苇。
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非生命环境构成。
它们二者之间不断地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产者:主要指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2>消费者:1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2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一级肉食动物);3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二级肉食动物)。
<3>分解者: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把有机物(生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化学元素和简单化合物),使其重新回到土壤,空气和水中,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
<4>非生命环境:生物以外的一切无生命物质和能量。
3.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围绕着食物所发生的联系。
食物中的能量,从植物通过一系统的动物,依次传递,这个途径就叫食物链。
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同一消费者不仅吃一种食物;如:鸟即吃植物又食昆虫;不同消费者可能吃同一种食物,如鹰和狼都将将兔子作为食物。
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食物链,各种食物链交错成网,形成复杂的食物网。
如图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能量的:太阳能。
<2>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的;2逐级(营养级)递减的。
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经过食物链从生产者(绿色植物)转移到消费者,由于生物都要进行新陈代谢而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所以每一次只有10%~20%的能量从较低的营养级流向较高一级的营养级,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形成金字塔型的营养结构图。
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生态金字塔示意图。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物质:生物群落周围的非生命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矿物质等)。
<2>过程和特点:主要是植物从周围空气和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然后以有机分子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
生物体死后,又被分解的简单的无机物质回归到环境中去,重新被生物所利用。
生态系统是通过这种循环利用物质维持生物圈营养物质的收支平衡。
6.生态平衡
<1>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即生产、消费、分解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就叫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还体现在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上。
<2>特点:总是处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变化和发展中,是一种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
<3>人类活动和生态平衡:①递循生态学规律办事,可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②违背生态学规律办事,如:环境污染、滥伐森林、掠夺式开发采集和狩猎等,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
三.自然带
1.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1>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由于各地纬度位置,大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
热量与水分的差异,在不同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下,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并且在地表占有一定的宽度,呈长带状分布,形成自然带。
?qut;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2.陆地上的自然带:
世界陆地,从赤道向两极,大约可分为几个大的自然带,就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
各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界限,总是由这一带逐渐地转变为另一带,因此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存在着过渡带,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的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的半荒漠带等。
3.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成因
特点
纬度地带性
主要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热量的差异,即以热量为基础,但又在这一热量带内水分条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即与纬线大体平等伸展
经度地带性
主要是从沿海往内陆,水分条的差异,即受水分条影响较大,也在一定温度条基础上形成的
自然带大体上与经线相平等伸展成条带状
垂直地带性
在高地区,从麓到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在较低的纬度地带,相对高度大的,垂直自然带最明显,种类也最多
非地带性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的影响
非地带性分布
[复习指导]
本的知识是作为自然地理向人地理过渡的桥梁,是学习人地理的基础,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总结和人地理的开始。
本首先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开始的,它着重说明生物对整个自然界形成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以及地理环境对生物分布的制约关系,其次生物之间在一定的地理条下共同生活,构成生态系统,而组成生态系统的各要素又是相互影响着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势必引起生态系统内部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整个生物圈(最大生态系统)的变化,因此生态平衡的问题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但又十复杂的问题;人地理学中的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涉及生态学的内容,并将生态平衡作为讨论问题的起点,如:如何防治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建设的问题,最后,自然带是在前面各自然地理知识基础上的总结,它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它需要运用各地地理要素窨分布规律的知
识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得出综合性规律的结论,为转入人类对自然资如自然条的利用改造等人地理知识的复习展开了空间上的”背景”。
现将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的几点问题说明如下:
一.学会阅读和运用示意图的能力
本的知识点、要领比较多,学起较为枯燥,但我们可以利用示意图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如:池塘的生态系统图可帮助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注意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本的生态系统知识点在许多地方都用到了生态学的观点,例如:光合作用,它是绿色植物凭借体内叶绿素吸取太阳能使水裂解,并利用氢离子与2植物凭借内叶绿素吸取太阳能使水裂解,并利用氢离子与2化合成能量丰富的有机物,同时,游离氧作为副产品被释放到外界环境中。
这一过程可以写成下面的反应式:
此外:十分之一法则(林注曼定律)、化学知识的运用,对我们理解掌握本知识都起着生要的作用。
三.人类活动(污染)对池塘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产生活产生的东西含氮、磷的废液和污水大量排入池塘所造成的后果是:塘中的鱼类大量死亡,其原因可从下面的关系式理解:
四.”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是参照世界各大陆的轮廓绘制的。
这种示意图有二个假设条:一是大陆表面是平坦的,没有高和盆地;二是海岸线是平直的,没有岛屿、半岛和海湾。
因此,在反映自然带方面仅仅只能反映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这是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qut;基调”,由于大陆轮廓,地形,地表状况的复杂性(非地带性)的影响。
而引起的各地热量、水分的变化,因此”理想大陆”状况下的水平自然带分布也就发生了”变形”,如地的影响,水平自然带受到干扰,或被地的垂直地带性所代替。
五、陆地自然带与在世界气候类型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