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309.57 KB
- 文档页数:3
科学管理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所得税条例,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而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为企业准确地对所得税进行确认、计量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所得税会计信息高层次的要求。
我国原有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可选择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其中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应付税款法将本期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所得税影响金额,直接认定为当期所得税费用,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即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
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理解。
其缺点是不考虑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不能体现权责发生制与配比原则的会计影响,不能反映所得税费用的真实性质。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在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应该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
此方法认为,会计利润和应税的利润之间的差异可分为2种差异,即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对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标准的不同而形成的,这种差异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也不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转回。
暂时性差异是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制度对收入、费用所属会计期间的规定不同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转回。
它包括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两种方法:(1)递延法是将会计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的纳税金额,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的会计期间予以转销。
递延法需要确认暂时性差异,这显然比应付税款法更加合适目前的会计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递延法在所得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递延所得税进行调整。
(2)损益表债务法是对时间性差异进行跨期核算的会计方法。
它是以损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为着眼点,注重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并将其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会计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
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摘要】本文围绕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展开讨论,首先从公民、居民和非居民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入手,探讨不同类型纳税人的具体核算方法。
随后介绍个人所得税核算的方法,重点分析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确认的会计处理。
在强调了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呼吁加强对个人所得税会计处理的监督和管理, 并展望了个人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个人所得税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会计处理、公民、居民、非居民、核算方法、纳税义务确认、重要性、监督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概述个人所得税是个人按规定向国家缴纳的一种税收,其会计处理在企业财务会计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主要包括公民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居民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非居民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个人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以及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确认的会计处理等几个方面。
在企业的财务会计中,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税务部门的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确保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被正确确认和处理,避免因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不当而导致的税收风险。
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是企业财务会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工作。
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的监督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税收合规水平,保障国家税收的稳定增长。
未来,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下,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也将朝着更加简便、高效和准确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好的税收服务和管理方式。
2. 正文2.1 公民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公民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公民个人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所得征税的税收制度。
在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中,针对公民个人所得税的核算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会计准则进行处理。
公民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需要正确识别和计量个人所得税的税基和税率。
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方法
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应付税款法:是指本期税前账面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的差异造成的纳税影响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会计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但违背了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容易造成企业各期净利润的剧烈波动。
2. 纳税影响会计法:此方法下,本期所得税费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本期所得税,即本期应交所得税;二是递延税款,即本期因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纳税金额。
这种方法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时间性差异的影响,因此,所得税的核算也较为精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准确全面的信息,可以咨询专业会计师或查阅《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等文件。
新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1. 引言1.1 新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处理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将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经营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过去,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通常采用静态方法处理所得税,即税收负债和资产负债表的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在期末进行调整。
新准则要求企业采用动态方法处理所得税,即在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重新计算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以反映当前的税收收入和支出。
这种变化将导致企业在财务报表上出现一些新的项目,如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亏损等。
企业需要更加谨慎地估计未来税收收入和支出,以避免在报表中出现较大的波动。
新准则还要求企业对未来潜在的税收效益进行披露,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税务风险和潜在影响。
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变化。
新准则的实施可能导致企业的净资产和净利润出现波动,其中包括在期间内发生的所得税费用和收入的变化。
企业需要更加关注所得税的计提和披露,以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充分遵守新准则的要求,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确保持续经营和发展。
2. 正文2.1 会计处理的变化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识别:根据新会计准则,企业需要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计量。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不断监控税率变化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并进行相应调整。
2. 递延所得税的折旧、摊销和减值处理: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时考虑资产折旧、摊销和减值对税收利润的影响。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加精细地审视资产的使用寿命和价值变动对所得税计算的影响。
3. 计算未实现利润税额的处理:根据新会计准则,企业需要按照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计提或调整未实现利润税额。
这将引起企业在关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变动的也需密切关注未实现利润税额的计算和处理。
所得税会计处理关键知识点总结在企业的财务会计中,所得税会计处理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领域。
理解和掌握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关键知识点对于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至关重要。
以下将对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所得税会计的基本概念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其核心在于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并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进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资产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通俗地说,就是税法认可的资产价值。
以固定资产为例,如果企业以 100 万元购入一项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为 5 年,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为 4 年。
那么在会计上每年计提折旧 20 万元,而在税法上每年允许扣除折旧 25 万元。
在初始确认时,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都是 100 万元。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折旧小于税法折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再比如存货,存货的成本在会计和税法上的确认通常是一致的,但如果存货发生了减值,在会计上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而税法在存货实际发生损失时才允许扣除,此时存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三、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比如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在会计上确认了相关负债,但税法规定在实际发生时才允许扣除。
那么在初始确认时,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预计负债没有实际发生,其计税基础为 0,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四、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企业所得税会计新准则与旧制度的对比分析一、引言随着税法和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企业在所得税会计处理上需要适应新的变化。
本文档旨在对比分析企业所得税会计新准则与旧制度的主要差异,并探讨这些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二、新旧准则概述旧制度:通常指的是企业过去遵循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可能基于历史成本原则和过去的税法规定。
新准则:指的是最新发布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中的IAS 12《所得税》或中国会计准则中的相关条款。
三、主要差异对比1. 计税基础与会计基础的差异处理旧制度:可能较少区分计税基础与会计基础的差异,或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较为简化。
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计税基础与会计基础的差异进行详细识别,并对暂时性差异进行系统性的会计处理。
2. 暂时性差异的处理旧制度:可能只对某些特定的暂时性差异进行调整,对其他差异不予考虑。
新准则:要求企业对所有暂时性差异进行评估,并计算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3. 递延所得税的确认旧制度:可能对递延所得税的确认较为保守,只在有明确的转回迹象时才进行确认。
新准则:放宽了递延所得税的确认条件,允许企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4. 税率变动的处理旧制度:可能要求企业在税率变动时立即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新准则: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处理方法,允许企业在税率变动时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进行重新评估。
5. 亏损补偿的处理旧制度:可能对亏损补偿的处理较为简单,只允许在有限的年度内进行补偿。
新准则:允许企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或通过更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亏损补偿。
四、新准则对企业的影响会计处理的复杂性:新准则要求企业进行更为详细的会计处理,增加了会计工作的复杂性。
税务筹划的空间:新准则提供了更多的税务筹划空间,企业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税务风险。
财务报表的透明度:新准则增强了财务报表的透明度,有助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税务状况。
合规成本的增加:企业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适应新准则,包括培训、系统升级等。
会计所得税增值税收入确认时间和处理方法和税收优惠一、会计所得税收入确认时间和处理方法:1.1企业所得税的确认时间:企业所得税确认时间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所得税暂时性差异的发生时,即在所得税给出暂时性和可抵扣差异的反映时确认;另一种是计提和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时确认。
1.2企业所得税的处理方法:企业所得税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计提和结转两个步骤。
首先,在会计报表中计提当期所得税费用,计提金额一般为利润总额乘以预期所得税税率。
然后,将计提的所得税费用从利润中扣除,并在会计凭证中记账,同时将所得税费用作为负债计入负债科目中。
二、增值税收入确认时间和处理方法:增值税是指在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销售过程中,按照价值增加的额度所征收的一种消费税。
增值税的确认时间主要是按照税法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来决定的。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1增值税的确认时间:增值税的确认时间一般是在交付货物或者提供劳务时确认。
即当货物或劳务交付给购买者,或开具发票时确认增值税。
一般来说,增值税是以现金流方式征收,在交付后可以从销售收入中扣除相应的增值税费用。
2.2增值税的处理方法:增值税的处理方法主要是按照税法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来进行。
一般来说,增值税的处理方法有下述几个步骤:首先,按照财务制度的要求确认增值税,并在会计凭证上记账;然后,在会计报表中将确认的增值税作为负债科目的一部分;最后,在税务申报时,根据税务规定计算应纳增值税,并按期交纳。
三、税收优惠:在国家税收政策中,对于一些特定的企业、行业或者项目,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主要是为了鼓励和支持这些企业或行业的发展,减轻其税负。
一般来说,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税率、税基、税收减免、税收补贴等方面。
3.1税率优惠:国家可以通过调整税率的方式,对一些特定企业或行业给予较低的税率,以减轻其税负。
3.2税基优惠:国家可以通过调整税基的方式,对一些特定的项目或者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以减轻其税负。
新收入准则下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和会计处理研究摘要:随着新收入准则的实施,企业在计算净利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以确定实际应纳税所得额。
本文通过对相关法规和规定的研究,对新收入准则下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和会计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主要包括所得税的纳税调整的计算方法、会计凭证的编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提、所得税费用的处理等。
1. 引言随着全球准则的趋同,我国于20XX年正式颁布了新的收入准则,替代了旧的准则。
新收入准则统一了各种不同行业的收入识别、计量和报告要求,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准确和可比性更强。
新准则的实施也对企业的会计处理和报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方面。
本文将对新收入准则下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和会计处理进行深入研究,为企业在报告编制过程中提供参考。
2.1 永久差异永久差异是指会计利润和税务利润在计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差异。
企业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收入和费用,在税法规定下可能需要进行调整。
永久差异一旦发生,就不会产生税收影响,也就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永久差异的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无纳税收入的项目、不得转回确认的费用项目、不满足确认条件的收入或费用项目等。
2.2 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会计利润和税务利润在计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时差,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产生税收影响,需要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
暂时性差异的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暂时性税前差异、暂时性税后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等。
3. 会计处理在纳税调整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进行相应的调整。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凭证的编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提、所得税费用的处理等。
3.1 会计凭证的编制在进行所得税的纳税调整后,企业需要编制相应的会计凭证,将税前利润调整为税后利润,并明确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和性质。
3.2 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提根据会计要求,企业需要确认和计提所得税负债。
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要缴纳的所得税。
所得税费用科目账务处理一、概述在企业会计中,所得税是企业必须缴纳的一种税费,也是企业财务报表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所得税费用科目的账务处理方法,帮助企业正确记录和核算所得税费用,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所得税费用科目在会计科目中,所得税费用被视为一项重要的费用科目,通常被划分为以下两个子科目进行核算:1. 应交所得税应交所得税是指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应向税务机关缴纳的所得税费用。
它是按照企业利润额和适用税率计算得出的,并在财务报表中以借方金额进行记录。
2. 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因准则差异或暂时性差异而需要缴纳的递延所得税费用。
这些差异可能是因为在税务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导致,或者是由于某些收入或支出被推迟确认所导致的。
递延所得税负债以贷方金额记录在财务报表中。
三、所得税费用的账务处理根据我国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所得税费用的账务处理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 应交所得税的账务处理当企业在一个会计周期结束后需要缴纳所得税时,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账务处理:(1)借记应交所得税科目,将所得税费用计入财务报表;(2)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将缴纳的所得税转移至银行账户。
2.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账务处理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账务处理涉及到准则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在会计处理中,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账务处理:(1)确定准则差异或暂时性差异的具体金额;(2)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将递延所得税费用计入财务报表;(3)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如果递延所得税费用可抵扣未来的应交所得税时,需同时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
四、所得税费用科目的调整和报告在每个会计周期结束后,企业需要进行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和报告,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具体步骤如下:1. 所得税费用的调整(1)确定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准确金额;(2)对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进行调整。
2. 所得税费用的报告(1)将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填写在财务报表的适当位置,如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2)编制所得税费用明细表,详细列示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来源和计算方法。
所得税的核算方法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应付税款法和产负债表债务法两种,而产负债表债务法又包括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所得税的核算方法吧。
一、应付税款法应付税款法,是指当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应纳税款数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
在应付税款法下,不必须要确认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导致的纳税,此当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基于资产负债表中列出的资产、负债和税项的基础上分析税项差异,并依据相关差异确定影响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1. 账面价值指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后列于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
账面价值分为资产账面价值和负债账面价值。
a.资产账面价值=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减值准备一般来说,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将来计算会计利润时应扣除的金额,按会计规定在会计核算后的资产负债表左侧所列的金额。
b.负债账面价值=负债原始账面价值-从负债中扣除的金额它是依据会计规定核算后列在资产负债表右侧的金额。
2.计税基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涉及的计税基础分为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
a.资产计税基础资产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就计缴企业所得税而言可从流入企业的任何所得利益中予以抵扣的金额,即将来不必须要缴税的资产价值。
资产计税基础=资产取得成本-依据税法规定上期税前扣除的金额=依据税法规定在将来使用或处置资产时作为成本费的税前分项金额b.负债计税基础负债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将来期间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时依据税法的规定可以扣除的金额。
公式为:负债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在将来期间可以税前扣除的负债金额=负债账面价值中不同意在将来期间税前扣除的金额。
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一、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一)应付税款法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所得税影响金额,直接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
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所得税的“收益分配观”,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付所得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资产,仅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影响程度。
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会计处理比较简单,工作量小;但是应付税款法不确认当期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显然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因而逐渐被淘汰。
(二)纳税影响会计法该方法是将本期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间,即将本期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采取跨期分摊的办法。
纳税影响会计法的理论依据是所得税的“费用观”,认为所得税是企业为了获得收益而发生的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暂时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包括在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项目内,以及资产负债表的递延税款中。
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实际作用是使企业的财务会计记录与财务报告的目标一致,即坚持按照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资产与负债)和权责发生制进行有关会计确认和计量,避免财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误解。
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
1、递延法。
递延法是将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金额,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
在所得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递延所得税进行调整。
递延法确认暂时性差异,这显然比应付税款法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在这种方法下,递延所得税只表示将在未来会计期间配比过程中进行调整的暂时性差异的累计影响,不表示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所得税余额并不具有应收应付的性质,也不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无法反映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纳税影响。
尽管递延法比债务法简单,但因其不能披露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纳税影响,而被美、英等国的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所淘汰。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企业财务会计中,所得税是一项重要的成本,它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确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可以确保企业报表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本文将介绍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所得税的基本概念所得税是指企业在一定税务期限内,根据国家有关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并按规定比例缴纳的税金。
所得税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类,本文主要讨论企业所得税。
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1.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企业经营所得中按规定扣除费用和损失后,按照适用税率计算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应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情况,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2. 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企业应根据税法规定,将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确定应纳税额。
同时,根据税法规定的以往损失、减免税额等因素,调整应纳税额。
根据税法规定将应纳税额与以前税期的实际缴纳税额进行比较,确认所得税负债或税收资产。
3. 所得税的计提与转出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和企业所得税率计提应纳税额,同时将所得税负债或税收资产科目进行相应调整。
当企业实际缴纳或转出所得税时,应及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三、所得税的会计报表披露企业应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所得税的会计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具体披露内容包括:1. 所得税费用的分类将所得税费用按照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结果进行分类,并注明适用的税率和税法的具体依据。
2. 所得税负债的信息披露披露所得税负债的起止期间、计提与转出的金额、以往税期不可抵扣亏损、可抵扣亏损和减免税额的变动情况等信息。
3. 所得税相关的注解在财务报表中,对所得税科目进行相关注解,解释相关的准则和计算依据,以及影响所得税费用的重大事项等。
四、所得税的特殊情况处理除了一般的会计处理方法外,所得税还存在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如企业重组、合并、分立等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企业需要根据税务规定和会计准则,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和报表披露。
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所得税是指个人或企业根据法律规定需要缴纳的税款。
对于企业来说,所得税是一项重要的财务支出,需要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进行处理和记录。
下面将介绍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
企业需要确定所得税的计提基础。
一般来说,所得税的计提基础是企业利润。
企业需要根据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出应纳税额,并将其计入财务报表中。
对于企业所得税计算的税率,一般是根据国家税法规定的税率表来确定的。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利润情况,按照适用的税率表计算出应纳税额。
企业需要将计提的所得税进行会计分录。
一般来说,所得税会计分录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应交所得税的金额进行分录,二是按照实际缴纳的所得税金额进行分录。
如果按照应交所得税金额进行分录,会计分录应为“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
如果按照实际缴纳的所得税金额进行分录,会计分录应为“借:所得税费用,贷:银行存款”。
第三,企业需要做好所得税的准备工作。
在每年结束时,企业需要对所得税进行结算,计算出当年的应纳税额和实际缴纳的税款。
这需要企业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以反映税法要求的计算结果。
企业还需要编制所得税年度报表,并将其纳入年度财务报告中。
企业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和缴纳所得税。
企业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税务机关提交所得税申报表和相关的财务报表。
同时,企业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的缴款方式,将应纳税额缴纳给税务机关。
总结起来,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包括确定计提基础、进行会计分录、做好准备工作和按时申报缴纳税款等步骤。
企业需要根据税法的规定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合理处理所得税会计,确保所得税的正确计算和及时缴纳。
这样可以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真实可靠,也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商业银行执行新版企业会计准则中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有关问题随着新版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商业银行面临了一系列有关所得税会计处理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和解答。
一、减免所得税的确认根据新版企业会计准则,商业银行在确认减免所得税时需要进行如下操作:1.确认所得税减免的资产商业银行在确认所得税减免时,应将减免所得税作为一项资产进行确认。
这样能够准确反映银行的减免所得税资产和相关盈余。
2.确认减税资产负债表上的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商业银行需要在负债表上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这样能够提高银行的财务状况披露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二、投资和减值准备的税收处理在新版企业会计准则中,商业银行需要对投资和减值准备进行税收处理。
下面是具体操作:1.计提减值准备时的税收处理商业银行在计提减值准备时,需要考虑税收因素。
即按照适用税率计提减值准备,并确认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
这样能够更好地反映银行的减值准备风险和相关财务状况。
2.对投资账面价值和税基的差异进行处理商业银行需要对投资的账面价值和税收基础之间的差异进行处理。
具体操作是确认相关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来反映这种差异。
这样有利于更准确地反映银行的投资价值和相关税收。
三、税务分期确认方法的选择新版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了两种税务分期确认的方法,即永续债券法和债项法。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1.永续债券法的处理方法商业银行可以选择永续债券法来进行税务分期确认。
这种方法将税务分期确认的风险分担给永续债券持有人,并通过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来反映这种风险。
2.债项法的处理方法商业银行也可以选择债项法来进行税务分期确认。
这种方法将税务分期确认的风险分担给发行债项的商业银行,并通过确认相关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来反映这种风险。
四、税务处理的披露要求商业银行在执行新版企业会计准则中,还应注意税务处理的披露要求。
税收的会计处理税收是国家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税收是一项重要的财务成本。
在进行财务会计处理时,税收需要按照相关法规和准则进行准确、及时的记录和计算。
下面将介绍税收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所得税是企业纳税时需要缴纳的税金,会计处理主要涉及所得税的计提、确认和支付。
首先,在会计报表中,需要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计提所得税费用。
计提所得税的金额是根据企业当期的利润或亏损与税率相乘得出的,需要在利润表中进行明确的列示。
其次,企业还需要确认所得税负债。
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在纳税期间内应缴未缴纳的所得税,一般在负债下方列示,明确所得税的偿还期限和条件。
最后,企业需要支付所得税。
企业在每个纳税期间结束时,需要根据税务部门规定的纳税时间表,按照法定的缴税金额和期限,将应缴纳的所得税支付给国家财政部门。
支付所得税时,需要准确填写相应的税款凭证,并记录在会计账簿中。
二、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增值税是一种按照增值税率征收的营业税,是企业主要的税收之一。
在会计处理中,增值税主要涉及销售和购买发生时的税金计算和核算。
首先,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需要按照增值税税率计算销售额和应纳税额。
销售额是指商品销售或劳务提供所获得的收入,应纳税额是指根据税率计算出的需缴纳的增值税金额。
其次,企业在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时,可以从发票中抵扣已纳税的增值税额。
企业需要及时将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增值税发票进行登记,并按照发票上的税额进行抵扣。
抵扣后的税额需要在会计账簿中清楚记录。
最后,企业需要按照国家税务部门的规定,及时缴纳应交增值税。
企业需要根据纳税周期将应交增值税金额准确支付给税务部门,并办理相关的税款凭证和申报手续。
三、其他税费的会计处理除所得税和增值税之外,企业还可能涉及其他税费,如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等。
这些税费需要在会计处理中进行准确的登记和核算。
在会计报表中,应将其他税费列示在合适的科目下,并按照税务部门的要求计提、确认和支付。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分类所得税是指企业或个人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应纳入国家税收范畴的所得,对于企业而言,所得税是一项重要的成本,并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造成影响。
为了明确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中国会计准则(CAS)的规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当时计提法:根据该方法,企业按照当期利润计提所得税费用,并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
该方法适用于当期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基本一致的情况。
2.后期核算法:根据该方法,企业根据当期利润先计算预计所得税费用,然后在后期根据实际应纳税额与预计所得税费用的差异进行核实,并调整财务报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该方法适用于当期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存在差异的情况。
3.年终结转法:根据该方法,企业在年底时计算当年的所得税应纳税额,并在财务报表中按照应纳税所得及相关税率计提所得税费用。
该方法适用于企业的当期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
除了以上所述的会计处理方法,还有一些特殊的所得税处理方法:4.所得税暂时性差异处理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之间存在所得税暂时性差异的情况。
企业应根据这些差异计提暂时性税款资产或负债,并调整财务报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5.所得税流动性差异处理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的所得税与当期利润所得税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
企业应根据这些差异计提流动性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并在财务报表中调整所得税费用。
总之,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分为当时计提法、后期核算法和年终结转法。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如所得税暂时性差异处理方法和所得税流动性差异处理方法。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会计处理方法,并在财务报表中准确反映所得税的影响。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一、引言所得税是指个人、企业等从各种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所得需要缴纳的税款。
在会计处理过程中,所得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涉及到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和税务申报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及相应的会计科目,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操作所得税相关事项。
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处理中,所得税分为当前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
1. 当前所得税当前所得税指的是企业在当期实际发生的纳税额。
企业应根据税法规定,按照所得税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当前所得税,并在每个会计期间内确认并计提相关会计科目。
首先,企业需要依据税法规定计算当前所得税的应纳税额。
根据税法的不同规定,可以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应税所得额乘以税率法、应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与速算扣除数法等。
其次,企业应按照当前所得税的计算结果,确认当前所得税的应交金额,并在财务报表中计提相关会计科目。
计提所得税的会计科目包括“所得税费用”和“所得税应付”。
2. 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是指企业在一期纳税期间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对应的会计利润和税务利润之间的差异所引起的暂时性差异,该差异会导致未来纳税额的变化。
递延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一般为利润总额乘以适用税率与速算扣除数法。
企业应根据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递延所得税的资产和负债,并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并计提相关会计科目。
计提递延所得税的会计科目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暂时性差异将减少未来纳税额的金额,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未来可以减少所得税支出的潜在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暂时性差异将增加未来纳税额的金额,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未来可能增加所得税支出的潜在负债。
三、所得税的会计科目在会计处理中,所得税涉及到若干会计科目的确认和计提。
以下是常见的与所得税相关的会计科目:1. 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是用来确认当前所得税负债的会计科目,用于计提当期应交的所得税金额。
2. 所得税应付所得税应付是确认当前所得税负债的会计科目,在报表中反映了企业未缴纳的所得税负债。
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个人所得税是指由个人所取得的各项收入,根据国家的税法规定,需要缴纳的一种税种。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个人所得税是一个重要的会计科目,它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本文将就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一、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类别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从各种来源取得的经济利益,按照法律规定,需要缴纳给国家的一种税款。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所得税可以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租金所得、财产转让所得以及偶然所得等多个类别。
二、个人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企业在进行个人所得税的核算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收入类型采用相应的核算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个人所得税的核算方法:1. 工资薪金所得的核算方法对于企业向员工支付的工资薪金,应当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来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缴纳的金额。
企业在发放工资薪金时,应该根据实际发放金额扣除个人所得税并记入当期应交个人所得税科目,同时记入应付工资薪金科目。
2. 个体工商户所得的核算方法个体工商户所得是指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取得的收入,企业需要根据个体工商户的纳税情况,按照相应的税率计算并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于个体工商户所得,企业应将其记入当期的应缴个人所得税科目。
3. 劳务报酬所得的核算方法劳务报酬所得是指从事劳动和服务取得的报酬收入,对于企业支付给劳务人员的报酬,应当按照劳务报酬所得应缴纳的税额进行代扣代缴。
企业在支付劳务报酬时,应当根据有关规定扣除应缴个人所得税并记入当期应交个人所得税科目。
4. 稿酬所得的核算方法对于企业支付给作者的稿酬,需要根据国家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并缴纳个人所得税。
企业在支付稿酬时,应扣除应缴个人所得税并记入当期应交个人所得税科目。
三、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分录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应交税费,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将其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分录处理。
以下是个人所得税的主要会计分录:1. 工资薪金所得的会计分录借:应付工资薪金贷:应交个人所得税2. 个体工商户所得的会计分录借:应付个体工商户所得贷:应交个人所得税3. 劳务报酬所得的会计分录借:应付劳务报酬贷:应交个人所得税4. 稿酬所得的会计分录借:应付稿酬贷:应交个人所得税四、个人所得税的会计报表披露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当对个人所得税进行相应的披露。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说实话我国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最早的时候啊,就只知道简单地按规定税率去计算纳税金额,觉得这不是就完事儿了吗?大错特错啊。
我当时根本就没考虑到会计处理的各种特殊情况,也忽略了一些扣除项目。
就像盖房子,我只搭了个框架,里面的软装啥都没有。
后来我就开始深入研究啦。
我发现啊,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得先确定计税基础,这就好比你做菜,得先知道食材的分量。
那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负债的计税基础,这可就让我头疼了好一阵。
比如说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我一开始就只按照买价来算,完全没考虑到后续的折旧、减值准备这些对计税基础的影响。
这就像你煮面,只下了面,调料啥的全忘了。
后来在不断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我才明白原来它是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要根据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啊等各种情况去调整初始价值。
还有那个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天啊,这可把我绕晕了。
我试过一遍又一遍地去看概念,可还是稀里糊涂的。
我就想啊,这怎么就这么难理解呢?后来我看到一个很接地气的解释,说这就像是公司以后可以少缴税或者多缴税的一个提前的“信号”。
比如说公司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时候,未来就可能少缴税,那就应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这和咱们预存消费券有点像,以后消费的时候可以抵减花费,只是这里是抵减税款。
关于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我觉得多做实际的案例特别重要。
比如你拿一个小型制造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进行所得税处理,从收入、成本、费用,到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都亲自算一遍。
我失败的经验告诉我,光看理论是不行的。
而且每次处理完一个案例后,要去对比正确答案,找出自己哪里算错了,是概念理解错了,还是计算失误。
像我之前在处理某企业广告费的扣除问题上,我按照自己的想法认为可以全部扣除,结果才知道是有扣除限额的,这就是对税法规定不熟悉的后果啊。
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真的不简单,但只要把基础概念搞清楚,多做点例子,从错误里总结经验,就能慢慢掌握的。
所得税会计处理手册所得税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所需按照法律规定缴纳的一种税种。
准确和规范的记录和处理所得税事项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编制一份完善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手册对企业来说十分必要。
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手册中,应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方面的内容:1. 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明确企业采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例如所得税负担法或所得税负债法。
对于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应考虑企业的规模、性质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
2. 所得税纳税义务的确定:详细列出企业需要缴纳所得税的具体条件和义务。
包括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税率的确定、税款的缴纳期限等。
这些信息对企业按时履行纳税义务至关重要。
3. 所得税会计科目和账务处理:列出所有与所得税相关的会计科目,并说明其在账务处理中的具体应用。
例如,应列示纳税调整、实际所得税费用、所得税借款等科目,并给出其会计处理的规范。
4. 所得税减免、优惠和退税的处理:介绍与所得税减免、优惠和退税相关的规定和程序。
包括列示适用的法律法规、申请所需材料、审批程序等。
这有助于企业合理利用各项税收政策,减轻税负。
5. 所得税会计报告:讲述企业应如何编制和报送所得税相关的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包括所得税净资产负债表、所得税调整表等。
确保这些报表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所得税情况。
进一步深入分析:在编制所得税会计处理手册时,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补充说明。
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考虑的相关方面:1. 所得税风险管理:企业应评估和管理与所得税相关的风险,包括税法解释和适用的不确定性、税务审计风险等。
在手册中,可以介绍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策略,以减少所得税风险。
2. 国际税收问题:若企业涉及跨国业务,应考虑国际税收规定对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影响。
例如,涉及外汇、跨国利润转移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这些特殊情况,可以设计相应的会计处理政策和程序。
3. 与会计准则的协调:企业在编制所得税会计处理手册时应确保其与国内外会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新准则”),与目前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两者以下简称“旧准则”)比较有较大差别。
新准则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IASl2)的内容,结束了我国三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同时并行的复杂状况,采取了单一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性。
暂时性差异———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处理的理论依据基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对收益、费用、资产、负债等的确认时间和范围的规定不同,旧准则分析了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两种差异,即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由于企业一定期间的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计算口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它产生于当期,以后各期不作回转处理。
时间性差异是由于企业某些收入、支出项目计入应税所得的时间与计入会计收益的时间不一致而产生的差异,它发生于某一时期,但在以后的一期或多期内可以转回。
新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摒弃了“两种差异”的提法,引进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表内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该项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会产生应税所得或可抵扣金额”。
暂时性差异也有两种形式:一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它是指在确定收回或清偿该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的未来期间的应税利润(可抵扣应税收益额的亏损)时,将导致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二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它是指在确定收回或清偿该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的未来期间的应税利润(可抵扣应税收益的亏损)时,将导致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不仅如此,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出发明确了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即“资产的计税基础,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税所得时能够抵扣应税经济利益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指各项负债账面价值减去其在未来期间计算应税所得时可予抵扣的金额”。
这种变化体现了对包括所得税会计处理在内的企业财务会计视角,已经由利润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观,反映了当前会计界视野的拓宽和认识的深化,以及目标的国际趋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在旧准则下,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可针对具体情况不同,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递延法或债务法当中作选择。
应付税款法不要求所得税进行跨会计期间核算,也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而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而不必递延到以后各期。
当期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
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或债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即要求所得税进行跨划分摊核算。
但在核算时,首先根据税前会计利润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其次按照应纳税所得额确定应交所得税款,最后依据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纳税款之差,倒轧出本期的递延税款。
新准则有三点变化:一是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不允许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之间作选择,统一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二是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不允许在递延法和债务法之间作选择,统一要求采用债务法;三是摒弃了损益表债务法,而改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具体讲,新准则要求所得税进行跨会计期间核算,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实际操作中分三步走:一是按照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根据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缴所得税;二是依据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计税基础确定累计暂时性差异,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账面余额,其期末期初余额之差是本期发生和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净额;三是运用倒轧的方法推算所得税费用。
具体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新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江苏徐州/李存芳蒋业香72例:某企业1999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原价60000元,无净残值,按税法规定可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4年;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6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假如该企业每年税前利润为20000元,所得税税率为33%,对此,我们采用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应缴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和所得税费用。
1.计算每年会计折旧:60000÷6=100002.计算每年税法折旧:第1年60000×4÷10=24000第2年60000×3÷10=18000第3年60000×2÷10=12000第4年60000×1÷10=60003.计算会计上每年计提折旧及设备账面净值明细表:4.计算税法上每年计提折旧及设备计税基础明细表:5.由上两表可计算累计暂时性差异表:6.根据上表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每年确认、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缴所得税及所得税费用:2000年应缴所得税=[20000-(24000-10000)]×33%=1980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14000×33%=4620所得税=1980+4620=6600会计分录:借:所得税6600贷:应缴税金-应缴所得税1980递延所得税负债46202001年应缴所得税=[20000-(18000-10000)]×33%=3960累计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22000×33%=7260因为年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4620,所以本期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7260-4620=2640所得税=3960+2640=6600会计分录:借:所得税6600贷:应缴税金-应缴所得税3960递延所得税负债26402002年应缴所得税=[20000-(12000-10000)]×33%=5940累计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24000×33%=7920因为年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7260,所以本期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7920-7260=660所得税=5940+660=6600会计分录:借:所得税6600贷:应缴税金-应缴所得税5940递延所得税负债6602003年应缴所得税=[20000-(6000-10000)]×33%=7920累计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20000×33%=6600因为年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7920,所以本期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7920-6600=1320所得税=7920-1320=6600会计分录:借:所得税6600递延所得税负债1320贷:应缴税金-应缴所得税79202004年应缴所得税=[20000-(0-10000)]×33%=9900累计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10000×33%=3300因为年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6600,所以本期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6600-3300=3300所得税=9900-3300=6600会计分录:借:所得税6600递延所得税负债3300贷:应缴税金-应缴所得税99002005年应缴所得税=[20000-(0-10000)]×33%=9900累计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O×33%=0因为年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3300,项目设备原值年折旧累计折旧设备净值2000年600001000010000500002001年1000020000400002002年1000030000300002003年1000040000200002004年1000050000100002005年10000600000项目设备原值年折旧累计折旧设备计税基础2000年600002400024000360002001年1800042000180002002年120005400060002003年6000600000项目设备账面净值设备计税基础累计暂时性差异2000年5000036000140002001年4000018000220002002年300006000240002003年200000200002004年10000100002005年0073所以本期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3300-0=3300所得税=9900-3300=6600会计分录:借:所得税6600递延所得税负债3300贷:应缴税金-应缴所得税9900双轨制过渡———推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现实选择综合上述分析与计算可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现行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对比,优势较为明显。
它可以避免应付税款法偏离收入费用的配比原则,易于引起企业每期税后净利润的波动,难以符合所得税会计核算要求之短;它以资产负债表核算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较之纳税影响会计法更好地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反映企业当前和未来期间与纳税有关的现金流量,表明企业未来应付(应收)的债务或资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它不仅符合国际惯例,而且符合企业最为理想的财务目标,即企业价值最大化。
但是,在推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时至少应考虑我国企业目前的两点实际:一是不同类型企业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不同。
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因素,目前我国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适用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同。
小型企业适用《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的差别较小,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要求不高;大中型企业适用《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的差别较大,引致大量纳税调整事项,而且每一类事项的纳税调整方法都不尽相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又较高,上市公司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经营决策者与财会人员适应这种巨大变化尚需一个转轨适应期。
这不仅要求企业根据会计政策变更的规定,重新梳理所得税费用,重新调整“递延税款”账面价值,重新考虑未来因所得税率的调整而引发新一轮的所得税费用项目变动,而且要求财会人员从根本上对以前较熟悉的一套会计处理程序,从会计重心到计税差异、会计处理方法等全方位、全过程地再学习、再思索、再认识。
特别是在目前高学历、高职称的财会计人员比例不高,对新所得税会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比较生疏的情况下,一步推行到位困难就更大了。
因此,基于目前统一推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仍显仓促、条件不成熟的实际,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实行双轨制过渡。
换言之,针对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的不同,构建两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实际运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对于小型企业,因其属于税法导向的会计处理,允许其继续采用原来的应付税款法;对于大中型企业,要求其实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仍沿片用原债务法的会计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