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法律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21.25 KB
- 文档页数:21
会计法律制度练习题1. 概述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为了规范和监督会计活动而制定的法律法规体系。
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对于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会计法律制度的练习题,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职业。
2. 练习题2.1 题目一: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在某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是什么?请简要解释。
2.2 题目二:审计师独立性要求审计师在执行职责时需要保持独立性。
以下哪项行为可能会对审计师的独立性产生负面影响?A. 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有亲属关系。
B. 审计师拥有被审计单位的股票。
C. 审计师接受被审计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邀请参加一次商务聚餐。
D. 审计师曾经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咨询服务。
2.3 题目三:会计不诚实行为的法律责任在某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以下哪项行为可能构成会计不诚实?A. 为了满足业绩目标,对公司利润进行捏造。
B. 销售产品时,使用虚假财务数据欺骗投资者。
C. 为员工支付超过其合同规定的薪资。
D. 在财务报表中,将公司债务计为资产。
2.4 题目四:内幕交易的禁止内幕交易是指基于未公开的重要信息进行的股票交易。
以下哪个假设可以成为内幕交易的理由?A. 交易者在公共场合听到关于某公司即将发布的新产品的消息。
B. 交易者担任某公司的高级职位。
C. 交易者通过自己的研究获得了某公司即将发布的重要消息。
D. 交易者从朋友那里得知某公司即将发布一项重大并有利于股价的消息。
2.5 题目五:虚假财务报表的法律责任在某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以下哪个法律文件规定了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A. 公司章程B. 《财务会计准则》C. 《公司法》D. 《税法》3. 参考答案2.1 题目一答案:会计准则在某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法律地位,会计师和会计主管单位应当按照会计准则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
2.2 题目二答案:选项A、B、C和D都可能对审计师的独立性产生负面影响。
会计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针对会计活动制定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透明的重要保障。
在国际上,各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制定了不同的会计法律制度。
本文将以中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为例,对会计法律制度的内容和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会计法律制度的内涵和特点2.灵活性:会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会计法律制度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及时调整和完善。
3.具体性:会计法律制度需要具备一定的具体性,明确规定会计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为会计工作提供明确的依据。
4.完整性:会计法律制度需要包括会计核算、会计报告、会计监督等各方面的内容,确保会计活动的全面规范。
二、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1.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透明。
会计法律制度对会计信息的记录、处理、报告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要求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和透明,确保各方面利益相关人可以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2.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会计法律制度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和义务,加强了对其职业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保障了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信任,维护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3.规范会计职业行为和会计核算准则。
会计法律制度对会计职业行为和会计核算准则进行了规定,明确了会计人员的职责和义务,规范了会计核算的方法和要求,提高了会计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质量。
4.保护会计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会计法律制度对会计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必须对会计信息进行保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会计信息不受非法侵入和泄露。
总之,会计法律制度是保障会计活动规范和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会计法律制度的完善和适应性变得尤为重要,各国应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提高会计法律制度的效果,维护全球会计市场的秩序和稳定发展。
会计法律制度是什么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性文件的总称,通常简称会计法规。
会计法律制度是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标准,会计关系,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以及国家在会计工作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在一个单位,会计关系的主体为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客体为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具体事务。
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会计法律制度,来调整和标准各种会计关系,包括针对会计工作、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人员、会计档案管理等所制定的标准性文件。
属于会计法律制度有哪些: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是:(1)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
如1999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会计法》。
(2)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制定并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标准。
如国务院发布的《企业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那么》。
(3)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规章和标准性文件。
(4)地方性会计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与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地方性会计法规。
会计毕业还能做什么:财务类专业,可以说是比拟的热门专业,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学生从此专业毕业,而大局部学生选择此专业的原因是就业率好,确实从数据上来说,财务类专业确实是高就业专业,但每年的失业大军财务类的人才也是不少,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以为财务类专业只能做会计、财务之类的工作,但其实还有很多项选择择的。
1、财务会计这类型的会计主要处理企业的日常账务处理、资金管理、报表处理等工作内容,一般刚毕业的学生都会选择此类型工作。
会计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以及保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的总称。
它主要包括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
首先,会计法律制度的核心是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报告和披露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它对企业、机关和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活动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订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保证了会计信息的比较性和可比性。
其次,会计法规是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法规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会计方面的法律规定,它对会计核算、会计报告和会计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和约束。
会计法规的实施能够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透明度和市场稳定。
另外,会计制度也是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
会计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报告和会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它对企业、机关和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活动进行了流程、制度和方法等方面的规定。
会计制度的完善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经济运行的透明度和效率。
此外,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与会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它们对会计活动的违法行为、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以及会计监督的力度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合法性,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会计法律制度包括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
它们共同构成了完善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能够规范会计行为,保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会计法律制度大全—会计核算会计法律制度是指规范会计核算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
这些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可靠,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下面是会计法律制度的一些主要内容:一、会计法二、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是在会计法律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制定的具体的会计规则和程序。
会计制度包括国家会计制度和企业自行制定的内部会计制度两个层面。
1.国家会计制度国家会计制度主要指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等规定。
我国的国家会计制度主要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
基本准则包括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权责相符等要求。
具体准则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收入、费用等方面的规定。
2.内部会计制度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制定的内部会计规章和制度。
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和程序进行规定,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内部会计制度一般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会计制度等。
三、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指对企业会计处理和报告进行统一规范的规则和规定。
会计准则主要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目的是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可比性。
我国目前采用的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一般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规范》等。
会计准则主要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报告格式、会计科目设置等方面的规定。
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和经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四、会计监督制度会计监督制度是指对企业会计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的一种制度安排。
会计监督主要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层面。
1.内部监督: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对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监督,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
2.外部监督: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对企业会计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
外部监督主要通过准入审批、年度审计、定期报告和随机抽查等方式来进行。
第二章会计法律制度【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概述第二节会计核算第三节会计监督第四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第五节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基本要求】一、掌握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概念、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二、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年度、记账本位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财产清查、会计档案等法律规定;三、掌握单位负责人概念、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职资格,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人员回避制度、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工作交接等内容;四、熟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权限、代理记账、总会计师、会计专业职务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有关规定;五、熟悉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政府会计监督和社会会计监督;六、熟悉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考试内容】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概述本节主要内容:1、会计法律制度构成;2、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3、会计职业道德;4、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本节考试内容分析:1、会计法律制度构成:1个多选2、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1个单选、1个判断3、会计职业道德:1个判断4、会计工作管理体制:1个单选、综合题2次【考试内容】一、会计法律制度概念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二、会计法律制度构成㈠会计法律:《会计法》㈡会计行政法规:《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㈣地方性会计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会计法律制度。
㈢会计规章:《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办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㈤会计规范性文件:《企业会计准则-38项具体准则》、《小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其制定权限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准则、办法等。
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一、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有关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注:1、会计法律制度的目的——调整会计关系:(1)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2)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2、会计法律制度(1)狭义的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广义的会计法:所有会计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法律、法规、规章)。
二、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一)会计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会计法》(层次最高,制定其他法规的依据、调整我国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1、《会计法》的立法宗旨——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2、会计行为——(1)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行为;(2)保证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行为和监督行为。
3、会计资料:(1)会计凭证;(2)会计账簿;(3)会计报告;(4)其他。
4、会计资料的质量特征——真实性和完整性。
5、《会计法》的主要内容:(1)规定会计工作的基本目的;(2)会计管理的权限;(3)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4)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5)会计法律责任。
(二)会计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发布或批准发布。
1、《总会计师条例》2、《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3、(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财政部制定。
1、会计部门规章:(1)《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2)《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3)《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2、会计规范性文件:(1)《企业会计制度》——除小企业和金融企业之外的我国境内企业。
(2)《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范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
(3)《企业会计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4)《会计档案管理办法》;(5)《金融企业会计制度》;(6)《小企业会计制度》。
(四)地方性会计法规: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二、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划分会计管理工作职责权限关系的制度。
第二章会计法律制度▪本章考情本章主要介绍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等内容,在历年的考试中,主要考核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少量试卷中考核不定项选择题,预计在2023年的考核分值为8分左右。
本章内容理论性很强,但是难度较低,需要考生朋友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基本原理,并在考前集中突破。
▪本章基本框架▪本章教材变化1.新增: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2.调整:将会计工作政府监督中的“人民银行”调整为“银行监管”。
专题一会计法律制度概述考点会计法律制度概述★大纲要求了解一、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二、会计法的适用范围1.《会计法》的适用范围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的会计事务。
2.《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并公布。
三、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一)会计工作的行政管理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二)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管理(关键词:单位负责人)1.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解释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
2.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根据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人员中,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是( )。
A.总会计师 B.单位负责人 C.会计核算人员 D.单位审计人员 【答案】B【解析】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专题二 会计核算与监督▪ 内容预览考点一 会计核算★★★ 大纲要求掌握一、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1.依法建账:不得私设会计账簿。
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包括会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具备了统计、计算和分析的功能,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规范会计活动,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管理和监督会计事务。
下面将介绍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师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我国会计领域的基本法律,于1985年通过,并在1986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该法规定了会计的基本原则、会计主体、会计处理和会计报告等基本内容,为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会计工作提供了规范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了会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等。
这些原则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经济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主体包括企事业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单位。
这些主体在日常经营中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会计原则进行会计记录和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会计处理是指将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登记、核算和汇总的过程,包括会计账簿的建立和维护、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验等环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处理必须符合会计原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会计报告是指会计主体根据财务数据编制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报告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制度的核心部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的会计规范。
该准则共分为38个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工具准则和行业准则等。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会计的基本原则、核算处理和报告规定等内容,为企业会计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导。
基本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包括实体假设、货币计量、会计周期、计数基础和会计名义等。
会计法律制度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法律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发布的金融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属于会计法律。
会计法律的制定机关是人大及其常委会。
会计行政法规的制定机关是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国务院制定并发布。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制定机关是国务院财政部门。
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
体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1)真实性2)相关性3)明晰性4)可比性5)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6)重要性7)谨慎性8)及时性。
会计凭证: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计凭证。
结算凭证,领料单,入库单属于原始凭证。
填制的基本要求:记录要真实,内容要完整,手续要完备。
审核的内容: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
对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其性质进行归类,确定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凭证是记账凭证。
单位依法设置的会计帐簿有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辅助账簿。
会计帐簿记录发生错误或隔页缺号跳行的应当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更正,并由审计人员在更正处盖章。
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现金流量表反映公司,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情况的会计报表。
无论那种报表使用者,应提供一致的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资料,它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纪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
年度财务预算不属于会计档案的范围。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从会计年度终了的后的第一天算起。
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保管的会计档案,原则上应当保持原卷的封装。
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摘要:会计法律制度是指为规范和监管会计活动而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制度的总称。
本文将从会计法律制度的定义、作用、特点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并分析会计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
一、引言会计法律制度是指为了规范和监管会计活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制度的总称。
会计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会计活动的准确、可靠与公正十分必要,会计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成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防止欺诈和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
二、会计法律制度的定义与作用1. 定义会计法律制度是指通过国家法律法规、行政法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监管部门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等,为会计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规范。
会计法律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公正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 作用会计法律制度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1)规范会计活动会计法律制度对会计实务活动进行了科学规定,对会计准则、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制度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会计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确保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2)维护市场秩序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重要依据,会计法律制度对于增强市场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市场的公平性和金融安全性,促进投资者的信心。
(3)保护投资者利益会计法律制度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报告,为投资者提供了充分、透明的信息,避免了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误判投资风险,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监督和惩戒机制会计法律制度对不遵守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了严肃的监管和处罚,对违规行为实行法律追责,如弄虚作假、编造虚假财务报告等行为将受到处罚。
这种监督和惩戒机制有助于降低会计违规行为的发生率,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三、会计法律制度的特点会计法律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相比,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专业性会计法律制度是一套专门针对会计活动的法律规范,其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
会计法律制度一、什么是会计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是指统一规范会计实务活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维护会计职业道德水准,防止财务舞弊、经济犯罪等违法行为的法律体系。
它是准确记录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财务和经济信息的基础。
二、会计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会计法律制度包括财政、税收、证券、刑法等多个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
1.财政法规会计法律制度中的财政法规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收支管理条例》、《预算法》、《会计法实施条例》等。
这些法规构成了财政收支管理体系的基础,明确了财务报告的编制规则和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相关要求。
例如,《国家财政收支管理条例》规定了国家官员及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关于收支方面的规则和要求,强调了预算执行的合法必要性,对政府收支和财务管理制度做出了扎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
2.税收法规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对于会计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至关重要。
会计人员需要熟悉税法的规定,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税额并履行纳税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法》是税收法律制度的重要法律,其中包括了盈利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各种税种税法的规定。
规定了税收的征收和补缴,为会计人员提供了计算和缴纳税款的依据。
3.证券法规证券法规是保证证券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基础。
证券法规对于合规和违规行为的定义、投资人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证券市场的监管及处罚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对于证券业务及证券市场设立及运行,包括发行、流通、交易、披露、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所等也作了规定,这些规定对证券从业人员及投资人行为做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范。
4.刑法刑法是维护会计法律制度和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一。
会计人员需要了解有关违法和犯罪的法律条文,以及这些条文对于财务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和财务和经济活动对这些条文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十多项财经犯罪,如假冒注册,非法集资,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行为,会计人员必须了解并明确相应行为的刑事责任。
会计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是指为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制定的法律规章体系,包括会计法、财务报告文件编制制度、会计准则、审计制度、税务制度等多个方面。
(一)会计法会计法是我国最早的会计法规,最初颁布于1985年。
它规定了企业会计的基本原则、会计主体和会计科目等内容,以及有关信息披露、审计和监督等方面的规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原来的《会计法》不断完善和修订,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正式颁布实施,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会计法律规章。
该法对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性、程序性及信息披露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财务报告文件编制制度财务报告文件编制制度由财政部制定,旨在规范企业的财务报告编制工作。
它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报告基准》等几个部分,分别规定了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账册的建立和使用、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等内容。
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合法,对于保障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大意义。
(三)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会计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会计原则和会计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会计准则应当与中国国情相一致,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调整。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60多个行业和专业的会计准则,包括财务会计准则、管理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等多个方面。
会计准则的执行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和外部监管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审计制度审计制度包括注册会计师制度、审计监管制度和审计报告制度等。
它的目的是规范审计行业的从业人员,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促进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真实性。
目前我国在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迅速发展,旧有的审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未来的审计制度需要依据行业特点加强规范和监管。
(五)税务制度税务制度主要包括税收政策、税收征收和督查、税收法规等内容。
会计法律制度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基本要求】1.了解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2.熟悉会计工作管理体制3.熟悉会计档案管理4.熟悉内部控制制度5.熟悉会计机构的设置6.掌握会计核算的要求7.掌握会计工作交接的要求8.掌握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考试内容】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与构成一、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用以调整会计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会计关系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以及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
二、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部门规章和地方性会计法规。
(一)会计法律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
(二)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制定并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三)会计部门规章会计部门规章是指国家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即财政部以及其他相关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调整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内容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及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等。
(四)地方性会计法规地方性会计法规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在同宪法、会计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不相抵触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区情况制定发布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第二节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一、会计工作的行政管理(一)会计工作行政管理体制我国会计工作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二)会计工作行政管理的内容会计工作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1)制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2)会计市场管理;(3)会计专业人才评价;(4)会计监督检查。
二、会计工作的自律管理(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下简称《注册会计师法》)和《社会团体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设立,在财政部党组和理事会领导下开展行业管理和服务的法定组织。
(二)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创建于1980年,是财政部所属由全国会计领域各类专业组织,以及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会计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三)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是经财政部审核同意、民政部正式批准,依法注册登记成立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非营利性国家一级社团组织,是总会计师行业的全国性自律组织。
三、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管理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管理主要包括:(1)单位负责人的职责;(2)会计机构的设置;(3)会计人员的选拔任用;(4)会计人员回避制度。
第三节会计核算一、总体要求(一)会计核算的依据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二)对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1.会计资料的生成和提供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2.提供虚假的会计资料是违法行为。
二、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是指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每个企业都必须按一定的程序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对会计凭证的种类、取得、审核、更正等内容进行了规定。
三、会计账簿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的账页组成的,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会计法》对会计账簿的种类、登记规则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四、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
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一)资产负债表;(二)利润表;(三)现金流量表;(四)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五)附注。
财务报表上述组成部分具有同等的重要程度。
五、会计档案管理(一)会计档案的内容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
具体包括:(1)会计凭证类;(2)会计账簿类;(3)财务报表类;(4)其他类。
(二)会计档案的管理部门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会计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三)会计档案的归档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会计机构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归档。
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
(四)会计档案的移交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
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五)会计档案的查阅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会计档案查阅、复制登记制度。
我国境内所有单位的会计档案不得携带出境。
(六)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
定期保管的会计档案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和25年五类。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七)会计档案的销毁1.销毁程序对于保管期满可以销毁的会计档案,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销毁。
2.不得销毁的会计档案对于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到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单独抽出立卷,由档案部门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时为止。
单独抽出立卷的会计档案,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中列明。
正处于项目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其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不得销毁。
第四节会计监督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概念与要求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会计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一种监督。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二)内部控制1.内部控制的概念与目标对企业而言,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2.内部控制的原则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均应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此外,企业还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3.内部控制的责任人对企业而言,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
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
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单位应当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4.内部控制的内容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1)内部环境;(2)风险评估;(3)控制活动;(4)信息与沟通;(5)内部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5.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对企业而言,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
(三)内部审计1.内部审计的概念与内容内部审计是指单位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审查和评价本部门、本单位财务收支和其他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单位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主要包括: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管理等。
2.内部审计的特点与作用内部审计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都设在本单位内部,审计的内容更侧重于经营过程是否有效、各项制度是否得到遵守与执行。
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较低,并且以建议性意见为主。
内部审计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有:(1)预防保护作用;(2)服务促进作用;(3)评价鉴证作用。
二、会计工作的政府监督(一)会计工作政府监督的概念会计工作的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代表国家对单位和单位中相关人员的会计行为实施的监督检查,以及对发现的违法会计行为实施的行政处罚。
会计工作的政府监督是一种外部监督。
财政部门是会计工作政府监督的实施主体。
除财政部门外,审计、税务、人民银行、银行监管、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和权限,可以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二)财政部门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单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检查;(2)对单位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检查;(3)对单位会计核算情况的检查;(4)对单位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和任职资格的检查;(5)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的检查。
三、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一)会计工作社会监督的概念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鉴证的一种外部监督。
此外,单位和个人检举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的行为,也属于会计工作社会监督的范畴。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联系主要有:(1)都是现代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都关注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3)注册会计师审计可能涉及到对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等。
二者的区别主要有:(1)审计独立性不同;(2)审计方式不同;(3)审计的职责和作用不同;(4)接受审计的自愿程度不同。
(三)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应当加入会计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