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土壤形成与发育_1
- 格式:pdf
- 大小:7.51 MB
- 文档页数:44
第八章土壤发生、分类与分布第一节土壤形成的过程一、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
二、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最终流归海洋,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露出海面又成为岩石,并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的过程。
这个需要时间极长而涉及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实质:(1)、主导因素是气候。
(2)、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3)、岩石遭到破坏,营养淋失。
(4)提供了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即母质,初具养分,还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但性状不良。
三、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指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的作用。
初具养分>生长低等植物→吸收养分物质合成自身的有机体分解———>有机残体分解为无机(保存了可溶性养分)————>经微生物mi物和简单的有机物一部分重新进入地质大循环的过程中。
一部分保存在母质中→为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反复作用疏松散碎体可溶有有机、无机物质,可生长高等的植物,从而跃升为土壤。
实质:(1)主导因素是生物(2)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小,(3)养分得到保存,避免了地质大循环的养分的淋溶、散失。
(4)成土作用:完善土壤养分,增加有机质,尤其形成了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体发生分化。
四、两者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
生物小循环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大循环为小循环提供了基础条件,没有大循环,也就没有小循环,没有小循环也就没有养分的集中、累积,促进母质的分化,性状得不到改良。
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的过程相反,但又建立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
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建立在此两者的基础上,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壤肥力也就得到不断地发展。
五、主要成土过程1.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
园林技术专业知识点梳理与总结一、引言园林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植物学、土壤学、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对园林技术专业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总结,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园林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二、植物学知识点1. 植物分类学:介绍植物的分类体系、主要分类群和分类方法。
2. 植物生理学:讲解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营养吸收等生理过程。
3. 植物病理学:介绍植物病害的种类、病原体和防治方法。
4. 植物繁殖学:讲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5. 植物营养学:介绍植物的营养需求和施肥技术,包括氮、磷、钾等元素的作用和补充方法。
三、土壤学知识点1. 土壤形成与发育:讲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2. 土壤物理性质:介绍土壤的颗粒组成、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土壤化学性质:讲解土壤的酸碱性、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等化学性质及其调控方法。
4. 土壤微生物学:介绍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功能和作用,以及微生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5. 土壤改良技术:讲解土壤改良的方法和原理,包括有机肥料的应用、石灰调节土壤酸碱性等。
四、水利工程知识点1. 水文学基础:介绍水文学的基本概念、水文循环和水文要素的测量方法。
2. 水资源管理:讲解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保护的方法。
3. 水利工程设计:介绍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流程,包括水池、渠道、喷灌系统等。
4. 水土保持技术:讲解水土保持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植被覆盖、防风固沙等措施。
5. 水质净化技术:介绍水质净化的方法和原理,包括生物净化、化学净化和物理净化等。
五、景观设计知识点1. 景观规划原理:介绍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场地分析、功能布局等。
2. 景观设计构图:讲解景观设计的构图原则和技巧,包括比例、对称、重复等。
3. 植物配置与搭配:介绍植物的选择、配置和搭配原则,以实现景观设计的效果。
土壤形成的概念土壤形成是指自然界中土壤的发生、演变和发展过程。
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物理破碎、化学变质以及有机物质的加入等一系列过程形成的,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土壤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涉及地质、气候、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土壤形成的主要步骤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物质迁移和聚积、生物活动等。
首先,物理风化是指由气候和地质条件引起的岩石的物理破碎和分解过程。
气候的变化,尤其是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岩石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引起物理风化。
同时,水的冻融、风的吹拂、植物的根系生长等也会导致岩石的物理破碎。
物理风化不仅破碎细大颗粒,还形成了微风化物质。
其次,化学风化是指岩石中的矿物质在水、酸、氧等化学物质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引起岩石的溶解、分解和改变。
化学风化主要受气候、水体性质、岩石成分和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溶液中的各种离子和细粒颗粒通过水分和水体迁移而发生聚积,形成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
物质迁移和聚积是土壤形成的重要过程。
在物质迁移过程中,水中的溶解物质和悬浮物质通过液相运动和扩散等作用从上层土壤向下层土壤迁移。
水的渗透性和持水能力对物质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物质聚积过程中,迁移的物质在土壤中逐渐聚积,形成贫瘠层、颜色层、有机层等不同的土层结构。
这些土层的形成是土壤发生演化的重要标志。
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分泌物对土壤的形成和改良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系通过生物力学作用破碎岩石、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植物的落叶、死根和腐殖物等有机物质的输入为土壤提供养分,促进土壤的有机质的积累。
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也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物质的循环,进一步影响土壤的形成。
总的来说,土壤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地质、气候、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通过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物质迁移和聚积、生物活动等多个步骤相互作用,一起形成和改良土壤。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
它们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内部构造和物理特性,并以各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成土的主要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由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只遭到物理性的破坏,而留存于土壤中。
(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磷灰石等)。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
它的性质、成分、形态都发生了变化。
由于这些次生矿物颗粒很细,又称粘土矿物。
(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伊利石),含水氧化物和二、三氧化物,铝土矿Al2O3·3H2O、褐铁矿2Fe2O3·3H2O、针铁矿等)岩石的概念:岩石是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由多种矿物集合而成的岩石称为复成岩,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为单成岩成土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岩浆岩是由地下的岩浆,经熔融作用以后上升到地表或地壳内,经过冷凝以后形成的岩石。
在地壳深处冷凝的叫侵入岩,岩浆流出地表形成的叫喷出岩。
特点是不具层理、不含化石,侵入岩多具大形的矿物结晶,喷出岩则具玻璃质结晶与气孔构造。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地壳上早期形成的各种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胶结作用形成的岩石。
其特点是有明显的层理,常含有化石、所含矿物成分极其复杂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其矿物组成、结构和化学成分较岩浆岩、沉积岩有显著改变。
一般特点是片状(或片麻状)组织,变质后的岩石较变质前致密、坚硬、比较不容易风化。
矿物岩石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影响土壤颗粒的粗细、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影响土壤养分状况风化过程概念:岩石风化指的是露出地面的大块岩石,在地表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逐渐由大块散碎成小块,同时化学成分也发生了改变,岩石所发生的这一切变化,就叫岩石的风化过程。
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物理风化:岩石在外力影响下,机械地分裂成碎屑,只改变大小与形状,而不改变其成分的过程。
土壤发生条件
土壤的形成和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土壤发生条件:
1. 岩石母质:岩石母质是土壤发生的原始物质,不同的岩石类型会影响土壤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例如,石灰岩母质会导致土壤呈碱性,花岗岩母质则可能导致土壤富含矿物质。
2. 气候条件:气候对土壤发生有重要影响。
降水量、温度、日照等因素会影响岩石风化速度、有机物分解速率以及植被生长等,进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3. 生物活动:植物根系的生长、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以及动物的生活行为都会影响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植物根系的活动可以增强土壤结构和增加有机质含量,而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则可以促进有机物分解和养分转化。
4. 土地形态:地势的起伏、坡度和地势位置等都会对土壤发生产生影响。
例如,在山地区域,土壤容易因水流冲刷而形成。
5. 时间因素:土壤发生需要很长时间的过程,通常需要几百到几千年的时间。
时间越长,土壤发育越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条件只是一些常见因素,实际土壤发生还受到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
不同地区的土壤形成条件也会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