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参考格式
- 格式:doc
- 大小:178.50 KB
- 文档页数:9
物理高中必修知识2《向心加速度》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物理高中必修知识2中第十章《圆周运动》,重点聚焦在第三节《向心加速度》。
该部分内容详细阐述向心加速度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向心加速度定义,理解其产生原因。
2. 学会运用向心加速度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向心加速度产生原因及其计算公式推导。
2. 教学重点:掌握向心加速度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圆周运动演示仪。
2. 学具:练习本、圆规、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自行车转弯、汽车过弯道等实际生活中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物理原理。
细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向心力作用,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例题讲解:讲解向心加速度定义、产生原因及计算公式。
细节:通过图示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向心加速度概念,并推导出计算公式。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刚学到向心加速度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细节:选取具有代表性练习题,指导学生逐步分析解题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针对向心加速度在生活中应用,进行小组讨论。
细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见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细节:强调向心加速度计算方法和应用,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点。
六、板书设计1. 向心加速度定义2. 向心加速度计算公式3. 实际问题中应用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半径为0.5m圆周运动,当速度为10m/s时向心加速度。
(2)一辆汽车以20m/s速度通过半径为50m弯道,求汽车所受向心力。
2. 答案:(1)向心加速度a = v²/r = (10m/s)² / 0.5m = 200m/s²(2)向心力F = m a = m (v²/r) = m (20m/s)² / 50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向心加速度概念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高一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向心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学会运用向心加速度理论解决问题;3.掌握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内容1.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向心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向心加速度与向心力的关系;4.向心加速度的应用。
2. 方法1.教师引导方式: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向心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计算方法。
2.合作探究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实验和观察数据,深入了解向心加速度与向心力的关系。
3.独立探究方式:在课后布置相关实验和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引入向心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围绕某一物体旋转的物体所受到的加速度。
在日常生活和科学领域,向心加速度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旋转式过山车的设计、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质谱仪的设计等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急转弯,司机和乘客身体会有什么变化?2. 讲解与演示1.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当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由于速度的方向不断改变,所以必然受到一个向心加速度的作用。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为 a = v^2 / r,其中 v 为物体的速度,r 为圆周半径。
2.向心力的概念:向心力是一种惯性力,作用在沿着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物体上,大小与向心加速度成正比。
向心力可以用 F = m a 来计算,其中 m 为物体质量。
3.向心加速度与向心力的关系: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等于向心力大小除以物体质量。
4.向心加速度的应用:例如,可以运用向心加速度原理解释为什么疯狂过山车在坡度最高的位置时,人感受不到重力,而是被座椅中的向上压力压在座位上。
3. 合作探究1.实验一:通过旋转半径不同的圆环,测量小球不同圆周半径下受到的向心加速度,验证向心加速度公式 a = v^2 / r。
2.实验二:通过旋转转盘,将挂在转盘上的物体拨出固定位置,观察物体所做的圆周运动,分析物体做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大小和方向。
5.5 向心加速度教案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2第5章第5节,主题为“向心加速度”。
详细内容包括: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向心加速度的计算,以及向心加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向心加速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向心加速度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重点:理解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绳子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计算器、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赛车在弯道行驶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赛车在弯道中的运动特点。
2. 例题讲解(1)讲解向心加速度的定义,推导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2)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运用向心加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半径、不同速度下的向心加速度,观察实验现象,验证理论。
六、板书设计1. 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及表达式。
2. 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3. 向心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物体质量、速度和半径,求向心加速度。
(2)应用题:根据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分析赛车在弯道中的运动特点。
2. 答案(1)向心加速度 = 速度^2 / 半径。
(2)赛车在弯道中,向心加速度越大,所需的向心力也越大,赛车更容易发生侧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但部分学生在应用题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向心加速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工程等,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及表达式。
向心加速度详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第二章第4节“向心加速度”。
具体内容包括:向心加速度的定义、表达式推导、物理意义及其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向心加速度的概念,能够推导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2. 了解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能够分析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的变化规律。
3. 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难点:向心加速度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如何分析向心加速度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物理演示实验器材(如:旋转木马、细线系小球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圆规、直尺、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旋转木马和细线系小球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圆周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特点。
2. 教学新课(10分钟)(1)向心加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受到指向圆心的加速度。
(2)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推导: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度公式a = v²/r。
(3)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在圆周运动中,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的大小。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一道关于旋转木马的运动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向心加速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关于圆周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向心加速度定义2. 向心加速度表达式:a = v²/r3. 向心加速度物理意义4.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向心加速度为:a = (2m/s)² / (0.1m) = 40m/s²。
(2)因为旋转木马边缘的座位距离圆心较远,半径较大,根据向心加速度公式a = v²/r,速度较大。
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五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向心加速度整体设计本节内容是在原有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来讨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本节的学习难点和重点.要化解这个难点,首先要抓住要害,该要害就是“速度变化量”.对此,可以先介绍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然后逐渐过渡到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并让学生掌握怎样通过作图求得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进而最后得出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可以利用书中设计的“做一做:探究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推导得出,使学生在“做一做”中能够品尝到自己探究的成果,体会成就感.在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和大小时,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这为学生提供了展现思维的舞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的这种开放性,不要“一刀切”.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然后由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教学重点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2.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和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过程与方法1.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2.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知识准备:复习以前学过的加速度概念以及曲线运动的有关知识,并做好本节内容的预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物体都要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才能做曲线运动,如下列两图(课件展示).地球绕太阳做(近似的)匀速圆周运动小球绕桌面上的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对于图中的地球和小球,它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外力作用?它们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 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的有关知识,请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加速度是表示__________的物理量,它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在直线运动中,v0表示初速度,vt表示末速度,则速度变化量Δv=__________,加速度公式a=__________,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__________.2.在直线运动中,取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如果速度增大,末速vt大于初速度v0,则Δv=vt-v0__________0(填“>”或“<”),其方向与初速度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速度减小,Δv=vt-v0__________0,其方向与初速度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圆周运动中,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速度改变快慢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 vt-v0 2.> 相同 < 相反3.v=ωr 对于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又有哪些特点呢? 推进新课一、速度变化量引入:从加速度的定义式a=∆v∆tvt-v0t 相同可以看出,a的方向与Δv相同,那么Δv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速度变化量”部分,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物体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时速度变化量Δv的图示。
6.3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 教材分析:向心加速度是高中物理“圆周运动”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它描述了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以及向心加速度与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圆周运动的本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对于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1. 明白向心加速度的定义与表达式。
2. 懂得向心加速度与半径的联系,并能够进行相关运算。
3. 能够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向心加速度产生的缘由。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
2. 难点:向心加速度与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3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圆周运动的实例,如摩天轮、旋转木马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能够做圆周运动,从而引出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学生思考讨论并分享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大小方向的确定方法,为新课做铺垫。
2. 讲授新课(30 分钟)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5 分钟):通过讲解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其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10 分钟):通过分析圆周运动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推导出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公式。
22224T r m r v m r m F n πω=== 向心加速度与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关系(10 分钟):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向心加速度与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关系,即运用向心加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 分钟):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运用向心加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为了展现自行车的独特构造,我们邀请学生们仔细审视不同部件间的连接机制。
在大小齿轮之间,我们观察到的是皮带传动的方式,而在小齿轮与后轮之间,则是共轴传动的形式。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通用5篇)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复习匀速圆周运动,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指什么?学生大小不变教师指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必然有加速度。
提问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计算?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
教师通过例子,说明有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
教师向心加速度是一个矢量,方向指向圆心,大小如何计算。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教材分析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教法过程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2、对于向心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点是向心力只是根据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或者说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并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第二点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第三点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3、让学生充分讨论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4、讲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并指向圆心的变速运动,在这里还应把“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与在直线运动中“合外力改变速度大小”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再结合无论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物体都具有加速度,使学生对“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3教学重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教学难点:向心力概念的引入主要设计:一、向心力:(一)让学生讨论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二)展示图片1.链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册98页〕(三)演示实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四)让学生讨论,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性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实验)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质量m的关系.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r的关系.演示3:质量m和半径r一定时,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给出进而得在.(五)讨论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向心力究竟与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提醒学生注意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中的k应为常数.因此,若m、为常数据知与r成正比;若m、v为常数,据可知与r成反比,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向心力与半径r 成正比还是成反比.二、向心加速度:(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二)讨论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探究活动感受向心力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橡皮塞或其他小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体验一下手拉细绳的力(使小球运动的向心力),在下述几种情况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减小,向心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改变半径r尽量使角速度保持不变,向心力怎样变化;换个橡皮塞,即改变橡皮塞的质量m,而保持半径r和角速度不变,向心力又怎样变化.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做圆周运动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体.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2)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5.5向⼼加速度教案(最新整理)第五章第5节· 向⼼加速度 ·教案主备⼈⾦林军审核⼈陈浩集体备课教案⼆次备课【教学⽬标】1.理解速度变化量及向⼼加速度的概念,2.知道向⼼加速度和线速度、⾓速度的关系.3.能够运⽤向⼼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教学重难点】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原因,掌握向⼼加速度的确定⽅法和计算公式.2.向⼼加速度⽅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课时安排】1课时第⼀课时(新课)【课时⽬标】1.理解速度变化量及向⼼加速度的概念,2.知道向⼼加速度和线速度、⾓速度的关系.3.能够运⽤向⼼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教学过程】⼀、引⼊课题温故:1.加速度是表⽰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它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值.在直线运动中,v 0表⽰初速度,v 表⽰末速度,则速度的变化量Δv =__________,加速度公式a =______________,其⽅向与速度变化量⽅向________.2.在直线运动中,取初速度v 0⽅向为正⽅向,如果速度增⼤,末速度v ⼤于初速度v 0,则Δv =v -v 0____0(填“>”或“<”),其⽅向与初速度⽅向______;如果速度减⼩,Δv =v -v 0____0,其⽅向与初速度⽅向______.3.在曲线运动中,当合外⼒的⽅向与初速度⽅向成锐⾓时,物体速度将______,同时速度⽅向__________.当合外⼒的⽅向与初速度⽅向成钝⾓时,物体速度将______,同时速度⽅向__________.⼆、课前预习新知:4.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向指向圆⼼,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加速度.5.向⼼加速度的⼤⼩的表达式:a n ==rω2.v 2r6.向⼼加速度的⽅向始终与线速度⽅向________,只改变速度______,不改变速度的______;7.向⼼加速度的⽅向始终指向圆⼼,⽅向时刻改变,是⼀个变加速度,所以匀速圆周运动不是__________运动,⽽是____________运动;8.向⼼加速度与圆周运动的半径r 的关系:根据a n ==rω2v 2r可知,在v ⼀定时,a n 与r 成________;在ω⼀定时,a n 与r 成________.三、新课教学(⼀)课堂研讨问题探究⼀、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1.实例分析(1)地球绕太阳做近似的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受到太阳的⼒是万有引⼒,⽅向由地球中⼼指向太阳中⼼.(2)光滑桌⾯上⼀个⼩球由于细线的牵引,绕桌⾯上的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球受到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细线的拉⼒,其中______和________在竖直⽅向上平衡,细线的拉⼒总是指向______.2.结论猜测⼀切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合外⼒和加速度均指向______问题探究⼆、探究向⼼加速度的⽅向和⼤⼩[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做⼀做”栏⽬中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1)在A 、B 两点画速度⽮量v A 和v B 时,要注意什么?(2)将v A 的起点移到B 点时要注意什么?(3)如何画出质点由A 点运动到B 点时速度的变化量Δv?(4)Δv/Δt 表⽰的意义是什么? (5)请同学们按照书中“做⼀做”栏⽬中的提⽰,推导出向⼼加速度⼤⼩的表达式?问题探究三、甲同学认为由公式a n =知向⼼加速度a n 与运动半径r 成反⽐;v 2r⽽⼄同学认为由公式a n =ω2r 知向⼼加速度a n 与运动半径r 成正⽐,他们两⼈谁的观点正确?说⼀说你的观点.(⼆)例题探究1.关于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匀速圆周运动就是匀速运动B .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不变的C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D .匀速圆周运动是⼀种变加速运动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的加速度⼤⼩必定与( )A .线速度的平⽅成正⽐B .⾓速度的平⽅成正⽐C .运动半径成正⽐D .线速度和⾓速度的乘积成正⽐3.在地球表⾯处取这样⼏个点:北极点A 、⾚道上⼀点B 、AB 弧的中点C 、过C 点的纬线上取⼀点D ,如图所⽰,则( )A .B 、C 、D 三点的⾓速度相同B .C 、D 两点的线速度⼤⼩相等C .B 、C 两点的向⼼加速度⼤⼩相等D .C 、D 两点的向⼼加速度⼤⼩相等4.⼩⾦属球质量为m ,⽤长L 的轻悬线固定于O 点,在O 点的正下⽅处钉有⼀颗钉⼦P ,把悬线沿⽔平⽅向拉直,如图所⽰,若⽆L2初速度释放⼩球,当悬线碰到钉⼦后的瞬间(设线没有断)( )A .⼩球的⾓速度突然增⼤B .⼩球的线速度突然减⼩到零C .⼩球的向⼼加速度突然增⼤D .⼩球的线速度突然增⼤5.⼀物体以4 m/s 的线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转动周期为 2 s ,则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任⼀时刻,速度变化率的⼤⼩为( )A .2 m/s 2B .4 m/s 2C .0D .4π m/s 26.由于地球⾃转,⽐较位于⾚道上的物体1与位于北纬60°的物体2,则( )A .它们的⾓速度之⽐ω1∶ω2=2∶1B.它们的线速度之⽐v1∶v2=2∶1C.它们的向⼼加速度之⽐a1∶a2=2∶1D.它们的向⼼加速度之⽐a1∶a2=4∶17.如图所⽰为两级⽪带传动装置,转动时⽪带均不打滑,中间两个轮⼦是固定在⼀起的,轮1的半径和轮2的半径相同,轮3的半径和轮4的半径相同,且为轮1和轮2半径的⼀半,则轮1边缘的a 点和轮4边缘的c点相⽐( )A.线速度之⽐为1∶4B.⾓速度之⽐为4∶1C.向⼼加速度之⽐为8∶1D.向⼼加速度之⽐为1∶88.⼀轿车以30 m/s的速率沿半径为60 m 的圆形跑道⾏驶.在轿车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轿车和圆⼼的连线转过的⾓度为90°,求:(1)此过程中轿车的位移⼤⼩;(2)此过程中轿车通过的路程;(3)轿车运动的向⼼加速度⼤⼩.让我们运⽤所学知识来⼀展⾝⼿吧。
6.3 向心加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2、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特别是“做一做”的实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2、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难点:1、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飞行时,可认为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尽管线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却时刻变化,因此,它运动的加速度一定不为0。
那么,该如何确定它在轨飞行时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呢?二、讲授新课:1、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合力提供向心力,合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圆心,如图所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它所受合力的方向相同。
1)向心加速度①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②物理意义:描述线速度改变的快慢,只改变线速度方向,不改变其大小。
③方向:总是沿着圆周运动的半径指向圆心,即方向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方向时刻改变。
不论加速度a n的大小是否变化,a n的方向总是时刻改变的,所以圆周运动一定是变加速运动。
2)非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对于非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
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不再指向圆心。
其中一个分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为向心加速度,仍满足公式a n= v2/r =ω2r,其作用仍然是改变速度的方向。
另一个分加速度改变速度的大小。
物理高中必修知识2《向心加速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知识2,第四章《曲线运动》中的第3节《向心加速度》。
具体内容包括: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向心加速度的推导,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以及向心加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向心加速度的概念,能熟练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 了解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能解释生活中有关向心加速度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向心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实验器材(如小车、细线、圆盘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含有向心加速度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旋转木马、洗衣机脱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知识讲解:1) 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匀速圆周运动,提出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 向心加速度的推导: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
3) 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解释向心加速度在圆周运动中的作用,以及它与其他加速度的区别。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向心加速度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与例题类似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向心加速度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向心加速度,并解释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向心加速度的定义2. 向心加速度公式:a = v^2/r3. 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4. 例题解析5.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半径为5m的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加速度,已知线速度为10m/s。
答案:a = v^2/r = 10^2/5 = 20m/s^22. 作业题目:解释为什么在旋转木马上,外侧的乘客感觉更紧张?答案:因为外侧乘客所受的向心加速度更大,离心力也更大,所以感觉更紧张。
《向心加速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圆周运动”,详细内容为向心加速度的概念、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2. 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相关计算;3. 了解向心加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表达式。
难点: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周运动演示仪、挂图、多媒体设备;2. 学具:圆周运动计算题、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圆周运动演示仪,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圆周运动的特点,提出问题:“圆周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有何关系?”2. 新课导入:讲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解释各物理量的含义;3. 例题讲解:以一道典型例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向心加速度的概念进行计算;4.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圆周运动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5. 知识拓展:介绍向心加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转弯、飞机盘旋等;六、板书设计1. 向心加速度的定义;2. 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3. 例题及解答过程;4. 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在半径为50m的圆形弯道上行驶,求汽车所受的向心加速度;(2)一个物体以10m/s的速度在半径为5m的圆周上运动,已知运动周期为2s,求物体的向心加速度。
2. 答案:(1)向心加速度为4m/s²;(2)向心加速度为5m/s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对实际应用场景的理解还需加强;重点和难点解析1. 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表达式的理解和记忆;2. 例题讲解中向心加速度的计算步骤和方法;3. 作业设计中题目难度与实际应用场景的结合;4. 课后反思中学生对向心加速度实际应用场景的理解。
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4篇)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大全(1)《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概念是构成物理学问的基础,正确地理解、掌控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保证。
在教学中假如能依据物理概念的特征以及同学的认知规律,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利于同学对概念的习得。
依据现代认知理论,学问的习得可分为三个阶段:学问的感悟、学问的巩固、学问的应用。
结合物理概念的特征,其教学的过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概念的感悟、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应用。
本课时的教学将遵从现代认知理论设计教学过程。
(二)学习内容分析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向心加速度是加速度概念的连绵,同时是圆周运动与向心力之间的纽带。
理解向心加速度将为理解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利用向心加速度分析圆周运动速度变化的问题继承了运动学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
这部分内容既能够复习直线运动的学问,更为今后圆周运动的解决供应方法。
本节在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其应用(三)同学状况分析同学利用必修1的学习,已经认识了直线运动的解决方法。
利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已经体会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对曲线运动条件的学习,让同学已经熟悉到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肯定会产生加速度。
对于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问题,同学应当不会觉得生疏。
(四)创新之处创设情景的全程性本节整体设计的提出是基于同学对向心加速度的熟悉和理解。
首先利用花样滑冰、链球竞赛这两个视频观看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怎样的力。
而后利用同学试验:朔料杯中的小球做圆周运动和细线拉着的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让同学亲自体会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力是如何供应的。
得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由这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
在推导向心加速度大小时,利用做好的泡沫板大圆和毛衣针、磁帖、磁条动态的演示△t 趋于零时△v的极限过程。
同时要求同学做图,体会△v的方向和大小,进而推导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述式。
必修2§56《向心加速度》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理解向心加速度与速度、半径和质量的关系。
3.掌握计算向心加速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1.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向心加速度与速度、半径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向心加速度与速度、半径和质量的关系。
2.掌握计算向心加速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教学课件、黑板、标志笔。
2.学生:教科书、作业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学习(10分钟)1.引入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例如铁链断裂教学实验。
2.提问学生是否知道铁链为什么会断裂,引导学生思考与速度、半径和质量有关系。
Step 2 学习向心加速度的定义(15分钟)1.提醒学生复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变化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提出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3.通过绕圆周运动的例子,解释向心加速度是物体在做匀速绕圆周运动时由于方向改变而产生的加速度。
4.教师向学生介绍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v^2/r,其中a为向心加速度,v为速度,r为半径。
Step 3 向心加速度与速度、半径和质量的关系(20分钟)1.教师通过公式分析和解释向心加速度与速度、半径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加速度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半径的倒数成正比,与质量无关。
3.引导学生根据公式预测向心加速度随着速度增加而增加,随着半径增加而减小,与质量无关。
Step 4 计算向心加速度的方法(30分钟)1.教师进行一道典型的计算向心加速度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一道计算向心加速度的例题,教师辅助解答疑惑。
3.学生配对进行练习,互相交流答案,教师抽查答案并给予评价。
4.学生独立完成剩下的练习题,教师检查并给予反馈。
Step 5 拓展练习(15分钟)1.学生进行拓展练习题训练,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
2.教师提出一道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进行分析和求解。
5.5 向心加速度优质教案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必修2中第5章第5节“向心加速度”。
具体内容涉及向心加速度定义、表达式、决定因素以及其在圆周运动中应用。
重点解析教材中公式推导和例题,以及与之相关物理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向心加速度概念,掌握向心加速度表达式。
2. 学会分析向心加速度与圆周运动半径、线速度、角速度等因素关系。
3. 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解释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及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向心加速度概念,掌握向心加速度表达式及决定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圆规、直尺、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旋转木马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旋转木马座椅在转弯时,人会有向外甩感觉?2. 讲解概念:解释向心加速度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向心加速度概念。
3. 公式推导:a. 通过分析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推导向心加速度表达式。
b. 结合教材,讲解向心加速度与圆周运动半径、线速度、角速度等因素关系。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例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向心加速度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同步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向心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向心加速度定义2. 向心加速度表达式3. 向心加速度与圆周运动半径、线速度、角速度关系4. 例题解析5. 随堂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为什旋转木马座椅在转弯时,人会有向外甩感觉?b. 某圆周运动半径为2m,线速度为4m/s,求该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
2. 答案:a. 由于旋转木马座椅在转弯时,存在向心加速度,使人体受到向外离心力,从而产生向外甩感觉。
b. 向心加速度a = v²/r = 4m/s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对向心加速度概念和表达式是否有清晰认识?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中,学生掌握情况如何?2. 拓展延伸:a. 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如汽车转弯、飞机盘旋等。
学习向心加速度的物理公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何为向心加速度及其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解决与向心加速度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讲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计算过程,以及加速度与圆周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2.PPT教学课件4. 练习题及答案四、教学内容1、引入请学生思考一下身边哪些物体会做圆周运动,并解释其原理。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自己的观察和推理。
2、概念简要讲解圆周运动及向心力的概念,回顾牛顿三定律。
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物体在圆周运动过程中,在所受向心力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
所受向心力与质点相切。
3、计算公式讲解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 = v²/rv为物体在圆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r为物体在圆周运动过程中的半径。
解释公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公式的使用方法。
4、实例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向心加速度的应用,提供一些实例练习。
例1:一个质点以60km/h的速度在半径为200m的圆周上运动,求其向心加速度。
例2:一个质点半径为3m的圆周上匀速运动,其向心加速度为8m/s²,求速度大小。
例3: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行驶在半径为50m的匀速圆周上,受到的向心力为2000N,请计算质量为1000kg的汽车的向心加速度。
5、课程总结请学生复述所学知识,并提问进行回答。
五、教学后记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在于讲解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要求引导学生理解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向心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需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向心加速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向心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学习如何计算向心加速度;3.了解向心加速度与物体运动轨迹的关系;4.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转弯时的向心力;5.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的知识,解析物体运动规律。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基本概念和定义:通过讲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定义及其基本特征,教学生如何确定物体的向心加速度。
教学方法:通过PPT演示、白板讲解等形式。
2.计算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公式,以及将力和运动方向转化为向心加速度。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公式和实验数据计算加速度,并运用实际问题检验。
3.向心加速度与运动轨迹的关系:讨论物体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向心加速度和运动轨迹的联系,例如在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是物体沿着圆周轨迹运动的必要条件。
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物体的运动轨迹,形象化地理解向心加速度的作用。
4.向心力的实际应用:掌握向心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例如汽车绕过弯道时,需要施加向心力,以避免失控。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和视频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向心力的应用。
5.解析物体运动规律:通过探究物体在半径和速度变化的情况下,向心加速度的变化规律,解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学方法:通过教材和实验数据分析,让学生对于物体运动规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教学步骤1.引入向心加速度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物体向心加速度的作用。
2.讲解向心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并演示如何计算向心加速度。
3.讲解向心加速度和运动轨迹的联系,例如在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是物体沿着圆周轨迹运动的必要条件。
4.探究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汽车绕弯的情况下。
5.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运用计算公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物体在半径和速度变化的情况下,向心加速度的变化规律。
6.总结课程内容,让学生掌握并应用向心加速度的知识,进而解析各种物体运动规律。
四、教学评估1.随堂检测:通过测验或提问,检测学生对于向心加速度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题6-6向心加速度课时 1节 课型 新授知识与 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速度的变化,什么是向心加速度; 2、理解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体验向心加速度方向的推导过程。
过程与 方法 1、 在理解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体验向心加速度方向的推导过程。
2、 体验极限的思想。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感受极限思想的奇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 思考冋题并解决冋题的好习惯。
重点 向心加速度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推导学析教分启发式.讲练式.探究式综合教学 教 具电脑课件 向心力演示仪教学过程与内容1 1思考与讨论:我们已经知道,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还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或(和)方向。
所以沿着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力。
那么,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体,它所受的力沿着什么方向?下面我们来考虑几个实例会受到启发。
实例1: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近似为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着什么方向?实例2: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一个小球由于细线的牵引,绕桌面上的图钉作匀速圆周运动。
小球受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着什么方向?通过以上分析和学生的回答,小结:1、上述几个实例中,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要受到一个指向圆心方向的力。
2、在前面学习加速度对速度的影响时,我们知道,一个加速度沿着速度方向的分量只改变速度的大小;垂直于速度方向的分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匀速圆周运动是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沿着圆周的切线方向的运动,所以一定受到一个垂直于切线,即指向圆心方向的加速度。
实例1、2不要求学生回答得非常准确,只是对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有个直观的感受。
加速度对速度的影响时在曲线运动肘已有基础。
教学过程与内容课堂调控下面我们再从速度娈化(Av)的角度来讨论作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
K做直线运动的物体:设初速度(V,)方向为正方向,末速度为巾,Av=V2-Vio例如:若物体的初速度v,=5m/s,向东;末速度v2=8m/s,也向东。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础,正确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保证。
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习得。
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知识的习得可分为三个阶段:知识的领会、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
结合物理概念的特点,其教学的过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概念的领会、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应用。
本课时的教学将遵从现代认知理论设计教学过程。
(二)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
向心加速度是加速度概念的延续,同时是圆周运动与向心力之间的纽带。
理解向心加速度将为理解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利用向心加速度分析圆周运动速度变化的问题继承了运动学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
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复习直线运动的知识,更为今后圆周运动的解决提供方法。
2.本节在课程标准中的内容
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其应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1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直线运动的解决方法。
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已经体会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对曲线运动条件的学习,让学生已经认识到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一定会产生加速度。
对于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问题,学生应该不会觉得陌生。
(四)创新之处
1.创设情景的全程性
本节整体设计的提出是基于学生对向心加速度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通过花样滑冰、链球比赛这两个视频观察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怎样的力。
而后通过学生实验:朔料杯中的小球做圆周运动和细线拉着的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让学生亲自体会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力是如何提供的。
得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由这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
在推导向心加速度大小时,利用做好的泡沫板大圆和毛衣针、磁帖、磁条动态的演示△t 趋于零时△v的极限过程。
同时要求学生做图,体会△v的方向和大小,进而推导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在应用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时,展示拆卸好的自行车轮盘和制做好的皮带轮,让学生感受从实际应用到构建模型,体会物理的研究方法。
2. 在教学中体现认知规律
从观察圆周运动的实例,到动手体验圆周运动,再到理论推导向心加速度表
达式,最后应用向心加速度表达式。
这个过程遵从了对知识学习的认知规律,领会、巩固、应用。
在应用阶段又是先从实际运动情景展开,向学生展示熟悉的自行车轮盘,而后再抽象为物理模型--教学用的皮带轮。
3、自制教具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几项自制实验教具,给本课时的教学带来了较好的效果。
推导向心加速度表达式时用到的,泡沫板大圆、毛衣针、磁帖、磁条为动态展示极限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教学用皮带轮为学生从实际运动过度到物理模型起到了不可替带的作用。
4.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本节课创设的情景生动自然丰富,设问有层次。
问题中既运用了原有知识,又提供新信息做参考,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五)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具有指向圆心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
(2)会用矢量图表示速度变化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3)知道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能根据问题情景选择合适的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并会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体会实例分析的方法。
(2)通过推导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体会矢量法则;
通过推导向心加速度的过程再次体会极限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2)体会圆周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向心加速度方向的分析
2、匀速圆周运动中速度变化量的矢量表达
3、向心加速度表达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1、匀速圆周运动中速度变化量的矢量表达
2、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媒体应用:
视频2个、教学ppt、电脑多媒体
实验器材:
教师实验器材:玻璃大烧杯、乒乓球、泡沫朔料板制作的大圆、毛衣针6支、小磁铁6块、磁条4根,拆卸好的自行车、自制的皮带轮
学生实验器材:朔料烧杯、小钢球、细线各20套
(六)教学环节设计: 1.流程图
2、教学过程
边放投影边讲解
《向心加速度》教学的板书设计
主板书:
课题:第5节 向心加速度
一、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向心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
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1)向心加速度大小的推导过程
(2)向心加速度的大小a n =v 2/r =ω2r
副板书: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大小过程 (1)利用泡沫板大圆(贴在黑板上)、毛衣针、磁帖、磁条演示Δv 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2)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大小过程
以B 点为圆心,v 为半径做一个圆,当θ很小时,它所对的弦长和弧长近似相等,故Δv=v θ
有加速度的定义a= △ v/△t = v △θ/△t =v ω=v 2/r =ω2r
V 2
V 1
《向心加速度》教学的课后反思
《向心加速度》这节课讲完了,我实现了预先的教学目标了吗?带着问题我与多名学生做了交流,学生的反映还是多方面的。
有的说自己做实验的时候挺有意思,有的说当看到泡沫大圆盘和磁帖、毛衣针、磁条时觉得奇怪,还有的说转动皮带轮是很有趣的事情等等。
面对学生的反应,我也重新思考了这一节课。
首先这节课从设计上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向心加速度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而且不太容易体验到它在运动中的作用,再加上它的多变性,通常会让学生感到难以捉摸。
本节课从观察圆周运动的视频出发,通过实际的运动让学生体会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怎样的力。
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和方向。
而后通过2个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向心加速度的产生和方向。
在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大小时,我利用自己剪裁的泡沫板大圆和条形磁帖、金属毛衣针等器材,在黑板上演示当圆心角不断减小时Δv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让学生体会圆心角与Δv的关系,再通过加速度的定义式a=Δv/ Δt,当Δt趋于很小时计算a的大小,从而得到a的表达式。
最后利用自行车轮盘与飞轮的实际运动,来巩固a与r、v、ω之间的关系。
对于自行车轮盘、飞轮的运动,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看真正的自行车,观察两轮之间的运动关系。
而后再利用教师自制的皮带轮,讨论轮盘、飞轮上各点向心加速度的值,之后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皮带轮的简化图。
这样通过实际应用、过度模型、简化图,让学生彻底理解皮带轮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间的关系。
本节的设计从多个角度向学生展示了向心加速度的产生、方向、大小,利用比较多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体验,从而降低接受难度,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其次这节课使用的电教媒体对学生理解本节知识很有帮助。
引课部分的视频,带给学生对圆周运动直观、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运动的每一个细节,可以很轻松的找到物体做圆周运动时的受力方向。
像类似的运动若在课堂实际操作是不太好完成的,若用图片也只能看到某一个瞬间,不能通过运动的全过程来找到物体受力的方向,因此这里若没有视频则很难达到设想的效果。
此处的视频对降低理解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推导向心加速度大小时,ppt的动画效果给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知识△ v 的表达降低了理解、作图难度。
利用做好的动画可以很方便的表达出圆周上两点速度的变化量,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接受△ v的表示。
此处若用传统的板书来讲,那是非常繁琐的而且很容易给学生带来作图混乱。
ppt的使用还节约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这节课使用了多个自制教具。
在体现当Δt趋于很小时Δv的变化这个极限思想时,自制了泡沫板大圆以及利用毛衣针和磁贴来演示圆周上不同点v的大小、方向,利用磁条来演示Δv的大小和方向,通过摆放不同点的毛衣针和磁条让学生看到Δv是如何变化的,突破了推导向心加速度大小这一难点。
在讨论有关自行车轮盘、飞轮边缘各点的向心加速度这一问题时,我首先用拆卸好的自行车给学生展示轮盘、飞轮间真实的运动。
然后又把已经制作好的皮带轮展示给学生,通过转动皮带轮让学生真实感受皮带轮和自行车轮盘、飞轮间的运动关系,引导学生从生活情景构建物理模型。
这节课教师自制的教具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