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下)美术因材施教典型案例 马晓伟(1)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2010-2011学年(下)美术因材施教典型案例
马晓伟
渗透思想:美术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美术教育理念:即美术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的,不是以专门培养美术人才为目的的。在美术课程改革中必须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协作精神。他指出“中国的通病就是没有组织力,”也就是不能“谋充分之协作”。传统的座位形式大多是插秧式的,学生面对教师依次排位,名为集体教学,实为个体活动,而分组教学采用的小组围坐形,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学生对面围坐,除了师生交流外,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因此,我根据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既研究教材,更研究学生。不但教学生学,更要教学生会学。在全面贯彻美术新课标的过程中,我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了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分组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在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标、授课、训练、指导、评价,做到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发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案例: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比如《水墨游戏》一课,针对三组的学生,只要求他们采用双勾的画法画树干,采用夹叶法或点叶法中的一种方法画树叶就可以了,要求画一棵树,而二组的学生要在三组学生的基础上采用夹叶法和点叶法两种方法画树,要求画两棵树,并且树干的画法要有所不同,一组的学生在二组、三组学生的基础上画出各种姿态、不同种类的树,还要添画一些相关的内容,如小鸟、草地等,用来丰富画面,增添情趣,并注意构图饱满、合理。这样题型的设计由易到难形成梯度,适应了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另外分组训练时,还可以通过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形式,供学生选择,其中必做题要求一、二、三组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或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样在学生学习中形成竞争意识,促进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在作业和练习的设置上,也应在内容和数量上分类要求,既要让后进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又要让优等生不会因为太容易而应付;既要让后进生反复练习,掌握课内知识,又要让优等生有时间涉足课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对待中等生,要努力做好优化工作,特别是做好那些素质好、努力程度不够的学生的思想工作。那些素质不高但努力肯学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态度应当成为各组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样,进行
分组练习的同时,教师既注意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均衡化的发展。
反思:学生在进行课堂训练时,教师要做好课堂的巡视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二、三组学生的辅导。对于三组学生,课后尽可能面对面地辅导,确保三组学生顺利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同时,还可以让三组的学生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如参加班级黑板报的绘制,让他们在集体教育中,逐渐克服自卑心理,尽情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提高自己对美术的认识,使他们产生接受审美教育的需求,从而重视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对于一组的学生,教师要积极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书法、手工等兴趣小组,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教师在进行分组指导学生时,既要重视优等生的提高与发展,又要确保后进生的转化。要积极开展学习互助小组活动,最终使各组学生全面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