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之“东方设计”刍议
- 格式:pdf
- 大小:52.19 KB
- 文档页数:1
・371
・文艺教研
中国美术学院之“东方设计”刍议
王 昕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摘 要:本文在东方设计概念下探讨智造与活化的含义,
阐述中国美术学院东方设计教学建设的思路、特色,并针对面
临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建设性思考。
关键词:“东方设计”;东方智造;活化
1 东方设计引领下的东方智造中国美术学院原名国立艺术院,是1928年由蔡元培先生主持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其设计教育与实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当年的图案科。
在80多年的探索历程中,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由东方传统图案为原点,兼容并蓄、与时俱进、持续改革、锐意创新,拓展为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当代设计学科。
21世纪前十年,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博采传统工艺、当代艺术、国际设计之长,适时提出“东方设计”的重要概念,逐步建立起以造图、造物、造境为专业界域的独特的“东方智造”设计体系,以传承和弘扬本土的、传统的、当代的、民族的、世界的东方设计文化为己任,有组织、有机划、有意识地发掘东方地缘文化的本质,并以创新的国际化设计语言诠释和传播东方文化,引领了中国设计教育和实践的新气象。
东方智造承袭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髓和“道内器外”的传统造物观,核心目的是以具有东方智慧的设计服务于全人类,创造美好生活,这是东方设计理念的务实践行和物态呈现,也可以解读为中国美术学院对东方设计的一种实践性尝试和阶段性成果。
2 东方设计中的活化东方设计源于古代东方的造物活动,其中包含东方先民的思想观念、生活经验、美学技艺,以及西方现代设计的概念和方法。
在长期融合与发展中,东方设计围绕生活需求,形成了一系列有立场、有思考、有判断、有追求的设计观念和技艺,并通过具有东方特色的形式表达出来。
然而,历史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令大量优秀的东方传统造物思想、技艺和形式濒临消亡。
现代化的开发和全球化的冲击甚至使部分传统文化成为绝学,使当代文化无以为继。
这不仅是东方传统文化的悲哀,也是当下东方设计的遗憾。
因此,结合当代生活时尚元素,对东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之持续发挥致用价值,成为东方设计师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其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东方设计不是简单狭隘的地域文化概念,而是在保持东方本土文化基因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彰显其世界性,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文化沟通性和共享性的国际语言。
所以,当代东方设计不是东方传统符号的机械克隆或简单再造,而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通过创造性的变化对传统与当代物质和精神价值进行辩证诠释与批判重构,使之兼具本土国际的诉求性和传播力。
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教授借用化学动力学词语,首次将这种针对濒临消亡的传统工艺和文化的创新行为加以引申,称为“活化”。
在设计语境下,“活化”是面对正在消亡的传统思想、技艺和样式所采取的一种抢救性研究和实践的措施,是指在理解传统核心思想和技艺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形态中提炼活力因子,注入体现当代生活需求和意识形态的新概念、新内容、新形式、新技术,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产生致用于大众生活和适用于时代需求的价值。
这里的“活”是形容词,表示积极、健康、适用之意;而“化”字在甲骨文中,由两个相互倒置的人形组成,一个头朝上站立,一个头朝下入土,表示由生到死的转变,引申为自然之造化。
《黄帝内经》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化者,质变也,指新事物的生成,即渐变之成;变者,量变也,指旧事物的发展。
可见,“化”含有动词和名词双重词性,表示事物的变化及其结果。
从东方设计的角度上理解,活化的目的并非一味地恢复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和技艺,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全面深入的研究后,就其核心思想和技艺进行客观的鉴赏与解读,并根据当代的生活需求和意识形态,将时尚元素注入其中或与之结合,把握传统与当代精神之间的生态性关联,找到东方传统文化与当代需求之间的价值交集,借助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力量解决当下问题,从而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东方设计中的“活化”,寻求的是国际化、民族化、生活化的时尚,而非流行。
流行指当下热门及泛滥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看,流行虽得到大众的追随,但却是一种很可能随着量变而质变为庸俗的事物;而时尚指该时代所崇尚和追求之物,具有未来性、前瞻性、价值性、革命性、趋势性,是东方设计关注的方向,也是成就“活化”的必要因素。
3 东方设计的教学建设建院80多年来,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类学科以图案学研究为基础和脉络,承袭中西合璧、兼容并蓄、传统出新的优良学术传统,谱写了东方设计的学理与文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持续探索中,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东方设计教学思路和体系,下设东方营造(综合设计系)、东方织造(染织与服装设计系)、东方视觉(视觉传达设计系)、东方智造(工业设计系、设计制造业文创中心)四大专业板块。
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和社会实际需求,四大板块在教学、实践、展览方面既保持了各自的专业独立性,又不断寻求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通过人才创意和技术资源的互动互补而实现高效发展,成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的重要特色。
4 思考与展望在充满变革的信息时代,东方设计在历史、文化、民生等方面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使命。
立足本土现状,面对国际挑战,中国美术学院吴海燕教授曾提出一系列有关东方设计教学建设的思考:第一,定位理念思考。
定位和理念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也决定事物发展的深度和高度。
东方设计的理念思考是与时俱进的常态性自我审视,主要包括如何在知识网络时代坚守大学独特的精神?如何站在中国历史文化角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设计学科体系?如何站在中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提升设计产业的发展?如何站在互联网时代构建独具特色的东方设计教育体系?如何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思考中国设计学科的未来?第二,进化关系思考。
人类的进化使得设计引领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化是提升东方设计教学水平的前提。
东方设计的发展涉及一系列关系的思考:东方设计的学科与科技协同创新的进化关系,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进化的关系,学科设置与国家发展进化的关系,教育特色与文化进化的关系,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进化的关系,知识纵横与跨界的进化关系,教学大纲与社会发展的进化关系,课程设置与价值进化的关系,课程要求与方法的进化关系,教师团队与教学成果市场转化的进化关系,教学标准与价值评判体系的进化关系,教学质量与学科整合进化的关系。
第三,创新技术思考。
技术是实现特定目标所依靠的方式和手段。
东方设计的教育与实践离不开科学高效的技术支持,对技术的探究是当代东方设计的重要命题,如如何在当代设计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核心技艺?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传统文化数据的保护、管理和传播?如何将传统技艺与当代科技有机结合?如何研发与东方设计项目配套的创新科技?何为当代东方设计教育教学以及实践的科学流程和方法?如何整合跨界专业技术以服务于特定设计项目?如何面向世界宣传和推广当代东方设计的理念和产品?放眼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设计教育必将围绕科学发展、可持续、协同创新等理念进行开展,立足本土、展望世界、活化传统、开创时尚,与人类社会和产业结构发展紧密相随。
当代的中国艺术设计类高校应秉承东方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挥自身学科及学术优势,深化设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担当起培养与时俱进的东方创造性人才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