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9.52 MB
- 文档页数:66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的普及,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而与之相关的各类并发症也随之增加。
这些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可大大改善临床预后;而其中对神经损伤原因科学而准确的鉴别,也是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所在。
为规范此类并发症的诊疗流程,降低其发生率,优化患者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1、神经阻滞并发症概论外周神经阻滞是较为安全的临床技术,整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约为0.05%,主要包括神经损伤、周围组织损伤、局麻药溢散、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感染等。
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损伤强度、患者易感性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手术麻醉后(无论有无外周神经阻滞),神经损伤的总体发生率<1%,经常难以预料和预防。
而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更加少见,约为0.03%。
虽然有一些研究显示,外周神经阻滞并不增加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而术后大多数特别是严重而持久的神经损伤多与手术本身有关,神经损伤依然会影响此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应予以高度重视。
神经损伤多表现为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数短时期内可恢复;短暂性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约为8.2%~15%;而长期或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极低。
1. 病理生理机制。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神经阻滞类型、术前并存的神经病变、神经内注射给药、机械刺激(如针刺伤)、高压注药损伤、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神经缺血、手术所致的医源性创伤等。
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与分类:(1)机械性损伤(创伤性)。
穿刺针尖与神经直接接触、注药压力过高、外科手术操作、患者体位摆放不当导致的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以及止血带的局部压迫等,均是长时间神经传导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发生轴突局灶性脱髓鞘改变。
必须明确手术创伤是导致神经损伤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特别是关节外科手术如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膝关节镜手术、胫骨平台手术等发生神经损伤的几率较高。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但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不同部位的阻滞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性。
其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局麻药中毒、短暂性神经损伤、严重神经损伤和感染。
局麻药中毒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详见《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防治快捷指南》。
短暂性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大约为8~10%。
其临床表现为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的神经麻痹,表现为阻滞侧肢体麻木、感觉改变、无力等。
一般在2个星期内可自行恢复。
处理措施包括神经营养、理疗等方法,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避免使用长斜面针、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时给药、避免高注射压力给药、使用超声引导时避免神经内注射等。
严重神经损伤是比较罕见的并发症,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其常见原因为神经束膜内注射、靶神经术前存在亚临床损伤等,多为复合因素。
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持久受损,处理措施与短暂性神经损伤相似。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在深度镇静下行外周神经阻滞、避免给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等。
感染是另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常见原因为操作时无菌条件不够、穿刺部位附近感染有感染灶等。
高危因素包括ICU患者、导管放置大于48小时、没有预防性抗生素、股区和腋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预防感染等。
临床表现:局部可能出现出血或血肿。
在J.J。
Pandit等人的研究中,颈丛阻滞血肿的发生率为7%。
处理措施:给予足够的压迫时间(3~5分钟)。
如果损伤了颈外静脉、颈动脉或椎动脉,需要及时处理。
如果血肿较大,可能需要手术处理。
预防:正确定位和操作,使用超声引导能够降低损伤血管的风险。
3.神经损伤常见原因:神经被针头刺伤或压迫。
临床表现:可能出现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等神经损伤的症状。
处理措施:如果神经损伤较轻,可以观察和等待恢复。
如果神经损伤较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的普及,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而与之相关的各类并发症也随之增加。
这些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可大大改善临床预后;而其中对神经损伤原因科学而准确的鉴别,也是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所在。
为规范此类并发症的诊疗流程,降低其发生率,优化患者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1、神经阻滞并发症概论外周神经阻滞是较为安全的临床技术,整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约为0.05%,主要包括神经损伤、周围组织损伤、局麻药溢散、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感染等。
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损伤强度、患者易感性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手术麻醉后(无论有无外周神经阻滞),神经损伤的总体发生率<1%,经常难以预料和预防。
而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更加少见,约为0.03%。
虽然有一些研究显示,外周神经阻滞并不增加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而术后大多数特别是严重而持久的神经损伤多与手术本身有关,神经损伤依然会影响此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应予以高度重视。
神经损伤多表现为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数短时期内可恢复;短暂性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约为8.2%~15%;而长期或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极低。
1. 病理生理机制。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神经阻滞类型、术前并存的神经病变、神经内注射给药、机械刺激(如针刺伤)、高压注药损伤、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神经缺血、手术所致的医源性创伤等。
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与分类:(1)机械性损伤(创伤性)。
穿刺针尖与神经直接接触、注药压力过高、外科手术操作、患者体位摆放不当导致的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以及止血带的局部压迫等,均是长时间神经传导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发生轴突局灶性脱髓鞘改变。
必须明确手术创伤是导致神经损伤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特别是关节外科手术如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膝关节镜手术、胫骨平台手术等发生神经损伤的几率较高。
临床医学210 2015年16期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速通道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武晓旭 王 强 仇秋苹 北京怀柔医院,北京 101400摘要:目的:对高龄下肢骨科患者经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速通道麻醉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从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进行研究。
对照组50例,行常规静脉全麻;观察组50例,行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速通道麻醉,评价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SBP 、DBP 和HR 变化以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1)麻醉后,两组患者的SBP 、DBP 和HR 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SBP 和DBP 低于对照组,HR 高于对照组,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恢复自主呼吸、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意义(P <0.05)。
结论: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更适宜应用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速通道麻醉,该麻醉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利于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高龄;下肢骨科手术;外周神经阻滞;静脉快速通道麻醉;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37(2015)16-0210-01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刺激仪的定位技术大大提高了外周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检测更准确[1]。
而静脉快速通道麻醉最大的优势就是麻醉过程比较平稳,见效快,苏醒效果好。
为了探讨上述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的效果,我院随机抽取了100例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进行了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并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且100例均≥60岁,且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凝血功能异常患者[2]。
按照数字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共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为60~82岁,平均为(70.3±3.2)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水清写在课前的话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不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都是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之外一种十分有用的阻滞方法,许多时候,下肢神经阻滞的具体操作,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困难,尤其是在外轴神经刺激器的协助下,或者B超的引导下来进行操作,更可以提高阻滞的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下肢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和镇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
一、神经刺激器的介绍解析:左边的这幅图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外周神经刺激器,他们的体积有大有小,有采用脚踏的,也有采用手控的,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许多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变得体积精巧,功能齐全,便于使用。
解析:国内应用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是进口的品牌,有德国的贝朗和德国的宝雅。
这两个牌子的外周神经刺激器,功能齐全,都能够满足临床上下肢外周神经阻滞的需要。
外周神经刺激器有三个重要的参数,输出电流,脉冲宽度和刺激频率。
输出电流强度要求恒流输出,调节方便。
不同的组织结构,电阻是不同的,因此电流在通过不同的层次的阻滞结构时,有可能会出现衰竭或者变化。
而外周神经刺激器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避免这种衰竭和变化。
即设定的是1毫安的电流,通过不同层次的阻滞结构时,发放的电流始终是1毫安。
应用神经刺激器,许多时候是要观察刺激神经以后,所引发的目标区域肌群的运动,来反推我们的针尖是否到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而刺激肌肉运动,所需要引发的运动纤维,只需要有短的脉冲电流就可以刺激发生。
在做下肢的外周神经阻滞时一般设定的预设参数是:电流强度1个毫安,脉冲宽度0.1毫秒,刺激频率2个赫兹。
注意事项1 神经刺激器不是神经探测器,刺激电流强度与针尖距离的关系遵循库仑定律.2电极片的摆放,电极片的摆放可以和刺激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回路。
而且,不能够影响我们的具体操作。
在做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时,经常可以把电极片放在下腹部,或者下腰部。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外周神经阻断术的成功关键是要准确地给药,传统的外周神经定位术是盲穿,先确定体表的解剖学,再根据针头接触神经时产生的异样感觉或肌肉的反应来进行定位,除了患者感觉不舒服之外,这种方法的成功率很低,容易造成血管注射、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同时神经或体表的解剖学部位也很容易发生变化,这时候阻滞的失败概率就更大了。
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可以“直视”神经和周边的解剖结构,观察药物的扩散情况,增加了麻醉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因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做“大”手术之前,要做什么麻醉?麻醉医师会综合考虑手术、病人、麻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目前临床上,除了麻醉等,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可以应用于任何手术。
若只是肢体或胸腹壁的外科手术,则单纯应用神经阻断即可。
在胸腹腔手术等大型手术中,采用神经阻滞配合全身麻醉,可以降低麻醉的使用量,降低术后疼痛,促进病人康复。
基于此本文就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展开讨论,希望能为相关麻醉提出有建设性的参考。
一、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从而阻断神经的冲动传递,从而促进支配部位的麻醉。
神经阻滞包括神经干阻滞、颈神经丛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
神经阻滞是一种治疗疼痛的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在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阻断部分感觉神经传导功能,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
作为一种新的麻醉方法,只要操作得当、合理使用药物,就不会产生任何的不良反应,确保了手术的安全。
与全身麻醉比较,神经阻滞具有以下特点:麻药量小,应用广泛,麻醉持续时间较长。
二、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①外伤或手术后的急性疼痛。
②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
③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的慢性退行性病变。
④头痛,颈源性头痛,枕神文库痛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水清写在课前的话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不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都是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之外一种十分有用的阻滞方法,许多时候,下肢神经阻滞的具体操作,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困难,尤其是在外轴神经刺激器的协助下,或者B超的引导下来进行操作,更可以提高阻滞的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下肢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和镇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
一、神经刺激器的介绍解析:左边的这幅图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外周神经刺激器,他们的体积有大有小,有采用脚踏的,也有采用手控的,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许多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变得体积精巧,功能齐全,便于使用。
解析:国内应用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是进口的品牌,有德国的贝朗和德国的宝雅。
这两个牌子的外周神经刺激器,功能齐全,都能够满足临床上下肢外周神经阻滞的需要。
外周神经刺激器有三个重要的参数,输出电流,脉冲宽度和刺激频率。
输出电流强度要求恒流输出,调节方便。
不同的组织结构,电阻是不同的,因此电流在通过不同的层次的阻滞结构时,有可能会出现衰竭或者变化。
而外周神经刺激器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避免这种衰竭和变化。
即设定的是1毫安的电流,通过不同层次的阻滞结构时,发放的电流始终是1毫安。
应用神经刺激器,许多时候是要观察刺激神经以后,所引发的目标区域肌群的运动,来反推我们的针尖是否到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而刺激肌肉运动,所需要引发的运动纤维,只需要有短的脉冲电流就可以刺激发生。
在做下肢的外周神经阻滞时一般设定的预设参数是:电流强度1个毫安,脉冲宽度0.1毫秒,刺激频率2个赫兹。
注意事项1 神经刺激器不是神经探测器,刺激电流强度与针尖距离的关系遵循库仑定律.2电极片的摆放,电极片的摆放可以和刺激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回路。
而且,不能够影响我们的具体操作。
在做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时,经常可以把电极片放在下腹部,或者下腰部。
连续神经阻滞置管法连续神经阻滞置管法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技术,其在手术中使用可以提高麻醉质量,降低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同时也减少了麻醉药物的剂量和并发症的风险。
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连续神经阻滞置管法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这篇文章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什么是连续神经阻滞置管法连续神经阻滞置管法是一种以周围神经为靶点,经皮穿刺或者切开直接导管,将局麻药持续输注至神经阻滞范围内,从而阻断病人对切口的感觉和肌肉的运动功能,达到镇痛和麻醉的目的。
与其他麻醉方法不同的是,连续神经阻滞置管法可以实现持续不断的神经阻滞效果,从而为手术过程提供更加清晰、安全的视野,同时保证了手术病人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二、连续神经阻滞置管法的作用原理连续神经阻滞置管法利用了局麻药通过神经阻滞的作用,使神经信号无法传导从而阻止了皮肤和肌肉对疼痛、感觉和运动的反应。
通过导管持续输注局麻药,可以实现对神经的持续性阻滞,从而使手术过程更加安全、稳定和清晰。
此外,由于连续神经阻滞置管法不需要全身镇静,因此对病人的呼吸和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使得手术过程更加安全和可控。
三、连续神经阻滞置管法的适应症和应用范围1.屈曲桡神经麻醉:适用于手术或外伤后上肢感觉障碍和疼痛。
2.臀神经麻醉:适用于前列腺手术、髋关节置换和骨盆手术等。
3.股神经麻醉:适用于膝关节、小腿和踝关节手术。
4.腹壁神经阻滞:适用于剖腹产、手术性腹壁疝修复和腹腔镜手术等。
5.颈部和面部神经麻醉:适用于甲状腺和颞颌关节手术等。
四、连续神经阻滞置管法的操作步骤1.确定置管部位:应根据实际手术需求,选择适宜的神经阻滞位点。
2.制备局麻药液:选择适宜的局麻药并配置成相应质量浓度的液体。
3.局部消毒:对置管部位进行局部消毒,保证手术过程中的无菌状态。
4.导管置入:通过经皮穿刺或切开直接导管的方式将导管准确地置入到靶位。
5.持续输注局麻药:连接输液泵将局麻药输送到导管内,实现神经阻滞效果。
6.封管:手术完毕后,拔除置管导管,并通过封管的方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外医疗CHINA FOREIGN MEDICAL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袁继凯昆明市经开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云南昆明650000[摘要]目的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总结分析方法。
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镇痛效果为指标来观察和比较两组麻醉阻滞效果,并对麻醉良好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在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下肢手术股神经、坐骨神经以及上肢手术臂丛神经几种类型神经麻醉阻滞后的镇痛效果上,观察组较之对照组均明显更佳,在麻醉良好率上,观察组较之对照组优良率更高。
观察组共出现1例穿刺部位感染患者,占2.9%;对照组出现4例神经损伤患者,2例麻药毒性反应患者,占17.1%。
观察组并发症更轻,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在临床手术中,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良好,采取神经刺激器进行准备的穿刺定位,疼痛小,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借鉴使用。
[关键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6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2)12(a)-0083-02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被临床作为一种局部痛苦小、镇痛好、操作方便能够使患者保持精神意识清晰、术后不良反应少和术后并发症少的麻醉方式之一,较之传统的周围神经阻滞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效果。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可采取不同部位的神经丛进行局部麻醉,一般包括坐骨神经、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上肢手术臂丛神经、下肢手术股神经阻滞等等方式,且不同神经的麻醉效果临床验证均比较理想[1]。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来收治的35例采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院收治35例采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列为观察组;随机选取2004年1月—2007年1月该院收治的采用传统周围神经组织方式进行麻醉的35例患者,列为对照组。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7-08-23T14:43:44.9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6月上第11期作者:邓封会[导读] 研究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贵州省铜仁市人民医院 554300【摘要】目的:研究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应用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疼痛程度。
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治疗,既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又可缓解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连续外周神经阻滞;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元中。
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在临床治疗中,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本次研究针对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将方法与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断标准,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57.5±9.0)岁,病程1-30d,平均病程(16.1±7.5)d;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57.9±9.9)岁,病程1-31d,平均病程(18.0±8.1)d,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