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综合课“《肴之战》中的外交辞令赏析”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7.50 KB
- 文档页数:2
《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崤之战》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学会运用文献资料等史料,描绘《崤之战》的胜败因素,从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3.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掌握批判性阅读技巧, 锻炼细节解读和文本分析能力。
4. 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战争史和文化背景,开阔文化视野,促进文化自信。
(二)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朗读和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受到《崤之战》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深情。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振兴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豪感。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崤之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3. 细节解读和文本分析技巧三. 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崤之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2. 听、读、说、写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PPT展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4. 突破传统的语文教育,通过赏析《崤之战》的文学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教学方法1. 以“情境导入法”为主,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 使用彩色PPT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验视觉教学。
3. 以小组合作为主,在共同学习的环境中实现对《崤之战》的深入了解。
4.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批判性阅读与思考提高文学鉴赏力。
5. 以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为主,促进个性化学习。
6. 典型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亲身了解文学作品。
四. 教学评价与考核教学评价:1. 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是否有了明显的进步。
2. 学生是否掌握了批判性阅读技巧,能运用文献资料等史料描绘《崤之战》的胜败因素。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殽之战》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局。
2. 探究《殽之战》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 《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3. 《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
2. 探究法:通过让学生探究《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5分钟)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将学生带入《殽之战》的世界。
2. 深入探究(50分钟)2.1 探究《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通过PPT、影片等形式,讲解《殽之战》中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比如:韩信的“反间计”、“诈败计”、刘邦的“急行军”等。
2.2 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和分析《殽之战》中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活动扩展(20分钟)3.1 分组讨论《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殽之战》对中国历史和军事思想的影响。
3.2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殽之战》相关书籍、电影和其他资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局,至少600字。
2. 课程设计评价: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教学方法多样,重视互动和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能够认真思考和分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理解《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策略,了解了韩信的“反间计”、“诈败计”以及刘邦的“急行军”等策略。
殽之战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字词,加深对古汉语语法的理解,培养语感。
2.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常识。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体现出的《左传》的艺术成就。
说明:作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把它看作语言材料,要通过课文巩固学过的语言知识,培养语感。
所以必须进行课前预习,先要过字词关,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全文翻译,并且应该反复诵读以培养语感。
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要将语言背后的东西挖出来。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教给学生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不仅仅是历史著作,更是文学著作,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依托,通过细读文本来总结《左传》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字词过关对课文理解准确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写战争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难点:对课文中外交辞令的理解与赏析。
说明:因为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被刘知几在《史通》中称为“叙事之最”。
《左传》叙事很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战争描写在这一点上特别突出,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描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以及对各国关系的影响。
《左传》的记人也是十分出色的,将人物放在历史事件中体现其性格特征。
课文中的许多人物如蹇叔、穆公、弦高、原轸都栩栩如生,总结这些任务的个性有助于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婉而有致,有时妙趣横生,可谓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对此进行赏析,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更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作为文言文,语言层面的教学任务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先字词再思想和艺术,一种是两者穿插。
前一种的好处是比较明确和集中,后一种的好处是不枯燥。
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
在分析文章时,也可以不采用按段分析,而采取全文总体概括的方式。
当然也可以重点分析作者如何处理详略,写人记事用什么手法或者人物语言与身份地位以及当时形势有何关联等等。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提高学生对古代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殽之战》的战略战术;(2)学会对比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历史规律;(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树立正确的胜败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3)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殽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2)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古代战争的战略战术。
2. 教学难点:(1)古代战争策略的理解和运用;(2)对比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历史规律;(3)树立正确的胜败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殽之战》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殽之战》的经过和结果;(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殽之战》的战略战术;(2)对比分析其他历史事件,提炼历史规律;(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2)详细解析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深入剖析《殽之战》的历史意义。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知识点;(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殽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2. 深入研究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 结合历史事件,总结战争策略的特点;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4. 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场而(1 )霧叔进谏;(2 )需叔哭师;(3 )王孙满观师;(4 )弦高犒师;(5 )皇武子逐客; (6 )先轸论战;(7 )晋释三帅;(8 )秦伯乡师。
疏通文句,深入研讨课外作业:1、背涌并翻译第一-段。
2、课后问答题。
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对秦国恃强凌弱。
“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示,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
2.深究文章写法。
(1 )围绕小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冇条冇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來塑造人物形象。
文屮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口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胡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白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來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铮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晞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嵋之战麻又公开地与文贏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而——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Z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屮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三、整理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1.以(1)劳师以袭远(而,连词)(2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用、拿,介词)(3 )遂墨以葬文公(来,连词)(4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來,连词)(5)且吾不以一掩大徳(因为,介词)2 .为(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2 )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3 )为从者之淹(因为)(4)何丿施Z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秦晋崤之战》中的外交辞令如下:
《秦晋崤之战》中有三段外交辞令,人物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处境不同,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
第1段外交辞令:
弦高在“将市”的途中遇到伐郑的秦师,急中生智,一番犒师的辞令,说得是那么谦恭有礼,热情周到,同时柔中有刚,明确暗示出郑国早有准备,决心迎敌。
弦高意在言外的话语,使孟明逡巡不进,领师而回。
第2段外交辞令:
皇武子奉郑君之命,告诉戍郑的秦大夫离境。
皇武子的话是那么客气,又代表了国家,揭露了敌人的阴谋,下了冷冷的“逐客令”。
皇武子辞杞子的一段话,是旁敲侧击,使杞子等人感到无形的威压,只好仓惶出逃。
第3段外交辞令:
孟明被晋俘获又被释还,死里逃生,复仇心切。
但当阳处父追来时,他在舟中讲的话,表面看来是“君惠”不离口,那样感恩戴德,但是内中却隐伏着报仇雪恨的切齿誓言,嘲笑了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点破了阳处父诱捕的企图,流露出侥幸生还的得意心情。
以上这些巧妙的外交辞令,显示了文章运用语言的高度技巧。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历史意义;(2)掌握相关的历史词汇和概念;(3)提高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3)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历史意义;(2)相关的历史词汇和概念;(3)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殽之战》战争过程的详细解读;(2)历史词汇和概念的理解;(3)历史事件分析评价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殽之战》的相关内容;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殽之战》的历史意义;3.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殽之战》的历史场景;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殽之战》的相关内容,理解战争过程;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殽之战》的历史意义;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崤之战》教学设计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法经典《孙子兵法》的来源之一。
教学崤之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策略和兵法原则。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崤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策略、兵法原则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在战争中赢得胜利的重要策略。
3.态度目标:让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和伤害,并倡导和平与和谐。
二、教学内容1.崤之战的历史背景与契机;2.崤之战的战争策略与具体过程;3.分析崤之战中的兵法原则。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崤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契机等;2.探究教学法:设立小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搜集材料,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崤之战的战争策略;3.游戏教学法:分成两个小组,进行模拟崤之战,从中加深对崤之战战争策略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针对性测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考察学生对崤之战的了解和是否有把握遍及各种兵法原则。
2.家庭作业评价:让学生通过写作业的形式,表达对崤之战的理解和认识,并提出自己的分析和建议。
3.课内评价:针对小组讨论和游戏模拟的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分析战争策略和获取知识方面的问题。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人们熟悉的历史事件,换句话说,提出崤之战。
教师出题并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兵法在崤之战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二步:对于困惑的学生,先简单讲授崤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契机。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崤之战有个总体了解。
教师并应该弱调一下古代的战争是不人道的。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思考战争策略。
学生在二、三个人的小组里,找到自己的策略并进行讨论。
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参与讨论。
如果你是对方,该怎么做?让学生从道路、水源、战术等各个方面思考,提出理由和建议。
第四步:在引导下,让学生分析以下兵法原则。
《秦晋肴之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战争背景及相关历史人物。
2.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以和为贵”等名言。
3.了解餐饮文化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任务。
2.讲解配合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1.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介绍故事背景:战国时期,秦国与晋国为争夺霸权,发生了一场著名的“秦晋肴之战”。
第二步:探究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战斗中是否存在饥渴的情况,并探究餐饮文化在军队中的作用。
第三步:讲解
1.了解秦国和晋国在战争中的背景和相关人物,如田文、毛遂等。
2.了解肴的种类和制作方法,了解作战时的吃饭场景。
3.深入讲解“秦晋肴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局。
第四步:总结
1.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展示他们对餐饮文化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的探究成果。
2.小组演讲完毕后,进行总结,讨论餐饮文化在古代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资源:
《秦晋肴之战》教学视频,相关历史资料,PPT等。
教学评估:
1.小组合作探究评估。
李新明教学目的:1、了解《左传》写战争特点。
2、体会人物性格及语言的严密论辩力量和忠心。
3、重点虚词:无乃、其、之重点实词:劳、远、东重点句子:(略)教学重点:人物语言内容理解教学难点:人物性格把握教学时数:1课时(在全文提示预习一节课上进行)教学步骤:(一)《殽之战》内容概括复习提问决策阶段[(①段):]行军阶段[(②段:)(③段:)]战争阶段[(④段:)(⑤段:)]战后阶段[(⑥段:)(⑦段:)](二)导析第一段内容1、朗读及初步理解(1)范读①分成两场面;②两学生分别口译一场面。
(2)订正学生口译,弄通全段内容。
2、自读及重点字、词、句理解。
(1)虚词:无乃()不可乎!其()谁不知?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2)实词:劳师以袭远(劳:远:)秦师遂东(东:)(3)句式: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②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③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3、研读及思想内容把握(1)蹇叔一共有几次说话?(2)为本段选一小标题()①蹇叔哭师;②蹇叔谏袭郑;③蹇叔论战。
(3)蹇叔“谏袭郑”基本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哭秦师”中蹇叔有哪些预见?(用原句回答)(4)两场面中表现了秦穆公和蹇叔怎样的性格?蹇叔:秦穆公:(5)秦穆公为什么不听蹇叔的话?4、全段内容概括与大语文引伸①《左传》写战争有一个什么样突出特点?②“殽之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③仿此段写一段文字评论美国打击恐怖分子战争?例文:武力打击恐怖活动,无乃不可乎?劳命伤财,伤及无辜;恐怖分子身藏暗处,敢死不要命;战争一升级,势必引起世人恐慌,世界动荡,其挑起世界大战,也不一定。
况且美国四处国际警察充任,其发战争财狼子野心,谁人不知?恐怖活动着实可恨,但武力打击也决非唯一之举。
何不坐下来依靠政治手段解决恐怖矛盾,还世人一个宁静的生活,给世界一方和平空间?④作业:口译下面一段文字。
“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秦晋殽之战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本文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常见的文言句式3、领会本文外交辞令中隐含的言外之意重难点: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本文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预习1、《左传》有关文学常识《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春秋》记事太简,《左传》就是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
另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2、请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作战三方,四重矛盾,九个场面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音4、学生自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研学:1、理清文章结构开端(1—4)秦王谋划袭郑,蹇叔劝阻不止⏹蹇叔直谏未成⏹是蹇叔哭师。
发展(5—8)秦军东征未果,中途灭滑而还⏹王孙满观秦师⏹弦高犒秦师⏹皇武子巧词逐客高潮(9—10)秦军遭晋伏击,三帅被擒⏹原轸论战⏹二是秦师兵败殽山结尾(11—14)文嬴纵敌,原轸抗词未果,秦伯哭师认错⏹文嬴纵敌, 原轸抗词未果秦伯哭师认错2、概括主要人物形象(1)蹇叔——忠贞爱国,老谋深算、执着倔强(2)弦高——随机应变,当机立断,勇敢机智,从容镇定,言辞得体,忠贞爱国(3)皇武子——语气委婉、态度坚决、擅长外交辞令(4)原轸——多谋善断、耿直刚烈(5)秦伯——刚愎自用,知错能改3、深入理解文意(1)蹇叔不同意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还有哪些理由?明确:1)秦——“劳师以袭远”,“师劳力竭”。
结果是“勤而无所,必有悖心”2)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结果是“远主备之”3)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结果是引起秦国的注意,遭到袭击。
还有这样一些理由:志在必得,骄兵必败;战线太长,无法控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第5小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1)蹇叔说秦师必败,王孙满小孩子也说必败,不谋而合,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秦师必败的原因——“轻而无礼”2)为秦军的失败做好了铺垫3)显示了王孙满的聪明敏锐,观察细致(3)为什么略写“灭滑”?点一下又有什么深意?明确:“灭滑”是秦军袭郑的直接后果,无关殽战的成败,所以只点了一下,但也可以由此充分看出秦军的贪残。
崤之战南昌二职盛国荣教学目的:1、积累句式和词语2、分析人物性格,了解课文外交辞令和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句的含意,挖掘外交辞令的内蕴本课课时 2—2授课班级 05级4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朗读课文,归纳通假字(辟“避”暂“渐”堕“隳”乡“向”)二、学习新课1、分析人物性格:蹇叔: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伤、智者的执着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
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
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最终将丧师殽地,这说明蹇叔不但有战略眼光,而且有军队远见。
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晋帅原轸认为“秦违蹇叔”,所以晋国有机可乘;战后穆公承认“孤违蹇叔”,所以秦国遭到失败。
这些都是侧面烘托。
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了一个识见卓越,性情耿介的老臣形象。
(正面)深谋远虑(侧面)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勇于改过、善于安抚部下秦穆公也是一个颇具个性人物。
殽之战虽然以秦师全军覆没告终,但作者没有将穆公简单化地写成一昏庸无能的国君。
得到杞子密报,他即“记诣蹇叔”,说明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向东扩张秦国势力,访蹇叔是想得到一个元老重臣的支持。
可悲的是他一旦为野心所驱使,就失去了对形势正确判断的能力,因此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
尽管为此,他还没有忘记对一个元老重臣应有的礼节,所以蹇叔当面谏诤,他并没有发作。
只是当蹇叔哭师,预言秦师将全军覆没,秦穆公认为这将动摇军心,才忍不住派人对蹇叔恶语诅咒;但即使这个时候,也还是绕了一个弯子来说话,并没有破口大骂,有失国君的身份。
事态的发展,终于走向穆公预想的反面,得到事实教训的秦穆公倒并没有文过饰非,却十分冷静地处理善后事宜,引咎自责,赦免孟明,说明他勇于改过,善于安抚部下。
原轸:耿直忠诚、刚烈王孙满:聪颖敏锐弦高:机智爱国2、课文中有几段外交辞令,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特色弦高犒师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役过程。
(2)分析《殽之战》中各方的战略战术及其优缺点。
(3)掌握《殽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殽之战》的战术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殽之战》与其它战役的异同。
(3)结合地图,形象地理解《殽之战》的地理环境对战役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史实、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殽之战》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役过程。
(2)《殽之战》中各方的战略战术及其优缺点。
(3)《殽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殽之战》中各方的战略战术及其背后的战略意图。
(2)如何引导学生从《殽之战》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比较法:分析《殽之战》与其它战役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4. 地图法:结合地图,形象地理解《殽之战》的地理环境对战役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殽之战》的相关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殽之战》中各方的战略战术及其优缺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殽之战》与其它战役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5. 地图解析:结合地图,讲解《殽之战》的地理环境对战役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殽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殽之战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殽之战教学目的一、理解课文围绕中心、详细得当的特点。
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在政治斗争中运用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
二、掌握“乘”“免”“辞”“辱”“所”等多义词的用法,弄清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现象。
三、认识利令智昏、一意孤行者必败的道理。
教学设想一、课文语言有一定难度,人物形象,学生较为生疏,所以第一步要求先对照注解逐字逐句阅读全文,把文字上的问题大体弄通,然后理出全文时、地、人、事的头绪,概括各段中心。
二、翻译课文,立信求达,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进入“角色”,休会当事人的地位、身分、性格,译出对话特别是外交辞令的风味及所含感情。
为此,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句的含意,挖掘外交辞令的内蕴。
三、讲析完课文后,让学生写评https:///论文章,也可以按“思考和练习”题一的要求写一段读书笔记或将课文某一段落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还可以将它编成戏剧。
教学时数3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思考:初中时学过选自《左传》的什么课文?《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是什么意思?明确:“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1段。
①翻译。
正音:殽(xiáo)蹇(jiǎn)悖(bèi)与(yù)师虚词语:无乃(恐怕)不可乎!其(难道)谁不知?吾见师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出而不见其入也!句式:尔何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为“你懂什么!”)词类活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师以袭远(形容词用如名词,远方的国家。
)秦师遂东(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向东进军。
)②分析理解。
思考:蹇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明确: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
委婉含蓄,外柔内刚,绵里藏针--《秦晋殽
之战》外交辞令浅析
《秦晋殽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部古代战争史料,是古代战争的经典著作,描写了秦晋殽之战的奇幻史诗。
该书的外交辞令充满了智慧和说服力,以委婉含蓄、外柔内刚、绵里藏针的手法,渗透着对战争的深刻思考,揭示出古代外交辞令的智慧和优雅。
首先,《秦晋殽之战》中的外交辞令充满了委婉含蓄的智慧。
例如,秦国向晋国发出的外交辞令中,没有恃强凌弱,而是以“汝晋乃秦家之客也,汝晋何以敢自放彊兵”的委婉语气,凸显出秦国对晋国的尊重和慷慨大度。
其次,《秦晋殽之战》中的外交辞令具有外柔内刚的策略。
例如,秦国向晋国发出的外交辞令中,以“汝晋乃秦家之客也,汝晋何以敢自放彊兵”这样温和的语气,表达了秦国尊重晋国
的态度;而以“然则秦家彊兵之盛,汝晋之不若”这样坚定的言辞,表达了秦国强大的实力。
最后,《秦晋殽之战》中的外交辞令具有绵里藏针的精妙。
例如,秦国向晋国发出的外交辞令中,以“且汝晋之竭力,虽
为秦家尽力,将汝晋之益,以至汝晋之安”的温和言辞,传达
了秦国希望晋国安定富强的善意;而以“若汝晋自不顺,秦家
莫不苦之”的委婉语气,蕴含了秦国强硬的政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秦晋殽之战》中的外交辞令不仅充满了委婉含蓄、外柔内刚、绵里藏针的智慧,而且深刻体现了古代外交辞令的优雅和智慧。
作为古代历史文献,《秦晋殽之战》中的外交辞令给当代人以智慧的指导和精神的启迪,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
崤之战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今天我就课文《殽之战》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殽之战》。
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
当时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为了争霸,不听老臣蹇叔的意见,悍然出兵袭郑。
郑爱国商人弦高知道后,一方面犒劳秦师,暗示郑国已有准备,一方面送信回郑,致使秦军无功而返,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发生了晋人截击秦军的殽之战。
一、说教材1、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课本文言文部分重点六篇,《殽之战》是其中的压台好戏。
我们知道,《左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而《殽之战》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篇有深度有广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起到总括、升华作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去研究,正适合研究性阅读。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高中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
因此,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我把《殽之战》的学习定位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研究性学习。
我将打破传统常规,第一课时疏理篇章结构,第二课时疏通疑难字词句,第三课时讲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辞令。
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思路和内容,把握战争的来龙去脉。
这是我依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而确立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结合我教的这两个班特点:逻辑思维较强,渴望高层次的发展和深层次的分析,但思维方式较为单一,思维深度欠深刻而确立的德育目标:认识“以贪勤民”“骄傲轻敌”必败的道理,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居安思危,振兴中华的教育。
《崤之战》说课稿《崤之战》说课稿例文《崤之战》说课稿例文今天我就课文《殽之战》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殽之战》。
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
当时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为了争霸,不听老臣蹇叔的意见,悍然出兵袭郑。
郑爱国商人弦高知道后,一方面犒劳秦师,暗示郑国已有准备,一方面送信回郑,致使秦军无功而返,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发生了晋人截击秦军的殽之战。
一、说教材1、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课本文言文部分重点文章六篇,《殽之战》是其中的压台好戏。
我们知道,《左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而《殽之战》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篇文章有深度有广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起到总括、升华作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去研究,正适合研究性阅读。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高中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
因此,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我把《殽之战》的学习定位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研究性学习。
我将打破传统常规,第一课时疏理篇章结构,第二课时疏通疑难字词句,第三课时讲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辞令。
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把握战争的来龙去脉。
这是我依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而确立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结合我教的这两个班特点:逻辑思维较强,渴望高层次的发展和深层次的分析,但思维方式较为单一,思维深度欠深刻而确立的德育目标:认识“以贪勤民”“骄傲轻敌”必败的道理,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居安思危,振兴中华的教育。
文史综合课“《殽之战》中的外交辞令赏析”教学设计
作者:王雅荣吴元英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06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殽之战》外交辞令,把握其特点;学生通过历史与文学两种视野审视外交辞令,提高文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历史和文学两种视觉,通过对外交辞令抽丝剥茧的分析,挖掘其文化内涵,分析其特点及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了解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理解外交辞令与国家使命之间的关系,理解“礼”即是作为行人辞令前提和基础的“理”;通过从文学和历史两个角度赏析外交辞令,走近春秋时代。
二、教材、学习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殽之战》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战争。
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史综合能力。
而高一学生逻辑思维较强,但思维方式较为单一,而本课外交辞令冠冕堂皇、委婉含蓄,折射了历史环境的复杂,通过语文、历史两科老师交互式讲述引导,有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和分析问题,促使向高层次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了解崤之战基本史实,学过相关的篇目如《烛之武退秦师》。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让学生品外交辞令,分析其特点及其原因;理解儒家“礼乐”思想对外交辞令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
难点:语文、历史两个学科在视角和思维方式上的转换。
四、教学设计
总之,本课是一个开放性课堂,通过文史的有机结合,不仅保持了学科的独立性,又很有默契的达到文史整体思维的融合。
授课中两科老师交互授课,求同存异,不仅拓展了老师与学生的思路及素养,而且促使学生学会抽丝剥茧的分析理解文章,有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不足的是上课45分钟时间不够,而且对学生来说学科思维转换还是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