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将相和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6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8将相和_人教新课标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本篇课文是依照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通过,颂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颂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
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进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进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再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缘故,又有内在因素。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缘故,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将相和好的表面缘故是蔺相如的宽敞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缘故,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缘故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等,这些缘故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
把一个单一的事件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来叙述,这是《史记》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历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
在关键时候,置个人一辈子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
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诚恳。
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亮。
20XX年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将相和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将相和》学习目标是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个故事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小编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将相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将相和》原文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概括段意
该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阅读《将相和》这篇文章后,对廉颇、蔺相如以及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的理解和认识。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对廉颇和蔺相如的介绍,第二部分是作者对《将相和》这篇文章的介绍,第三部分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第一部分:介绍廉颇和蔺相如
文章首先介绍了廉颇和蔺相如的基本情况。
廉颇是赵国的将军,在长平之战中因失利而被免职。
蔺相如是赵国的上卿,也是一位著名的谋士。
他们在赵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迹。
第二部分:介绍《将相和》
文章接着介绍了《将相和》这篇文章的内容。
该文章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故事,其中蔺相如因智勇双全而受到赵王的赏识,而廉颇因为嫉妒而想要谋害他。
但是,蔺相如以大局为重,避让廉颇,最终使廉颇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负荆请罪。
这个故事体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和胸怀,以及廉颇的知错就改。
第三部分:评价历史人物
最后,文章对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
作者认为,廉颇和蔺相如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品质和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时,作者也强调了我们应该以大局为重,注重团队合作,避免内部矛盾的发生。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更多信息或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18《将相和》1、本篇课文时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
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本文写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其中,“完璧归赵”是事件的起因,“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负荆请罪”是这件事的结果。
2、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人,廉颇是一个居功自傲、勇于改过,顾全大局的人。
3、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实质原因是廉颇的错误认识。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原因是: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4、当时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个强大的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19《草船借箭》2、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照应。
3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神机妙算:<1>识天象: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2>知人心: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
<3>晓地利:他算好回去时顺风顺水。
<4>巧安排:4人物特点:诸葛亮:神机妙算,有胆有识,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周瑜:自负,嫉贤妒能,智谋过人,心胸狭窄;5、选择“大雾漫天”是为了:让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
“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使受箭面积大。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
“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是为了: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生字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生字【赵】读音:zhào巧记:“走”到岔路口(),百家姓为首。
字义:战国国名,在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中部、北部一带组词:赵国造字:形声法造句:赵国是周代的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笔顺:“走”的上横短,中横长,撇短,捺伸展。
【璧】读音:bì巧记:掘开壁下残土(辟),宝“玉”重见天日。
字义:古代玉器,平圆形,中间有孔组词:璧还完璧归赵白璧无瑕白璧微瑕造字:形声法造句:蔺相如以他的聪明才智做到了完璧归赵。
笔顺:上部左右平分,“尸”长撇到位;“玉”末横长。
字歌:泥土垒墙壁刀斧把柴劈瑕不掩璧玉快走以逃避【召】读音:zhào巧记:“刀”“口”。
字义:呼唤,招呼组词:召集召唤召见号召召开造字:形声法造句:课间休息时,班长召集班干部在教室开会。
笔顺:上下基本相等。
下部“口”不宜过宽,宜正。
【诺】读音:nuò巧记:言(讠)说“右”上草(艹)。
字义:①应允②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组词:①诺言许诺②唯唯诺诺造字:形声法造句:妈妈履行了诺言$给我买了一台学习机。
笔顺:左窄右宽。
“右”横长托上,撇画伸展。
【怯】读音:qiè巧记:用心(忄)“去”做。
字义:①胆小,没勇气②俗气,见识不广,不合时宜组词:①胆怯怯场②露怯造字:形声法造句:初上讲台,我还真有几分胆怯。
笔顺:左部竖为垂露竖,两点左低右高;“去”上横短。
【瑟】读音:sè巧记:二王争上座(),“必”然动干戈。
字义:古代的一种弦乐器,通常有二十五根弦组词:鼓瑟弹瑟秋风瑟瑟造字:形声法造句:北方一进入十月,秋风瑟瑟,树叶便开始飘落。
笔顺:上部左右要紧凑;“必”对正上部,卧钩较平。
【拒】读音:jù巧记:“巨”手(扌)一摇,表示不要。
字义:①抵挡,抵抗②【引】不接受组词:①拒敌拒捕②拒绝拒聘拒不执行造字:形声法造句:他的诚意让人无法拒绝。
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18 将相和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公忠为国的精神。
从结构上看,全文由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
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
当与廉颇发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
而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
他威震诸侯,耿直畅快,勇于改过,其精神令人敬佩。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读讲故事,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简介《史记》:我国西汉司马迁写的杰出的历史文学著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改编自这部名著。
2.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3.释题: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将与相和好如初了,这说明其中还有个从不和到和的过程。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8课将相和词语盘点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8课《将相和》课文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8课《将相和》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8课《将相和》词语解释[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将相和] 将:武将。
相: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文官。
将相和,就是武将和文官和睦团结。
这是本课的标题,指将和相由闹矛盾、不团结到和好团结。
[和氏壁] 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因此叫和氏壁。
[召集] 召:召唤。
召集,指通知人们聚集起来。
例:小李是这次会议的召集者,有什么问题可以找她。
[蔺相如] 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推荐] 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
例:我向你推荐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
[理屈] 理由已被驳倒。
例:他们在国际上早已理屈词穷,现在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而已。
[动兵] 出动军队打仗。
[进宫] 宫:宫殿,指帝王居住的房屋。
进宫指进入王宫。
[随声祝贺] 祝贺:庆贺。
随声祝贺,指跟着别人的声音也表示庆贺。
[诚意] 诚:真诚。
诚意指真实的心意。
例:只要双方都有团结的诚意,隔阂就容易消除。
[绝口] ①因回避而不开口。
②住口。
例:他绝口不提这件事,因为他被它深深地伤害了。
[理直气壮] 直:正确、合理。
理直气壮,指理由正确充分,说话很有气势。
[强逼] 本课指施加压力,给人以威胁,逼使服从。
[好商量] 指好说、好办的意思。
[无价之宝] 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
指极其稀有的珍贵东西。
例:时间是无价之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它。
[隆重] 盛大、庄重。
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北京隆重地举行了开国大典。
[宾馆] 宾:宾客。
宾馆是国家招待来宾的地方。
[失信] 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18.将相和一、教材简析: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体验感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
本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并通过读把体验到的特点展现出来;以了解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这个关键人物,正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读中悟,悟后读,“读”“悟”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悟中领略人物形象。
三、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四、提升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五、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古典文学已有了初步了解,阅读理解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有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理清三个历史故事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七、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时间十、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十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将相和句子赏析《将相和》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同学们在做句子赏析时要考虑哪些方面呢?店铺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将相和》课文句子赏析,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将相和》课文句子赏析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
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璧当时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既失礼,秦王左右也会上来阻拦;直接指出秦王的无信讨还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认不还璧,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家子气;此时的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蔺相如顺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
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
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
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一点空子不留给秦王。
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
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保证了和氏璧完好归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