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探讨高等级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高等级沥青路面是指采用高级沥青材料铺设的道路,具有坚固、耐久、光滑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高级公路等交通路网的建设中。
然而,高等级沥青路面也存在早期破坏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了解这些破坏原因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解决问题。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高等级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一些主要原因。
首先,材料质量问题是高等级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沥青路面所选用的沥青材料质量不过关,会导致路面材料的强度不足,耐久性差。
例如,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粘结剂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者沥青中混入了不合格的杂质等,都会导致路面早期开裂、剥离等问题的发生。
其次,路面设计和施工不合理也是导致高等级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因素之一、路面设计应该针对具体的交通流量、载荷及气候等环境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保证路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沥青的温度、压实度和厚度等参数,以确保路面的质量和均匀性。
如果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缺陷,如未能充分考虑交通量的增长或未能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将会导致路面早期破坏的可能性增加。
此外,交通载荷是造成高等级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路面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来自车辆的交通载荷的作用,特别是重型车辆的作用下,路面会发生弯曲和变形。
如果路面设计和施工不合理,无法承受这种交通载荷的作用,就会导致早期破坏的现象出现。
此外,车辆行驶时的变速、刹车等行为也会给路面带来额外的冲击和损坏。
最后,气候因素也对高等级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如温度、湿度、降雨量等,都会对路面材料的性能和耐久性产生影响。
例如,在高温条件下,路面沥青可能会软化和变形,而在寒冷的环境下可能会变脆,这些都会导致早期破坏的发生。
综上所述,高等级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材料质量、路面设计和施工、交通载荷以及气候因素等。
在路面建设中,我们应该重视以上问题,选择合适的材料、科学合理的设计、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以及根据气候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提高沥青路面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与处治方法分析一、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的因素很多,下面就以上几种最常见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逐一进行分析:(一)纵向裂缝1、地基原因有些纵向裂缝路段所处地基不属软土地基,但处于丘陵低洼、河谷处,长期受水冲蚀,天然含水量较高,在设计时未发现或未作特别处理,在施工时也未作等载或超载预压,在高填土后,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纵向开裂;有些河谷、水塘虽作了清淤处理,但处理不彻底或回填材料控制得不好,也会因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纵向开裂。
2、路基施工原因路基施工时天气干燥,局部路堤填料粘土土块粉碎不足,致使路基压实不均匀;暗埋式构造物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使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有些加减速车道与行车道拼接段不同步施工,且拼接处理不好导致路基沉降不均匀。
3、渗水原因中央分隔带、路表、边坡等渗水,使得局部路基受水浸泡后土体的С、Ф值降低,在动静荷载的作用下,使得裂缝路段进一步产生小圆弧滑动趋势;部分填料为弱膨胀土,施工中未予处理,在渗水后因含水量的变化,导致纵向裂缝进一步开展。
(二)横向裂缝1、基层反射裂缝一方面在基层成型过程中,因基层材料失水收缩而形成规则的横向裂缝;另一方面基层材料因温度骤降而发生低温收缩开裂。
这两种收缩变形使沥青面层底面承受拉力,当拉力超过沥青面层的抗拉强度时就使沥青面层底部拉裂,并随着温湿的循环变化及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而导致沥青面层底面裂缝沿竖向向上扩展到路表,从而形成沥青路面横向裂缝。
从现场取样看,面层裂缝与基层裂缝上下贯通,且下宽上窄。
2、沥青混凝土的温缩裂缝因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粘弹性材料,温度下降时,沥青混合料逐渐变硬变脆,并发生收缩变形。
当收缩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沥青路面表面就会被拉裂,并逐步向下发展,形成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
由于大多数的高速公路上面层采用进口优质沥青或改性沥青,沥青混合料的自身低温抗裂性能较好,故此种横向裂缝相对较少。
浅析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原因[摘要]沥青路面凭借铺设速率快、良好性能、修复方便以及较低造价等特性成为公路路面铺设的首选,但同时也面临沥青路面容易破坏而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的难题,尤其是早期损害带来的危害更大。
本文将结合笔者实践工作经验,对当前沥青路面早期损害原因进行阐述,并针对具体损害原因提出防护措施,为相关养护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沥青路面;损害;防护措施引言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现象主要有泛油、波浪、拥包、滑溜、裂缝、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车辙9种[1]。
本文将具体分析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以及相关养护措施。
一、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1)环境条件的影响外在环境的变化是人为因素所不能控制的,恶劣环境会直接导致新建路面早期损害。
例如:气温的变化,沥青具有热胀冷缩特性,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温度反复的骤升夜降会导致沥青路面疲劳,原因是温度骤降会导致路基上层土体冻结,但是路基下部土体温度仍然比较高,水分在土体内由温度高处往温度比较低处移动,使路基上层土体水分增多并随着温度降低冻结成冰。
此时土孔隙内的自由水在0℃以下时不断冻结,形成晶体,继而引发冰晶体接触的土颗粒表面的薄膜水受冰的结晶力作用,移动到冰晶体上面冻结,这样,该处土粒周围的水膜减薄而剩余了许多表面能(即水的张力作用),增加了从水膜能较厚土粒处吸湿的能力土中温度高处的水分便向上移动,补充低温处土粒薄膜水的转移,从而温度高处的水分不断向温度较低处的冰晶体移动而形成冰晶,而冰晶体的体积越积越大,形成冰胀作用,使路基路面产生冻裂,冻胀隆起现象[2]。
(2)人为因素的影响①严重超载。
伴随着国民经济高速迅猛发展,社会对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对公路运输要求(运输频率和载重)也越来越高。
进而导致一些个人或者部门为了自己的私利,严重超载,结果给沥青路面(尤其是新铺设好的路面)带来了巨大破坏,大大缩减了路面的使用寿命,也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养护路面,得不偿失。
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摘要:了解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为治理沥青路面病害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沥青路面的主要类型有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和乳化沥青混合料路面等,因其具有造价相对较低、行车舒适、修复方便,能够利用石化企业副产品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公路和城市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面层处理。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表现有:泛油、壅包、推移、裂缝、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车辙等。
这些病害极具普遍性和严重性,为公路工程质量通病之一。
一、结构设计不合理沥青面层结构选用不当、混合料类型不合理。
根据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沥青面层除应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外,还应满足雨水不渗等要求,宜选用粒径较小,空隙也小的级配混合料,尽量采用小粒径沥青砼,以提高沥青路面面层的防渗性。
对于选用中粗粒砼或开级配或半开级配沥青碎石的沥青路面,必须在沥青面层下设下封层,防止雨水渗入。
二、油路补强段的路面厚度考虑不足我市在加快实现乡镇通油、水泥路路面工程,但为充分利用老路并节约土地及投资,利用旧路的线位及结构层。
按照公路补强设计的一般要求和科学态度,宜先对所利用的路段状况进行客观评估,根据旧路的状况(特别是强度弯沉指标)确定利用旧路的方案及补强厚度。
但设计单位没有认真细致的调查,大致给出一个补强厚度及路段桩号就草草了事,结果导致许多补强路段补强后弯沉值大于设计值,造成新路强度不足,早期破坏严重。
三、超限超载对路面的影响路面厚度设计的依据是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设计单位为了计算方便,一般将设计公路的交通量划分为一定车型的标准交通量与另一定型的非标准车交通量,然后将确定车型的非标准车的轴次,换算成标准车轴载的当量轴次,最后用设计年限内的当量轴次,计算路面设计弯沉及结构厚度。
笔者经过大量上路观察认为:在非标准车向标准车轴载换算过程中,实际上不管是按标准车的轴载还是非标准车的轴载,尤其是非标准车的轴载,车辆的实际轴载远大于设计轴载(货运车辆绝大多数为超载运输),而由当量轴次的计算公式知,当量轴次与轴载比的4.35次方成正比例。
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及控制措施摘要:本文主要根据我国路桥施工的实际情况,对目前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止路面早期破坏控制措施,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路面工程;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探讨目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公路工程的质量通病。
这反映出目前我国路桥建设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在路基路面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方面都存在亟待补充和完善之处。
1、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主要类型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形式主要变现为:(1)裂缝:裂缝是沥青路面最主要的破损形式,按其成因又分为:横向、纵向和网状三种裂缝形式。
(2 )车辙:表现为沿行车带出现横向高差。
根据形成原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失稳型车辙;结构型车辙;磨耗型车辙。
(3)松散、剥落、坑槽:由于沥青从矿料表面脱落,在车辆作用下沥青面层出现松散状态,是水损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4)波浪:路面组成材料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导致路面不足以抵抗车轮水平力的作用,在纵坡段,高温或重载车辆慢行也会引起波浪。
2、早期破坏原因分析造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根本原因,大的方面有设计环节、施工环节的原因,也有通车后使用及养护管理方面的原因,还有其它原因,如工程所在地的环境因素(水、温度),设计及施工规范本身的原因等。
而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直接原因,一般都与水有关,下面就一些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2.1 路面结构设计原因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面层、基层、底基层设计及材料选择不当等方面。
(1 )面层设计问题在进行面层设计时,面层材料的选择和设计不合理,使面层的耐久性和抗裂性较差,容易导致水破坏、车辙、松散、泛油、裂缝等早期破坏现象。
由于面层直接与车轮和大气接触,要承受较大的行车荷载的垂直压力、水平剪力和冲击力的作用,同时还受到大气降水和温度变化的强烈影响。
因此要求路面面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较好的温度和水稳定性,表面应具有较强的耐磨能力和较好的抗滑性能,但这些要求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一定的气候、交通等条件而言的。
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关键词:沥青路面;早期破损;成因;预防措施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噪声低、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且适宜于分期修建等优点,在公路与城市道路修建中广泛应用。
虽然沥青路面设计是建立在层状弹性理论基础上的耐久性设计,但沥青路面仍然存在在设计年限内发生诸如开裂、网裂、松散、车辙、翻浆等多种形式的路面早期破损现象。
这样既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又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所以正确分析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十分必要。
一、早期破坏原因分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比较复杂,涉及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方面。
本人仅从工程施工的角度,主要探讨施工及原材料控制方面对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的影响。
1.施工方面的原因(1)地基沉降。
公路建设中,不可避免地有部分路段要穿过水田、沼泽、淤泥地段等软土地基,在软土地基上填筑路基时,如对软基处理不彻底,或软基地段处理后没有沉降稳定就进行基层及沥青路面施工,往往就会发生路基失稳或过量沉陷,从而导致沥青路面开裂、网裂等病害,致使路面破坏或不能正常使用。
(2)路基压实不足。
路基压实是路基施工中的重要工序,亦是提高路基路面强度与稳定性技术的关键措施之一。
土是三相体,土粒为骨架,颗粒之间的空隙为水和气体所占据。
压实的目的在于使土粒重新组合,彼此挤紧,空隙缩小,土的密度提高,形成密实整体,最终形成强度增强,稳定性提高。
如果路基压实不足,将会出现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沥青路面出现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
在所通车的各级公路中,“桥头跳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质量通病,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桥台与路基衔接处压路机碾压不到位,造成该位置路基压实度不足从而出现桥头沉陷、跳车等现象。
(3)路面基层施工质量低劣。
由于抢工期、赶进度,半刚性基层没有合理的龄期,或基层施工粗糙,使得基层(底基层)质量低劣,极易造成基层网状开裂破坏,进而反射到沥青面层,即形成网裂,雨水从裂缝处下渗到基层和路基中,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就会出现翻浆,造成沥青面层早期破损。
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
本文从路面设计、路面施工、养护管理及其他环节,结合本人的工程实践,分析了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标签:道路工程沥青路面破坏原因
0 引言
瀝青路面的主要类型有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和乳化沥青混合料路面等,因其具有造价相对较低、行车舒适、修复方便,能够利用石化企业副产品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公路和城市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面层处理。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象有:泛油、波浪、壅包、滑溜、裂缝、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车辙等九种。
这些病害极具普遍性和严重性,为公路工程质量通病之一。
1 路面设计
1.1 结构设计不合理
沥青面层结构选用不当、混合料类型不合理。
根据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沥青面层除应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外,还应满足雨水不渗等要求,宜选用粒径较小,空隙也小的级配混合料,尽量采用小粒径沥青砼,以提高沥青路面面层的防渗性。
对于选用中粗粒砼或开级配或半开级配沥青碎石的沥青路面,必须在沥青面层下设下封层,防止雨水渗入。
1.2 设计与路段实际情况相差大
我县一条沥青路面砼路穿过土基过湿地段,但设计按一般正常情况设计,全部利用挖方和就地借方填筑路基,采取逐层碾压法施工,又是雨季施工,造成极大的窝工,严重影响了工期。
施工单位只好申报监理工程师并经业主同意借方填筑,仅此一项就较原设计增大投资,现该段沥青路面破坏较为严重,已多处修补。
1.3 油路补强段的路面厚度考虑不足
我县在加快实现乡镇通油、水泥路路面工程,但为充分利用老路并节约土地及投资,利用旧路的线位及结构层。
按照公路补强设计的一般要求和科学态度,宜先对所利用的路段状况进行客观评估,根据旧路的状况(特别是强度弯沉指标)确定利用旧路的方案及补强厚度。
但设计单位没有认真细致的调查,大致给出一个补强厚度及路段桩号就草草了事,结果导致许多补强路段补强后弯沉值大于设计值,造成新路强度不足,早期破坏严重。
1.4 岩石路段石质类型确定有误
在路基设计中,由于没有足够的地质钻探资料,仅靠地表情况判断石质类型,容易出错。
我县有条公路,原设计为石方路段,仅用15cm水稳砂砾做整平层,未设置半刚性基层。
实际开挖后,路基为泥质页岩及风化岩,施工单位照图施工后,由于雨水渗入,导致泥质页岩及风化岩软化,沥青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出现大面积风裂。
1.5 路面厚度设计问题
路面厚度设计的依据是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设计单位为了计算方便,一般将设计公路的交通量划分为一定车型的标准交通量与另一定型的非标准车交通量,然后将确定车型的非标准车的轴次,换算成标准车轴载的当量轴次,最后用设计年限内的当量轴次,计算路面设计弯沉及结构厚度。
笔者经过大量上路观察认为:在非标准车向标准车轴载换算过程中,实际上不管是按标准车的轴载还是非标准车的轴载,尤其是非标准车的轴载,车辆的实际轴载远大于设计轴载(货运车辆绝大多数为超载运输),而由当量轴次的计算公式知,当量轴次与轴载比的4.35次方成正比例。
由此得知设计路面实际承受的当量轴次远远大于作为其设计依据的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
即现阶段新建路面早期破坏情况较多的症结之一所在——公路在短期内(如1-2年)已达到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
2 路面施工
路面施工过程是其质量形成的关键环节。
直接影响面层质量的施工环节主要是面层本身的施工、基础施工及相关联接层施工。
2.1 路面施工
2.1.1 对原材料检验不严,对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控制不够,特别是矿粉和沥青用量不准,使沥青路面早期出现推拥、油包、松散、露骨、坑槽等。
2.1.2 施工机械设备陈旧、不配套,使混合料的配合比计量、拌和均匀性、压实度、平整度等受到很大影响。
2.1.3 沥青混合料加热温度过高,沥青和矿料拌和时,沥青便被矿料的高温灼焦、沥青老化,使路面强度不足,产生松散、坑槽等病害。
2.1.4 碾压温度过高,造成温度过高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超过规范规定的上限值;二是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虽然在规定的范围内,但接近高限,如果运距较短,摊铺碾压又很及时,就会使碾压温度超过规范高限。
如果碾压温度过高,混合料就压不实,就会出现推移,发生微裂。
2.2 基层施工
基层是承担面层传递的车辆荷载的主要承重层。
基层的强度及稳定直接关系面层的强度和稳定性。
基层施工的主要问题:
2.2.1 基层、底基层、路面表面清除不干净。
在铺筑上一结构层前,若路面结构层及路基表面的浮土、浮灰、浮砂清除不干净,在雨水作用下,浮层细料变软被行车挤压造成的高压水流冲刷成浆,进而波及到沥青面层表面。
2.2.2 基层松铺系数(或基层标高)控制不严而导致的二次补加层,因二次补加层与下层基层无法紧密连接,自身厚度又较小,因而极易松散,进而引起沥青层的网裂、松散、坑槽等破坏。
因此,建议此补加层用含油沥青混合料(即茌料)代替。
2.2.3 部分基层压实度不足的问题。
在最大干密度确定的情况下,基层的压实度与混合料中粗、细集料的比例特别是粗粒料的含量密切相关,当粗粒含量很大时,即使压实度超过100%,并不表示该基层已经密实。
因此,要适当增大碾压吨位、增加碾压遍数,确保基层到规定压实密度。
3 养护管理及其它原因
3.1 养护不及时
沥青路面在行车作用下出现小面积松散,个别坑槽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采用层铺法施工的贯入式路面和表面处治,初期及时养护更为重要。
3.2 养护方法不当
有些养护人员,在沥于混凝土路面上采取人工喷油(或洒布机喷油)、人工洒料方法进行养护,结果破坏了原路面的平整度,甚至由于喷油不够,用油量控制不平,造成泛油、推拥、松散等病害。
3.3 其他方面原因
3.3.1 未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前期工作滞后,路面设计方案研究、试验不够。
3.3.2 未实行招投标;一些无路面施工经验、无路面设备和技术力量的施工队伍承担路面施工;监理有职无权,无法严格监理。
不按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赶工期,搞献礼工程。
3.3.4 施工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不严。
4 结语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不仅与设计、施工等路面形成前的环节有关,而且与路面形成后的使用、养护和管理联系紧密。
因此,要消灭沥青路面早期破坏这一质量通病,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周期,提高投资效益,需要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各方主体各负其责,分头把关,按照行业规范标准,结合工程实际,严格履行各自职能,相信这一顽疾一定会得到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