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研讨课教案_10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学习文章精巧的构思。
3、体会作者对友人的至爱深情。
【教学重难点】1、对友人的至爱深情。
2、精巧的构思。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与方式】、诵读、体会、想象、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畅说送别诗导入二、作者简介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唐代诗人,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序》,作品集《王子安集》。
诗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四、概括内容这首诗是王勃写送杜姓友人往蜀川赴任的。
五、翻译诗歌雄伟的长安城被三秦大地拱卫,从这儿遥望风烟迷蒙的岷江五大渡口。
跟你离别的意绪啊……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你这个知己,即使远隔天涯也像近邻。
不要在告别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样泪水沾湿手巾。
六、赏析句子,品味语言1、首联:(1)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
一人留长安,一人往蜀川,将分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2)一个“望”字把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3)用“五津”代“蜀川”前加“风烟”二字,尤显得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4)这两句诗既点破了题目,又写出了雄伟开阔的气象。
2、颔联: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对友人的宽慰、劝勉。
这两句是送别语也是宽慰语,惜别中表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
3、颈联:(1)运用对偶的修辞和(2)议论的表达方式,(3)写出了友谊的哲理(主题):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或诚挚的友情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4)感情: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展现了送别诗的新境界。
与颈联有相同情味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4、尾联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在分别时不要作儿女情态,流泪沾巾,而应该坚强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0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一.《送别》引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二.由曲到诗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
表面写的是两个地方,但从时而回望长安和时而翘首蜀地中,表现难舍之情,没有离别字样,却一开篇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离情。
诗的第三四句:写你我都是为了仕宦离别家乡、漂泊异乡。
境遇相似,由己及人,推心置腹,言外之意,我们都不必为了这个已定的分别而过多的伤感。
诗的五六句:笔锋一转,写下了开朗乐观最为人称道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时尚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也如同近在咫尺。
诗的七八句:委婉收结。
3.简析.空间上的离别:时间上的离别:结合生活经历,各抒己见......小结:在遥远的离别,也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再长久的离别,也割不断真正的友情。
只要彼此的感情金石般牢固,哪怕是远在天涯,也犹如比邻而居。
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脱俗的情怀,积极进取的精神)三.再次齐读此诗,体会别样的送别。
四.完成课后练习,并背诵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2[教学设想及依据]1、依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
2、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
3、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惋惜和祝福之情。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用词优美,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唐代文学背景、诗人的生平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同时,这首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可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深入解读和感悟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读诗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古诗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文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欣赏诗文的韵律和美感。
2.教学难点:解读诗文中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感悟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分享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为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做铺垫。
2.诗文背景介绍:介绍唐代文学背景和诗人王勃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诗文朗读: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文的音乐美。
4.诗文解读: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感悟诗文。
5.感悟与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悟和理解,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和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材分析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课型:阅读课本课是一篇唐诗的赏析课。
杜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内容丰富,文笔清丽。
本篇课文重点呈现了作者送别杜少府的情景,通过杜少府的赏赐、慷慨和勇气,展现了唐代士人的风貌和理想。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文化内涵;2.理解课文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3.掌握常用的词汇、句型、修辞手法等。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和敬仰;2.培养学生优美的人文情操。
3. 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初见诗句:在板书/PowerPoint上给学生呈现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请学生默读,思考句子所描述的景物和情感氛围。
2.生活联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想这些词句所描述的兴致所在。
3.词语解释:针对生字新词,进行解释和举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2 阅读过程1.安静阅读:学生需要静心地阅读整篇诗歌,了解全文主题和内容。
2.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
3.分析诗歌:对于句子的情感、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总结评价1.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朗诵比赛,并给出区分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2.写作评析:让学生以此篇诗歌为素材,进行作文创作,让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和评析,帮助学生提高文学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反思上述教案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总结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设计,通过对整个教案的分析和实施,本人得到了以下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明确,但需要细化。
本课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但需要进一步细化动作和表现度。
知识与技能:1.朗读诗歌,掌握节奏,了解本首诗的内容。
2.了解诗歌的一些写作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解,师生合作交流共同掌握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内容,让学生学会珍视友情。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品味诗歌语言美。
教学难点:师生共读,掌握有关的写作技巧。
课型与课时:新课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反复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点播,师生共同讨论。
教具:PPT、班班通、课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分别吗?在分别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1~2个学生回答)教师加以总结,没错分别总是让人感到悲伤,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送别诗却与众不同。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共同来体会,作者与友人分别之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吧?二、教授新课1、朗读诗歌,掌握节奏采用多种朗读方法。
全班齐读,抽查个人读(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字音及节奏划分)2、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解释题目送:送别杜少府:人名任:上任蜀州:地名(送别诗)(2)作者简介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唐代诗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3)首联分析(学生齐读)三秦抚慰长安,透过风云烟雾遥望蜀州。
<1>谁能来说一说首联交代了什么?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2>分别和要去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能看出来这样的特点?长安: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
(辅)蜀州:千里迢迢,苍茫一片。
风烟迷茫、路途遥远。
(烽烟)(4)颔联分析(个别学生读)与你离别,心中有无限情意,同是在宦海中沉浮。
<1>怎样理解“同是宦游人”?指的是你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语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王勃的相关文学常识;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读,理解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3.对比阅读,体会诗歌开阔的意境,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歌,理解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开阔的意境,感悟作者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容易,所以在诗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但古人写的离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整体感知1.作家作品介绍2.一读诗歌,明确诗歌体裁。
3.再读诗歌,疏通诗意。
三、交流鉴赏1.怎样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千古佳句?这两句的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千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这句诗是全篇的中心所在。
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
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
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表达了诗人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的情感。
这两句诗说出古今几千年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了千古佳句。
诗人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是慰人也是自慰,情景交融,乃是全诗最精警之处。
情调积极乐观,给人鼓舞力量。
四、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五、拓展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请认真回忆,试着将它背诵出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引言:杜甫与李白并列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被誉为杜甫诗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桥的形象引领读者去感受杜甫细腻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
通过对该诗的分析,本人设计了一堂启发思维、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的优质课。
一、教学目标1.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背景及体裁。
2.掌握杜甫运用桥的意象,烘托出的广阔胸怀和坚定信仰的主旨。
3.理解诗歌中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及所表达的壮志豪情。
4.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韵律和音韵的美妙。
5.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抛出问题:每个人都会经历告别,你最深刻的一次离别是什么?然后留意他们的脸庞,看出他们的真实感受。
(2)通过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安排席位让学生有一个听课的良好环境。
2. 梳理知识点(1)分析诗歌的主体结构:由前后两部分组成。
(2) 分析杜甫在诗歌中所用的美学手法:诗歌运用了深刻的意象、较好的韵律和押韵、饱满的豪情。
(3) 分析桥的意象:桥的理念提高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价值,展现出杜甫崇高的人文情怀。
3. 启智训练(1)赏析文本: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笑问客从何处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通过问答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语境,深刻理解诗歌中所表述的意象。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中,“少年狂”象征的是诗人充满热血和豪情的心态。
4. 理解意境通过分析桥的意象,让学生认识“桥”的特点——“连通着山川、遥远的理想与向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力量,珍惜友谊。
(2)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引导学生珍惜友谊。
(2)引入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3.2 诗歌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指导学生背诵诗歌,帮助学生记忆。
3.3 诗歌内容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题。
(2)解读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四、作业布置(1)请学生回家后,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背诵给家长听,并解释诗歌的意义。
(2)请学生选择一位朋友,写一首类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诗歌,表达对他的祝福和友谊。
五、教学反思(1)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是否达到要求。
(2)学生在诗歌内容解析方面是否有所收获。
(3)学生在作业完成方面是否能够运用所学。
(4)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1)在诗歌朗读与背诵环节,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价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2)在诗歌内容解析环节,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2 终结性评价(1)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7.1 教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及相关注释资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含义。
了解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学会通过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理解友谊和离别的主题,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诗意和情感。
文中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含义。
古典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技巧。
2.2 教学难点:诗句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古典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入诗人王之涣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信息。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3.2 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背诵技巧,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诗句。
3.3 文本分析:解读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四、作业与评估4.1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诵。
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对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理解。
4.2 评估:在课堂上进行背诵检查,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通过练习题的提交,评估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延伸5.1 延伸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友谊和离别的主题,分享个人经验和感受。
鼓励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创作,模仿王之涣的风格,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5.2 资源推荐:推荐学生阅读王之涣的其他诗作,加深对诗人的了解和欣赏。
引导学生寻找其他描写友情和离别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六、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o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对仗和借景抒情。
o分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哲理思考。
o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古代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
o体会诗歌中表达的离别之情和祝福之意,引导学生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o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o对诗歌中深层情感的挖掘和理解。
o如何将古代诗歌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配乐朗诵、相关图片和视频等。
•诗歌原文、注释及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材料,包括诗歌原文、注释及初步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o播放一段古代送别场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送别时的情感表达。
o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古代,人们送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吗?2.揭示课题o引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歌,介绍其作者王勃及创作背景。
o提问:你们对王勃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初步的了解或感受吗?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o请学生自由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o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问题。
2.教师范读o教师配乐范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学生树立朗读榜样。
o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学生齐读o学生齐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
三、深入解读,分析手法1.解读诗歌内容o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等。
初二语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设计初二语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二)能力目标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一)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阙(què)宦(huàn)萋萋(qī)柯(kē)2、熟读这五首诗歌,请同学自己查阅关于这五首诗歌的鉴赏材料。
二、正课(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作家作品简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
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
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
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有《王子安集》。
3、评点: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
“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气象开阔,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宦游”,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
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
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此诗一反送别诗缠绵排恻的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
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这首诗格律上属五言律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
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这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人生态度,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品析。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三)教学难点:
1.反复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2.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
师生互助研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先听一个故事:初唐时期啊,有一位官员名叫王福畤。
他家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客人们来家里玩的时候都要看看这个小孩。
有一天,来了一位客人就看见这个小孩啊正在研墨,研好墨以后就看见这个小孩呢上床去睡觉去了。
哎!这个客人呢觉得很奇怪,就问她的父亲:“你家的小孩研好墨,不写字却跑上床睡觉,这是什么学习方法啊”?这孩子的父亲笑着说:“这是小儿的一个学习习惯,她是先研好墨,然后上床蒙头构思,然后再起床写作一气呵成”。
在客人听了以后频频点头说:“原来这是在打腹稿啊,贵公子有他独到之处啊”!这个小孩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诗人,这诗人是谁,同学们可否回答一下?王勃。
接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我们先把握这首送别诗的基础常识部分作家作品,背景,字词的理解。
(知道的同学可以举手回答)
二、基础常识的把握:
1.作家作品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
后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
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年龄仅27岁。
有《王子安集》二十卷。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除本文外,《滕王阁序》亦脍炙人口。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2.写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作者的朋友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3.字词部分
同学们基本掌握,暂且忽略。
三、作品内容的品析:
1.把握此诗的阅读节奏及感情
先听示范阅读,接着自己又读,对照参考画出正确的节奏,接下来是重点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研讨部分的把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题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
唐代的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成为“令”,县令以下设一名“丞”,处理文事;有一名“尉”,处理武事。
文丞武尉,是协助县令的官职。
文人书简往来,或者在公文上,尊称县令为“明府”,县丞为“赞府”,县尉为“少府”。
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区从汉至隋均为蜀郡。
唐初该郡为州,故王勃改称为蜀州。
但当王勃做这首诗的时候,成都地区已改称为益州。
所以王勃用的仍然是古地名。
后来王勃死后武后垂拱二年,将益州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就称为蜀州。
3.重点分析此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可以温习一下: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对于律诗来说,我们可以用“起承转合”来分别标示此诗每联的作用。
起:就是开头,首联。
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思考: 这首诗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三秦风烟五津
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点出送别之意,展壮阔之景,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运用借代的修辞。
承:颔联,紧承上联所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思考: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
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点出了送别之情,是感情共鸣的具体化。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思考: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颈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知己情深,情感转向。
真正的友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诗人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诗人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无须,不要。
岐路:分手的路口。
沾巾:沾湿手巾,指哭。
思考:你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
此两句就前句的意思再推进一层。
离别固然是悲伤的,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亦似比邻,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
此句点明了朋友不必伤感,是对他再次的劝慰,同时回应了题目。
4.整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思考:全诗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别离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四:回顾此诗: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
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遂成为全篇的警策。
知道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这样委婉写来,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五:背诵此诗,说感悟:
老师指引:每联提示”城……风…...与……同……海……天……无……儿”
说感悟: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的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六: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初唐的诗歌加以分析比较
2.背诵全诗
七: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