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 格式:docx
- 大小:28.97 KB
- 文档页数:18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201009162040 田晓敏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
在实践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必要从理论上揭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基本关系,并探讨两者的作用边界。
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规律,可以把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概括为相互替代、相互补充、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根据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的不同关系可以进一步揭示两者的作用边界。
市场、政府各自的特点1.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全部经济学最著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它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并导致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由此观点得出的一个重要推论则是:当政府组织价格根据供求状况自发调整时,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对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进行协调能力。
这个推论解释了中央计划经济在苏联和东欧的失败,这些中央计划者缺乏关于消费者嗜好和生产者成本的必要信息,他们在管理经济时把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绑起来了。
在自由市场中,物品的供给被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用买者的支付意愿来衡量;物品的需求被分配给能够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自由市场生产出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的物品量。
这三个关于市场结果的观点告诉我们,市场结果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达到了最大化。
换言之,均和的结果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假设我们的社会计划者努力靠自己而不是依靠市场力量去选择有效的资源配置。
为了这样做,他需要知道市场上每个特定物品对每个潜在消费者的价值和每个潜在生产者的成本。
而且,他不仅需要有关这个市场的这种信息,而且还需要经济中成千上万个市场中每个市场的这种信息。
这个任务实际上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央计划经济不能良好地运行。
充分崇尚市场经济效率的是美英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从现在英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来看,自由市场无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1年第4期 |CHINA POLICY REVIEW191百位智库专家为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显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不同的改革路径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中国政府所推进的改革就与前苏联有很大区别。
关于产业政策,我个人不太理解美国的产业政策,美国过去也尝试过运用产业政策来振兴经济,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产业政策的基本假设是,政府里的人要比市场中的人更聪明,能够更好地识别下一个可能会成功的产业是什么。
一些人认为产业政策有用的原因在于,在某些领域,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明确的,政府通过补贴推动了新事物的形成,因此产业政策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作用。
比如美国过去修铁路,铁路是由私人企业建造的,但是政府给予很多补贴,特别是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政府必须要补贴这些私人建造商。
市场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没有人可以真正决定到底应该做什么。
市场的本质就是竞争,比如电脑的发展,有的企业家觉得人们可能会对电脑有需求从而生产电脑,但最终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企业能否挣钱,并不是由企业家决定的。
所以我认为,政府里的人并不会比市场中的人更聪明,美国的经验已经说明过多的产业政策其实是不利的。
而且用不用产业政策、用多少产业政策、给市场多大的自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由于中国越来越多地调动其庞大的金融资源来支持社会安全网,上述转型的结果会使得中国从储蓄过剩转向储蓄不足。
特别是在资金不足的退休金和医疗领域,二者对于应对快速老龄化问题和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中国也将开始向所谓的发达国家行列迈进,届时中国会面临和美国、日本等国家同样的生产率挑战。
中国决策者近年来似乎意识到了这一风险,对创新驱动型增长予以更多关注。
没有强大的创新,维持生产率增长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再平衡也将面临挑战。
从这一点来看,我个人认为中国当前和未来对自主创新的关注是令人振奋的。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孙祁祥952014年第11期主持人:张晓莹96随 笔SUIBI方面的事情:一是政府必须保护合法产权。
如政府应当保护公民的财产权、继承权、不动产等。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创新立国的政府来说,应当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不断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我们制定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不断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这方面大家已经形成共识。
二是政府必须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经济化的国家,但实际上美国的管制是相当多的,而这些管制的初衷就是为了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例如,美国司法部在1984年强制将AT&T 拆分成七个公司就使得美国通讯业进入了竞争时代。
在美国是可以带号转台的。
这是因为美国出台了法规,不允许电信公司强制消费者换号,因为这种做法阻碍了公平竞争。
而在中国,消费者要换运营商就必须更换电话号码,人为制造成垄断,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电信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三是政府必须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公共服务,这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国际统计年鉴》2013年的数据显示,2009年德国社会福利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70.4%;2011年美国社会福利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45.1%。
而《中国财政年鉴》201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10.17%;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支出仅占中央财政支出的3%。
四是政府必须在发生重大的、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人为灾祸或自然灾难的情形下,提出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西方发达国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相信市场经济万能的,但是在几次重大危机发生以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美国在“911”之后第11天就发布了《航空交通安全和系统稳定法案》,而通常来说,美国的立法程序是非常缓慢的。
该法案设立了由美国政府专项拨款建立的“911”受害者赔偿基金,受害者家属可以在两年之内提出申请赔偿补助,前提是必须放弃对其他任何责任方提起诉讼。
格式:一引言(提问,思路),二文献综述(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好于不好),三自己看法(边界理论),四验证(若干举例证明,什么是市场做的,什么是政府做的,不该做的做了,是理论问题还是政府的错)一件事长期以来政府做了,跟我的理论不符,是我的理论不对吗验证:①理论推出某个结论(政府或市场的行为)。
②事实与结论相符?若不符,理论错,若相符,理论暂时不错五、结论及建议5000文献参考,必须注明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统计1243-莫彩云一、引言1776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针对封建专制,提倡自由竞争,主张政府不干预主义,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这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长达150年之久。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掀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主要针对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弊端,主张政府干预,政府干预主义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普遍接受的观点。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历来是经济学家和政府热衷关心的事情。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政府的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市场和企业的规模和权限边界的讨论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政府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呢?实践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我们有必要探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的不同关系进一步解释两者的边界。
二、文献综述蒋淑玲和吴建军认为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分工也必然会越来越细,人们普遍会专注于某一职业,提供某一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但人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不能只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必须拿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别人的产品,这也是市场存在的应有题中之义。
但是矛盾也就因此产生,人们越是专业化便越是对专业之外的事知之越少,也就是说信息就会越不对称,这时政府介入市场也就责无旁贷了。
因此,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政府的作用不是缩小而是扩大,政府与市场在推动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是互补的。
论述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中争论不休的核心议题,各种理论观点相互碰撞,常谈常新。
经济自由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经济的完全自由,政府只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大萧条,凯恩斯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是政府干预主义;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出现了滞涨现象,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新经济自由主义迅速崛起,重申要以经济自由为主,但是承认经济自由不是不限度的自由,认为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对经济进行一些干预。
将上述历史演变过程综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各学术流派的争论可以归纳为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之争,但一般讲来,各学派的理论均包含了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的思想,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自由多一点还是干预多一点,并在各自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张。
明确市场和政府的关系:1市场是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一选择。
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发明的社会制度中最接近大自然的运作机理的制度,因为符合趋利避害,计算得失的人类本性和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而且有无可比拟的长期效率、整体效率。
世界范围内各国现代化经验也表明,对市场价值的尊重,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往往是一国取得长远发展的基础。
2政府干预保障现代化的秩序和速度。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分析,原则上讲,市场能够解决的事应全部交由市场去办,但问题是能够体现高效率资源配置的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纯理论化的抽象,现实的市场机制无法提供完全符合的样本,也就是说,市场理应在价格的引导下提供各种劳务,但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市场不一定做得到。
此外,市场还存在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社会分配不公平等固有的缺陷。
这就决定了在某一时期当市场的诸多缺陷暴露无遗并联合作用导致市场失灵,秩序混乱,经济衰退的时候,应辅之以适度的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市场确实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二是政府的干预确实矫正了市场失灵而不是加剧了配置失效的程度。
论述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中争论不休的核心议题,各种理论观点相互碰撞,常谈常新。
经济自由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经济的完全自由,政府只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大萧条,凯恩斯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是政府干预主义;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出现了滞涨现象,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新经济自由主义迅速崛起,重申要以经济自由为主,但是承认经济自由不是不限度的自由,认为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对经济进行一些干预。
将上述历史演变过程综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各学术流派的争论可以归纳为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之争,但一般讲来,各学派的理论均包含了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的思想,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自由多一点还是干预多一点,并在各自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张。
明确市场和政府的关系:1市场是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一选择。
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发明的社会制度中最接近大自然的运作机理的制度,因为符合趋利避害,计算得失的人类本性和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而且有无可比拟的长期效率、整体效率。
世界范围内各国现代化经验也表明,对市场价值的尊重,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往往是一国取得长远发展的基础。
2政府干预保障现代化的秩序和速度。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分析,原则上讲,市场能够解决的事应全部交由市场去办,但问题是能够体现高效率资源配置的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纯理论化的抽象,现实的市场机制无法提供完全符合的样本,也就是说,市场理应在价格的引导下提供各种劳务,但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市场不一定做得到。
此外,市场还存在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社会分配不公平等固有的缺陷。
这就决定了在某一时期当市场的诸多缺陷暴露无遗并联合作用导致市场失灵,秩序混乱,经济衰退的时候,应辅之以适度的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市场确实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二是政府的干预确实矫正了市场失灵而不是加剧了配置失效的程度。
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边界在哪
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就是,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资源能够实现有效配置的就不需要政府干预;凡是存在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地方,就需要政府干预。
也就是说,资源配置要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能脱离开市场机制过度强调政府干预,也不能离开政府实行无政府主义。
而判断的基本标志,就是凡是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都是好的;凡是窒息市场活力,不利于经济发展甚至阻碍经济发展的干预模式都是不好的。
政府和市场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市场主体,主要的市场主体是企业,要在三者之间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宏观调控模式。
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讲,就是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其核心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相适应的政府。
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这不仅是对企业的要求,也是对政府的要求。
提高政府效率的重要途径是精简。
政府机构改革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更有效的政府,也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职能更加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具体而言就是:
第一,要由以前的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转变为调控和监督市场。
第二,要由行政手段干预经济为主,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第三,要由以前的以审批和资源配置为主,转变为服务和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主。
第四,要由以前的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社会管理,我国的社会问题却进入多发期、凸显期,需要政府下更大力气解决,否则,过多的社会矛盾会引起社会不稳定,影响经济增长。
从现实来看,政府需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把更多精力放到社会管理上来。
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边界与市场边界作者:胡玉林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3年第20期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新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边界与市场边界的模糊导致了服务业发展出现了瓶颈。
因此,文章从政府和市场的相互关系,及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应起的作用来进行分析。
一、相关概念解释第一,服务业及其发展。
服务业的概念在理论界尚有争议。
一般认为服务业指生产和销售服务商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业部门。
服务业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继商业之后产生的一个行业。
服务业最早主要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
服务业从为流通服务到为生活服务,进一步扩展到为生产服务,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服务业的社会性质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为奴隶主和封建主服务,大多由小生产者经营,因而具有小商品经济性质。
第二,政府边界与市场边界。
市场经济下法律不禁止企业和私人都可以干,而依法行政是政府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由于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我国宏观调控不得不大量采用行政手段,这种带有行政博弈性质的调控不利于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哪一个是中央政府调控地方政府的?新形势需要新思路,如何给政府重新定位,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重新审视和勘定政府发挥作用的边界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对于“政府边界“这个概念,简单说即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起的作用,政府应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政府的职如何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我觉得这个就是政府边界。
市场边界是科斯在其博士论文《论企业的性质》中用以解释企业产生原因提出的。
科斯提出“交易成本”概念。
所谓交易成本就是交易者为寻找交易对象、签约、履约发生支出。
社科论坛一、毒奶粉事件简介早在2008年3月份经销商就发现三鹿奶粉的问题,但三鹿集团一直没有重视,也未拿出有效的措施。
2008年9月8日,几户症状类似的受害儿童家庭,在记者的支持下,联名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请调查三鹿奶粉,而此前三鹿集团一直否认自己与毒奶粉有关。
直至9月16日,《品牌中国》报道,因三鹿与新西兰股东就奶粉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三鹿奶粉问题最终由新西兰籍总理越级揭发。
可以说,企业和政府的失信是三鹿奶粉事件的诱因。
关于三鹿奶粉问题,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为何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一方面是不法奶站利欲熏心;另一方面,目前奶价过低,而各种原材料价格都在上涨,导致原料奶利润微薄。
第二,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为何没有被检测出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作了解释,“目前我国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国家标准有31项,包括热量、蛋白质含量、维生素含量、水分等措施,但没有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行规定。
”现在奶源的检测基本上由乳品加工企业自己进行,两三年以前关于奶源的检测没有提上议程,没有专项专门检测,现在就交由农业部门偶尔去抽查一下。
在食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中,至少有三方是涉及的:企业、政府和消费者。
毒奶粉事件至少说明企业缺乏良心,而政府又缺乏监管,导致消费者受到损害。
“毒奶粉事件”的发生既说明食品安全专门立法的极端重要性,也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法提出了挑战和经验。
二、构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2008年通货膨胀致使食品生产企业压力增大,原材料价格上涨,一些企业为了生存而处心积虑地考虑着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来源。
盲目追求利益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也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管不了的地方,其他的还有如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供应不足、信息非均衡、收入非配不公平等一系列无法由市场机制自身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看不见的手”的效率被破坏,因此,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来弥补这一缺陷。
[1]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干预的优势在于,由于政府机构可以组织一支职业化的队伍,通过分工,使他们把精力专注于特定的行业或技术领域,从而发挥专业化的优势。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边界问题市场经济是一个自由竞争的体系,它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组织。
然而,市场并非完美无缺,有时会出现失灵的情况,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边界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其中最常见的失灵类型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外部性问题和信息不完全等。
公共物品的特点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一人的消费不会排斥其他人的消费,且供应者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收回成本。
由于这些特点,市场不会主动提供公共物品,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
举个例子,环境保护就是一个公共物品,个体的环境保护行为并不能完全排斥其他人的享受,因而很容易出现市场无法提供足够环境保护的问题。
另一种常见的市场失灵是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是指个体或者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即正外部性,也可能是负面的,即负外部性。
市场机制往往无法正确评估和内化外部性的影响,导致资源无法有效配置。
以工业生产为例,生产过程中可能伴随着污染排放,这会给周围居民的健康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市场很难通过价格机制内化这个外部成本,因此需要政府介入,通过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信息不完全也是市场失灵的常见原因之一。
市场依赖于信息的流通和交换来实现资源的配置,但现实中信息往往不完备,这导致市场无法做出有效的决策。
例如,在二手车交易中,卖方往往了解车辆的实际状况,而买方则缺乏这方面的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交易的不公平和市场的失灵。
政府可以通过监管和信息披露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建立信用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等。
然而,在政府干预市场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边界问题,以免过度干预反而造成新的问题。
政府的干预往往需要消耗资源,而且政府并不完美,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
政府能否高效而公正地干预市场,需要考量它的能力和诚信。
此外,政府的干预也可能导致扭曲市场机制,使得资源配置失灵。
政府管制与市场自由的边界问题前言政府管制与市场自由是两个看似彼此矛盾的概念,但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许多场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边界经常被讨论和研究。
政府如何去平衡社会福利与经济自由,如何让市场在自由的同时又能更健康地运转,如何防止市场因为自由而导致的不良后果,这些问题都极其重要。
一、政府管制的必要性和局限性政府的管制在许多方面都是必要的。
例如,政府需要对产品和食品等日常用品进行监管,以保证它们的安全性;政府还需要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以避免金融风险对于经济造成的影响。
政府的管制还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防止虚假宣传和垄断行为的发生。
但是,政府的管制也具有其局限性。
政府并非完美的,如果过度管制,反而会对企业和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市场自由竞争与高效率运行。
二、市场自由的优势和劣势市场自由是为了鼓励企业竞争而存在的,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如果市场自由被有效的发挥,将会带来更多的创新,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佳的价格,同时更多创造就业机会。
然而,市场自由也有其弱点,当市场过度依赖竞争,同时市场中的一些企业趋于垄断或寡头垄断,市场自由竞争将面临水力资源分配和低利润的限制。
三、政府如何平衡管制与市场自由在实践中,政府需要依靠执法机构强化对市场的监管,但这仍然有其局限性,因为政府的执法并不完美,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政府的监管也有对于企业的不必要干预,降低市场的创新和竞争。
政府的任务也是平衡市场的自由竞争和福利,同时避免过度干预,具有宽松的政策,给予市场更大的发展自由,并依靠法庭和公众监督平衡。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优惠税收政策、资金补贴、减免税费等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给予部分优惠,鼓励集中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可以制定建立更多政策和法规,提供各种知识科技及资讯服务,鼓励廉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模式,建立更加自由和公正的市场机制。
四、总结政府管制与市场自由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边界需要不断探索和调整。
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格式:一引言(提问,思路),二文献综述(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好于不好),三自己看法(边界理论),四验证(若干举例证明,什么是市场做的,什么是政府做的,不该做的做了,是理论问题还是政府的错)一件事长期以来政府做了,跟我的理论不符,是我的理论不对吗验证:①理论推出某个结论(政府或市场的行为)。
②事实与结论相符?若不符,理论错,若相符,理论暂时不错五、结论及建议5000文献参考,必须注明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120602404161-统计1243-莫彩云一、引言1776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针对封建专制,提倡自由竞争,主张政府不干预主义,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这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长达150年之久。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掀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主要针对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弊端,主张政府干预,政府干预主义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普遍接受的观点。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历来是经济学家和政府热衷关心的事情。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政府的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市场和企业的规模和权限边界的讨论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政府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呢?实践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我们有必要探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的不同关系进一步解释两者的边界。
二、文献综述蒋淑玲和吴建军认为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分工也必然会越来越细,人们普遍会专注于某一职业,提供某一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但人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不能只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必须拿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别人的产品,这也是市场存在的应有题中之义。
但是矛盾也就因此产生,人们越是专业化便越是对专业之外的事知之越少,也就是说信息就会越不对称,这时政府介入市场也就责无旁贷了。
因此,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政府的作用不是缩小而是扩大,政府与市场在推动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是互补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对市场乱加干预,其干预的目的应是为了让市场更好地运行。
政府如何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这是因为,政府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成本的,成本的大小有时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运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更多的成本是由于其错位和越位造成的,如果政府的行为阻碍了市场的运行和发展,结果是政府的扩张与市场的收缩,这也就是其错位和越位的内在涵义,这种政府行为的代价是巨大的。
当然政府的行为也是有收益的,因为政府解决了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而使市场能够有效的运行,这也就是政府不缺位的内在涵义,在这种情况下,结果是政府与市场的同时扩张。
在市场交易中已经把产权界定清楚的情况下,政府的边界应该收缩。
因为如不收缩,其行为的成本大于收益。
陈翠华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参与既是必要的,又是有限度的。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根本性转变中,必须对政府的宏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并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
要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认真解决目前存在的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问题。
通过改革,使政府成为高质量、高效率进行宏观调控和提供服务的机构,建立起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发展动态,正确反映市场状况,有效引导市场和企业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小机构,大服务”的新格局。
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在资金、物资等方面宏观调控的能力逐步削弱,但政策调控能力必须加强。
其中包括:政府主要依靠产业政策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政府主要依靠收入分配和税收政策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解决公平分配问题;政府主要依靠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货币流通量和信贷规模,保障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防止和克服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
特别是要围绕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这个中心,建立以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主的指导性计划体系,通过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套和协同作用,促进和保证宏观调控目标的实施。
陈恒认为如果用法律来明确政府权力和社会权益的边界划分,其中就包括公权力如何合法行使并受到制约,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要用系统性的法律法规来明确规定政府管理经济的各种行为,减少政府过多的干预,建设“有限政府”。
在责任清单内要尽职,管到了权力清单外就是违法。
而对于市场来说,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进行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发展的基础。
三张清单对政府、企业、市场等的关系进行了界定,由此改革就有了清晰的路线图,也只有在法治的基础上,对每个细节都认真审视,我国才能真正做到深化改革。
以往没有如此明确的定位,改革往往按政府主管部门的意见行事,这很容易出现偏颇。
三、边界理论(一)政府和市场边界的一般界定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经验证明,市场和政府在推动人类进步过程中都有着自身的价值。
市场管不到的地方,政府应该管一管;看不到的手(市场)不起作用时,看得见的手(政府)就应该行动了。
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简单地说就是政府和市场应该如何分工,分别“管”哪些事情。
关于市场和政府的分工,首先要明确的是市场能干什么,政府能干什么。
市场其实是一个很虚的概念,不同的人给出的定义也很不相同。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或许能更为简单明了,就是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就是市场中形形色色的企业、消费者、批发商、投资者、交易者等等,市场主体能干、想干的事情,就是市场能做的事情;反之,如果市场主体不想干或不能干的领域,就是市场失灵的领域。
对于市场能做的事情,就交给市场做,因为无数经验已经表明市场远比政府聪明;而对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就该出手。
假设,市场主体和政府都是理性的,可引入三个维度分析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即成本、收益和X维度。
市场主体都是趋利的,以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的追求目标,因此,市场主体在分析自己该做哪些事情时,最主要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而且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因此,正常情况下市场要做的就是“成本可接受”和“收益合理”的事情。
另外,一个具有道德感或是社会责任的市场主体,则还会考虑“对于社会的影响”,即X维度,这关系到社会公平,这样市场发挥作用的范围会缩小,因为市场只能处理“收益合理”、“成本可接受”以及“没有不良社会影响”的领域。
相应的,对于市场失灵(即“收益不合理”或“成本不可接受”)部分以及“对于社会有不良影响”的领域,则应该全部由政府承担责任。
这就是关于政府和市场边界的一般界定。
1.政府的定义政府俗称官府、衙门、公家等,是一个政治体系,某个区域订立、执行法律和管理的一套机构。
广义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
狭义政府仅指行政机关。
一个国家的政府又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政府作为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实施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政府的职能将不断扩大,政府机构也逐步完善;随着国家的消灭,政府也将而消亡。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的职能是代表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2.市场的定义市场是商品交换顺利进行的条件,是商品流通领域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市场体系是由各类专业市场,如商品服务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文化市场、旅游市场等组成的完整体系。
同时,在市场体系中的各专业市场均有其特殊功能,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社会经济。
3.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历来是经济学家和政府热衷关心的事情。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将市场比作“看不见的手”,而政府则是“看得见的手”。
经济的发展既需要“看不见的手”,也离不开“看得见的手”,二者相互合作,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但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性或地区性经济危机的产生究其根源却恰恰是市场和政府在作祟。
如何解决这一经济发展中的内生性问题,即市场和政府的边界界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学者长期思考的问题,虽然有过很多的探索和实践,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因此,要正确合理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还需要不断地创新理论和实践。
4.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理论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那么,政府和市场究竟是什么关系?一般认为,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就是,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资源能够实现有效配置的就不需要政府干预;凡是存在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地方,就需要政府干预。
也就是说,资源配置要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能脱离开市场机制过度强调政府干预,也不能离开政府实行无政府主义。
至于政府干预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各个国家没有固定模式,不能简单地得出美国模式好、德国模式好、还是日本模式好的结论,需要根据国情做出选择。
而判断的基本标志,就是凡是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都是好的;凡是窒息市场活力,不利于经济发展甚至阻碍经济发展的干预模式都不是好的。
政府和市场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市场主体,主要的市场主体是企业,要在三者之间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宏观调控模式。
四、验证关于市场和政府的分工,首先要明确的是市场是干什么的,政府是干什么的?市场其实是一个很虚的概念,不同的人给出的定义也很不相同。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或许能更为简单明了,就是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就是市场中形形色色的企业、消费者、批发商、投资者、交易者等等,市场主体能干、想干的事情,就是市场能做的事情; 反之,如果市场主体不想干或不能干的领域,就是市场失灵的领域。
对于市场能做的事情,就交给市场做,因为无数经验已经表明市场远比政府聪明; 而对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就该出手。
政府在降低协商费用上有优势,而市场则在降低信息费用上有优势,因此,以信息费用为纵坐标、协商费用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就得到如下的一个分析框架:政府与市场的边图中,坐标平面上的每一个点代表一件事情,45%斜线上的点的协商费用和信息费用相等,横轴上的点的信息费用为零,纵轴上的点的协商费用为零。
45%斜线下方的事情主要由政府做,上方的事情则主要由政府做。
政府在降低协商费用的能力上强于市场。
首先,政府是为降低协商费用而设立。
在影响协商费用的因素中,可以忍为改变的幅度比较大的是协商费用的组织形式,因而这是降低协商费用的关键。
人们已经发展出了一些能降低协商费用的组织形式。
比如,一个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小区居民首先推选一个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决定一些小事情,而大事情则由业主大会投票决定。
政府降低信息费用的能力不如市场机制。
原因有如下三点:第一,与市场机制相比,政府收集信息的人数比较少,因为政府机构的人数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