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 (1)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是心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
本课程全程54学时,3个学分,是考试课程。
教材内容共十二章,前二章是基本理论部分,包括了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及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篇主要内容为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主要包括感知觉、认知和语言方面的专项论述。
第三篇的内容是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
第一篇总论总论中主要介绍和讨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等问题。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教学重点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观察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来龙去脉。
教学方法:本章以讲授为主,方法部分,使学生领会方法的要点和具体操作要求。
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一)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的几个概念1、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以人、动物为主的生命体,研究它们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身心状态和机制的成长、变化的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生命体心理活动的一般法则,同时探明各种特殊形态的特殊规则以及特殊规则与一般法则间的相互关系。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出生到青年前期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在探明其一般的心理和规律的同时,还探究学前儿童的认知、情绪、自我意识、艺术以及社会化等特殊领域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特殊领域与一般发展规律间的相互关系。
3、关于发展的概念一般的解释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首先,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发生在个体之外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发展。
习题练习一、名词解释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遗传素质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感觉知觉视觉敏锐度错觉空间知觉二、选择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 A )。
A.0-6岁儿童B.3-7岁儿童C.0-3岁儿童D.3-4岁儿童2、婴儿最先发展起来的动作是( B )。
A.颈部动作B.头部动作C.大肌肉动作D.小肌肉动作3、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中,( A )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条件。
A. 遗传和生理成熟B.环境C.教育D.环境和教育4、( B )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A. 遗传B.遗传素质C.生理成熟D.生理特征5、美国心理学家( C )用双生子楼梯的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前提作用。
A.艾宾浩斯B.皮亚杰C.格塞尔D.埃尔金德6.“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 B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C.蒙台梭利 D.福禄贝尔7、“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 A )。
A.自我中心 B.他我中心C.自我—他我中心D.超越自我中心。
8、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 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9、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 B )A. 挫折B. 榜样C. 强化D.惩罚10.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A ) A.华生 B.斯金纳 C.马斯洛D.班杜拉11、( C )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12、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A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B.4岁C.5岁D.6岁13、一般情况下,视敏度为( A )是正常的。
A、1.0B、1.5C、0.5D、2.014、人最理想的听力环境是( C )分贝。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出生到青年前期(即0-17、18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狭义上说,就是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广义上说,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3.关键期: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
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起源于动物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就无法在学会,故又称“最佳学习期”,有人用“早期学习”来代替。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7.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
8.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发生了反射行为。
9.视敏度:眼睛区分对象大小,形状微小细节的能力。
10.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1.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对立体物体成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2.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13.图式: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组成。
14.映像:感觉印象心理上的再产生。
15.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16.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
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17.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步的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的强度,让患者逐步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18.模特塑造法:通过模特或榜样,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
第一部分:1.(机械记忆 )是幼的主要方式儿记忆。
2.忘程体上的特点是(先快后慢)。
遗进总3.期到幼初期,童之的交往大多是(玩具)而生。
婴儿儿儿间围绕发4.(大)是心理活生和展的生理器官和物基。
脑动产发质础5.皮杰守恒中究得出:年幼童的思受(直接知)的影,亚从实验研儿维觉响以的方式知事物。
单维来认6.的交往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本身,之互不理,婴儿婴儿婴儿间睬偶尔互相摸、微笑、出音短的注意。
触发声与暂于这属婴早期交往行儿为的(以客体中心为)段。
阶7.通常我所的一人西快慢是指的(敏捷性)好。
们说个记东记忆较8.弗洛伊德,童道德的展童(认为儿发与儿早)期跟父母感情的有密切的联结系关9.期的游主要是(模仿性游)。
婴儿戏戏10.部成熟的重要志(神的髓鞘化)。
脑内结构标经纤维11.著名的生家,在究小物育的程中出的小,态学劳伦兹研动发过发现刚壳鹅把出几小看到的活象作是母一尾。
象会它们壳时时内动对当鹅样紧紧随这种现在短的特定期生,了期尾反不能生,仅极为暂时内发错过这个时随应则发劳伦把段(期)。
兹这时间称为关键12.(最近展)是童心理展潜能的主要志,也是童可以接受育发区儿发标儿教程度的重要志。
标13.(童心理展的部矛盾)是童心理展的根本力。
儿发内儿发动14.“崖”究表明视实验研 2 月的具有(深度知)。
个婴儿觉15.童展心理是展心理的一分支科,是究 (童心理展儿发学发学门学研儿发律 )的科。
童展心理所究的童有一科的年规学儿发学研儿个学龄X,一般围得分卷人评人复查得分卷人评人复查是指出生到(年前期),即出生到岁从青从17、18左右。
遗传个现为遗传质构态16.因素在体身上体素,主要包括机体的造、形、感官经统过传递脑和神系的特征等通基因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和经统(神系)的解剖特点。
个发变为现过个从获17.体的展是基因型化(表型)的程。
体的基因型是上代得的物,其体是(染色体)。
遗传质载个脑层细怀15-18)周形成的,到出生后(六)18.大皮的胞主要是在孕第(并两岁脑细继续数积继续两岁月延至(),胞分裂,目增加,体增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2.发展的概念:生物个体从孕育到死亡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也称为个体发展。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4.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内在心理冲突对发展的影响,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6.艾里克·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对绝望。
7.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描述发展过程、解释发展规律、预测发展结果、探究发展机制。
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倒返研究、群体内研究、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9.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剖研究和纵剖研究。
10.发展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资料(一)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自出生到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通过了解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帮助父母、教师和其他关心儿童成长的人更好地与他们交流和理解他们的需求。
本文将从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身体发展和性别认同等五个大点展开叙述。
正文内容一、儿童的认知发展1.1 感知和观察能力的发展1.2 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1.3 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1.4 记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1.5 知觉与表象的发展二、儿童的情感发展2.1 情感的基本分类2.2 情绪的形成和表达2.3 情感的调节和控制2.4 情感和行为的关系2.5 自尊心的培养三、儿童的社会发展3.1 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3.2 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3.3 社会角色的意识和角色扮演的发展3.4 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的发展3.5 解决冲突和处理压力的能力的发展四、儿童的身体发展4.1 生理和运动能力的发展4.2 睡眠和休息的重要性4.3 饮食和营养的影响4.4 儿童阶段的生理变化4.5 蒙发展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五、儿童的性别认同5.1 性别认知的发展5.2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5.3 性别和身份认同的形成5.4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5.5 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总结通过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身体发展和性别认同等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需求,提供恰当的教育和照顾。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为父母、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并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期间的心理和情感发展的学科。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对于家长、教育者和心理学专业人士来说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发展、性别认同以及父母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正文:1. 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a. 婴儿期的感觉和运动发展b. 幼儿期的言语和认知发展c. 儿童期的学前教育和社交能力发展d. 青春期的身理和心理变化2. 儿童的认知发展a. 感知与认知的发展b. 认知能力的阶段性特征c. 学习和记忆的发展d. 语言和思维的发展e. 儿童与技术的关系3. 情感和社会发展a. 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b. 自尊和自我概念的发展c. 儿童间的友谊和同伴关系d. 社交技能的培养e.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发展4. 性别认同a. 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发展b. 性别认同的社会化和文化因素c. 广告和媒体对儿童性别认同的影响d. 性别认同的重要性和促进健康性别认同的方法5. 父母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a. 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b.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的关系c. 学校和教育环境对儿童学习和社交发展的影响d. 儿童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结论: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儿童心理、认知、情感、社会和性别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发展。
同时,父母和教育者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教养方式和教育环境能够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关注儿童发展心理学,我们能够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他们全面成长和自我实现。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2、掌握心理发展的内涵3、了解有关童年期儿童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教学重点:儿童心理发展与流派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前言: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日本N.H.K.电视台记者汤田美代子的调查:中国独身子女与非独身子女教育的不同:1、小学上学放学时都有一大群家长接送,连到了三、四年级还是这样;2、双休日小孩大都反映不开心,原因之一是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以外,家长还要加码,还要学钢琴、学美术、学书法,比平时负担还要重,压力很大。
还有家里没有小伙伴玩,邻里之间很少来往等;3、小学生不少表现为怯懦、孤独、不和群、不关心别人等。
她发问:1、小学是就近入学,上学放学连这点距离都不敢独来独往,将来怎么自立?2、从小不和群,不关心别人,将来怎么融入社会?她说:我相信你们以前肯定不是这样的,一定是独身子女之后出现的教育现象。
这是心理素质上出现的新问题。
童年时代,是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黄金驿站。
怎样应对未来世界,牵动着所有与此相关的人的心。
第一节儿童教育与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性质科学求真,心理学的真就是心理的真实状态是什么。
(一)研究心理事实:是什么(二)研究心理规律:为什么(三)研究心理机制:怎么样(四)研究心理本质:源头、过程、方向(五)研究心理学知识的应用1、应用心理学的研究途径:营销心理学如何应用营销实践2、心理学应用的研究途径:用韦伯定律制定营销策略二、儿童教育需要心理学儿童教育同样要求真。
为了教育儿童,首先就该了解他们。
中外教育史表明,人们为了认识儿童心理的特点,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无论是在欧洲的中世纪,还是我国的封建社会,那时候对儿童的心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把儿童当作是处于社会边缘的。
未发展好的成年人来对待。
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儿童没有任何地位,在教育中也毫不考虑儿童的特点,严重地摧残了儿童身心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三、判断:(√)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儿童发展心理学参考答案第一章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第一章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
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
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
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
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
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时间长、耗资多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第三章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
描述:P70第四章一、相互作用论:皮亚杰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们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二、格式: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位。
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三、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也可以说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四、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也可以说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五、思维即为认知。
六、感知运动期(0—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在儿童认识上的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五、前运算时期(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前运算时期分①前概念或象征思维(这种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图式的);②直觉思维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实物的显着特征所左右)六、自我中心: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七、具体运算阶段(7、8—11、12)两个特点:①获得了守恒性②群集结构的形成运算:①运算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②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③运算具有一种守恒性,当一个运算在变换时,体系中总有几个保持不变的特点八、形式运算阶段: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第六章一、语言: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语音、语法、语义三个方面。
二、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①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②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③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④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三、句子的理解: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
四、环境论:①模仿说;②强化说五、先天决定论:①先天语言能力说;②自然成熟说第七章一、对智力的一般理解:①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里能力;②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二、智力测量编制的基本原则:①测验项目的选择;②标准化;③常模的制定;④测验的信度;⑤测验的效度三、维克斯勒对智力的分类:①130以上极优秀;②120—129 优秀;③110—119 中上(聪颖)④90—109 中等(一般);⑤80—89 中下(迟钝)⑥70—79 低能边缘;⑦69以下智力缺陷四、我国最权威的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五、影响婴儿怯生:①父母是否在场。
如果婴儿坐在母亲膝盖上,或由母亲抱着,那么陌生人进来几乎不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母亲与婴儿有一定距离,就更可能产生害怕。
②环境的熟悉性。
③陌生人的特点。
婴儿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感到害怕,实验显示陌生人在场不一定引起婴幼儿的怕,这要看儿童与陌生人的距离。
④抚养者的多少。
婴儿熟悉成人的多少的影响其怯生程度,如果一个婴儿由少数几个成人抚养,他所怯生程度可能比由许多人抚养的婴儿来得高。
⑤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婴儿与照顾者的关系越密切,见到生人就越易产生害怕。
⑥婴儿接受的刺激。
婴儿获得的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越多。
怯生程度越小,因为这样的儿童已习惯于接受各种新奇的刺激。
六、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①对抗性条件作用;②系统脱敏法;③模特塑造法;④认识疗法——实践题七、克服害怕的心理方法:①对抗性条件作用。
所谓对抗性条件作用,是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②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③模特塑造法。
模特或榜样不仅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
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
向儿童显示同伴能成功堀对付自己所害怕的对象,可以有效的帮助儿童广泛而持久的减少害怕的程度。
④认知疗法。
我们的行为和情绪都有一定的思想作指导,要改变不合理的行为和情绪,首先要找出不合理的思想基础第九章一、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三方面:①伊底;②自我;③超我二、伊底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
它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代表直接追求和绝对满足生物性本能的人格方面。
三、自我:有意识的、理智的,它遵循“现实原则”行动四、超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代表着一个力求完善的维护者五、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①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里性欲向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②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③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④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六、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①口腔的——感知的(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②肌肉的——肛门的(基本自主感对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
任务是发展自主自主性。
);③运动的——生殖的(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
任务是①发展良心;②获得性别角色);④潜伏期(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
任务是这个阶段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⑤发育期青春期(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
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感,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⑥年轻的成年期;⑦成年期;⑧成熟七、自我同一感: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
八、青少年在探求、实现自我同一感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失败的情况。
一是同一性拒斥,二是同一性混乱。
九、同一性拒斥:这是个体过早的将自我意象固定化,或者说是过早地停止了对同一性的探求。
十、同一性混乱:这类青少年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形成清晰的牢固的自我同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