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分制改革实施及若干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改革作者:张佩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10期【摘要】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最早出现在美国,其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国高校也正面临着学年制向学分制的逐步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会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学分制的内涵及特征,再阐述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现状及现实意义,最后提出相对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制改革对策一、学分制的内涵及其特征学校要对学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知识的和发展能力的教育活动,就必须对学校的教育量和学生的学习量进行有效的测量和控制,否则就不知道教与学的状况,达不到办学的目的。
长期以来,以学习的时间和课程来测量教学,实行与其相应的学年制和行政班级授课制度,在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学分制则是以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量,也就是说,以学生获取学分的数据作为其是否完成学业的基本依据,并实行与此相适应的一系列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
18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分工、专业分工日趋细化,统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对教育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选课制度便应运而生。
德国最早提出了“选课自由”的思想,美国名校哈佛大学是学分制改革的先驱。
百余年来,哈佛大学的学分制日臻成熟,形成了国际共识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
由此看来,学分制的内涵不外是要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及个性发展。
因此学分制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为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即学生学习的年限不受严格限制,修满学分即可提前毕业,当然也可滞后毕业。
二为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即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课程,充分实现个性的发展,这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
三是课程考查方式的变通性,即以学分的形式承认学生在学科专业上所取得的成绩,如:参与学科竞赛、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都可以转化成相应的学分。
高校学分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郭!莉(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摘!要]!!学分制管理因其在长期的发展完善中体现了学校、教师、学生三方互利的良性发展态势,备受我国高校推崇,但是在学分制改革的过程如何做好充分的前提准备,并建立完善的相关保障体系,就成了我国高校能否顺利实现学分制管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且卓有成效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关键。
[关键词]!!学分制;特征;意义;前提;保障体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积极尝试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提高人才竞争力。
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众多举措中又以学分制改革最受关注。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适应性强,与市场经济结合紧密,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教学管理模式模式之一。
但是如何把这一模式移植到我国,并与我国国情相融合,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且卓有成效的教学管理模式,还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学分制的基本特征学分制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学分作为学习基本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并以最低学分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及能否获得学位。
学分制有两个基本特征:#)选课制。
全面自由的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和灵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条件相对自由地选择专业;选择课程,包括选修课和必修课;选择任课教师;自由安排学习进程。
这是学年制与学分制最本质的区别。
()弹性学制。
学校以最低学分作为能否毕业的唯一标准,只要学生依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学校不规定学生的修业年限。
根据我国高校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选课制和弹性学制的完全实现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高校学分制的实施现状及亟需改进的实质问题当前,学分制的实施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之一。
本文主要阐述了学分制的主要特点及在我国实施的现状,提出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内、外部问题和与之完善的对策,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分制在灵活培养高校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标签]学分制现状问题[作者简介3葆乐心,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河北保定071002)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以学生取得的学分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
“学分”一词来源于英文“Credit”,在《教育大辞典》中英国教育家DerekRowntree将其解释为对学生完成一门特定课程予以承认的证明。
而CarterVGood的定义是完成一门课程学习正式的认证。
由此可见,对学分的理解,中外基本上是一致的。
实施学分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上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
从1810年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倡导学分制开始,学分制的萌芽便随之产生,进而成熟于美国,至今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实践,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管理制度。
一、我国实施学分制的现状(一)国内学分制实施的历史回顾我国是推行学分制较早的国家之一。
1918年,蔡元培率先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被认为是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
1922年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全面采用学分制,1929年教育部制订《大学规程》规定,大学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各科课程得采用学分制。
此后,几乎所有高校全部采用学分制直到解放初。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实行学分制,各校有选择地在部分专业进行实验试点。
然而,由于各种条件制约,教学效果不升反降,出现了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滑坡等问题。
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开始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93年以来,各高校开始酝酿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的问题。
浅析我国高等院校学分制面临的问题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学分制存在问题建议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高等院校学分制实行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试对我国高校学分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症结所在。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从1978年开始在我国各高等院校逐步试行。
三十多年来,学分制确实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推动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所需人才。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的种种变迁,高校的学分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难以发挥其优势。
基于这种现状的考虑,笔者从我国现阶段高校学分制实施的现状出发,对我国高校学分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找出有效的改革措施和策略。
一、高等院校的学分制学分制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它是一种具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也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生取得规定的最低学分数为毕业标准。
[1]而所谓的学分就是高等学校计算课业时间的单位,也是课程难易深浅的量化表示,是学生修读课程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反映。
此外,与学分制有关的另一个要素就是选修课。
选修课是指高校为学生设置的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或有一定限制的选择的课程,它是学分制的基础,也是学分的载体。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1)设计以学分为基础的标准化课程体系,以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工作量,以学分为基础确定专业或课程的目标、实施、评估和管理。
(2)学生在一定的修业年限内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并且达到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要求,才能准许毕业。
(3)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学校可以相互承认某些课程的学分。
(4)学生可以中途停学或修学,而学分可以保留和积累,这在学籍管理上充分体现了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
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分制还不完善,还没有完全摆脱学年制的影响。
由于学分制实施的不彻底性和不完善性,导致我国高校的学分制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已被高校普遍采用,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学分数偏高、总学时偏多、学制弹性不足、必修课程过多、选修比例偏小等问题。
应采取缩减学分与总学时、提高选修比例、推进弹性学制等措施深化学分制改革,创新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标签]高校学分制选修制弹性学制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修读专业、修习课程、学习方式、授课教师、授课时间与地点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
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学分数偏高、总学时偏多、学制弹性不足、必修课程过多、选修比例偏小等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以发挥学分制在教学管理中的独特作用。
一、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一)高校学分系统存在的问题为使学分制在我国的实施情况有一个清晰的展现,笔者选择了我国13所高校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所选高校类别涵盖我国高校13种分类中的综合类、理学类、工学类、文科类、法学类,具有一定代表性。
所选学校学分、学时及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毕业所需最低学分数参差不齐。
北京大学毕业总学分最低,为136;最高是江苏大学的213,两者相差了77个学分。
13所高校最低学分数平均是166。
各高校总学时数同样高低不齐,最多与最少相差了700多个学时,平均约为2 608学时。
对此,我们不禁思考:高校本科生毕业所需最低学分设定在多少才比较适宜,各高校如何将学生在校学习总量缩减到适中水平?(二)弹性学制存在的问题所谓弹性学制,狭义的定义是指学习内容有一定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
弹性学制要求学生以积累学分的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既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限内边读书边工作、或停学创业、申请转专业、申请休学等而延迟毕业,体现了较强的灵活性。
但目前弹性学制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反响,大家反而认为“弹性学制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并没能真正“弹”起来。
议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一、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发展历史及实施现状1.发展历史学分制是以学分(credit)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它以其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等特点,受到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重视。
我国是世界上推行学分制较早的国家之一,但由于社会原因,学分制在我国的发展历经曲折。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从日本或欧美引进了学分制,如张伯芩在天津南开大学实行积点学分制和选科制。
然而普遍认为,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是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
东南大学、金陵大学及广东部分高校紧随其后,也将学级制改为选科制。
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特别强调“谋个性之发展”,规定大学采用“选科制”和“学分制”。
此后二十余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实行学分制,一直持续到建国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学习苏联模式,高校改学分制为学年制。
直到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年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学分制在一些高校开始试行起来,但不同于旧学分制。
1985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学分制向纵深发展,再次掀起了试行学分制的高潮。
一些尚未试行学分制的高校,积极着手准备,一些试行较早的高校开始向教学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前进。
已试行的高校也逐步进入全面总结和局部调整阶段。
由于社会、经济、教育体制本身的制约以及传统观念影响,学分制改革带来了一些问题,此后学分制发展急骤减缓,高校对学分制实验的热情趋于回落。
90年代后,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给学分制改革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高校也将学分制视为崭新的教育理念切实付诸实施。
到1996年,全国己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实行了学分制。
2.实施现状学分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正在为我国大多数高校所接受并努力实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高校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学分制,归纳起来有完全学分制如复旦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学年学分制如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计划学分制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复合学分制,如武汉化工学院,这种类型主要在少数工科或医科大学;全面加权学分制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特区学分制如深圳大学等。
探讨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摘要:学分制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的现状,阐述学分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改革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来评价学生学习质和量的一种综合性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强调以选课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助,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业的完成状况。
学分制由选课制衍生而来,选课制来源于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倡导的“自由选课”。
1810年,柏林大学率先实施“选课制”。
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此后美国各高校相继采用这种制度。
国内学分制的发展起源于北京大学在1918年实行的“选课制”,1977年恢复高考后,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展开。
一、学分制发展形态、特点及优势当下高等教育发展较为成熟且具有典型意义的学分制形态主要有两种:1、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也叫全面学分制或彻底学分制,起源于美国。
在完全学分制模式下,学校不明确规定修业年限,且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它以选课为核心,以学分来评估学生学习的量,学生在完全学分制下自主选择的余地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方向来选择所学专业及任课老师,自由制定学习方案,安排学习时间,学生甚至还可以变更自己的学习专业,只要达到学校毕业要求所规定的最低总学分即可毕业。
2、学年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是一种融入了学分制和学年制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
它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性,又具有学分制的某些长处,比如,在对课程的选修方面,给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度等。
学年学分制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学年制为基础,以选修制为辅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校“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高校“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展开研究。
在将介绍背景,明确研究目的,探讨改革的意义。
接着在将分析学分制改革的问题,探讨影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探讨推动改革的路径选择以及落实路径。
最后在对学分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发展,并探讨研究成果的意义。
通过此研究,有望为高校学分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体制的创新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改革、问题、对策、影响因素、路径选择、落实路径、总结、展望、研究成果、背景介绍、研究目的、意义。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学分制”改革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之一,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学分制改革已经成为一项不可逆转的趋势。
背景介绍这一部分主要概述了高校学分制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渊源。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重点学校培训一批人才到大规模普及教育、从宏观管理转向市场化管理的历程,学分制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并逐步推行的。
学分制改革源自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吸收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和制度设计,力求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背景介绍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前因后果,为后续内容的讨论打下基础。
通过深入分析学分制改革的背景,可以更好地把握学分制改革的实质和重要性,从而为研究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从而推动高校学分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学分制改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高校学分制改革提供有效的路径选择和落实方案。
本研究旨在总结学分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展望未来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及探讨研究成果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展开研究,可以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浅议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学分制在我国高校的实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加速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步伐已势在必行。
针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教学计划的弹性不够,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选课指导工作缺乏力度等,文章提出了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学年制;选课制;学分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人,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学分制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从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现状来分析,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完善的措施。
一、学分制的历史及其内涵学分制最早产生并推广于美国,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传统意义上的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分量的计量单位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从学分制产生来看,学分制具有“选课制”、“弹性学制”、“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等几个特征。
早在1872年,学分制便成为教学管理的一种制度在哈佛大学开始实行。
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出现了四次推广学分制的“高潮”。
第一次全国范围内实行学分制的“高潮”出现在1978年,当时,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少数重点大学率先开始实行学分制。
我国实行学分制的第二次“高潮”出现于1983年,学分制实施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大到非重点大学,由综合性、多科性院校扩大到单科性院校等其他类型的高校。
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
此后高校中出现了实行学分制的第三次“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到1986年为止,实行学分制的高校达到200余所,大多数重点院校实行了学分制。
1990以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中出现了实行学分制的第四次“高潮”。
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开始推行学分制。
高校“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从“学年制”转向“学分制”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1978年,中国教育部提出高校可试行“学分制”后,学分制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学分制”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从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现状来分析,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完善的措施。
一、学分制是适应社会要求的必然体制学分制又称为学分累积制,从现代意义上说,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颁行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对课程设置僵死、修业年限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
其目的在于倡导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学生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就可以毕业,也可以因为其他原因暂时中断学业,分阶段完成学业。
它参考学年制教育所要求的年限,但不受年限的严格限制,学生可以允许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可以延长学习期限,推迟毕业。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有效地、因人而异地分配受教育时间,能降低产品的成本,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利的。
二、高校建构学分制的必要条件1、开设足够的选修课学分制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它的最初形式是选课制。
当时的美国工农业生产总值迅猛递增,并终于跃居世界的首位。
经济的腾飞,对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多样化,传统的古典教育很难适应广阔的高级劳动力市场需要。
寻求与发达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级劳动力培养方式,成为当时美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
而寻求适合我国教育特点,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分制管理模式,是当今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点。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为特色。
学校必须开出足够的选修课程,选课的主动权在于学生,鼓励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志趣爱好选课,这样,课程的吸引将显得特别重要,由此带动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那些枯燥、乏味、空洞无用的课程将在学生的选择中失去生存价值而被淘汰,而那些具有科学性、高质量的课程将在竞争中产生,从而推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已被高校普遍采用,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学分数偏高、总学时偏多、学制弹性不足、必修课程过多、选修比例偏小等问题。
应采取缩减学分与总学时、提高选修比例、推进弹性学制等措施深化学分制改革,创新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标签]高校学分制选修制弹性学制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修读专业、修习课程、学习方式、授课教师、授课时间与地点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
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学分数偏高、总学时偏多、学制弹性不足、必修课程过多、选修比例偏小等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以发挥学分制在教学管理中的独特作用。
一、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一)高校学分系统存在的问题为使学分制在我国的实施情况有一个清晰的展现,笔者选择了我国13所高校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所选高校类别涵盖我国高校13种分类中的综合类、理学类、工学类、文科类、法学类,具有一定代表性。
所选学校学分、学时及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毕业所需最低学分数参差不齐。
北京大学毕业总学分最低,为136;最高是江苏大学的213,两者相差了77个学分。
13所高校最低学分数平均是166。
各高校总学时数同样高低不齐,最多与最少相差了700多个学时,平均约为2 608学时。
对此,我们不禁思考:高校本科生毕业所需最低学分设定在多少才比较适宜,各高校如何将学生在校学习总量缩减到适中水平?(二)弹性学制存在的问题所谓弹性学制,狭义的定义是指学习内容有一定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
弹性学制要求学生以积累学分的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既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限内边读书边工作、或停学创业、申请转专业、申请休学等而延迟毕业,体现了较强的灵活性。
但目前弹性学制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反响,大家反而认为“弹性学制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并没能真正“弹”起来。
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并且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学术地位。
然而,高校教育制度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学分制。
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对此进行改革,本文将探讨学分制在高校教育中的问题和相应的改革方案。
一、学分制存在的问题(一)学习负担问题学分制引入后,倾向于强调学分负担的平衡和可控性,但在实践中,学生可选择的课程种类增多,学习过程不太受限制,考试形式也更加多样化,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学分制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完全覆盖各个专业领域,还存在着某些不常用、过于简单或者跨学科的课程设置不恰当,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师生沟通难度大学分制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课程学分,而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学科的整合性。
因此,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很难从一开始就协调,这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化发展。
(四)课程评价不合理由于学分制,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显得松散,因此,课程评价常常只以分数为标准,忽视课程的作用和实际效果,不能真正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评价。
二、改革方案(一)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对课程进行合理选择和设计,并在课程中增加多元态度和知识多样性,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二)增加与学业外其他方面的学习机会高校应提供与课程有关的社会实践、创新科技、人文历史等机会,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累积学分。
(三)优化评价方式高校应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或科研项目等重要因素的评分权重,使更多的评估因素可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表现。
(四)加强师生互动高校应该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发展需求,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
(五)设计灵活的分配系统高校应尝试设计更加灵活的分配系统,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同时学习过程中的考试应具备一定的弹性,以考察不同的知识领域,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出合理的反馈,以促进学生成长而非纯学分的获取。
浅析高教学分制改革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但目前学分制存在着自由选课导致专业教育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教学改革缓慢、收费存在障碍等问题。
进一步推动学分制改革的对策:一是制定与学分制相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二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
标签:高等教育;学分制;优势;问题;改革对策在现代的教育中,学分制主要考核学生完成学业的程度,是以选课为主,教师教导为辅,通过成绩的达标,用学分的形式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教学的管理制度。
[1]学分制、班级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
当今大学实行学分制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改革。
学分制来源于西方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只要你修满了学分制下所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而不必受到教育年限的限制。
一、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的优势1、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扬个性学分制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智力开发,学会独立、主动生活。
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中学生就不会陷入被动地位,从而能够扬长避短,让学生在爱好和兴趣的驱动下融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也可以自己调配自己的学习过程,为下一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2、学分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分制下很重要的部分便是选课,学生对课程有一定的选择权利,同样学生对于上课教师也进行选择和评比。
一些优秀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大多数学生的青睐,加上学校本身的出台的一些奖励政策,学生选课必然会增加教师之间关于教学方法,教学知识的更新,教学态度的竞争,这样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而这最主要的受益者便是学生。
3、学分制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当前社会要求学生既是创新性人才,同时具有全面的素质。
学分制设置的科目比较多,是在传统教学制度上创新发展形成的新的科目。
学校也可自由开设各式各样的课程,如一些热门、新奇、实用的课程,这样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学分制改革使得学生的学习年限不再固定有了学分制制度,便于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校实施学分制若干问题探讨及建议陈素琴;黄梅【摘要】学分制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在高校实行中也存在以下问题,即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教学管理没及时跟进、教学资源长期不足、配套政策缺失。
新时期如何深入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改革,建议从实施分类建设、创本国特色学分制、建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建立"学分互换"四方面进行完善。
%The credit system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since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mplemented in China,but it also has some problems,such as: halfway renewal of teachingthoughts,backward in teaching management,long-term lack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ources,lack of relevant supporting policies.How can we promote and perfect the credit system reform?We can do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carrying out classical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lleges,build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credit systems and supporting polices,and implementing credits identified system between colleges.【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3【总页数】3页(P59-61)【关键词】高校;学分制;问题探讨;建议【作者】陈素琴;黄梅【作者单位】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六安237000;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六安2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和关键。
浅析高校学分制改革实施及若干问题
摘要:2014年某高校作为本省首批学分制改革试点院校,在一年多的学分制改革试点过程中,该校在教学方面、收费政策方面做了大量的变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也不免凸显出一些问题,本文较为详实地介绍和分析了该校学分制改革的成功实例,并明确指出当前影响学分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一些尖锐的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改革;学分制;收费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16-02
2014年9月份,某某大学有幸与其他7所高校被指定为本省首批学分制改革试点院校。
在学分制实施一年多的时间里,本着配合本省高校教育发展改革目标,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从而促进该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宗旨,深度贯彻上级有关学分制管理规定的文件精神,在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了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本科生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
现将该校学分制改革
实施情况、经验以及存在问题介绍如下:
一、教学改革情况
(一)教学投入方面
为保障学分制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该校加大在教学实验设施方面的投入。
2014年主校区立项建设特教中心综合大楼项目,修建分校区部分体育教学场馆;多方筹集经费新增设备,加大实验室硬件建设,及时更新仪器设备,实验仪器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开展实验室只能信息化管理化平台建设探索工作并初见成效,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投入专项经费升级改造教务管理系统,满足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选课、培养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出台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意见,自2014级以后为每位学生都配备了专门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适应学分制教学改革进行选课以及学业规划;加大对实训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设投入以及管理,并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创业学院。
(二)课程建设方面
开展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探索,利用暑期学校引入网络通识课程工学生学习;升级改造了课程中心平台,并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推进课程视频网络资源共享,以满足学分制改革的需求。
(三)师资配备方面
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岗位聘任和职称评聘制度;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访学以及国内访学计划项目的投入,基本建成了一支具有适度规模、合理结构并满足学分制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
(四)教室设施配备方面
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多媒体、录播、设计教室以及图书馆自习室建设与改造工作;深入挖掘现有教室资源的使用效能,优先保证学费制改革需要。
二、学分制改革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
(一)教学方面
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校方面要保证开出足够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来,同时允许学生视个人能力以及喜好灵活选择课程、任课老师和上课时间,这就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初期在部分基础较好的院系推行的学分制改革试点经过一年的运行初见成效;配合学分制改革进行了学生评价体系修订完善工作,德育为先,平均学分绩点成为学生学位获取、奖励、评优、获得资助以及推荐推荐就业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并在全省全国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屡次斩获
佳绩,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二)收费方面
学分制改革试点以来,由于学校的政策宣传力度大,政策贯彻执行彻底,该校的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得比较平稳顺利,学费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有力保障了学校教学科研业务的正常开展。
同时,学分制相当于给学分“明码标价”,学校收费完完全全地处在了家长、学生、公众乃至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透明度大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作用,有效杜绝和防范了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对学校而言,学分制收费还可以相对节约办学成本。
对学生而言,实行学分制收费后,之前大学生“60分万岁,混日子,熬年限,大错不犯,到点毕业”的心态改变了。
按照学分收费,会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使其重视和珍惜每一个学分的学习机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3-8年内灵活掌握学习进程,品学兼优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的勤奋和努力用三年时间完成学业,节省出一年的时间和生活费用来继续深造或者择业;或者推迟毕业时间,提前创业,积累经济基础后再返回学校完成学业。
允许学生在规定年限里对成绩不满意的课程多次缴费重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
机动的修习机会。
学业导师制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选择专业和课程等问题上的盲目性,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激发学生的潜能。
暑期学校的开设,提高了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设施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同时,学分制收费打破了国家与学校之间的障碍,使得国际、校际之间的交流访学更加易于对接,只要交流学校之间有学分互认的协议,学生就可以缴费学习,修习需要的课程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交流访学增加第二校园经历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学分制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教学改革方面:课程资源相对不足是当前制约学分制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一大难题,特别是选修课程资源不足将会阻滞完全学分制选课制度的全面推行,由此也影响到学业导师制的执行;另外,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由于学生自主选课形成的新的课程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模式,短时间内可能会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2.执行学分制收费政策过程中面临新的问题:在学分制收费改革一年多的时间里,该校在严格执行上
级部门批复的同时,在实践工作中也遇到一些目前政策解决不了的问题。
比如各种情况的保留学籍学生是否可以收取专业注册学费?区分各种情况,有国家统战政策选派赴台交流生,省内高校交流生,中外合作办学生出国,自行出国,是否有区别对待?按照学年制收费标准批复的中外合作办学和校企合作办学如何折算成专业注册学费和学分学费?这两个高收费项目的学分如也按100元/学分计算的话,专业注册学费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