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屈原列传预习案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一、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通读课文,把握作者的遭遇。
二、预习内容1、作者简介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
他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
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列传》预习学案2一、预习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掌握句式二、预习内容1、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3)邪曲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5)方正之不容(6)明道德之广崇(二)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颜色憔悴4、形容枯槁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文言句式(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方正之不容也(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离骚者,犹离忧也(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7) 明道德之广崇《屈原列传》预习学案 3一、预习目标:1、多义词用法2、翻译句子二、预习内容闻1、博闻强志 2、忽闻门外虫鸣3、初闻涕泪满衣裳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7、无何,宰以卓异闻 8、以勇气闻于诸侯一 1、冀幸君之一悟 2、俗之一改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六王毕,四海一5、而或长烟一空,一碧万顷6、孰能一之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野有麦场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莫我肯顾⑤顾吾念之,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⑦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⑧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翻译句子。
《屈原列传》学案学习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掌握本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和学习本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一、背景材料。
(1)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2)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5)五、读文感知 (6)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7)一、学习目标领略屈原的崇高品格与爱国情怀。
首先,通过学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与作品,把握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次,感悟屈原忧国忧民、坚守理想的精神风貌,体会其高尚情操与坚定信念。
同时,学习文章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通过反思屈原的命运与选择,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担当,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通过达成这些目标,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屈原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屈原列传》选自《史记》中的《______》,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2.屈原,名______,是______国的同姓,他以其强烈的爱国心和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中“离骚”一词的意思是______。
二、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屈原列传》中描述屈原性格特点的词?()A.嫉恶如仇B.洁身自好C.懦弱无能D.爱国忧民2.《屈原列传》通过哪些方面展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A.仅通过描述他的政治成就B.仅通过他的诗歌创作C.通过他的政治生涯、诗歌创作以及个人品质等多方面D.仅通过他的个人品质和性格特点三、简答题1.简述《屈原列传》中屈原的主要遭遇及其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2.分析《屈原列传》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三、全文翻译《屈原列传》译文如下: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
他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后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
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屈原列传》预习案【学习目标】1.熟练通译课文,建构知识体系。
2.自主梳理文本中重点文言现象。
3.养成科学构建,严谨求实的学风。
【学法指导及使用说明】1.自主复习课文《屈原列传》,确保能够准确熟练的通译课文。
(20分钟左右)2.完成文本注释。
【自主梳理】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④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预习学案
一、课前导入
1.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屈原列传》,包括作者、内容和主题。
二、核心内容梳理
1. 根据你的理解,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你认为屈原列传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主题是什么?
三、课文解读
1. 从《屈原列传》的开头描述中,你能了解到屈原的哪些经历和成就?
2. 屈原对于当时的政治现状有哪些看法和反思?
3. 《屈原列传》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屈原的忠诚和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四、思考与探究
1. 屈原被称为“爱国诗人”,他是如何表现自己对国家的爱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的?
2. 屈原在《离骚》一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的担忧和对政治腐败的愤懑之情,你认为这个主题对于当代社会仍然有何启示?
五、拓展思考
1. 除了《屈原列传》,你还了解过哪些诗歌和文学作品与屈原的相关?
2. 为什么说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民族传统的象征?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六、课堂小结
1.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你觉得最有收获的是什么?
2. 你对于屈原和《屈原列传》这部作品有何评价和想法?
七、课后练习
1. 在《屈原列传》中,你认为最能展示屈原爱国情怀的是哪一段?
2. 简要总结屈原的一生和他所代表的精神。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其中《屈原列传》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品,也是国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需要特别设计复习学案以及教学计划。
学生应该首先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来更好地了解《屈原列传》的起源和作者背景,以及描写的是什么时代的历史背景,都包含哪些文化元素等等。
接下来,学生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文本,并学习其中涉及的经典诗句和古文互文。
学生可以分组合作,进行分段朗读,提高朗读口语和语音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也应该掌握主要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以及屈原和节令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除了阅读和个人理解外,还应该设置多种互动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
例如,设计学生小组讨论、辩论活动等等,让他们思考《屈原列传》探讨的主题,例如人性、伦理、政治和历史等等。
学生也可以通过节令文化体验、诗歌创作等形式,深刻了解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采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实例来进行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其中蕴含的思想深度和具体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交流,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表达方式。
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如科学的朗读技巧、文本分析、思维借鉴,观点表达等。
而在考试前,则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例如分析原文、短文写作等,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语文素养。
总之,《屈原列传》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综上所述,对于《屈原列传》这一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同时也能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及其历史背景;2. 把握《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3. 生疏《屈原列传》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 屈原及其作品《屈原列传》的介绍;2. 《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3. 《屈原列传》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把握《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2. 理解《屈原列传》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同学回忆《楚辞》的内容,以及屈原的作品有哪些。
2. 屈原及其作品《屈原列传》的介绍(10分钟)介绍屈原的基本状况,包括屈原的生平、成就和贡献等。
同时讲解《屈原列传》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 《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20分钟)第1页/共4页传授《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包括屈原的官职之变、投江自杀、楚怀王思念屈原、屈原的作品被人篡改等。
4. 《屈原列传》的文学特点和意义(15分钟)引导同学分析《屈原列传》的文学特点,如辞章华丽、情感深刻等。
并争辩《屈原列传》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5. 总结归纳(5分钟)回顾《屈原列传》的内容和意义,同时答疑解惑。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同学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并完成相关阅读作业。
教学设计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及其历史背景;2. 把握《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3. 理解《屈原列传》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1. 屈原及其作品《屈原列传》的介绍;2. 《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3. 《屈原列传》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把握《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2. 理解《屈原列传》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争辩,引导同学回忆《楚辞》的作者是谁,他的作品有哪些。
2. 屈原及其作品《屈原列传》的介绍(10分钟)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成就,特殊是他作为楚国官员的经受。
同时讲解《屈原列传》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 《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30分钟)逐段讲解《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包括屈原的官职之变、投江自杀、楚怀王思念屈原、屈原的作品被篡改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共3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屈原和《屈原列传》的背景
1. 屈原是谁?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
2. 《屈原列传》是何时出现的?它是由谁写的?为什么会被列为历史上的名篇?
3. 《屈原列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简要梳理故事的情节。
4. 《屈原列传》中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解释其中一个思想或价值观念的含义。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
1. 《屈原列传》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篇爱国主义的作品?
2. 《屈原列传》中表现了哪些关于国家和民族的思考?举例说明。
3. 《屈原列传》中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何看法?
4. 《屈原列传》对于我们今天的思考和启示有什么?请结合你的观点给出自己的回答。
第三课时:评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屈原列传》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2. 《屈原列传》通过怎样的叙事方式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你觉得这种方式对于故事的表达有何影响?
3. 《屈原列传》作为一篇叙事性的文章,它的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有何特点?
4. 《屈原列传》被广泛传颂和研究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这篇文章有何评价?。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屈原列传》复习学案编号37复习目标:牢记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其它文言基础知识。
课前预习案要求:用20分钟的时间复习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所列内容B 层学生必做,A层学生还需自我补充。
)1、争宠而害.其能2、屈平属.草稿未定3、平伐.其功4、人穷.则反本5、其文约,其辞微.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7、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9、然亡国破家相随属.10、顷襄王怒而迁.之11、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1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13、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15、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16、使使如.秦受地17、及见贾生吊.之18、厚币委.贽事楚补充:课堂学习案一、一词多义1、属屈平属草稿未定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予作文以记之(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乃以秦王属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吾属今为之虏矣2、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数典而忘其祖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3、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此五霸之伐也孔子迁于蔡三年,吾伐陈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摐金伐鼓下榆关4、当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犯法当死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安步当车锐不可当螳臂当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争曲直,屡当死北邀当国者相见二、虚词何何不杀张仪?大王来何操然则何时而乐耶徐公何能及君也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词类活用1、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4、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四、古今异义词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奈何绝秦欢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4、屈原至于江滨五、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靡不毕见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4、屈平既绌5、乃令张仪详去秦6、厚币委质事楚7、亡走赵,赵不内8、被发行吟泽畔六、翻译句子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课堂巩固案1、下列词语书写与拼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疾痛惨恒(dá)濯淖污泥(zhuó)哺糟啜醨(bǔ)从容淡静(cōng)B. 搏闻强志(qiáng)谗谄蔽明(xiàn)靡不毕见(xiàn)眷顾楚国(hüàn)C. 怀瑾握瑜(yú)旧事填膺(yīng)弹冠相庆(guān)积年不徙(xǐ)D. 蝉蜕(tuì)不觉莞尔(wán)膛视而笑(táng)怀瑾握瑜(yú)2、下列各句中的“为”字,按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②又前而为歌③而自令见放为④王使屈平为令⑤竟为秦所设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⑦何辞为⑧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⑨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屈原列传》预习学案【预习指导】1.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2.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3.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使用说明】1.阅读整篇文章,结合导学案完成完成学习目标。
2.要求字迹工整,思路清楚。
【重点难点】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情景导学】他为梦而生,梦尽的那天,他将离开这个世界,却不离开那片神奇的土地。
那是哺育了他的生命,给他灵感源泉的故乡。
那里,有他景仰的神明,有他效忠的君主,有他挚爱的人民和国家。
一旦离开楚国的大地,他的灵感将会枯竭,如同干涸的泉水。
他,就是屈原。
【预习】一、走近作者(一)历史背景:屈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担要职,但因为受人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后被放逐。
从此,楚国日益衰微,楚怀王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国断交,使楚国陷入孤立境地,发兵攻秦后丧失大片国土。
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亲自到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
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继续对秦投降,此时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痛恨误国,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理想。
后来楚国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主要作品:《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
课题:《屈原列传》一.学习目标:1、本篇为人物传记,读传记文章重在感悟人物的性格精神。
学习本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4、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二.学习过程※预习案※(一)文本学习1、文学常识:屈原,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主要作品有《》、《》、《》、《》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3、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9)、被发行吟泽畔(10)、厚币委质事楚4、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4)、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5、解释加点的词:(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4)、平伐其功(5)、王怒而疏屈平(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7)、可谓穷矣(8)、其文约其辞微(9)、惠王患之(10)、大兴师伐秦(11)、臣请往如楚(12)、奈何绝秦欢(13)、屈平既嫉之(14)、人君无愚、智(15)、王怒而迁之(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17)、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8)、日:其后楚日以削※导学案※(二)、理清文脉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第二部分(第4-10段)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第三部分:(第11、12段)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第四部分:(第13段)史公赞语(四)思考与探究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4、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巩固案※一、名句默写:1、长太息以掩涕兮,2、亦余心之所善兮,3 路漫漫其修远兮,4、信而见疑,,能无怨乎?5、举世,,是以见放6、明道德之广崇,,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其行廉,,蝉蜕于浊秽,,不获世之滋垢,7、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二、一词多义:(一)实词:属①亡国破家相随属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司命之所属④屈平属草稿未定⑤有宁越徐尚……之属三、难句翻译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四、拓展延伸工人善琴万历末(1),詹懋举者守颍州(2)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王士禛《池北偶谈》[注释](1)万历: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年号(2)守颍州:任颍州的太守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适弹琴适:(2)矫首矫:(3)善否否:(4)贸薪贸:(5)囊此囊:(6)受工之直直:(7)老人所贻贻: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颇善此乎?译文:(2)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译文:(3)工即鼓前曲一过译文:。
《屈原列传》预习案『字词积累』。
①属.( ) 草稿 ⑤靡.( ) 不毕见 ⑨滓.( )⒀渔父.( )⒄ ( ) 其糟②惨怛. ( ) ⑥举类迩. ( )⑩被. ( ) 发行吟 ⒁温蠖. ( ) ⒅汶. ( ) 汶 ③帝喾. ( ⑦皭. ( ⑾枯槁.( ⒂凝滞. ( ⒆滋垢. ( ) ④谗人间.( ) 之) 然 ⑧濯. ( ) 淖.( ) ) ⑿啜. ( ) 其醨. ( )) ⒃怀瑾.( ) 握瑜 ) ⒇汨. ( ) 罗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博闻强志.: ②娴.于辞令: ③争宠而心害其能:⑩眷顾.楚国:⑾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⒀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文言知识』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释义。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 ②人穷则反本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 ③靡不毕见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 ⑥屈平既绌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 ⑿顷襄王怒而迁之: . .④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⑤举类迩而见义远:. ⑥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 ⑦楚诚能绝齐:. ⑧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⑨竟死于秦而归葬:.⑦乃令张仪详去秦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 ⑧厚币委质事楚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 ⑨齐与楚从亲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 ⑩使于齐,顾反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 ⑾赵不内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⑿被发行吟泽畔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导学目标:1. 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和他的生平故事;2. 理解《屈原列传》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3. 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4. 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1.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代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是《楚辞》的创作者。
2. 屈原一生坎坷,曾担任楚国宰相,后因连环计被楚怀王所排斥,最终自沉于汨罗江。
二、《屈原列传》故事梗概1. 屈原是楚国宰相,他忠诚于国家,劝谏国君,但遭到排斥。
2. 楚怀王被欺骗,将屈原贬为诸侯。
3. 屈原贬官后,生活贫困,沉溺于酒色之中。
4. 屈原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忧心忡忡,写下了著名的《离骚》。
5. 楚怀王被秦国侵略,屈原忧心忡忡,最终选择自杀。
三、主题和思想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屈原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良多,但最终却遭到了背叛。
2. 忧国忧民:屈原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充满忧心忡忡之情。
3. 自杀与写作:自沉之前,屈原写下了《离骚》,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沉痛之情。
四、重要人物和事件1. 屈原:楚国宰相,被贬为诸侯后自杀;2. 楚怀王:楚国国君,被欺骗后贬斥了屈原;3.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4. 秦国侵略:屈原遭遇到的重大事件之一,加剧了他的忧心忡忡。
五、思考和讨论1. 你觉得屈原为何会遭到楚怀王的排斥?2. 你能理解屈原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吗?你认为屈原的选择正义吗?3. 《屈原列传》中的思想和主题与当今社会有哪些共通之处?导学要求:1. 提前预习《屈原列传》的内容;2. 阅读并理解本文提供的《屈原列传》导学内容;3. 准备回答导学问题,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讨论;4. 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于自己理解不足的问题提出疑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同学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导入1. 复习:“屈原列传”是何时写的?它是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2. 同学自主学习:二、学习目标1. 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和背景;2. 了解《屈原列传》中的主要内容;3. 理解《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
三、新学习1. 授课:导读《屈原列传》屈原,字季明,中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列传》是西汉蒯通所作的一篇小说,主要叙述屈原辞职后浪迹天际,怀念故土楚国,最终选择投江自尽的故事。
这篇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2. 同学自主学习:四、达标检测1. 什么是《屈原列传》?它的作者是谁?2. 屈原是中国古代宏大的什么?3. 《屈原列传》中叙述了什么主题的故事?4. 你认为《屈原列传》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联系?五、深度思考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你认为《屈原列传》中有哪些故事场景或角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2. 屈原为什么选择了投江自尽?3. 你认为《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是什么?4. 以《屈原列传》为基础,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六、拓展延长进一步阅读《屈原列传》的相关文献或文章,深化了解《屈原列传》的背景和影响。
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屈原列传》与楚国文化、《屈原列传》与爱国情怀等。
七、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你学到了哪些关于《屈原列传》的学问?对《屈原列传》有何新的生疏和理解?八、课后作业1. 通过阅读《屈原列传》中的名句,选择一句你认为最能表达屈原心境的句子,并解释其含义;2. 阅读相关文献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屈原列传》的背景和影响,并写一篇读后感。
以上是《屈原列传》导学案的同学版,共。
这个导学案旨在引导同学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和背景,学习《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理解该文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深度思考,拓展延长,同学可以对《屈原列传》有更全面的理解,并对爱国主义有更深化的生疏。
《屈原列传》预习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2.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3.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
2.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一、知识导学1.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生于龙门。
10岁时,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直接受学于当时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
初任郎中、中书令。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奋著书,在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2.背景展示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课前预习1.字音属.草稿( ) 惨怛.( ) 帝喾.( ) 靡.不毕见( ) 举类迩.( ) 濯淖.( ) 蝉蜕.( ) 滋垢.( )浊秽.( ) 皦.然泥.而不滓.者也( )( )( ) 既绌.( )从.亲( ) 商於.( ) 屈匄.( ) 既咎.( )相随属.( ) 唐眜.( ) 啜.其醨.( )( ) 怀瑾握瑜.( )物之汶汶.者( ) 罹.难( ) 枯槁.( ) 温蠖.( ) 汨.罗( ) 哀郢.( )2.通假字“离骚”者,犹离忧也()人穷则反本()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平既绌()齐与楚从亲()亡走赵,赵不内()乃令张仪详去秦()使于齐,顾反()厚币委质事楚()3.古今异义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奈何绝秦欢()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三、文本探究1.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有何作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离骚”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司马迁在叙述屈原生平的时候,写了很多的议论和评价,倾注了自己的心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投汨罗江”?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原因。
旨远辞高,行廉志洁
——《屈原列传》整合学习预习案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
【情景导航】
端午祭屈原
一笔惊天开诗路,千古风流显离骚。
同愁共上九重霄,英魂种下汨罗江。
悠悠万载悲流水,荡荡一朝不朽清。
龙舟赛罢吃粽子,浩洁端午天下扬。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政治
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预习指导】
1. 15分钟预习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初步把握人物生平事迹并完成预习案。
2. 30分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课本,通文会意,梳理重要文言基础知识,翻译重点句子。
自主预习·独立思考
一、知人论世
屈原,楚国人,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
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到的新时代。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的创作道路。
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二、初读文本•疏通文句
解决语言障碍,给加点字注音:
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从.亲商、於.之地屈匄.唐眜.相随属.啜.其醨.
汶.汶温蠖.汨.罗江
三、再读文本•把握情节
这篇文章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作者为屈原立传,以“任、迁、疏、沉、绌”的命运变迁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______”;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写屈原由“_______”到“________”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第四段写了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三件事。
第五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段写诸侯击楚。
第七段写_________________。
第9段中,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是嫉之,信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怎样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11段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哪几种人生观?
【相关链接】屈原的家族信息: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mǐ)姓;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
这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
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
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所以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
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
屈原的父亲叫伯庸。
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
屈原楚辞《九章·惜诵》:“忽忘身之贱贫”。
由此可知,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