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2-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6.22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2课时)一. 教材分析《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地形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的感受较深,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气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气象资料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讲授新课:a.讲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b.分析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c.探讨气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3.案例分析:以我国东北地区和海南省的气温分布为例,分析纬度对气温的影响。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关键因素。
课题: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气温变化的基本概念。
2.学会读气温曲线图,并能说出气温变化规律。
3.掌握并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4.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5.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难点: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每天通过各种途径能听到能看到或者听到气温这个词,到底什么是气温?气温是怎么测量出来的?二、新课讲授:(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概念、单位、识别气温是大气的温度,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识别:温度计温度计的使用:眼睛平视思考: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到底怎么测量气温?什么时间测量气温呢?2.气温的测量及单位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气温,是指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因为人类活动的垂直平均范围就是离地面1.5米)。
这个温度基本上反映了观测地点(当地)的气温。
国际上标准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3.百叶箱的作用是?为何温度计摆放有高度要求?百叶箱的作用防止太阳直接辐射和地面反辐射以及狂风暴雨等因素对温度表的直接影响,最主要的百叶箱有自然流通的空气,温度表能感应外面空气最真实的变化。
思考:一天当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4.气温计算(1)请读出图中4个时刻的气温值。
学生:8℃ 16℃ 12℃ 4℃(2)怎样求出日平均气温?学生:(8+16+12+4)÷4=10℃计算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将每天四个时刻的温度加起来,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将本月每日的日均温相加,除以本月天数即为本月的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将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月数12即为年平均气温。
5.气温的变化: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月变化:以一月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月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初步学会阅读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学会分析问题和提取重要的地理信息的能力。
2、能够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说出气温变化情况,提高读图、绘图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联系生活实际。
2、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和绘制气温曲线图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资料,学会分析、比较、提取、整合方法解决地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气温的复杂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发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通过学习,指导自己的生活。
形成运用科学知识,全面、综合看问题的科学习惯,形成地理学科的技能和素养。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思维能力、读图技能都有待规范和提高。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生活导入(1)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地理知识。
(2)进入初中后,班主任非常重视我们习惯的养成,好的习惯让我们受益一生,老师在生活中就有一个习惯——收听天气预报,以此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课件天气预报](3)天气预报中,有一项内容是4-20℃,这是关于______的预报,我们可以看出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由地球表面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的不同,所以气温是在不断的变化。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生气温的变化。
] ——[板书]——[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大气的温度——学生读目标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从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读图指导(1)虽然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气象仪器,来观测到气温。
那么气温是怎样观测的呢?——[课件](2)读图3.10,在一天中,4个时间观测到气温分别是多少度?日平均气温是?(3)日平均气温是如何获得的呢?以此类推,如何获得一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一年的年平均气温。
(4)气温在不断变化着,我们感觉一天当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分布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表,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2.教学难点: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气温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采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温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全球气温分布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能看出全球气温的分布规律吗?”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讲授:介绍气温的定义和单位,讲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通过实例和图表,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观察与讨论:学生观察气温变化图表,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4.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例如模拟气温变化的实验或者周边环境的气温分布,从而加深对气温变化和分布的理解。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学生进行反思和提问。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以及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对气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单位和变化规律。
2.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4.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使用图表和实例,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强课堂互动。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表和实例,用于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2.准备案例素材,用于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4.巩固(5分钟)针对气温的变化规律,设计问题进行巩固练习。
5.拓展(5分钟)展示世界气温分布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的变化规律、分布特点以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气温变化的复杂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个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也有所体验。
但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2.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的识记和理解。
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案例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
3.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觉得全球气温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图表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
包括:(1)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差异。
(2)展示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3)展示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析一组气温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象。
如:为什么北极熊会出现在北极?为什么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带性那么明显?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话题: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气温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展示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课时。
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插图以及丰富的实例,向学生介绍了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能够理解气温的基本知识,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气温的变化,理解气温的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图表教学法: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
3.教学素材:气温分布图、实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气温相关的图片,如夏季炎热的气温、冬季寒冷的气温等,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然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习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及测定气温的方法。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掌握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学习过程课堂评价一、慧眼识图1.气温日较差:一天中 与 的差。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 。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陆地上 月最高, 月最低;海洋上 月最高 月最低,南半球 。
二、图说地理1.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 、 。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 。
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 ,高纬度气温 。
世界的寒极在 洲。
(2)同纬度地带, 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每升高100米,气温 。
参考答案学习过程绘图:以潍坊为例潍坊气温年变化曲线绘图注意事项:1.气温变化曲线为平滑的曲线2.当月的气温表示点在该月份空格的中间位置3.最后填写图名地图大发现:1.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
2.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
原因是: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南半球多为海洋。
3.A区域气温低。
A区域为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略课堂评价一、慧眼识图1.最高气温最低气温14时日出前后2.7182相反二、图说地理1.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2.(1)降低高低南极(2)夏(3)下降0.6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和分布(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等温线的特点,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等温线的读图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初步建立地图的空间认知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三、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四、教学方法本节课运用读图法、对比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始终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循序渐进地进行问题引导,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情分析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等高线的知识,可以将这些知识迁移到等温线的学习中,所以对于理解等温线的特点相对容易一些,但是七年级的学生读图能力并不强,需要在读图上多做引导。
七、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昨天你复习了吗?复习提问:1、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刻?(午后2时左右、日出前后)2、北半球大陆,一年之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分别是几月份?(7月、1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到的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讲解:每年冬天北方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而南方却是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景象;北方的居民在冬天经常进行的户外运动是滑雪,但是南方的人们还可以在户外游泳;北方的人们要穿着厚厚的衣服来防寒,而去海南旅游的人还穿着夏装。
请同学们思考: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呢?学生回答:气温教师:所以气温不仅仅在时间上有变化,在空间分布上也是不同的,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学习气温的分布!板书二、气温的分布[讲授新课]1.白板展示课本P56图3.17教师:这是一幅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想要从这幅图中获取地理信息我们应该先弄明白这些线所表达的含义。
导入结合中国穿衣指数地图,思考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人穿衣不同?让学生感知到气温不仅有时间变化,还有空间变化。
一、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1.等温线的概念同一时间,气温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2.等温线图的看图方法①同线等温,同图等距。
②等温线密集,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温差小。
③低温中心(高原或山地)小练习:①A、B两点的气温为℃。
②C点的气温为℃,它和A、B两点之间的温度相差℃。
③甲区域等温线相对密集,说明温度差异。
乙区域等温线相对稀疏,说明温度差异。
④整体来看,这幅等温线图中,气温自向递减。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1.归纳从赤道向两极,年平均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影响因素是?生: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师:结合下图:两等量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思考:在直射的地方照射的面积,A获得的热量。
在直射的地方照射的面积,B获得的热量。
生:小多大少师:太阳辐射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所以世界年平均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2.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生: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3.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结论:1月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的密集,7月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的密集。
4.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结论:1月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7月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拓展:实验证明:白天沙石气温比水高,夜晚沙石气温比水低。
这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沙石(代表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水(代表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
所以,同纬度陆地与海洋相比,夏季陆地的气温高,冬季则相反。
(2)“世界热极”巴士拉属于亚热带沙漠气候,7月极其炎热,平均高温40摄氏度以上。
年平均气温为23度,极端高温出现1921年7月8日,为58.8摄氏度,被称为“世界热。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气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三、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学生:描述
教师: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同学们看过天气预报吗?
播放天气预报。
教师:天气预报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学生:气温。
教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气温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一部分
教师:什么是气温,我们知道的气温又是怎样得到的呢?在学习气温的时候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板书:气温的变化
教师:首先我们请一组同学来展示你的自主学习成果。
学生:展示学案五(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
教师:强调百叶箱 8时、14时、20时、2时、℃、摄氏度。
承转:考验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读温度计。
第二部分
板书:平均气温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温度计图,结合课本53页图3.10及学案五(三)1,读出图中四个温度计数值,计算该日的日平均气温。
学生合作学习:在学案的表格中填注四个时间的气温并计算出该日的日平均气温。
教师总结:在多媒体上依次展示以上数据的结果。
提问: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学生回答:月平均气温是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是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和填表格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表述能力,明确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承转:我们从刚才填注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气温每天是在不断的变化的,气温
每天变化有什么规律?
第三部分
板书:气温日变化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气温日变化图”,结合课本53页图3.11及学案五(三)2,先找出气温最高值及时间、最低值及时间,然后计算气温日较差,最后总结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学生合作学习:在学案中找到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及时间、最低值及时间,并把答案写在学案上;计算气温日较差;总结气温日变化的规律。
教师总结:在多媒体上依次展示该日气温最高值是31℃,时间是午后2点,气温最低值是24.5℃,时间是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6.5℃,气温日变化规律;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随后气温逐渐降低。
承转:一天中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一年中,春夏秋冬气温是否也在变化?
第四部分:
板书:气温年变化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气温年变化图”,结合课本53页图3.12及学案五(三)3,先找出气温最高值及月份、最低值及月份,然后计算气温年较差,总结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最后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或南半球、大陆或海洋。
学生合作学习:在学案中找到一年中气温的最高值及月份、最低值及月份,并把答案写在学案上;计算气温年较差;总结气温日变化的规律;判断该地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师总结:在多媒体上依次展示该地气温最高值是25℃,7月,气温最低值是-5℃,一月;气温日较差30℃,该地气温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该地位于北半球的大陆。
提问:我们所看到的气温曲线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15页表3.2和图3.14,讲解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
学生合作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师总结:使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对完成好的同学进行鼓励。
设计意图:学生按步骤完成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初步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进一步完成气温曲线图的判读,完成55页,活动2。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气温的变化,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有着无穷的魅力,学习地理可以获得乐趣,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去探索发现。
六.板书设计:
平均气温气温的变化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分布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