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基础教程_内容部分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50
UML习题答案第一章面向对象设计与UML1.填空题(1)基本构造块UML规则公共机制(2)名字属性操作(3)封装继承多态(4)继承(5)瀑布模型喷泉模型基于组件的开发模型XP开发模型2. 选择题(1)C(2)A B C D(3)A B C D(4)A B C(5)A3.简答题(1)类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操作和约束规则的对象组成的集合,而对象是某一类的具体化实例,每一个类都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对象的抽象。
类与对象的关系就如模具和铸件的关系,类的实例化结果就是对象,而对一类对象的抽象就是类.类描述了一组有相同特性和相同行为的对象。
(2)1.UML是一种语言。
2. UML是用来建模的。
3.UML是统一的标准。
(3)建模能够帮助我们按照实际情况或按我们需要的形式对系统进行可视化;提供一种详细说明系统的结构或行为的方法;给出一个指导系统构造的模板;对我们所做出的决策进行文档化。
在建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选择要创建什么模型对如何动手解决问题和如何形成解决方案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每一种模型可以在不同的精度级别上表示;最好的模型是与现实相联系的;单个模型不充分;对每个重要的系统最好用一组几乎独立的模型去处理。
(4)UML和面向对象软件开发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可以说是面向对象软件开发促使了UML的产生。
但是由于在UML标准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业务建模、工作流建模和数据库建模等领域的标准规范,形成了适应性很强的标准。
(5)在软件设计过程中,使用UML建模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正在开发的系统。
通过UML建模,可以达到以下目的:有助于按照实际情况或按照所需要的样式对系统进行可视化;能够规约系统的结构或行为;给出了指导构造系统的模板;对做出的决策进行文档化。
第二章UML通用知识点综述1.填空题(1)依赖泛化关联实现(2)视图图模型元素(3)实现视图部署视图(4)构造型标记值约束(5)规格说明修饰通用划分2. 选择题(1)D(2)C(3)A(4)A B(5)D3.简答题(1)在UML中,定义了四种基本的面向对象的事物,分别是结构事物、行为事物、分组事物和注释事物等。
UML基础知识⼀:UML定义了5类,10种模型图UML提供的基本模型图包括:(1)、⽤例图:展⽰系统外部的各类执⾏者与系统提供的各种⽤例之间的关系(2)、类图:展⽰系统中类的静态结构(类是指具有相同属性和⾏为的对象,类图⽤来描述系统中各种类之间的静态结构)(3)、对象图:是类图的⼀种实例化图(对象图是对类图的⼀种实例化)(4)、包图:是⼀种分组机制。
在UML1.1版本中,包图不再看作⼀种独⽴的模型图)(5)、状态图:描述⼀类对象具有的所有可能的状态及其转移关系(它展⽰对象所具有的所有可能的状态以及特定事件发⽣时状态的转移情况)(6)、顺序图:展⽰对象之间的⼀种动态协作关系(⼀组对象组成,随时间推移对象之间交换消息的过程,突出时间关系)(7)、合作图:从另⼀个⾓度展⽰对象之间的动态协作关系(对象间动态协作关系,突出消息收发关系)(8)、活动图:展⽰系统中各种活动的执⾏流程(各种活动的执⾏顺序、执⾏流程)(9)、构件图:展⽰程序代码的物理结构(描述程序代码的组织结构,各种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10)、配置图:展⽰软件在硬件环境中(特别是在分布式及⽹络环境中)的配置关系(系统中硬件和软件的物理配置情况和系统体系结构)建模过程⾸先:描述需求次之:根据需求建⽴系统的静态模型,以构造系统的结构第三:描述系统的⾏为其中第⼀步与第⼆步中所建⽴的模型都是静态的,包括⽤例图、类图(包括包图)、对象图、构件图和配置图等六种图。
这些图构成了标凖建模语⾔UML的静态建模机制。
第三步中所建⽴的模型或者可吧执⾏或者表⽰执⾏时的时序状态或交互关系,它包括状态图、活动图、顺序图和合作图等四种图。
这些图构成了标准建模语⾔UML的动态建模机制。
可⽤以下常⽤视⾓来描述⼀个系统:(1)、系统的使⽤实例:从系统外部的操作者的解度描述系统的功能(2)、系统的逻辑结构:描述系统内部的静态结构和动态⾏为,即从内部描述如何设计实现系统功能(3)、系统的构成:描述系统由哪些程序构件所组成(4)、系统的并发性:描述系统的并发性,强调并发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通信和同步问题(5)、系统的配置:描述系统的软件和各种硬件设备之间的配置关系⼆:软件开发过程(RUP概述):迭代开发过程:由四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都包含软件开发的每个过程: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阶段四个阶段:初始阶段、细化阶段、构造阶段、移交阶段通常在移交阶段后进⾏总体测试、性能测试、⽤户培训等1. 初始阶段:项⽬的总体需求、可⾏性分析等,并确认是否启动该项⽬2. 细化阶段:(1/5周期)启动该项⽬后,(1)、实际要做什么?(2)、如何做?(3)、将采⽤什么技术?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1)、需求风险:不能偏离⽤户需要,要充分了解⽤户需求及各需求的相对优化程度处理需求风险:⽤例分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