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适应症及步骤
- 格式:ppt
- 大小:151.50 KB
- 文档页数:69
脑外科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常规一、手术适应症1.伤后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有骨折线经过血管沟,并有明显脑受压症状或出现颞叶沟回疝综合征者。
2.CT发现在硬膜下有一较大的梭形血肿,使中线移位者。
3.经钻孔证实为硬膜下血肿者。
二、手术的麻醉方式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
三、手术体位根据手术部位,采取适合的体位。
一般多为仰卧位。
四、手术消毒范围上至头部(包括),两侧双耳,下至双眼(包括)。
后枕部:上至头部(包括),两侧双耳,下至双肩。
五、手术切口按血肿部位不同,分别采取相应皮骨瓣,因额叶底和颞极的对冲伤最为多见,常采用大型额颞部皮骨瓣或双侧额颞部冠状皮骨瓣。
六、手术用物准备洗手护士:1.器械包:颅脑包、器械包、2.布类包:台布、五件手术衣、大洞巾、器械中单、3.其他:吸引器、双极电凝、电刀、骨蜡、胶海绵、引流管、1.4.7#丝线、50ml注射器、头皮夹、脑棉片、必要时备止血纱布。
巡回护士:根据体位备头架或头圈、两组静脉通道(必要时麻醉师深静脉置管)、眼贴膜、双耳塞棉球、调节好室温、正确黏贴负极板。
七、手术步骤及配合1.手术野皮肤常规消毒铺単:递消毒钳,碘伏纱布消毒头部皮肤,并用酒精棉球脱碘。
依次递无菌巾,中单,手术粘贴膜,铺大洞巾,递巾钳2把,固定吸引器、双极电凝、电刀。
手术步骤及配合2.切开皮肤,皮下及帽状腱膜;沿切口线两侧铺干盐水垫,递手术刀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每切一段,递头皮夹钳钳夹头皮夹,头皮止血。
出血部位递双极电凝止血,切开头皮后,递手术刀或干盐水垫钝性或锐性分离帽状腱膜下疏松组织层,向皮瓣基底部翻转。
皮肤腱膜瓣内面用双极电凝止血,递盐水垫垫于基底部外面,递湿的盐水垫覆盖其内面。
3.骨瓣形成:递手术刀和骨膜分离器,沿切口内侧切开和剥离骨膜。
递颅骨钻钻孔,递小刮匙刮出孔内板碎片,也可用电动颅骨钻和铣刀(动力系统)。
递线锯导引条和线锯锯开颅骨。
递骨膜分离器插入骨瓣下,向上翻起骨瓣。
递骨蜡或脑棉片或双极电凝止血。
脑出血临床治疗新技术: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9年第4期副主任医师罗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荆州434000)因天气冷、长期高血压,去年11月的一个下午,陶大爷突发胡言乱语、频繁呕吐、意识障碍,被送到我院急诊科,初步诊断为急性脑卒中。
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
颅脑CT提示左侧脑出血,出血量达70毫升。
神经内科主任确诊患者为急性脑出血。
脑出血是一种十分凶险的病症,若救治不及时,很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保守治疗死亡率高达90%以上。
开颅手术虽有一定疗效,但创伤大,费用高,死亡率仍高达40%-60%。
陶大爷出血量大,年事高,意识障碍,治疗更有难度。
老人的病情得到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神经内科立即组织专家团队,在科主任的带领下迅速评估病情,决定为患者实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并征得家属的同意。
通过CT准确定位、细针软管穿刺、抽吸血肿、血肿液化剂应用、持续引流5步骤,陶大爷颅内血肿被清除,手术十分成功。
术后第一天陶大爷意识清楚,讲话清晰,第二天可以吃东西,引流三天后血肿完全清除。
半月后陶大爷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能独立活动,并顺利出院。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之一,占全部脑中风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 40%,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血管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
脑出血患者往往由劳累、情绪激动、用力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且病情发展十分迅速,死亡率很高。
幸存者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1.内科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出血量较少的患者,以及身体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而无法耐受手术者。
对大于40毫升的颅内出血患者,此方法的死亡率几乎达100%。
2.开颅手术治疗:对于出血量较多、患者有明显颅内高压症状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主要手段。
但开颅手术创伤大,费用高,而且对相关医疗设备及医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