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摘要近年来在高校中发生的一连串危机事件,向人们发出了高校稳定和安全的警讯。
本文主要从社会、学校、个体三个层面对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进行探索;从制度上探寻法制化管理之路,建立以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危机预防体系,树立“大校园安全观”的理念,通过“平安校园”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危机预防及应对机制,对危机进行积极有效地预防和管理,以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高校危机危机管理对策研究A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 for University Crisis Ma-nagement//Kang KebiaoAbstract In recent years,a series of crisis events happened in universities,which sent the college stability and safety warning. From the three layers of society,school and individual,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untermeasure for university crisis management. On system,we attempt to explore a legal management road,est-ablish a prevention system integrated the school,society and family,establish a"big campus security"concept,and build a perfect crisis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mechanism,so a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the crisis events.Key words crisis in university;crisis management;counterme-asure researchAuthor's address Security Department of Ningbo University, 315211,Ningbo,Zhejiang,China近年来高校面临的外部世界变得日益复杂,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交织在一起,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更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各种危机事件不断发生,药家鑫事件、2008年上海商学院火灾等事件不断见诸报端。
当前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现状、不足及对策建议危机管理是近年来各个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加强危机管理,也是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
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的现状与不足进行阐述与分析,并探讨高校危机管理工作的开展对策与注意事项。
标签:高校;危机管理机制;问题;对策一、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的现状与不足1.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制高校危机管理并没有完整的法律法规,大多数高校也只是在校园安全手册中明确了危机管理的内容,具体发生问题时,缺乏执行力,无法保证师生的合法权益。
在危机管理工作的开展上,也缺乏必备的依据,影响了管理工作的实效。
2.舆情监控不够全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舆情监控工作主要由班委、辅导员负责,但是,到了新媒体时代后,大学生思想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舆情监控网络却无法关注到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难以起到理想的防范效果。
3.缺乏实践演习经验如今,高校危机问题频发,然而,各个高校将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上,忽视了对高校成员危机管理的培训,管理人员、一线教师、辅导员、行政部门、后勤保障者未接受到系统的培训与教育,缺乏实践演习经验,遇到危机问题,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
二、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对策分析1.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在危机管理工作中,高校党团组织要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实施行政问责制,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全面的危机管理体制,制定包括危机预警识别、危机管理方案、危机情境模擬在内的动态管理机制,从环境、程序等方面解决高校存在的各类危机问题。
高校要实现家校结合,构建信息档案共享平台,总结高校内部的突发危机事件报告、文件、案例等,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2.完善危机管理体系在高校中,管理者属于规章制度的制定者,要确保危机管理的质量,构建完善的危机管理预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一角度而言,需要构建出畅通的信息沟通平台,完善现有舆情监控方案,成立危机管理机构,细化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分工,解决危机。
此外,还要制定危机处理后恢复机制,及时总结,启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对于危机中的受害者提供系统的心理援助,分析危机事件的产生原因,依法办事、奖惩分明,维护高校的形象。
高校危机公关研究现状和重点分析摘要:高校的危机公关是高校危机管理的重要方面,但由于高校危机公关的意识依然淡薄,危机公关的经验和能力普遍欠缺导致高校危机处理不到位。
本文从高校管理的角度审视高校危机公关的重要性,分析了国内外对高校危机公关的研究现状,并从精细管理、信息有效传输、善后恢复等方面对危机公关提出了研究重点的设想。
关键词:高校危机公关从高校管理角度,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模式是集中型、反馈式的模式,这也是我国当前政府危机管理的总体特征。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危机事后的集中处理,而相应的危机事前的预防与预警能力较弱;没有危机公关的单设机构和专门人员,在处理危机过程中以现有学校各部门为基础临时成立的危机管理机构,人员一般是以学校中的党政管理人员为主。
危机公关的方法是以行政领导者的经验性的管理方法为主。
领导者个人的阅历、经验和胆识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危机公关的成效。
在中国高校排名中,高校的声誉或组织形象便成为衡量院校绩效的主要指标。
“对个人、群体、事业单位,甚至整个国家高教系统来说,声誉是高等教育的特殊的交换硬币。
”“外行接触的主要是组织的正规形象和公众声誉,所以他们一般是根据正规组织的象征物而不是根据它的专门结构来认识它的。
”这样声誉便成为高校吸引优质生源、教师、资助的主要指标,并强化了高校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所以说,以维护、提升组织形象为目的的高校公关管理活动在高校管理中势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 研究背景危机公关是公共关系中一个独特的领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1.1 国外研究现状1952年美国著名学者卡特里普、森特等对美国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公关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
正式提出并大声疾呼高等教育危机的是美国学者库姆斯,他从宏观角度对20世纪80年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危机进行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对校园危机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兴趣增多,成果颇丰。
较权威著作当推美国学者Lemer等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再次引发了我们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深刻思考,国内的学术上也对公共危机取到了不错的研究成果。
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分析与研究,以及研究危机事件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政府体制为,不仅是公共行政学上的重大理论课程,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国内和国外的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以及公共危机的背景。
第二部分首先对本文涉及的公共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介绍了它的特征和分类;接着又对政府危机管理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界定。
第三部分主要从政府机制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不高和公众危机意识淡薄等方面,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和深入的剖析。
第四部分是根据以上部分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并且了借鉴国外在危机应对时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意见与建议,旨在为我国的决策实践提供参考。
第五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是整篇文章的总结。
关键字: 公共危机; 危机管理;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前言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装期,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公共危机事件多发期。
危机事件的频发,会给我们的社会、任命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更会因为人们内心的恐慌而引起的社会动荡,给国家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而人们在面对危机的发生时,往往没有好的应对危机的能力,无法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政府也通常也在危机发生后才想办法处理的被动型态度。
人类社会不是现在才遭遇危机,自古以来危机给人类造成的伤亡与损失几乎可以与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日而语。
在对抗危机的过程中,政府无疑承担着最为重要的责任。
危机虽然不可能绝对避免,但却可以管理、控制和化解,尽可能减少危机的发生,并把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将公共危机装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国今年来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是迅速的,这也使得危机事件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和频繁等特点。
浅析我国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对策最近几年,我国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且各类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多样化。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针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上的不足之处逐步显现出来。
基于此,构建一套科学化,完善化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本篇论文就主要针对我国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展开一系列分析和讨论,指出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为我国高校今后展开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标签: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1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1.1高校这一群体具有特殊性对于高校而言,其在社会群体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
其不仅仅是人才的聚集地,同时也是人口密集场所,且人员流动性大,每年都会有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
另外大学生尽管从生理上来说已经成熟,但从心理上依然处于发展阶段,涉世未深,经验不足。
因此其对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较弱。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非常大且传播速度很快,如果学校处理不当,则很容易导致危机的进一步扩大。
正因为如此,所以高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具有其特殊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会导致他们很容易成为快速传播者。
1.2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较强危害性对于高校而言,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和威胁性。
因为高校人口密集,受影响的人非常多,且学生群体流动性强,很容易导致同区域其他高校甚至该区域以外的其他高校受到影响。
而且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学校周边同样会受到较大影响。
这样一来不仅仅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秩序,也会对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较大的恐慌。
1.3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社会上一半以上的人才都来自于各大高校。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对于高校本身的关注度就很高。
一但高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则社会各界都会将目光积聚在高校身上。
高校危机管理对策探究摘要:高校危机管理对于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及高校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秩序都至关重要,加强和妥善处理高校危机事件,是保证高校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对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分析对策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b)-0000-00近年来,高校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说明我国的一些高校忽视了对潜在突发性事件的监测与预防,疏于日常管理,从而引发了危机事件。
这些林林总总的事件已经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各界人士对高校公共危机管理及相应对策的深度思考。
1 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和分类危机管理,最早是指在处理国际政治和社会经济中的意外突发事件中所紧急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以前多应用于国家安全和国际争端。
一般来说,对危机的判定必须遵循三方面特征,即意外性、紧急性和危害性。
在这三大特征中,意外性是危机发生之初所表现出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校园问题的首要特征;紧急性是危机发生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现象性特征;危害性则是危机的结果性特征。
从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的危机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学校社会安全类危机事件:如学生煽动闹事、学生未经组织批准张贴大小字报、进行集会、游行、示威等。
第二,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如各种传染病疫情传播、学生集体食物中毒、学生心理卫生危机等。
第三,学校事故灾难类危机事件:如突发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重大交通事故等。
第四,自然灾害类危机事件:如各种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洪水等。
第五,信誉类危机事件:如学术腐败、权钱交易行为等。
第六,学校可持续发展危机:如资金问题、师资问题、生源问题等。
这些危机事件有的属于突发性的,但也有的属于己经存在没有及时解次的,这些是高校作为一个组织的特性及自身特点所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
2 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和必要性分析近年来,高校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sars 危机事件、马加爵杀人案等,至今仍令人难以忘却,还有北京大学王铭铭涉嫌学术剽窃案以及一些大学校园餐厅爆炸案及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等等,反映出我国高校应对危机事件管理的漏洞,也反映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危机防范意识普遍较差。
当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浅析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高校危机事件的现状,具体分析了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存在问题应对策略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入高速发展轨道,然而伴随着发展,各类不确定因素也显著增多,突发事件不时出现,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高校内部有序运行,威胁到广大学生及教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害了高校的形象和声誉,也给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带来影响。
因此,构建科学合理、运转协调、有机整合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是有效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维护高校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当前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当前各高校的危机管理在组织体系上被纳入到“中央——省/直辖市——市——学校”这一四级管理模式中,其中每一级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各高校成立相关机构,通常由校长、书记兼任总负责人,机构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兼职组成。
这种被纳入在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和危机应对方式中的管理模式,实质是一种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这种线性的处理方式往往需要层级反应情况,等待高层作出决策,再下达到基层危机现场,缺乏应变性、时效性;同时,由于各高校本身的相关机构由各部门组合,权责往往划分不清晰、职能较为分散,难以协调指挥,不仅会错过危机危机的黄金时期,有时更会因为应对的不恰当而将现有危机恶化为新的危机源。
2 存在问题2.1 预防机制缺失危机在爆发之前会出现某些征兆,对危机潜伏期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可以缩短危机鉴别时间、提高反应速度。
但从近几年的高校危机事件来看,通常是在危机全面爆发之后,相关部门与机构才会对危机进行控制。
这反映出高校普遍存在的传统的“重救轻防”危机管理观念并没有转变,预防意识缺失,对危机的预警监测机制并没有完善健全。
2.2 应对机制缺失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类同与政府管理的部门条块分割,对危机管理的复杂性和职责划分不清晰。
在危机管理中常常出现部门衔接不利、协调困难等问题。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8-3-1来源:教师·理论研究作者:张可辉
摘要:如何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是高校现代管理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危机管理理念、法律规范、管理体系、教育培训等方面指出了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高校自身特点,探讨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成功实现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高校的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各种危机事件时有发生。
但是,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实践与研究起步较晚,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普遍淡薄,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体系。
所以,正确认识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进行危机管理的对策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
一、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管理理念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理念上的空缺,首先表现为危机意识淡薄,这同整个国家国民普遍缺乏危机意识、灾难意识紧密相关,学校教育、管理中极少涉及危机管理问题,高校各层次人员缺乏高校危机管理主题的系统培训,只能从自身的实践中获得一些零散的管理经验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其次,在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上还普遍存在偏差。
主要表现在:①认为只有政府和大型企业才需要危机管理。
大多高校管理者只重视日常教学,忽视危机管理,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误认为危机管理是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事情,从而没有做相应的准备措施,危机管理意识仍未觉醒;②认为危机管理是在危机出现时才需要进行管理。
由于传统观念上,人们把危机管理的重点放在危机后的救济,因而高校经常出现把危机管理当成应急处理,到了危机出现才临时抱佛脚,以至于危机出现后缺乏解决危机的能力;③认为危机管理只能是被动管理。
虽然对高校发生危机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影响的严重性认识较充分,但仍是被动地去接受信息,不能根据可能发生危机事件的有关信息,准确识别和科学判断,对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采取措施和行动计划,一味等待政府指令或行政通知。
(二)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1. 缺乏专门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
我国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学校的危机管理主要体现为一种应急管理,惯用的做法是当危机出现后,成立一个临时的应对危机的工作小组或指挥部,带有很强的临时色彩。
这些临时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危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 缺乏制度化的危机应对机制
首先,高校普遍缺少危机预防机制,这就导致高校无法预测潜伏的危机,无法制定全面科学的危机预防方案。
相应地在危机管理时就会出现慌乱的局面,往往成本也很高。
其次,高校普遍缺乏长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导致高校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危机的进一步扩展和蔓延,往往是“仓促应战”,凭经验处理已发生的危机,很难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掌握主动权,造成人力、物力、形象、声誉等方面成本加大,损害高校的发展。
第三,高校普遍缺乏危机总结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对危机当中的得与失未能及时地总结处理,导致高校难以提高预防、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技巧,并有可能失去新的发展机遇。
3. 信息披露机制亟待建立
以SARS为例,政府一开始是隐瞒疫情的实际扩散情况、感染人数和感染区域,学生并不知道“非典”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疾病,应该怎样防止感染,感染后又怎样避免传染给他人。
当大家突然得知某校封校停课,某宿舍被划定为隔离区时,便纷纷选择离校,反而造成病菌扩散,感染几率加大。
同样,还有很多危机因学生而产生,如学生罢课罢餐、集体游行、自杀,却因学校管理者不能及时通过各种形式与学生沟通化解矛盾,无法赢得学生的信任,使矛盾升级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暴力事件。
对危机信息的缓报、漏报、错报影响了科学的决策,错失了有效预防、控制危机的有利时机。
4. 系统联动失效
总结近年来我国危机管理工作实践,实际情况是,在校园危机管理中,全国乃至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至今缺乏具有联合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综合协调部门,也没有建立起处理不同危机事件之间的综合协调机制。
[1]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进行学校危机管理,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内外机构的协作与部门联合、网络资源的共享,必然导致压力加重、处置的效率降低,加大政府和学校救治危机的成本。
5. 心理干预不到位
在高校危机管理体系中加强心理干预机制的研究,能使受到校园危机极大影响的相关人员,所受到的心理创伤得到及时平复,高校秩序和形象也可以尽快得以恢复。
而这方面的严重不足正是我国高校在危机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首先,高校习惯用意识形态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代替心理干预工作,没有专门机构来负责校园危机心理干预工作。
其次,从事专门的心理干预人员均由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兼任,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此外,从专门的心理干预资金来看,高校通常将预算投入到学校教学楼、办公楼等硬件设施建设上,或者放在后勤建设等事务上,很少将一部分预算正式纳入危机心理干预机制的建设中。
(三)危机教育缺乏
首先,危机意识教育缺乏。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防的起点,危机意识教育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前,为使相关人员对危机事件的发生保持一种时刻的警惕,需要对其进行的相关教育与培训(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活动,培养强烈的危机意识可以有效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但在我国高校中,大多数学校没有对教师员工和学生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导致在危机中学生不知所措,不能自救;员工们面临危机容易反应过激,无法作出理性的思考,毫无应对危机的应急能力;管理人员则往往低估问题的严重性,不善预料问题的复杂性,或是遇到问题反应过度。
其次,危机培训教育缺乏。
危机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这种训练的过程,培养组织成员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并从中学习及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以便在危机的情境下能作出创造性的决策,能以弹性的行动来解决危机。
生活在充满变数的大千世界,学生难免要面对自然灾害和各种社会无形危机的威胁,在危机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能做些什么,如何尽快脱离险境或排除险境,这些知识正是学校应该传授的危机教育内容。
但是,高校注重的是课堂专业知识的教授,长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这类应对危机知识的培训。
再次,危机实践教育缺乏。
危机应对能力是实践性很强的能力,需要全校师生在日常生活或特殊培训中提升和锤炼。
虽然现在一些学校已开设素质拓展课程和训练项目,如开设军事训练、形体训练、手工制作,开展演讲赛和辩论赛等,但学生学习目的局限于修得实践学分,学校教授的范围局限于课堂,学校教育的方式古老而单调,其教育的内容缺乏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应急能力培训。
显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应对能力。
(四)危机管理立法不健全
我国是法制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在法律的保障下才具有合法性,也才能够更好地行使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虽然国家宪法有危机事态处理的规定,并先后又制订了
一些有关处理公共紧急事件的法律,但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依赖于各级政府现有行政机构,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灾情的救援体制,而且大多限于自然灾害领域,这种危机管理体制已不能充分解决现代社会可能出现的高频度、多领域、复合性的危机事件。
因此,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缺乏一部完整和统一的危机管理的法律。
校园危机管理更是无法可依。
教育管理者在处理校园危机时只能靠学校惯有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管理者只能依靠个人的社会经验作出决策。
由于国家尚无专门针对校园危机管理的立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教育法》等只是粗略界定和处理校园犯罪与治安问题,对于校园危机事件,没有具体、系统地规定学校或学生应否承担责任或承担何种责任,赔偿认定也不明确。
学校一旦发生管教冲突、学校伤害和老师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等危机事件,学校、个人及责任人应该各自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学校和教师分别承担哪些行政、刑事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伤亡事故的补偿问题,依据什么认定赔偿责任和处理标准等,在法律上都还没有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