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经济 文化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19.65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知识点归纳总结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大量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事件。
下面将对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时期的内容。
一、战国时期的起源和特点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中国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时代发展而来的。
战国时期的主要特点有:1. 分封制瓦解:大量的小国分封出现,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
2. 势力均衡:各国力量相当,形成了相互制衡的格局。
3. 剧烈的战争和变革: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世风日下,社会变革剧烈。
二、战国时期的六大国家1. 秦国:在战国初期,嬴政继位后,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基础,采取中央集权的政策,打造强大的军队,最终统一了六国。
2. 楚国:楚国位于长江流域,是战国时期实力非常强大的一国,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 齐国:齐国为六国之首,其地理位置优势和联合废黜桓齐的政策使其成为战国时期的重要一方势力。
4. 魏国:魏国位于战国时期的中部地区,是六国中较为中立的一方,曾和秦国结盟对抗楚国。
5. 赵国:赵国位于战国时期的北方边境,其军队战斗力强大,对抗秦国时表现出色。
6. 韩国:韩国位于黄河流域,与秦国接壤,常常和秦国进行战争和外交斗争。
三、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正义、仁爱、中庸等伦理观念,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和“王道”等重要观点。
3. 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主张“性恶论”和“法治”,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4. 管仲:管仲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提高了齐国的实力。
5. 范蠡:范蠡是越国的重要外交家和商人,他以智慧和勇气在战国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
四、战国时期的重要战争和事件1. 阅兵:在战国时期,各国常常举行阅兵活动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威慑其他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动史料研习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而丰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动进行研习,探究并分析相关史料,以展现这个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一、经济变动史料研习1.农业发展与土地制度的变迁根据《春秋左传》和《战国策》等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动主要体现在农业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迁上。
这个时期的农业生产逐渐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经济。
农民开始以农作物和手工业制品进行交换,形成了一定的市场。
土地制度的变迁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动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封建土地制度逐渐崩溃,土地开始私有化,地主阶级逐渐壮大。
这种变化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商业与货币的流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与货币的流通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动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发现,商业活动开始兴盛,道路交通逐渐畅通,许多城市和集市的兴起为商人提供了更多的商机。
货币的流通也成为经济变动的重要标志。
在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形式较为简单,主要以铜钱为主。
通过对出土的古代货币的研究,我们可以见证那个时期经济发展的繁荣。
二、政治变动史料研习1.诸侯国的兴衰与争夺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史料记录了诸侯国的兴衰与争夺。
传统的封建体制逐渐瓦解,许多周边诸侯国逐渐独立,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成为常态。
《史记》和《战国策》等史书中记载的大量战争和争斗的史料,展现了这个时期政治变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赋税与政治制度赋税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诸侯国为了壮大自己实力的过程中,征收赋税成为常规手段。
史料中记载了不同诸侯国对百姓的赋税方式和数额的不同,这反映了不同政治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政治制度的变动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时的政治制度逐渐由封建制向君主制演变,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政治体制,例如齐国的“三家分立”和秦国的“一统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仅是各个国家纷争不断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变迁频繁、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一、政治变迁在先秦诸侯争霸的背景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
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政治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传统的王权制度逐渐瓦解,各个诸侯国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在战国时期,国君通过与贵族进行权力斗争,逐渐削弱了贵族的权力,增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知识分子对政治发展的思考,比如孔子提出的“仁政”、“民本”等政治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思想。
二、经济变迁春秋战国时期,农耕经济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发展。
在此期间,各个诸侯国为了增加国家财富,纷纷推行开发农田的政策,并进行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改革。
同时,商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在冶铁术的推动下,炼铜业的兴盛以及货币的出现等,使得商业交流更加频繁,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同时,人口的增加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各个国都出现了繁华的商贸中心。
三、文化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蓬勃发展,形成了诸子百家的思潮。
各个国家纷纷聚集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繁荣的文化景象。
在这个时期,孔子、墨子、老子等杰出的思想家出现,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提出的礼仪、道德观念等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
而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也各具特色,驰名于世。
四、社会变迁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也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在这个时期,社会阶级开始分化,贵族地主阶级日益剥削农民,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同时,商业的兴起也使得社会上层阶级逐渐出现。
另外,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战争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常态,军队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说说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历史发展讲解学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下面就简单说说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方面的历史发展,帮您进行讲解学习。
一、政治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可以从分封制的形成、诸侯国的崛起以及中央与诸侯关系的变化等方面来讲解。
1. 分封制的形成:春秋时期,由于中央的实力削弱,诸侯国逐渐崛起。
为了维持封建秩序,中央开始采取分封制,将领土划分给诸侯国来管理。
这一制度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
2. 诸侯国的崛起:春秋时期,原本的封建制度逐渐转变为以诸侯国为主的国家体系。
大量的小国崛起,各自为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格局。
3. 中央与诸侯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中央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原本中央有一定的权威,但在战国时期,中央只能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持对诸侯的影响力。
二、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变化。
1. 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逐步向中原腹地发展,采用了更高效的耕作方式和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手工业:手工业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相对较大的发展,铁器制作技术的进步、丝织业的兴起等都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 商业: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较为频繁,各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经济。
三、思想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相继兴起,为中国传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提出了仁、礼、义等重要概念,儒家思想至今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2. 墨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天下为公,提倡和平统一,墨家思想为后世的兼爱主义奠定了基础。
3. 道家思想:道家注重追求自然之道,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4. 法家思想:法家强调法制、法治,认为法律能够约束人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见证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重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一、政治变革1.分封制度的确立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争霸、割据成为常态,国家的统治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分封制度,各个诸侯国得以自主统治,使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2.列国争霸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争夺地盘、争夺霸权成为主要矛盾。
众多的小国相互斗争,一些强大的列国如齐、楚、韩、赵等通过军事扩张逐渐崛起,形成了多极化的格局。
3.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兴起,成为影响政治的重要力量。
它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和忠诚奉公,提倡礼乐制度,推动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步。
二、经济发展1.农业生产的改进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
农民逐渐开始使用铁器、租种制度也得到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商业活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开始兴起,商业活动逐渐发达。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商人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提升,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一种主导力量。
3.货币的流通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铸钱的技术逐渐成熟,商业交流中大量使用货币。
货币的流通便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经济文化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给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竞争与发展。
诸侯国相互征战,为了保持军备而提高了国内工业水平;分封制度的存在也使得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上更加独立,促进了各地经济的繁荣。
在这个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互为因果,政治的混乱部分妨碍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推动了经济的进步。
政治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特点。
政治的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经济的繁荣又为政治的巩固提供了支撑。
春秋战国知识归纳总结大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下是关于春秋战国知识的归纳总结:一、政治篇1. 诸侯国的分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陆上诸侯国百余,分布各地。
这些诸侯国争夺霸权,形成了一段时间内的割据局面。
其中,齐、楚、燕、赵、韩、魏、秦、晋这八个国家势力最为强大。
2. 封建等级制度:诸侯国之间继续实行封建等级制度,以君主为核心,贵族地位高于平民百姓。
贵族世代相传的血缘关系在这个时期尤为重要,决定了其在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上的优劣。
3. 重用儒家学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成为主流思想,受到各个诸侯国的重视和推崇。
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礼义、忠孝等道德伦理观念,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军事篇1. 战国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政治斗争激烈,思想家们开始进行探索和思考。
军事思想也从而得以发展,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军事学说,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
2. 战争的增长和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规模逐渐扩大,战法也日趋复杂。
兵种分明,步兵、骑兵、车兵等同时存在,并且开始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应用。
3. 矛盾与联盟: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但也有时联合起来对抗“强国”以维护自身利益。
这种矛盾与联盟的关系在整个战国时期中屡见不鲜。
三、经济篇1. 农业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各个诸侯国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
农耕技术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升,为各个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2. 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与农业并行发展的是商业和手工业。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丝绸、玉器等工艺品开始产生并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
3. 货币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也开始逐渐出现。
起初是以物易物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出铜币、布币、井布等形式的货币。
四、文化篇1. 思想意识的开放: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意识逐渐开放,各种学派纷纷涌现。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历时约400年。
这一时期有着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时期。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知识点。
政治政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内容,这个时期经历了众多国家的兴起和灭亡。
在春秋时期,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它的权力,被各个诸侯国所代替。
而在战国时期,七大强国分别为齐、楚、韩、魏、秦、赵、燕,一直斗争了近300年,期间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政治变革。
其中,周朝灭亡,逐渐被各诸侯国所代替,开始出现了分裂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势力的变化也十分明显。
齐国和秦国逐渐崛起,成为了时代的强国。
而晋国和楚国则逐渐式微。
在政治制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诸侯国制。
各国都是以君主(也称为国君、霸君、诸侯)为中心,辅以政治助手(宰相、太守),通过外交和战争来扩大自己的版图,实现统一和控制。
经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工商业和社会分工也逐渐加深。
这一时期的经济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农业方面,春秋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同时也是农业工具的改进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的时期。
而在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峰。
主要耕作的作物有小麦、稻、黍、粟、豆和蔬菜等。
此外,还养了猪、牛、羊等家畜,生产出了大量农产品,保障了当时的国内需求和出口。
手工业方面,主要以制陶、织布、制作青铜器等为主。
特别是青铜器的制作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世界铜器制作技术之一。
商业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商业发展的起始阶段。
人们以货物交换为主,逐渐形成了往来的方式。
但这一时期的商业还比较原始,没有出现以货币作为交换的手段。
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多姿多彩,这一时期的文化特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高中政治历史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时期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是高中政治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时间、分期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中国历史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等几个发展阶段;土地制度由氏族土地公有发展为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西周井田制最为典型)。
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农业: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战国得到确立;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
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具推广;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春秋末的范蠡被后世尊为商人祖师;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政治1、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始创王位世袭制;商朝奴隶制中央、地方国家机构趋于完备。
2、西周创立宗法制,是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3、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带有血缘宗族和神权色彩。
1、春秋前594年鲁国“初税亩”促进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文化1、思想:周礼是儒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2、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3、科学:中国为世界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国家。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系统的自然数数字。
1、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传统文化体系奠基;孔、孟、荀使儒家成蔚然大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1、发展原因:(1)政治因素: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重视发展经济;新的社会制度推动(2)经济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3)民族交往:民族间的经济交流(4)人民劳作:2、发展表现:(1)农业:A农具:B生产技术:C水利兴修:(2)手工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纺织业、酿酒业、手工业专著(3)商业:A中原市场形成:B商业中心兴起:C大商人涌现:3、经济特点:(1)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显著发展(2)以冶铸业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并且出现手工业专著(3)商品经济活跃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12、融合方式:(1)战争客观推动:(2)经济文化的交流:3、影响:问题1 归纳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方式、高潮、特点及影响。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1、文化特点:(1)科学技术领先世界(2)哲学思想流派纷呈(3)文学艺术百花兑艳2、繁荣原因:(1)政治因素:(2)经济基础:(3)民族交往:(4)文化教育:(5)文化传承:3、发展表现:(1)科学技术:天文历法、物理学、医学问题2 概述儒家思想的形成、演变知识体系。
(3)文学:A《诗经》:地位——内容——影响B屈原的《离骚》C诸子散文(4)艺术:绘画、音乐检测反馈: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最基本的条件是A 封建经济的发展B 私学大量兴起C 战国七雄的割据混战D 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2、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①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②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③思想家个人性格和经历各有不同④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 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 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C 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D 阴阳家最受欢迎5、诸子百家中,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上明显对立的是A 法家和道家B 儒家与道家C 墨家与儒家D 法家与儒家6、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说“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该思想产生的背景不包括A 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B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制C 法家思想成为各诸侯国治国的指导思想D 出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7、下列思想家,其政治主张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内容的有①老子②孔子③墨翟④孟子⑤韩非子A ①②③④⑤B ②④⑤C ③④⑤D ①②⑤8、战国时期的墨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似之处是A 反对兼并战争B 主张互爱互利C 主张中央集权D 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9、下列观点符合儒家学派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的是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为因桀亡”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10、与韩非子主张不相符合的是A 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B 应以古代圣贤的言行为准则C 国家大权集于君主一人之手D 要用严厉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11、先秦文化丰富多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周易》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B 扁鹊被后人称为“脉学之宗”C 物理学方面有了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D 化学方面已非常明确地记载了光合作用12、《论语·先进》记载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春秋战国历史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历时约四百多年。
这个时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
下面我会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来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
一、政治特征:1.诸侯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分封制度相对稳定的时期,诸侯国分封至几十个。
各个国家可以自主制定其内政和外交政策,不必完全向中央政权效忠。
2.地方权力强化:国家分封制的弊端是导致了分封国各方势力不断膨胀和地方权力的强化。
这使得国家很难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
3.扩张主义思想:随着分封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升级,许多国家开始寻求扩张并征服其他国家。
国家之间的不断战争助长了扩张主义的思想,进一步导致了战国时期政治的动荡不安。
4.封建等级制度:战国时期,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形成,国家中出现了不同的阶级划分。
贵族享有社会高地,而底层人民则处于社会底层,形成了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二、经济特征:1.农业经济为主:战国时期,中国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生产的主力军。
农民为诸侯国提供粮食和税收,同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基础。
2.冶铁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中国冶铁业迅速发展,铁器的制造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
铁器的普及对于农业、军事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货币的发行: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开始发行货币,便于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
这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三、社会特征:1.社会动荡: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不断动荡。
各个国家不断扩张和争斗,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状态。
2.社会分化加剧:战国时期,社会等级划分明显,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分化现象普遍。
贵族阶层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而普通百姓则生活困苦。
3.思想多元化: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思想家纷纷涌现,形成多元化的思想潮流。
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竞相兴起,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特征:1.文化繁荣: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文化发展活跃。
春秋战国时期的格局是怎样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格局。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四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格局。
一、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表现为诸侯争霸,各国割据的局面。
经过春秋两百多年的发展,诸侯国崛起,分裂成众多的国家。
其中,齐、晋、楚、秦、楚、魏、赵、韩八个大国最为强大。
这八个大国之间相互争霸,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他们之间进行了频繁的外交斗争、军事冲突和秘密交易。
政治格局的变化非常剧烈,有时诸侯国会联合起来对抗一个过于强大的国家,有时又会重新改组同盟关系。
这种格局的不断变化使得春秋战国时期充满了动荡和不确定性。
二、经济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格局呈现出一种以农业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
农业是当时社会的基础,大多数人都从事农业生产。
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限制和区域的不同,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一,导致了经济的区域分化。
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发展了繁荣的农业经济,而一些贫困的地区则陷入了经济困境。
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商品流通受到了限制,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较为薄弱。
此外,商业、手工业、渔业、矿产业等经济形式也同农业经济相互交织,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格局。
三、军事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格局表现为兵强马壮、战争频繁。
各国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不断进行军事扩张。
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将领和军事家,如吴起、孙武、孙膑等,他们的战略和战术对于当时的战争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兵器的改进和战术的创新使得战争形式不断变化,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战争方式,如合纵连横、奇袭、诡辩等。
这些都为后来的秦灭六国创造了条件。
四、文化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格局呈现多元化、百家争鸣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随着国家的繁荣,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学派相继兴起,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动荡的阶段,它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并为后来的统一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就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动进行探讨。
一、政治变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分封制度的转变。
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各个大国争霸。
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以齐、楚、魏、燕、赵、韩、秦等七雄为中心的政治局势逐渐形成,这些国家成为诸侯争霸的主要力量。
与此同时,分封制度的确立也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这一制度为不同诸侯间的权力平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经济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动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
由于战国时期国家间的频繁战争和社会动荡,许多农民纷纷逃亡或参与战乱,导致了农业的衰落。
而在手工业方面,随着铁制农具和冶金技术的进步,冶铁业得到了发展。
此外,随着贵族阶层的财富积累,商业活动也得到了推动,诸侯国之间的贸易活动逐渐兴盛起来。
三、文化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动主要表现在思想、学术和文学方面。
这一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相互碰撞,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多元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相继兴起。
同时,战国时期的文学也呈现出多样性,在楚辞、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人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奠定了后来统一大一统的基础,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变革。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的脉络,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
考点|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汇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2.政治形势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
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
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
①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措施:
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
“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作用:
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4.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
(1)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2)生产工具:铁农具、牛耕,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3)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水利工程:秦国:都江堰、郑国渠
2.手工业生产
(1)私营手工业兴起:由私人经营,主要用于民间消费,进入市场流通。
(2)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也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市场。
(3)官营、私营和家庭三种手工业生产形态并存:官营为主导、民营和家庭为主体。
3.商业的发展
(1)私营商业的兴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
(2)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
(1)背景: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
(2)含义: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诘难(jié nàn)、批驳。
(3)各家学派及主张——
儒家:
A 孔子:春秋鲁国人,没落贵族。
①政治思想: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礼,克己复礼;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名分。
②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中庸之道。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④学问:编撰“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⑤地位和影响:对中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历朝历代加封了各种尊号。
对世界:孔子学说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古希腊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明清以后,儒学传到西方,对西方的启蒙思想有重要影响。
B 孟子:战国时期,没落贵族,《孟子》。
①政治思想: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建立一整套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②伦理思想:性善论。
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人的内心本来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
③价值观念: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④地位和影响: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后世称为“亚圣”。
C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
①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
②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③伦理思想:性恶论。
道家学派
A 老子:春秋晚期,楚国人,《道德经》。
①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③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④地位和影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B 庄子:战国,《庄子》。
①哲学思想:提出了齐物的观点,“齐物”就是齐一万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②价值观念: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不公。
③地位和影响: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墨家学派
墨子,名翟(dí),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经》。
A 主张:“兼爱”(无等差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不分等级贵贱)、“非攻”、“尚贤”、“节俭”。
B 地位影响: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
法家学派
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贵族。
A 主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主张变法革新。
B 地位和影响: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A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B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科技成就
A 科技:指南针:战国司南
B 天文学: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有关于日食的记载;有关于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这些都是世界最早的。
战国《石氏星表》记载了测定的120多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C 数学: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筹算计算法。
3.文字、文学、艺术
A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B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
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 楚辞:是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代表作:《离骚》。
D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