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精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眩晕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平肝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
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可以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眩晕症状;西医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三、调理生活。
中医治疗眩晕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还包括对患者生活方式的调理。
中医强调“起居有常”,建议患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不要过度饮酒,不要熬夜等。
这些生活调理对于眩晕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强调了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和调理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治疗眩晕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中医在眩晕治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沐阳县中医院脑病科
中医优势病种一眩晕中医优化方案(2009)
细数
(4)痰瘀阻窍证:
同时小于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小于30% 本年度通过辨证口服中药结合针灸治疗等,有效率较常规治疗提
高9%.
八.优化方案:
通过辨证论治在中医主证基础上注意相关变证及兼加症的药物调整完善即定处方的灵活性及适应性,借此以便提高治疗效果.
沐阳县中医院脑病科
中医优势病种一眩晕中医优化方案(2010)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大于等于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大于等于70%同时小于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大于等于30% 同时小于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小于30%
本年度:经优化后中药口服方剂结合针灸,耳穴埋子等中医综合治疗后对眩晕患者有效率较去年提高8.9%.
八.优化方案:
进一步通过辨证论治在中医主证基础上注意相关变证及兼加症的药物调整,完善即定处方的灵活性及适应性,并应用耳穴法等,以便提高治疗效果.
沐阳县中医院脑病科
中医优势病种一眩晕中医优化方案(2011)。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糜,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梦泄;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眩晕,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精不足证治法:偏阴虚者补肾滋阴;偏阳虚者补肾助阳。
方药:补肾滋阴用左归饮加减。
补肾助阳者用右归丸加减。
左归饮: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茯苓。
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萸肉、肉桂、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心病科一、基本情况眩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5年06月,我科收治眩晕病26例,所有患者都纳入“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6.4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风痰上扰14例,阴虚阳亢4例,痰瘀阻窍4例,气血亏虚3例,肾精不足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监测血压、体位护理、活动指导、情志护理、口腔清洁、辨证饮食指导、防跌倒护理、肛周清洁、用药护理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泡洗、穴位按摩、中药熏洗、中药离子导入、艾灸、针刺。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方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王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操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2.相关政策支持,费用廉价。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配合其他治疗,降低血压、改善眩晕及睡眠效果明显,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2人(84.6%);②一般:4人(15.4%);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护理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参照方案,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到位。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3.部分中医护理操作由护士教会病人做,如穴位按摩,增加了患者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缓解头晕、头痛不适症状。
2010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精)脾虚湿困、肝阳上亢、痰湿内阻、气血不足、瘀血阻窍等为主要证型。
本研究收治的218例患者中,肝阳上亢和痰湿内阻是最常见的证型,占总数的71.5%。
不同证型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
总有效率和中医证侯疗效均在84%以上,证明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眩晕病的治疗应根据不同证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辨证论治在眩晕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但是,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不够大,研究时间较短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提高治疗效果。
②文章中存在一些格式错误和重复内容。
气血不足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而风、火、痰、瘀则是常见的病理标志。
治疗时应该结合虚实情况进行调整,平衡阴阳。
在临床中,我们主要将病情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和瘀血阻窍五种证型。
对于肝阳上亢,可以使用天麻钩藤饮。
其中天麻、钩藤和石决明都有平肝熄风的作用。
山栀和黄芩则可以清热泻火,使肝经不会偏亢。
益母草和牛膝则可以活血利水,___、桑寄生、夜交藤和___可以补益肝肾,安神定志。
对于阴虚明显的患者,可以加入生地、麦冬、玄参、首乌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的药物。
对于便秘的患者,可以加入大黄和芒硝。
对于心悸、失眠、多梦的患者,可以使用茯神、夜交藤、远志、炒枣仁和琥珀等药物来清心安神。
对于眩晕、呕恶、手足麻木或震颤等症状,可以加入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和羚羊角等镇肝熄风的药物。
对于痰浊中阻的患者,可以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如果呕吐频繁,可以加入代赭石、竹茹等药物来和胃降逆止呕。
如果有脘闷、纳呆、腹胀的症状,可以加入白蔻仁、砂仁等药物来理气化湿健脾。
如果有肢体沉重、苔腻的症状,可以加入藿香、佩兰、石菖蒲等药物来醒脾化湿。
如果有耳鸣、重听的症状,可以加入葱白、郁金、石菖蒲等药物来通阳开窍。
对于瘀血阻窍的患者,可以使用通窍活血汤。
如果有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气虚的症状,可以加入黄芪来补气固表,益气行血。
2024年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2024年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概述:眩晕病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晃动或不稳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病症。
2024年,关于眩晕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
本报告将对2024年眩晕病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
数据收集:本次研究收集了各地眩晕病治疗的临床数据,包括治疗方法、疗效评估及患者反馈等信息。
共收集了1000例眩晕病患者的相关数据。
疗效评估:根据收集的数据,我们对疗效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2024年眩晕病的治疗疗效相对较好,超过80%的患者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占比达到60%左右。
其他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如理疗、推拿等)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眩晕病的疗效达到了显著的改善。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晕动药物(如艾克霍尔、甲氧氯普胺等),血管扩张药物(如格拉司琼、血塞通等)和镇静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根据症状的不同,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在眩晕病治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理疗、推拿等物理疗法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脊柱和肌肉状态,缓解眩晕病症状。
根据数据显示,物理疗法的疗效在20%左右。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在眩晕病的治疗中是一种较为极端的选择,仅在少数情况下使用。
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可能包括内耳疾病的手术修复、迷路切除等。
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相对较低,仅约15%左右。
患者反馈:本次研究还收集到了部分患者的治疗反馈。
根据反馈信息显示,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反映治疗效果不如预期,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调整。
结论:综合分析2024年的眩晕病治疗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物理疗法在治疗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手术治疗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但成功率较低。
将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眩晕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眩晕疗效分析总结一、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二、治疗(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
2.阴虚阳亢证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肝火上炎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苓、桅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4.痰瘀阻窍证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萼、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
5.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或党参)、黄茂、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萼、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
6.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麦冬、党参、茯苓。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黄茜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
(三)针刺治疗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上炎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四)其他疗法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以下设备辅助治疗: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眩晕是指人体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颠簸或不稳定的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阳气虚衰、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病症。
针对眩晕,中医有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眩晕的方法:1.望诊:观察病人面色苍白、面红或有其他异常表现。
2.闻诊:闻气味有没有病气。
3.问诊:询问病人有没有口渴、排便正常、睡眠好不好等问题。
4.切诊:通过取脉及体察脏腑功能来判断阴阳盛衰、气血虚实等。
二、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案:1.祛风降浊法:以祛风除湿、宽中理气的方法治疗。
可用白芍、柴胡、苍术等祛风降浊的药物或方剂,如荆防败毒散、柴胡炖薏苡仁等。
2.调和气血法:以补益气血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黄芪、当归、白术等调和气血的药物或方剂,如八珍汤、四君子汤等。
3.疏肝理气法:以舒缓肝气、调理脏腑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气的药物或方剂,如逍遥散、柴胡汤等。
4.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或方剂,如桃红四物汤、活络丸等。
5.健脾益肾法:以健脾益肾、固摄精气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党参、山药、枸杞子等健脾益肾的药物或方剂,如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配合其他治疗方法:1.中药外治法:可用中药熏洗、贴敷、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2.针灸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眩晕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阳、足三里、合谷等。
3.推拿按摩法:通过推、拿、揉、捶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舒展筋骨,调和气血,缓解眩晕症状。
4.饮食调理法:根据中医理论,合理调理饮食,避免食用生冷寒凉、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补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症状。
总之,中医诊疗眩晕的方案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版)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一诊断参照五版中医内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
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
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诊断依据: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
二中医治疗证候分型、治法方药(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陈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中成药:院内制剂镇脑平肝丸。
每次6g,每日三次(2)痰浊中阻:症状: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
治法:祛痰健脾。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6克、甘草6克。
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2016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016年眩晕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难点分析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
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
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
因此我科将眩晕(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证,肾阴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等证型。
分析、总结及评价:2017年全年我科共共收治各种心力衰竭病人106人,其中冠心病心力衰竭37人,肺心病心力衰竭32人,风心病心力衰竭12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11人,尿毒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6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性心力衰竭8人。
本年气虚血瘀水停型共42人,占%;阳虚血瘀水泛证型共36人,占%;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占12人,占%;心肺两虚,痰瘀互阻型占14人,占%。
阳气虚脱型2人。
%。
而未见有痰热壅肺型。
在总疗效判定方面,五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91%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7%以上.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型施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补肾滋阴、健脾燥湿,化痰降逆等治疗,并配合中医辨证施治针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中医治疗方法:2017年度收入院眩晕病人475人,475例病例中,采用中药汤剂350例、中药静脉制剂123例、针灸56例。
2019年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优势病种总结优化一、基本情况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9年1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345例,占总优势病种的36.5%,平均住院日_6.11__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
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以及其他啊中医外治法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28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37.3 2%,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48.46%,特色疗法使用率98%,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28例(37.32_%),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03例(3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20例(5.8%),针灸治疗10例(2. 8%),内科基础治疗345例(100%),其他疗法320例(92.7%)。
三、应用情况分析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高血压病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难度大。
下一年度,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及预防急性发作。
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多数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
对口服中药汤剂、针灸等中医外治法较抵触。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8总结及优化方案神经内科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是我科门诊病人第一大病种,住院病人第二大病种。
2014年我科针对此优势病种制定了专门的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在实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5-2017年做了一定的修订,进一步修订了病种范围;2018年运行良好,同时发现一部分问题,故进行进一步总结优化。
一、年度总结眩晕住院人数:眩晕综合征135人次(2017年165人),平均住院费用:6377.64院(2017年6546.14元),平均住院天数8.92天(2017年7.89天);其中费用降低,与控制药品费用有关,住院天数稍延长,与检查预约时间显著延长有关。
其他眩晕(BPPV和其他前庭性眩晕)23人次,平均住院费用5184.05元,平均住院天数6.78天。
诊断为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未纳入路径)共82例,平均住院天数9*.71天,平均住院费用8128.86元。
二、优化方面1.病种优化:中医“眩晕”涵盖了西医较广泛的病种,其治疗差异较大,第一版原诊疗方案包括“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TIA”,后面逐渐去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后增加“眩晕综合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总结2018年的临床数据,因病情特点及医保诊治的具体需要,眩晕的诊断中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占了较大的部分,拟在2019年将此病种纳入诊疗或新建立诊疗方案,待进一步总结完善。
2.检查方面:(1)这类病人建议常规行前庭功能检查复位,2018年我们增加“徒手平衡功能检查”的项目,但无手法复位的收费,2019年拟增加此项收费(具体视医院审批情况决定)。
(2)2018年的方案中我们增加了HAMA/HAMD评分,许多反复头晕发作的患者诊断倾向躯体化障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9年拟全面纳入各种量表评分。
3.治疗方面:(1)中成药方面:规定尽量每个病人均使用院内制剂晕乃停口服液;因药房药品目录大调整,目前无眩晕的其他相关口服中成药,大部分予取消。
实用文档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经过近1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54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54例、中药静脉制剂54例、针灸23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32例,阴虚阳亢证11例,肝火上炎证8例,肾精不足证2例,痰瘀阻窍证0例,气血亏虚证1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使用率60%,特色疗法使用率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0%,临床显效率50%,有效率10 %,无效率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3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1:引言在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眩晕症状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
眩晕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开展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对于提高诊疗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目的与方法2.1 目的分析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总结其优点和不足,为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
2.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其实施情况和效果。
3: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主要内容3.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包括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以及对患者的体格检查,如四肢活动、站立姿势、眼球活动等。
3.2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等综合情况,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3 针灸治疗运用针灸的方法,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3.4 中药治疗选择适当的中药组方,配合饮食调理,进行中药治疗,调理身体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5 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眼球运动训练、平衡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
4:实施情况分析4.1 实施范围统计分析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范围,包括各个医疗机构、科室和地区。
4.2 实施效果对实施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实施前后的差异,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了细化分析。
5:优点与不足5.1 优点分析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的优点,如提高了诊疗效率、减少了患者等待时间、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等。
5.2 不足指出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特殊患者群体的考虑不够充分、路径的更新周期较长等。
6: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添加,包括实施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相关文件、数据统计表格等。
7: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添加,用于明确相关法律条文的解释和适用范围。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和优化(20XX年一、临床资料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可辩证分为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证共五型。
我科在20XX年1月-20XX年12月共收治门诊及住院眩晕病人218例,其中男性114例,女性104例.其中高血压病共96人,脑供血不足共87人,美尼尔氏病15人,颈性眩晕14人,贫血3人。
二、结果在所有患者中,肝阳上亢84人,占38.5%,痰浊中阻72人,占33%,气血亏虚证35人,占16%,肾精不足证16人,占7.3%,瘀血阻窍11人5%。
从性别分布统计,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组男性分布多于女性,男女组构成比具有差异;而肝阳上亢证多见于女性,瘀血阻窍型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从年龄分布看,肝阳上亢组主要分布在60岁以内的年龄段,其余两型年龄分布无明显规律。
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84%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病,病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
治疗当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应权衡标本缓急轻重,酌情论治。
在临床上我们主要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四证。
肝阳上亢选用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
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
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佐使药。
阴虚明显者,可选加生地、麦冬、玄参、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
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
心悸,失眠多梦较甚者,可重用茯神、夜交藤,加远志、炒枣仁、琥珀以清心安神。
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报告前言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眩晕症状,及时进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进行展开,以期提高治疗效果。
1. 现状总结目前的眩晕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方面。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来缓解眩晕症状,物理疗法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刺激人体来改善眩晕症状,康复训练则是通过锻炼平衡感和自主调节能力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然而,眩晕治疗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治疗方法单一,没有针对不同病因和症状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其次,缺乏全面的治疗团队合作,各职能科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此外,患者对眩晕治疗的认知度不高,自我管理意识薄弱,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2. 问题分析针对现状总结中提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问题分析。
首先,由于眩晕症状的复杂性和多元化,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孤岛的情况。
最后,缺乏患者对眩晕治疗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 对策制定根据问题分析,制定以下对策来改善眩晕治疗效果:3.1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生需要细致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检结果,结合最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3.2 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建立眩晕治疗的多学科合作机制,设立治疗团队。
治疗团队由神经学、耳鼻喉科、康复科等专业人员组成,各职能科室之间进行紧密的合作,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和治疗进程。
3.3 加强患者教育通过加强患者的教育,提高其对眩晕治疗的认知度和自我管理意识。
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为患者提供科学、全面的治疗信息,并指导他们进行日常生活和饮食调节。
4. 反思与展望通过对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对策制定,可以发现我们在眩晕治疗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表现为头晕、头昏、乏力、眼花等不适感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的。
下面是一个中医针对眩晕病的诊疗方案。
1.诊断:首先,中医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眩晕病发生的原因和类型。
常见的眩晕类型包括头晕、眼花、耳鸣、乏力等。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中医诊断可以分为气虚型、痰湿型、血瘀型等。
2.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眩晕,中医会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通常情况下,中药的治疗原则是以益气补血、祛痰化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方向。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熟地、甘草等益气补血药物;陈皮、白术、半夏、茯苓等祛痰化湿药物;当归、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
此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中医还可以使用一些针灸、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
3.饮食调理:根据中医理论,饮食也可以对眩晕病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患者可以适量摄入一些具有益气补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药、猪肝等。
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病情。
4.积极调节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中医认为,眩晕病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在治疗眩晕病时也会注重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患者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放松的休息、保持良好的情绪等方式来改善病情。
5.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眩晕病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6.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
通过燃烧艾绒,使其产生的热力刺激患者的经络和穴位,从而调节气血运行,改善眩晕病。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脾俞穴等。
7.拔罐疗法:拔罐是中医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
通过用火或机械力将罐子吸附在患者的皮肤上,产生负压刺激,从而改善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病。
常用的拔罐穴位有风池穴、肺俞穴、脾俞穴等。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精
1
2020年4月19日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和优化
(
一、临床资料
眩晕由风阳上扰, 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 脑髓不充,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则昏倒等症状。
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可辩证分为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证共五型。
我科在 1月 - 12月共收治门诊及住院眩晕病人 218例 , 其中男性 114例 , 女性 104例 . 其中高血压病共 96人, 脑供血不足共 87人, 美尼尔氏病 15人,颈性眩晕 14人,贫血 3人。
二、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肝阳上亢 84人,占 38.5%,痰浊中阻 72人,占 33%,
气血亏虚证 35人, 占 16%, 肾精不足证 16人,占 7.3%, 瘀血阻窍 11人5%。
从性别分布统计,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组男性分布多于女性,男女组构成比具有差异;而肝阳上亢证多见于女性,瘀血阻窍型男女性别
2
2020年4月19日
差异不显著,从年龄分布看,肝阳上亢组主要分布在 60岁以内的年龄段,其余两型年龄分布无明显规律。
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 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 84%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
眩晕病, 病在清窍, 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以肝肾阴虚、
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
治疗当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应权衡标本缓急轻重,酌情论治。
在临床上我们主要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四证。
肝阳上亢选用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 用以为君。
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
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佐使药。
阴虚明显者,可选加生地、麦冬、玄参、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
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
心悸,失眠多梦较甚者, 可重用茯神、夜交藤, 加远志、炒枣仁、琥珀以清心安神。
眩晕欲仆, 呕恶,手足麻木或震颤者,有阳动化风之势,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羚羊角等镇肝熄风之品。
痰浊中阻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呕吐频繁,加代赭石、竹茹和胃降逆止呕;脘闷、纳呆、腹胀者,加白蔻仁、砂仁等理气
3
2020年4月19日
化湿健脾;肢体沉重,苔腻者,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醒脾化湿;耳鸣、重听者,加葱白、郁金、石菖蒲等通阳开窍。
瘀血阻窍选用通窍活血汤,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气虚证者,加用黄芪,可用到 60克,以补气固表,益气行血;畏寒肢冷,感寒加重者,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天气变化加重,或当风而发,可重用川芎,加防风、白芷、荆芥、天麻等以理气祛风。
气血亏虚证选用归脾汤,以黄芪益气生血,当归补血活血,党参,白术,茯神健脾安神,龙眼肉补血养心,枣仁,远志养血安神,木香调理气机,健运脾胃。
肾精不足用左归丸加减以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四、方案优化
当前主要的问题在于:①汤剂服用不方便, 有部分患者不愿意口服中药,
②有少部分患者抵制中药,认为疗效不肯定,③如何须防眩晕复发等。
针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进行了以下改进:①进行剂型改进, ②加强中医药的宣传,让更多的患者认识中医药的优势。
③眩晕成因
较多,在明确其病因时,给予药物、手术等对因治疗外,缓解期中医药辨证施治,求因治本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
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肾虚之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气不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 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对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者,予以益阴补血柔肝,药
4
2020年4月19日
用生地黄、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子、菊花等;对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而脑转耳鸣者,予以培补肾精外, 必知肾乃水火之宅,有偏阴偏阳之别.对阴精不足者,宜滋补肾阴,药用生熟地黄、女贞子、早莲草、何首乌、白芍、当归等;偏肾阳亏虚者.药用肉苁蓉、菟丝子、仙茅、淫羊藿、补骨脂、覆盆子、杜仲等。
在使用培补肾精约时,要避免滋腻呆补,必补中寓通,可加人陈皮、谷芽、麦芽、砂仁等健脾开胃药,慎防脾胃受伤,运化失司,复引痰浊内生而致复发。
5
2020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