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设计国培班第四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高级中学魏玲侠教学目标:1.通过思辨性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习用思辨的态度阅读文本,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
2.让学生了解高考中如何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理性、规范答题。
3.联系现实,使学生对社会上诸多现象能进行独立的思考,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现代公民。
4.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辨地写作。
教学重点:1.思辨性阅读训练。
2.学会理性、规范答题。
3.能对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独立的看法。
4.学会思辨地写作。
教学难点:1.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养成。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之成为对社会上诸多现象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3.把我们的语文教学变成公民教育,实现公民写作。
教学思路:立足课本——延伸课外——链接高考——应用生活——公民写作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同学们,咱们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你们健全的人格,使大家成为对社会上诸多现象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你们觉得自己是这样的公民吗?那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公民呢?我觉得呀要成为这样的公民,首先得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
而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我们平时的训练。
怎么训练呢?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
怎么培养?靠语文学习,也靠大家的努力!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专题训练,希望同学们通过我们的训练,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养成“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关注社会人生,国家大事,具有民族责任心,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让自己做一个真正的现代公民。
二.立足课本:学习《鸿门宴》,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训练。
1.学生自主学习(1).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感,读懂意思。
(2.)参考注解和练习册,疏通文意,准确翻译。
(3.)提要钩玄,概括故事情节。
(4)结合情节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项羽这个人物形象。
注意思辨分析。
2.结合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辨阅读。
“新课标”知识点思辨何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解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阅读与写作”“实⽤性阅读与交流”是并列的三个任务群。
为什么不说“思辨阅读与表达”“⽂学阅读与写作”“实⽤阅读与交流”,或者“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性阅读与写作”“实⽤性阅读与交流”?它们是以阅读与表达的⼼理倾向和思维特点来分类的,还是以⽂类特点和⽂体知识来分类的?我以为三个任务群的分类和命名可能综合⽂体知识和思维特点,且以读写的⼼理倾向和思维特点为主。
如此,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三个任务群解释成“思辨性思维为主导的阅读与表达”“⽂学性思维为主导的阅读与写作”“实⽤性思维为主导的阅读与交流”?那么,“思辨性思维”⼜是什么呢?⼀般的看法是 “思辨性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两种译法)。
从历时的⾓度考察,“思辨性思维”和思辨哲学的“思辨”有渊源。
哲学上的“思辨”,⾸先是指运⽤逻辑推论进⾏纯理性的思考,甚⾄⽆须客观的坐标。
苏格拉底的“知识产婆术”,柏拉图判断“⼈是理性的动物”,帕斯卡尔认为“⼈是能思考的芦苇”,笛卡尔主张“我思故我在”,均是思辨的产物。
思辨在西⽅备受推崇,只是近代科学发展,实证主义进⼊视野,⼈们才意识到仅靠思辨是不够的,但思辨注重逻辑和理性,追求真理和规律,成为西⽅⽂明的重要传统。
从共时的⾓度看,鉴于“思辨性思维”的定义歧出,美国哲学学会运⽤德尔菲(Delphi)⽅法,将它界定为:思辨性思维是有⽬的的、⾃我校准的判断。
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
其特点是: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凭证据讲话;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反省⾃⾝的问题,对异见保持宽容;认识⼀个命题具有特定的适⽤范围和概括化的范围;直⾯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
作为学校教育,董毓先⽣根据美国推⾏的《共同核⼼标准》,⽴⾜中国基础教育实际,提出下列标准:(1)谨慎和谦虚的态度,愿意学习、思考的品质以及⽂明讨论的习惯。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在新教材必修上下册占三个单元,从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和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到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辨析质疑的审辨思考,再到论析、研讨,教材编排的本身就符合人的认知思维过程,体现了一种内在逻辑性。
这个任务群设置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注重引导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所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指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以阅读为主的相关学习活动。
“思辨性阅读和表达”有助于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
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环节非常零碎,作文教学流于泛化,空洞化,老师深耕思辨能力的意识欠缺或者老师本身就缺少这种能力。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而落实好这个学习任务群教学呢?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善于捕捉契机,有机生成思辨话题1、以教材为依托,整合教材资源,生成思辨话题。
(1)《鸿门宴》——有人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也有人评价说项羽此举是体现兄弟之义,你怎么看;项羽过江东,历史会重新改变吗?(2)同样是儒家代表,孔孟提出“性善论”,而荀子却提出“性恶论”,你怎么看?(3)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中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道家的三无“无功、无名、无己”的尖锐对立?(4)《左传》重视“礼”。
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是“不仁”“不智”“不武”的,因而被古人赞为”有礼”,该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礼”?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学习提示)2、关注时事动态,生成思辨话题。
东京奥运会,14岁的中国跳水运动员全XX“横空出世”,一跳成名。
在国人为她在如此年龄就夺得金牌而欢呼的时候,国外却有不同的声音传来:德国奥委会主席霍X声称这种不断降低参赛者年龄的方法是没有意义和不负责任的,在高水平竞技领域设置年龄限制仍是必要的。
小学语文教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是思辨性阅读以及表达能力。
有效的思辨阅读会使学生深度理解作品,挖掘作品背后潜藏的价值;而将学习到的知识熟练表达出来,有助于巩固知识,以及培养学生语文思维与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面向未来的一门高级的思想能力课程,它致力于培养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和辩证编织阅读,以及练习有力文字表达的能力。
一、语文思辨性阅读小学语文教学思辨性阅读是未来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够培养孩子深入分析、理解文本、理解文本主旨、分析文本中的内容及作者的意图,从而增强学生认知能力。
1、分析文本,把握文章结构:运用比较、对比、拆解和集成等方法,帮助学生剖析文本,分辨文体,发现文本的表述文体,分析文本的结构特征,从中把握文章的精妙之处。
2、深入分析文本,理解文本:审读文字,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从而精确把握文章的表述内容,掌握文中的主旨思想,明晰文本的寓意。
3、引导学生分析文体:根据作者的写作手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需要学习分析文体,并且挑选首要信息,阐释文章的实质意义,获得更有深度的理解和体认文本,探究作者的思想意图。
二、语文思辨性表达小学思辨性语文表达指的是通过思考、理解文本、分析作者意图,并结合表达能力,将自己的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将培养孩子思辨论证思维能力这一目标落实到表达活动中去。
1、发展深度思维:孩子在阅读中要联系实际,拓展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不断积累,分析和思索,培养思考能力,帮助孩子建立深度思维框架。
2、培养写作表达能力:孩子要具备的语文能力不止是阅读,还有表达。
实践证明,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一条充满活力的学习路径。
通过定期练习,孩子们可以掌握逻辑整理及写作特点,包括选择词语、使用用字、调整句式等。
3、着力拉近感性与理性的距离:表达前,孩子在有感性的头脑里,进行快速的综合性思维,在有理性的头脑里,进行有条理可循的理性思维,形成感性互换,理性衔接、联系紧密的文字表达。
名师之路魏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阶段学习任务群之一,课程标准对于本学习任务群,作了如下规定: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1/2。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必修阶段的8个学分中承担1.5个学分,具有相当的分量。
这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格外重视,也标志着对语文学科性质与特点、目标与内容的认识上的深化。
课程标准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之一,指出“发展逻辑思维”是语文学科应完成的重要课程目标。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是这一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课标的论述,可以看出,本阅读任务群的特点,是阅读与表达并重,突出理性思维,重视对传统文化优秀作品的研读。
阅读与表达并重,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一贯精神,即在继承语文教育重视阅读这一传统的同时,格外强调学生自主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达、交流、沟通的重要意义。
与必修阶段的其他一些任务群,如“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以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相比,本任务群使用“表达”这一概念,又隐含着几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它与“写作”相区概念,又隐含着几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它与“写作”相区别,表明本任务群所要求的,不仅包括书面的言语活动,同时也包括口头的言语活动。
其次,与“交流”和“研讨”等相比较,它又更强调言语活动的主体性,表明表达的内容是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形成的、有一定立场的观点和见解,表明其主要方式是阐释、论证、辩驳与说服等。
突出理性思维,也就是强调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的运用。
思维的训练,从一开始就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高中阶段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突出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体现了语文教育内在的层次性,也符合青少年精神发展的一般规律。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阅读诗话、文论
2017版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那么,什么是思辨性阅读呢?思辨性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
阅读的目的与诉求不同,方式与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有的阅读是为了消遣取乐,或者满足个人趣味,这样的阅读强调个体的兴会和悦纳,自由度大,个体差异也大,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主要就是针对这种阅读讲的。
思辨性阅读则不同。
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真知,或者为了解决问题,个人的好恶与体验都要退居其次,阅读的准确性、明晰性与合理性,则成了判断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
当然,思辨性阅读并不排斥个体的感受与个人的趣味,但在承认“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同时,更要追求“最哈姆雷特”(赖瑞云《多元解读与文本中心》)的理解。
这就要求读者的思维始终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分析与论证,审慎地权衡与判断。
思辨性阅读,正是批判性思维的用武之地,我们也不妨将它称为批判性阅读。
文本是思辨性阅读的根基。
美国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了文本解读的两条路径,一是直面文本,一切关于文本的断言与结论,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另一种则是通过文本与作者、读者或者环境的“关系”来间接地解释作品。
比如作家,作家是作品的生产者,借
钱钟书式的幽默来表达,研究母鸡也能认识鸡蛋。
但事实上,母鸡不等于鸡蛋。
种种原因,譬如环境的压力,或者自我秉性的影响,或者风格的追求,都会让作家的创作动机在作品中发生“变形”,因此,研究作家并不一定能达成关于作品的真知。
谈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的问题与对策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和语文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这一任务群教学中会面临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探讨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教师的问题与对策1. 缺乏教学经验和方法教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中可能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和表达。
对策: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教学培训和学习,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可以积极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和难度选择不当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的课文内容和难度可能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无法进行有效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对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合理选择课文内容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 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对策: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小组讨论评价等,全面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可以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表达方式,提高思辨能力。
1. 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中可能由于学习压力大、兴趣不足等原因,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无法积极投入学习。
对策: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过程。
2. 阅读能力不足学生在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时,可能由于阅读能力不足,无法理解和分析文本,影响思辨性表达的质量。
对策: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学、阅读指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由这一表述,我们看到了核心素养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要求,也看到了思维品质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
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表述中,第6条侧重于感性思维的培养,第7条侧重于理性思维的培养,它们都是对“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直接对应。
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则是为集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服务的。
其课程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时代发展对语文课程的必然要求理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和有效处理社会问题、科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是促进学业进步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有依据、负责任、有条理地进行表达,运用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进行探究和发现,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作品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指向理性的审辩思维、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模型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2022 年版课标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任务群单独设置,是对时代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回应。
黎鸣曾指出:“逻辑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琴弦。
”本任务群的设置,关乎国民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提升,具有极高的内在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培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培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这一课程愿景,并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进行了内涵界定和目标分解。
在课程目标和教学活动之间,需要有坚实的课程内容作为支撑,这样才能将国家设置的“制度课程”转化为师生践行的“体验课程”。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关于一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标指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恶善、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一、课标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内容(1)阅读有趣的短文,发现思考身边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家用电器等日常事物的奇妙之处,说出自己的想法。
(2)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
二、一年级上册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我爱学识字》。
语文要素:1、正确朗读课文;2、学习韵语识字、看图识字、象形识字等识字方法;3、认识田字格,按照笔顺规则正确书写汉字;4、了解课外读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单元:人文主题《快乐学拼音(一)》。
语文要素:正确认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学习拼读音节。
第三单元:人文主题《快乐学拼音(二)》。
语文要素:正确认读复韵母、鼻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学会拼读音节。
第四单元:人文主题《认识大自然》。
语文要素:1、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一”字的不同读音;2、积累和拓展带叠词的短语;3、初步认识自然段。
第五单元:人文主题《感受汉字的魅力》。
语文要素:1、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借助会意字、归类、反义词等方法识字;2、积累反义词和量词短语。
第六单元:人文主题《联系生活,合理想象》。
语文要素: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重点读好问答的形式,读好疑问句和陈述句,读好不同角色的对话;3、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认识逗号、句号,学会数句子,读好逗号和句号的不同停顿。
第七单元:人文主题《多彩的儿童生活》。
语文要素: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尝试找出课文中的一些明显信息;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的”字短语的合理搭配。
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思辨性解读
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思辨性解读是指通过任务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使他们能够在阅读和表达中展开深入的思辨分析和探究。
以下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思辨性解读的关键要点:
1. 任务设计:设计旨在激发学生思辨能力的任务,例如提供具有争议性和多义性的文本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进而展开深入的思辨讨论和表达。
2. 阅读思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挖掘文本背后的隐含信息和个人观点,并通过比较、对比、辩证等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究。
3. 表达思辨:鼓励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展现思辨能力,能够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辩证地考虑其他可能性和异议。
同时,注重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说服力,使表达更加准确、有力和有效。
4. 讨论与辩论:组织学生进行思辨讨论和辩论活动,提供互动和碰撞的机会。
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促进学生展开思辨性对话和辩论,培养尊重他人观点和提出合理质疑的能力。
5. 信息筛选与评估:教导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和评估的能力,培养辨别真伪、客观性、立场偏见等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准确、有用的数据,并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判断。
6. 反思与迭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和迭代,不断完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反思和讨论自身的思维过程、观点形成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通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学生能够在思维的引领下,积极思考问题、分析观点、辨别立场、提出合理的思辨性论证和批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文本理解和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以应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各种复杂的思维和表达需求。
语文学习任务是素养导向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质是真实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
通俗地说,就是“用语言来做事”。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中的理性思维培养、基于思辨性的主题任务情境而设置的集群化课程内容。
从字面上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思辨性思维主导的阅读和表达,是“阅读—思、辨—表达”融为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
2001年版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的要求,2011年版进一步要求“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
2022年版课程标准将“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将其具体化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的品质“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每个任务群都有发展思维的任务,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指向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思考”、“思维”到“思辨”的历史流变,可见对思维培养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多次出现“质疑”“提问”“梳理”“发现”“评价”等关键词语,从中可以把握思辨性学习的核心要义:“思辨”就是辩证地思考,它始于质疑,回归于反思,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好奇、质疑、批判、反思等是伴随思维过程的重要思维倾向,比较、分析、概括、推理是伴随思维过程的具体思维方法,思维倾向和思维方法不可分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理性思维的主体。
由此可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的思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质疑与批判。
“质疑”即提出疑问。
问题是质疑的开始,是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基础。
“批判”即甄别、审辨、评论、评价和判断。
小学阶段并没有提出“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但是在思维品质培养的表述中提及“思维的批判性”,并在各学段反复强调学生“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观点”。
当然,质疑批判建立在忠实阅读、倾听的基础上,不是误读、乱评。
分析与论证。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中的思辨与运用同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新课标的表述中有明显不同:(2)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表达体验、抒发情感(3)表现人与社会的文学作品——品味语言、欣赏形象、复述深刻情节、积累情感体验(4)反映少年成长的故事、小说、传记——交流启示、学习表达—发现语言特点、体会表达效果(3)有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故事——表述发现、发明过程,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4)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感受智慧、学习思维方法教学提示(1)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创设具体真实的主题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学习方法。
重视古诗文积累,重视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审美欣赏。
(3)结合阅读内容与学段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过程性评价。
(1)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学段要求创设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文本阅读和自主研究结合。
(2)设计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学段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第二学段引导学生有依据地发表对文本的看法;第三学段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辨别总分、并列、因果等关系,有条理地表达和评价。
(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集、利用学习资源,区分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
(4)重视过程性评价,特别重视对学生思考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评价从“总体表述”方面看,“文学阅读”与“思辨性阅读”最大的不同在于学习方法上,前者侧重“整体感知、联想想象”,后者侧重“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前者依然说得比较模糊,“整体感知”这个词我们经常用,但它在现实教学中依然给我们一线语文老师带来诸多困惑——梳理文本内容叫不叫“整体感知”?给某一部分内容拟小标题叫不叫“整体感知”?品析重点句段或字词叫不叫“整体感知”?“联想想象”同样如此,在现实教学中,我们通常是把它当成了一种表现手法,在这种思维下,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去完成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实在是一件不靠谱的事。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设计
国培班第四组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高级中学魏玲侠
教学目标:
1.通过思辨性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习用思辨的态度阅读文本,使学生逐渐养成
“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
2.让学生了解高考中如何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理性、规范答题。
3.联系现实,使学生对社会上诸多现象能进行独立的思考,让他们成为真正的
现代公民。
4.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辨地写作。
教学重点:
1.思辨性阅读训练。
2.学会理性、规范答题。
3.能对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独立的看法。
4.学会思辨地写作。
教学难点:
1.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养成。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之成为对社会上诸多现象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公
民。
3.把我们的语文教学变成公民教育,实现公民写作。
教学思路:
立足课本——延伸课外——链接高考——应用生活——公民写作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同学们,咱们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你们健全的人格,使大家成为对社会上诸多现象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你们觉得自己是这样的公民吗?那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公民呢?我觉得呀要成为这样的公民,首先得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
而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我们平时的训练。
怎么训练呢?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
怎么培养?靠语文学习,也靠大家的努力!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专题训练,希望同学们通过我们的训练,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养成“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关注社会人生,国家大事,具有民族责任心,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让自己做一个真正的现代公民。
二.立足课本:学习《鸿门宴》,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训练。
1.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感,读懂意思。
(2.)参考注解和练习册,疏通文意,准确翻译。
(3.)提要钩玄,概括故事情节。
(4)结合情节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项羽这个人物形象。
注意思辨分析。
2.结合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辨阅读。
课后练习题四,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有人说,项羽因为在鸿门宴上没有杀刘邦才导致最后兵败自杀的,你认为呢?二是,项羽该不该自杀?三是,有人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而苏轼则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君子之度”,你的看法是什么?
思辨性阅读训练实施的步骤:
(1)学生自主选题。
(2)根据选题分组,把选择同一问题的分一组。
(3)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撰写自己的看法。
每个小组对自己的题目进行研讨,形成理论性东西,准备参加辩论。
不光是
考虑怎么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要考虑对方会怎么发难。
(4)小组推荐辩手参加辩论会。
(5)课堂上举行辩论会。
(6)对辩论情况进行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今后学习课文时,养成探究学习,思辨阅读习惯。
一篇课文,可思辨的内容很多,学生会不会思辨阅读,全在于老师的引导了。
三.延伸课外:继续进行思辨性阅读训练
1.印发《项链》《失街亭》,《红楼梦》中关于薛宝钗的有关资料供学生课外阅
读。
2.老师出示阅读题目:
(1).过去人们一直以为《项链》的主题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心理,你认为呢?
(2)你认为玛蒂尔德有怎样的性格?
(3)由玛蒂尔德的人生遭遇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人生的偶然性,人生的必然性,人生的无常性,人生的抗争性) (4)失街亭,谁之过?
(5)人们对薛宝钗这个人是有争议的,你是怎么看的?
3.学生自由选题,课下写自己的看法,课上交流。
4.建议学生课外阅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选》《三国演义》,《红楼梦》,撰写
阅读随笔,老师检查,平时上课前演讲,每节课不超过三分钟。
5.学期终了,每个学生发表阅读感言。
四.链接高考(自主探究学习)
1.老师给学生引发近年来典型的高考题选考题(小说阅读和现代人物传记)阅读材料及最后一个8分值的探究题,让学生了解高考怎样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2.学生读题,做题。
3.老师引导学生了解高考的考查题型有几种,指导学生做题方法。
4.学生纠错,总结自己做错的原因。
5.强化训练。
五.应用生活(训练学生生活中的思辨能力,落实目标三)
鉴赏文学作品我们要用思辨性思维,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处处也要用到思辨性思维。
语文即生活,学习语文要树立大语文观,不能为学语文而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家的语文素养,关注大家的成长,培养大家独立、自主、理性、思辨的习惯,让大家对生活中的现象、事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会发表自己
的看法。
我们都是中国人,应该关注我们国家的发展,关注生活现象,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能有一个思辨的认识。
,这时也需要大家具有思辨能力。
接下来,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来训练大家的思辨能力。
1.让学生课外搜集社会现象,热点、焦点问题,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并思考
自己在生活中都有哪些问题和困扰。
2.就这三方面分别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和认识。
3.课上交流,其他学生评议。
4.建议学生课外观看《新闻调查》《新闻1+1》《看见》《老梁观世界》等节目,
学习“大家”如何思辨的看问题。
5.要求学生时时刻刻关注社会人生,国家大事,关注自己,勤于思考,养成撰
写随笔习惯,用我笔记录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努力做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
6.学生的随笔可以一周一收。
六本专题训练活动结束,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心得
[说明] 我们的课题含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我的教学设计看起来侧重于思辨阅读这一块,其实表达一直是贯穿其中的。
至于在写作上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我觉得那又会是另一个课题,这里就不涉及了。
阅读与表达,而这是相辅相成的,读和写互相促进。
如果我们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思辨的看待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包括自身的,我想学生在思辨表达上不会有多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