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 格式:ppt
- 大小:453.00 KB
- 文档页数:9
捐献血小板的流程及注意事项捐献血小板的流程及注意事项:血小板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止血或预防出血。
出血时,血小板迅速粘附、聚集到出血处,通过一系列反应阻止进一步出血。
血小板主要适应症为白血病、再障、恶性肿瘤、DIC、感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尿毒症、放疗或化疗、创伤和手术病人等引起的出血。
健康人适量捐献血小板无损健康。
基于血细胞的新陈代谢生理,即便不捐献,人体内每天约有10%-20%的血小板在血液中衰老死亡,同时也有新的血小板不断生成,人体中的血小板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过程中。
血小板的寿命一般为7-11天,血小板的恢复比红细胞快,一个健康人捐献血小板后,通过机体自我调节,采后3天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捐献机采血小板条件:捐献血小板者除符合献血者一般检查要求外,还应同时满足:1、血红蛋白(Hb)测定;男≥120克/L;女≥115克/L,如采用硫酸铜法:男≥1.0520,女≥1.05102、红细胞比容(HCT)≥0.36,3、预测采后血小板数(PLT):≥100×109/L.4、采前献血者血小板计数(PLT)≥150×109/L且<450×109/L捐献血小板须注意以下几点:1、献血者在献血前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或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维生素E、消炎痛、潘生丁、氨茶碱、氯霉素及抗过敏药物等)停药后不满5天者,不能献单采血小板及制备血小板的成分全血。
这些药物能干扰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输注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难以正常完成。
2、采前上肢静脉充盈良好。
3、献血小板前一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和稳定的情绪,献血期间避免精神紧张,要全身放松,可以看看电视节目以分散献血紧张情绪4、献血前一天应尽量不饮酒。
过量饮酒、熬夜、疲劳、药物、等易造成转氨酶(ALT)偏高,导致血液浪费。
5、捐献前一天清淡饮食,不可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如肉、蛋、乳制品、豆制品、花生、瓜子等,以免产生脂肪血。
血小板低的注意事项血小板低(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9/L)是指体内血小板数量较少的一种状况,也称为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主要起止止血作用,当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会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如果患者患有血小板低的情况,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1. 避免外伤:血小板低会导致止血功能下降,使得患者在受伤时更容易出血。
因此,尽量避免进行高风险的活动,如体育运动、激烈的户外活动等。
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尽量注意安全,避免跌倒、撞伤等情况。
2. 避免服用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一些药物可增加出血风险,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华法琳等,应避免使用。
如果需要使用药物,请提前咨询医生,并告知您的血小板低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
3. 注意口腔卫生:血小板低时,牙龈出血的风险会增加。
因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每天刷牙2次,使用软毛刷,并轻柔地刷牙,用线牙线定期清洁牙齿间隙。
4. 饮食注意:血小板低时,食物中的维生素K有助于促进凝血功能。
所以适量地增加含有维生素K的食物摄入,如绿叶蔬菜、奶酪、鱼肝油等。
另外,避免食用大量的芥齿类蔬菜(如花椰菜、甘蓝等),因为其中的硫会抑制维生素K的作用。
5. 病情监测: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密切关注血小板计数的变化。
如果血小板计数持续下降或出现严重出血症状,应及时就医。
6. 防止感染:血小板低会降低免疫功能,容易引发感染。
因此,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有传染病的人接触。
如果出现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等,请及时就医。
7. 积极治疗原发病:血小板低往往是一些疾病的症状,如骨髓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对于这些患者,治疗原发病是关键。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以改善血小板低的问题。
总之,血小板低需要引起重视,患者及其家属要注意以上事项,注意自我保护,积极治疗,减少出血风险。
此外,由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制定个体化的护理和治疗方案。
血小板低于50的治疗方式《血小板低于50的治疗方式》血小板低于50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也被称为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成分之一,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凝结以止血。
当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个体容易出现过度出血和瘀血的情况。
治疗血小板低于50需综合考虑病因、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情况。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方式。
1. 药物治疗:对于引起血小板低于50的原因不明确的患者,常规使用药物来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血小板。
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血小板生成素(如促红素)的应用,能够刺激骨髓细胞分化为血小板,并增加其生成量。
还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身体对血小板的摧毁。
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来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周期。
2. 输血治疗:血小板低于50的患者常常需要输血来提高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输血可以通过捐献者的血浆提取血小板,或采用机器分离血小板的方法。
输血治疗需要注意血小板的保存时间,短时间保存的血小板更为活跃,能更快地起作用。
同时,选取血小板的来源也是需要注意的,以免引起主要疾病。
3.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原因特定的血小板低于50的患者,手术可能是治疗的最佳方法。
例如,对于骨髓异常综合症引起的血小板低于50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手术。
手术风险较大,需要严格的评估和术前准备。
除了上述的治疗方式,患者还可以采取一些辅助的治疗方法来提高血小板的数量。
例如,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休息和避免过度劳累等措施都能对恢复血小板有所帮助。
总之,血小板低于50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的治疗。
药物治疗、输血治疗和手术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
在进行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确保患者的安全。
同时,辅助治疗方法也是需要重视的,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促进血小板生成和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论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五个生理功能包括凝血、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液循环。
1、凝血。
当血管遭到破坏时,血小板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刺激,会释放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在血管破裂的部位加速形成凝血块,起到凝血的作用。
2、止血。
在血管遭到破坏时,血小板会起到止血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血小板释放的血管收缩物质,比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可以使受损伤的血管不同程度的紧闭,同时血管内的血流量减少,防止血液流失。
3、修补破损的血管。
血小板释放出含有的凝集素,在遇到血液中的凝集源就会结合成凝血素,凝血素在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相结合组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会很快的凝固形成纤维,起到修补破损血管的作用。
4、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在人体当中血小板具有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
5、促进血液循环。
当血管破裂时,血小板会聚集成血小板栓堵住破裂口,同时血小板也会释放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不仅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也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
简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三种重要成分,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御病原体的入侵,而血小板则在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通过血管系统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满足其代谢所需。
同时,红细胞还能将组织和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将其运送到肺部,最后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因此,红细胞在维持人体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抵御病原体入侵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的作用。
白细胞分为多种类型,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当机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时,白细胞会迅速增加,并在免疫应答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它们能够吞噬和杀灭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而淋巴细胞则负责维持免疫记忆和调节免疫反应。
此外,白细胞还能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参与调节免疫反应的过程。
因此,白细胞在维持人体免疫功能和抵御感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小的细胞片段,主要参与止血过程。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粘附到损伤部位,并释放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的激活。
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阻止血液继续流出并促进伤口修复。
同时,血小板还能通过释放血管收缩物质,收缩损伤血管,进一步减少出血量。
因此,血小板在维持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人体血液中各自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抵御病原体入侵,而血小板则在止血过程中发挥作用。
简述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是一种无色透明、呈圆盘状的细胞碎片,是骨髓中的一种血细胞。
它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
1. 止血作用:当人体出现伤口或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小板凝块,通过增加止血栓的密度和强度,帮助减缓或停止出血。
同时,血小板还会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如血小板因子、P选择蛋白等,促进血管收缩和血小管新生,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
2. 免疫反应:血小板不仅参与了机体的止血过程,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当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刺激时,血小板会通过吞噬、分泌及表面受体结合等方式参与免疫反应,调节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过程。
总之,血小板在维持人体健康和平衡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血小板数量过少或功能异常,就会导致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血小板练习题血小板练习题一:血小板的功能和形成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片段,主要功能为止血和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血小板的形成和功能涉及多个步骤和因素。
1. 血小板的形成血小板是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的。
在骨髓内,巨核细胞会经历一系列的分化和成熟过程。
最终,成熟的巨核细胞会释放出大量的血小板入血液。
2. 血小板的功能- 止血作用: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聚集物。
这些血小板会释放出多种物质,如血小板因子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促进血凝块形成,从而止血。
-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血小板会附着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形成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结合物。
这种结合物可以起到维持血管壁完整性的作用,防止血管破裂和出血。
血小板练习题二:血小板计数与疾病血小板计数是一项常规的血液检查指标,可以反映血小板数量的多少。
正常成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通常在150-45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的异常与一些疾病密切相关。
1. 血小板计数过低(血小板减少症)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或难以停止的出血。
一些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过低的原因包括:- 骨髓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等。
- 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如应用一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
- 骨髓转移瘤:某些肿瘤扩散到骨髓可以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
2. 血小板计数过高(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范围,可能增加血液凝块形成的风险,导致血栓相关疾病的发生。
引起血小板计数过高的原因包括:-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炎症或感染:炎症反应会导致血小板增多。
- 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增加。
血小板练习题三:血小板相关疾病常见症状和治疗血小板相关疾病是指与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包括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增多症。
工作细胞中的血小板的功能
血小板是一种细胞碎片,主要在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们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栓形成,当血管受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伤部位,通过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和其他凝血因子,促进血栓形成,从而阻止血液不断流出,起到止血作用。
2. 血管修复,血小板中含有丰富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修复,有助于受伤血管的愈合。
3. 免疫调节,血小板参与调节免疫反应,通过与白细胞互动,促进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从而对抗感染。
4. 血管收缩,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可以促进血管收缩,有助于调节血管通透性和血液流动。
总的来说,血小板在维持血液凝固平衡、促进伤口愈合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是维持血液循环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552020年 第30期持骶前引流管的通畅性,女性病人还需要注意预防盆腔感染。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观察病人引流液的性质、颜色以及量;引流管需要注意避免扭曲、受压以及阻塞;定时对引流管实施挤压处理,可方便及时发现吻合口瘘以及出血等情况。
如果术后8小时内有200毫升以上的鲜红色血性引流液,则表现骶前发生活动性出血,需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医生进行处理。
术后72小时渗出液的量会出现明显的减少,如果此时病人的渗出液仍旧较多,并且粘稠、混浊、有臭味,则提示病人可能发生骶前感染,需要进行药敏实验和细菌培养,根据实验室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性抗生素实施治疗,同时利用引流管进行冲洗。
此外,注意保持尿管畅通,引流袋的位置需要在水平面之下,预防尿液反流,并且注意尿液的颜色、量,预防导尿管脱落,会阴部做好护理等。
(三)肠造口护理肠造口是术后护理的重点内容,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
(1)肠造口皮炎。
使用温水对造瘘口周围进行消洗,并使用凡士林和氧化锌软膏实施保护。
(2)造瘘口出血。
病人普遍在术后的数小时内出现造瘘口出血现象,使用棉球对粘膜进行压迫、对血管进行缝合,达到止血的目的。
(3)肠造口出血坏死。
发生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血供不足,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或遵医嘱采用局部热敷的方式改善血液循环。
(4)造瘘口狭窄。
一般在术后的一周后可以开始对病人实施定期扩肛处理,预防造瘘口的狭窄情况。
(四)并发症护理首先,密切观察病人的肺炎以及肺不张情况。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之后需要使用镇静剂和止痛药,呼吸道的排痰功能被抑制,手术切口疼痛,加上术后病人的胃肠胀气以及长期卧床等因素的影响,影响肺扩张,增加肺炎和肺不张发生的风险。
对此,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后指导病人尽早进行床上活动,鼓励病人定时翻身,并帮助病人进行深呼吸、扣背等护理操作,定时使用雾化吸入将痰液稀释,并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5题)1. 关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下列错误的是()×A 维持血管壁完整性B 释放ADP促使其本身聚集C 血小板破裂解体后抑制凝血D 释放PF3促进止血【正确答案】 C2.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B)√A 尿激酶B 抗凝血酶Ⅲ和肝素C 组织激活物D 蛋白质C【正确答案】 B3. 内源性凝血过程一般开始于(C)√A 组织细胞释放凝血因子ⅢB 血小板释放PF3C 表面接触激活接触因子D 血小板聚集【正确答案】 C4. 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理是(B)√A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B 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C 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D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正确答案】 B5.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E)√A 与血浆容积之比B 与血管容积之比C 与血细胞容积之比D 在血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E 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确答案】 E6.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注:选项中Na+、Cl-=Na+、Cl-)(C)√A 各种正离子B 各种负离子C Na+和Cl-D 氨基酸和尿素E 葡萄糖和氨基酸【正确答案】 C7. 人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是(E)√A B淋巴细胞B T淋巴细胞C 嗜酸性粒细胞D 嗜碱性粒细胞E 中性粒细胞【正确答案】 E8. 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称为血小板(B)√A 粘附B 聚集C 释放D 激活E 凝集【正确答案】 B9. 目前认为致聚剂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可能机制是(注:选项中Ca2+=Ca2+)(B)√A 抑制血小板膜上的磷脂酶A2使血小板内血栓烷A2合成减少B 通过血小板膜上相应受体使cAMP减少,IP3 ,Ca2+,cGMP增加C 抑制血小板的磷酸二脂酶(PDE),使cGMP增加D 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系统E 与ADP代谢产物有关【正确答案】 B10. 在凝血过程中最后起底物作用的因子是(A)√A ⅠB ⅡC ⅨD ⅩE Ⅻ【正确答案】 A11.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主要作用是(B)√A 促进凝血酶的活性B 抗凝血C 促进纤维蛋白单体聚合D 抑制血小板聚集E 抑制纤溶【正确答案】 B12. 下列关于O型血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C)√A O型血无任何凝集原B O型血无任何凝集素C O型血含H凝集原D O型血含抗H凝集素E O型含血A,B凝集原与抗H凝集素【正确答案】 C13. 某人血型表现型为B型,其基因型应是(B)√A AA,AOB BB,BOC OO,ABD AB,BOE OO【正确答案】 B14. Rh血型系统中抗原性最强的抗原是(C)√A C抗原B c抗原C D抗原D d抗原E E抗原【正确答案】 C15. 某人失血后输入A型血和AB型各100ml均未发生凝集溶血反应,该失血者的血型可能是(D)√A A1型B A2型C B型D A1B型E O型【正确答案】 D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0题)1.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C, E)×A 缺乏纤维蛋白原B 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C 缺乏某些凝血因子D 含有大量的白蛋白E 含大量的球蛋白【正确答案】 A, B, C2. 如果某男是B型血(B, D, E)√A 他的基因型可以是AB型B 他的父亲可以是O型血C 他的孩子不是B型血就是O型血D 如果他的妻子是B型血,孩子的血型只能是B型或O型E 如果他的妻子是O型血,孩子的血型只能是B型或O型【正确答案】 B, D, E3. 生理型止血过程包括(C, D)×A 血小板粘着于受损伤血管B 血液凝固,血块回缩C 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使小血管收缩D 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栓E 纤溶系统激活【正确答案】 A, B, C, D, E4. 小血管损伤后,生理止血过程包括(B, C, D)√A 血流速度变慢B 受损小血管收缩C 血小板聚集形成止血栓D 受损局部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E 血管壁修复、伤口愈合【正确答案】 B, C, D5. 正常人的血液在血管内不发生凝固的原因有(A, B, C, D)√A 血液流动快B 血管内膜光滑完整C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D 有抗凝血物质存在E 缺乏某些凝血因子【正确答案】 A, B, C, D6. 血浆蛋白主要生理功能有(A, B, C, D, E)√A 多种代谢物的运输载体B 缓冲血浆pH变化C 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D 参与生理性止血E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正确答案】 A, B, C, D, E7.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是(A, B, C, D, E)√A 粘附于内皮下成分B 释放ADP与TXA2,促使更多的血小板聚集C 释放PGI2促进聚集D 释放PF3促进血凝E 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抑制纤溶【正确答案】 A, B, C, D, E8. 引起血沉加快的因素有(B, C, D)√A 白细胞增多B 血浆球蛋白增多C 血浆白蛋白减少D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E 血浆磷脂增多【正确答案】 B, C, D9. 下列哪些情况使血沉加快(B, D)√A 血沉加快的红细胞置入正常血浆B 正常红细胞加入血沉加快的血浆C 血液中的白蛋白增加D 血液中的球蛋白增加E 血浆中的球蛋白减少【正确答案】 B, D10. 红细胞消耗葡萄糖所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注:选项中Na+、K+=Na+、K+)(A, C, E)√A Na+-K+泵B 血红蛋白结合和携带氧气C 保持低价血红蛋白不被氧化D 维持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E 红细胞保持双凹碟形【正确答案】 A, C, E三. 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题)1. 血液的颜色取决于红细胞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
血小板计数参考范围
血小板标准范围是(100-300)*10^9/L。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包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聚合细胞虽然在骨髓的造血细胞中比较少,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却对机体的止血功能起到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是负责机体止血功能,标准范围是(100-300)*10^9/L,如果血小板在标准范围以下,说明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可通过骨髓移植术来进行治疗。
如果血小板超出标准范围以上,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比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来进行治疗。
当血小板值异常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要及时去医院进行就诊并做针对性治疗,不要盲目使用药物,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危害。
血小板功能、血液凝固及其调节重点:一、三个止血阶段,各阶段分别由什么组成1期止血:当小血管损伤时,血管收缩使伤口缩小;血小板在受损血管局部黏附和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白色血栓)堵塞伤口;2期止血:血液与损伤管壁接触,在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Ⅶ复合物(TF\FⅦ)作用下启动凝血系统活化,形成凝血酶并导致纤维蛋白形成,后者包绕血小板和其他血细胞形成坚固的止血栓。
凝血为主的纤维蛋白栓子。
红色血栓\混合型血栓。
3期止血: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活性的体现。
血栓的转归。
从而防止血液从破损处过度流失。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体现在1 2期止血过程中对凝血系统激活所起的促进作用。
一、血小板的初期止血功能:1)血小板的黏附反应:血管内表面覆盖有一层完整的、具有强大的抑制血小板活化和抗凝功能的单层内皮细胞。
正常VEC的功能是血管内血流能以溶胶状态顺利流动,即使邻近损伤的内皮处出现血小板黏附、聚集与凝血反应时也使之局限化而不扩大的最重要的保证。
当血管内皮损伤时,VEC受刺激或完整性被破坏,局部正常的抗血小板活化与抗凝功能降低或丧失,一方面血小板与暴露的内皮下组织成分发生接触黏附与伸展黏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表达组织因子TF而启动了由血小板参与的凝血过程。
血小板的接触黏附是在膜上GPⅠb-Ⅸ与vWF及内皮下组分胶原、微纤维间识别并相互连接引起;接触黏附导致血小板活化、发生变性并暴露膜GPⅡb-Ⅲa的受体部位,后者可与vWF FN等黏附蛋白作用使血小板伸展黏附。
另外,GPⅠa-Ⅱa(胶原的受体)、GPⅠc-Ⅱa(FN的受体)、TSP及其受体也可能参与血小板的黏附过程。
vWF分子上存在与凝血因子Ⅷ、胶原、肝素血小板GPⅠb、GPⅡb-Ⅲa结合,参与血小板聚集。
遗传性vWF的合成障碍与vWF亚基的聚合障碍,血浆中vWF含量降低或多聚化程度降低,可影响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患者易发生出血,称为血管性假血友病。
血管壁外层存在ⅠⅢ型两种纤维,都能引起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反应。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1. 介绍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形成血栓,以止血。
而血小板聚集功能则是指在一定刺激条件下,血小板能够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
这一功能对于维持正常的止血过程非常重要。
2. 原理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主要基于以下原理:•血小板激活:在受到刺激时,血小板会释放出一些激活因子,如ADP、TXA2等。
•表面受体结合:这些激活因子会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下游信号传导。
•表面糖蛋白表达:在信号传导过程中,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相邻的血小板能够相互黏附。
•聚集过程:通过这些黏附作用,大量的血小板能够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
3. 实验步骤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的具体步骤如下:3.1 血样采集需要从被测者的静脉或指尖采集一定量的血样。
采集血样时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
3.2 血小板分离将采集到的血样放入带有抗凝剂的试管中,轻轻颠倒数次,使得抗凝剂充分混合。
用离心机将试管置于高速离心状态下,离心一段时间后,血液会分层。
上层是血浆,中间是白细胞和红细胞,底部则是富含血小板的沉淀。
3.3 血小板悬液制备将血小板沉淀取出,并加入适量的缓冲液进行洗涤。
然后再次进行离心操作,去除上清液。
重复以上步骤2-3次,直至得到纯净的血小板悬液。
3.4 血小板聚集试验将血小板悬液与特定的刺激物混合,如ADP、TXA2等。
将混合液置于光学聚集仪中进行监测。
光学聚集仪能够实时记录血小板的聚集过程,并生成相应的曲线。
3.5 结果分析根据血小板聚集试验所得到的曲线,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结果分析:•最大聚集率(MA):表示血小板在刺激下的最大聚集程度。
•聚集速度(AS):表示血小板在刺激下的聚集速度。
•聚集时间(AT):表示血小板开始聚集到达最大聚集率所需的时间。
4. 应用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以下方面:4.1 诊断疾病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可以用于诊断一些与血小板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性疾病、高凝状态等。
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三、血液凝固机制四、抗血液凝固系统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六、血液流变学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1.血管壁的结构第 1 页共18 页(1)内皮层:由单层内皮细胞连续排列构成。
它含有各种细胞器,其中棒管状小体(weibel-palade body)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内皮细胞可合成和贮存多种活性蛋白,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等。
(2)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构成,起支撑内皮细胞、诱导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并启动凝血过程的作用。
另外还参与血管的舒缩功能。
(3)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是血管壁与组织之间的分界层。
2.血管壁的调控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反应受神经和体液的调控。
(1)神经调控:血管壁中的平滑肌受神经的支配,通过神经轴突反射来实现。
(2)体液调控:内皮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
3.血管壁止血功能(1)收缩反应增强:当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栓烷A2(TXA2)、5-羟色胺(5-HT)和内皮素(ET)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损伤血管壁相互贴近,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凝血物质积累,局部血黏度增高,有利于止血。
(2)血小板的激活:小血管损伤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致使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也有利于止血。
(3)凝血系统激活:小血管损伤后,内皮下组分暴露,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凝血系统;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凝血系统。
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块,堵塞伤口,有利于止血。
(4)局部血黏度增高:血管壁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Ⅻ和激肽释放酶原,生成激肽(brady-kinin),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
ma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小而无核的细胞片段,主要功能是参与了血液凝块形成的过程,即止血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小板功能的几个方面。
首先,血小板具有黏附性。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能通过黏附在损伤的血管内膜上,形成一个血小板血栓,暂时封闭血管破损的地方,防止出血继续发生。
这种黏附过程是通过血小板膜上的黏附蛋白与受损血管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将血小板与血管内膜连接起来。
其次,血小板具有聚集性。
当黏附的血小板释放出一种叫做血小板聚集素的物质后,周围的血小板会被吸引并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血小板血栓。
这种聚集作用进一步增强了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因为聚集后的血小板可以更好地堵住伤口。
此外,血小板还具有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的能力。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释放出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血管生成因子等,这些物质能够促进血管内膜再生和修复,帮助伤口的愈合。
最后,血小板还能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
在炎症过程中,血小板可以通过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炎症反应的强度,并在损伤局部产生更多的化学介质,如血小板活化因子、炎症介质等,进一步扩大炎症反应。
总之,血小板在机体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止血、促进
血管修复和参与炎症反应等。
这些功能的正常发挥对维持机体稳态和健康至关重要。
一旦血小板功能异常,将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相关疾病的发生。
因此,了解和研究血小板功能的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与功能血小板,也被称为血小板细胞,是一类具有无核的小型细胞片状成分,它们发挥着血液凝固和止血的重要作用。
血小板的生成与功能是人体循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本文将对血小板生成的过程以及其在机体中的功能进行探讨。
一、血小板的生成过程血小板的生成始于骨髓中的幼稚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化和成熟过程产生最终的血小板。
下面将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血小板前体细胞的生成以及血小板成熟为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骨髓造血干细胞是指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类特殊细胞,它们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当机体需要更多血小板时,部分骨髓造血干细胞将分化为血小板系列的前体细胞。
2. 血小板前体细胞的生成血小板前体细胞是指从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一类细胞,它们具有增殖和分化的潜能。
在骨髓内,血小板前体细胞经过几个发育阶段,最终形成成熟的血小板。
3. 血小板的成熟成熟的血小板呈现出典型的片状形态,并具有一些关键的功能蛋白和细胞器。
在骨髓中,成熟的血小板被释放入血液循环中,随后可以积极地参与止血和血管修复的过程。
二、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在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从血小板凝集、血小板释放反应以及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血小板凝集血小板凝集是指血小板在受到刺激后,通过化学效应和物理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血小板聚集体的过程。
血小板凝集可以使形成的血小板聚集体黏附在血管受损区域,进一步促进止血的效果。
2. 血小板释放反应血小板在受到刺激后,可以释放出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血小板源血小板凝集素等。
这些物质可以促进血小板的凝聚和黏附,也可以激活其他相关血液凝固因子,加速止血的过程。
3. 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血小板不仅与自身聚集,也与血管壁上的细胞和基质进行黏附。
这种黏附作用可以通过血小板表面的特殊受体和血管壁上的相应配体实现。
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止血过程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血小板止血原理
血小板止血是一种重要的生理机制,可以有效地停止出血并促进伤口愈合。
血小板是一种无固定形态的细胞片段,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
当伤口导致血管破裂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小板栓子”。
血小板聚集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当血管破裂时,血管壁的胶原纤维暴露在外。
这些胶原纤维能够与血小板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
当血小板接触到胶原纤维时,它们会通过发生形态学改变,使得原本平滑的血小板变得有棘突,从而增加它们的表面积。
接下来,通过激活的血小板释放颗粒,包括血小板因子4和
5-羟色胺等,血小板开始释放外源性活性物质。
这些物质具有促进血管收缩、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和促进新血管生成的作用。
此外,这些活性物质还能够诱导其他血小板聚集,加强血小板栓子的稳定性。
在血小板释放活性物质的过程中,血小板还会激活凝血系统。
血小板释放的一种物质,称为血小板因子3,能够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结合,从而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可以将溶解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这个凝块在伤口处形成一个稳定的血栓,进一步阻止出血。
总的来说,血小板止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生物学机制的协同作用。
通过血小板聚集和激活凝血系统,血小板能
够形成一个稳定的血栓,阻止血液从伤口处流失,并为伤口的修复提供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