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精品教学案:四单元写作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1.50 KB
- 文档页数:20
《天龙八部》与《基督山伯爵》复仇形态对比教学设计一.相似点金庸的武侠小说可谓也是中国的百科全说,虽然武侠是虚拟的世界,但这个虚拟的世界包含了真实的中国,可解读角度非常多。
而金庸自己也说,他是“追随于大仲马的风格”,金庸和大仲马的作品在小说和历史、对待复仇的态度、反应民族文化方面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却又有各自的特色。
《天龙八部》和《基督山伯爵》是金庸和大仲马的代表作,两部长篇小说均已复仇为线索,但复仇方式及隐含的宗教色彩却有各自的特点,因而选取《天龙八部》和《基督山伯爵》为例,从比较复仇形态的异同中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分析各自的复仇形态普通武侠小说的复仇模式都落入俗套,陷入“仇杀——孩子——练成武功——复仇——杀死仇人”的模式中,但金庸的《天龙八部》复仇模式多样化,除了恶有恶报之外,还超越了以往武侠小说的固定模式,融入了佛教的色彩,“冤冤相报何时了”,最终让仇恨消融在宽恕中。
康敏的复仇模式属于“爱而不得——毁灭对方——自己被杀”,属于恶有恶报型。
康敏对自己的美貌很自信,普通男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唯独乔峰视而不见,为了报复萧峰,出卖自己的肉体并设计杀死自己的丈夫嫁祸给乔峰,并揭秘乔峰是契丹血统,把乔峰赶出丐帮,名誉扫地。
康敏爱而不得既生恨,然而毁灭她,康敏下场很惨烈,被阿紫毁容折磨而死,康敏的复仇属于女人对爱情的自私。
叶二娘和黄夫人的复仇模式是一样的,“自己创伤——真凶不明——将创伤复制给他人”叶二娘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就要经常抓别人的孩子来玩耍,玩腻之后就把婴儿摔死,也让别人陷入自己的痛苦中。
叶二娘的儿子被人掳走,但寻不到真凶是谁,以为自己的儿子已死,于是将这种痛苦复制给其他家庭,将孩子视作玩物,然后弄死,真真是第一大恶人,人性之恶到了极点。
但是当她得知她的孩子完好无埙地长大了,还成了逍遥派和灵鹫宫的主人,却在相认几个时辰后殉情而死。
黄夫人爱段王爷,但段王爷已有正室,黄夫人逼段王爷杀自己的妻子和黄夫人共度余生,但段王爷不肯。
粤教版选修4教案全集第一单元五猖会教学目的:1、初步学习鉴赏“记叙类散文”的方法。
2、分析作品的选材和立意的特色,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体会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教学重、难点:1、前三次写的“赛会”对写“五猖会有何作用。
2、分析课文最后一段所反映的作者心情。
课型:教读课教学方法:自读法、点拨法。
教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一至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一、回顾作者,了解作者。
分别从“名、时、地、评、作”5个方面回顾,掌握作者。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寿樟,字豫才,后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名)浙江绍兴人。
(地)2、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评价)3、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4、一生的主要经历:鲁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
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任中学教员。
1912年到北京,在教育部任职,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
1918年参加了《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
1926年8月起先后任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10月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和旗帜。
生前出版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作两种。
鲁迅在翻译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籍方面也成绩卓著。
二、简介《朝花夕拾》:(结合课文提示)《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一、单元文本素材运用1.点击素材——《孔孟两章》孔子和孟子的仁爱思想博大精深,虽穿越千年的时空,但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彪炳史册,影响后世。
他们的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运用方向】传承仁政爱民儒家思想传统文化走近文化名人【运用示例】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
他弘毅坚韧的品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怀,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堪称我们学习的典范。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
在那个世事变幻莫测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爱思想。
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理想的成分,但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平、向往和谐社会的体现。
2.点击素材——《劝学(节选)》荀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用行动来检验我们的所学,也就是要达到“学”与“行”的统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需要不断培养与提高。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专一,有恒心。
【运用方向】恒心积累专一学与思求学上进学习方法【运用示例】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
正如荀子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德国大诗人歌德耗费了60年的心血,才完成了《浮士德》;明代李时珍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药学上的不朽之作——《本草纲目》。
每个人都拥有决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恒心。
第16课过秦论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文本名句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孝公既没.: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③赢粮而景.从:④百有.余年矣: (2)一词多义①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金就砺则利.:③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3)古今异义 ①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 ②宽厚而爱人.. 古义: 今义: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因⎩⎨⎧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2.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3)外.连衡而斗.诸侯:(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6)履.至尊而制六合:(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9)序八州而朝.同列:(10)流血漂.橹:(11)吞二周而亡.诸侯:(1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14)因利.乘便.:(1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6)尊贤而重.士:(17)会盟而谋弱.秦:(1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9)以愚.黔首:3.特殊句式(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3)为天下笑者:(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5)威震四海:4.语句翻译(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单元写作学案训练目标把握写好谈论文的五种绝技,并运用这些技法写一篇谈论文。
高中文言文主要包括写景状物类、写人叙事类和谈论性散文三种。
本单元通过学习古代优秀的谈论性散文,领悟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我们的民族傲慢感。
写作谈论性散文,需要把握好三种关系:事、景、物与义理的关系,感情与义理的关系,材料与观点之间的组合论证关系。
还需要把握确定的写作技法,才能写出文质俱美的文章。
写好谈论文的五种绝技1.文本借鉴南宋词人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要写好一篇优秀的谈论文,必需做到以下五点:(1)拟好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眼”,是“窗口”。
谈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①观点鲜亮、精确;②语言简洁、形象,富有文采。
观点鲜亮的题目最受阅卷者的欢迎,由于它具有清亮感和透亮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或许,便于阅卷者精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问题1阅读下面的题目,说说这些拟题有什么好处。
《诚信不行抛》、《科技与人文齐飞》、《移植的记忆,创新的杀手》、《坚强——我不朽的信念》、《学会在别人的唾沫中游泳》、《莫为名利遮望眼》、《爱心之树开满幸福之花》、《荡起自信的双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些题目形象、生动而富有共性,能吸引阅卷者的视线,使之观其题便欲睹其文,效果奇佳。
《学会在别人的唾沫中游泳》在别致中显出几分幽默。
拟题的方式有:①题目就是观点,直截表明观点;②借助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明观点;③设置悬念,引人留意;④逆向思维,反常理而用之,如《引的春风度玉门》、《成功乃成功之母》、《开卷未必有益》、《付出不愿定有收获》等。
(2)开好头写文章讲究“凤头”之说。
常见的开头方法有六种:开门见山法、设问置疑法、名言警句法、运用修辞法、情景渐入法、形象诠释法。
问题2阅读下面的文段,说说这段开头文字有什么特点。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关注社会单元导语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议论文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小说(2)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文言文(2)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与结构】
本单元含一个“活动指引”、三篇“参考阅读”和两篇点击链接短文。
(1)活动指引。
活动指引包括“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畅所欲言对对碰”、“激扬文字析事理”、“过程结果大家谈”四个环节。
分别从资料的搜集,阅读的参考,口头与文字的表达,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关注社会的视角作了一些提示,提供了一个活动组织的范式。
(2)参考阅读。
参考阅读选择的四篇文章,虽然不是什幺名家名篇,但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别针对政治生活、曰常生活、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发表见解,展开分析。
(3)点击链接短文。
点击链接的两篇短文“乘上阅读的快车”和“评事论理表见解”是提供给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方法。
粤教版必修第四单元文言文()第课《师说》导学案编写:张剑茹审核:龙福刚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韩愈及其相关知识。
、积累文中“闻、无、师、道、贻、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学法指导】、自主诵读法、自主整理法、自主翻译法【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岁中进士,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还有有《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等。
3、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一、单元文本素材运用1.点击素材——《时评两篇》《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对月饼消费中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提出“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的问题。
这样的提问,发人深省,使人们重新思考一些生活中熟视无睹的问题。
“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一个善于勤俭节约、不懈艰苦奋斗的民族,才是一个拥有远大前程的伟大的民族”,一句句话语,掷地有声,振聋发聩,警醒人们提高认识。
【运用方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理性消费文明法治【运用示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企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2.点击素材——《论“雅而不高”》物质硬件上去了,精神软件跟不上,是造成“雅而不高”的根本原因。
作者在文中对“高雅而低俗”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即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
有了底蕴,不着意为雅而自雅;缺乏底蕴,虽作态千般仍显低俗。
一个人要增强文化底蕴才能高且雅,一个民族要增强文化底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表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运用方向】物质与精神精神的力量文明品位素养【运用示例】几年前,部分中国游客缺乏必要的道德,在国外旅游景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插队、乱刻乱画、大声喧哗和乱爬乱折等。
这些不雅行为被众多外媒批评,更有甚者,部分外国景点在显眼处只用简体中文写下警示语,这是提醒,也是莫大的耻辱。
在物质生活发达的今天,国人精神文化的贫乏更令人心寒,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创痛和反思。
粤教高中语文必修4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关注社会1、时评两篇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精神;2、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学习《车队与红灯》一、字词摆谱(摆门面或摆架子)习以为常(常常作某件事,成了习惯)烙lào印鸣锣开道(封建官吏出行时,前面有人敲锣要行人让路。
现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肃静回避(严肃寂静,闲人避开)渊源(比喻事情的本原)一视同仁(同一看待)二、课文研讨(一)研读课文,回答:本课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练习一)——“两会”车队以前可以一路绿灯,现在跟社会车辆一视同仁。
(二)全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
(三)请用提纲形式梳理出作者分析这一现象的思路。
(练习一。
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1、教给学生概括层次大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就是从段落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其思维步骤是:首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地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常见的基本方法有:①摘录归纳法。
就是从段落中摘录现成句子作为段意。
这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②分层归纳法。
用多层归纳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要先分好一个段落的层次,再弄清每层的意思,然后归纳这个段落的大意。
③归纳中心句。
有许多段落往往找不到中心句。
其实,没有中心句的段落,仍然有个中心,它融合在字里行间。
这就必须把中心归纳总结出来。
④缩句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段落的句子加以压缩,即压缩句子的次要意思。
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可以添加或改写个别词语。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第一部分:摆出新现象: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
姓名,年级:时间:17 师说一、读准字音句读.(dòu)相.师(xiānɡ)位卑.(bēi)近谀.(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ɡ)老聃.(dān)李蟠.(pán) 贻.(yí)二、辨识通假(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三、一词多义(1)传错误!(2)师错误!(3)道错误!(4)之错误!(5)其错误!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2)或师.焉,或不焉(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3)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同等看待(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5)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7)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用作动词)觉得羞耻(9)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五、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表方式,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普通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从”,动词,跟从;“而”,连词。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等;因此就.(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六、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一、单元文本素材运用1.点击素材——《宝玉挨打》贾宝玉不热衷于功名,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讽刺那些热衷于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
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贾宝玉的种种叛逆思想,当然被封建正统人物视作“草莽”“不肖”。
他和林黛玉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他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终因双方思想不同,且无法忘怀精神上的伴侣林黛玉,婚后不久,宝玉就出家当和尚去了。
【运用方向】觉醒选择名与利追求自由屈服与反抗先驱者的抗争【运用示例】名利是场,名利是网,几多较量,几多迷茫。
名利是帆,名利是樯,几多奋斗,几多沮丧。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的确,许多人在名利场上失掉了理智的指南针,陷入了名利的漩涡,结果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但是,名利虽然做了一切恶事,而很多好事也是由名利而生的。
名利绝不是万恶之源,关键在于你如何面对。
如果你把名利看成一切,那么你将迷失自我,名利会成为切断你幸福的利刃;如果你善待名利,将名利作为奋勇进取的动力,那么名利将成为你的风帆,伴你渡过征程,送你走向成功。
每一杯过量的酒都是魔鬼酿成的毒汁,多一点的贪婪都是幸福的刽子手。
善待名利,你将获得彩虹般绮丽的人生。
2.点击素材——《阿Q正传(节选)》在假洋鬼子面前,他是羊;在小尼姑面前,他又变成了狼。
他的性格经常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来回摆动,幅度之大,速度之快,都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麻木,表现在他的惊人的健忘:被假洋鬼子打了一顿,一会儿就忘了,甚至觉得轻松些,以至于“有些高兴”了;更表现在他几乎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意识。
阿Q的诸多弱点,事实上也是全体国民的弱点。
从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有时为什么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什么既能安于做奴隶,又能扮演非常傲慢的角色。
必修4第一单元关注社会1、时评两篇学习目标1 、了解时评的写作特点和艺术特色;2 、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行文结构、思路,评价作者关注的社会现象,领会并学习时评精练的语言;3 、掌握文章论证方法的运用;4 、对作者的观点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社会上的一些反常现象能给予理性的分析,能正确处理生活中情与理的矛盾。
课文解读《车队与红灯》的作者善于“小事”,展开评论,挖掘出“小事”中蕴含的重大意义。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取材于百姓的曰常生活,揭示月饼消费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有力地论证了“月饼消费要讲文明”的观点。
学习设想一、课前预习:1 、速读时评两篇,找出每篇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观点。
2 、梳理并列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3 、试分析文章是如何分析、论证观点的,简单评价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4 、总结这两篇议论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各有哪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1 、阅读文本,请找出每篇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观点。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月饼消费要讲文明》的中心论点。
三、研读文本1 、作者写《车队与红灯》时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作者是如何分析此现象的?2 、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评价课文的逻辑思路。
四、归纳总结1 、这两篇议论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各有哪些特点?2 、这两篇议论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两篇议论文在写法上都采用乐“以小见大”的手法,喜中带忧,旨意深刻。
五、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外参阅有关的报刊杂志或关注电视热点节目,关注社会新闻时事,捕捉生活素材,深厚社会积累,丰富个人人文素养。
2、论“雅而不高”学习设想一、整体感知阅读文本,思考本篇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观点。
二、研读文本1 、作者如何使文章绘形显理呢?2 、文章论证方面有何特色?三、拓展阅读就本文展开联想,重新观察、搜集尽量多的类似现象,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1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 、原文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否可行,为什么?3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其他的解决办法与建议?4 、其他方面的观点与见解。
第15课 劝学(节选) 学习重点 1.背诵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诵读品味,感受作者所提倡的学习境界。
文本名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使之然也:④君子生.非异也:(2)一词多义 ①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②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③假⎩⎨⎧ 假舆马者:乃悟前狼假.寐: ④一⎩⎨⎧ 用心一.也: 一.如既往:(3)古今异义①故木受绳.a 则直,金.b 就砺则利 a .古义:今义:b .古义:今义:②君子..a 博学..b 而日参省乎己a .古义:今义:b .古义:今义:③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今义: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古义:今义:⑤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今义: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今义:⑦用心..一也 古义:今义:(4)虚词归纳①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②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取之于.蓝: 告之于.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蟹六跪而.二螯: 聚室而.谋曰:2.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木直中绳,以为轮:(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其曲.中规:(6)登高.而招:(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特殊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7)无以至千里:4.语句翻译(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表达交流活动——社会自由谈社会自由谈,即要求学生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事发表自己的见解。
就关注的内容看,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对上一单元时评写作的延伸与强化。
题设为“社会自由谈”,一能促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
二能激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再者,这样设题,也是顺应近些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社会自由谈,就表达方式而言,实际还是要求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结合本节内容,本次写作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学会就事论事。
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实话实说。
社会的涵盖面太广,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切忌做包罗万象的题目,例如《论××现象》。
我们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论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
评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
评“事”也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上,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
二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
评论时事,不但要写出自己怎么看,还要写出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
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
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
常用分析方法有:1.原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
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2.假设分析法: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具有说服力。
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3.意义分析法:就是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语文·必修2(粤教版)记叙文的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既是一种写作方法,又是写作的一项基本技能。
记叙中有议论,议论中有记叙,把议论穿插于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中的一种方法。
“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深化),两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使文章内蕴丰富,枝繁叶茂,从而使揭示文章的主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夹叙夹议”中的“叙”,实际上就是事例的叙述。
它不同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的“叙”,记叙文中的“叙”要求完整地记述事件发展的过程和人物活动,须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写清楚。
“夹叙夹议”的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它要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一般具有概括性,简明扼要。
但是,这并不等干说“夹叙夹议”中的“叙”就是千篇一律的平铺直叙。
根据内容的需要,它也可以有所变化,有所侧重,呈现出多样性。
一般说来,“夹叙夹议”中的“叙”常见的有三种情况:记叙性叙述、描写性叙述和议论性叙述。
看一下摘自高考优秀作文的三个语段:(一)那是1998年洪水泛滥的一天,肆意的洪水翻滚着、怒吼着,冲向无尽的田野。
就在发疯般的洪水中,一位女子紧抱着一棵摇摇欲坠的小树,她就快要被洪水带走了。
就在这时,一位身穿军装,有着阳光灿烂笑容的小伙子游过来了,他是那么年轻,年轻得让人为正当青春的生命喝彩。
他是那样洋溢朝气,朝气得让人不禁想到正值中午的太阳。
他微笑着递过救生衣,铿锵有力地说:“穿上吧!”“可是你呢,你也需要它!”女子含泪喊道。
“我是游泳冠军,我不怕水!”说完,他松开手,裹进了洪水中,却从此再也没有起来……面对生与死的抉择,面对自己与他人的取舍,他从容地做出了心灵的选择。
从此,他的笑容,他的声音,他的生命永远地融入了滚滚的洪水中,再也无法重复。
殊不知他的笑容永映水中,他的声音永响世人的耳边,他的生命永续在人们的心中……他的选择,惊心动魄,催人奋进,我仰慕这从容的心灵选择!(二)逆流而上,一位老者在水一方。
第1课时评两篇1.走近作者徐勤,著名媒体从业者。
善写时评类文章,主要作品有《从尊重保姆做起》。
江南客,《人民日报》著名记者。
多次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其中《向任长霞学什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监督者也应接受监督》等广受好评。
2.相关知识时评是一种对时事进行评论的文章。
它往往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有感而发,做出评论。
它既可以是对先进的新生事物的赞颂、褒扬,也可以是对落后丑恶现象的批评、鞭挞,还可就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阐发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道理。
时评的特点:①针对性;②时效性;③群众性。
1.注音(1)扰.(rǎo )民 申.(shēn )奥 逾.(yú) 酽.(yàn ) 阖.(hé) 匪.(fěi )夷所思 奢.(shē)华 咋.(zé)舌 动辄.(zhé) 不敢问津.(jīn ) 不堪.(kān )重负 (2)咋⎩⎪⎨⎪⎧咋.(zé)舌咋.(zǎ)办咋.(zhā)呼 钥⎩⎪⎨⎪⎧钥.(yào )匙北门锁钥.(yuè) 着⎩⎪⎨⎪⎧着.(zhuó)笔高着.(zhāo )儿着.(zháo )急谈着.(zhe )话2.写对字形 (1)⎩⎪⎨⎪⎧l ào (烙)印网luò(络)luò(洛)阳(2)⎩⎪⎨⎪⎧sh ēn (申)请shěn (审)阅 (3)⎩⎪⎨⎪⎧liáo (缭)乱liáo (潦)草liáo (燎)原liáo (撩)拨 (4)⎩⎪⎨⎪⎧天lún (伦)lún (沦)落涤lún (纶)美lún (轮)美奂追本溯源,巧记汉字“车”是个象形字。
甲骨文的形体,中间一条长的竖线是车辕,车辕的上端是“衡”(驾马处),两侧的两个圆形是车轮。
到了小篆,只保留了一个车轮。
“车”的本义在上古专指战车,后来,扩大为一般的车子。
粤教版必修 第四单元 文言文()第课 《劝学》(节选)第二课时导学案编写:邓曼丽 审核:钱少武【学习目标】 、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法指导】1、 自主阅读法、自主整理法、自主背诵法【课文助读】、重要知识点——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本文的写作借鉴()论证结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二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19课兰亭集序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多义实词,背诵全文。
2.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确立人生苦短,时不我待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3.赏析本文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和骈散结合、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癸.丑( ) (2)修禊.( )(3)清流激湍.( ) (4)流觞.( )(5)游目骋.怀( )答案(1)ɡuǐ(2)xì(3)tuān(4)shānɡ(5)chěnɡ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修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列坐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趣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嗟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2)依次坐在曲水边(3)追求和舍弃(4)嗟叹哀悼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趣.舍万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晤”,面对面地交谈(2)通“趋”,取向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像盐的味道或用盐腌制的。
一、单元文本素材运用1.点击素材——《孔孟两章》孔子和孟子的仁爱思想博大精深,虽穿越千年的时空,但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彪炳史册,影响后世。
他们的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运用方向】传承仁政爱民儒家思想传统文化走近文化名人【运用示例】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
他弘毅坚韧的品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怀,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堪称我们学习的典范。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
在那个世事变幻莫测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爱思想。
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理想的成分,但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平、向往和谐社会的体现。
2.点击素材——《劝学(节选)》荀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用行动来检验我们的所学,也就是要达到“学”与“行”的统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需要不断培养与提高。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专一,有恒心。
【运用方向】恒心积累专一学与思求学上进学习方法【运用示例】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
正如荀子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德国大诗人歌德耗费了60年的心血,才完成了《浮士德》;明代李时珍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药学上的不朽之作——《本草纲目》。
每个人都拥有决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恒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最终拥有一片广阔的天地。
3.点击素材——《过秦论》举起反秦大旗的陈涉,是一个被判苦役的人。
他出身低微,缺乏名望,也没有雄厚的财力。
他的士兵,都是“疲弊之卒”,他的武器,也不过是些截断的木棒。
但当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时,却应者云集,广大人民“赢粮而景从”,轻而易举地击破强于“九国之师”的秦国军队。
强大的秦国却败给这些因有罪而被征发的“谪戍之众”,令人深思。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强大统一的秦国对人民施行的暴虐统治使它从强盛的峰巅,瞬间跌入灭亡的谷底,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强烈的对比。
【运用方向】仁义治国民心向背前车之鉴【运用示例】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万代的帝王梦轰然倒地。
贾谊在《过秦论》中把这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
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东方诸国贵族的强烈不满。
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
“仁爱”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
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
“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
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
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
4.点击素材——《师说》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将“佛骨”迎入大内,供奉了3天。
在皇帝愚昧嗜佛、百姓盲目拜佛的佛教思想泛滥下,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佞佛热潮。
韩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弊端必将更大地加剧社会矛盾,于是给唐宪宗上了一篇《论佛骨表》,文中大谈佛骨乃“朽秽之物”,视皇帝带头、全国信佛为“伤风败俗”之举。
这使唐宪宗龙颜大怒地斥骂韩愈,要立斩韩愈,在宰相和众大臣的竭力营救下,韩愈才免得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一直关注时政,痛恨时弊。
《师说》作为一篇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韩愈作为“不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先驱,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无疑也有示范作用。
【运用方向】从师学习教育事业发展大计直言上谏【运用示例】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挺起正直的脊梁,撑起了华夏一片明净的蓝天。
屈原正道直行,自沉汨罗,一篇《离骚》震撼天地,万古流芳;司马迁刚正不阿,秉笔直书,一部《史记》彪炳史册,成为绝唱;林则徐宁折不辱,虎门销烟,一炬烈焰照耀神州,惊破敌胆;张志新甘为玉碎,反抗强权,一腔热血倾洒刑场,染红真理。
媚俗的笔墨写不出传世的文章,伪饰的包装掩不住猥琐的心灵。
秦桧夫妇长跪于岳飞墓前,洪承畴遗臭青史,汪精卫断魂东洋,——不守正直,欺世盗名,变节失贞,为虎作伥,必然遭到历史的唾弃!坚守一方心灵的净土,便生如夏花之绚烂。
坚守正直吧,朋友!说什么红尘滚滚,悲什么物欲横流,叹什么世事沧桑,怨什么人情冷暖,无论月黑风高,浪急滩险,树正危樯,扬起云帆,在生活的大海上勇敢地出发,你的前面将是掌声与鲜花!5.点击素材——《晏子治东阿》晏子先前治理东阿,三年恪尽职守,廉洁自律,一心为民,虽然把东阿治理得很好,景公却偏听偏信责备晏子,而且还要大大地责罚他。
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他“改道易行”,采取广征多敛、少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策略,结果尽管没有治理好东阿,百姓饥者过半,但景公却迎接他,祝贺他,并且赞扬他有成绩。
晏子治理好东阿时遭责罚,治理不好时却反而受到赞赏,这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贤能,不能凭道听途说,而应全面了解,这样才能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
【运用方向】兼听偏信廉洁客观公正【运用示例】还记得“纸上谈兵”的赵括、“痛失街亭”的马谡和让“晏子治东阿”的齐景公吗?他们像一面面警世钟,时刻在警醒世人:需要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一定要虚心请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波兰有句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也曾说过:“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诚恳地劝后主刘禅要吸取两汉的成败的教训,他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他嘱咐后主刘禅要察纳雅言,广开言路,遗憾的是,后主刘禅只顾享乐,听信谗言,最终亡国,被天下人耻笑。
因此,今天的我们要谨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在实际生活中虚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力求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6.点击素材——《谏太宗十思疏》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大舞台上,敢于向上级提出建议的忠贤之臣比比皆是,而像魏征这样敢于直谏君王的臣子却不多见,所以唐太宗把其称为自己的一面镜子。
魏征的直言敢谏不仅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
也正因为魏征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能够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在俗世喧嚣中保持一颗澄明、灵动的心,使“贞观之治”得以善始善终。
这是魏征的幸事,也是太宗的幸事,更是天下百姓的幸事。
【运用方向】敢于直谏宽容大度从善如流【运用示例】针,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生病了,它能把治病的药输入体内;手上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剔出。
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针”,那就是他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些批评和建议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却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避免走弯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见就皱眉。
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征屡次“犯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魏征的忠心,进而“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二、单元写作训练定向说“安”提起“安”字,你多半会看到国人微笑的脸,是啊,有谁不喜欢“安”呢,“安”就代表了稳定,代表了幸福,①至少,国人多是如此看的。
这时想起了一个王朝的都城——长安。
这座都城,古老却蓬勃,清淡而辉煌,它是大唐历史的见证,它有着动听的寓意——“长治久安”。
②在我看来历史不外乎乱世及治世,因此以治而安,安而成功。
在这个“长治久安”的都城中,唐王朝的统治者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成就了大唐在历史中的盛世,缔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辉煌。
而长安,仍然是静静地矗立,即使它有当时的繁华,纵然在百年的历史中也有过动荡,它仍矗立着,宠辱不惊,因为它的名字中充满了人们的希冀——“长治久安”,因而我们说,“安”字绝妙。
人们希望获得“安”,历代的统治者也在努力制造一个“安”的局面。
③然而,真是“安”吗?为何我耳边总在回响着屈原哀怨的绝唱,“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什么呢?求君主的圣明,求百姓的福祉,求国家之“安”。
为何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位僵卧孤村的老者,那是陆游在吟诗吧,虽然“镜中衰鬓已先斑”,却仍挣扎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至死仍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④而他不知道,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一隅之“安”,在那风景如画的临安,哈,恰又是一个“安”字,只可惜是“临时安定”。
那个在不安中求安的宋朝啊,悲凄的宋朝有易安居士携所有家当追随朝廷,而最后也只得叹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只是那执政者不是“人杰”,更不会,也不愿做“鬼雄”,她只愿在风雨飘摇中“一晌贪欢”,莫“辜负了窗前月明”就好。
⑤于是我感叹,从古到今,国人一直在追求“安”,可能真如鲁迅先生所述,即使只是做奴隶吧,只要有安定的环境,那也是万幸了,⑥所以我们一直坚信“跟着安定走,幸福向你招手”吗?所以我们可以抛弃土地,抛弃尊严吗?所以在动荡的晚清,我们签下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吗?不要因为“安”而丧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我们喜爱“安”,然而我们也要提防“安”,不要因一晌贪“安”而蒙蔽了双眼。
想吾泱泱大国,几千年基业,定要将“安”字慎选。
⑦,⇨①亮出本文论点:“安代表了稳定,代表了幸福。
”显示出作者的真知灼见。
⇨②从大唐古都长安写起,正面写出了“安”字之绝妙。
⇨③一语中的。
⇨④从反面联想到宋王朝只求一隅之“安”的临安。
⇨⑤又自然联想到易安居士——李清照。
⇨⑥由古转今,联想到鲁迅《灯下漫笔》中关于“安”的阐述,非常贴切。
⇨⑦文末提出“定要将‘安’字慎选”的辩证观点,将中心深化,写出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爱恋。
【名师评点】这篇考场满分作文,开头就亮出本文论点:“‘安’就代表了稳定,代表了幸福。
”旗帜鲜明,并显示出作者的真知灼见。
接着,从大唐古都长安写起,正面写出了“安”字之绝妙:唐王朝正是由“治”而达到“安”的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