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
- 格式:doc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6
《长亭送别》(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
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
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
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二、作者介绍《西厢记》的作者,是著名的元杂剧作家王实甫。
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明初永乐年间的贾仲明,曾为钟嗣成《录鬼簿》中80余名元曲作家补写吊曲。
吊王实甫之《凌波仙》云: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
莺花寨,明飕飕,排剑戟。
醉红乡,雄赳赳,施智谋。
作辞章,风韵美。
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据此可知,王实甫文采风流,才华四溢,与勾栏歌妓有密切交往,深为“士林”钦敬;其代表作《西厢记》在当时就被公认是出类拔萃、首屈一指的作品而享有极高的声誉。
三、作品演变:《莺莺传》(唐/元稹)——《西厢记诸宫调》(金/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得名由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明月三五夜]四、相关情节《莺莺传》亦名《会真记》,主要讲唐代书生张珙(“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孤坚,非礼不可入”)曾游于蒲州,住在普救寺内,其姨母(崔氏)也带着女儿莺莺住在这里。
适逢乱军“大掠蒲人”,崔氏母女“旅寓惶骇,不知所托”。
幸得张生保护,“遂不及于难”。
张生对美丽的莺莺一往情深,以至“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
莺莺终亦“自荐枕席”,“朝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
”不久,张生赴长安,数月后,“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
3.12《长亭送别》教学素材《西厢记》语言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绩就是无论写景、抒情、达意,都能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意境。
就拿抒情来说,当一种感情需要表露时,怎样才能把这种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感人,首先只能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
尤其是诗词曲,抒情的成分重,既需要语言的高度浓缩精练,又要求有感染力,取得读者的共鸣,语言不形象,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语言的形象性大多来自对外界景物的比喻和联想,因此写景与抒情在古诗词中往往是一码事,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感受。
《西厢记》在这方面是很擅长的。
(王文)《西厢记》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原因之一是:它的作者不仅善于从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中描写人物,而且善于从特征性的生活氛围中描写人物。
这样,他就引我们进入具体的生活中,使我们不仅看到一些人物,而且看到那些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存在与活动,看到人物周围有什么样的景物以及那些人物对那些景物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霍松林《西厢述评》,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这一折开头一曲《正宫•端正好》,即以疏淡几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归……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来十分脍炙人口。
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
”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真是无风雨无以丽其姿,无严霜无以煊其色!可以说是剧曲中一首“秋思之祖”。
(吴文)《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写景成为抒情的重要手段,这一折最为突出。
这里试举他(金圣叹)对《送别》中“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金本改为:“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两句的分析为例,他赞这两句是真正妙文,是从莺莺惜别的心理描绘的: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作相守也。
长亭送别-粤教版必修5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粤教版必修5中的一节课,学习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春望》、《夜泊牛渚怀古》、《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秋兴八首》等。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2.学习《长亭送别》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和表达主题;3.领会《长亭送别》的情感渲染、意境描绘和情节发展;4.掌握阅读,赏析,默写《长亭送别》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2.学习《长亭送别》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和表达主题;3.领会《长亭送别》的情感渲染、意境描绘和情节发展;难点1.掌握阅读,赏析,默写《长亭送别》的能力;四、教学方法讲授、练习、齐诵、赏析、讨论、互动五、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亭送别》。
进度安排{{学习时长}} 用时:{{时间}} 课堂效率:{{效率}}%教学环节内容时间1 自学{{x1}}分钟2 集体学习{{x2}}分钟3 练习默写{{x3}}分钟4 齐诵{{x4}}分钟5 赏析和讨论{{x5}}分钟六、教学策略1、教师主导策略讲授和赏析2、学生主导策略练习,默写,讨论七、教学评估评价方式•口头评价•作文评分评价标准•掌握《长亭送别》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和表达主题;•对《长亭送别》的情感渲染、意境描绘和情节发展有一定的领会;•掌握阅读、赏析和默写《长亭送别》的能力。
八、教学准备•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拓展阅读材料九、教学过程1、自学环节({{x1}}分钟)首先,自学一下《长亭送别》,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2、集体学习({{x2}}分钟)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习《长亭送别》,老师进行逐句解释。
3、练习默写({{x3}}分钟)让学生进行默写《长亭送别》,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齐诵({{x4}}分钟)让学生齐诵《长亭送别》,教师指导学生朗诵技巧。
5、赏析和讨论({{x5}}分钟)教师进行重点解释和分析,学生也可以进行发表观点和讨论。
12 长亭送别[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筵.席( ) 靥.儿( ) 泠.泠( ) 揾.做( ) 谂.知( ) 蹙.愁眉( ) 经忏.( ) 玉醅.( ) 金钏.( ) 憔悴..( )( ) 暮霭.( ) 胸臆.( ) 赓.续( ) 玉骢.( ) 迍迍.( ) 【答案】 yán yè líng wèn shěn cù chàn pēi chuàn qiáo cuì ǎi yì gēng cōnɡ tún二、多音字应⎩⎨⎧( )取应( )应届 占⎩⎨⎧( )占卜( )占据 【答案】 yìn ɡ yīnɡ zhān zhàn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qi àn ( )疏林liàng ( )丽Jìng ( )康jīng ( )纶 ⎩⎨⎧sh ěn ( )知熟rěn ( )⎩⎨⎧余yìn ( )绿草如yīn ( ) ⎩⎨⎧挣chuài ( )zhuì( )栗 【答案】 倩 靓 靖 腈 谂 稔 荫 茵 揣 惴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蝇头微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
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2)汉代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以表示尊敬。
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2.理解辨析(1)彷徨·徘徊“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多指人的精神状态。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高中语文必修五长亭送别教案2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长亭送别》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长亭送别》的情感表达和主题;3.学习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理解和分析诗歌《长亭送别》的情感表达;2.分析探讨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长亭送别》的情感表达;2.分析探讨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多媒体设备;3.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老师询问学生对于《长亭送别》这首诗的初步了解和看法;2.通过展示《长亭送别》的诗歌内容和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话题;二、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20分钟)1.学生齐读诗歌内容,了解其基本情节和情感表达;2.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诗人通过对别离的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自由的思考和情感交流。
三、分析修辞手法(30分钟)1.老师通过课件展示和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2.针对每一种修辞手法,老师都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3.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在课堂上从诗歌中找出相关的例子,并讲解给全班听。
四、总结归纳(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汇报,共同总结和归纳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2.老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本课的学习目标;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阅读《长亭送别》并思考同学离别的情感表达,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其他的离别诗歌,进一步扩展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长亭送别》说课稿一、说教材《长亭送别》这篇课文选自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四单元。
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通过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欣赏,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戏曲的能力。
《长亭送别》选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文章曲词非常优美。
《长亭送别》一折戏因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这一折戏写爱情刚刚得到母亲认可的莺莺又要与心上人张珙分别痛苦的心情,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
这节课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说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主要分析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二、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西厢记》,进一步熟悉元杂剧。
2、能力目标:1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3情感目标: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艺术大师,王实甫的语言被人称赞为“花间美人”,《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笔,其语言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从而形成了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我把曲词鉴赏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主要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了交融的高度.我把鉴赏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作为这节课的难点.三、说教法和学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曲词教学贵在多读。
本课曲词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2〉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长亭送别(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分析【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朝天子】等曲子中表现人物情感的手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感受王实甫在戏曲语言艺术方面出众的文采。
?教学重难点:1、分析【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朝天子】等曲子中表现人物情感的手法。
2、理解王实甫戏曲语言“雅俗共赏”、“以雅为主”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回顾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
《长亭送别》的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崔莺莺的感情变化:痛(别离)——恨(功名)——怕(被弃)——念(羁旅)二、诵读课文【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崔莺莺的离愁别绪?1、【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寓情于景、化用诗词总是离人泪——直抒胸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设问、夸张2、【滚绣球】一曲中崔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是通过哪些景物和情态描写体现出来的?曲中又有哪些词句能直接体现这种情感?景物和情态描写: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
直接体现情感的词句:恨、怨、相思、相思、别离3、【叨叨令】中共用了五个叠词,有什么效果?明确:①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情并茂,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②突出了崔莺莺与张生离别时苦痛的心情。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准备着被儿、枕儿”等句子表现出来的口语化特点,使戏曲的语言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特色。
三、齐读第二部分中的【朝天子】,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崔莺莺的“恨功名,重爱情”的。
??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夸张化用诗词恨塞满愁肠胃。
——直抒胸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比喻引用诗词四、小结: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入百家,创造了五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3.12《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长亭送别》(第一课时)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长亭送别》是高中第五册古代戏曲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大纲中提到:第五册的重要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古代戏曲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本单元重点欣赏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除此而外,平时的规范考题和历年的高考试题都必有近十分的诗词鉴赏题,这是学生一大失分点,做好文学作品的鉴赏指导对提高诗词鉴赏题得分有直接帮助。
结合大纲要求和应试需要,分析本篇课文的特点:《长亭送别》选自著名戏曲《西厢记》,曲词典雅,富有文采;此外,文中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对表达人物感情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鉴赏本文富有文采的语言和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学生分析:这次上课的班级是高二理科班,高二学生通过第三册唐诗宋词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和方法,但对于整体把握作品的艺术手法,进入文本感受艺术境界上还有困难,尤其是理科班学生平时阅读量小,阅读面窄,所以我认为本课中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教学的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艺术境界应该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语言内涵的理解之上,所以确立贯穿全文的教学重点是鉴赏本文富有文采的语言,以此也可解决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语言。
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注:下课时目标:深入分析崔莺莺的人物性格,把握文章主题。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运用powerpoint 课件四、设计思路: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对词句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通过鉴赏富于文采的语言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一)初读,理情节:1、师导语引入课文学习:爱情,是多少青年男女心中美好的回忆,它令人向往,让人沉醉。
可是当相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却要劳燕分飞之时,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愁情啊!我们历代的文人写过许多抒发与相爱的人别离之情的诗文。
第12课 长亭送别1.音正形准(1)字音识记①筵.席( ) ②玉骢.( ) ③蹙.眉( ) ④萋.迷( ) ⑤玉醅.( ) ⑥金钏.( ) ⑦笑靥.( ) ⑧谂.知( ) ⑨揾.泪( ) ⑩泠泠.( ) (2)辨形组词①⎩⎪⎨⎪⎧ 眷( )誊( )誉( )②⎩⎪⎨⎪⎧ 悴( )粹( )萃( ) ③⎩⎪⎨⎪⎧ 靥( )魇( )餍( )④⎩⎪⎨⎪⎧谂( )稔( ) 2.词语积累(1)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蝇头微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劳燕分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杯盘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司马青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辨词填空(1)留恋·流连①也许我谈不上________过去,但经常回忆起过去生活里那种简单的美好。
②附近有同仁路、窄巷子,还有成都画院等值得________的地方。
12 长亭送别[预习——夯实基础][学问·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筵.席( ) 靥.儿( ) 泠.泠( ) 揾.做( ) 谂.知( ) 蹙.愁眉( ) 经忏.( ) 玉醅.( ) 金钏.( ) 憔悴..( )( ) 暮霭.( ) 胸臆.( ) 赓.续( ) 玉骢.( ) 迍迍.( ) 【答案】 yán yè líng wèn shěn cù chàn pēi chuàn qi áo cuì ǎi yìgēng cōnɡ tún二、多音字应⎩⎪⎨⎪⎧( )取应( )应届 占⎩⎪⎨⎪⎧( )占卜( )占据 【答案】 yìnɡ yīnɡ zhān zhàn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qi àn ( )疏林liàng( )丽Jìng( )康jīng( )纶⎩⎪⎨⎪⎧sh ěn ( )知熟rěn( ) ⎩⎪⎨⎪⎧余yìn ( )绿草如yīn ( ) ⎩⎪⎨⎪⎧挣chuài( )zhuì( )栗 【答案】 倩 靓 靖 腈 谂 稔 荫 茵 揣 惴第3步辨词语——于微小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蝇头微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犹如苍蝇头那样的小利。
比方特别微小的利润。
(2)汉代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以表示敬重。
后形容夫妻相互敬重、特别恩爱。
2.理解辨析(1)彷徨·徘徊“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多指人的精神状态。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方犹疑不决;③比方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第12课长亭送别诗海拾贝水仙子·寻梅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袭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赏析】《寻梅》头三句寻觅梅花的过程,事实上是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过程。
“冷风袭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两句,给人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终达彼岸的愉悦。
“忽相逢缟袂绡裳”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梅花写成了一位清雅飘曳的白衣女子,表达了终于找到梅花时的那种喜悦心情。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采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从醉态回到现实后的万分孤独和失落。
这支散曲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表面上是写梅花,实际上却处处体现着作者的心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林撷英《西厢记》名句1.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2.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3.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4.柳丝长咫尺情牵惹,水声幽仿佛人呜咽。
5.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6.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
7.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8.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9.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怎当你倾国倾城貌。
10.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1.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12.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13.甜言慰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1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作者卡片姓名王实甫生卒年月生卒年不详籍贯大都(现今北京)主要成就元代前期杂剧作家。
他在戏剧结构、矛盾冲突、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元杂剧创作的一个高峰,成为元杂剧创作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朝元稹的小说《莺莺传》。
元稹视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
12 长亭送别从容说课《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又一朵奇葩,以崔莺莺对纯真爱情的执著追求喊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时代强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语言精彩华美、生动活泼,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有极强的鉴赏价值。
因此,本文的教学要着重于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切实体味剧中的人物美、意境美。
本文将采取朗读式、点评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拟定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背景,了解情节梗概,把握戏剧冲突焦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鉴赏剧中精彩词曲,领略戏剧凄婉动人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把握老夫人与崔莺莺的戏剧冲突。
教学难点品味鉴赏戏剧中的词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景物描写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天成)。
2.品味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3.欣赏人物之美、意境之美。
过程与方法1.作探究,分析戏剧冲突与人物形象。
2.品味鉴赏,体会戏剧中词曲的艺术魅力。
3.分角色朗读,感受戏剧语言美与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戏剧主人公纯真细腻的情感世界,正确理解崔莺莺的爱情追求在当时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从古到今,歌颂咏叹它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
《西厢记》就是其中一部经典之作,郭沫若说:“《西厢记》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纯真执著的爱情感动着无数青年男女,而剧中的美妙曲词也倾倒了许多作家。
作者是谁呢?生(齐声)王实甫。
推进新课师有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
生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一下本折戏共描写了哪三个场景。
(学生默读并思考,老师巡视指导)生课文写了三个场景:(一)奔赴长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三)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
《长亭送别》导学案【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 ) 迍迍()蹙眉()萋迷()玉醅()金钏()靥儿()谂知()青鸾()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1 —)送别途中——(—11 )——(—)临别叮嘱———(——19)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三、阅读与品味(C级)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一)赏读“途中之境”赏读曲词《端正好》。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
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
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3、赏读曲词《端正好》。
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
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
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
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
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
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
”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
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
《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
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
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
《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
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三、总结、扩展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
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
下一课时,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
四、板书设计剧情分析曲词赏读(《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端正好》:浓色重彩以景写情(《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滚绣球》:借景抒情哀婉动人(《四边静》至《二煞》)临别叮咛《叨叨令》:口语入曲通俗真切(《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一煞》、《收尾》:虚情实写正语反诘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
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
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二、教学过程1、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2、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
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明确: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
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
还有《四边静》的“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问题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明确: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
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
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
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
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问题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如《满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三、总结、扩展《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
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
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问题讨论: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
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明确: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
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养成与坚守。
四、课后作业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笔记。
(李文原载2000年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种报刊转载,并收入《2000年度中国最佳散文》等文集)五、板书设计人物性格思想启迪崔莺莺蔑视功名利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执著追求爱情摒弃金钱权力的侵蚀反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让爱情的人类精神之花更美更艳六、《西厢记·长亭送别》写情方式管窥戏总要写情,它是以情感人的,没有无情之戏。
但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感人至深”者甚少,往往动情之语,并不动情。
究其原因之一,常由于作者刻意写情,却忘了凭据,情与物离,这就失去了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未免流于浮泛。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写情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笔者下对《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写情方式作一管窥。
以就正于方家。
以形表情。
抽象的感情总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才能使人感知其情。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作者透过人物外形写其内心,一种是实写的方法。
到了长亭之上,莺莺见张生在西风黄叶、寒烟衰草的背景下,“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泪眼汪汪不敢垂,莺莺说她“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这一传神的细节,亮出了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
“猛然见了把头低”,临别之际,她多么想再看看他呵,可是只见他在那里强抑悲愁,更加心如刀割,她又不敢在老夫人和僧人面前表露感情,只得赶忙低下头,在那里“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佯为整衣,借以掩饰。
一个大家闺秀矜持之态活现了出来。
当张生即将跨马登程时,因为老夫人与长老已不在身边,她也就没有了顾忌,“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也就让强烈的感情尽情地流露于形色了。
写其外形,作者还大量运用夸张的手法,显示她的形销体损。
送行途中,莺莺说:“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才听到一声“去”,手镯也就松了,才望见将分手之处,也就消瘦了,夸张地表现了莺莺听说张生将走,内心是如何的如煎如焚,长亭之上,莺莺想到虽然久后成佳配,可是要苦度一段时间,她说:“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腰肢变得瘦小了,刻骨相思.不言而喻。
不管是写实还是夸张,都由于抓住了人物外形特征,因而就避免了空洞的讲怎么愁怎么痛,使人缘形而知情。
以景明情。
莺莺的深情厚意,还通过对具体景物的观感来显示,一是借景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