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行业改革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4
论医疗双轨制改革论医疗双轨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方案--总算出台了。
从领导讲话和媒体的宣传来看,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成为强调的重点。
然而,对于公益性本身却没有一个清楚和统一的定义。
除非政府补贴,公立医院显然无法长期维持亏本经营。
方案提出政府增加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解决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大型设备的资金。
这样一来,公立医院的收入将主要用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而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更新的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解决。
假如政府真能够解决我国上万家公立医院资金需要的话,公立医院加上没有交税负担,那他们就没有理由不向社会提供廉价(低于全部成本)的医疗服务。
如果这就是所说的公益性,那么公立医院改革的成败便取决于政府投入资金的保证。
事实上,即使撇开什么是公益性和如何实现公益性的争论,公立医院改革的艰巨远不止是政府资金投入的问题。
目前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以及整个医疗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改革之前许多行业的状况非常相似。
消费者(病人)对医疗服务非常不满,这集中反映在看病贵、看病难和服务质量问题上。
不仅如此,服务的供给方也不满意,医生成为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大家抢着当公务员,医学院成为非热门专业,而且大量医学院毕业生也流出医疗服务行业之外。
有种现象很值得琢磨:旦凡政府过度控制的行业,大都是老百姓最不满意的行业。
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实践的经验表明,改革首先就是冲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各种非国有力量的成长带来了市场竞争,推动了整个行业的面貌变化。
相信大家还记得,改革以前零售服务业大门朝南坐,消费者花钱找气受的情景。
当民营和外资进入以后,对国营零售服务业带来巨大冲击,消费者才开始尝到了上帝的味道。
今天再走进商场,那种营业员对顾客冷若冰霜的景象已难再见。
医疗服务之所以今天仍然是消费者最不满意的服务行业,显然与公立医院几乎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密切相关。
公立医院的垄断尤其表现在三甲医院的垄断力量上,而且这种垄断力量还在通过种种方式不断扩大和强化。
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保障制度的变化的目的和意义论文一、医改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医改14年,其改革之路可以用“方向正确、探索实践、历史局限“加以概括其一,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管理模式,顺利完成从劳保医疗、公费医疗等福利型医疗保障制度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从超越国情的免费医疗到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从政府或企业单方负责下个人权利义务脱节到多方分担责任下的个人权利义务相结合,从医疗服务供给的版块结构到社会化医疗服务,这无疑是正确的改革方向其二,医改的核心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多年来四师积极探索有效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从改革初期的按项目付费到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付费方式总额控制,逐渐将费用风险由经办机构向定点医疗机构转移,从而使医疗机构控制医疗费用的自觉性得以提高,在保障参保人员权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和促进医疗机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三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对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制度的变革,而今天的“新医改“则涵盖了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孤军向纵深推进的局面无疑具有时代局限性;另一方面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有限、统筹层次低,难以发挥社会保险“大数法则”的优势,加上近几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负担系数已上升至075,造成个人账户划转总量增幅较快,统筹基金划转总量相应减少、长期影响着职工医保制度健康、平稳运行,二、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成就与缺陷(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就与缺陷从城慎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14年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5年的总体情况看,基本医疗保险在体现公平、公正,有效遏制医疗资源的浪费、推动医疗机构改革、保障基本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广大参保人群撑起了一把健康“保护伞一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师医保覆盖的人群更广,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二是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筹资机制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测算分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医疗卫生政策与管理创新在医疗卫生领域,政策与管理创新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政策与管理创新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医疗成本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医疗卫生政策与管理创新的相关内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医疗卫生政策的演变与发展医疗卫生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公民健康、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医疗卫生政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早期的医疗卫生政策主要侧重于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如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行全民健康体检等。
随着医疗卫生领域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政策也逐渐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如加大对慢性病防控的投入、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等。
二、医疗卫生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医疗卫生管理创新是指在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中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质量和满足患者需求。
在医疗卫生管理创新方面,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引入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医疗资源的智能调配和医疗服务的个性化定制;一些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提高医疗诊疗水平和效率;还有一些国家通过推行医疗质量评价制度,促进医疗服务的透明化和规范化。
三、医疗卫生政策与管理创新的关系与互动医疗卫生政策与管理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良好的医疗卫生政策可以为医疗卫生管理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为医疗卫生管理创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有效的医疗卫生管理创新也可以为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实践经验和政策建议。
只有在医疗卫生政策与管理创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医疗卫生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四、国际比较与借鉴:医疗卫生政策与管理创新的经验分享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医疗卫生政策与管理创新的路径。
例如,德国的医疗卫生政策注重医疗服务的普惠性和公平性,通过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美国的医疗卫生管理创新注重医疗信息化建设和医疗服务质量评价,通过引入电子病历系统和医疗质量评价指标,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顺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医疗体制现状说明顺应医疗体制改革为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性,并且根据我国现今医疗卫生体制的要求对如何顺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展开讨论,并得出为达到病有所医的医疗体制改革要求,就必须加强培养扎根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留住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
[关键词]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导向全科医疗卫生人才保障机制[中图分类号] r19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61-011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现状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满足基层群众的医疗要求,首先是县及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内的医疗人员因医学素养、医疗设备、待遇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一些疾病无法及时处理,或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应急措施,因此现有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层群众对医疗设施的需求。
因此,根据我国目前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现状必须要为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才能高效促进基层医疗体制改革,同时这一项目也是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政策。
2 医科学校方面2.1 以基层卫生岗位需求做导向,适当调整学科及专业结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了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层基本医疗卫生体制。
结合新医改的要求,地方医学院校应适当的调整学科及专业结构,开辟适合新医改政策的医疗卫生人才突破口,新医改中对全科医疗卫生人才有了巨大的需求,各方医学院在学科设置上,应将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应急救治、精神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和采供血,等专业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个学习重点,有针对性进行学习及教育,在专业上,更应该加开农村医学这一课程,为新一轮的医改顺利进行提供高效的人力资源支撑。
2.2 以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为重点,积极有效的开展定向一学生免费培训2.2.1申请培养资格根据自身条件,向教育部门、卫生部门提出申请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报告,同时可根据《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卫农卫发[2010]3号)的文件精神与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签订免费培训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免费培训等协议,得到政府机构支持,保障资金到位,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论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论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大写一个“实”字就医改这一关系到民生的大事情,笔者曾先后深入到企事业单位、社区、机关、学校向500多名基层单位工作者了解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看法。
他们认为,医改重要的是:办好实事,得到实惠,感到实在,得到实情。
也就是要重在一个“实”字上做文章。
首先,政府要创新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尽快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患者无论在哪家医疗机构就诊,医生都能通过电子健康档案查阅患者病史,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其二,国家和单位可以将个人医疗经费补贴直接投入个人健康体检之中。
也就是说,每人每年都可以享受免费体检。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居民可以做到“预防在先,有病早治”,不至于集成后患,并且变“花大钱”为“少花钱”,大大减少患者开支。
其次,政府要创新型医疗经费筹集模式。
笔者建议采取四种措施来缓解医疗经费上目前存在的不足:一是通过个人医保账户(年龄越大补贴应越多);二是办理老年人重大疾病保险;三是每位老人每年缴纳20元疾病救助基金,由单位、团体负责保管开支;四是特殊重大病,红十会、慈善机构救助的办法。
另外,创新社区医院新型的管理模式也是医改的关键。
一要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投入,让全科医师切实把好第一道防线,例如通过体
检的方式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了解实情、通过家属史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二是选派一些业务较好的医务人员支援社区医疗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网络化就诊,社区医务人员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将患者的病历传给大医院医生,通过网络会诊的方式,使患者享受到大医院的诊疗技术;三是大医院专家下基层,传、帮、带基层医务人员,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
新医改刍议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0-260-02摘要本文从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分析了新医改方案的重点和可能存在的隐患。
关键词医改全民医保新农合公立医院改革一、历史和现状医疗卫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和健康的大事,在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人口众多的大国,实现人人病有所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下的统筹医疗;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化的进展,竞争机制的引入和所有制格局的变迁,原来医疗制度也相应有了较大改变。
当前,随着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普及,医疗卫生制度如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如何更好地适应自身生存、发展,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影响较大的矛盾如何消除,或者说,如何明确医改的目标和方向,是整个社会关心和研究的大事。
医疗体制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政府的主导思想是“给政策不给钱”,扩大医院自主权。
1989年,医院划分等级(三级十等),首先引入合作与竞争。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确定“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的政策。
在允许医院创收的同时,也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
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的论争,此后一直就没停止。
1998年,城镇职工开始缴纳医疗保险,个人和单位各缴其工资总额的2%和6%,进入个人医保帐户,企业对职工的医疗以这种方式分离。
2003年的sars,对卫生体系是一次严峻考验,同时也向社会暴露出医疗卫生的公共性质和公益性质。
广大农村、城镇非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和私营企业人员,自这一年开始纳入医保试点。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医改研究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2006年9月,新成立医改协调小组,历时三年调研。
2009年4月6日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4月7日公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全文。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探讨【摘要】我国医疗体制如何在改革中顺应形势、找准定位、寻求发展,已成为医疗人员及卫生工作管理者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本文主要在回顾我们医疗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改革的目标,重点提出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具体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公立医疗;社区医疗;医疗保险1.关于医疗改革回顾建立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综观世界各国医疗保险制度,德国于1883年在世界上第个建立法定社会医疗保险,通过强制性投保筹集资金,实行医疗保险;英国于1948年在世界仁第一个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通过税收筹集资金,向居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近年来,实行高福利医疗保障制度的西方发达国家山于不堪重负,难以为继,纷纷把改革医疗保障制度变作为社会改革的重点项目,但却困难重重,步履艰难。
我国的干部职工自五十年代起开始享受免费医疗性质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看病自己不花一分钱这项福利制度持续了万几卜余年。
进入九十年代后,我国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一方面,一些国有困难企业职工拿着大把医药费报销条长期领不到现金,而少数人却动辄开出成百上干元的药品,甚至开出口用百货全额报销。
1997年全国职工医疗费用比1978年改革初期增加了28倍,而同期国家财政收人只增加了6.6倍。
改革传统的职工医疗制度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需要。
中央和地方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先在镇江、九江试点,进而在全国57个城市开展试点。
各地从地区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探索改革之路,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2.我国医疗改革的总体目标我国医疗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此,要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四大体系的建设。
浅谈公立医院改革摘要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的重点和难点。
既要解决公立医院经营的灵活性,又要发挥其公益作用,涉及到许多复杂的问题。
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医改方案文本,分析了公立医院改革可能存在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医改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多元化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年4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我国城乡医疗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意见》为全体国民描绘出一幅病有所医的新图景。
我国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核心,对公立医院应不应该改,如何改,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医改30年来,一直是争论很多的问题。
而现状是,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环境社会满意度不高;看病贵的问题集中,小病如感冒动辄上千元,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太高;对许多家庭而言,重大疾病很难承担。
健康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公平、廉价、有效地维持社会和家庭的健康生活,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年4月相继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是历时三年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是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决策。
一、政府主导公立医院的方向性原则问题是政府主导还是完全市场主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并注重逐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就现代社会制度来说,医疗改革涉及到三方面的利益博弈,政府,医疗单位和消费者(广大群众)。
坚持政府主导,在处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基础卫生医疗服务等重要方面,只有政府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即政府的宏观管理作用,政府的综合协调作用,政府财政拨款的支撑作用。
有关医改的申论作文近年来,我国医疗领域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断推动医疗服务与群众需求的对接。
然而,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医改,确保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医疗服务。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些区域的医疗资源过剩,而另一些地方则面临着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医疗机构和医生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推动医疗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确保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医生培训和人才引进。
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医生的素质和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医生数量不足,而且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导致一些地方医生紧缺。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医生的培训和人才引进,鼓励更多人从事医疗事业。
同时,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提高他们的综合医疗能力,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第三,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费用高昂是许多人的一大负担。
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险的好处,我们应该加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减少个人的负担。
同时,也要加强对医疗费用的监管,防止虚假医疗行为和过度治疗,确保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最后,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立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系统,可以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传递,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
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远程医疗服务,让医生和患者可以通过视频和网络交流,减少患者因距离而无法获得及时治疗的问题。
总之,医改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需要政府、医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加强医生培训和人才引进、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我们可以实现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更好满足,打造一个健康、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体系。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二)摘要:研究2005-2009年全国非营利与营利医疗卫生的发展,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以非营利性为主。
医院占据主要床位数。
营利医疗机构运用外部资产能力强,非营利机构长期偿债能力强。
营利医疗机构有效控制成本费用,就诊方便,住院便捷,以优质医疗服务不断取得社会效益。
两类机构还有很大利用资源的空间和提高管理水平。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non-profit and for-profit medical health during 2005-2009 was studied, and chinese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 is given priority to non-profit. hospitals dominate the number of beds. it is strong to use the ability of external assets for for-profit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it is strong to the long-term solvenc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for-profit medical institutions effectively control costs, convenience for treatment and hospitalization, and gets social benefits constantly with high-quality medical services. these two institutions have great space of use of resources, and can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关键词:非营利;营利;医疗;效益分析key words: non-profit;profit;medical treatment;benefit analysis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326-030 引言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集中在城市、在医院[1]。
医疗制度改革范文医疗制度范文医疗制度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议题,其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医疗费用高昂等问题。
以下是一个关于医疗制度的范文,供参考。
医疗制度是一项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事业。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国近年来在医疗制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医疗资源不均衡、医疗费用过高、医患关系紧张等。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医疗制度进行全面深化,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首先,我们应着眼于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城市拥有较多的高水平医疗机构和专家资源,而农村和偏远地区则医疗资源紧缺。
因此,我们应通过加大医疗资源配置力度,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和农村地区倾斜。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远程医疗平台和医疗卫生联合体等方式,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和均等性。
其次,我们还需要解决医疗费用过高的问题。
当前,我国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全面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将医疗费用纳入医保范围,增加医保支付比例,降低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医疗费用的监管,防止医疗机构乱收费、乱开药等现象的发生。
此外,我们还应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治疗手段,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监管,减少药价高企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再次,我们应重视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
当前,我国医患矛盾较为尖锐,一些医疗纠纷甚至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医疗纠纷的解决机制的建设,健全医疗纠纷调解、仲裁和法律救济等手段,确保医患双方的权益得到保护。
同时,还应加强对医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医学伦理的培养,提高医生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
此外,还应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生的沟通能力和医疗信息的透明度,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最后,我们还应加大医疗产业的发展力度,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当前,我国医疗产业还比较薄弱,医疗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关于新医改政策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摘要]我国自2009年以来出台了多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对新医改当中的基本药物制度、新医保目录政策、药品价格政策、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等4项政策进行研究,认为对整体医药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新医改医药产业发展影响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04-0270-01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
我国政府在2009年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新医改。
《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本文就其中4项政策对医药产业的影响进行研究。
1 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
我国从1979年开始参加who基本药物行动计划,先后共颁布了6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2009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保证基本药物足量供应和合理使用,转变“以药补医”机制,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目标,推动我国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医药产业的正向作用表现为有利于生产和流通领域集聚实力,将促进产业迅速走向集中。
在目录的307个品种中,中药领域涉及的独家品种较多,中药企业受益会更明显[1];基本药物将全部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这将增大基层医疗机构对基本药物的使用量。
对医药企业的负向作用则表现在政府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这会加剧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制定的基本药物全国零售指导价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投资和技术创新的资金产生负面影响。
一、新医改的具体措施此次新医改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其中包括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药品供应体系的建设。
具体措施如下:1.加快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
要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大保险目标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各项制度能够协调发展。
对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险要做到应保尽保,要覆盖尽可能多的人群。
2.建立国家基本医药制度。
要从药品的选择、生产、报销、使用建立一整套制度,使得老百姓得了常见疾病的时候,随时可以个人、社会可承受的费用,得到所需的药品。
对于基本药物制度,也有批评意见认为这是回归到计划经济时期,其实大家如果细读这个药物制度,会发现其实政府在主导的同时还是尽量利用市场机制的,因为它是用竞争的方式来定点生产,看谁更用资质生产,并不是政府指定谁生产。
同时在流通和使用领域,也尽可能的利用市场机制,保证各方利益能够兼容,而不是简单回归到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
同时基本药物制度并不是中国首创的,大部分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都有基本药物制度。
这是行之有效的保障,老百姓用药安全廉价的制度。
3.健全医疗卫生体系。
我们目前“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处在我们基层医疗体系的薄弱,为什么资源都走向大医院和大城市?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力量的带动,因为市场是逐利的,使资源流向了有购买力的地方,走向大城市、大医院。
4.公共卫生均等化。
这是这次医改面临的非常突出的问题,我们目前无论是农村医保和城市医保,还是城市中的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福利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如何能够缩小城乡的差别?公共卫生服务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让老百姓得到相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城乡的差别,否则我们现在所有的政策是走向另外一面的,是在扩大差别。
5.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
推进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强调的是规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政府投入,改善治理等,具体的如:公立医院要建立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以药补医、加大政府投入,规范收支管理;改进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明显缩短病人的等待时间,实现检查结果互认等。
他山之石:如何踏进医改“阵区”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1摘要长期以来,医疗体制改革似乎是美国政府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数届政府改革医疗体制、建立全民医保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通过分析奥巴马政府医疗改革中的突破之处,评析其对我国医改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美国医疗保险制度奥巴马医改中国医改借鉴启示在美国历史上,医疗改革似乎是个不可轻触的雷区。
奥巴马医改被看作是美国社会福利制度45年来具有历史性跨越的大变革,它将帮助3200万没有医疗保险的美国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使全美的医保覆盖率从85%提高到95%,向“全民医保”迈进一大步。
至此,“美国是惟一没有全民医保的发达国家”的历史将被改写。
一、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矛盾与困境1.覆盖面窄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是惟一一个没有全民医保的国家。
2008年,全美3亿人口中大约4630万人没有医保,包括920万非美国公民。
政府只向65岁以上老年人、退伍军人、穷人提供健康保障资助,普通居民只能自愿购买私人健康保险,因而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医保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私营医疗保险的购买大都由雇主代雇员支付,导致部分效益较差或规模较小的企业员工无力购买适宜的医疗保险,据统计,目前美国全国约有4 0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他们既不属于低收入人群,也不属于老龄人和儿童,这部分人如果生病对国家和个体均会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2.费用高2004年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医疗开支(美元)如下:美国6102,加拿大3165,法国3150,德国3043,英国2508。
从规模上看,美国是世界上医疗卫生支出最高的国家,比其他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
而最近已有研究表明,美国人把17%的gdp用在医疗卫生上面,可仍然有近4700万人没有医保,这在发达国家中绝无仅有。
可见,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混合型医疗保障制度,其管理成本要远远高出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其他国家。
医疗卫生行政监督论文医疗卫生行政监督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利益、促进医疗卫生行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行业的规模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监管问题。
因此,加强医疗卫生行政监督,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是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医疗卫生行政监督的意义1. 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医疗行业是关乎人民健康的重要行业,如果监管不力,就会出现一些重大安全事故,严重危害全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 促进医疗卫生行业健康发展。
加强医疗卫生行政监督,可以规范医疗卫生市场,防范和打击不法行为,维护正常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3. 维护公共利益。
医疗行业服务于公众,因此必须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资金挪用,违规行为等损害公众利益的问题。
二、监督主体1.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和监督执行医疗卫生政策,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管理,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2. 监察部门:负责对医疗机构的行政管理以及医生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
3.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卫生行业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司法监督和处理。
三、监督内容医疗卫生行政监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医疗机构管理规范情况的监督。
包括医疗机构的注册和审批、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机构设施建设和设备保障等方面的监督。
2. 医生执业行为规范情况的监督。
包括医生的注册和执业、医生的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监督。
3. 征信、财务管理、医疗费用及医保违规行为监督。
包括医疗征信管理、医疗费用发布和收费管理、医疗保险管理等方面的监督。
四、监督措施针对医疗卫生行业监管的特殊性,监督措施需要综合运用法律、职业监管、行政监督等方法。
1. 法律监管:科学严谨地制定和完善医疗卫生行业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并对违法行为进行追究和惩处。
2. 职业监管:通过组织各类有关卫生行业的协会、学会、协会和组织,普及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最佳实践等知识,并开展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医疗卫生行业改革论文摘要:中国的医疗改革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包办到改革开发后的市场主导,再到如今的坚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历经这么多年的摸索终于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坚持“补供方”和“补需方”的结合,坚持公平和效率的兼顾,最终将逐步实现基本医疗制度的完全覆盖。
过去三年,中央投入9500亿下定决心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固然还存在着一些实施问题,但是只要认清了什么是政府该管,什么事不该管的,相信以后的医改之路会越走越宽。
一、前言在2012年8月17日举办的2012中国卫生论坛上,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做了题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基本卫生状况得到极大的提高,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卫生资源持续增长,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明显增加,城乡以及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卫生总费用发生结构性变化。
同时我国根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全面启动深化医改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
然而,2005年《中国青年报》刊出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的医疗改革研究报告,通过对历年医改的总结反思,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这个结论主要建立在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争论基础之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同年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发布《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医疗体制并没有帮助到最应得到帮助的群体,特别是农民,所以结论是医改并不成功。
这一结论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目前来看,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该看到,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1]。
二、医疗改革的提出2.1什么是医疗体制改革?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也就是著名的“两江试点”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由此揭开医改序幕。
1998年,医改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陆续出台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采购、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等一系列政策。
但总体上说,政策的落实步履维艰。
2.2为什么要进行医疗体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也带动了政治,文化和医疗等多方面的改革发展。
随着计划经济的瓦解,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从最开始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转向了以市场为主导的。
倡导“只给政策不给钱”。
市场的力量渗透到了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
三、医疗改革的问题分析3.1看病贵和看病难首先,是人们群众普遍反映的“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
所谓看病贵,意味着医疗费用的超常快速增长;而看病难则意味着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存在问题[2]。
一个普通人去医院的花费除了可以用保险报销费用之外剩下的必须要自己出钱买单,因此人们普遍感受的看病贵应当是指以现金支出的那部分医疗费用。
如图1所示,从1997年到2006年,尽管有些波动,中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现金卫生的支出始终在50%上下,远高于政府预算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这说明人民的现金负担比较重。
图1中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现金卫生支出而“看病难”本质上是一种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名气大规模大的医院往往人满为患,而一些一般的医院却门可罗雀。
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医疗消费的不可逆性和人们身体的特殊宝贵性。
作为理性人,在医疗消费时,会有最优消费倾向,当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医生和医院时他们会选择最好的医院和经验最丰富的医生,这样就会造成医疗资源的稀缺。
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医疗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人们对医生普遍不信任,病人在选择医生时主要是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口碑,而不完全是医疗服务的价格[3]。
3.2药价虚高一是由于医疗服务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问题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委托人和代理人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代理人比委托人具有较高的信息优势,如果委托人不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监督,代理人就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牟取信息租金。
医患关系实质都是委托代理问题,医生是代理人,病人是委托人[4]。
医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病人诊断开药,无形之中就会造成双方之间信息的不对等从而产生寻租问题,是造成医疗费高昂的一大原因。
二是由于以药养医。
所谓“以药养医”主要是指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的比重偏大,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收费低,同时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患者负担加重等一系列现象[5]。
医疗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即“只给政策不给钱”,鼓励医院创收,包括增加正常服务、适当调整不合理医疗服务收费以及部分防疫机构检测项目实行有偿服务[6]。
医院变成了逐利场,公益意识日渐薄弱。
90年代中后期“以药养医”的医疗收费格局造成了民众巨大的福利损失。
在以药养医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成员大多并不从事专业技术性的生产活动,而实际付出知识技术等劳动的医生等却仍然没有得到较多的报酬。
三是逐利本能促生了高利润的“新药”市场。
根据国家计委于2000年发布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来看,基本医疗保险内的药物和一些垄断性药品均由政府定价,而“企业生产经营的政府定价药品,其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明显优于或治疗周期和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其他企业生产的同种药品的,可以向定价部门申请单独定价。
药品单独定价按照规定的论证办法进行。
”可见普通药品的价格并不是造成医药费昂贵的真实原因。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医院往往会选择利润高的“新药”作为廉价药的替代品,“新药”相比于普通药在药品流通环节的支出较高比如需要支付医药代表的推销费用等,所以价格也较高[7]。
同时逐利本能驱使医生倾向于开出报酬高的新药而不是国家一降再降的日常药。
3.3城乡医疗服务资源不均等根据表1,卫生部发布的《2011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城市卫生资源的30%集中在大医院[8]。
相形之下,农村卫生医院的卫生资源匮乏、医疗设施落后,医护人员素质不高,医疗服务能力低下。
本来县乡村三级防疫保健网是我国卫生体系的特点和优势,曾经发挥过关键性的作用。
其中乡镇卫生院是枢纽,但目前全国乡镇卫生院只能勉强维持经营[9]。
四、医疗改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4.1新医改的出台背景2003年那场猝不及防的非典型性肺炎暴露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薄弱环节,学术界开始反思1997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从此,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2005年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提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他认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
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这次讲话正式奠定了医改今后的基调,即坚持医疗的公益性。
2006年9月,由发改委、卫生部牵头、11家国家部委组成的多部委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医改协调小组”)成立,全面启动了新医改方案的拟订。
2007年春节前后,医改协调小组委托6家国内外机构进行新医改方案的设计。
这六家机构分别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麦肯锡和世界银行。
2007年的四五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又加入新医改方案的设计队伍中。
2007年6月,清华大学成为“第九套方案”的递交者。
这些方案的矛盾点都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其中主要就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以北大教授李玲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派”,一派即为顾昕等人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派”。
二是“补供方”还是“补需方”,卫生部倾斜于‘补供方’(补医院),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倾斜于‘补需方’(补患者)。
这就导致了核心部委之间的博弈。
“补供方”,就是加大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让医疗服务工作者收入不菲,同时保持医疗机构平价运行。
这也被称为“养供方”的思路。
所谓“补需方”,就是政府出钱,补贴民众参加公立医疗保险,从而推进全民医疗保险的实现。
最终,2009年3月17日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政府在医疗中的责任,同时兼顾了“供方”和“需方”的要求。
它按照十七大精神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规划出了两个蓝图: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
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4.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4.2.1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一直以来,对于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而对其是否属于公共物品的定义直接影响到医疗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措施,乃至于政府和市场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早在1739年哲学家休谟就给公共物品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公共物品不会对任何人产生突出的利益,但对整个社会来讲是必不可少的”。
而萨缪尔森认为,“公共物品就是让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
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公共物品又可分为:(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
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
由此看来,可以区分对待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
基本的面向全体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比如重大疾病的防控、卫生知识宣传、疫苗的推广等这些由于具有纯公共物品的特点所以应该要求政府的介入,加强监管。
而对于个人受益更多的医疗服务主要是指医疗服务机构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服务,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服务,如提供药品、医用材料器具、救护车、病房住宿等,它们都属于准公共物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