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 观书有感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7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诗歌的写作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悟诗文的美妙之处。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学会描绘诗中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乐于分享心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2. 朗读、背诵和默写诗句,感悟诗文的美妙。
3. 描绘诗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古代诗歌的写作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乐于分享心得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解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 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于板书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诗文。
2. 朗读诗文:(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 解读诗文:(1)教师讲解诗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
4. 感悟诗文:(1)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悟诗文的美妙之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互相交流心得。
5. 描绘画面:(1)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诗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互相欣赏、学习。
6. 小结课堂: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诗文。
(2)要求学生默写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诗文的美妙之处。
过故人庄教案教案标题:过故人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教学内容:1. 课文学习:《过故人庄》2. 词语解析:辙、儿童、围、簇、骤、踏、抬、瞥、腮、褶3. 课文理解: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课文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习作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传统节日的文章。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课文学习:2.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过故人庄》,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特点,并进行展示。
词语解析:4.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学生进行词语解析练习,巩固词汇掌握。
课文理解:6.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习作训练:8.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训练,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传统节日的文章。
9.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文章,提高写作水平。
总结活动:10.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保持兴趣和热爱。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和合作能力等。
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的习作训练成果,包括文章内容和语言表达等。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等。
2. 课文《过故人庄》。
3.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2.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备注: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六年级上册语文《过故人庄》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二、重点难点: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板书)3、说说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补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
其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4、“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明确:过:拜访,故人:老朋友。
到村庄拜访老朋友。
这首诗是他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习读诗,要求读准字音,通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
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教师随机点拨读法,如: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
(三)译读全诗。
师导: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
下面进行译读。
(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
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这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过故人庄教案过故人庄是一份令人难忘的教案,也是一次让学生领略历史文化魅力的旅行。
在这个教案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摩古代文化遗迹,参观博物馆,进行讨论和写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并从中汲取到宝贵的教育意义。
教案设计如下: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准备教案所需的资料和背景知识,并将其整合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材和教具。
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介绍教案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教学实施1. 观摩古建筑和文化遗迹教师组织学生前往过故人庄,并进行古建筑和文化遗迹的观摩。
学生可以仔细观察古建筑的结构和装饰,感受古人智慧和审美情趣。
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文化遗迹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
2. 参观博物馆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博物馆,展示古代文化艺术品和历史文物。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展览,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学习古代的科技和艺术成就。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互动交流,增加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 小组讨论和展示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选择讨论古代社会制度、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等内容,以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每个小组要准备一份讨论材料,并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批判和总结,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
第三阶段:总结和评估在教案的最后阶段,教师对整个教案进行总结和评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教案前后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师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其他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
过故人庄教案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观察、思考和讨论,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创造性表达等重要的综合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爱国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总而言之,过故人庄教案是一次富有意义和价值的教学活动。
优质课《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优秀4篇优质课《过故人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过故人庄》。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培养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3、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片断练习。
4、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学会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1、检查《古诗两首》之一《赠汪伦》的掌握、背诵情况。
2、板书课题:过故人庄指导学生写好“过”、“庄”两字。
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自由练习读。
读准“黍shǔ”、“圃pǔ”等字音。
3指名读,齐读。
(达到熟练为止)三、悟一悟(过渡:同学们,德国大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读一首好诗,就好像在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呢。
)1、学生自由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组织学生大组交流。
(预设:诗人在说:“老朋友真是热情好客!”这从“具鸡黍”、“邀我”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老朋友所住的地方太美了!”这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们相处得可真愉快!”这从“把酒”、“话桑麻”等词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很喜欢这里!”这从“待到”、“还来”等词可以体会出来……)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如“具鸡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四、背一背(过渡:同学们听得真用心,我想如果大诗人孟浩然听了你们的这番话,一定会视你们为知己。
那你们能将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吗?)1、学生齐读。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8篇过故人庄教学设计8篇过故人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以《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为例,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2.从读中感悟排比句、分号的用法和作用。
教具准备文章《蟋蟀的住宅》教学过程:一、对比阅读教学(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1.我们刚刚学习了《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大家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记忆深刻。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劳动”。
)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蟋蟀的住宅》,同学们还记得吧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中的什么内容让你记忆犹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蟋蟀的住宅布置合理;蟋蟀建住宅的时间;蟋蟀建住宅时很辛勤,不怕苦不怕累。
)3.现在,我给大家打印了《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发给大家。
今天我们来把这篇课文和《草虫的村落》放在一起让大家阅读,阅读后完成老师发给大家的表格,好吗(学生分小组,先自己读文章,然后共同完成表格所填写的内容。
表格内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题目、描写对象、主要内容、写作手法、情感表达、我的发现。
)(二)汇报交流,教师指导1.各小组上交完成的表格。
2.【出示课件2】教师评价并指导:(1)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昆虫的。
(2)在内容上:《蟋蟀的住宅》主要写了蟋蟀建住宅时的选址、住宅特点、建造时间和蟋蟀辛勤地建造自己的住宅等内容,《草虫的村落》主要写了作者追随黑甲虫一次游历的过程,其中包括甲虫迷路、回到村子、看到甲虫音乐家演奏及劳动等情节。
(3)在写作手法上,《蟋蟀的住宅》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具体写住宅的情形;《草虫的村落》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手法,把一次神奇的游历写得充满情趣。
《过故人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过故人庄》的诗句。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写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故人、故土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思乡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解释诗题《过故人庄》的含义和背景。
2.2 诗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景象,如“故人庄”、“绿树”、“青山”等。
解释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诗题《过故人庄》,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诗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解释生词和短语。
3.3 分析与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景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背诵《过故人庄》。
4.2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过故人庄》为灵感,创作一首小诗或短文。
4.3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过故人庄》的原文和注释。
5.2 教学图片:与诗中景象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5.3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诗人孟浩然的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互动游戏:设计一个诗歌接龙游戏,让学生通过接龙的方式,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6.2 小组合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共同创作一幅以《过故人庄》为灵感的画或海报,展示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第七章:家庭作业7.1 背诵作业:要求学生在家背诵《过故人庄》,并能够正确默写。
7.2 研究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位中国古代诗人,了解其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过故人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中的意境,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人、故土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家乡、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2)了解古代农村的生活场景,体验其中的淳朴民风,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3. 诗文意境的体验与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农村生活场景的理解。
2. 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的体会。
3. 朗读与表演的技巧指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体验诗中的意境,提高审美能力。
3. 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本诗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文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诗文内容。
4. 意境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感悟,讨论诗中的情感内涵。
七、课堂练习1. 朗读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 背诵练习:让学生背诵诗文,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 写作练习:以“访友”为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访友的经历。
《过故人庄》文章教案过故人庄文章教案一、导语《过故人庄》是现代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短篇小说,以真实的生活细节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以及深入探讨主题等方式,全面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本文将针对这篇小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提供一份完整的《过故人庄》文章教案。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主线;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内心变化和情感表达;3. 探讨小说传递的主题和价值观;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5.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事件和转折点;2. 理解和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他们的情感变化;3. 探讨小说传递的主题和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一:了解背景和故事情节2. 教学内容二: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3. 教学内容三:探讨主题和价值观【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简单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回顾《过故人庄》的基本情节,预热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教学内容一:了解背景和故事情节(10分钟)分发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过故人庄》并整理出基本情节,引导学生了解小说背景和故事背景。
3. 教学内容二: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或学生个人发言的方式,让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情感变化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4. 教学内容三:探讨主题和价值观(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传递的主题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或学生个人发言,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 拓展延伸(10分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推荐相关作品进行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综合素养。
6.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故事和人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深度。
过故人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人、故土的深厚感情。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 了解孟浩然及其作品风格。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诗文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翻译、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作品风格。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故人庄”吗?大家心中的“故人庄”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意。
(2)学生对照课本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背景、意象、意境等。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人、故土的深厚感情。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练习(1)学生背诵诗文。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过故人庄》。
(2)写一篇关于《过故人庄》的读后感。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和意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意境。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
4.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过故人庄教案教案一:《过故人庄》导入活动目标:通过导入活动,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并了解故事背景。
步骤:1.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离别的情景,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2. 给学生展示一张田园风景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农村生活的问题,如农村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3. 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导入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课文朗读和课文讲解。
教案二:《过故人庄》课文分析目标:通过课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汇和句型。
步骤:1. 向学生展示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
3. 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梳理课文的结构和主要意思。
4. 练习掌握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知识,并进行语法填空、句型转换等练习。
教案三:《过故人庄》课文理解与情感体验目标:通过课文理解与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课文情感的融合和情感的表达。
步骤:1. 向学生展示一些描绘情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图片或视频中情感的感受。
2. 通过导入活动,唤起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如课文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3.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一些情感问题,如: 你认为主人公思乡的情感是怎样的?你在课文中有没有找到让你共鸣的情感?4.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离别和思乡中的情感和体验,并展示给全班。
教案四:《过故人庄》情景表演目标:通过情景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步骤:1. 把课文分成几个情节,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情景。
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或学生的理解进行改编和创作。
2. 给学生合理安排角色,并引导他们思考对话和行动的方式。
3. 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表演,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反思。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表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过故人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友谊的珍贵,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的背景和诗歌风格。
(2)提问学生对友谊的理解和感受,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气。
(2)学生通过注释和词典辅助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五、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背诵《过故人庄》。
2. 学生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结合诗歌内容和个人感受。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和对作业短文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互相评价学习成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过故人庄》诗歌文本。
《过故人庄》教案(精选12篇)《过故人庄》篇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
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
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二、学文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一句(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故人?鸡黍?具?这句诗什么意思?(指名说)(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3)指导用高兴的心情读好这句诗句。
(指名读——评——齐读)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
(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
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指名说)(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请你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5)指名回答。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初中《过故人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品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友情。
(2)领略自然风光,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品及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代表作品。
(2)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故人?你们是如何感慨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讲解诗歌中的意境美和哲理。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其他描写友谊的诗歌。
(2)讨论友谊的重要性,珍惜身边的友情。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友谊的珍贵,鼓励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7. 作业布置:(1)背诵《过故人庄》。
(2)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解析和拓展延伸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过故人庄》的艺术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友谊观念,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友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过故人庄》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过故人庄》。
课文详细描绘了诗人孟浩然重游故人庄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赏析及诗歌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及典故;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及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情景演绎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友情、乡情,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教师指导并纠正读音。
3. 理解: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答疑问。
4.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意境、情感等方面分析课文,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a. 分析诗句:挑选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解读,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
b. 感受意境:让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c.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诗歌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对仗等。
5. 情感体验:学生分角色演绎课文情景,感受诗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过故人庄》2. 作者:孟浩然3. 主要内容:描绘故人庄园景色,表达思念之情。
4. 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对仗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表达技巧,写一首描绘友谊的古诗。
2. 答案示例:故人相见欢,把酒话桑麻。
绿水静悠悠,青山遥遥迢。
情深似海意,共度此生华。
《过故人庄》教案-徐汇教育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徐霞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珍惜友情,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徐霞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 对比分析,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意境。
2. 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诗句,分析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3.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徐霞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主题。
2. 朗读诗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3. 解读诗句: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4. 欣赏与讨论: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交流。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文的正确朗读和背诵情况。
3. 练习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和作业,评估其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过故人庄》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读通诗歌,感受诗歌恬淡质朴的特点2、把握律诗的特点,尝试运用四读法解读诗歌3、学会基本诗歌赏析,并能初步比较同类诗歌教学重点:1、把握律诗的特点,从而能当堂背诵2、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朴素情感教学难点:1、学会诗歌赏析,并能初步比较分析同类诗歌教学过程:导入:回忆旧知引出课题。
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山居秋暝》,大家还记得上堂课我们按照怎样的步骤一步步进入诗歌的学习的,谁来还原一下。
一、作者介绍(一)学习诗歌首先要了解诗人,了解背景,有话说“知人论世学诗歌”,那么大家还记得我们需要从哪几个角度了解诗人,从而去解读诗歌。
1、朝代2、字号3、流派4、诗风5、代表作(二)那么我们说说你眼中的孟浩然。
(三)出示PPT,发现有效信息哦二、词语解释1、在学习任务单上,词语解释有没有需要老师解答帮助的。
2、一起重温重点字词,在书上圈画哦三、吟读诗歌1、我们现在进入“四读诗歌法”的第一个步骤,第一步:吟读,大家还记得吟读的要求吗?2、出示吟读要求:A、声音要有一些起伏B、节奏要有一点快慢c、味道要有一点古韵四、译读诗歌(一)出示:译读要求与方法:1、以诗译诗、注意押韵(要求)2、解释扩展、调换语序(方法)(二)译读步骤:1、修改自己的译文2、同桌间合作诵读3、班级中交流展示(三)教师出示:五、背读诗歌1、背诵之前要先理解,大家把这首诗歌的思路是否梳理一下:首联:叙事(邀我做客)颔联:写景(山村风光)颈联:叙事(把酒闲谈)尾联:抒情(重阳再访)2、背诵展示六、品读诗歌品读第一步:直觉感受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我看见了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我听见了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我闻到了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我感受到了预设: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我听见了:鸡在叫:“喔!”“喔!”;鸭在叫:“嘎!”“嘎!”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我仿佛闻到了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过故人庄观书有感》教案一、节奏划分: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逐句赏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
“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5、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
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融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浓妆艳抹,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所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6、全诗清空如话,既不用典,也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想到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诗上,传诵不衰.这首诗为什么能具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呢仔细想来,是因为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和平生活,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当诗人被邀到农家做客的时候,于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朴素语言展开了饶有古风的场景.鸡黍是农民款客最诚意的表现,通过鸡黍的具体描写,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环境,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故人把酒叙旧,面对着窗外的场圃,娓娓谈着桑麻的农事,充满了喜悦的情绪.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诚,不仅以这次欢叙为难得,更约定客人来年重阳佳节再来做客,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另有一番赏心的情趣了.孟浩然擅长于自然描写,与王维齐名.从《过故人庄》可以看到作者以清峭的情怀,感受到农村大自然的陶醉,承受到友情的温暖,因而能以朴质的语言抒发出美好的篇章,所描写的环境,令人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中的一些情节,但又各有特色,各有天地,而非艺术上的重复.《过故人庄》能传诵下来,艺术上是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致.由此看来,好诗能去掉陈词滥调,写得自然,不涂饰,不堆砌,正如谢写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样,于平淡之中见出功力.7、《过故人庄》是孟浩然隐居襄阳鹿门山时所写的一首田园诗。
这首诗题材普通,叙事写景朴实,语言平淡,然而,“淡极始知花更艳”。
我们读这首诗,当透过平淡的外表,去感受其内在的韵味,即真趣盎然的田园风光,简约朴实的田家生活,坦率纯真的主客情谊,以及洋溢其间的诗人因政治失意而一时忘情在农事,忘怀于世事,陶醉于田园的愉悦之情。
先看诗题:题中“过”字,是访问,拜访似的意思。
“故人”就是老朋友。
从诗题即可知道,这是一首描写乡村访友的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首联写应邀赴约。
“具”,备办。
朋友杀了家中自养的鸡,煮了可口的黄米饭,邀请诗人前去做客。
这两句如谈家常的叙述告诉我们,故人是以俭朴的“鸡黍”之宴相邀,而诗人则是一“邀”就“至”。
这里通过“鸡黍”这样具体细致的事物描写,点出了田家生活的情景和朋友之间的淳真友谊。
所以开头两句不仅表现了田家特有的淳朴风味和朴实的农家气氛,而且也揭示出诗人与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颔联写访友途中见故人庄的景色。
诗人缓步徐行,只见成排的绿树环绕着村庄,青翠的山岭斜立在城外。
田园风光清新如画,而诗人快愜舒畅的感情也在景物描绘中自然流露出来。
在取景布景方面,两句采用由近及远的手法。
近处,连接成片的树木呈现一片葱绿;远处,春笋般矗立的山岭现出淡淡身影。
绿树掩映下的村庄近景,与城郭依依相伴的青山远景,层次分明,浓淡有致,相映成趣,显示出一种和谐而单纯的农村美景。
这两句是全诗的灵魂,诗人赞美了农家幽静的环境,表现出极其恬适的心情,思想感情与艺术形象自然地交融在一起。
“合”“斜”二字使村边的绿树和郭外的青山产生了生动的姿态,这农村图景尤如一幅风格淡远的水彩画,历历在目,把读者带入恬静而秀美的艺术境界中。
这两个字的使用真可以说是一字一景,表现力很强。
前四句写诗人来到田家、看到田家,那么他和老朋友都谈些什么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颈联写与故人饮酒畅谈的情景。
“开轩”,打开窗子。
“场”,打谷场;“圃”,种菜的园地。
这两句意为,打开窗户,正好对着一片打谷场和几畦菜地,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话着农事安排,“开轩”二字,由上联对村庄外景的描绘,转到对屋内欢晤的叙述,即由田园的自然美转写到田家的生活美。
读着这两句,只觉有一种乡村风味和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我们眼前仿佛呈现打谷场上摊晒着的金色稻谷和菜园中翠绿的菜蔬,耳畔仿佛传来宾主共话桑麻的欢声笑语。
这两句写得非常朴素切实。
但细读起来,真不知里面包含了多少话语和多么广泛的农家事物。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关心和对朋友深情厚意地流露,使心情与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说,此情此景,自然使诗人忘却了个人的荣辱得失,官场的尔虞吾诈。
所以这两句不仅是叙述宾主的饮酒晤谈,而且也表露着诗人徜徉于田园,醉心于隐逸的生活情趣.在前四句的基础上,这两句把田家古风淳朴的生活环境表现得更加具体,把朋友欢聚时的欢乐气氛渲染得更为浓郁。
以上四句写的非常自然,但细细体会,就可看出诗人是以他到田家做客为线索,从村边进入村内,然后进入友人室内,并以此行踪之先后写下来的。
几句合在一起,即远处是青山,近处是村边绿树,而友人居室正面对着谷场和菜园。
这就构成了一幅恬静、朴素的田园风光。
面对着这种纯朴的环境,诗人把世间的名利、得失、穷达、荣辱都已忘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