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新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180.08 KB
- 文档页数:22
第一单元强盛的隋唐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定都长安。
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朝消灭江南的陈朝,统一了南北方。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个世纪的分裂局面,为后来唐朝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繁荣——“开皇之治”:人物隋文帝措施隋文帝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表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史称“开皇之治”2.科举制的创立(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出身门第,普遍士人虽有真才实学却常入仕无门。
(2)创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②隋炀帝:增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含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和差额选拔人才的制度。
(4)影响:①它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通过比较公平的考试,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②使普通士人有机会凭才能入仕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士人读书的风气更加盛行,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各地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的认同。
3.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开通605-610年,隋炀帝征发数百万劳力,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作用①积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消极:致使劳役征发过急过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4.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害,隋朝名存实亡。
5.问题探究:隋朝与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那么它们灭亡的原因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这两个短命的政权又起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呢?(1)原因:相同原因:秦、隋两朝都实行了暴政,秦、隋两朝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走向灭亡。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环境,形成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下面是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一、现代化的挑战1.现代化的概念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程度,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现代化将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工业社会,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化、科技化和信息化。
现代化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努力。
2.现代化的挑战现代化的过程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如自然灾害、环境问题、人口过多、资源短缺等。
此外,发展不平衡和分配不公也是现代化的挑战之一。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保障人民的福利和幸福。
二、中国古代科技1.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的四种重要发明,分别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四种发明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传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四合院、宫殿、墓葬和阁楼等。
建筑风格从唐、宋、元、明、清五代逐渐发展,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三、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变1.世界观的转变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也在不断变化。
古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是绕地球运行,而现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圆的,太阳是静止的。
这种观念的转变,反映了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
2.价值观的转变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中产生的指导性因素。
古代社会的价值观重视忠诚、孝顺和道德,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强调个性、自由和平等。
人们的价值观可以随着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四、世界文化遗产1.文化遗产的概念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具有重大历史、艺术、学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财产,包括古迹、建筑、绘画、雕刻、音乐、文学、宗教和传统技艺等。
2.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世界文化遗产,旨在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秦朝的建立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天下的封建国家。
秦国在战国时期迅速崛起,经过
秦始皇的努力,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二、秦朝的政治和军事改革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使得秦朝得以迅速崛起。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推行
郡县制和推行统一法律制度。
同时,秦始皇还进行了雄才大略和权谋治国,使秦朝在政治
和军事上呈现出强大的力量。
三、秦朝的经济建设
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了万里长城和修建了连延数千里
的大运河。
这些工程的建设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工程之一,极大地推动了秦朝的经
济发展。
四、秦朝的文化建设
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他统一了文字和度
量衡之后,使得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五、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去世后,由于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手段过于苛刻,引起了社会的大规模反抗。
最终,秦朝在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下,灭亡于战国时期。
以上就是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____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____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下面将按照教材的顺序,详细介绍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第一章从古人类到农耕时代本章主要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内容包括人类的起源,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社会的出现等。
1. 人类的起源:介绍人类起源的理论,包括原始社会和古人类的生活方式。
2. 古人类的生活方式:介绍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包括狩猎采集、使用火等。
3. 农业的起源:介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 农业社会的出现:介绍农业社会的特点和发展,包括农业社会与原始社会的区别。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流行病本章主要介绍古代东方地区的流行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内容包括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抗击疫病的努力,以及疫病对社会的影响。
1. 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介绍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包括鼠疫、麻疹、天花等。
2. 抗击疫病的努力:介绍古代东方地区人们对疫病的抗击努力,包括采取的防疫措施和医疗手段。
3. 疫病对社会的影响:介绍疫病对古代东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文明的摇篮-河流文明本章主要介绍亚洲河流流域的古代文明,包括两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1. 两河流域文明:介绍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包括城市的出现、农业的发展、制陶业等。
2. 长江流域文明:介绍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包括鱼米之乡、良渚古城等。
3.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介绍两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包括农业技术的进步、城市的兴起等。
第四章走向帝国的古埃及本章主要介绍古埃及的兴起、发展和衰落。
内容包括法老的统治、建造金字塔的工程、埃及的宗教信仰等。
1. 法老的统治:介绍古埃及法老的统治方式和社会组织,包括统一王朝的出现、官僚制度的建立等。
2. 建造金字塔的工程:介绍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的工程,包括金字塔的结构和建造过程。
人教七年级下历史册知识点人教七年级下历史册是中学历史课程中的一部分,对于中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人教七年级下历史册的知识点展开详细介绍,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红旗渠建设在人教七年级下历史册中,红旗渠建设是必须要掌握的一个历史知识点。
红旗渠建设始于1958年,目的是为了改变干旱地区的水利状况,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力。
红旗渠长达1217公里,向海而下经过四个省区,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
学生们需要了解该工程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二、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重大的事件,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该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在人教七年级下历史册中,新中国成立的知识点被详细介绍了。
学生们需要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时间、背景、意义以及当时的政治状况,从而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以及该事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三、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大过程之一,主要包括工商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在人教七年级下历史册中,三大改造的知识点被详细介绍,学生们需要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背景、进行过程和取得的成果等方面的知识,这对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非常重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该知识点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政治状况。
在人教七年级下历史册中,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理论以及具体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结束语通过上述对人教七年级下历史册知识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各个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国家和社会。
⼈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单元知识点总结第⼆单元:辽宋夏⾦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政权政权更迭⽰意图⼀、北宋的的建⽴1、960年,,建⽴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和“黄袍加⾝”)(⼀)措施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③将领定期换防。
(杯酒释兵权)2、政治上:⑴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⑵在地⽅,①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并实⾏三年⼀换的制度;②设通判分知州权⼒。
3、经济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②设置转运使,把地⽅财税收归中央。
(⼆)措施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加强。
1、⽬的(原因):防⽌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重现。
2、措施:A、采取抑制武将、提升⽂官地位政策,形成⽂⾂统兵的格局。
B、注重发展⽂教事业,改⾰和发展科举制。
3、影响:A、扭转了五代⼗国时期尚武轻⽂的风⽓,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化昌盛、⼈才辈出的⽂治局⾯。
C、(消极作⽤)宋朝重⽂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削弱,政府⾏政效率下降,⼈民负担加重。
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经济上:经济重⼼南移(南宋完成)⼀、两宋时期各族政权⽐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第⼀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时期第⼆个阶段:⾦与南宋的对峙时期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重要事件:统治时,寇准⼒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订⽴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意义:此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
内容:元昊向宋称⾂,宋给西夏岁币。
意义: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1(2宋⾦和议内容:(1)南宋向⾦称⾂,并给⾦岁币;(2)意义:宋⾦对峙局⾯形成。
1、经济重⼼南移的过程: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开始南移;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
七年级下册历史总结知识点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封建制度和帝制两种不同的演变过程。
先是封建制度,然后是由宗法制度过度到三纲五常制度。
从商代开始出现封建制度,西周在封建制度上进一步发展。
由周公旦重修周礼,确定宗法制度后出现了三纲五常制度。
2. 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中国的封建王朝在七年级历史课本中有所呈现,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兴衰,如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同时,也要学习这些朝代的特点和代表性人物。
第二章世界文明古国的兴起1. 埃及文明埃及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河流、农业、宗教、金字塔等方面的知识。
2. 希腊文明希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希腊文明的兴起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希腊文明的过程中,需要对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城邦、奴隶制度、战争、建筑技术、哲学、戏剧、奥运会等方面有所了解。
第三章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学生需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宗法制度、三纲五常制度、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农民起义等。
2. 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学生需要了解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包括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的知识。
第四章近代中国的变局1. 近代中国的动荡七年级历史下册要求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动荡。
从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清朝的衰落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等方面都是需要了解的内容。
2. 近代中国的外部侵略和国内割据近代中国受外部侵略的同时,还面临了国内割据的问题。
了解近代中国的外部侵略和国内割据对于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情况至关重要。
第五章世界民主史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生需要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并且了解工农联盟。
2. 世界各国的民主和专制转变历程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各国民主和专制转变的历程,包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民主和专制转变过程。
人教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通过研究历史事件,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下面是人教七年级下册的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一、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统一大业。
秦始皇使用中央集权的手段,强制实行施行法家的政治思想并实施一系列变革,这一时期被称为秦朝。
二、汉朝的兴起公元前206年,刘邦在楚地称王,开创了汉朝。
汉朝从西汉、东汉、新的三个时期,共持续了近400年之久。
三、中国历史上的女真族女真族是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之一,其贵族拥有世袭的统治地位。
早在10世纪时,女真族就开始与中国的辽朝和金朝进行政治和军事互动。
四、唐朝的开放和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享受盛世的朝代,被誉为“盛世”,是世界上最为繁华、辉煌的时期之一。
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盛产艺术、哲学、文学成就。
五、明朝的崛起和超越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经历了较长的近300年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发生了非常多的改革,这些改革也为中国向世界顶峰迈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六、清朝的兴起和变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它是由女真族后裔的兴起,至1644年时取代了明朝对中国进行统治。
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先后经历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统治者的时代。
以上就是人教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了解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世界发展的脉搏,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从而更好地掌握未来。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历史的学习,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改版)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人教版20XX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隋唐阶段: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XXX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刻和一具基本观点)(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算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分裂,顺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展大趋势。
XXX: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2、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具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如今: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钞票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妨碍):积极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XXX。
)赵州桥:设计者李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2、科举制(隋炀帝)▲▲▲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妨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③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可以由此参政,④并且也推动了教育的进展。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要紧制度,向来维持了 1 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妨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有用性学咨询,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进展。
七年级历史下新版归类复习一、科举制度1、诞生:a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b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2、完善:a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
3、发展: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
B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加强皇权。
C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束缚。
4、废除:清朝废除科举制度。
二、国家统一1、隋朝589年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1276年元灭南宋,完成统一。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明清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时代特点:a隋唐: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C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文学艺术:1、唐诗:李白(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杜甫(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白居易(平易近人,通俗易懂)2、宋词:a豪放派:苏轼(豪迈飘逸)辛弃疾(豪放诗风,报国情怀)b婉约派: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3、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4、明清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五、西藏问题1、唐朝:a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
B 唐中宗时,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唐蕃“合同为一家”。
C唐穆宗时,刻唐蕃会盟碑,表明世代友好。
2、元朝:设宣政院掌管西藏军民事务。
3、清朝:a顺治册封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
B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形成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
C1727年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D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西藏行政体制和法规。
六、台湾问题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2、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求。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主要包括先秦时期的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隋唐时期的历史和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
这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认识和了解。
以下是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时期的历史1. 先秦时期的历史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战国七雄逐鹿中原,孔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开始兴起,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中国呈现出多国分立的局面,诸侯国之间互相争霸,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同时孔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流派开始形成。
3. 重要人物和事件:在先秦时期,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比如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等著名的思想家,以及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齐庄公等著名的君主。
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齐桓公的改革、晋文公的用商人治国、楚庄王的游说百家等。
二、秦汉时期的历史1. 秦朝的兴起: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政权统一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六国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发动了一系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并且修筑了长城、修建了华清池等一系列的工程。
同时还推行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加强了对封建诸侯的控制。
3. 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是秦朝的衰落后,由刘邦建立的封建王朝。
汉初,刘邦实行“暴秦之难”的政策,兴起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经历了一定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核心考点总结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建立时间:581年都城:长安建立者:杨坚2.589年,隋文帝灭掉陈国,统一全国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开通大运河时间:自605年起【隋炀帝】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示意图【自北到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文化和经济交流。
4.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5.隋的灭亡原因:隋的暴政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即位。
2.贞观之治时间:李世民【唐太宗】时人物:唐太宗【吸取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敢于直言】、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3.女皇武则天创立殿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4.开元盛世时间:唐玄宗在位前期人物:姚崇、宋璟第3课盛唐气象1.农业: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
手工业: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色彩亮丽、造型精美】。
商业: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2.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社会风气开。
4.李白“诗仙”,杜甫的诗“诗史”,白居易5.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欧阳询的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阎立本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
2.唐玄宗时,鉴真东渡,754年抵达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3.玄奘西行,曾在那烂陀寺游学,由他口述记录成【大唐西域记】。
第5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1.安史之乱时间:755年——763年原因: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外重内轻。
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复提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581年,XXX(XXX)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实现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统一。
隋实现统一的原因是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XXX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公元618年,XXX在江都(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XXX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意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激增,垦田扩大。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XXX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统治者提倡节俭。
XXX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XXX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XXX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国家统一,使XXX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由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流通七省区。
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四、开创科举取士制度XXX时,XXX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朝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它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得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
同时,科举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常设很多考试科目,其中进士和明经是最为重要的。
【部编历史·复习干货】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4—21课)知识总结裴云慧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一)政治——全面改革官制目的:朱元璋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强化皇权。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从而分散行省的权力;(二)思想教育——八股取士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格式:“八股文”影响:弊:①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②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③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特务机构——设锦衣卫和东厂目的:为了监视官民,强化皇权,巩固专制统治。
措施: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合称为“厂卫”。
影响:这些特务机构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明朝强化皇权的表现。
※※明朝强化皇权的影响:①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②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戚继光的精神:不畏强敌、勇于抵抗、捍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①抗倭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②人民支持,各军队配合;③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背景:16世纪,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侵略我国沿海地区概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清入关后以北京为首都,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一、秦朝统一中国1. 思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2. 秦始皇:秦始皇的改革、统治措施,修筑长城和修书同文、度量衡的推行。
3. 儒法斗争:李斯和商鞅的政治主张。
4. 秦朝的灭亡:秦朝丧权辱国、士人反秦,起义军之乱。
二、西汉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1. 秦朝灭亡后的混乱局势,刘邦成为汉朝建立者。
2. 刘邦的帝制制度、田赋制度、推行轻徭薄赋、加强中央集权。
3. 郡县制度的推行、丞相制度的设立和官府系统。
4. 西汉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5. 文化艺术的进步:汉字的发展和著名医药学家华佗、科学家张衡等。
三、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1. 新朝的兴起:汉哀帝时期、王莽的改革,红眉起义。
2. 光武中兴:刘秀的建议与过江后的恢复。
3. 后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的确立、郡国制和九品中正制。
4. 经济情况:冶铁业、水利工程、农业和海上贸易的发展。
5. 社会状况:豪强割据、大官僚、世族的风行、士人乡绅。
四、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 刘备的起义与建立蜀国,孙权的东吴,曹操的起义与建立魏国。
2. 蜀、吴、魏三国政治制度的建立:魏国的郡县制、三公制、孙权继承制度、刘备的丞相制度。
3. 经济发展:青黄不接的状况、农业的发展、丝绸的传播。
4. 文化艺术的发展:诗人曹操、杜牧,书法家诸葛亮等。
五、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 南朝刘宋的建立和北魏的分裂。
2. 南朝文化的繁荣:大量文人的出现、文学艺术的发展。
3. 北魏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官僚制度,并且出现僧官的现象。
4. 北魏的经济发展:屯田制、农业的提高、商业的发展。
六、隋代和唐代1. 隋朝的统一和隋文帝的改革:修筑大运河、推行均田制、修官印骑兵、推行科举制。
2. 隋朝的灭亡和唐高祖李渊的起义与建立。
3. 文化的进步:科学家王羲之、文学家贾思勰和杜牧等。
4. 政府机构的建立: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复习提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3这一系列措施,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三、隋朝大运河123第2课“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1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第3课盛唐气象1、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1)丝织业蜀锦(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2)长安城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4、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和亲有什么意义?5、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和同为一家”6、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昂扬进取,积极向上,兼容并蓄。
7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1、遣唐使2、鉴真东渡日本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二、玄奘西行1、贞观初年到天竺取经,在那烂陀寺游学。
根据他的口述,记录成《大唐西域记》。
2、我们应学习鉴真和玄奘的什么精神?学习他们坚持不懈,有顽强的毅力和为达到目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一、安史之乱1、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的原因:1)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笔记总
结
本文档对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笔记进行总结,以下为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章:大脑与心理健康
- 该章节介绍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 学生通过研究了解了大脑不同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良好的惯来保持大脑健康。
第二章:文明古国
-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古埃及和古希腊两个文明古国的产生、特点和发展。
- 学生通过研究了解了古埃及在农业、艺术、神话和宗教方面的贡献,以及古希腊在政治、哲学、艺术和体育等方面的成就。
第三章:伟大的发明家
- 该章节介绍了中国、印度和古希腊的一些伟大发明家及其发明。
- 学生通过研究了解了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印度古代的数学发明,以及古希腊的数学和物理学发展。
第四章:活动的战争
-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活动的战争,如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的征服战争。
- 学生通过研究了解了古代中国不同国家之间的战争、战术和战略,并了解了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第五章: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 该章节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 学生通过研究了解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来自西域的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以上是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笔记总结。
---
Note: 本总结仅为概述,具体内容请参考教材课本。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实现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统一。
隋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措施:隋文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意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表现: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激增,垦田扩大。
3.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4.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9、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1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创立: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作用:1)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2)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的完善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1)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敢于直言的魏征(镜子)、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
2)措施: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贡献: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2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3.女皇武则天:(1)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2)农业措施: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这是对她最恰当的评价)(4)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和“开元盛世”1)名臣:姚崇、宋璟2)措施: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贡献: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在他统治的前期,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唐朝兴盛的原因原因:1)国家统一;2)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用人;3)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4)民族关系友好;5)对外交往友好;6)注重创新等。
6. 唐朝兴盛的启示(1)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2)注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3)处理好民族关系、对外积极主动交往是社会繁荣的重要因素。
(4)3注重人才培养和选用是社会发展的保障。
7.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
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8.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第3课盛唐气象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
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
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4第4课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因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叛乱,它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使唐朝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907年,节度使朱温灭亡唐朝,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5影响: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最终趋势: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建立与统一: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政策,陆续消灭了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强化中央集权措施: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及其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控制兵权)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宰相不止一人,副宰相若干,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利;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材料:“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1.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也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严重束缚统军的指挥权。
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升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上文请勿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6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北宋与辽──澶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统治时,澶州之战,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一分为二评价。
①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负担老百姓,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
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思考: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1)订立合约后有利于保持和平稳定局面。
(2)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破坏,促进了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交流与发展。
(3)对民众生活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也使边境民众生活相对安定,加强各民族间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一、女真族的崛起:11世纪初末,女真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
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二、金灭辽及北宋:1. 1125年,辽被金灭亡。
72. 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宋徽宗与宋钦宗被掳走(靖康耻)。
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三、南宋的偏安:1、抗金英雄:岳飞郾城大捷2、宋金和议: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杀害了岳飞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偏安于江南一隅。
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讽刺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不思抵抗外族侵扰,过着苟且偷安。
粉饰太平的日子)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唐中期—南宋)一、农业的发展1、南宋时期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1)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