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城市化转型与质量提升战略_魏后凯
- 格式:pdf
- 大小:2.88 MB
- 文档页数:6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城市经济学专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方向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院系(招生人数专业(招生人数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507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40202Z1★城市经济学(202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刘治彦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1004德语、1005法语选一②2001经济学原理③3124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二、导师介绍魏后凯: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博士生导师。
1963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衡南县, 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主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委、北京市、广东省、宁波市等决策咨询委员。
二级学科专业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区域政策、城镇化、产业发展与布局、区域规划等。
负责主持了70多项国家重大(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重点以及各部委和地方委托研究项目,公开出版独合著学术专著12部,主编学术专著20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1993年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2001年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所领导的《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2010年荣获“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2013年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人员。
宋迎昌,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博士生导师。
1965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
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工作,现任所长助理兼城市与区域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城市化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中国城市化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呢?有些人认为应该走大中心城市的道路,因为更加集约;也有人认为大中型城市应该结合周边城市形成带状发展;还有人认为城镇化、就地工业化也是可以选择的方向。
●城市化进程基本规律城市化率沿着S 型曲线变动:城市人口超过30%,城市化进入加速期。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直到城市人口超过70%;城市化率沿S 型曲线变动城市化人口迁移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农村进入城市、小城市进入大城市、大城市城区迁入大城市郊区和大都市圈形成。
●我国城市化是驶入快车道的列车综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大体都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快到慢,直至停滞不前的曲线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直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城市化水平只有10.6%,当时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是29%,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早已超过60%。
可见,中国是在一个起点极低的基础上开展城市化建设的。
改革开放前,由于工农业生产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及与城市化相关的政策、制度等原因,城市化进程起伏徘徊,直到1978年城市化水平仍低于18%。
改革开放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基础日益增强,城市化进程随之加快。
从1978年到2000年,小城镇由2176个增加到20312个,城市数量由190个增加到663个,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93个,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2000年城市化率达到36.09%。
有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甚至更高。
●城市化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出路现在,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有测算显示,目前农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至少有1.5亿。
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农村劳动力及农产品的过剩使农村对城市化的推动力日益强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企盼城市化提供出路。
区域发展进入全面转型时代——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工作专家顾问组成员,《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专家组成员,《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综合研究组副组长,《西部开发促进法》起草小组成员。
■展望区域发展2013(2)■本报记者段树军牛福莲■实习生张文晖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7%,其中,东部为18%,中部为26.2%,西部为24.2%。
从工业增加值来看,2012年1—11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10%,其中,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如安徽达到16.2%,重庆16.3%,贵州16.2%,陕西16.6%,广西15.9%。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中西部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落后地区增长速度较快,才能缩小差距,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显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继续。
”区域发展进入全面转型时代在魏后凯看来,2012年区域发展的最大特色是转型发展。
他说,尽管转型发展的概念早在2005年就已提出,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得以加速,但在2012年,转型发展仍是区域发展的主旋律。
魏后凯说,转型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旋律表明,我国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发展阶段。
之所以说我国已经进入转型发展阶段,他给出几个判断。
首先,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
到2011年,我国人均GDP水平达4400多美元,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很多城市超10000美元。
根据研究,从工业化角度看,5000美元和10000美元是两个重要的转折点。
人均GDP水平在5000美元以下,尤其是3000美元—5000美元期间即进入工业化加速期。
魏后凯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魏后凯,中国经济学家,曾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魏后凯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为我们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魏后凯认为我们要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
魏后凯指出我们要加强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链水平。
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加快产业升级,才能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为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
通过产业升级,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魏后凯强调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我们还要优化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魏后凯提出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金融风险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才能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为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提高金融风险识别和化解能力,防范金融风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魏后凯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包括加强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强化金融风险监管等。
只有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迎接未来的挑战。
京津冀一体化系列访谈魏后凯:长三角没人敢和上海叫板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京津冀一体化规划即将公布,被称为中央“一号工程”,足见中央推进此规划的决心。
此前,河北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3月26日率先公布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了河北各个城市发展定位。
目前,各界都在期待北京和天津如何规划,以便实现三地的协同发展。
2004年,发改委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
十年过去了,三地一体化进程缓慢。
如今,北京的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对周围的虹吸效应,导致了河北环京贫困带;京津冀三地饱受雾霾困扰……新一轮京津冀一体化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哪些利益平衡:地区、转移企业、转移人员?同时会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凤凰财经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为大家解读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凤凰财经:您能不能帮我们讲讲,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三地的关系,各自的想法?魏后凯:京津冀一体化推进比较慢。
实际上这个一体化,河北省是最积极的,北京、天津过去是比较被动的,不是很主动的,所以推进的比较缓慢。
为什么推进缓慢,我觉得原因很多。
首先一点,北京、天津水平比较高,总量比较大,河北省比较落后,相差一倍多。
北京天津人均GDP一万多美元,河北省五六千美元,而且京津周边还有一个贫困带。
你想一想,不在一个层面上谈合作谈一体化,不好谈。
过去北京只是高高在上,“我不跟你玩”的心态来看这个问题,这个可以理解,差距太大不利于合作,不利于搞一体化。
与长三角不一样,上海、浙江、江苏都是很发达的,珠三角的城市也很发达。
第二个原因,京津冀地区行政的力量,行政的因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北京、天津是直辖市,书记都进中央政治局,属于党和国家领导人,河北省是一个省,下面的城市跟北京更不在一个档次上。
同时,这个地区国有企业占得比重很大,国有经济比重大,行政配置资源,行政力量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珠江三角,大于长江三角。
审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辩证思考 □浙江省兰溪市审计局 马世强 / 文在审计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要学会辩证思考。
在存史为核心还是利用为核心的博弈中,明辨主从;在主动性和被动性服务方式并举中优化审计档案信息利用的服务质量;在纸质化与电子化载体互补中整合档案利用优势。
审计档案 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级各类的审计部门都十分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
审计档案信息资源是审计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部门的重要财富,在审计的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审计档案信息资源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仅以审计业务档案来看,它就涉及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而每个部门又有专项审计、行业审计、审计调查和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审计档案等等。
审计档案信息资源除了一般档案资源的共性外,还具有专业性、成套性、现实性都非常强的特征。
随着审计业务的不断拓宽和审计行为的不断规范,审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可以说,审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比一般的档案信息资源更大,也就是说更值得开发和利用。
作为审计人员,对于审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职责之所在,责无旁贷。
事实上,人们对审计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不断寻求对策,创新方法,使得审计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越来越大。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审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和深入,总体的利用率不高,档案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在实际的审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本文将从辩证思考的角度切入,对其当前审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进行探析。
在存史论与利用论核心博弈中明辨主从要实现审计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首先要解决档案管理者和审计领导者的思想观念问题。
为了解决观念上的问题,我们先从一场讨论入手。
即对于档案馆的核心职能是存史还是利用,在档案界有过一场争论。
以宗培岭教授为代表的“存史论”认为,档案馆的核心职能是为国家和社会保存历史记忆,开发利用只是核心职能的延伸。
新型城镇化战略与绿色发展(下)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二)重构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1.我国城镇化现状与问题重构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大家看一看一九三几年的时候,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从黑龙江的漠河到云南的腾冲这条线,叫胡焕庸线。
当初就发现,我们人口产业城镇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西北部面积很大但是人口产业土地,人口产业承受很小。
经过了几十年以后,到目前我们这种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改变。
所以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突破胡焕庸线?能不能实现人口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所以这里面提出重构我们城镇化空间格局的问题。
但是这些年我们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城市群在迅速的发育并完善,成为我们城镇化的一个主体形态。
这里我们可以看看23个城市群,集中了我们城镇人口的51.4%,GDP总量的78.8%。
其中六大城市群,存在了全国城镇人口的31%。
所以我们中央的文件说推进城镇化,城市群是一个主体形态。
2. “三级中心,四纵四横”的城镇化格局所以过去我们规划提出来要巩固并发挥城市群的主体形态作用。
提出来到2020年是“两横三纵”城镇化格局。
在主体功能区的规划里边,在新型城镇化规划都提出来了“两横三纵”城镇化格局。
当然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提出了到2030年,我们也要构建多中心网络开发的格局。
也是一个多中心网络开发的城镇化格局。
“三级中心,四纵四横”,这是我们在参与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的时候我们提出来,还好这么一个核心思想吸收进去了。
这里面讲的是我们个人的想法,我们讲的就是说未来中国的多中心应该是构建三级城市群。
三级城市群第一级就是世界级的城市群,包括在2020年以前,我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加上2030年以前长江中游城市群,都可以打造城市世界级的城市群。
第二级城市群是国家级的城市群,我们这里可以想到的就是山东半岛、海峡西岸、辽中南、哈长、中原、江淮、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南溪,十个大的城市群。
中国进入城市型社会面临的十大挑战摘要:2011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高达51.27%,首次越过了50%的拐点,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外延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生态约束日渐强化;城市经济发展后续动力不足;城市规划建设缺乏特色;城市管理矛盾丛生;城市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交通拥堵问题越演越烈;城市居民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社会分化逐渐显现;各种城市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城市时代;城市型社会;城市发展;挑战所谓城市型社会,是指以城镇人口为主体,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镇集中布局,城市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社会形态。
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城市型社会主要有五个标准:一是城镇人口标准,即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乡村常住人口;二是空间形态标准,即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城镇地区集聚,并形成城市群、都市圈、大都市连绵带等高级空间形态;三是生活方式标准,即城市现代观念、生活和消费方式占主导地位;四是社会文化标准,即城镇特色和文化更加凸显,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进程农民实现市民化;五是城乡协调标准,即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弱化,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日益向城乡融合共享和一体化方向转变(魏后凯,2012)。
其中城镇人口标准是判别城市型社会最主要的一条标准。
截至2011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达6.9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1.27%,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越过了50%的拐点,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
显然,从城镇人口标准看,我国整体上已经跨进城市型社会。
从空间形态标准看,2010年仅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就占全国的56.3%,因此也可判定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型社会。
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但是从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以及城乡协调标准来看,目前中国与城市型社会的要求还具有较大的差距,现有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和城市安全等方面尚难以适应城市型社会的新要求。
魏后凯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魏后凯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他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作者: 魏后凯 袁晓勐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中国市场
页码: 63-6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0期
主题词: 城市时代 绿色繁荣 发展战略
摘要:中国迈向城市时代后,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城市品质和城镇化质量,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同繁荣,走低碳、环保、高效、和谐、安全的绿色繁荣之路。
为此,需要全面树立绿色繁荣的理念,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构建绿色经济尤其是现代绿色产业体系,推行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强化绿色管理、考核和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同繁荣,走低碳、环保、高效、和谐、安全的绿色繁荣之路。
经济纵横·2011年第9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0年的49.68%,32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31.7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9个百分点,其中,1996~2010年平均提高1.38个百分点。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经济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200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市辖区为11.9%,市辖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P的61%。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特征的快速城镇化基础上的,我国城镇消耗的能源、原材料及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强度均居世界较高水平。
当前,世界发展面临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成为全球性主题。
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污染减排、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任务艰巨。
今后20~30年内,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推进期,但城镇化率每年提高的幅度将有所减慢,预计年均提高幅度将保持在0.8~1.0个百分点左右,到2030年全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
[1]快速增长的城镇人口和消费需求与有限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将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此,需要对现行的粗放型城镇化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全面促进城镇化转型,加速推进绿色城镇化进程,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粗放型城镇化模式的特征及代价(一)粗放型城镇化模式的特征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外延扩张式发展道路,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全面推进中国城镇化绿色转型的思路与举措魏后凯,张燕(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05)(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走的是一条非绿色的粗放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城镇化模式是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粗放发展模式。
当前,在全球发展面临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污染减排、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任务艰巨。
-191-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战略*魏后凯1978年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开始加速。
城市化一方面孕育了城市现代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并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观念;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垃圾,造成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挤、用地用水短缺等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因此,如何较好地解决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的冲突,一直是国际学术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自5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人口获得了迅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28.4%,而目前这一比重已提高到50%以上。
同时,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量也由1950年的115座增至1990年的342座,所占城市人口比重由24.6%上升到40.6%。
联合国人口学家估计,到2000年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将达到400座1。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明显加快。
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城市数量由193个急剧增加到663个,市镇总人口由17245万人增加到3595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29.4%。
当然,这只是就显性城市化而言。
据研究,在1990年,中国隐性城市化或半城市化(s e m i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率已达到11.6%至14.7%,2若加上显性城市化,广义的城市化水平实际上已达到37.1%至40.3%。
同时,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量1995年已达到32个,其中200万人口以上的就有10个。
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大城市的不断扩张,导致了城市自然环境的恶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大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中上收入阶层大量迁往周围的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大城市中心区正在逐步走向衰败。
然而,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重蹈覆辙,大量的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大城市地区。
专家称中国城镇化率仅为40%农民工“被城市化”据中国社科院今年下半年发布的《城市蓝皮书》,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91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超农村常住人口,学界和不少决策人士视之为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转捩点。
城镇人口中有一部分是“被城市化”在昨日召开的2012年第二次中国智库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对上述数字提出了质疑:“这6.91亿人中有一部分人是…被城市化‟的,他们是1.59亿农民工。
从统计资料上他们看是城市人,但他们的福利、住房、教育都是农民工式的。
真实的城市化率只有40%。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生副所长魏后凯虽然没有赞同“真实城市化率仅40%”的判断,但也指出,现有的城镇人口统计中包含大量农业人口。
2011年外出农民工的人数相当于城镇总人口的23%,而现有统计城镇人口中,农民工及家属占据整体的27.5%。
以“城市化”这一概念在人口以外的意义而言,农民工及其家属很难构成真正的城市化力量。
他们不受城市各项福利保障措施的覆盖,因其高度流动性而无法稳定成为产业工人,对城市产业转型贡献极为有限,/也达不到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
专家们均认为,如下一步不将农业人口转变为真正的城市人口,城镇化程度将止步不前,而这将直接阻碍我国“本世纪末成为中等水平发达国家”目标的实现。
魏后凯认为,越过50%人口城镇化率的拐点之后,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度将开始下降,今后的重点将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它包括一些关键内容:推进目前严重滞后的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建立大都市圈产业链分工模式,以及在中国中西部、东北地区构建一批新的增长极,以形成多元化区域竞争格局。
专家们对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现状并无异议。
马晓河认为,制约目前中国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在于人口没有集聚。
“人口不集聚,服务业就发展不起来。
你到深圳的洗脚一条街去看,服务的人多,消费的人少,为什么?因为人口没有集聚。
”大城市患“膨胀病” 小城镇不断衰落魏后凯则认为人口的集聚呈现两极化:大城市患了“膨胀病”,有吸纳能力,无承载能力;小城镇则不断衰落,有承载能力而无吸纳能力。
专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中国
将在2050年完成城镇化”
李凤桃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周刊》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2013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3.73%,已进入从增速到减速的过渡阶段.但多年以来所积累的问题已日益深重——市民化问题繁杂、土地城镇化现象涌现、大城市病泛滥、农村空心化出现苗头、粮食安全堪忧……未来20年,还将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李凤桃
【作者单位】《中国经济周刊》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鄂湘赣三省应携手共同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魏后凯研究员 [J], 张斌
2.外商在华投资新趋势——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魏后凯 [J], 何谐
3.跨境电商领域将出现更多专业性平台——专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J], 周凯玲;宋兹鹏
4.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提高老百姓的整体素质——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
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魏后凯 [J], 迪飞
5.逆市场条件更适合拯救东北专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魏后凯教授 [J], 图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_魏后凯“三农”领域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包经营的问题。
公司化大农场要想成功,需要制定严密和精巧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劳动激励与监督问题,这要付出大量的监督和计量成本,而且很难取得成效。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公司进入农业直接开展大规模经营后铩羽而归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有2亿多小农户,而且小农户短期内不可能消亡。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土地归并来实现规模经营,即使今后农业从业人员减少一半,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也不到20亩。
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大规模流转土地、直接开展超大规模经营不应该成为农地经营权流转模式的主流。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小岗村座谈会上讲话时所强调的,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
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从根本上看,中国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仅靠补贴,还要苦练内功。
要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综合配套措施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及流通成本;通过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来补齐农业人才匮乏这一最大的短板,最终提高中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而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深化农业领域的改革才能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魏后凯一、以人为核心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镇化工作方面的具体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早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走好“双加速”下的“三化”协调之路
魏后凯
【期刊名称】《经济经纬》
【年(卷),期】2012()1
【摘要】近期,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区域的发展问题引起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的关注。
为此,本刊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相关问题阐述观点。
欢迎读者就其中的问题开展讨论。
【总页数】2页(P1-2)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经济区建设;“三化”;政府管理人员;国家战略
【作者】魏后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生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7
【相关文献】
1.“三化”并举协调发展和谐共进累结硕果——太康县高贤乡积极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J], 雷鸣
2.走“三化”协调发展之路落实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坚持城乡建设科学理念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J],
3.医药行业走好信息化之路——医药行业信息化系列谈之三 [J], 姚予龙
4.走好产业化之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J], 刘兴华;安华云
5.销售努力及双市场化期权下的三级供应链协调 [J], 蔡鑫;孙静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向国务院提交过一份报告,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推进沿海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
当初我们认为沿海地区已经进入了全面转型升级的阶段。
在当前新的发展阶段,长三角地区应该在沿海全面转型升级中起到引领、示范和排头兵的作用。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长三角的转型,主要是3个方面。
第一是要着重提升长三角参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档次。
第二是着重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三是着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长三角应该是一个世界级的增长极(全国国土规划纲要把增长极分为3个等级,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的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也是世界标志的城市群和先进制造业带。
所以,从发展阶段来看,未来长三角应该采取多中心的网络发展战略。
在多中心的网络发展战略中,上海不是唯一的中心,还包括副中心,上海应该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处于顶端。
北京也要打造世界城市,而北京能不能成为世界城市,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取决于北京和上海、香港之间的竞争关系。
上海有条件成为顶端的世界城市,未来的上海应该是向高端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转型与质量提升战略,从城市发展角度讲,重点谈3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城市化正处于战略转型期;二是新时期中国城市化质量提升战略;三是中国城市品质提升与文化特色塑造。
1 当前中国城市化正处于战略转型期中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波浪起伏的时期;第二阶段是1978-1995年,稳步推进时期;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今,加速推进的时期。
1996-2011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39个百分点,是1978-1995年的2.2倍,是改革开放以前的2.6倍。
从图1可以清楚看出,中国的城市化在加速推进。
1982-1990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69个百分点,1990-2000年,平均每年提高0.98个百分点,2000-2011年,平均每年提高1.37个百分点。
未来中国的城镇化是否还要继续加速,提高到2个百分点?1995年以后,中国每年进入城市的人口都是2000万人以上,在1.3中国城市化转型与质量提升战略Qualitative Urba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China文章编号1673-8985(2012)04-0006-06 中图分类号TU981作者简介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 中国城镇化的加速趋势1个百分点以上(表1)。
城镇化率50%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越过50%的拐点,达到51.27%,城镇人口达到6.9亿。
这表明当前中国城镇化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1.1 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将逐步放慢, 由加速推进转变为减速推进关于未来中国城镇化究竟是加速还是减速,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目前学术界流行的看法,包括教科书都把城镇化率30%-70%认为是城镇化率的加速阶段,认为未来中国城镇化仍处于加速时期,这是理论上的误区。
还有一个观点,认为未来我国城镇化将处于一个“高潮期”。
研究认为,30%-70%属于快速推进时期而不完全是加速时期。
其中,以50%为拐点,30%-50%为加速期,50%-70%为减速期(图2)。
从国际经验来看,1790-2050年美国城市化发展可以看出,美国城镇化推进的时间比较早、比较长也比较平稳。
1880-1920年,城镇化率大约在30%-50%,平均每年提高0.58个百分点。
越过50%以后开始下降,1920-1950年,平均每年提高0.47个百分点,虽然速度不大,也是下降了(图3)。
从日本的情况来看,城镇化率30%-50%的阶段,每年提高了0.83个百分点。
但是越过50%以后,目前日本的城镇化率也才67%左右。
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4个百分点,也是由加速转变为减速(图4)。
时期年份城镇人口(万人)提高幅度(%)“七五”时期1986-199010200.54“九五”时期1996-20002146 1.44“十一五”时期2006-20102069 1.34表1 各时期中国城镇化速度比较2 城镇化的S型曲线3 1790-2050美国城市化率4 1947-2050日本城市化率2 34国内情况来看,重点研究江苏和浙江两个省区。
1985-2000年,浙江从30%-50%时,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37个百分点,50%以后,2001-2011年已经下降了,平均每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但是分析江苏的情况,果然还在加速。
1994-2005年,从30%-50%,每年增长1.75个百分点,50%-70%,每年增长1.97个百分点,这可能跟江苏城镇化推进的性质有关系。
1980年代,江苏工业化推进很快,主要是靠乡镇企业,那时对城镇化不是太重视,造城运动是1990年代后开始,后来城镇化加快推进,带有一点补扩的性质。
从长期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但相比较而言,城镇化率每年提高的幅度将会有所减慢,预计年均提高幅度将保持在0.8-1.0个百分点左右。
按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推算,到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5%左右;到2020年,达到60%左右。
联合国对中国城镇化率的估计偏低(图5),从中可以看出,里面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城镇化也是减速的。
2005-2012年,平均每年提高0.86个百分点,2012-2030年,平均每年提高0.72个百分点。
2030-2050年,平均每年提高0.57个百分点。
但应该看到,中国的城镇化推进是不平衡的,各个地区的差异很大,所以,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未来各地区的城镇化将呈现出不同的比率。
东部地区现在已经进入城镇化减速的阶段,未来的重点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中西部地区仍然是城镇化加速阶段,未来的重点是速度与质量并重。
1.2 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实现由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
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这里要界定什么叫城市型社会,什么是乡村型社会。
城市型社会是相对乡村型社会而言的。
乡村型社会:是以乡村人口为主体,人口和经济活动在乡村分散布局,乡村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
城市型社会:是以城镇人口为主体,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镇集中布局,城市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
从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的转变,这是经济发达、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如何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已进入城市型社会,主要有5个标准:(1)城镇人口标准: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乡村常住人口;(2)空间形态标准: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城镇地区高度集聚,城市经济占据支配性地位;(3)生活方式标准:城市现代观念、生活和消费方式占主导地位,并对乡村居民行为产生深刻影响;(4)社会文化标准:城镇特色和文化更加凸显,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进城农民实现市民化;(5)城乡协调标准: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弱化,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日益向城乡融合共享和一体化方向转变。
在5个判别标准中,城镇人口标准是最为重要的核心标准。
根据人口城镇化率标准,大体可以把城市型社会划分为4个阶段:初级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51%-60%),中级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61%-75%),高级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76%-90%),完全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大于90%)。
根据这些标准,中国已开始进入初级城市型社会。
单纯从人口城镇化率看,目前中国已开始进入初级城市型社会,而英国在1850年、美国在1920年、法国在1931年、巴西在1970年、韩国在1975年就已经进入初级城市型社会。
从国内四大区域看,东北和东部地区已经迈入初级城市型社会,而中西部地区仍处于乡村型社会。
目前,中国大多数省份已经或即将进入城市型社会。
2011年,全国有15个省份城镇化率超过50%,还有5个省份城镇化率处于45%-50%之间,预计在“十二五”期末将顺利越过50%的城镇化率门槛(图6)。
这意味着到“十二五”期末,中国大部分省份都将进入城市型社会。
从城镇人口和空间形态标准看,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型社会。
但是,从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城乡协调标准看,离城市型社会仍具有较大的差距。
可以认为,目前中国还处于初级的准城市型社会阶段。
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实现由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推动农民市民化、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乡融合共享,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将是实现这种社会转型的关键和核心。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如果未来中国的城镇化以每年0.8-1.0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到2020年前后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届时中国将整体迈入中级城市型社会。
应该看到,从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型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
这种社会转型将会对城市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包括5个方面:进城农民要市民化,城乡经济要一体化,城市建设要特色化,城市管理要现代化,城镇空间要生态化(图7)。
过去对这一点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比如城市要消灭农村,恨不得将水泥地连成一片。
所以,未来收入水平提高以后,需要更多的休闲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有生态化的要求。
2 新时期中国城市化质量提升战略中国现行城镇化的特点,归纳为“五重五轻”:重速度、轻质量;重5 联合国《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预测6 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的省(直辖市、自治区)7 新时代对中国城市发展的要求高级城市 型社会3个)中级城市型社会4个)初级城市型社会8个)5678 全国工业废气、废水排放总量与城镇化率的变化9 中国城市数和城市规模的增长10 中国城市土地出让转让收入占城市维护建设市财政资金收入的比重11 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大都市区:数量及占城市人口比重891011建设、轻管理;重生产、轻生活;重经济、轻社会;重开发、轻保护。
在这种策略下,中国城镇化是一种典型的粗放的外延发展模式。
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的发展模式,城镇化的资源环境代价大;同时,也是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城镇化,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
因此,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协调、不可持续、不和谐和非包容性问题突出。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是一种缺乏质量、不协调、不和谐的城镇化。
2.1 农民市民化程度低, 城镇化的不完全性特征十分明显(1)农民工市民化2011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相当于城镇总人口的23.0%。
这些常住在城镇的农民工虽然被算成是城镇人口,但是他们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子女就学、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购买等方面仍难以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