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
- 格式:docx
- 大小:20.88 KB
- 文档页数:5
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一、我们的共同理想1.共产主义的特点是什么?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2.我们的最高理想是什么?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3.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1)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2)只有实现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和打好思想基础。
(3)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理想,始终没有离开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目标。
(5)现阶段,我们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5.实现共同理想是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1)学会自立、自强,勇敢面对挫折,培育坚强意志;(2)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为祖国需要人才。
(3)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4)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拼搏。
二、实现全面小康6.改革开放带来的两次历史性跨越:我们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7.实现总体小康的时间:20世纪末。
8.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有哪些特点?(小康社会的现状怎样?)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9.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建设小康社会,我国人民的奋斗目标)10.实现全面小康(建党一百年)时的社会蓝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对外更加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2.能力目标结合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历史,感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精神境界等方面把握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这一历史性成就,又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们青少年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角度,体会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奋斗的历史,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价值目标;结合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学活动设计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一)板书设计 (略)(二)教学过程1、导入:理想是什么样子呢?过程:1)阅读教材P110一位中学生、一位老太太、一位女士和一位老大爷的回答2)谈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谈)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从而为过渡下文要讲的最高理想做准备。
2、讨论:从无数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事例中,谈一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
过程:1)学生分小组讨论2)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人教版初三政治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初三政治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抱负》教案篇1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抱负》引言小康——最早出自《诗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邓小平首先提出。
第一节我们的共同抱负1、走进共同抱负【活动一】你心目中的抱负社会是什么样子?﹡经济上:物质财宝极大丰富,人人眉开眼笑,过上悠闲殷实的日子;﹡政治上:民主制度极大完善,人民当家作主,政通人和,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文化上: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精神生活充实,过上欢乐幸福的日子;﹡教育上: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进展,享有更加良好接受教育的机会。
(1)我们的最高抱负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宝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进展的社会。
【活动二】○很多革命先烈勇敢奋斗的历史启示我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气;﹡共产主义抱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抱负,它始终是激励很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断奋斗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气。
○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熟悉——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进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
(2)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抱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共同抱负与最高抱负的关系①实现共同抱负,是实现共产主义抱负的必要预备和必经阶段。
只有实现了共同抱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预备好物质条件和打好思想基础②实现最高抱负,是实现共同抱负的必定趋势和最终目的。
③在现阶段,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远大抱负而奋斗。
2、同绘小康蓝图(1)我们的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活动三】联系你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进展现状,找出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班级组别座号姓名一、目标要求1.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奋斗的历史,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价值目标。
结合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
2.知识目标: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理想,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3.能力目标:结合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历史,感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
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精神境界等方面把握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内在关系。
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这一历史成就,又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二、教学重点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什么样的小康?教学难点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如何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三、学习过程【预习导学】学生自读教材112—119页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我们的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分别是什么?2.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怎样的小康?4.怎样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景象如何?)5.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基本特征/美好蓝图)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青少年怎么做?)【目标检测】⒈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C.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下列对于共同理想与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的关系描述正确是有()①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②实现共同理想就是实现了最高理想③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④实现共同理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⑤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就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B.我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就意味着实现了现代化C.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D.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九课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
主备人:审核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明确我们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
2.把握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
3.理解小康水平包含的内容;
4.明确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学习重点】我们的共同理想
【学习难点】1.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2.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预习导航】结合学习目标和学案,认真阅读课本p112--119页内容,用铅笔在课本上标记重点和疑难之处。
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
1.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什么特点?)P112
2.我们的最高理想是什么?P112
3.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p113
4.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有什么关系?p113-114
5.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什么?p115
6.现阶段,我们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什么样?(有什么特点?)p116
7.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p116-117
8.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p117
9.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是什么样的?(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p118
10.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方面) p119
11.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同步学习P51 第9题
【达标检测】《学习与测评同步学习》P50,第1——8题
【学后反思】本节课我的收获是什么?。
《第九课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教学设计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2.能力目标结合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历史,感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精神境界等方面把握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这一历史性成就,又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们青少年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角度,体会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奋斗的历史,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价值目标;结合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2、为什么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3、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请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注重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中引出令学生信服的科学结论。
善于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一些误会。
理想的确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目标:①结合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奋斗的历史,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价值目标;②结合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③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能力目标:①结合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历史,感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精神境界等方面把握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内在关系;③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这一历史性成就,又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④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⑤从我们青少年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角度,体会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①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④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①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②为什么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③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教学方法和手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请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注重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中引出令学生信服的科学结论。
善于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一些误会。
理想的确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不必求一时之功,而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场合将教学内容生动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课前准备】对自己的未来有哪些想法?对于未来社会有什么样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如何才能变成现实?可以围绕这些理想、信念等问题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如家庭大致收人情况、父母亲对自己生活方面的要求、自己一个月的花销等,以利于在讲述艰苦奋斗等内容时启发学生进行交流、探究【教学过程】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一、讲授新课1、导入新课小康——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大意为:等到人民的劳苦也停止了,就接近小康生活水平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邓小平首先提出。
理想是什么样子呢?⑴阅读教材P110一位中学生、一位老太太、一位女士和一位老大爷的回答。
⑵谈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谈)2、讲授新课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㈠、我们的共同理想1、走进共同理想【活动一】○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经济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人眉开眼笑,过上清闲殷实的日子;﹡政治上:民主制度极大完善,人民当家作主,政通人和,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文化上: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精神生活充实,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教育上: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享有更加良好接受教育的机会。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从而为过渡下文要讲的最高理想做准备。
⑴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活动二】○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历史启示我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共产主义理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它始终是激励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断奋斗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就在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先进性。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凝聚起无数优秀分子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之中,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
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⑶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①、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只有实现了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和打好思想基础。
②、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③、在现阶段,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2、同绘小康蓝图⑴我们的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居民住房、生活环境、汽车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祖国重大建设成就等四个方面提供的一组照片和说明材料,从提供的反映人们的服装、饮食、住房、电视等四个方面的一组老照片,感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衣(今天他们所穿的服装是什么样子?)、食(买牛奶要不要排上长长的队?)、住(住的房子如何?)、行(?)、用(是不是几家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请尝试制作一组照片,再切实感受一下。
目的是让他们更好地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更好地体会书本上的知识。
【活动三】联系你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找出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答:A、民主法制还不尽如人意。
B、用电、饮水、看电视等还没有很好地解决。
C、家庭开支过大,支付教育费用还很困难等等。
⑵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什么样的小康?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引导学生体会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小康这一现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⑶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含义或目标):在21世纪的头20年,党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同绘小康蓝图,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活动四】○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字、图画,描绘美好的未来。
①经济方面: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
②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更加良好;各民族更加团结、和睦等等。
③文化方面:享有更加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全体社会成员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等等。
④环境方面:生态环境会得到明显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资源将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等等。
○美好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那些条件?答:A、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B、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奋斗。
C、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
D、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E、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等等。
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同时,有利于从多个方面把教材知识贯穿起来。
⑷我们应该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我们应该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关注世界共同的问题,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3、共创和谐伟业⑴和谐社会的提出“和谐”的“和”是由一个“禾苗”的“禾”字和一个“口”字组成。
禾:代表庄稼,即表示人人有地种,今天的说法就是人人有事情做。
“口”字呢代表人人有饭吃。
在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今天这个问题实现了。
“谐”字是由一个“言”字旁和“皆”字旁组成的。
“言”代表有话说,“皆”代表了“都是”的意思,即代表人人都有话说。
只有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说,才是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的真正的定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
“和”被广泛地应用于描述家庭、国家、天下等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谐”,有协调、融洽的含义。
比如,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认为“和”的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增大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的理想,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指一种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和讲究礼仪的社会,而更高级的社会则是一种公有共享、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
西方的和谐思想也源远流长。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
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对立和谐观”,认为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
柏拉图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提出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有节制,这就是“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权应该由中等阶层来掌握,这样就能很好地协调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避免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6世纪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出现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突出、政治秩序混乱和社会生活极不和谐等现象。
这种混乱的社会状态使一些思想家提出反对资本主义、向往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傅立叶把他们设计的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
欧文对“和谐制度”进行了长期的实验,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工作与生活和谐的社会。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是根据抽象的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设计出来的,脱离现实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而不能不以失败而告终。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指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为科学,并提出了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设想。
其一,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