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1.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A.唐朝后期 B.五代十国时期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最终完成了南移,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2.宋代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来自于()A.朝鲜B.日本C.越南D.印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北宋时,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得到推广。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A.北宋的四川地区B.南宋的四川地区C.北宋的汴梁地区D.南宋的临安地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纸币的出现。
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前期的四川成都地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纸券便谓之交子,后来慢慢发展,交子真正成为了纸币。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4.以下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①宋初,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②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③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曲辕犁和筒车④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①②④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发明了新农具曲辕犁和筒车的时间是唐朝,故③表述错误。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共有六篇课文,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课文概述了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但教材没有说明宋代的积贫积弱,没有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改革活动呈现出来,也没有把宋代的积贫积弱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有机地融合。
如果直接从唐朝跳到宋朝,会惊觉这两个时代的气质是如此不同。
从唐到宋,中国转了个180度的大弯。
唐人粗豪,宋人细腻;唐人热烈,宋人内敛;唐诗热烈,宋诗沉思。
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两代面貌迥然不同?这一切,源于宋代统治者对武器的深深恐惧。
也难怪,从开元盛世到宋朝建立的220年间,中国都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先是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然后是动荡不安的藩镇割据,后来又是乱成一团的五代十国。
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了江山的赵匡胤不想再继续这无望的恶性循环,结束它的办法只有一个:建立新的游戏规则,让人们不再凭枪杆子,而是凭笔杆子进行竞争。
因此,宋代政治设计的第一个特点是对武力的全方位防范。
开国不久,赵匡胤就“杯酒释兵权”,戏剧性地解除了几位最有实力的将军的军权。
接着,他又在制度设计上费尽了脑筋,从方方面面限制武将的权力,降低武官的地位。
除了对武将大力防范,赵匡胤也没忘了给文臣套上笼头。
精明的宋太祖运用分权和制衡之术,消除了文臣在制度上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可能:他把宰相大权分割成几块,将军权交给枢密院,部分行政权交给新设立的“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又设“三司”专门管理财政,分掉了宰相的财权……虽然代价是形成难以根治的“冗官”格局,但是赵匡胤终于排除了一切使贵族阶层死灰复燃的可能,独揽军、政、财一切大权,达到“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的乾纲独断境界。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授课时间
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
通过比较中外矿冶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国两宋时期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单介绍。
学生应知道官、哥、定、汝、钧五
阅读“每课一得”,了解纸币产生的基本情况。
《鹤林集》中的材料)
比较古今纸币的异同。
经济重心的南移。
全国中小学第四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生2、学科: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3、课时:1课时4、课题:《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5、版本:人教版【教学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行省制度的建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和归纳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掌握一定历史知识,但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还不具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践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去主动获取知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课,本课主要讲述蒙古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关系史和对外关系史内容。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朝代。
本课承上启下,结束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大统一的明清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探究法方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以及史料分析法。
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百度音乐】/?__m=mboxCtrl.playSong&__a=17722784_1996712_2092855_827669_1516448 _397516_1516484_837639_902168_428130_637027_27050312_14599143_1996698_2092871_2092875_6 36408_1996728_27045930_1409931_427672_974363_14598109_636947_27081514_1516557_942719_14 87235_5442776_17752037_353532_1516442_427495_14598990_1479506_2092888_2092866_17724496_ 18829820_14597966_14599932_1487192_588217_5442772_427438_20676845_427202_27047094&__o=/ artist/1316_playhot&fr=ps||#loaded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蒙古人》,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蒙古族)观看一组美丽的草原风情画,【百度图片】/i?ct=201326592&cl=2&nc=1&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 ndex&pv=&z=0&ie=utf-8&word=%E8%92%99%E5%8F%A4%E8%8D%89%E5%8E%9F%E7%9A%84 %E5%9B%BE%E7%89%87&f=3&oq=%E8%92%99%E5%8F%A4%E8%8D%89%E5%8E%9F&rsp=1你们会想到什么民族?这个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辽阔的草原、雄健的骏马、成群的牛羊、雪白的帐篷,这就是蒙古族。
中考历史复习之七年级上册默写过关训练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2.(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
炎黄战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
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3.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公天下”)被“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亳。
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今河南安阳)。
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都镐京。
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两个时期)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1、西周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授民授疆土,受封者的义务: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保卫周王。
这一制度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衰亡。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
)1.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提出“尊王攘夷”,最先称霸的是2.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齐、楚、、燕、赵、魏、韩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1、春秋战国时期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 518 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
杨坚就是隋文帝。
2. 589 年,隋沿长江兵分八路全面出兵,仅用四个月就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社会经济繁荣(1)表现: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肯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2)原因:隋统一后,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创立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4.隋朝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巩固统治。
(2)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作用: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的工商业发展;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第2课唐太宗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626年,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 唐太宗时期,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经常提醒唐太宗要吸取隋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慎始慎终,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3. 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管具体政务。
4. 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5.贞观之治(1)原因:李世民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看到庞大的隋帝国在农民战争风暴中迅速崩溃,受到极大的震撼。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经济的概念和发展趋势;2.了解重心的变迁与南移的原因;3.掌握相关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经济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2.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定义和特征:区域经济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经济系统,包括该地区的生产、消费、流通、交换等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的分类:按地理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国内区域经济和国际区域经济,按发展水平划分,可以分为发达区域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特点:区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联系性和相互影响性。
2.重心的变迁与南移的原因–定义:重心是指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重心南移的原因:•城市功能转移:一些传统重工业城市的衰退以及服务业城市的崛起,导致城市功能的转移。
•人口和资源的南移:人口的南移导致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的变化,资源的南移则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
•政策导向的南移: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加大对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视,促使了重心的南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讨论并出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
3.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加深学生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
六、教学资源1.课本:地理教材中有关区域经济和地域发展的相关章节;2.幻灯片:利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辅助教学;3.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发展动态。
七、教学延伸1.请学生收集和整理近年来有关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并进行深入分析;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重心南移的变化;3.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相关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1.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
2.隋炀帝主持修建了大运河。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h án沟、江南河。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4.大运河的意义:成为沟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
5.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滥用民力、暴虐统治,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第2课1.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①改革赋役制度;②沿袭、完善“三省六部制”;③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④完善科举制2.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
3. 唐太宗取得“贞观之治”的原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制度,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
4. “知得失”的一面镜子——魏征 第3课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
3.开元盛世的表现(或基本史实):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4.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知人善任、整顿吏治、改革政治制度。
5.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①农业方面,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②手工业方面,无论产品种类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③人口方面,唐玄宗时人口增至一千多万户④疆域空前广阔。
第4课1. 隋唐时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目的: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2. 考试科目:明经(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和进士科(包括策问,考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3.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①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4. 唐时,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5.说的是“科举制”。
第5课1. 突厥人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 松赞干布,藏族,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3. 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①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②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步辇图:反应了民族和睦第6课开放与交流——对外关系1.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要点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
2、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
隋朝时。
3、隋文帝统治的措施:隋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4、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
5、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⑴、掌握隋大运河的一个中心,两端,四段,连接的五大水系一个中心:洛阳两端: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⑵、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⑶、隋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年号“贞观”。
3、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国号为“周”。
2、史称武则天有“贞观遗风”。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是武则天。
3、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4、唐朝时期,在农业生产方面,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
(筒车是一种可以解放人力的灌溉工具)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1、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2、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拨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4、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5、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饮茶风俗风靡全国是在唐代。
(我国是茶的故乡)6、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7、盛唐时期,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