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格式:ppt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33
幼儿园说课稿中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幼儿园的说课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其他老师分享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过程。
而说课稿则是说课准备的重要文件,它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幼儿园说课的背景和意义入手,逐步探讨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值得注意的原则。
一、幼儿园说课的背景和意义幼儿园说课作为一种教师间的专业交流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说课,教师可以向其他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经验,促进共同成长和进步。
其次,说课可以促使教师加深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思考,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最后,说课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使教学更加富有创造力和活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性在幼儿园说课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
其次,教学内容应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相符。
说课时,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并将教学内容与之对应,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
最后,教学内容应契合教材和课程设置。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和安排。
三、教学内容安排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安排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
首先,教学内容应有层次和逻辑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认知规律,将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其次,教学内容应具有循序渐进和系统性。
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和进度,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稳步前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最后,教学内容应兼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教师应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的实践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的意义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实践案例供参考。
案例一:幼儿园数学课说课稿教学内容选择:通过游戏活动,教授幼儿认识数字0-10并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020.05.20 17:42 《课程论》施良方著第五章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选择课程内容要考虑课程目标,还要考虑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对学生、社会的实际意义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一致等因素。
第一节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三种取向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一、课程内容即教材传统上课程内容被看作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主要表现为原理、事实等形式,体现在教材中。
20世纪50年代初引入凯洛夫教育学,只提教学内容而无课程。
•优点:有利于考虑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师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使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缺点:容易将课程内容看作是规定好的东西,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但学生并不把教材看作使自己生活的必需,而是对教师家长的应付。
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20世纪以后一些学者注意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博比特——课程应对当代社会的需要做出反应。
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将其转化成课程目标,进一步将目标转化成学习活动。
•这种活动分析法被认为使科学有效的课程编制技术。
•学习活动取向对课程内容即教材提出挑战,其重点在学生做什么,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而不是教材的学科内容,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点:注重学生外显活动,但无法看到学生内部经验的同化及其意义理解,容易使人只注意到表面的热烈,而不是深层的学习结构。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泰勒:学习经验不等同于课程内容以及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强调学习的质量的决定因素是学生不是教材,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突破了外部施加给学生的课程内容,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起支配作用;•增加了课程编制的难度,这是一种学生的心理体验,只有学生自己才了解经验的结果。
教学教案中的课程内容选择与安排在教学教案中,课程内容选择与安排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
一个好的课程内容选择与安排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度,促进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安排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 符合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选择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者对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2. 前瞻性原则:课程内容选择应符合学生学习的阶段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宽度与深度相结合:课程内容选择既要广度适中,涵盖全面的教学内容,又要深度适当,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 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选择内容时应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实践活动等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知识获取。
5. 师生互动的原则:教学内容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安排步骤1. 分析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科标准,确定要教授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2. 确定关键概念: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要讲解的关键概念,并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3. 分解知识结构: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模块或主题,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
4. 配置教学资源: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如教材、习题、实验、案例等。
5.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如讲解、讨论、实验、展示等,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6. 准备学习材料:根据教学设计,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课件、练习册、实验器材等。
三、课程内容选择与安排的注意事项1. 多样性原则:课程内容选择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2. 渐进性原则: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进度,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3. 实践导向:课程内容要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相贴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请从课程定位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方法等方面简述教学篇一: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它决定了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从课程定位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方法等方面简述教学。
一、课程定位课程定位是指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的过程。
课程定位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这些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的目标。
例如,如果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了解现实世界中的例子和应用,那么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课程内容,如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那么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课程内容,如数学、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设计理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设计理念需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同时也需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练习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一些教学大纲和教材,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如讲解、演示、练习等。
例如,在讲解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演示和练习的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在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实验和讨论的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
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三条教育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业,而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三条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并实施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泰勒指出课程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这意味着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从而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只有让学生感到课程内容对他们有实际意义,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其次,泰勒提出课程内容应当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逻辑组织。
这意味着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该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确保学生可以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只有将课程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泰勒指出课程内容应当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这意味着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该考虑到教学目标,确保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
只有让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三条原则,为教师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逻辑组织、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地设计课程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学习更加高效有效。
【此篇文章重在阐述泰勒的三条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通过论述其重要性和实际操作性,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
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需要仔细思考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优秀的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过程更加富有趣味和创造性。
本文将重点讨论教案中的教学内容选择的几个重要因素。
一、学科标准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始终以学科标准和教学目标为依据。
学科标准规定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它们是教师教学的基准。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细化学科标准,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并选择能够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内容。
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选择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
例如,对于对某个话题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与该话题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教材和课程资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多媒体资料、互联网资源等,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教学方法和策略相匹配。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
例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可以采用讲授和讨论的方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方法。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使用何种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五、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考虑现实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教学资源是指可以支持教学的各种物质和人力资源,教学环境是指学生学习所处的具体环境。
教师应根据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教学内容应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以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2. 教学内容应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3. 教学内容应具有前瞻性,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学习的需要;4. 教学内容应具有时代性,能够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教案中的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方法在任何一节教学课程中,教案的编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计划,同时也是教师的指导手册。
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式等重要部分。
其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法是教案编写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的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方法,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编写教案,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教学目标确定了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教学内容应围绕这些目标展开。
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可以选择一些视听资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观看和听取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
教材中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但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例如,如果学生对某个主题特别感兴趣,可以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考虑教学时间的限制。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周期和每节课的时间安排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如果教学时间有限,可以选择一些核心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和训练,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组织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方法应该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1.概念先导在引入新的知识内容之前,可以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先导入相关的概念。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新知识的认知框架,有助于他们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2.分步讲解将复杂的内容分解成逐步呈现的小步骤,逐一进行讲解。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渐理解知识的逻辑和内在联系,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能够一步步深入学习。
3.实例引导在讲解抽象的概念或理论时,可以通过实例引导的方式来说明。
通过具体的实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增加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专题4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取向与组织形式及对新课改内容的理解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取向课程内容有三种不同的取向:⑴课程内容即教材;⑵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⑶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课程内容即教材在传统上,人们历来把课程内容理解为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
知识的呈现方式则采用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
也许对知识的理解不同,但重点都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
知识的传递理所当然要以教材为依据。
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把重点放在教材上,有利于考虑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教师与学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然而,把课程定义为教材,就会顺理成章地把课程内容看作事先规定好了的东西。
这意味着学科专家最清楚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些什么。
这样理解课程内容,在实践中会体现以下几个特点: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课程使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而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由于教材并不引起兴趣,于是教师就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机巧的教学方法引起兴趣,使材料有兴趣,用糖衣把材料裹起来,让学生“在他正高兴地尝着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时候,吞下和消化一口不可口的事物”。
这种情况很值得我们反思。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课程工作者看到了这一点并试图作出相应的反映。
在课程编制上运用活动分析法。
例如,博比特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他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课程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取向对“课程内容”即教材提出挑战,活动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
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
教案中的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基本工具之一,它对教学的内容选择和组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如何确保教学流程的顺畅进行。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年级水平、学科要求以及教学目标进行考量。
首先,教师需熟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小学阶段,可以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教师需了解学科要求,确保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覆盖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最后,教师需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指将所选择的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
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组织。
1. 分类组织:将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组织,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例如,在英语学科中,可以将单词按照不同的词性进行分类,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的词法规则。
2. 渐进式组织:将教学内容按照难易程度逐步分解和组织,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这种组织方式特别适合于涉及较复杂概念和技能的学科,如数学和化学。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应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问题导向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组织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并培养其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流程的顺畅进行教学流程的顺畅进行是教案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了确保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前瞻性规划:教师应提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规划和安排。
教师需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保证教学流程的连贯性和高效性。
大学教案中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大学教案中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以及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在大学教案中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紧密联系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课程内容应该与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相一致,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加深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
2.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课程内容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符合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求:课程内容还应当考虑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在大学教案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1.系统性组织:将课程内容以系统的形式进行组织,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呈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问题导向:将课程内容围绕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情境进行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
3.案例研究:通过引入案例,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4.项目驱动:将课程内容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进行组织,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和任务来实践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策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策略:1.多元化内容选择:选择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际案例、应用技能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多层次思考。
2.灵活运用教具和技术手段:运用多种教具和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验演示等,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3.注重知识与实践结合:将课程内容与实际问题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设计,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内容选择与安排在教学计划中,选择和安排适当的课程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至关重要。
合理的教学计划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内容选择与安排的重要性。
一、学科和课程标准在教学计划中选择课程内容时,首先要参考学科和课程标准。
学科标准是教育部门制定的一系列关于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评估要求等的准则。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标准明确每个学年的学习目标,然后结合课程标准来选择适当的课程内容。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科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而课程标准则规定了每个学年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学作品、语法知识等。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层次、有深度。
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还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
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指他们在某个学科或领域上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准确的评估,以便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那么教师可以选择进一步讲解乘法的知识,而不是再次复习基础知识。
此外,学生的兴趣也是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因素。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教学要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和教学活动。
三、综合素质发展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内容选择和安排也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综合素质包括认知、情感、社会和实践等多个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讲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数学竞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和环境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内容选择与安排还要考虑教学资源和环境。
2020.05.20 17:42 《课程论》施良方著第五章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选择课程内容要考虑课程目标,还要考虑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对学生、社会的实际意义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一致等因素。
第一节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三种取向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一、课程内容即教材传统上课程内容被看作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主要表现为原理、事实等形式,体现在教材中。
20世纪50年代初引入凯洛夫教育学,只提教学内容而无课程。
•优点:有利于考虑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师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使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缺点:容易将课程内容看作是规定好的东西,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但学生并不把教材看作使自己生活的必需,而是对教师家长的应付。
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20世纪以后一些学者注意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博比特——课程应对当代社会的需要做出反应。
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将其转化成课程目标,进一步将目标转化成学习活动。
•这种活动分析法被认为使科学有效的课程编制技术。
•学习活动取向对课程内容即教材提出挑战,其重点在学生做什么,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而不是教材的学科内容,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点:注重学生外显活动,但无法看到学生内部经验的同化及其意义理解,容易使人只注意到表面的热烈,而不是深层的学习结构。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泰勒:学习经验不等同于课程内容以及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强调学习的质量的决定因素是学生不是教材,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突破了外部施加给学生的课程内容,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起支配作用;•增加了课程编制的难度,这是一种学生的心理体验,只有学生自己才了解经验的结果。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语文经验(阅读能力)学生《荷塘月色》理解感受生活经验(百科知识)阅读教学语文经验(阅读能力)学生们某篇课文理解感受生活经验(百科知识)课堂教学的两个要点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一、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问题问题症结: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我就是要教这些我就是要这样教教学内容僵化与随意性过大并存,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痼疾。
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一是为达成语文课程标准,重构语文课程内容,核心是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二是树立国家课程的概念,努力强化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这两者相辅相成。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教学程序怎么教教学内容教什么巴班斯基: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
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学才好二、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依据体式文本的教学解读根据学情1.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阅读从稍微狭窄一点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
《作为话语的新闻》P145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能力是具体的阅读能力功能性的——结构性的——与阅读主体有关与文本体式有关阅读取向:阅读方法:哪一种阅读?如何阅读?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哪一种阅读:抱着什么目的,怎样看待文本?如何阅读:在文本的什么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钱理群《说什么“理”,如何“说理”》《走向虫子》“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
”因此,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来展开。
《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
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
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最基本标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合理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教学效果的高低,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育质量。
本文将针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最基本标准展开讨论,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明确教学目标在进行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基础,是教学内容组织的起点和落脚点。
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学目标应当明确具体,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二、体系化课程设计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过程中,体系化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体系化课程设计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和安排,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体系化的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学科之间的互通和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安排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是指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当有条不紊,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使学习过程更加顺利和高效。
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安排也能够减少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运用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过程中,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运用至关重要。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的要求,使之更加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要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科学教育中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选择科学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教育中,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科学教育中的课程设计原则和教学内容选择的准则。
一、科学教育中的课程设计原则1. 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并通过精心设计的实例和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课程设计还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象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应用场景。
2. 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设计实验等方式来思考和验证。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的真谛。
3. 关注跨学科融合科学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科学课程本身,而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结合数学、语文、艺术等学科内容,使学生能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触及更广阔的领域。
这样能够增加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二、科学教育中的教学内容选择1. 知识的选取科学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重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应用相关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验实践能力。
2. 实践和实验科学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内容中应该包含一定数量的实践和实验环节。
通过实践和实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其中,提高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同时,实践和实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增强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3. 应用案例为了增加科学教育的实用性,教学内容中应该加入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