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格式:ppt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3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大来源
▪ 学习者的需要 ▪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 学科的发展
来源1 学生
来源2 社会
来源3 学科
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
筛子1 教育哲学
筛子2 学习理论
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 与教学内容的组织
▪ 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学科取向的课程组 织
以求心意的满足。比如:听故事、鉴赏音乐、 绘画等。
问题设计:把某一个问题,当作一个设计,谋 求问题的完满解决,以解决智力问题为目的, 例如:为什么会出现露水?
练习或学习设计:其目的在获得知识或技能。
▪ 分科课程也就是学科课程,不过它更强调将 学科分解到单一知识系列,以获得教学内容 的清晰性和教学效率的高效性。
▪ 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社会问题 取向的课程组织
▪ 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学生兴趣和发 展取向的课程组织
▪ 三种取向之关系——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四、课程类型
▪ 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 选修课程——必修课程 ▪ 直线式课程、圆周式课程、螺旋式课程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 择与组织
浙江师大教育学院 郑 和
一、概念
▪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 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 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 要素的过程。 (斯宾塞 、泰勒)
▪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 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 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 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 实现课程目标。(博比特与查特斯 、泰勒)
▪ 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
▪ 内容:儿童的兴趣、动机、经验
▪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 服务பைடு நூலகம்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学科课程
经验课程
认识论 教育观念 课程目标 课程组织 知识类型 教学组织 课程评价
知识本位
经验本位
地理
历史
公民
物理
化学
其他学 科
社会生 活
▪ “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是将有关学
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融合之后,学科之 间原来的界限不复存在 。
综合社会 科
历史 公民
综合理 科
物理化学 生物
生物学
植物动物 解 剖
▪ “广域课程”(broad—fields curriculum),是 指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
教育为生活作准备 教育即生活
重结果、知识技能 重过程、态度能力
逻辑顺序
心理顺序
间接知识
直接知识
班级授课
灵活多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 “设计是自愿的活动——以自愿决定目的,指 导动作,并提供动机的活动”。
▪ “设计的”四种范型: 建构性、创造性设计:其目的在制作和完成某
种事项。比如:制作木船、书写信函、演戏。 鉴赏性或娱乐性设计:其目的在参加一种活动,
▪ 克伯屈:整体性学习应包括三个部分:“主学 习”(primary learning)(即直接学习)、“副学 习”(associate learning)(即相关学习)和“附学 习”(concomitant learning) (即间接学习)。
▪ “主学习”是指一种对事物的直接学习,直接获得 知识与技能。“副学习”是指由“主学习”而联想 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附学习”则指比较概括的 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它是逐步为学生获得的, 一经获得,就将持久地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
第三,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
▪ “螺旋式课程”(spiral curriculum),是在不同 学习阶段重复呈现特定的学科内容,同时利 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 容不断拓展与加深——“螺旋式上升”。
▪ 一年级:学习小动物,如兔子或豚鼠的基本需求。 ▪ 二年级:学习植物的基本需求。 ▪ 三年级:开始学习与动植物有关的生态系统。 ▪ 四年级:学习与人类有关的生态系统。 ▪ 五年级:学习作为不同系统的动植物。 ▪ 六年级:学习物理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的地球 ▪ 七年级:学习家庭实用化学。 ▪ 八年级:学习城镇物理学。 ▪ 九年级:学习生物学。 ▪ 十年级:学习化学。 ▪ 十一年级:学习物理学。
普通社 会科
其他 学科
普通 理科
普通 技能
其他广 域学科
▪ 显性课程主要是有计划的、预期性的教育影 响。
▪ 隐性课程则主要是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的教 育影响。
▪ 杜威:“附带学习” (collateral learning) ,就是伴 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 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如忍耐的态度、喜欢或 不喜欢的情感等。
▪ 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 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学科课程”)
▪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 “经验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经验课程”、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类型
▪ “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是指两 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 互联系,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
▪ 杰克逊(P.W.Jackson)首次提出“隐性课 程”(hidden curriculum) 。
▪ 隐性课程: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 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具有“潜在 性”(latent)。
▪ 特征: 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 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 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 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 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 “经验课程”(experience curriculum)亦称“活动课 程”(active curriculum),或“生活课程”(life curriculum),或“儿童中心课程” 。“经验课 程”(experience curriculum)亦称“活动课 程”(active curriculum),或“生活课程”(life curriculum),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 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