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1
案例xx金融危机始末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主要投资于房地产)。
此外,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也没有考虑到汇率风险。
这些都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1994年以来,泰国经济出现疲软,出口能力减弱,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减少,房地产市场由繁荣走向衰退,这些因素使对泰国觊觎许久的国际投机资本蠢蠢欲动。
吃柿子挑软的拿,泰国,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1997年5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
面对投机商气势汹汹的进攻,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三管齐下,企图捍卫泰铢阵地,他们动用了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离岸投机者;大幅提高息率。
一番短兵相接之后,泰铢的地位暂时性保住了。
但此时兴奋未免为时过早,国际投机商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
他们的招数只有一个:筹集资金,狠抛泰铢。
索罗斯开始节节挺进。
与此同时,泰铢贬值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
泰政府临阵换将,原财政部长庵雷·威拉旺被迫交出帅印,然而他的黯然离去却未能阻止泰铢的节节失利。
6月份,投机商开始出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一击。
泰央行奋起还击。
为了稳定军心,6月30日,泰国总理差厄利发表电视讲话:“我再次重申,泰铢不会贬值,我们将让那些投机分子血本无归。
”发誓归发誓,偏偏泰国金融市场像个扶不起的阿斗。
此时的泰国央行已弹尽粮绝,仅有的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消耗殆尽。
就在泰总理讲话两天之后,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
当天,泰铢重挫20%。
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拉甲宣布辞职。
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至此,泰铢终于失守。
泰铢的大幅贬值,进一步的拖累了泰国的经济,在野党、反对党纷纷指责执政党在防范金融风险和挽救经济上的无能,时任政府在强大的压力被迫下台,泰国的经济危机演化为政治危机。
案例:缺乏足够的储藏——泰国,东南亚保持充足的国际储藏特别是储藏,对维护一国货币或区域性货币的汇率,稳定和货币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
1997年发端于泰国,后涉及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新加坡等国的东南亚货币危机便是一例。
1997年7月2日,在历经数月泰铢汇率动乱之后,泰国中央银行终于放弃了实行13年的泰铢与“一揽子〞货币挂钩的汇率制度,而改行管理式浮动。
消息一公布,泰铢兑美元汇价应声下跌18%,涌动已久的泰国终于外表化。
紧随其后,菲律宾中央银行已无法经受投机力量的打击,于7月11日宣布允许比索兑美元的汇价在不指明的“更阔〞的范围内波动,比索兑美元的汇率也即时贬值一成。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甚至新加坡等国的货币亦受此影响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汇率纷纷应势而下,东南亚货币危机由此爆发了。
东南亚各国之所以发生货币危机,原因是多重的。
例如:在泰国,除了国家有关的经济尤其货币失衡〔当局对外国资本敞开大门,为国内外提供大量低息美元贷款〕、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投资过度〔危机爆发前,泰国实际贷给房地产的资金占贷款总额的50%,新加坡占33%,马来西亚占30%,印度尼西亚占2021、银行呆账严重〔金融机构呆账总额近400亿美元〕、外债高筑〔至1997年5月逾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国际收支经常工程逆差过大〔至1997年5月逆差已达164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投机商的无情炒作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储藏相当有限和货币危机爆发后动用储藏的失误。
1996年2月,泰国储藏为387亿美元,这些储藏还是泰国通过高利率〔1996年泰国的优惠利率一直处于%的高水平,是亚太地区利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吸引外资流入形成的。
1997年2月至5月,为稳定泰铢,泰国曾动用了储藏中的60亿美元,储藏总额进一步减少。
东南亚其他国家〔除新加坡外〕储藏也十分有限,如马来西亚中央银行拥有的储藏至1997年6月底也仅为亿美元,印度尼西亚至1997年3月储藏仅199亿美元。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也被称为亚洲金融风暴,是指在1997年开始的一系列金融危机事件,波及了东南亚多个国家。
这次危机导致了许多国家的货币贬值、股市崩盘、企业倒闭和失业率上升等严重后果。
以下是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的触发因素之一是泰国的浮动汇率制度。
在1997年之前,泰国的货币泰铢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一直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然而,在1997年上半年,泰铢面临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国内外的诸多因素,导致了投资者对泰国的失去信心,大量抛售泰铢,导致了汇率的大幅下降。
泰铢危机的爆发,成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亚洲国家的金融体制不健全。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曾被称为“亚洲金融奇迹”,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
亚洲国家的金融机构在这一时期迅速扩张,放贷规模庞大,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和不良贷款问题。
此外,亚洲国家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透明度也相对较弱,对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缺乏有效的预警和治理手段。
亚洲金融危机还暴露了亚洲国家的外债问题。
亚洲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借助大规模的外国借款来支持其经济增长,这导致这些国家累积了大量的外债。
一旦投资者对一些国家的信心降低,外债迅速变得不可偿还,导致了货币贬值和金融体系崩溃。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IMF向泰国、印尼和韩国等国提供了巨额的紧急援助贷款,帮助这些国家稳定了其金融体系并推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性。
然而,IMF的涉入也受到了许多争议,因为与贷款配套的结构性措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表明,这次危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使得亚洲国家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
此外,亚洲金融危机也揭示了亚洲国家金融体制不健全、外债问题严重等结构性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一、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1971 年到1991 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 9 %,1991 年至1996 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8 %,这种持续高出世界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使得泰国成为继“亚洲四小龙”之后的“第五小龙”。
而且长期以来,泰国通胀率一直有效地控制在3%~6%之间。
国民经济增长和运行绩效可谓骄人。
然而,1997年,泰国却爆发了金融危机。
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
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
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
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
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
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
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
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
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
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
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
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
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 1。
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
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 1。
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
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
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
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这场危机一直持续到1999年才结束。
钜丰金业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案例一: 1997年泰铢的暴跌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泰国作为亚洲最有活力的四小虎之一而崛起。
1985~1995年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8.4%,而将每年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5%(相比较美国在此期间的经济增长率为1.3%,通货膨胀率为3.2%)。
泰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出口。
例如,1990~1996年泰国出口值按复利计算每年增长16%。
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所创建的财富,促使泰国对商业用房和居民用房、工业资产和基础建设的大量投资。
随着对房地产需求的增加,曼谷的商业用房和居民用房的价格急剧上升。
这种情况导致泰国出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房地产繁荣。
在曼谷,办公楼和公寓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向银行拼命借债支持着建筑业。
由于房地产价格不断提高,银行非常乐意贷款给房地产公司。
然而到1997年初,过度投资的热潮显然造成了商业用房和居民用房过剩。
在1996年末,估计曼谷有365 000套单元住房空置。
而1997年还有10万套单元住房计划完工。
泰国房地产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
根据一项估计,1997年泰国房地产过热期间所造的商业用房和居民用房,至少可以满足以后5年的需求。
同时泰国在基础设施、工业生产设备和商业房地产方面的投资以空前的速度进口了大量的外国商品。
在建设基础设施、工厂和办公楼时,泰国从美国、欧洲和日本购买了生产设备和材料。
最后的结果是,到90年代中期,泰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了巨额逆差。
尽管出口强劲,但是进口速度更快。
到1995年,泰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1%。
到1997年2月5日,情况更加恶化,泰国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宋普拉宋地产宣布它无法按期偿付一笔800亿美元欧洲债券的310万美元利息,实际上就是债务违约。
在整个曼谷房地产市场中,宋普拉宋地产是投机性过度建房的第一个受害者。
泰国的股票市场自1996年初的最高峰以来,已经下跌了45%,主要就是投资者担心有几家房地产公司会被迫破产。
索罗斯泰铢案例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元坚挺,1997年的泰国经济却开始下滑,赖以生存的出口也开始下降,这使得泰铢实际汇率大大下降。
但由于泰国实行的是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泰国政府不得不强制抬高泰铁的名义汇率,从而与泰铁实际价值的下降形成巨大投机漏洞。
于是,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游资便趁势打压泰铢,在外汇市场大量抛售泰铢,使泰铢汇率下降,而泰国政府为保持泰铢兑美元的固定汇率不得不耗费大量外汇储备购买外汇市场上大量的泰铁。
1997年2月,泰国出现了第一次泰铢贬值风波。
泰国中央银行运用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平息了这次风波。
1997年3月2日索罗斯攻击泰国外汇市场,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
1997年5月12日,泰铢贬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外汇市场出现了恐慌性抛售。
泰国中央银行在多次干预后,外汇储备大幅度下降。
到1997年6月底,泰国外汇储备失去了继续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钉住汇率制度,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汇率最低曾达到1美元兑32.6泰铢,贬值幅度高达30%以上。
泰国政府的外汇储备本就大多来自外债,因此泰国政府的强行维持汇率的行为一方面大量消耗了外汇储备,另一方面耗损了泰国政府本已疲软的经济,最终未能挽救泰铢的汇率,由此演变成亚洲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案例第一章外汇及汇率案例:泰国货币危机从1997年2月开始,泰币受到国际投机商的猛烈攻击,金融危机愈演愈烈。
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放弃了已实行12年之久的同美元挂钩的钉住汇率制度。
几个月后,泰币剧烈动荡,无法稳定,汇率下跌近40%,引发了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泰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信心危机。
920亿美元的外债成本急剧攀升;外资大量外逃,金额高达3500亿泰币;股市更加动荡,日成交量只及往常的1/10;政局不稳,内阁频繁调整,联合政府执政地位受到严峻考验;企业经营困难,亏损面加大,自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企业破产数量已达3600家,到1997年年底,失业人数超过120万;1997年下半年通货膨胀超过10%,全年平均超过8%;全年经济增长率下降至零。
泰国连续10年10%的增长速度已成为过去,近五年内将严格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规定的紧缩政策,泰国经济由此进入了一个艰难的调整期。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演变,充分暴露了泰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严重缺陷: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短期外资,外债数目巨大,经常账户赤字长期居高不下,过度膨胀而又脆弱的金融体系等等。
惟利是图的国际投机家们早已将触角伸向泰国,蠢蠢欲动。
泰国于1984年实行“一揽子货币”政策,泰币80%钉住美元,泰币汇率基本上维持在25泰铢兑1美元。
该政策当时客观上让泰币大幅度贬值,极大地促进了泰国的出口和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泰币低估的优势已逐步消失,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美元币值进一步趋强,泰国出口商品竞争力变弱,泰币币值已被高估。
1996年,泰国出口增长为零,外贸逆差进一步扩大,泰币被高估的状态变得越来越明显,改革汇率制度成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试分析泰国汇率制度选择与货币贬值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外汇买卖、管制、理论案例一:即期外汇交易操作某年6月15日,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外汇资金部与香港中银集团外汇中心的一笔通过路透社终端进行的即期USD/JPY外汇交易的对话实例,反映了一个完整交易的过程,其中BCGD及GTCX分别为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及香港中银外汇中心在路透社交易系统上的交易代码(Dealing Code)。
国际资本流动案例分析(一)案例1案例名称:亚洲金融危机及其经验教训案例适用:货币危机发生机制案例来源:只秀英:《亚洲金融危机大事记》,案例内容亚洲金融危机大事记1997年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泰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价值由市场来决定,放弃了自1984年以来实行了1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曼谷外汇市场泰铢对美元汇率顿时下跌20%,创下有史以来的最低纪录,泰国央行宣布,将主要银行利率从10.5%提高到12.5%。
7月9日马来西亚股市指数下跌至18个月来最低点。
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中央银行直接干预Pt,~E市场,支持本国货币。
7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首次运用1995年建立的“紧急筹资机制”,向菲律宾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
7月25日泰国外债余额达900亿美元。
占GDP的49%,远远高于8%的国际警戒线。
8月4日泰国央行行长被迫辞职,新的央行行长CHAIYAWAT先生上任。
8月11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的援助泰国国际会议在东京举行。
经过协商,确定对泰国提供约为16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以稳定泰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秩序。
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日本分别承担40亿美元,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合计融资约为30亿美元,日本将通过输出人银行提供40亿美元的融资。
此外,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融资合计为50亿美元。
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动用外汇基金,提供10亿美元,参与泰国的贷款计划。
8月13日印尼财政部和印尼银行联合宣布,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自由浮动式汇率政策,印尼盾大幅下跌55%。
8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戴相龙行长表示,中国政府已经批准向泰国提供10亿美元贷款的计划。
8月15日港币遭投机者袭击,特区政府为维持稳定而投入储备保卫港币。
8月16日新加坡元与美元的比价下跌了1.5%,跌至3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
马来西亚林吉特的比价暴跌了6%,跌到24年来的最低点,即2.8250林吉持兑换1美元。
泰国金融危机中的国际收支调节一、案例名称:泰国金融危机中的国际收支调节二、案例适用: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三、案例材料:1997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和金融当局宣布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机制,随后,泰铢贬值高达48%左右。
之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也相继爆发了金融危机。
纵观该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金融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非偶然。
而在危机爆发前后,相关国家对国际收支差额的调整不当,也是诱发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现在以泰国为例,分析在这一时期国际收支调节手段的作用和影响。
从1988年以来泰国的经常项目就一直维持赤字水平,并有不断扩大趋势,1995年更是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1%。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的泰国政府坚持认为,本国的出口增长较快,不必担心。
于是在汇率上采取盯住美元的政策,将泰铢稳定在1美元兑换25泰铢水平上,同时,采取一系列放宽资本帐户管制的政策,吸引外资。
从1993年起泰国为吸引外资,开放了资本帐户,基本实现了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同时为扩大对外资的吸引力,泰国政府提高了利率水平,使国际游资得以进行套利活动。
短期资本中净流入资本的比重1995年达到60%。
通过上述几项政策,使得泰国的金融项目顺差不断扩大,到危机爆发前夕的1995年就已经达到了219亿美元。
从而,虽然其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但在表面上国际收支差额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为均衡的水平上。
然而,随着泰国国际竞争力的降低与经常项目赤字的持续上升,泰铢贬值的压力日益增大。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币值坚挺,为维持泰铢对美元的固定汇率,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干预外汇市场,大量抛售外汇,使国内银根抽紧,中央银行难以有效控制基础货币。
为维持固定汇率制度,泰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四、案例讨论:1、根据上述描述,在20世纪90年代,泰国为了解决经常项目赤字问题采用了哪些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它们对泰国的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2、结合案例分析国际收支整体顺差但经常项目逆差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1997年泰国的金融危机事发于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动乱。
首先是外汇市场的美元收缩冲击,使得泰铢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度贬值,进一步影响了泰国的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东南亚的金融市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捆绑经济,而且各国的货币不统一,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上美元最终成为交易单位。
间接的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创造了助动力。
所以,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来自于外汇市场的冲击,货币危机又成了金融危机的附属。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是因为是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造成的。
次级房屋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风暴、次级按揭风暴)是指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近年美国等国家放松购房信贷标准(不用付首期,不用收入证明,也不计较抵押单位的质素等),形成次级房贷市场。
次级房屋信贷经过贷款机构及华尔街用财务工程方法加以估算、组合、包装,就以票据或证券产品形式,在抵押二级市场上出卖、用高息吸引其他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购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七年,已经和美国结成经济同体。
美国是中国产品的最大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则是美国国债最大的买主。
美国可以维持中国的出口拉动增长模式,而中国则可以维持美国超前消费模式的继续存在。
双方是荣则荣,损则俱损。
如果中国停止购买或者抛售美国国债,美国将长期陷入衰退,不但无法支撑对中国的庞大消费需求,更会引发美元大幅度贬值。
这对相对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和拥有巨额美元储备的中国来讲是灾难性的。
而且还会反过来压人币升值。
因此,助美就是助已。
其次,美国金融危机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危机后,美元不跌反涨。
巨额资金一改初期的大举撤离而迅速回流。
显然,在全球都面临危机的时候,投资者意识到也只有美国是相对最为保险的投资之地。
因此,中国此时增加美国外债的持有,也是相对风险较小的投资选项。
第三,大国的最高利益仍然要反应到治上来。
案例7 1998年的金融风暴——泰国的金融危机1背景资料1.1泰国“虎”病了泰国的经济曾被称为东南亚发展最快的经济,而现在即使最为乐观的预测,都预言经济恢复将是很缓慢的。
泰国官方预测,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低于6%,而1995年的增长率为8.7%。
从今年年初起,就有人预言泰国货币将会贬值,泰国企业界将有一批公司被淘汰。
全球经济对市场开放的回报是很迅速的,但是对那些准备不充分的市场的惩罚也同样很迅速。
对开放市场半心半意以及监察不严是泰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核心原因,这都是缺乏远见的政治领导人遗留下来的问题泰国去年的出口增长率为零,今年迄今为止经济仍处于呆滞状态,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反映出更深一层的问题一一泰国不仅面对新的竟争未能灵敏地做出反应,而且未能提供基础设施和教育来吸引新的投资泰国是怎么陷入这一困境的昵?新加坡一家地区经济研究所的负责人尼尔萨克尔认为,这都是“荒唐的货币’造成的:在90年代中期,正当出口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低息的外国资本涌入泰国,其中大部分是短期资金。
大多数分析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形成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泰国对外国资本敞开了大门。
泰国从1922年开始放宽限制,允许国内投资者通过曼谷国际银行获取低息的外国资金。
但是它犯了个错误,那就是让泰国殊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泰国入对货币贬值问题根本不关心,轻率地大量借钱,没有采取任何预防风险措施。
经济学家斯科特克里斯坦森说,这个教训是:“不能将放开货币比值与非自由汇兑控制混在一起。
”流入泰国的美元利率大大低于国内银行提供的美元利率。
1992年泰国的外债为200亿美元,但到1995年底增加到了750亿美元,目前达890亿美元(其中约半数是欠日本银行)。
就连猜瓦利总理都承认,肆意借贷是产生这场危机的根源。
他对记者说:“在过去10年中,我们一直在挥霍借来的钱。
我们欠了很多债务,我们只有精明地、正确地使用这笔钱,才能减少债务”。
然而,流入泰国的这些资金,只有极少几个领域能够让这些投资产生效益。
案例7 1998年的金融风暴——泰国的金融危机1背景资料1.1泰国“虎”病了泰国的经济曾被称为东南亚发展最快的经济,而现在即使最为乐观的预测,都预言经济恢复将是很缓慢的。
泰国官方预测,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低于6%,而1995年的增长率为8.7%。
从今年年初起,就有人预言泰国货币将会贬值,泰国企业界将有一批公司被淘汰。
全球经济对市场开放的回报是很迅速的,但是对那些准备不充分的市场的惩罚也同样很迅速。
对开放市场半心半意以及监察不严是泰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核心原因,这都是缺乏远见的政治领导人遗留下来的问题泰国去年的出口增长率为零,今年迄今为止经济仍处于呆滞状态,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反映出更深一层的问题一一泰国不仅面对新的竟争未能灵敏地做出反应,而且未能提供基础设施和教育来吸引新的投资泰国是怎么陷入这一困境的昵?新加坡一家地区经济研究所的负责人尼尔萨克尔认为,这都是“荒唐的货币’造成的:在90年代中期,正当出口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低息的外国资本涌入泰国,其中大部分是短期资金。
大多数分析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形成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泰国对外国资本敞开了大门。
泰国从1922年开始放宽限制,允许国内投资者通过曼谷国际银行获取低息的外国资金。
但是它犯了个错误,那就是让泰国殊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泰国入对货币贬值问题根本不关心,轻率地大量借钱,没有采取任何预防风险措施。
经济学家斯科特克里斯坦森说,这个教训是:“不能将放开货币比值与非自由汇兑控制混在一起。
”流入泰国的美元利率大大低于国内银行提供的美元利率。
1992年泰国的外债为200亿美元,但到1995年底增加到了750亿美元,目前达890亿美元(其中约半数是欠日本银行)。
就连猜瓦利总理都承认,肆意借贷是产生这场危机的根源。
他对记者说:“在过去10年中,我们一直在挥霍借来的钱。
我们欠了很多债务,我们只有精明地、正确地使用这笔钱,才能减少债务”。
然而,流入泰国的这些资金,只有极少几个领域能够让这些投资产生效益。
1997年金融危机案例分析泰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出口实现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从而拉动GDP快速增长,经济开始走向繁荣。
泰国在90年代初期开始开放国内金融部门,泰国的金融机构可以给本地顾客提供美元贷款。
泰国的公司也更愿意借美元,因为美元利率比泰铢利率低,于是,泰国私人部门的外债开始急剧增长。
泰国之所以能够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跟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热钱的流入是分不开的。
日本80年代末期,地价暴涨,造成国内制造业成本急剧上升,日本国内产能开始往东南亚方向转移,在90年代初国内资产泡沫破灭后,国内利率开始与国际利率倒挂,日本资金开始在国际上寻找赚钱的机会。
泰国经济的繁荣开始带动房地产行业的繁荣。
从1992到1996年,曼谷共建房子75.5万套,比国家原本计划的数量多一倍。
房价不断上涨,热钱也不断的涌入房地产市场,其中,泰国私人部门外债的50%以上流入了房地产。
但是住宅空置率达25%~30%,商业地产空置率达14%。
随着中国及印度在国际市场上对泰国出口的挤压,泰国的出口开始受阻,但是进口依然强劲,造成泰国经常账户持续恶化,贸易赤字持续加大。
同时热钱还是在不断的涌入泰国市场,造成资本账户也持续恶化。
泰国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在持续累积。
美元在90年代初期的持续升值成为引发泰国金融危机的最重要的导火索。
因为泰国采用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所以随着美元的不断升值,泰铢的贬值压力在不断增大,泰国政府不得不持续加息以维持固定汇率,而这使得原本脆弱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
利率的持续上升,刺破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挤兑和金融机构破产现象持续增加,银行资产开始大幅缩水,这进一步加大了泰铢的贬值预期。
由于泰国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国际资金来去自由,这也给了国外做空势力可乘之机,在大资金的配合下,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做空势力对泰铢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最后在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不得不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泰铢大幅度贬值。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一、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1971 年到1991 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 9 %,1991 年至1996 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8 %,这种持续高出世界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使得泰国成为继“亚洲四小龙”之后的“第五小龙”。
而且长期以来,泰国通胀率一直有效地控制在3%~6%之间。
国民经济增长和运行绩效可谓骄人。
然而,1997年,泰国却爆发了金融危机。
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
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
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
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
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
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
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
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叙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 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26. 94 ∶1 的水平。
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力度,动用约50 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
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机泰铢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
在一系列措施干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
6 月中下旬,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率猛跌至1 美元兑28 泰铢左右。
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 点跌至461. 32 点,为8 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7 月2 日,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14 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10. 5 %提高到12. 5 %。
泰铢当日闻声下跌17 % ,创下新低。
泰国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泰铢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泰国经济发展,造成泰国物价不断上涨,利率居高不下,企业外债增加、流动资金紧张、经营困难、股市大跌,经济衰退。
1997 年泰国GDP增长率从1996 年的约7 %下降至2 %左右。
二、泰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泰国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有多方面原因,可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加以剖析。
(一)内部原因分析1、出口产品结构单一,经常项目赤字严重。
泰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出口推动。
据统计, 1991 ~ 1995 年, 泰国的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8.17 %。
然而, 由于泰国出口产品结构单一,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产品和服装, 随着经济的增长,工资成本显著上升,1995 年泰国最低工资增长了23 % ,促使劳动力成本比邻国高出2~3 倍,但劳动力的素质却提高较慢,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工资成本上升,使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再加上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和其他国家与地区同类产品的竞争(例如其重工业产品受到来自韩国和前苏联国家的挑战),便导致出口萎缩。
1996 年,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为0.1 % , 进口却有所扩大,导致贸易赤字剧增,经常项目赤字累计达到162 亿美元,占GDP的8.3% 。
2、举借外债饥不择食, 短期外债居高不下。
进入90 年代,发展中国家争夺外资的竞争愈演愈烈。
泰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及财政收支的巨额赤字, 使得泰国除了进一步放开外商投资范围外,过分依赖于举借外债来弥补资本缺口, 几乎达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这使其外债总额扶摇直上, 外债结构严重失衡。
据统计,泰国外债由1992 年底的396亿美元增加到1996 年底的930 亿美元, 相当于GDP 的50% , 平均每一个泰国人负担外债1560 美元。
其中短期外债约占外债总额的45 %左右。
为偿付这种巨额债务, 泰国必须保持年15% 以上的出口增长率和不断的外资流入。
因此,一旦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就将出现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危机。
3、资本项目过早开放。
泰国政府于90年代初基本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实现了本币的全球可自由兑换,。
1993 年 3 月, 泰国政府批准在曼谷开设了期权金融中心, 并随之放宽了外国银行在泰国设立支行的限制, 允许外国资本在曼谷期权金融中心进行交易。
1995 年, 泰国政府宣布泰国将在2000 年前完全实现资本自由输出入。
实际上, 泰国实行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远未成熟, 为时尚早。
一是泰铢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尚不是市场汇率,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汇率水平, 起不到汇率调节经济金融作用。
二是泰铢存贷款利率水平居高不下,平均达15 % , 超过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平均水平2倍, 使泰国股市、汇市极易遭受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套汇套利性冲击。
三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薄弱, 长期存在财政预算赤字,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严重逆差,国家外汇储备水平偏低,无法有效调节社会总供需平衡, 保持良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总之,泰国在不具备条件情况下,过早实行资本项目开放, 势必导致对外汇输出入无法控制, 引发国内金融动荡。
1997 年1 - 6 月间,面对外国短期资本纷纷撤离的局面, 泰国政府除了令央行抛售外汇平抑外, 别无良策, 无法阻止短期资本外流。
可以说, 泰国过早开放资本项目的政策是一大战略性失误。
是促使泰国产生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4、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不合理, 呆帐、坏帐迅猛滋生。
90年代以来, 由于泰国经济高速增长, 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 同时带动了股票市场进入繁荣时期, 房地产业和股市成为人们赚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投资场所。
对此种不良现象, 泰国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却未能及时进行管理和引导, 金融机构大规模向房地产和股市放贷, 其中包括借用大量外国资本向这两个行业放贷。
据统计, 到爆发金融危机以前,泰国各类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市场的放贷占其放贷总额的50 %左右, 金融类股票已占到泰国股票市场的1/ 3。
大量资金投资于房地产, 势必造成房地产业,虚假繁荣,房地产供给严重过剩,。
结果,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商无力偿还贷款, 金融机构坏帐、呆帐激增。
受房地产业不景气影响, 股市也由繁荣走入萧条。
至1996 年底, 泰国近30%的国外贷款和80%的外国直接投资投放到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上,空置住宅达85 万套, 空置率20%,银行呆帐为155 亿美元, 1997 年6月增至300 多亿美元。
泰国股市set 指数则由1996 年初的1300 多点跌至1997年6月的500点, 跌幅达60 %以上。
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破灭, 房地产泡沫破裂、各类金融机构坏帐、呆帐猛增的现实, 摧毁了人们对泰国金融体系稳定性与可靠性的信心, 致使挤兑风潮频发,金融体系剧烈动荡。
5、政府部门监管不力,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泰国政府在经济高增长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金融监管缺位。
首先,泰国政府对大量流入的外资缺乏有效监管,使外资比例失调。
一是流入的短期资金过多;二是大量外资特别是短期外资投向了房地产业和证券业,据统计,截至1996年底,泰国私人部门的700亿美元外债(含短期外债400 亿美元) 中的大部分投向房地产和股市,大大助长了了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
这种监管不力不仅造成泰国通货膨胀加剧,而且使泰国经济金融体系易遭受到投机资本的严重冲击。
其次,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监管不力,尤其对房地产业和银行业的金融监管不力,导致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过度信贷,各行各业为牟取暴利而纷纷加入房地产的开发浪潮。
直到危机发生以后政府才匆忙开始着手改革银行规章,增加财务透明度,改革企业破产法,关闭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并限制企业投资房地产,但此时危机已然发生。
再次,政府对经常项目赤字的风险未予以足够重视。
1996年,泰国经常项目赤字已占GDP 的8. 1 % ,比墨西哥1994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前的7. 2 %还高,但泰国政府并未吸取国际经验教训,甚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对泰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发出过警告,但政府并未做出必要反应。
总之,泰国政府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房地产业的泡沫持续膨胀和持续了8 年的经常项目赤字,似乎无动于衷,充分反映其风险意识淡薄,风险防范缺位,必将吞下苦果。
6、外汇储备水平偏低。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泰国长期实维持偏低的外汇储备水平, 储备存量大约被控制在300 ~ 350 亿美元左右, 只相当于泰国3 ~ 4 个月的进口用汇量。
显然, 这种外汇储备水平只能满足泰国一般性对外支付需要, 而无法应付特殊情况。
由于国家外汇储备水平偏低, 泰国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受到严重削弱。
1997 年1 ~ 7 月, 在索罗斯等“国际金融大鳄”们的投机攻击下,为了避免泰铢贬值,平抑泰国股市、汇市动荡,,击退“大鳄” , 泰国央行对金融市场不断进行干预, 累计向金融市场投放外汇约达200 亿美元(仅5 月份就投放40 多亿美元) , 但由于外汇储备水平偏低,央行干预外汇市场能力有限,最终干预失败, 泰铢大幅贬值,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
7、汇率制度缺乏弹性。
自1984年以来,泰国长期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其汇率浮动被限制在0. 15 %~0. 16 %的区间内, 汇率制度缺乏弹性。
这种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是由历史贡献的,因为它给泰国经济带来了较长时间的繁荣。
一是极大降低了汇率的不确定性,泰铢价值的相对稳定促进了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大幅增长;二是固定汇率使低成本的国际资本长时间大量流入泰国,为泰国的工业化过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是外汇储备得以不断上升,截至1996 年底,泰国外汇储备达371.2亿美元,成为世界外汇储备12 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