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段式九环节新授课教学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8
南韩村小学“四步“课堂教学模式一、研究背景:课堂教学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转变的诸多挑战,试图寻找挑战的策略与方法,走优质、高效、轻负的课堂教学之路,变“讲堂”为“学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强化目标意识:目标是一节的“灵魂”。
确立教学目标,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在他的《为掌握而学习》一书中提出来的。
确立目标就是为了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发展学生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基础教育要打好两个基础:一是要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是为他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而要打基础,培养能力是核心。
3、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他不是学习的工具,更不是知识的容器,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因此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4、及时反馈,矫正。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流系统,只有依据目标,不断进行反馈、矫正,才能有效控制和改善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
三、课题研究目标本课题总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的“四步”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主体或创新型课堂学习环境,发展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
基本目标:(1)教师目标: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教师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人。
(2)学生目标:落实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关注差异,发展潜能生,让优秀者更优,使后进的成优。
四、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第一阶段:预习阶段(2—3分钟)预习是四步模式的关键环节,学生预习到位,可就成功了一半。
预习可在课上,也可在课下或家庭,但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
1、教师上课前两周完成教学案设计,集体讨论,形成共案。
2、学案设计要把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三维目标,老师推荐的学习方法等设计细致,立足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操作。
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模式”新授课环节解读一、模式流程:(根据青岛版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们将新授课的四环节制定为如下四个环节)1.情境创设(复习旧知、预习反馈、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等。
)2.合作探索(动手操作、实验活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系统建构等。
)3.自主练习(本课相应练习巩固应用、检测评价。
)4.梳理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梳理知识点,引导评价、反思。
)二、模式的解读及实践过程(一)情境创设目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创设情境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入新课:可以采用实验导入式、故事导入式、热门话题导入式、疑问悬念式导入、图解式导入、复习导入式、音像导入式等各种不同形式进行。
(二)合作探索目的要求:合作探索是课堂的中心环节。
在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活动的前提下,教师为达成学生学习目标落实,采取及时矫正的策略,有层次地呈现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和展示;通过引导、点拨等多种方法,为学生的思维助跑,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水平。
它包括自主学习、质疑互动、展示交流、总结提炼、巩固练习等环节。
此环节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备课,定准目标,确定切实可行的学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策略,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建构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此环节我们可以细分为:1.出示自学指导的学习活动设计:(达到四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要求、学习时间或用1.2.3.4代替)--细化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课堂教学案例2.学生学习活动程序:①自主学习:首先是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其次要有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和任务,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②组内(间)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质疑互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能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会问或会质疑,对要解决的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会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发言,并完成相关识记任务,为后续学习活动做好各种准备。
教师应来回巡视,注意观察,随时给与学生肯定性评价和积极鼓励,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环节教学模式第一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环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教学法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我探索出了“自主探究”四环节教学法,主要分四步进行教学,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反思过程,激励评价。
具体如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这一步骤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
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
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
有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问题只是一节课若干问题中的第一个,并且不是最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可以建立这样的“环节模式”培养学生能力:观察主题图——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独立思考,形成思路——小组合作,寻找方法——班组交流,优化方法——反思提升,构建模型1、独立思考,形成思路学生根据教学情境或预习情况自主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小组合作做好理论储备,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2、小组合作,寻找方法小组合作是一个生生互动,共同建构学习活动的过程。
小组合作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把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讲题说理,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培养说的习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同步性。
1、综合练习:单项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
2、布置适量的课堂作业。
(5分钟以内)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流程(研讨稿)解析著名教育家乔伊斯指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指导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
”教学模式是应该存在的,因为“教学模式反映了一定的规律,便于教师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工作。
”有模式,但不要程式化,不要生搬硬套,机械搬用。
课堂教学的类型有多种,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结构。
小学主要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
这里仅对“新授课”的“四环节”作以解释。
实际应用时,教师必须随着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班级情况、儿童年龄特点的变化而灵活安排,增加一步,减少一步,或几步互相调换或合并都是允许的。
(先介绍一下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大致流程)第一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第二个环节 二、 探究新知(18分钟左右)1、提出问题:2、自主解决:3、交流研讨:4、教师讲解:第三个环节三、巩固拓展(15分钟左右) 第四个环节 四、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以上各步是基本操作模式,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增删、调换或合并具体步骤,灵活运用。
(比如:新课知识是起始概念时,就不需要复习这个环节。
)此教学流程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1、创新原则:课堂的每一环节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目的设置。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探究使学生从不同途径去解决问题;通过思索使学生独到地回答(评价)问题;通过类比和假设使学生勇敢地质疑(反驳)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最终形成了创新能力。
*2、探究性原则(可)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也可)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性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
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求知的潜能,处处使学生“生疑”,时时使学生带着“解疑”的欲望而去“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课堂始终贯穿着一条隐形的探究线索:即设疑(开始) →激疑→质疑→释疑。
1、通过综合练习检查学生学习新知的情况及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再提高一步。
2、布置适量的课堂作业。
(5分钟以内) (3分钟左右) (2分钟左右) 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流程简析一、新课导入二、 探究新知(18分钟左右) 本环节在以下各层次的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主动参与放在第一位,立足“教”是为“学”服务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实践、探索、交流,经历知识生长和发展的过程,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提出问题:为学生探究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之中。
(问题的提出可采用不同的形式)2、自主解决:本层次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解决,(可看书自学,也可同桌商量,)此时,教师要巡视,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找准学生的困难在哪里以及掌握学生解决问题的进程。
以便为后面的“讲解”提供信息。
3、交流研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结果,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必要的交流,出现不同的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讨论。
(可小组合作,同桌商量,或全班参与的集体辩论)4、教师讲解:这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一步,教师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要讲在点子上,讲在学生还模糊的地方。
三、巩固拓展(15分钟左右)四、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引导学生概括教学内容,点明中心,突出重点,导入结论,强化学生对所学新知的认识。
以上各步是基本操作模式,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增删、调换或合并具体步骤,灵活运用。
课堂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1、三个“为主”: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
2、三个“当堂”: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校对作业,当堂解决问题。
3、读书抓住三点:一是引起学生对学习教科书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读书的顺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让学生对自己读书后初步获得的知识有口头表达的机会。
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学课本的指导,要因人而异。
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模式阳店镇中心小学数学组1、灵活引导自主学习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中教师要变“讲”为“导”,采取多种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抓住时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
(表达的方式根据问题的需要可以自言自语、可以同桌交流、可以小组交流)2、合作学习交流释疑巧妙安排活动,寓教学内容于活动之中,既让学生的大脑得到调节,又让他们在“玩”中巩固所学知识,在“动”中长智慧,在“乐”中增添学习动力。
活动中鼓励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总结提升巩固练习课程结束前,教师指导学生对新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
使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记忆、理解。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
在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设计适当的有层次和针对性的发展性练习,采用富有趣味的、竞争性的练习形式,来巩固新知,并在掌握新知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使之转化为能力。
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现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和科学性。
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并适当设计相关的深化内容,进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课堂检测多元评价课堂检测是课堂效果的关键环节。
教师课堂上要留出不小于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的练习和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和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二是进一步发现问题,以便进行“堂堂清”辅导。
检测的内容:老师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选择习题,少而精地布置一些强化训练作业。
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检测的形式可根据本课的特点灵活进行,比如:可以是具体题目的演练和测试。
训练的时间也应是有弹性的,时间的长短可根据学情决定。
最后可让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其他同学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小学数学“四环九步”教学模式结构分析摘要:“四环九步”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利用情境创设、合作交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四环九步模式结构小学数学“四环九步”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环: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1.创设情境。
教师要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用意在于先突破教学中的知识点,理解间隔、间隔数,初步感知间隔数与物体个数的关系,并且起到规范学生语言的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同时渗透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离不开我们生活的道理。
2.大胆质疑。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第二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自主探索、设计方案。
比如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设计植树方案,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思维环境,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在一段路栽树时的不同方法。
初步感知到在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发现规律。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深入组内指导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通过观察巡视、个别询问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普遍性问题还是个别性问题、是旧知识遗留问题还是新知识掌握的问题,把主要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继续为“点拨、拓展、总结”作好准备。
小学数学四段式九环节新授课教学模式小学数学“四段·九环”新授课教学模式一、指导思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先导,进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从获取数学知识向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转移,从接受性学习向积极参与转移,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程度,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二、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的基本模式经过实践与研究,我们总结形成了小学数学“四段·九环”新授课教学模式,“四段”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四个基本结构程序,即“情景导行—自主探究—交流提升—拓展应用”;“九环”是指四个结构程序之下的九个具体教学步骤。
“四段式·九环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如下:三、基本模式解读第一:“情景导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
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数学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青岛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每一个单元学习中,都配有一系列的情境创设,以“信息窗”的形式呈现,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将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融入数学学习过程。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结构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结构,概括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3分钟)
1、复习回顾、迁移铺垫。
(2-3分钟)为使前面学过的旧知识更好的迁移到新授知识,教师有重点的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是很有必要的,逐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比方口算等
二、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2-3分钟)
要注重数学的生活化,趣味性,导课要力求新颖,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及年龄结构。
出示(或口述)学习目标。
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所达成的目标任务。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或探究新知)。
(5-10分钟)
本环节教师应重点在教法与学法指导上下功夫,教师重点设计好自学提示或自学指导,要求学生结合自学提示及自学要求展开自学活动,根据知识难易水准能够采用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合作的形式能够是小组内的同学之间的合作,也能够是师生之间的合作。
教师要重点做好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展示、点拨指导、总结规律(5-10分钟)
重点要求学生对自学情况实行个别、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实行重点知识的讲解与点拨指导。
五、练习巩固、即时反馈(5分钟)
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设计针对性题目(即教什么就练习什么),重点
能够结合教材做一做练一练等题目练习。
六、当堂检测(10分钟左右)
当堂检测为课堂练习的重点环节,教师应根据本节课所学重点知识设计综合检测题,检测题的设计应重视基础性、针对性、层次性和综合性,题型设计要全面,表达知识练习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适当实行拓展练习。
七、小结评价与作业(2分钟)
你学到了什么?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让学生说。
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模式新授课解读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模式”新授课环节解读一、模式流程:(根据青岛版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们将新授课的四环节制定为如下四个环节)1.情境创设(复习旧知、预习反馈、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等。
)2.合作探索(动手操作、实验活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系统建构等。
)3.自主练习(本课相应练习巩固应用、检测评价。
)4.梳理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梳理知识点,引导评价、反思。
)二、模式的解读及实践过程(一)情境创设目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创设情境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入新课:可以采用实验导入式、故事导入式、热门话题导入式、疑问悬念式导入、图解式导入、复习导入式、音像导入式等各种不同形式进行。
(二)合作探索目的要求:合作探索是课堂的中心环节。
在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活动的前提下,教师为达成学生学习目标落实,采取及时矫正的策略,有层次地呈现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和展示;通过引导、点拨等多种方法,为学生的思维助跑,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水平。
它包括自主学习、质疑互动、展示交流、总结提炼、巩固练习等环节。
此环节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备课,定准目标,确定切实可行的学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策略,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建构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此环节我们可以细分为:1.出示自学指导的学习活动设计:(达到四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要求、学习时间或用1.2.3.4代替)--细化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课堂教学案例2.学生学习活动程序:①自主学习:首先是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其次要有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和任务,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②组内(间)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质疑互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能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会问或会质疑,对要解决的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会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发言,并完成相关识记任务,为后续学习活动做好各种准备。
小学数学新授课4段9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一、基本思路小学数学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主要目的,以自主探究交流提升为主线的基本思路构建的。
其基本框架为“情境导行——自主探究——交流提升——拓展应用”。
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主要场所,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数学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体系。
二、基本结构及解析此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为:“情境导行——自主探究——交流提升——拓展应用”。
1、情境导行。
情境导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
教学开始,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不全知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活思维。
情境导行这一阶段分3个环节进行教学活动。
(1)有什么——理解情境的意义对于教材所呈现的情境,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观察情境图上有什么,独立思考,理解情境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情境中所隐含的数学信息——“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2)有多少——整理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发现的数学信息,并对数学信息进行整理。
(3)提什么问题——用数学语言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与数学有关,有些问题与数学无关,有些问题甚至是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
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再从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找出本节课学习的数学内容,最后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旨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教师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索和讨论,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
例谈“四段一线”教学模式在数学新授课中的运用作者:陈朝均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3期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双主共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凸显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此,我校提出了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将精细化管理向纵深发展,以打造线润课堂为宗教旨,以“自主、互合作、探究”为课堂的核心,创建“四段一线”线润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以西师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为例,谈谈“四段一线”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一、“四段一线”循环教学模式基本结构为:“目标导学,自主学习”;“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汇报展示,点拨学习”和“训练检测,反馈学习”。
“一线”指注重加强课堂各段之间的联系,各段之间有效衔接,课上课下还实行滚动循环,紧紧围绕完成教学目标这条主线,开展教学活动。
二、“四段一线”新授课教学模式的落脚点落实“卓越课堂”的教育理念,探索“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共学课堂改革,改变当前,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存在教师讲的太多,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每个班都有不少的学困生,学生参与的少,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实现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四段一线“教学模式的操作(一)“四段一线”教学模式的关键——自学指导“四段一线”这是教学的原则,每部分的内容,都要做到“先学后教”。
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两个字“高效”,就像一个企业要有高效益就必须用最少的原料产出更多的产品,课堂教学要用有限的时间,使更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没有学生的“先学”就没有老师的“后教”,学在前,教在后,不学不教,有学有教,无疑不教,有疑有教,教服从于学,且服务于学。
“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的 “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倡导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自主研究为主,合作为辅;目标为主,训练为辅的综合课堂教学改革。
它融合了自主学习、目标教学、行动研究等先进理念,以突出课堂有效、高效为最终落脚点。
它包括自学尝试,讨论质疑,指导训练和总结升华四个环节。
总体实践框架如下:
自学尝试:自学尝试就是在逐步指导学生掌握自学策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粗略预习的基础上,自学本节课的知识,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讨论质疑:
讨论质疑是指在学生自学尝试的基础上,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同桌、小组、异组讨论来解决。
如果通过讨论或者询问仍然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向集体提问、请教,由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帮助解答。
指导训练:本环节是指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针对情况,精心设计习题,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进行习题训练。
总结升华:总结升华是指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总结本节重点知识,纠正学习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知识规律和学习方法,延伸、拓展本节知识。
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要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科灵活运用,不能死搬硬套,要突出各自的特点。
小学数学单元四段教学模式解析(1)一、小学单元四段教学模式结构二、模式解析★合作准备★导学探究★自主发展★双向评价一、小学单元四段教学模式结构单元四段教学模式,是指教学的基本单位为“单元”,在单元下建立起一种基本的教学结构,使单元真正作为一个教学内容的整体单位。
它是对单一课时教学方式的完善与补充。
单元四段也就是把每个单元的教学分为四个基本阶段,既合作准备——导学探究——自主发展——双向评价。
并分别用四种基本课型表现出来,也就是单元准备指导课、单元重点导学课、单元主题活动课、单元双向评价课。
这四种基本课型是相对固定必有课型,其它课型在不同的阶段作为辅助课型而存在。
二、模式解析★合作准备这是单元主题教学的第一阶段,主要由集体备课、自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三方面的内容组成,其支撑点为:单元准备指导课。
本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有:学生异质分组、教师集体备课编案、提示单元自学要点、指导小组完成自学方案、跟踪学生自学准备。
“单元准备指导课”是在一个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师生的多边教学活动。
教师要通过集体的智慧提炼出单元学习要点,并根据学生实际为学生自主学习提出方法的提示和合作的事项,指导学生按小组制定的学方案展开自学,以此来锻炼学生总结、发现、自学的能力,激发集体智慧,培养自学习惯。
(一)教师集体备课教师集体备课的目的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师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共同钻研教材、切磋教法,来实现博采众长,拓展思路,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1、单元备课的步骤(1)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明确本单元要落实的重点目标,找出目标在各个小节、例题、练习中的支撑点,并确定具体课时目标。
(2)勾勒单元知识结构图。
依据知识之间的种属、并列等关系,形成一幅单元知识结构图,展示出每一个例题在单元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要分析每一道练习所要训练的方法和技能,从而对单元内容一目了然。
(3)剖析单元中的每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沟通内在联系。
小学数学“四段·九环”新授课教学模式一、指导思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先导,进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从获取数学知识向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转移,从接受性学习向积极参与转移,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程度,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二、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的基本模式经过实践与研究,我们总结形成了小学数学“四段·九环”新授课教学模式,“四段”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四个基本结构程序,即“情景导行—自主探究—交流提升—拓展应用”;“九环”是指四个结构程序之下的九个具体教学步骤。
“四段式·九环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如下:三、基本模式解读第一:“情景导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
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数学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青岛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每一个单元学习中,都配有一系列的情境创设,以“信息窗”的形式呈现,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将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融入数学学习过程。
因此,该环节的目的就在于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备合作探究。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1.“有什么”—观察情境图。
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具体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精心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中“有什么”物体,了解情境的意义,为进一步收集信息做基础。
2.“有多少”—获取数学信息。
就是引导学生充分结合数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及学习经验,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各种数学信息,并能对数学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逻辑上相关的信息罗列在一起。
教师有目的地把与本课有关的主信息板书在黑板的显要位置。
3.“提什么问题”—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该环节主要是利用数学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学生的问题可能很多,与主信息有关的问题可以称之为主问题,教师将主问题板书在黑板主信息的后面,这样黑板上就有主信息和主问题串联起来的文字表达的简单数学情境,也就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内容。
其他次要内容或问题可以放入问题口袋以后解决。
【操作建议】:(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有挑战性,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数学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
(3)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突出数学本质。
(4)组织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要有明显的指向性,教师必要时候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指向,不宜过于发散。
(5)情境创设要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研究素材,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习惯。
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1.个人感悟—自主探究。
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上一个环节学生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活动,初步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这是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
操作时间根据需要可长可短。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小组探究。
小组探究要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要求组长要面向全体,控制全局,明确分工。
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小组长要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逐步补充和完善,不断修改和提升。
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小组同学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并形成小组意见。
小组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准备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小组意见。
这是全班交流的基础,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操作。
【操作建议】:(1)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关键要让学生明确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
(2)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
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提出的问题,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要面向全体,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
切实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
(4)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
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5)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
对于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指导和引领。
(6)一个学习小组最好选择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究,对一个学习小组来说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易太多,要走“专”、“精”之路。
第三:“交流提升”——(展示交流,内化提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而展示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
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
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
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的愉悦。
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该环节主要任务】:1.班内交流—小组展示。
就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各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
2.升华凝练—形成共识。
就是在小组交流以后,对于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探究。
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对于相同意见指导学生不要重复。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规律。
不同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质疑不尽相同,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
对于简单的,学生又能解决的,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给予帮助加以解决;对于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先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再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探究。
这样一步步趋于问题的解决,直至完全解决问题。
【操作建议】:(1)教师要对探究活动和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尽可能周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以保证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
(2)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
(3)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知道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学会质疑。
(4)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
引导学生尊重同学解决问题方法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展示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
(5)要引导全体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6)在交流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7)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
(8)结论性的成果要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第四:“拓展应用”——(巩固深化,拓展提高)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很重要。
该环节是数学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由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水平、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的有效环节。
“拓展应用”环节的基本形式是练习,只有经过充分练习,才能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能力、开发智力。
练习主要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
基本练习在先,综合练习在后。
基本练习具有例题特征,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
综合练习是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1.基本练习—巩固深化。
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
在回顾整理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设计一定数量的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
2.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教师要适当设计相关的深化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现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和科学性。
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