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完整版教案(粤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80
2.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是《信息技术基础》(粤教版)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如何鉴别与评价信息的问题,而信息的纷繁复杂也很容易扰乱人们的注意力。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深受其益,也深受其害。
虚假信息、过时信息、诈骗信息等垃圾信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时刻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因此提高学生对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本节主要通过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案例,从信息的来源、信息的价值取向、信息的时效性三个发面,进行讨论,让学生深刻掌握信息鉴别和评价的基本方法,并衍生出借助工具、权威部门等外力来帮助鉴别信息。
在一节课中很难让学生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从而形成敏锐的洞察力,教师应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信息及其特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策略与技巧,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系统而准确的鉴别和评价信息,是学生信息知识的薄弱环节。
通过几个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从中体会并掌握信息鉴别与评价的方法,提高对有害信息抵御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认识到垃圾信息的危害性,以及信息鉴别与评价的必要性;(2)学会从信息的来源、价值取向、时效性对信息进行鉴别评价;(3)养成借助百度等网络工具、权威部门、身边高手等外力来对信息进行鉴别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信息的来源、价值取向、时效性三个方面对信息进行鉴别评价,使学生初步形成对信息鉴别评价的系统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鉴别策略,形成抵御有害信息的严密防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形成一套比较严密的信息鉴别方法策略。
(2)、养成借助网络等外力来提高自身对信息的鉴别评价能力,使网络不再是学生的娱乐空间,更是学生鉴别评价信息和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超链接——多媒体作品的集成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中“3.3.5作品集成”的一课,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教材上,设置超链接只是一小点内容,只涉及到了在幻灯片内部进行超链接一个知识点,属于比较简单的教学,并没有着重讲述,课时安排较少。
但我认为可以将设置超链接的课时安排拓展到一课时,所讲授内容不仅包括原教材的在幻灯片内部超链接,而且还延伸到了原教材未涉及的外部链接(原有文件或网页的超链接、新建文档超链接和电子邮件地址超链接)以及其他链接方法(动作按钮等)的学习,以此来实现多媒体演示文稿的交互性。
因为超链接的知识点,在今后制作网页时会经常用到,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可能,将内容进行拓展,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多媒体作品的排版、规划和简单设计,对修饰、完善自己创作的幻灯片具有很高的热情。
平时教师课堂贯彻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究,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意识也较强。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超链接的含义和作用。
2、让学生熟练掌握文本、图片、动作按钮等设置超链接的方法。
3、学会链接目标的选择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熟悉现象理解超链接的含义与功能。
2、通过自学课本和小组合作,掌握设置超链接的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练操作超链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2、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学习愿望和能力,进一步了解家乡的人文风貌,激发学生的热爱家乡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设置超链接的方法。
2、超链接的类型。
难点:链接目标的选择方法。
五、教学策略本课采用半成品加工的教学策略,教师事先制作好有关家乡人文风貌的幻灯片,但留下“超链接”加工的技术空白,在幻灯片中设置了待完成的文字和图片,将文本、图片、动作(按钮)的超链接蕴涵于家乡名人、景点、美食的设计之中,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学习超链接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掌握设置超链接的方法,并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1.1 信息及其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需要表达和捕捉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变观念,从信息技术课仅仅是学习软件操作转变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二、教学重点1.信息概念的理解;2.信息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信息的基本特征及其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诱思导学法、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结合。
五、教学过程:1、引入: 我们每天都要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受着这丰富多彩的世界。
从广义上来说,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就是信息。
展示:风吹(声音)、鸟叫(声音)、树叶飘落(动画)师:你看到了什么?闭上眼睛,你又听到了什么?生:风在吹,鸟在叫,树叶在飘落……师:风吹、鸟叫、叶落等,这些可以说都是信息,……信息无处不在,可以说,人类从古至今都离不开信息。
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信息。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三条信息:7月23日晚20点温州发生动车追尾脱轨事故:1、事故发生前7分钟,温州当地居民@Smm_苗发出动车行驶缓慢的消息。
2、事故发生13分钟后,乘客@羊圈圈羊发出第一条求助微博,转发突破十万,两小时后该名网友获救。
3、事故发生2小时后,官方在微博上发布献血号召,短时间内上千名微博网友前往血站献血,网友@yaoyaosz 发布的血站实况转发突破十万。
思考:事故前后的三条信息重要吗?这是重要的救命信息。
那么信息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信息?信息有什么特征?下面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神奇的信息世界。
任务一:打开请打开桌面上名为“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网页,自主学习信息概念的描述,结合小组合作,思考讨论或上网查找,身边还有哪些是信息?举例说明。
(实行小组积分制,每一小组或组内任一成员若圆满完成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将为所在小组赢得10分) 趣味游戏:“我来比划你来猜”。
屏幕上依次出现词语。
一位同学通过语言、手势和表情进行比划,另一位猜词的同学站在讲台上面朝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猜出词语(参加的同学可获得一条信息作为礼物---快乐秘方),如果有困难可以求助其他同学。
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三篇第1条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广东教育版)1.1信息及其特征1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设计“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高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由于这个内容是理论性的,如果只由老师讲,学生可能会觉得很无聊,所以我将在老师的指导下引用一些现象,让学生讨论,然后总结和获得知识。
老师或学生会补充不足。
这样,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学习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 、教学对象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一名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
根据人类成长的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从感性知识提升到理性知识。
“信息”的知识可以使他们从大量现存的现象中发现和总结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可以列出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的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或总结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渴望,培养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参与信息活动。
四、教学重点1、信息特征识别。
五、教学困难1、信息含义。
六、教学方法这部分在概念上很强,在实践上很弱。
运用教学方法和讨论方法。
将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介绍给学生。
我们已经在初中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
然后,让我们让学生说什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什么是你认为属于信息的(例如),校园里的铃响了,它可以告诉我们这些信息是用于课堂还是用于课堂。
学生2在观看学校运动会时,可以获得许多关于运动场的信息。
学生3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材料、娱乐、新闻报道等。
学生4可以在报纸上了解国内外信息。
老师和学生给出的例子非常好。
事实上,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周围,而且可以在我们的身体里找到它的影子。
1.2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教材分析: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能够体验信息技术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的分类及其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学情分析: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思想也比较活跃,思考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能够和同学一起进行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周边的影响。
本节课重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进行自我探究和归纳,进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分类。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影响,从而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影响。
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讨论、探究,增强交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以及对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迫切感及必要性。
教学重点: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策略:任务驱动,小组讨论,自我探究与归纳教学环境:网络机房,联想传奇多媒体电子教室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上课时间:4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讲了信息的概念,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在信息的后面加了2个字技术,什么意思?思考回顾激发兴趣课后反思:课程当中,教师给予适时恰当的引导,鼓励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享探究的喜悦。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但讨论活动一多,有的班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场面冷,不利于教学的进行,这就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但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更高的专业素养,还要具有人文等文化素质及具有更强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活动的形式来驾驽课堂,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人文精神。
§ 6.1.3计算机病毒及预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2、学会下载、安装及使用杀毒软件。
(二)能力目标:1、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2、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求知欲;2、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培养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特征;2、下载、安装及使用杀毒软件。
三、教学难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用具1、配有互联网的多媒体实训室;2、上课课件;3、相关学习资料(计算机病毒知识大全、U盘病毒学习资料、各种杀毒软件安装使用视频等等)。
六、教材分析本节课节选自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六章第一节第三小节中的重要内容。
网络带给我们的互联性、娱乐性、商业性、贸易性,数十年后历史肯定会称我们是网络的一代。
真正的、完全的全球化的一代。
但不否认互联网任然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安全问题、隐私问题,我们一直与这些问题在斗争。
有鉴于此,教材在全面介绍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之后,重点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其特征,并深入探讨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机病毒的性质特征,学会下载、安装及使用杀毒软件,学会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增加自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
七、学生分析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但他们心中仍有个谜没有解开——什么是病毒?现在,他们操作电脑已经娴熟,使用电脑、网络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对于病毒,他们好奇且有点恐惧。
八、教学策略本节以“猜课题→讲理论(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特征)→巧杀毒(下载、安装、使用杀毒软件)→勤预防(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多巩固→广延伸”的流程进行,最后通过练习强化学生的防毒意识及技能,从而使学生树立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意识,提高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
1.1信息及其特征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
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案粤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学会使用操作系统,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3)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包括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信息素养;(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抵制不良信息,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
二、教学内容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概述1.2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1.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第2章操作系统2.1 操作系统概述2.2 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2.3 常用操作系统的比较第3章文字处理3.1 文字处理软件概述3.2 Word的基本操作3.3 文字处理的高级技巧第4章表格处理4.1 表格处理软件概述4.2 Excel的基本操作4.3 表格处理的高级技巧第5章演示文稿制作5.1 演示文稿软件概述5.2 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5.3 演示文稿的制作技巧三、教学资源1. 教材:《必修信息技术基础》2. 课件: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3. 网络资源:相关学习网站、在线教程、视频教程等4. 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网络设备等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2. 结果性评价:学生完成作业、项目演示、考试等的表现;3. 综合性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2.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创新能力;3. 创设真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4. 加强团队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5. 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3)学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2)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3)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3)培养学生遵循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概述(1)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影响。
2.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1)计算机的开关机、鼠标和键盘操作;(2)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3)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3. 信息收集与处理(1)利用互联网收集信息;(2)整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3)信息应用实例。
4. 网络素养与安全(1)网络素养的内涵和要求;(2)网络安全知识和防护措施;(3)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
5. 实践与探索(1)根据实际问题,设计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2)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3)信息技术创新与创业。
三、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2. 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实践操作法: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等;2. 结果性评价:评价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如作业、测验等;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和课后作业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如《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等;2. 辅助资料:教案、课件、视频、案例等;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实践案例;4. 硬件资源: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计算机操作时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案粤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3)学会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文档、表格和演示文稿的制作;(4)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互联网的使用和网络安全;(5)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维护和troubleshooting 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提高信息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2)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3)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增强信息安全意识;(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资源共享和互助互学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计算机概述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计算机的组成和原理3.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第2课时:Windows操作系统1. 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和基本操作2.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3. 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第3课时:文字处理软件Word1. Word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 文档的编辑和排版3. 表格的制作和数据处理第4课时:电子表格软件Excel1. Excel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 工作表的创建和编辑3. 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第5课时: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1. 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 幻灯片的制作和设计3. 演示文稿的播放和展示三、教学资源1. 教材: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粤教版;2. 教辅: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手册;3. 课件: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和案例;4. 网络资源:在线教程、视频教程、互动平台;5. 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白板等。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2. 实践操作:上机操作、实验报告和作品展示;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综合题。
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粤教版)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影响1.2.1“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内容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影响,是整本书的导言或概括性内容,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内容的延续和加深。
通过本小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同时通过寻本溯源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激发对信息社会的关注与向往。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课教学的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可以把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维度,具体为:1、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IT),明确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
(2)了解人类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并掌握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五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小游戏,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2)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划分方法,能够把类似的思想方法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
(3)经历、体验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表达自我的观点,交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2)感受信息技术的巨大变化,体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
(2)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初中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少数学生可能对信息技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大多数学生对这一概念还是陌生的,更谈不上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深刻和正确认识,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感性,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不感兴趣,因此,本堂课将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五、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方法由于本节内容为理论基础,如果光靠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可能很快就会听得索然无味,而且印象不深,理解也不透彻。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粤教版必修第一章:循环结构概述1.1 循环结构的概念介绍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解释循环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1.2 循环结构的类型介绍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定义和特点比较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适用场景1.3 循环结构的基本语法介绍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基本语法结构解释循环控制变量的作用和初始化第二章:for循环2.1 for循环的基本语法详细解释for循环的语法结构,包括初始化、循环条件和迭代语句2.2 for循环的执行过程通过图解和实例演示for循环的执行过程解释循环控制变量的变化和循环次数的计算2.3 for循环的嵌套介绍for循环的嵌套结构和应用场景通过实例演示嵌套for循环的执行过程第三章:while循环3.1 while循环的基本语法详细解释while循环的语法结构,包括循环条件和迭代语句3.2 while循环的执行过程通过图解和实例演示while循环的执行过程解释循环控制变量的变化和循环次数的计算3.3 while循环的嵌套介绍while循环的嵌套结构和应用场景通过实例演示嵌套while循环的执行过程第四章:循环结构的控制语句4.1 循环控制语句的概念介绍循环控制语句的作用和重要性4.2 break语句解释break语句的作用和用法通过实例演示break语句在循环中的作用4.3 continue语句解释continue语句的作用和用法通过实例演示continue语句在循环中的作用第五章:循环结构的应用5.1 数列的求和与求积介绍使用循环结构求解数列的求和与求积问题通过实例演示循环结构在求和与求积中的应用5.2 冒泡排序算法介绍冒泡排序算法的原理和步骤通过实例演示循环结构在冒泡排序算法中的应用5.3 矩阵的乘法介绍矩阵乘法的原理和步骤通过实例演示循环结构在矩阵乘法中的应用第六章:嵌套循环结构6.1 嵌套循环结构的概念解释嵌套循环结构的作用和特点展示嵌套循环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场景6.2 嵌套循环的基本语法介绍嵌套循环的语法结构,包括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解释嵌套循环中循环控制变量的作用和初始化6.3 嵌套循环的执行过程通过图解和实例演示嵌套循环的执行过程分析嵌套循环的循环次数和时间复杂度第七章:循环结构与函数7.1 循环结构与函数的关系解释循环结构与函数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展示循环结构在函数中的应用场景7.2 循环结构中的函数调用介绍循环结构中函数的调用方式和注意事项通过实例演示循环结构中函数的调用和执行过程7.3 循环结构与递归函数介绍循环结构与递归函数的关系和特点通过实例演示循环结构在递归函数中的应用第八章:循环结构的优化8.1 循环结构优化的概念解释循环结构优化的意义和目的展示循环结构优化在提高程序效率中的应用场景8.2 循环结构的常见优化方法介绍循环结构的常见优化方法,如循环展开、循环分解和循环合并通过实例演示循环结构优化前后的执行过程和性能比较8.3 循环结构优化的注意事项分析循环结构优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循环结构优化时应遵循的原则和策略第九章:循环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9.1 循环结构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分析循环结构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通过实例演示循环结构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和效果9.2 循环结构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分析循环结构在图像处理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通过实例演示循环结构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和效果9.3 循环结构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分析循环结构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通过实例演示循环结构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效果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重要性总结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性强调循环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10.2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拓展学习推荐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进一步学习资料和资源鼓励学生探索循环结构在新技术和新领域中的应用10.3 课程回顾与展望回顾整个教案的内容和学习目标展望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循环结构的概念和作用重点关注循环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场景和作用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重点环节2:循环结构的类型和特点重点关注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定义、特点和适用场景比较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异同点重点环节3:循环结构的基本语法重点关注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基本语法结构理解循环控制变量的作用和初始化重点环节4:循环结构的执行过程重点关注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执行过程和循环次数的计算理解循环控制变量的变化和循环过程的图解演示重点环节5:循环结构的嵌套重点关注嵌套循环结构的应用场景和语法结构理解嵌套循环的执行过程和时间复杂度分析重点环节6:循环结构与函数的关系重点关注循环结构在函数中的应用场景和调用方式理解循环结构与递归函数的关系和特点重点环节7:循环结构的优化重点关注循环结构优化方法的应用和执行过程的性能比较理解循环结构优化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重点环节8:循环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重点关注循环结构在数据分析、图像处理等领域的应用案例理解循环结构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重要性重点环节9: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总结与拓展重点关注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重要性和拓展学习资源理解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主要介绍了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概念、类型、语法、执行过程、嵌套、与函数的关系、优化方法和实际应用案例。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粤教版必修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与影响。
2. 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2.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实例。
3. 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3. 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实例。
4. 讨论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练习与作业:1. 收集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例。
2. 思考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结构。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使用。
3. 培养计算机使用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2.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组成。
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使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计算机的发展与普及。
2. 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3. 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组成。
4. 演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使用。
练习与作业:1. 了解自己使用的计算机的基本配置。
2. 练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第三章:网络技术与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结构。
2. 掌握网络的基本使用与安全。
3. 培养网络应用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结构。
2. 网络的基本使用与安全。
3. 网络的应用领域及实例。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结构。
3. 介绍网络的基本使用与安全。
4. 分析网络的应用领域及实例。
练习与作业:1. 了解网络的基本使用方法。
2. 思考网络应用的实例及其影响。
第四章:信息处理与表达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与工具。
2. 掌握文字处理、表格制作等基本技能。
3. 培养信息处理与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与工具。
教学设计课题:§1.1信息及其特征教材内容分析:使用的教材是广东省出版集团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本节课内容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第一节开门课,小学和初中虽然有一些基础,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引领和整合的责任,将来还要面对全省的毕业汇考,因此本节授课地点选择在录播教室,多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内容,举例方面选择身边熟悉的、影响力强大人和事,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知识,以小见大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为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给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概念、信息特征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从小心中埋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种子,树立远大的理想2 培养学生小组团队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①信息概念、②信息的特征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运用多媒体录播教室先进手段展示课件,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教学工具:多媒体录播教室白板学生学情分析:新入学的高一新生,Windows、office有些基础,但是对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没有系统的认知。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PPT展示①IT的由来并是我们这门课的全称,②IT行业、人物知道多少?互联网三大巨头BA T为我们搭建了三大平台,学生观看PPT,回答问题①IT的全称,②三大巨头提供的三大服务平台,③观看李彦洪视频。
同学们认同信息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科技的发展、改善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离不开信息、信息技术;并在自己的心理也埋下了理想的种子。
⑴帮助、激发学生对信息、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将来有一个全面认知的渴望需求,驱动学生全神贯注的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制定一个旅行计划一、课题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2、年级:高中一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广东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信息的获取第四节5、学时数:2个课时,本内容为第1课时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地收集、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学会使用word文档编辑整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旅行计划设计的过程中,形成确定信息获取来源,选择采集方法,及存放信息的方法,通过整合信息展示设计成果,初步了解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创作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
正确评价与欣赏他人成果,促进同学间合作、交流。
培养高尚信息道德,合法获取信息。
2、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一节综合活动课,通过分组方式,结合实际,以组为单位,利用网络资源,组内分工合作,搜索编辑信息,有效融合,完成旅游计划,最后,通过汇报,展示学生作品,达到整理本意教学内容,让学生加深理解,学以致用的目的。
3、学情分析:凤阳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而且高一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实践基础及自学能力,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严密,思想也比较活跃,对旅游信息比较感兴趣的。
4、设计思路:以“活动目的—>活动任务—>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评价”的内容线索和结构设计组织学习活动。
三、教学过程描述四、教学反思用word设计计划,制作word宣传页面等,本节要求学生综合地运用以前所学知识,拓展思路,联系实际作出合理规划,然后学生还需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供大家评论。
本节课在新思路的指引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懂得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协作,如何评价作品,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判断力,巩固了所学知识。
参考资源(1)凤阳旅游景点大全(2)凤阳天气预报网。
1.1信息及其特征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
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
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
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1、载体依附性(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
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
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
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
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教学反思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
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
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一、教学目标分析:“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
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
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
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
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五、教学难点: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七、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节。
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师活动: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
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第二次:文字的创造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只选择两点来讲解,其余的在下节课通过因特网、学生间互助、探究来学习)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教师活动: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实际上是从操作系统这个成面上来讲的。
讲解DOS 和WINDOWS的区别。
(简单介绍)DOS: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
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
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WINDOWS:用的是GUI——鼠标/图形用户界面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1)WINDOWS如何实现(学生演示)(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从DOS到WINDOWS是越来越好的人机界面。
①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②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OFFICE助手可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相关概念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壁纸、个性化签名(QQ)、个性化铃声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学生活动:认真看书上的表教师活动:从本张表你看出了什么问题?学生1:……学生2:……学生3:……师生小结:年份越来越来大,性能越来越来好,价格越来越来低。
三、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辩论:信息技术的利与弊解释三种观点:(1)做作业时,我从网上拷贝别人文章,不就是自己的了吗?(2)上网就是聊天、灌水,还能做些什么?(3)在网上,谁也不会知道我是谁?我说什么或做什么都无关紧要。
实践:利用因特网,查找有关“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的相关资料,下节课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