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事迹简介和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10月5至10日,中共十七大召开前夕,央视播出专题片《复兴之路》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十七大政治报告的一种形象解读。《复兴之路》对一些以前不甚明晰的史实及争议作出重新论述,其中对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功过是非、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中起的积极作用都有新的评价。总编导任学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李鸿章所带领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没有解决中国的问题,但却是中国最早发出的自强声音,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始。从百年“民族罪人”到近代化“进步功臣”,李鸿章,功过究应几分?
“1998年的时候,舆论可没有现在这么包容,正式开馆之前,我们就李鸿章的解说词与中科院及各方人士反复斟酌、推敲,中间曾11次易稿,担心稍有定位不准,就会在社会引起很大的负面影响。”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程红如今回想起那段往事,依然心有余悸。
死忠清帝“罪”的起点
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的李鸿章,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形成忠君国的思想。在晚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初,李鸿章曾投奔其师曾国藩的湘军大营,充当幕僚。1860年初,太平天国二破江南大营,清廷失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后的一支主力。李鸿章奉命回乡收编团练,组织淮军,救援上海。1862年,他率领淮军与太平军恶战数场,成功守住上海,并一鼓作气收复苏州、常州等重镇。到1864年,苏南地区的太平军已被淮军基本肃清。至攻打天京前夕,淮军总兵力已达7万余人,是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力量。
战场上的胜利使李鸿章的仕途蒸蒸日上,他先后被任命为江苏巡抚、五口通商大臣,最后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成为挽救晚清这艘破船的“总舵手”。100多年来,镇压农民起义一直是李鸿章历史评价中的重大污点。
实业富国“功”的开始
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李鸿章体会到洋枪洋炮的威力,并认识到装备精良的西方列强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此后,李鸿章一直致力于发展现代军事,增强国防来抵御列强侵略,他常说:“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在他运筹帷幄之下,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等一大批现代军工企业、军队纷纷涌现。
在发展国防力量时,李鸿章深感资金匮乏,他认识到“中国积弱,由于患贫”。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他开始倡导“求富”,逐渐兴办起轮船招商局、电报总局、上海织布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民用实业,垄断当时全国的电报、航运等领域。程红介绍,李鸿章兴办的近代工业,在铁路、电报、纺织等众多中国近代化事业中创造47项第一,加快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编练淮军枪杆子里出政权
李鸿章历经晚清四朝,纵横捭阖政治舞台40年,跟他手中拥有庞大的淮系力量是有很大关系的。而淮系是随淮军逐步发展壮大的。在当时八旗兵已没有战斗力的情况下,李鸿章的淮军成为清廷的国防军,不仅是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力量,更曾长期担任直隶及战略重地防务。军事上的成功,使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淮系人物迅速走上政治舞台,他们中有多人分别担任过直隶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以及广西、台湾等省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淮系拥四大军工企业
据统计,在军队中亦有1,300多名淮系成员担任过提督和总兵。淮系集团成员大都崇尚西方的先进技术,思想较为开放,其中刘铭传、盛宣怀、丁汝昌等都在洋务运动中起到积极作用。在李鸿章的安排下,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和福州船政局这中国早期四大军工企业大多落入淮系人员手中,为淮系军事力量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随洋务运动的开展,淮系逐渐渗入教育、军校、制造、商业等领域。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所拥有的强大势力,使淮系在19世纪下半叶时几乎控制中国较富裕的东南沿海及政治中心北京,成为左右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签订30卖国条约千夫所指
李鸿章是以军事起家的,但其真正为民间所熟知并猛力批判的,却是他的外交活动。作为清廷的全权代表,他在“国家存亡危急之秋”签订《北京专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30多个不平等条约,成为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曾感慨:“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在国际上亦享受盛誉。日本人评价他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则认为: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人在“历史” 身不由己
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程红表示,目前学术界和民间对李鸿章的看法都正朝客观的方向发展,对于他镇压农民起义、签订不平等条约等行为都逐渐放进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中解读,而不再用单纯的「好」或「坏」来评价他,人们亦正在逐渐挖掘李鸿章的历史价值,从李鸿章的角度去解读中国的那段历史,而不是单纯的排斥或褒奖他。李鸿章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仍待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