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00.00 KB
- 文档页数:11
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经济社会中的制度是在不断演化和变迁的,但有时会出现无效率的制度存在的情况。
这种无效率的制度存在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政治因素是导致无效率制度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政治力量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和规章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方式。
然而,政治家或政府官员往往受到自身利益和权力的驱动,选择维持或通过制度来满足其私利需求,忽视了整体效益和公共利益。
这就导致了一些无效率的制度得以存在和延续,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造成无效率制度存在的重要原因。
经济利益是个体和团体参与制度形成和变迁的重要动力,他们会追求符合自身利益的制度安排。
在一些情况下,因为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品等经济问题的存在,个体或团体可能选择利用制度漏洞、寻租或通过操纵等方式获得高额利益,而这些行为往往是以社会整体效益为牺牲的。
这就使得一些无效率的制度得以滞留,无法得到更好的改善。
此外,文化因素也是导致无效率制度存在的因素之一、文化是一种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习俗和行为规范,它对个体和组织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文化价值观念或信仰可能使人们对更有效的制度变迁持怀疑态度,阻碍着有效制度的形成。
例如,一些传统较为僵化的社会文化可能导致人们对新兴的制度持保守观念,对个人自由、市场经济等价值观念持怀疑态度,从而限制了制度变迁和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需要强调的是,无效率制度存在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可能与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制度的形成和变迁。
理解和解决无效率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和分析,同时需要深入了解具体的历史、地域和制度背景,并寻求有效的路径和机制。
总结来说,无效率的制度存在是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制度变迁理论一、理论概述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 North)在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誉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团体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映的意识形态理论。
诺思所讲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都是指这一意义上的制度。
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正式制约(例如法律)、非正式制约(例如习俗、宗教等)以及它们的实施,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
所谓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创新和被打破。
制度变迁的原则是: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
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
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反。
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即“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都是决策主体。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第五,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经济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诺斯(Douglass Cecil North)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制度变迁理论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及意义。
一、制度的概念及作用在诺斯的理论框架中,制度是指一系列规范、行为准则和组织形式,旨在解决经济和社会中的协调问题。
制度可以分为形式制度和非形式制度,形式制度包括法律、宪法、条例等明确规定的规则,而非形式制度则指习俗、行为习惯、信用等无形的规范。
制度在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制度为经济主体提供了稳定的框架,使其能够有序地开展经济活动。
其次,制度对于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行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最后,制度还对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二、诺斯的制度变迁观点1. 制度演化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产物,通过演化和适应的过程不断发展变化。
他提出了制度演化论,认为制度变迁是由于不断调整和演化的结果。
制度的变迁不仅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在经济与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和调整。
2. 制度的路径依赖诺斯进一步提出了制度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的演化进程是具有惯性的。
过去的制度安排和历史上形成的习俗和规定会对现有制度的选择和变迁产生深远的影响。
路径依赖的存在导致了现有制度的惯性,并使得社会难以从一种制度转变为另一种制度。
3. 制度的转型尽管路径依赖的存在会使得制度难以转变,但诺斯认为转型是可能的。
当制度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制度会面临适应性危机,必须作出必要的调整和变革。
在转型过程中,关键的改革策略是改变激励机制和重新分配权力,以促使新的制度产生。
三、制度变迁理论的现实意义1. 解释经济发展差异制度变迁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顺利,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安排和变迁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作用。
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是新经济史学家中的“理论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授奖词称他是“新思想的启迪者和提出者”,“向经济学家指明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原有问题”。
其主要贡献被认为是,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广泛分析框架,构造了一个以制度、制度结构、制度变迁与创新为主轴的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始见于1968年发表的《1600一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
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与戴维斯合著)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
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与托马斯合著)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制度变迁理论体系。
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标志着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形成。
《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1990年)、《交易费用、制度和经济绩效》》(1992年)两部著作则完善了制度变迁理论,最终形成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
值得强调的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是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构筑而成的,这是新经济史学家的比较优势所在。
诺斯在研究历史上的经济增长时,发现制度因素极其重要,然而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制度是已知的、既定的,或被视为外生变量。
他论证道:“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因素不是增长的原因,它们本身是增长。
……除非现存的经济组织有效率,增长就决不会出现。
”1他进而指出:“我研究的重点放在制度理论上,这一理论的基石是:①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②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③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理论解释为何人们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
”2这就是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核心,建立在对新古典假定修正基础上的,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为论据的制度变迁理论。
新经济史学派在通过对新古典假定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围绕制度、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这—主轴、构造了一套以制度理论为核心,超越纯经济领域的经济史研究的独特框架。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诺斯一直致力于发展一种分析长期制度变迁的框架,而《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是诺斯对制度研究的系统总结。
诺斯的结论和研究,不仅涉及到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对当今中国更有实践意义。
标签:诺斯制度变迁中国诺斯把制度纳入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内,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和供求均衡分析法来分析制度的变迁。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了制度变迁理论。
把诺斯的制度变迁引入中国近二十年,中国学者从介绍、传播新制度经济学,转向分析和研究,并应用其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变迁的定义。
诺斯给制度下了定义:“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指出“制度变迁一般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组合的边际调整”。
制度变迁包括制度创新。
2.制度变迁的原因和条件。
诺斯从相对价格变动中去寻找制度变迁的原因。
诺斯认为农奴制度的兴起是由于土地丰裕而劳动力短缺,因而建立一种农奴——领主契约是有效率的,随着人口增长,要素价格发生变化,于是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诺斯根据成本受益分析方法,只有当制度变迁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其产生的预期成本时,制度变迁才能实现,反之,制度变迁将受到阻碍。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在于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
潜在利润就是指外部利润,是指在现有制度下不可能得到的利润。
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规模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交易费用的降低和风险的分担。
由于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的要求,以及实现外部性内在化、降低交易成本,经济组织有必要进行创新。
诺斯断言大多数都是风险的厌恶者,如果有能克服风险倾向的制度创新,制度就会发生变迁。
3.制度变迁的路径。
由于市场不完全,制度变迁不可能总是按过去的选择一直进行下去而不发生改变,可能一个偶然事件就会改变制度变迁的方向。
山东经济 2000年第4期(总第99期) 【理论学习与探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韩 晶 诺斯(North)是美国新经济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体现在《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一书中。
他在该书中强调:技术的革新或改进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如果人类没有持续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构建把技术改进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
诺斯曾明确指出:“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际和知识技术存量的增长速度。
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成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的执行体制是经济史的核心。
”①一、制度变迁的定义和动因什么是制度及其变迁?诺斯说:“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他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②或者说:“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
他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的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③可见,诺斯将制度区分为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
前者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④,后者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
”⑤诺斯认为经济增长和现代所有权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经济增长的起源可以远远追溯到前几个世纪所有权结构的确立过程。
所有权与制度结构的变迁是说明经济增长的关键因子。
“变迁”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
⑥据诺斯分析,有许多外在性变化促成了利润的形成。
但由于一些制度因素的作用,使这些潜在的外部利润无法在现有的制度安排结构内实现,从而导致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或变更旧有制度安排)的形成,从而出现了制度的变迁。
诺斯具体分析这些因素:(1)规模经济。
由于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的要求,有效的经济组织的产出需要企业一定的规模,但由于企业自身的组织形式是它资本供给量的决定性因素,所有企业不能够等额地增加资本和技术,组织有必要变迁,如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取代合伙制,是因为它能为创新者获取内涵于规模经济中的利润提供了制度条件。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和评估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制度变迁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经济和历史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变迁的动力和过程,以及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接着,本文将从理论贡献、实践应用和局限性三个方面对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全面评价。
在理论贡献方面,本文将探讨诺斯理论如何丰富了我们对制度的理解,以及如何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实践应用方面,本文将分析诺斯理论在解释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适用性,以及在政策制定和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在局限性方面,本文将指出诺斯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概述和评价,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及该理论在学术和实践领域的影响和价值。
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概述诺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制度变迁理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指的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
在诺斯的理论中,制度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博弈的规则,这些规则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框架。
诺斯强调,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复杂的,它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和互动。
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对现有制度的不满以及对新制度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的追求。
当现有的制度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新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使得新的制度变得可行时,就会发生制度变迁。
诺斯进一步指出,制度变迁的路径并不是唯一的,它可能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技术变迁、人口变化、资源分配、政治力量对比等。
因此,诺斯认为,理解制度变迁的关键在于分析影响制度变迁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诺斯还提出了“路径依赖”的概念,即制度变迁可能会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沿着特定的路径发展。
这意味着,尽管存在多种可能的制度变迁路径,但历史的选择往往会使某一种路径成为主导。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述评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制度而产生与变动来研究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并进而指出各地区经济绩效各异的根源。
在回顾诺斯理关于制度本质、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之处:其一,诺斯过于简化政府对制度变迁的推动过程,忽略政府在认知、决策决策方面的作用机制;其二,诺斯在以产业个案阐述制度变迁原理方面有所欠缺。
标签:诺斯;制度变迁;学习;认知;信念1 制度与制度变迁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范式(North,1990)。
制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是非完全理性的,无法充分认知并对充满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与非稳定状态(non-ergodic)的外在环境做出充分反应,进而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将带来极高的交易成本。
因此,制度产生的目的在于降低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建立人与人互动式的稳定架构,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由此可见,制度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结构形成的诱因。
制度来源于人们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
这种反应来自于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perception)。
认知的背后隐藏着行为人不断积累过去所学习到的知识与经验这一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运行。
伴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加,行为人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的认知。
经由经年累月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过程),一套可以诠释外部环境的框架得以形成,这个框架就是所谓的信念(belief)。
在行为人面对外部环境的刺激时,信念扮演了“过滤器(filter)”的角色。
由于信念的形成与制度形成的目的相同,二者都在与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建立秩序,以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信念与制度具有互为表里的关系。
制度变迁得以进行源于具有主流信念(dominant belief)的组织决策者(企业家)发挥的推动作用。
因组织一方面在制度所提供的诱因下追求利益,另一方面在又受制于既有制度的影响,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组织将会致力于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提高对于外在环境的认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如:社会竞争增加、资源稀缺等)。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Douglass Cecil North)是20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制度变迁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
本文将再次评价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探讨其理论的内涵、具体应用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强调了制度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制度是指规范社会行为的一套规则和约束,主要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习俗、惯例以及道德规范等。
这些制度规则不仅影响着经济交易和资源配置,还决定着社会组织、政治机制以及政府行为。
其次,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
制度变迁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源于历史和文化的演进。
他将制度变迁分为两个层次:限制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
限制性制度是指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限制,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等。
激励性制度是指对人们行为的激励和奖励,主要包括经济体系、契约和产权制度等。
他认为,限制性制度通过规范和约束行为,创造了对所有人一样的机会和公平;而激励性制度通过激励和奖励,引导个体行为发生变化。
再次,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还强调了路径依赖和惯性的作用。
他认为,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使得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容易发生根本性的变迁。
一旦一个制度形成,就会产生一定的利益团体和权力结构,这些利益团体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阻碍制度变迁。
因此,制度变迁通常需要突破这种路径依赖和利益团体的阻力,需要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或改革来推动。
最后,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对当代社会变革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政治结构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认识到制度变迁是漫长而缓慢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改革和政策调整就能根本性地改变;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路径依赖和惯性的作用,必须突破现有的利益团体和权力结构,为制度变迁提供足够的动力和支持。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L·E·戴维斯D.C.诺斯引言传统的历史学家已表现出对使人类行为得以发生的制度的兴趣,他们的许多著作中包括了对人们与这些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检验。
另一方面,经济史学家(尤其是“新”派史学家)则将他们的努力集中于用经济上的理性行为来解释过去的事件,制度被视为既定的,那些更为传统的史学家的“考古”癖有时会受到蔑视。
或许是由于他们对长期变迁的关注,传统的史学家已承认,制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有关(一种对它们来讲是很显然的相互关系,不过经济学家只是逐步领略到的)。
许多史学著作往往热衷于对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发展的研究,正如这些复杂的制度已随历史而演进的一样,已形成的这些复杂的经济制度为这一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得以生存和实现的框架提供了一部分内容,尽管历史片断往往从一些理论形式中吸取教训,但遗憾的是,用于帮助理解制度变迁现象的理论却很少。
在缺乏这些理论的情况下,历史学家只能局限于记叙、归类与描述,而愿意承认这一局限的历史学家却很少。
如果史学家对经济发展进程的解释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洞见力,其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于由经济学家所提供的因果结构的蓝图。
最优秀的历史学著作常常不是根植于明确的前题所得出的充分的逻辑推演,而是基于鲜明的直觉知识。
这一直觉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某些方面超越数学,并不在于历史学家盲目地拒绝拜倒在科学的祭坛下,而在于事实上他能够利用的理论常常说明能力很差,是与事实完全不相干的,而且在历史长河中表明了一些逻辑错误。
直到“更好的’理论被创造出来以前,没有人会责备他仅仅依赖于过去对他十分有用的直觉知识。
不过,这些理论是不可能从一些象牙塔似的理论家的前额中生长成熟的,能够预言未来和解释过去的理论更有可能从那些关注于逻辑的理论家与解释过去的历史学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点滴与片断中形成。
在对解释经济演进过程的理论的探索中,学者们必须不断地从理论到事实,再回到理论。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解释1949—1984)摘要:诺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主要成就是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提出了新古典理论框架下的制度变迁理论;另一方面运用该理论解读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欧洲率先崛起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由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三部分组成,本文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用该理论粗略地分析1949-1984年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并用这段历史检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关键词: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农地制度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兴于20世纪80年代,由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组成,而以产权理论为核心\+①。
诺斯的这套理论依然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其分析基于“理性人”假定,采用边际分析思想、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并且强调价格信号。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实际上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般化。
因为在研究组织和制度时,保留了新古典理论的三个“硬核”: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模型和均衡分析思想。
因此,制度变迁理论只是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保护带”\+②。
修正内容包括:主体面临的约束变成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制度的实施机制;主体不再拥有完全信息\+③。
(一)产权理论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释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他提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关键,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④,这便是经济增长。
1981年诺斯在《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革》中进一步研究了产权制度的演变和作用,得出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产权制度变化的结论。
此外,诺斯还研究了产权制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如技术、人口、资源稀缺程度、要素或产品相对价格变动等。
(二)国家理论“国家的存在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国家又是人为的经济衰退的根源”\+⑤。
国家理论有两种:契约论和掠夺论。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North's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是由诺斯(Douglass C. North)提出的一种解释制度变迁的理论。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种组织社会结构、资源分配和权力运行的规则和约束机制,而制度变迁则是制度内部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所导致的制度调整和演进的过程。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通过三个关键要素来解释制度变迁:制度路径依赖、制度外部性和制度性的权力。
首先,制度路径依赖指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既定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具有惯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既定制度是经历了一系列相互作用和适应过程后形成的,具有持久且不易改变的特性。
尽管既定制度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由于其内部和外部的稳定因素,使得制度变迁相对较为困难。
因此,制度变迁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和协商,通过改革和重建来推动。
其次,制度外部性是指制度与其他制度或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现象。
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制度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互动的。
制度外部性可以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政策和市场力量等来改变。
例如,国家政策的变化、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技进步都可以对制度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制度变迁。
最后,制度性的权力是指在制度变迁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
制度性的权力通常来自于各种影响制度变迁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利益集团、社会组织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利用他们的权力来推动或阻碍制度的变迁。
除了利益相关者之外,制度性的权力还涉及到对规则和惯例的认同和遵守。
当人们对一种制度有了足够的认同和遵守时,制度变迁才能够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通过路径依赖、制度外部性和制度性的权力这三个要素来解释制度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在实践中,制度变迁需要对既定制度进行调整和重建,并通过各种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来推动。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引导制度变迁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和工具。
(9)诺斯(D.C.North)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D.C.North)的制度变迁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美)道格拉斯·C·诺思)社会有强有力的道德和伦理法则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的要素。
意识形态,根据诺思的解释,是由互相关联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构成,包括道德和伦理法则。
市场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人们能遵守一定的意识形态。
“社会强有力的道德和伦理法则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的要素”。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
例如,在界定和执行产权的成本大于收益的情况下,不能用产权来解决“搭便车”问题,这时就要靠意识形态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再如,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确定的规则需要一个遵从过程。
遵从也是有成本的。
如果对个人的最大化行为缺乏某种制约,产生了过高的遵从规则的成本,这将使政治或经济制度无法安排,那么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投资去使人们相信这些制度的合法性。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或经济制度的安排需要和意识形态相结合。
人们之所以能够不计较个人利益而采取服从社会规则的行为,这正是意识形态在起作用。
他指出,“在社会成员相信这个制度是公平的时候,由于个人不违反规则和侵犯产权,那么规则和产权的执行费用就会大量减少。
”诺思还用意识形态理论解释“搭便车”行为。
在经济学上,所谓“搭便车”就是获得利益而逃避付费的行为。
这种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
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如果集团的每个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具有共同的利益,就容易组织起来实现集团的目标;反之,如果存在分歧的意识形态,利益目标互不相同,且不了解对方的行为信息,则在集体行动时,就有人不承担任何代价而享受集体行动的利益,“搭便车”现象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