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内创伤救治中心运行指南(2020年版 医联体建设)
- 格式:docx
- 大小:300.98 KB
- 文档页数:13
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现就做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制定如下方案。
一、基本原则(一)政府主导,明确定位。
坚持政府主导,根据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结构与布局,有序推进医共体建设;强化政府办医责任,落实财政投入,切实维护和保障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
坚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治结合的功能定位,医共体内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原则上保持不变。
(二)权责明确,分工协作。
医共体牵头医疗机构重点承担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统筹管理医共体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提供接续性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要求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三)资源下沉,提升能力。
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到基层。
改革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管理,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绩效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四)创新机制,群众受益。
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加强“三医”联动,进一步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和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坚持以居民健康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和体验,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方便、经济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保基金得到有效利用,居民医药费用负担合理控制,有序就医格局基本形成。
力争到2020年底,县域就诊率达到90%,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能力开展的技术、项目不断增加。
三、工作内容(一)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
每个县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现有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布局等情况,组建若干个(一般为1-3个)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
附件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现就做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制定如下方案。
一、基本原则(一)政府主导,明确定位。
坚持政府主导,根据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结构与布局,有序推进医共体建设;强化政府办医责任,落实财政投入,切实维护和保障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
坚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治结合的功能定位,医共体内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原则上保持不变。
(二)权责明确,分工协作。
医共体牵头医疗机构重点承担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统筹管理医共体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提供接续性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要求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三)资源下沉,提升能力。
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到基层。
改革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管理,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绩效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四)创新机制,群众受益。
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加强“三医”联动,进一步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和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坚持以居民健康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和体验,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方便、经济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保基金得到有效利用,居民医药费用负担合理控制,有序就医格局基本形成。
力争到2020年底,县域就诊率达到90%,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能力开展的技术、项目不断增加。
三、工作内容(一)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
每个县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现有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布局等情况,组建若干个(一般为1-3个)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政策的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公布日期】2023.12.30•【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印发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对《指导意见》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推进健康中国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高,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但总的看,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总量仍然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部分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所弱化,与群众能够就近“看得好病”的期望还存在差距。
为此,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流动。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围绕建设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更好实现资源下沉和县域整体能力提升。
试点开展以来,先后有山西、浙江、新疆3个省份被确定为试点省,以及其他省份551个县(区、市)共828个县被确定为试点县。
各地积极探索,在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县域服务能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严重创伤患者和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简介本指南旨在提供严重创伤患者和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指导,旨在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减少患者死亡率。
1. 创伤救治中心建设1.1 设立条件- 创伤救治中心应具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
- 人员配置应满足专业要求,包括骨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等专业医生和护士。
1.2 建筑设计- 创伤救治中心的建筑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保证安全和便利性。
- 应设置紧急通道和适应特殊需求的设施,如残疾人通道、无障碍设施等。
1.3 管理机制- 创伤救治中心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包括指挥体系、人员培训、信息化管理等。
- 需制定应急预案和流程,确保高效救治和应对突发事件。
2. 严重创伤患者抢救管理2.1 院前抢救- 创伤救治中心应与急救中心紧密合作,提供高效的院前抢救服务。
- 应设立24小时急救电话,提供紧急医疗指导。
2.2 院内抢救- 创伤患者抢救应迅速有效,依据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处理。
- 重症创伤患者应快速转入重症监护室,并进行多学科团队协作治疗。
2.3 抢救措施- 对创伤患者应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处理并解决伴随问题,如出血、气道阻塞等。
- 手术治疗应尽早进行,确保最佳救治效果。
3. 创伤救治中心的维护与改进3.1 质量控制- 创伤救治中心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评估指标的制定和医疗质量监测。
- 需进行定期的内部评估和外部质量审核,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3.2 学术研究与教育培训- 创伤救治中心应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推动创新和进步。
- 需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
3.3 数据管理与信息化- 创伤救治中心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患者信息、治疗方案和效果的记录和分析。
- 需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共享。
结论本指南提供了严重创伤患者和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的指导原则,帮助提高创伤救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救治服务。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药械统一管理指南为落实《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加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府办〔2019〕18号)、《XX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印发《XX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指南》的通知》(X卫办〔2020〕2号),做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内药械有效统一管理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工作目标(一)通过科学遴选,统一目录,促使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药品、医用耗材供应品种统一。
(二)通过集中统一采购,促使县域医共体药品、医用耗材采购成本进一步下降。
(三)通过统一支付,促进医院与药品、医用耗材供应企业、配送企业三方的良性运行。
(四)通过集中统一采购,防止腐败。
二、工作原则县域医共体内药械管理实行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统一药事管理等五个方面要求。
三、主要措施(一)成立县域医共体药械管理委员会。
1.组成人员。
主任委员:由县域医共体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分管药械管理中心分管负责人担任委员:由各分院的主要负责人担任2.主要职责。
(1)审议药械管理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县域医共体药品、医用耗材目录。
(2)审议通过药械管理中心提出的药品、医用耗材的采购计划。
(3)听取药械管理中心的相关工作汇报及督促、检查药械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
(二)成立县域医共体药械管理专家委员会。
1.组成人员。
主任委员:由分管药械管理中心的主要负责人担任。
委员:由各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行政管理等人员组成,镇卫生院的人员可以放松到中级技术职称。
举行相关会议时,由药械管理中心随机抽取11~15名专家,组成委员,完成相关的会议任务。
2.主要职责。
(1)负责制定县域医共体内的药品、医用耗材的统一目录;原则上每年更新一次。
(2)负责制定医院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并督导实施。
(3)根据国家《基本用药目录》及医用耗材的相关文件,检查审定各科用药计划,制定调整县域医共体内“基本用药目录”和处方手册、调整县域医共体内医用耗材的使用目录,定期审定需要增加或淘汰的药品、医用耗材品种。
濮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濮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7.18•【字号】濮政办〔2020〕33号•【施行日期】2020.07.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濮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意见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为进一步推动县域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秩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豫政办〔2020〕9号)等文件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医共体建设,构建定位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
(二)基本原则1.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全面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优化整合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
根据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按照政府引导、自愿结合、优势互补、持续发展等要求,兼顾既往形成的合作关系,统筹安排医疗机构合理组建医共体,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完善保障政策。
2.管办分开,厘清职责。
深化“放管服”改革,厘清管办职责,落实医共体经营管理自主权,促进医共体内部协同发展,医共体之间有序竞争。
3.坚持公益,创新机制。
XX省县域医共体(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指南(2020年版)目录第一章导言 (4)1.1编制背景 (4)1.2编制目的 (5)1.3适用范围 (5)1.4遵循标准 (5)第二章建设思路 (8)2.1基本要求 (8)2.2现状分析 (10)2.3存在问题 (10)2.4总体要求 (12)2.5 建设目标 (12)2.5.1提高监管决策水平 (12)2.5.2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2)2.5.3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 (13)2.6建设原则 (13)第三章业务架构 (14)13.1总体架构 (14)3.1.1医共体数据资源中心 (14)3.1.2医共体业务共享协同平台 (16)3.1.3医共体业务应用 (16)3.2部署模式 (16)3.2.1分散式部署 (16)3.2.2一体化部署 (17)3.3系统关联 (17)3.3.1与医疗机构业务系统关系 (17)3.3.2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关系 (18)3.3.3与上级统建应用系统关系 (18)第四章技术架构 (18)4.1网络规划 (18)4.1.1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入 (19)4.1.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医院接入 (19)4.1.3牵头医院接入 (19)4.1.4医共体和其他系统联通 (19)4.2计算能力建议 (20)4.3存储建议 (20)4.3.1存储年限 (20)4.3.2测算基准 (20)4.3.3测算方法 (21)4.4信息安全要求 (22)24.4.1总体要求 (22)4.4.2技术措施 (22)4.4.3容灾要求 (23)4.4.4管理要求 (24)第五章系统功能 (25)5.1医共体数据资源中心 (25)5.1.1临床数据库 (25)5.1.2基础数据库 (26)5.1.3运营数据库 (27)5.1.4医疗资源库 (28)5.2业务共享协同平台 (29)5.2.1通用基础服务 (29)5.2.2业务共享服务 (31)5.3医共体业务应用 (38)5.3.1医共体决策支持 (38)5.3.2医共体运营管理 (44)第六章区域平台服务 (48)6.1基础应用支撑 (48)6.2统一业务服务 (48)3第一章导言1.1编制背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目录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 (1)时间:2019-05-28 08:27:26 (1)国卫基层函〔2019〕121号 (1)一、工作目标 (2)二、遴选确定试点县 (2)附件: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 (4)一、基本原则 (4)二、工作目标 (4)三、工作内容 (5)(一)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5)(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6)(三)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
(6)(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7)四、工作要求 (8)《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解读 (10)一、文件制定背景 (10)二、《通知》主要内容 (10)三、《指导方案》的应用 (11)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时间:2019-05-28 08:27:26国卫基层函〔2019〕1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等文件要求,现就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发展工作通知如下:一、工作目标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
到2020年底,在500个县(含县级市、市辖区,下同)初步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
二、遴选确定试点县在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将在全国遴选一批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改革意识强、工作基础好的县作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试点县需经县级人民政府申请、地市级和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审核同意。
关于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发布时间:2020-09-18 来源: 基层卫生健康司国卫办基层发〔2020〕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20〕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国卫基层函〔2019〕121号)等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县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引导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健康发展,现印发县域医共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试行)。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工作目标聚焦县域医共体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定期监测各地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进展和成效,进一步提升县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增强人民群众就医可及性,着力构建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政府主导。
强化政府办医责任,切实维护和保障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
坚持政府主导、资源下沉、群众受益,强化医防融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方便、经济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
(二)加强资源整合。
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人、财、物、信息等优化重组、集约使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县域医共体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
(三)加强部门联动。
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对县域医共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加强和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对定点县域医共体的协议管理。
发挥医保激励、约束作用,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为县域医共体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逐步规范“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秩序,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保障健康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实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度整合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有效融合公共卫生资源,促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管理,进一步密切医共体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和高效运行管理机制。
二、工作目标改现行医疗管理体制,按照对群众健康负责的原则,深度整合县域医疗服务资源,有效融合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和高效运行管理机制,促进县域医共体向紧密型过渡和发展,进一步规范就医秩序,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重构与分级诊疗制度相适应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行政、人事、财务、设备、药品、医疗、信息等管理长效机制;深化薪酬制度改,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切实提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质量进一步提升,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能整体提高。
县域内就诊率逐步提高到90%左右,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三、基本原则(一)坚持主导。
加强委、组织领导,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双向选择、持续发展等要求,正确处理好与市场、医院的关系。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化规划、投入、管理职责,加大对公立医院的管理力度,落实医保、医疗、医药综合管理。
突出管办分开、政事分开,落实公立医院运行自主权。
(二)坚持机制创新。
坚持办医主体不变,积极推动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逐步理顺财政投入、医保支付、药品供应保障、人事管理等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牵头医院人事、经营及财务自主权,实行责、权、利相统的管理机制。
《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慢病管理中心运行指南(试行)》等15个指南解读2020年6月15日,我委联合省中医药局印发了《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慢病管理中心运行指南(试行)》等15个指南(粤卫基层函〔2020〕3号,以下简称《运行指南》),现就有关要点解读:一、《运行指南》制定背景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了《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国卫基层函〔2019〕121号),以下简称《通知》),在全国500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试点。
10月13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粤府办〔2019〕18号,以下简称《方案》)。
10月16日省政府在阳西召开全省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暨全面启动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现场会,全面启动全省县域医共体建设。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我委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困难,抓紧推动各地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分别于1月、3月印发《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和《关于做好2020年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工作的通知》,并举办视频会议和培训,采取挂牌督办形式,全力推进建设进程。
截至2020年6月30日,我省实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15个地市的70个县(市、区)中,已全部完成挂牌,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共构建102个县域医共体,平均每个县构建了1.5个县域医共体。
在建设推进过程中,我委组织对27个县(市、区)进行现场调研指导,发现目前各地县域医共体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一是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只停留在县域医共体人员配置等初级阶段,离省政府工作部署和我委要求尽快出实效仍有较大距离。
二是大部分地区建立县域医共体内部运行机制不全。
目前几个运行较早且有亮点的县域医共体也存在“偏科”现象。
三是大部分县域医共体未全面将县镇村连起来,未实行有效的统一管理等。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医院一体化运行工作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办〔2019〕18 号)、《***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指南》、《****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办〔2020〕5 号)的精神,为充分整合****医共体内医疗卫生资源,统一医共体一体化运行效率,现结合总医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一体化运行主要目标(一)运行要求**县医共体总医院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由**县医共体总医院和各分院共同参与的议事决策机制,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个方面统一管理。
(二)功能定位1. 法人地位。
**县医共体总医院院长由管委会聘任,为医共体成员单位的唯一法定代表人。
各分院原有机构设置和机构名称不变,法人资格不变。
2. 职工身份。
**县医共体内所有分院职工身份不变,原有的财政供给渠道不变。
3. 建立**县医共体内共同参与,定期协商的议事决策制度。
(三)运行管理1. 统一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个方面统一管理。
2. 统一医共体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内部流程与规范,建立转诊病种目录,加强转诊质量管理。
3. 强化总医院及各分院服务能力建设。
4. 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群众健康管理精准个性化实施。
(四)运行目标**县医共体内功能整合、资源下沉、连续服务、分工协作。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以人为本的整合型闭环服务链,最终让资源和管理“跑路”,下沉基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医保健康。
二、一体化运行主要措施(一)统一医共体组织架构1、成立**县医共体管委会,管委会为医共体建设议事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对县域医共体总医院的规划建设、投入保障、项目实施、人事安排、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等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审批。
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区域急救体系闭环运作指南根据《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粤府办〔2019〕18号)以及《关于做好2020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的通知》(粤卫基层函〔2020〕2号),为构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健康共同体(下简称县域医共体)内区域急救体系的闭环,制定本指南。
一、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运行目标县域医共体内急救体系能满足日常急救和应对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双重需要。
规划布局与建设统一标准的分级医疗急救机构,分工合作,做到院前和院内急救系统的无缝衔接,形成区域急救体系闭环(图1),提高急救效率。
图1 急救体系闭环示意图二、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架构与管理(一)县域医共体的牵头医院作为全县(市)急救中心,要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通过培训、下乡授课、资源下沉等方式,帮扶带动区域分片布局的若干成员单位完成急救分站标准化建设,利用EMSS对危重疾病实施标准流程救治。
成立县域急救体系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由牵头医院院长或主管业务副院长担任,委员由各成员单位院长或主管业务副院长组成,负责急救体系的运作管理和监督。
(二)县域120急救指挥中心设置在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由牵头医院管理,统一协调、指挥、调度全市院前急救工作,统筹医疗急救资源。
120急救指挥中心负责完善现有院前急救工作标准和服务范围、注重院前急救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同时加强对要素的控制,重点对人员、车辆、网络通信、时间、医疗技术等要素实施质控。
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
紧急援助时可与公安(110)、消防(119)等应急系统联合行动,实施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
(三)加强急救网络各成员单位急救分站建设。
1.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的急救中心设立三级急救站,原则上应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负责医院周围及周边地区居民的一般急诊急救工作,承担县域内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疑难危重症病人的医疗救护和二级、一级急救分站危重症病人的转诊,承担县域院前急救人员(包括二级、一级急救站急救人员的能力提升针对性培训)的培训计划与安排。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肿瘤综合防治中心运行指南(2020年版医联体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肿瘤综合防治中心运行指南根据《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府办〔2019〕18号)、《XX 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印发XX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指南的通知》(X卫办〔2020〕2号),为提高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内常见肿瘤的综合防治能力,完善县域内肿瘤综合诊疗服务体系,推动建立多学科联合的肿瘤诊疗管理模式,实现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制定本指南。
一、工作目标通过县域医共体统一管理,在县域内建立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肿瘤疾病健康管理体系,促进县域医共体内各专业协同协调发展,发挥肿瘤综合防治中心闭环作用,实现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主要措施(一)建立县域医共体建设肿瘤综合防治中心。
1.通过建立由总医院总负责,建立由总医院和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议事决策机制,统筹肿瘤综合防治中心的建设、培训、运行、考核工作。
2.健康优先,医防融合,县域医共体内闭环管理。
县域医共体肿瘤综合防治中心需要落实县-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功能定位,由总医院实施统一管理、形成由总医院各科专家整合而成的肿瘤多学科诊治-基层医疗机构肿瘤防治小组闭环监测和健康管理。
(二)设立县域医共体肿瘤综合防治中心工作委员会。
由总医院院长任委员会主任,分管副院长任副主任,成员由总院的医务科、预防保健科、护理部、管理办公室、肿瘤专员、电脑中心、医院肿瘤相关内外医技科室的主任及县域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院长组成。
主要职责:1.制定本县域常见多发肿瘤综合防治的行动计划。
2.制定闭环管理目标、制度、流程,并组织实施,促进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肿瘤防治中心运行效率。
3.为肿瘤综合防治中心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促进县镇村紧密合作,提高肿瘤综合防治中心的服务效能。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内创伤救治中
心运行指南
根据《XX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X府办〔2019〕18号)、《XX省卫生健康委XX省中医药局关于做好2020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的通知》(X卫基层函〔2020〕2号),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下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提高创伤医学救治水平,加强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建立高效、科学、规范的县域创伤救治体系,制定本指南。
一、总体目标
通过县域医共体下县域创伤救治中心体系建设,建立集预警网络、分检、转运、救治、康复、随访为一体的县域三级创伤救治一体化健康管理体系,提升县域整体创伤救治能力,建立流畅的、闭环的严重创伤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一体化救治流程,明显降低县域创伤致残率和致死率。
二、具体要求
(一)建立创伤患者的快速评估、检伤分类和分级诊疗机制,对创伤患者尤其是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快速评估,抢救生命,损伤控制,降低伤残”。
(二)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创伤规范化诊治能力。
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重点提高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综合救治能力,提高群发伤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创伤中心能够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的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院内创伤综合救治团队。
(四)能够对全部的创伤患者进行确定性治疗。
(五)向签订协同救治协议的县域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建立患者信息共享平台。
(六)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急救和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自救和互救能力。
三、主要措施
(一)在县域医共体下建设县域创伤救治中心。
1.依托XX省高水平医院医疗技术力量支持,通过县域医共体建立县域创伤救治中心,建立总医院总负责、牵头医院和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议事的决策机制,统筹县域创伤救治中心网络构建、培训、运行与质控评价工作。
2.明确牵头医院的核心作用。
县域医共体下,总医院是创伤救治体系的核心单位,是Ⅰ级创伤中心。
具备收治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承担收治下级创伤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参与指导帮助县域内具备条件的各级医疗机构建设符合要求的各级创伤分中心;参与建立创伤中心救治网络联动工作机制,构建创伤患者转诊及远程会诊、救治体系;参与建立省创伤救治信息库,为预防创伤发
生、提高创伤救治质量,降低伤残率、医疗费用,以及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信息支撑。
3.生命救治优先,重在康复回归社会。
县域医共体内创伤救治中心实行闭环管理,落实县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功能定位,形成由牵头医院多学科协作的县级创伤救治中心,由部分(根据区域及救治能力划分)镇卫生院成员单位为主的镇级创伤分中心,由此形成网格化的创伤救治网络,网络内所有义务均需具备对伤员的快速评估、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的能力;根据创伤严重分级,优先救治严重创伤患者,参与本区域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创伤后予以康复,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二)成立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
1.人员架构。
由总医院担任创伤中心主任,各牵头医院核心科室医务处、信息处、护理部科室主任以及各成员单位核心科室主任组成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
管理委员会下设创伤中心指挥部、120信息指挥中心、创伤中心医政管理组、后勤保障组五个
管理办公室。
2.职责。
(1)全面负责创伤中心的技术方面和日常行政管理工作。
(2)主持制定创伤中心的发展战略和计划,各类培训
计划和方案。
(3)负责能力建设和管理,包括制度制定,质量持续
改进,培训队伍的训练管理。
(4)负责县域医共体创伤中心联合例会的组织工作,定期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向各级医疗机构反馈信息。
(5)负责各级创伤中心的定期技术分析和质量分析工作,主持典型病例讨论会和质量分析会,制定改进方案。
(6)对各级创伤分中心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做到持续改进。
(7)建立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例会,特殊事件随时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提高运行效率。
(三)设立I级创伤救治中心。
县域医共体可根据县域大小以及各成员单位创伤救治能力设立1-3个牵头单位,牵头单位必须设置院前急救、急诊科、骨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颌面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介入放射学专业等创伤救治相关临床专科,具备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
主要职责:
1.承担收治下级创伤分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
2.参与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各级医疗机构建设符合要求的各级创伤分中心;
3.参与建立创伤中心联动工作机制,搭建创伤患者转诊及远程会诊、救治体系;
4.参与建立创伤救治信息库,为预防创伤发生,提高创伤救治质量,降低伤残率、医疗费用,以及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信息支撑;
5.参与全县创伤分中心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以及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四)设立Ⅱ级创伤救治中心。
1.人员构成。
二级医院或创伤救治条件成熟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创伤管理小组,可由单学科的外科医师、全科医学科医师组合成救治团队。
2.职责。
(1)承担收治辖区创伤患者;
(2)合理正确运送严重创伤患者至下级创伤中心;
(3)参与本区域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五)设立Ⅲ级创伤救治中心。
1.人员构成。
一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Ⅲ级救治分中心管理成员。
2.职责。
(1)规范运送创伤患者至上级创伤中心;
(2)规范对伤员进行快速评估、复苏,稳定生命体征;
(3)参与本区域内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和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
(4)负责所有创伤患者二期康复及随访问题。
(六)各级创伤中心运作方式。
各级创伤中心应建立绿色通道,规范各项急救流程,实现信息共享。
各级创伤中心应当具备与其级别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各功能区域设置合理、布局紧凑、流向顺畅,并有醒目的标识及引导指示标牌,以保障创伤急救工作畅通、高效、规范开展。
各级创伤中心之间建立包含远程会诊、微信群、手机短信、传真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共享平台。
各级创伤中心需与当地120院前急救建立适时信息传输系统,逐步扩大到III级创伤中心,以便及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鼓励I级创伤中心与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和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立远程会诊制度及专家现场会诊制度。
1.牵头单位创伤中心。
(1)区域性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规范化流程。
—参照《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创伤中心,指导县域完成区域内严重创伤急救治疗现况调研,结合当地地域、人口特点,建立适应当前社会条件与现状、满足广大群众需求的高效、科学的县域创伤救治体系。
—持续加强和完善严重创伤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信
息交流规范和平台建设,为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提高院前与院内救治的衔接效率,提高早期救治成功率提供保障。
—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县域总医院与分院创伤救治体系,以促进严重创伤救治体系闭环与能力的不断提升。
(2)进行救治中心网络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组建创伤救治人员培训的专家队伍,集严重创伤救治各个学科的骨干专家,建立严重创伤救治的专家委员会,开展区域创伤救治的专业化培训。
—建立创伤中心科研项目研究基地,并以此基地为平台开展数据调研、数据整理及救治方法改进等系列工作。
—对中心网络内骨干医护人员进行院前急救培训、院内救治培训、管理、流程、路径、关键技术培训。
—开展多层次严重创伤救治人员培训:针对不同级别医院、及不同层次的医务人员分别开展相应程度及水平的严重创伤救治培训。
培养一批专业救治人员、业务骨干,整体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机构的救治水平。
—每年至少举办1次创伤急救相关继续教育学习班,每年至少举办1次社区创伤预防相关的普及教育活动,开展创伤外科专科医师和院前急救队伍创伤救治培训工作。
(3)建立院前、院内应急救治体制。
—接到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指挥部应急医疗救治指令后,立即组织调配最近镇创伤救治分中心接收伤病员或者组建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准备工作,根据需要及时赶赴救治现场;
—完善县域医共体内成员单位创伤医疗救治应急队伍的组建、管理,满足创伤救治的需要,健全创伤中心应对创伤急救的应急预案,组织各级创伤中心对预案的演练;制定完善工作流程;紧急状态下,调用院内一切抢救措施(包括。